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案例李某,男,42岁,10天前在田间劳动时,被生锈铁钉刺入左足底,伤口未处理。回家后自觉“着凉感冒、咳嗽”,在村卫生所注射“消炎针”,5天前注射区化脓感染,到医院门诊治疗。近2天,患者发热、厌食、说话受限、咀嚼困难、呈苦笑面容。诊断为“破伤风”住院治疗。问题:1.该患者入院后应采取何种隔离?2.怎样设置患者的隔离单位?学习目标1.熟悉隔离区域的设置要求、划分标准及隔离措施2.能遵循消毒隔离原则完成各项隔离技术操作重点难点重点:隔离原则、隔离技术操作难点:隔离技术操作隔离技术
一、隔离的基本知识二、隔离原则三、隔离的种类及措施四、隔离技术(一)传染病区隔离单位的设置(二)隔离区域的划分及隔离要求一、隔离的基本知识一、隔离的基本知识隔离:是将传染源传播者和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和特殊环境中,暂时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对前者采取传染源隔离,防止传染病病原体向外传播,对后者采取保护性隔离,保护高度易感人群免受感染。隔离单位的设置要求1、与普通病区分开,远离食堂、水源和其他公共场所2、距相邻病区约30m,侧面防护距离10m
3、工作人员和病人分道出入4、三区之间高缓冲间,配卫生、消毒及隔离设备(一)传染病区隔离单位的设置内走廊外走廊病人出入通道病房工作人员通道护士站消毒室缓冲区(一)传染病区隔离单位的设置隔离单位分区布局模式图(一)传染病区隔离单位的设置隔离病区病人安置原则1.以病人为隔离单位每个病人有独立的环境及用具,与其他病人及不同病种病人间进行隔离;2.以病室为隔离单位同一病种病人安排在同一病室内,但病原体不同的病人应分开收治;3.以病情为隔离依据凡未确诊、或发生混合感染、或有强烈传染性及病情危重的病人,应住单独隔离室。(二)隔离区域的划分及隔离要求分区划分标准所涉范围隔离要求清洁区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更衣室、值班室、治疗室、配膳室、库房①病人及其接触过的物品不得进入;②工作人员消毒双手、脱隔离衣及鞋后方可进入。半污染区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医护办公室、病室内走廊、化验室、消毒室①病人及穿隔离衣的工作人员通过走廊时不能接触墙壁及家具、物品;②检验标本放于盘内,检验后严格处理。污染区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病室、病人盥洗室、污物处理间,病室外走廊①区内物品未消毒不能带到他处;②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必须穿隔离衣、戴口罩,必要时换鞋,离开时脱下并消毒双手隔离区域的划分及隔离要求(一)一般消毒隔离(二)终末消毒处理二、隔离原则(一)一般消毒隔离1.隔离标志明确,卫生设施齐全2.工作人员进出隔离室的要求3.分类处理隔离室内物品4.病室用物及空气消毒5.加强被隔离病人心理护理6.解除隔离的标准2.工作人员进出隔离室的要求①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区必须按规定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②穿隔离衣前,必须将所需物品备齐,各种护理操作应有计划并集中执行③一切操作严格遵守隔离规程④接触病人或污染物品后、离开隔离室前均须消毒双手(一)一般消毒隔离3.分类处理隔离室内物品①污染物品不得带入清洁区内,任何污染物品必须先经过消毒后再处理。②病人接触过的物品,须经严格消毒后方可递交,如病人的衣物、稿件、钱币等须经消毒处理后才能交给家人带回。③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④需送出病区处理的物品,应放入专用污物袋内,袋外要有明显标记。(一)一般消毒隔离▲病人的传染性分泌物连续三次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已度过隔离期,医生开出医嘱6.解除隔离的标准(一)一般消毒隔离(二)终末消毒处理终末消毒:是指对出院、转科或死亡的病人及其所住病室、用物、医疗器械等进行的消毒处理。1.病人的终末消毒处理2.病室的终末消毒处理病人出院或转科前应沐浴、换上清洁衣服,个人用物经消毒后一并带出。病人死亡,须用消毒液作尸体护理,并用浸透消毒液的棉球填塞口、鼻、耳、阴道、肛门等孔道,然后用一次性尸单或消毒液浸湿的尸单包裹尸体。将被服放入污衣袋,经消毒后再清洗;关闭病室门窗,打开床旁桌、摊开棉被、竖起床垫,用消毒液熏蒸或用紫外线照射,然后打开门窗通风;用消毒液擦拭家具、地面;体温计用消毒液浸泡,血压计及听诊器送熏蒸箱消毒。三、隔离的种类及措施隔离种类适用范围隔离措施严密隔离
经飞沫、分泌物、排泄物直接或间接传播的烈性传染病,如霍乱、鼠疫、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等①单独、专用隔离室,关门窗,病人不能外出;②进入室内者全套着装、严格消毒洗手,禁止探访③敷料双袋盛装、焚烧处理,分泌物等严格消毒;接触隔离
