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文本目录必备知识

夯基固本01合作共研素能提升02课时分层作业03CONTENTS必备知识·夯基固本01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西周建立起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____________”的思想东周时期以儒家的______思想与法家的______思想影响最大知识点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早期社会治理思想敬天保民

德治

法治

2.早期的法治思想(1)早期国家:夏朝有_________,商朝有_________,周朝有_________。(2)春秋时期:郑国子产的____________,是中国最早的成文法。《禹刑》

《汤刑》

《九刑》

“铸刑书”

学派主张代表人物及思想儒家人性善,主张德治孔子:____________,“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_________,主张法治商鞅:颁行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要赏罚分明;_____________

“以吏为师”3.德治与法治之争(1)表现“为政以德”

人性恶

“以法为教”

学派结果原因儒家不被重视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儒家的______与______思想,难以落到实处,不合时宜法家受到重视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____________的愿望(2)结果仁政

德治

君主专制

概念阐释敬天保民“敬天保民”是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的认识:“上天”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

教材史料阅读教材“史料阅读”,法家和儒家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谁的理念更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为什么?提示:不同: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儒家认为应该用礼来治理国家。法家思想更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原因: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而法家思想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满足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知识点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法律(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_________》。(3)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九章律

2.魏晋法律(1)特点:律令儒家化。(2)表现①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②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____________。三纲五常

演变①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②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____________》特点唐律是____________的典范影响《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3.唐朝法律(1)唐朝的法治唐律疏议

礼法结合

(2)唐朝的礼治①内容: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分吉、宾、军、嘉、凶五礼。②地位: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③影响: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____________。基层教化

图解历史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

教材图片阅读教材图片“《唐律疏议》书影”,分析其史料价值。提示:研究唐朝法律教化的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对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知识点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演变(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宋刑统》

《_________》。(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制定《_________》,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天圣令

大明律

2.基层教化(1)理学兴起①背景:理学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____________,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②传播:控制教育与科举,通过授徒、书院讲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③影响: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程朱理学

(2)乡约教化①创立: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大钧撰写的《____________》,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②发展: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______”,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③延续:清朝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④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吕氏乡约

六谕

易错易混“律”与“例”的关系“例”是“律”的补充,同“律”一样,也是审理案件、定罪量刑的依据。不同之处在于,“律”的纂修比较慎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例”可因时制宜,随时增删和修改,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法律形式,而且“例”的数量多于律条。在司法实践中,“例”的法律效用往往大于“律”,成为统治者实行司法专制、鱼肉百姓的工具。

图解历史中国古代法律与教化的关系知识构架合作共研·素能提升02视角一获取解读信息1.孔子的德治思想材料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摘编自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提示:理念:为政以德;为国以礼。理由:道德和政治密不可分;政治具有道德的意蕴;礼的力量。

2.明清律令材料

《大明律》草创之初,律令总裁李善长说:“历代之律,皆以汉《九章》为宗,至唐集其成。今制宜遵唐旧。”所以《明律》的大体,是沿于《唐律》的。其诸律的总纲,

谓之名例律,冠于篇首,多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清朝的法律,全以《明律》为蓝本,编纂于顺治三年。康熙十八年,命刑部:“律外条例,有应存者,详加酌定,刊刻通行。”至乾隆五年,篡入定例一千条,公布施行。自此,合律和条例为一书,遂称为《大清律例》。——摘编自吕思勉《白话中国史·近世卷·明清流变》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在明清时期得以传承和完善的表现。提示:表现:以《唐律》为蓝本(或《大明律》以《唐律》为蓝本,清朝法律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律例合编(或明朝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清朝非常重视“例”)。

