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文本目录必备知识

夯基固本01合作共研素能提升02课时分层作业03CONTENTS必备知识·夯基固本01性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____________的法律制度表现(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____________,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知识点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初创人民意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司法制度

2.形成(1)成就①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____________。②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2)影响: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人人平等

宪法

3.发展(1)背景: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2)措施①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____________,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②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入宪法。(3)成就: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4)意义: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依法治国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4.完善(1)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2)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3)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4)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5)201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6)2020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图解历史“人治”与“法治”的区别

教材史料阅读教材“史料阅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什么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示:法治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走法治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知识点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背景:百废待兴、物质匮乏。(2)内容: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____________的精神。(3)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等。(4)意义: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____________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艰苦奋斗

社会主义

2.改革开放后(1)背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_________建设。(2)表现①20世纪80年代,“________________”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②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开展以创建____________、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③1994年,中共中央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④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____________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

五讲四美三热爱

文明城市

以德治国

过程(1)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__的战略任务(2)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3)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3.21世纪: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观

内容(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____________的价值目标(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3)“____________、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意义(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代表涌现出杨善洲、黄大年等一大批热爱祖国、____________的全国道德模范国家层面

爱国、敬业

崇德向善

误区警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为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不同程度地规定和影响着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二者相互依赖,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教材史料阅读教材“历史纵横”黄大年,通过学习他的先进事迹,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提示: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练就过硬本领,担当时代责任;锤炼品德修为,勇于砥砺奋斗。知识构架合作共研·素能提升02视角一获取解读信息1.1954年宪法材料——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第十七条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4年宪法为防止权力过于集中作了哪些规定?提示:坚持主权在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接受群众监督。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材料——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第4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第5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第6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力和义务第267条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根据材料,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体现的法律原则,并结合所学指出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提示:原则:自愿、平等、公平、保护私有财产。地位: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唯物史观全面认识依法治国方略(1)含义: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2)本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3)意义①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③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④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历史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三大特征(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始终贯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具有显著的开创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开创性体现在历史维度和编章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是其他国家没有过的,足以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人的权利的重视。(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具有很强的实践连续性和可操作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不但提供纠纷处理的基本原则,还制定了常见具体问题的处理规则。1.据下图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

)A.人民能够当家作主B.各民族空前团结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D.社会普法力度大A

[1954年少数民族的学生讨论宪法草案,可见此时人民能够当家作主,故选A项;材料所示为少数民族学生讨论宪法草案,并不能得出各民族空前团结的结论,排除B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C项;图片显示的是少数民族学生讨论宪法草案,而不是社会普法力度大,排除D项。]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作为首要的立法宗旨规定在第一条之中;单独设立人格权编,用以保护自然人的生命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基本民事权利;增设居住权,用以满足特殊情况下人们对生活居住的需要等等。这主要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A.在法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B.“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定位C.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完整性D.回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B

[材料提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重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单独设立人格权编,保障人们的居住需求,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体现了法律真正为人民服务,故选B项;材料没有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其他法律进行对比,无法推导出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排除A项;“高度的完整性”不合逻辑,其与材料只提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部分内容相悖,排除C项;“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合题意,材料提及的是公民的基本权益,未涉及经济纠纷的条文,排除D项。]视角二分析探究问题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材料

劳模精神的“变”与“不变”中国劳模精神的发展从萌芽到雏形再到成熟历经近九十年。下表反映了我国劳模精神演进的历史阶段特征。

时期劳模代表劳模特征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吴满有、赵占魁等“为革命生产劳动、为革命拼命献身、为革命苦干巧干”的“革命型”特征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王进喜、时传祥等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老黄牛型”特征改革开放以来郭明义、包起帆等以创新创造、争创一流为核心与灵魂,呈现出“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管理型”特征——摘编自王海亮、李庆华《“变”与“不变”:论新时代中国劳模精神的生成发展逻辑》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时代与劳模”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提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劳模代表及其精神呈现不同的特点。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团结人民群众搞生产,在革命根据地掀起了大规模生产运动。这一时期的劳模对待工作积极负责,埋头苦干,有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他们为中国“站起来”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面临着恢复经济、巩固政权的艰巨任务,同时随着“一化三改”的进行,涌现出大批劳动模范。他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发挥新中国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用实际行动激励着中国人民,推动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行,为中国“富起来”夯实基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劳模队伍也在与时俱进。他们的来源范围涵盖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社会建设、科研活动、管理实践等各个领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榜样力量,充满活力与感召力,为中国“强起来”汇聚了强大的精神动能。总之,劳模精神的特征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

家国情怀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概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成果。主要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2)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3)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4)作用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为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还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④它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⑤它有利于形成尊重公民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3.下图是1964年创作的宣传画,图中两位纺织女工在研究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