适用于经体表或伤口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的疾病,如新生儿脓疱病、破伤风、气性坏疽、狂犬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等
①单间隔离,避免接触他人;②全套着装、戴手套;严格洗手;③敷料焚烧,器械先灭菌后清洗呼吸道隔离
用于防止通过空气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如肺结核、流脑、百日咳、腮腺炎、麻疹等
①分病种隔离,关门窗,病人外出戴口罩;②进入室内者戴口罩、帽子③病人口鼻分泌物消毒(1)三、隔离的种类及措施隔离种类适用范围隔离措施肠道隔离
适用于通过消化道分泌物及粪便间接或直接污染了食物或水源而传播的疾病,①床旁隔离,病人间不交换物品;②食具、便器专用,严格消毒;③排泄物、呕吐物、剩余食物消毒后处理血液-体液隔离
适用于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黄热病、登革热、疟疾等经直接或间接接触血液或体液传播的疾病
①穿隔离衣、戴手套、口罩、护目镜;②注意消毒洗手;③防止刺伤昆虫隔离用于预防以昆虫为媒介而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疟疾、斑疹伤寒等
防蚊、灭鼠、灭虱保护性隔离(反向隔离)适用于抵抗力特别低下的病人,如大面积烧伤、早产儿、白血病、器官移植、免疫缺陷等
①单间、专用隔离室;病室每日进行严格的消毒②进入室内,均应穿戴灭菌后的隔离衣;未消毒物品不得进入隔离室;接触病人前消毒双手;患呼吸道疾病或带菌者避免接触病人③病人的排泄物等应及时分装密闭,标记后送指定地点;④禁止探视(2)(一)口罩、帽子的使用(二)避污纸的使用(三)穿、脱隔离衣四、隔离技术(一)口罩、帽子的使用
目的:1.防止工作人员的头发、头屑散落或被污染。2.使用口罩可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避免相互传染,防止飞沫污染无菌物品、伤口或清洁物品。评估:患者病情、目前才去的隔离种类。计划:环境准备:宽敞、整洁。护士准备:着装整洁,剪指甲,洗手,熟悉操作方法。物品准备:备好一次性帽或布帽、污物袋,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口罩。(一)口罩、帽子的使用
实施:洗净双手----戴好帽子(遮住全部头发)。戴口罩:1.纱布口罩:遮住口、鼻及下颌,上方戴在头顶上系紧,下方系在颈后。2.外科口罩:遮住口、鼻及下颌,上方戴在头顶上系紧,下方系在颈后;双手指尖放在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向内按压,并向两侧移动,根据鼻梁塑形鼻夹。3.医用防护口罩:一手托口罩,有鼻夹的一面朝向外,鼻夹部位向上紧贴面部,将口罩遮住口、鼻及下颌;另一手将下方弹力固定带拉过头顶放于颈后固定;双手指尖放在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向内按压,并向两侧移动,根据鼻梁塑形鼻夹;双手完全遮住口罩,快速呼吸,检查密合性。(一)口罩、帽子的使用
实施:用后处理:1.洗手后取下纱布口罩,污染面向内折叠,放入胸前口袋或塑料袋内。2.一次性口罩、帽子离开污染区前放入特定污物袋内,集中处理,洗手。评价:1.帽子、口罩戴法正确,保持清洁、干燥,无污染发生。2.取下口罩放置妥当。(一)口罩、帽子的使用
使用口罩注意事项:1.根据不同操作要求选择不同种类的口罩。2.口罩应保持干燥、清洁,潮湿时,立即更换。纱布口罩使用2~4小时,一次性口罩不超过4小时,潮湿或污染立即更换每次接触严密隔离的病人后立即更换;医用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3.戴口罩后,避免咳嗽或不必要的谈话,不可用污染的手接触口罩;4.离开污染区前,将口罩、帽子放入特定污物袋,集中处理。1.进入污染区和清洁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应戴帽子。2.帽子大小合适、能遮住全部头发。3.布制帽子保持洁净干燥,每天更换,如有污染、潮湿及时更换。一次性帽子每次更换。使用帽子注意事项:
(二)避污纸的使用
目的:用避污纸垫着拿取物品或进行简单操作,可以保持双手或物品不被污染,可省略消毒洗手的手续
。操作要点:从页面抓取所需的避污纸,不可掀页撕取。
(三)穿、脱隔离衣
目的:
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免受病原体的侵袭,避免交叉感染。评估:1.核对医嘱:操作前认真核对医嘱,了解患者病情,目前的隔离种类及护理措施。2.环境是否宽敞,符合穿脱隔离衣的要求。3.用物评估:检查隔离衣大小是否合适,有无破洞、潮湿、挂放是否得当。洗手液浓度是否合适。(三)穿、脱隔离衣计划:环境准备:宽敞、整洁、干燥、安全,用物摆放合理。护士准备:着装整洁,剪指甲,洗手,戴隔离帽、口罩,取下手表、首饰,卷袖过肘(冬季过前臂中部),熟悉操作方法。物品准备:隔离衣、挂衣架、刷手及洗手设备、污物袋。实施:穿隔离衣评估准备(核对医嘱,洗手,戴帽子和口罩)----持领取衣(清洁面朝向自己,对齐肩缝,露出衣袖内口)----穿好衣袖(一手持衣领,另一手伸入袖内,举起手臂,将衣袖上抖)----扣好袖口----系紧腰带。