历史解释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的不同项目德治法治哲学基础源自儒家思想,以“仁”为基础源自道家思想,以“道”为基础政治思想“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法”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人性论性本善性本恶统治方法重视统治者的教化和道德君主应当实现专制,提倡法、术、势历史观违背时代发展趋势符合时代发展潮流耕战思想将社会各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主张重农抑商,重本抑末战争观反对不义之战,希望实现礼治主张武力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唯物史观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点(1)国家主义:古代中国实行君主专制的统治,奴隶社会君主的“命”即法律,封建社会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审判官。(2)诸法合一:中国封建时代颁行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但它包含了有关民法、诉讼法以及行政法等各个方面的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结构,且始终以刑法为主,并以统一的刑法手段调整各种法律关系。(3)德主刑辅:多种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古代法律的影响非常深刻,而其中最重要的沉淀物便是“德主刑辅、以礼入刑”的理论和实践。(4)法外特权: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其次是统治集团的成员,在不危害皇权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权。(5)以法治吏: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社会所说的人治其实就是官治。为了发挥官治的作用,那就需要治官,控制官吏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1.《礼记·王制》云:“……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

“民之行”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据此可知,西周封建(

)A.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B.源于自然风土民情的不同C.以神权政治为核心治理国家D.蕴含“敬天保民”的德治思想D

[由材料“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反映了西周封建制度已蕴含“敬天保民”的德治思想,故选D项;“礼制”的特征是重等级,材料中没有体现等级的信息,排除A项;西周封建重血缘,是源于氏族社会,排除B项;“以神权政治为核心治理国家”的是商朝,排除C项。]2.下表为《唐律疏议》与儒家典籍部分内容对比表。据此可知,《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儒家典籍“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A.加强对基层的教化B.强调为君权服务C.注重融入主流思想D.完善了儒家伦理C

[据材料可知,《唐律疏议》吸收了儒家典籍的理念,如对犯有罪行的幼童、老人“不加刑”,对不孝者加重处罚,故选C项;“基层的教化”不合逻辑,材料提及的是唐朝的刑法而非教化,排除A项;“为君权服务”不合题意,材料未见其与皇权的关系,排除B项;“完善了”不合逻辑,应为“吸收了”,排除D项。]视角二分析探究问题3.古代的教化材料提取图片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提示:示例:画中正中放置“圣谕十六条”、旁边一块小牌,上面写着“天地神明纪纲法度”。表明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增加了皇帝的圣谕和律法内容,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桌案两边分别立着乡约负责人约正、约副,前面还立着司讲者和司书者。最南边案子两侧分别为听众。案前由甲长率领。表明乡约除了通过宣讲的方式达到教化,也通过将一乡的善事与恶事记载在簿上,以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带有强制力,加强基层自治。通过乡约仪式化,树立乡约权威,维护统治秩序。案下跪着禀事的人,还有善人、恶人、中人等。因此,乡约还有调解邻里纠纷,奖励善人,惩治恶人,进行伦理教化的作用。清朝乡约仪式反映出当时法治与教化并重的特点,也体现了儒学世俗化的趋势。

家国情怀中国传统教化的特点理念德行化“德教为先”与“道德至上”的核心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教化理念途径系统化中国传统教化系统既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化的学校系统,也包括乡约、族法、家规、祭祀礼仪、蒙学等自发的社会教化系统手段多样化典范塑造、榜样作用和制度性规约是中国古代传统教化的重要方法内容综合化儒学经典教育与通俗教育相结合。在教育内容方面,我国古代传统教化以儒学经典教育为主,辅之以通俗教育

唯物史观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乡约制度(1)原因①封建士大夫的积极推动及儒家思想特别是理学思想的影响。②统治者挽救社会危机,加强基层管理的需要。③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脆弱性。④民间自治的传统;宗法性社会结构。(2)内容①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②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3)影响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②有利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风气转变。③有利于削弱传统家族势力对乡村的影响,加强国家对乡村的控制与管理。3.下表为《周礼·地官司徒》中有关西周大司徒职责的记载(节选),据此可以认定,当时(

)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乡八刑纠万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姻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乱民之刑A.德治法治争端初起B.援礼入法开创先河C.教化刑罚相辅相成D.社会局面安定有序C

[据材料“以乡三物教万民”

“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可知当时注重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