(三)穿、脱隔离衣穿脱隔离衣操作要点:穿隔离衣一提衣领穿左手二穿右手齐上抖三系领口四扎袖五拉衣边齐向后六系腰带前边右脱隔离衣一解腰带二解袖三塞衣袖消毒手四解领结五脱袖六对肩缝挂衣钩实施:脱隔离衣解戴塞袖(解开腰带,在前面系活结;解袖口,在肘部将部分衣袖塞入工作服袖内)----消毒双手(消毒后清洗擦干)----解领脱袖----挂隔离衣(将隔离衣两边对齐,挂在衣钩上。不再穿的隔离衣,清洁面向外,卷好投入污衣袋中)。(三)穿、脱隔离衣穿隔离衣(一)1取下隔离衣32右手持衣领,穿左袖左手持衣领,穿右袖4系领结5扣袖扣8衣边向后拉对齐,向一侧折叠7拉另一侧衣边9系腰带于前边右侧(三)穿、脱隔离衣穿隔离衣(二)6拉一侧衣边塞上双袖后消毒双手3(三)穿、脱隔离衣脱隔离衣(一)解开袖口,上塞衣袖2解开腰带1脱隔离衣(二)4消毒双手后脱衣袖5脱另一侧衣袖提起衣领,对齐衣边挂在衣钩上76退下双侧衣袖(三)穿、脱隔离衣(三)穿、脱隔离衣注意事项1.穿隔离衣前要检查隔离衣,以保证无潮湿、无破损;隔离衣长短要合适,应全部遮盖工作服。2.在穿脱隔离衣的过程中,隔离衣的污染面不可碰触清洁面以及操作者的面部、帽子及工作服。3.穿好隔离衣后,不得进入清洁区;双手应保持在腰部以上、视线范围以内,避免接触清洁物品。4.隔离衣每日更换,如有潮湿或污染,应立即更换。评价:1.隔离观念强,操作者、环境、物品无污染。2.手的消毒方法正确,冲洗彻底,隔离衣未被溅湿。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用品(一)1.口罩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
(1)纱布口罩:保护呼吸道免受有害粉尘、气溶胶、微生物及灰尘伤害的防护用品。
(2)外科口罩:能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的传播,医护人员在有创操作过程中佩带的口罩。
(3)医用防护口罩:能阻止经空气传播的直径≤5μm感染因子或近距离<1m)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而发生感染的口罩。
知识链接四、隔离技术案例李某,男,42岁,10天前在田间劳动时,被生锈铁钉刺入左足底,伤口未处理。回家后自觉“着凉感冒、咳嗽”,在村卫生所注射“消炎针”,5天前注射区化脓感染,到医院门诊治疗。近2天,患者发热、厌食、说话受限、咀嚼困难、呈苦笑面容。诊断为“破伤风”住院治疗。问题:护士在为该患者感染部位更换敷料时,应遵守哪些无菌原则?学习目标1.解释下列概念:无菌技术、无菌物品、无菌区域2.能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完成各项无菌技术操作重点难点重点:无菌技术基本概念、无菌原则、基本操作难点:无菌技术操作无菌技术
一、概述二、无菌技术基本操作(一)基本概念(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一、概述无菌技术:
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无菌物品:
经灭菌后,未被污染的物品。无菌区域:
经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区域。非无菌物品(区域):
指未经灭菌处理,或经过灭菌处理后又被污染的物品(区域)。。(一)基本概念1.保持环境清洁2.工作人员整洁3.妥善保管无菌物品4.正确取用无菌物品5.操作中保持无菌6.防止交叉感染(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一)无菌持物钳的使用(二)无菌容器的使用(三)无菌包的使用(四)取用无菌溶液(五)铺无菌盘(六)戴脱无菌手套二、无菌技术基本操作目的:
用于取用或传递无菌物品。(一)无菌持物钳的使用卵圆钳三叉钳长、短镊子种类评估:1.根据夹取物品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持物钳(镊)。2.操作环境是否整洁、宽敞、安全。3.无菌物品存放是否合理,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外标签是否清楚、有无失效。计划:环境准备:宽敞、整洁、光线适宜。护士准备:着装整洁,剪指甲,洗手,戴口罩,熟悉操作方法。物品准备:无菌持物钳、无菌容器。无菌持物钳的存放经压力蒸汽灭菌后放大口有盖容器内保存:
消毒液浸泡法:消毒液每周更换两次;容器及持物钳每周更换1次。
干罐法:4h更换
实施:
取持物钳(先查看启用日期,打开容器,手持上1/3,移至容器中央,前端闭合,垂直取出)用持物钳(前端向下,在视线范围内活动)放持物钳(闭合前端,打开容器盖,垂直放入容器,关闭容器盖。)(一)无菌持物钳的使用取、放时应前端闭合使用时保持钳端向下只能夹取无菌物品
不能夹取油纱布(一)无菌持物钳的使用使用无菌持物钳的注意事项1.到远处取物时,应将持物钳和容器一起移动。2.不可用无菌持物钳夹取油纱布;也不可用于换药或消毒皮肤。3.使用过程中,无菌持物钳应保持在使用者胸腹部水平。4.无菌持物钳如被污染或可疑污染,应重新灭菌。评价:无菌持物钳及无菌物品未被污染。目的:用于盛放无菌物品,保持已灭菌的物品处于无菌状态
(二)无菌容器的使用评估:1.操作环境是否整洁、宽敞、安全;操作台是否清洁、干燥、平坦。2.无菌容器的种类及有效期。计划:环境准备:宽敞、整洁、光线适宜。护士准备:着装整洁,剪指甲,洗手,戴口罩,熟悉操作方法。物品准备:常用无菌容器。实施:1.开容器盖查对名称,有效期,手持容器盖外面平移离开容器。2.取无菌物用无菌持物钳垂直夹取3.盖容器该取物后,使盖内面向下,由近向远或一侧向另一侧盖。首次使用,注明开启时间。4.持无菌容器应托住底部,不可接触边缘及内面。(二)无菌容器的使用实施:无菌容器的使用(二)无菌容器的使用对侧向近侧(或由一侧向另一侧)打开无菌容器盖
盖的内面朝上放于操作台稳妥处,或拿在手上
实施:无菌容器的使用(二)无菌容器的使用用无菌持物钳垂直夹取物品,不可在容器内翻找取物后将容器盖由近侧向对侧(或由一侧向另一侧)盖上手持无菌容器时,应托起容器底部
(二)无菌容器的使用使用无菌容器的注意事项1.打开或盖上无菌容器盖时,手不可触及容器及盖的边缘和内壁。2.无菌容器打开后,手臂及其他非无菌物品不可跨越容器上方。3.无菌物品一经从容器中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再放回容器内。4.无菌容器应定期灭菌,已经打开使用时间不超过24h.评价:无菌容器及无菌物品未被污染。目的:
用于包裹无菌物品,保持包内的物品处于无菌状态。(三)无菌包的使用评估:1.操作环境是否整洁、宽敞、安全;操作台是否清洁、干燥、平坦。2.无菌容器的种类及有效期。(三)无菌包的使用计划:环境准备:宽敞、整洁、干燥、光线适宜。护士准备:着装整洁,剪指甲,洗手,戴口罩,熟悉操作方法。物品准备:无菌持物钳、无菌包包布、治疗巾、化学指示胶带、标签、签字笔。实施:包扎法:整理物品----放置于包布正中----包扎系带(十字包)----标记灭菌(在标签上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包扎者姓名、包外黏贴化学指示胶带)。打开法:核对查看(查看灭菌日期、化学指示胶带、有无破损)----规范开包----看卡取物----还原系带----及时记录。实施:无菌包包扎法:(三)无菌包的使用盖上最后一角,将系带以“+”字形扎妥或用化学指示胶带粘贴包外标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粘贴指示胶带将需灭菌的物品放于包布中央将包布近侧一角折起盖住物品分别折盖左右两角(三)无菌包的使用实施:无菌包打开法:检查核对后将无菌包放于操作台上
1解开系带压于包下
2先打开包布对角,再分别打开左右两角
3用无菌持物钳夹取包内物品
4按原折包盖无菌包5系上“一”字带,注明开包日期和时间
6(三)无菌包的使用递送无菌包内物品法:将包托在手上打开另一手将包布四角抓住,将物品放在无菌区内评价:1.包扎无菌包方法正确,松紧适宜。2.打开或还原无菌包时,手未触及无菌包内面及无菌物品。操作时,手臂未跨越无菌区。3.开包日期及时间记录准确。(三)无菌包的使用1.使用过程中,手及其他非无菌物品不可触及包布内面。2.手臂或其他非无菌物品不可跨越已打开的无菌包上方。3.一次性物品包装外标签模糊、或已过有效期、或包装漏气或破损均不可再使用。4.开无菌包应选择干燥、清洁处,防止在潮湿环境造成污染或受潮。否则,应重新灭菌。5.一次性物品取用时,应查看名称、灭菌日期、包装有无破损,核对无误后方可使用。使用无菌包的注意事项(四)取用无菌溶液
目的:取用无菌溶液过程中保持无菌溶液的无菌状态。评估:1.操作环境是否整洁、宽敞、安全。2.无菌溶液的名称、有效期、包装是否符合要求,有无变色、混浊及沉淀。(四)取用无菌溶液计划:环境准备:宽敞、整洁、光线适宜。护士准备:着装整洁,剪指甲,洗手,戴口罩,熟悉操作方法。物品准备:瓶装无菌溶液、无菌容器、弯盘、无菌弯盘、70%-75%乙醇、棉签、气瓶器、签字笔。实施:核对检查----打开瓶盖----冲洗瓶口----倒取溶液----消毒瓶塞----及时记录。核对检查瓶签——药名、剂量浓度、有效期瓶口——有无松动瓶体——有无裂痕液体——澄清度、有无混浊有无变色、沉淀(四)取用无菌溶液实施:使用无菌溶液的方法1打开瓶塞
24倒取溶液
65消毒瓶塞
盖上瓶塞
签署开瓶日期时间1.不可将物品伸入无菌溶液瓶内蘸取溶液或直接接触瓶口倒溶液,瓶签应握在掌心。。2.已倒出的溶液即使未使用,也不可倒回瓶内。3、已打开过的无菌溶液可保存24小时。(四)取用无菌溶液取用无菌溶液注意事项评价:1.无菌溶液未被污染。2.瓶签未浸湿,瓶口微污染,液体未溅到桌面。(五)铺无菌盘目的:
将无菌巾铺在清洁、干燥的治疗盘内,形成无菌区,放置无菌物品,以供检查、诊疗、护理之用。评估:1.操作环境是否整洁、宽敞、安全。2.无菌物品是否存放合理,无菌包或容器外标签是否清楚,是否在有效期内。3.检查与治疗护理项目。(五)铺无菌盘计划:环境准备:宽敞、整洁、光线适宜。护士准备:着装整洁,剪指甲,洗手,戴口罩,熟悉操作方法。物品准备:无菌持物钳、无菌包、治疗盘、无菌物品及容器、标签、弯盘、签字笔。实施:检查核对----取治疗巾----铺治疗巾----记录整理。(五)铺无菌盘实施:铺无菌盘
——单巾铺盘法
打开无菌巾,双折铺于治疗盘上,打开上层并呈扇形折叠,边缘向外
将治疗所需无菌物品放入盘内,将上层无菌巾拉平盖于物品上
将上下两层边缘对齐,开口边向上反折两次,两侧边缘分别向下折一次,露出治疗盘边缘。记录铺盘日期、时间
(五)铺无菌盘实施:铺无菌盘
——双巾铺盘法
两巾边缘对齐,四边多余部分分别向上反折,露出治疗盘边缘。记录铺盘日期、时间
将治疗所需无菌物品放入盘内,取出另一块无菌巾打开,由近侧向对侧覆盖于无菌盘上打开无菌巾,由对侧向近侧铺于治疗盘上,无菌面朝上(五)铺无菌盘铺无菌盘注意事项
1.治疗盘必须清洁、干燥,无菌巾应保持干燥,一旦潮湿应视为污染,即不可再使用。2.操作过程中,手及其他非无菌物品不可触及无菌面,不可跨越无菌区。3.铺好的无菌盘应尽快使用,有效期不超过4h.评价:1.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未被污染,2.无菌巾上物品放置有序,使用方便。(六)戴、脱无菌手套评估:1.操作环境是否整洁、宽敞、安全。2.无菌手套的号码适合,包装完好,在有效期内。目的:进行无菌操作或接触无菌物品时戴无菌手套,以保持无菌物品和无菌区域不被污染;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血液和体液时防止医护人员被感染。(六)戴、脱无菌手套计划:环境准备:宽敞、整洁、光线适宜。护士准备:着装整洁,剪指甲,洗手,戴口罩,熟悉操作方法。物品准备:无菌手套。实施:核对检查----开袋涂粉----戴上手套(可以分次取左、右手的手套,也可以一次取两只手的手套)----脱下手套(一手捏住另一手套腕部外面反转脱下,脱下手套的手插入另一只手套内将其翻转脱下)----整理用物。实施:戴无菌手套
——取手套(六)戴、脱无菌手套检查核对后将无菌手套袋放于清洁、干燥的台面上打开,分别捏住手套反折面
将两手套对合,一手捏住,取出手套实施:戴无菌手套
——戴手套(六)戴、脱无菌手套双手调整手套位置,将手套翻折部分翻转
一手捏住两手套翻折面,另一手伸入手套内戴好
已戴手套的手指伸入另一手套翻折的内面,戴好另一手实施:戴无菌手套
——脱手套(六)戴、脱无菌手套一手捏住另一手套腕部外面翻转脱下
再将脱下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手套内,将其翻转脱下
案例李某,男,42岁,10天前在田间劳动时,被生锈铁钉刺入左足底,伤口未处理。回家后自觉“着凉感冒、咳嗽”,在村卫生所注射“消炎针”,5天前注射区化脓感染,到医院门诊治疗。近2天,患者发热、厌食、说话受限、咀嚼困难、呈苦笑面容。诊断为“破伤风”住院治疗。问题:为患者换药后,护士该如何处理患者使用过的敷料?学习目标1.解释下列概念:清洁、消毒、灭菌2.明确医院感染的含义,熟悉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3.熟悉常用物理和化学消毒灭菌的方法、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4.能根据需要配备常用消毒溶液重点难点重点:医院感染的概念、预防与控制措施消毒灭菌的概念、方法洗手技术,手的消毒难点:物理消毒灭菌方法主要内容第一节医院内感染第二节清洁、消毒、灭菌第三节手卫生第一节医院内感染一、概述二、医院内感染的形成三、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及控制(一)医院内感染的概念(二)医院内感染的分类一、概述
医院内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
是指病人、陪护人员、探视者及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活动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内涵:①病原体的获得或感染的发生是在医院内。包括出院以后才出现症状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时已有的或已潜伏的感染②所涉及的对象包括一切在医院内活动的人员。
包括门诊病人、住院病人、陪护人员、探视者及医院工作人员。主要研究对象是住院病人(一)医院感染的概念外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是指病人自身携带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于病人体外,通过直接或间接感染途径,病原体由一个人传播给另一个人而形成的感染。(交叉感染)(自身感染)(二)医院感染的分类二、医院内感染的形成(一)医院内感染形成的条件(二)医院内感染形成的原因
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
感染链
(一)医院内感染形成的条件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特点:同时存在,相互联系时才导致感染发生。(一)医院内感染形成的条件医院环境
动物感染源
病人自身
病人及病原携带者
病原微生物自然生存、繁殖及排出的场所或宿主。(一)医院内感染形成的条件感染源医院内感染主要感染源病原微生物从感染源传到易感宿主的途径和方式。(一)医院内感染形成的条件传播途径医院内感染主要传播途径接触传播
空气传播
注射、输液、输血传播
饮水、食物传播
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
播
间接接触传播
(一)医院内感染形成的条件直接接触传播
感染源通过与易感宿主身体的直接接触而将病原菌传给易感宿主。
病原菌通过一定的媒介传给易感宿主。医院感染最常见的传播媒介:
医护人员的手医疗器械易感人群:
将易感宿主作为一个整体,则称为易感人群。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人。(一)医院内感染形成的条件易感宿主1.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2.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3.易感病人增加4.抗生素使用不合理5.介入性诊治手段的广泛应用6.医院布局不合理、隔离设施不健全(二)医院内感染形成的原因三、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及控制(一)建立三级监控体系(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三)医院建筑布局合理,设施有利于消毒隔离(四)加强人员监测(五)合理使用抗生素(六)加强医院感染学教育一级管理——病区护士长和兼职监控护士二级管理——专科科护士长三级管理——护理部副主任(一)建立三级监控体系1.管理制度2.监测制度
包括: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对感染高发科室的监测3.消毒质量控制标准(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卫生标准环境类别所涉范围标准(cfu/cm2)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Ⅰ类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10≤5≤5Ⅱ类普通手术定、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病室、供应室无菌区、烧伤病房、ICU≤200≤5≤5Ⅲ类儿科病室、妇产科栓查室、注射室、换药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诊室≤500≤10≤10Ⅳ类传染科病房-≤15≤15(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
感染源控制——传染性隔离
易感人群控制——保护性隔离
医务人员检测——定期检测(四)加强人员监测传授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及技能增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自觉性(六)加强医院感染学教育一、概念二、消毒、灭菌的方法第二节清洁、消毒、灭菌
清洁是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以去除和减少微生物的方法。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芽胞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数量减少到无害化的方法。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的方法。一、概念清洁、消毒、灭菌的概念比较概念使用的方法达到的目的产生的效果清洁去污剂机械摩擦水洗清除物品表面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去除或减少微生物清洁消毒物理方法化学方法杀灭除芽胞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无害灭菌物理方法化学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芽胞无菌一、概念(一)物理消毒灭菌法(二)化学消毒灭菌法二、消毒、灭菌的方法(一)物理消毒、灭菌法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消毒灭菌法
光照消毒法电离辐射灭菌法微波消毒灭菌法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法空气净化热力消毒灭菌法
是利用热力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细胞壁和细胞膜,导致其死亡的一类方法。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消毒
灭菌法干热湿热燃烧灭菌法干烤消毒灭菌法煮沸消毒法压力蒸汽灭菌法低温蒸汽消毒法流通蒸汽消毒法方法特点要求
干热由空气导热,传热速度慢、穿透力弱温度高、时间长湿热由空气和水蒸汽导热,传热速度快,穿透力强温度相对较低、时间短(一)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消毒灭菌法干热与湿热消毒灭菌方法比较特点适用范围
方法简单、迅速、彻底特殊感染的敷料;无保留价值的污染废弃物品;微生物实验室接种环、的消毒灭菌;耐高温的金属器械急用时。
禁忌金属器械可在火焰上烧灼20s;容器类可倒入95%的乙醇,点火燃烧3min;接种环、试管口及塞子在火焰上旋转烧灼2~3次;无保留价值的污物、特殊感染的敷料直接焚烧。注意事项
①燃烧过程中不得随间添加酒精②燃烧时远离易燃易爆物品③贵重器械和刀剪等锐器不宜采用此法灭菌锐利刀剪禁用(一)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消毒灭菌法(干热)
——燃烧灭菌法
特点:灭菌效果可靠。应用:适用于在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的物品。禁忌:纤维织物、塑料制品。方法:消毒:120~140℃,10~20min灭菌:160℃,2h;170℃,1h;180℃,30min;(一)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消毒灭菌法(干热)
——干烤灭菌法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消毒灭菌法(湿热)
——煮沸消毒法
效果及要求:
煮沸100℃,5~10min,达到消毒效果增强效果的方法:
水中加碳酸氢钠至1%~2%的浓度,可使水的沸点提高至105℃,增强灭菌效果,去污、防锈。适用对象:
耐高温、耐潮湿的物品。
不能用于外科手术器械的灭菌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消毒灭菌法(湿热)
——煮沸消毒法
方法:
物品刷洗干净,全部浸没在水中,加热煮沸,水沸计时。
注意事项:①物品应洗刷干净,全部浸没于水中;②物品放置不超过容器的3/4;③消毒时间从水沸后开始计时,中途加入重新计时;④轴节器械及带盖容器应打开,大小相同的碗、盆不能叠放;⑤玻璃类物品放冷水或温水中煮沸,橡胶类物品水沸后放入,煮沸3~5min取出,空腔导管应在腔内充满水;⑥海拔高度每增高300m,需延长煮沸时间2min,或用加压煮锅。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消毒灭菌法(湿热)
——压力蒸汽灭菌法
原理:利用高压下的高温饱和蒸汽杀灭所有微生物及其芽胞。
特点:灭菌效果可靠,临床应用广泛,为医院首选的灭菌方法。应用:用于耐高温、耐高压、耐潮湿的物品的灭菌
灭菌器种类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手提式卧式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一)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消毒灭菌法(湿热)
——压力蒸汽灭菌法
卧式压力蒸汽灭菌器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一)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消毒灭菌法(湿热)
——压力蒸汽灭菌法
灭菌要求:卧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压力:103~137.30kpa温度:121~126℃时间:15~30min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压力:205kpa温度:132℃时间:
4~5min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消毒灭菌法(湿热)
——压力蒸汽灭菌法
注意事项:①灭菌物品包装和容器要合适,包不宜过大,包扎不宜过紧,盛装物品的容器应有孔,必要时将容器盖打开;②灭菌物品合理摆放,同类材质的器械、器具和物品宜置于同一批次进行灭菌,材质不相同时,布类物品应放在金属、搪瓷类物品之上;③控制加热速度,避免加热过急、过快影响灭菌效果;④灭菌后的物品应待干燥后才能取出备用;⑤注意操作安全;⑥应定期监测灭菌效果。灭菌效果监测
物理监测法:将留点温度计放于包的中央,灭菌后检测温度。
化学监测法:
化学指示卡:放于每一包的中央化学指示胶带:贴于包或容器外
生物监测法:
将非致病性耐热脂肪杆菌芽胞菌纸片放于包内,灭菌后作培养。(一)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消毒灭菌法(湿热)
——压力蒸汽灭菌法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光照消毒法
——日光曝晒
方法:
物品放在日光下直接曝晒6小时以上。应用:常用于床垫、毛毯、棉胎、衣服、书籍等的消毒。(一)物理消毒、灭菌法光照消毒法
——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法
紫外线杀菌的最强波长是250~270nm。常用的紫外线灯有15W、20W、30W、40W四种。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光照消毒法
——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法
紫外线的杀菌机制:
①破坏菌体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使菌体蛋白光解变性;②使微生物的DNA失去转化能力;③降低细菌体内氧化酶的活性,使氧化能力丧失;④使空气中的氧电离产生臭氧而杀菌。(一)物理消毒、灭菌法光照消毒法
——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法
紫外线杀菌的特点:
①紫外线能杀灭多种微生物。
对杆菌杀菌力强,对球菌杀菌力弱,对霉菌、酵母菌更弱,
对生长期细菌敏感,对芽胞敏感性差;②紫外线的辐射能量低,
穿透力弱,不能穿透液体、玻璃、尘埃、纸张及其它固体物质,
仅能杀灭照射到的微生物。(一)物理消毒、灭菌法光照消毒法
——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法
紫外线灯使用方法:
①空气消毒:有效距离不超过2m,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②物品消毒:有效距离为25~60cm,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一)物理消毒、灭菌法光照消毒法
——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法
紫外线消毒的注意事项:①保持紫外线灯管的清洁;②被消毒的物品应定时翻动,使其表面直接照射;③注意保护眼睛及皮肤;④适宜温度为27~40℃,相对湿度为40%~60%,过高或过低均可影响消毒效果;⑤从灯亮5~7min后开始计时,关灯后如需再开启,应间隔3~4min;⑥应定期检测灯管照射强度及杀菌效果。(一)物理消毒、灭菌法光照消毒法
——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法
消毒效果的监测:物理检测法:开启5分钟后,仪表所测辐照强度值时间累计法:使用时间累计超过1000h,应更换灯管生物检测法:消毒后,取样进行培养化学检测法:
开启5分钟后,将紫外线灯强度辐射卡置于紫外线灯垂直下方1米,照射1分钟后判断辐射强度。(一)物理消毒、灭菌法消毒方法:
①空气消毒:30mg/m3浓度的臭氧,作用15min②物品表面的消毒:30mg/m3,作用60~120min注意事项:
①臭氧对人体有毒,注意防护;②臭氧对多种物品有损坏作用,使用时注意;③控制影响因素,确保消毒效果。
光照消毒法
——臭氧消毒法
电离辐射灭菌法又称“冷灭菌”,具有广谱灭菌作用。可用于金属、橡胶、塑料、高分子聚合物、精密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制品等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微波消毒灭菌法微波消毒常用于食品、餐具的处理、医疗文件、药品及耐热非金属材料器械的消毒灭菌。一般物品在5~10kW功率的微波炉中,持续3~15min,即可达到灭菌要求。(一)物理消毒、灭菌法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法灭菌过程过氧化氢衍生出等离子体、能干预和破坏微生物的生产。适用于各种腔镜的消毒灭菌。其优点是无毒性残留,灭菌时间短,低热不损坏灭菌材料。(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概念:化学消毒灭菌是利用化学药物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消毒剂分类:灭菌剂: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芽胞和真菌孢子。高效消毒剂: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结核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胞。中效消毒剂:能杀灭细菌繁殖体、结核杆菌、病毒,不能杀灭芽胞。低效消毒剂:能杀灭细菌繁殖体、部分真菌孢子和亲脂性病毒,不能杀灭结核杆菌、亲水性病毒和芽胞。(二)化学消毒灭菌法消毒剂的使用原则
1、根据物品的性能及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猪繁殖呼吸综合征(PRRS)疫苗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牛肉辣椒酱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咨询报告
- 2024年网红直播项目综合评估报告
- 2024年航空、航天设备相关专用设备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年船舶配套业项目成效分析报告
- 电动擦鞋机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 2024年员工年终工作总结参考样本(八篇)
- 2024年小学总务管理制度范本(三篇)
- 积木玩具商业机会挖掘与战略布局策略研究报告
- 2024年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简单版(三篇)
-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 麻醉恢复室感染预防控制课件
- 电气机械系统的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
- 《白蛇缘起》赏析
- 《分红险的销售》课件
- 中国安格斯牛行业报告
- 射频技术课件
- 幼儿园园长的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
- 《北京大学介绍》课件
- WORD操作技巧深度练习(20题)
- 提升员工营销能力的企业教育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