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障碍学习教案_第1页
心境障碍学习教案_第2页
心境障碍学习教案_第3页
心境障碍学习教案_第4页
心境障碍学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学1心境障碍第一节心境障碍的临床表现第1页/共41页一、什么是心境障碍心境障碍(mooddisorder),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常常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往往有复发倾向,间歇期基本正常,预后一般较好。第2页/共41页二、躁狂发作(manicepisode)的特点起病急,大约几天时间,持续几天到几个月,然后突然停止。主要表现:

1.心境高涨或易激惹;

2.思维奔逸;

3.精神运动性兴奋。第3页/共41页三、抑郁发作(depressiveepisode)的特点逐渐起病,几周至几个月,发作有一过程,通常持续几个月,然后结束。主要表现有:1.抑郁心境;2.兴趣丧失;3.精力下降;4.自我评价低;5.精神运动迟滞或激越;6.自杀观念和行为;7.昼夜节律性变化;8.躯体症状。第4页/共41页特殊类型1.隐匿性抑郁症(maskeddepression):是一组不典型的抑郁症候群,其抑郁情绪不十分明显,突出表现是持续的出现多种躯体不适感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2.更年期抑郁症(menopausedepreion):首次发生在更年期,女性多件,常有某些诱因,多有消化、心血管和自主神经系统症状。早起表现为神经衰弱症状,而后出现各种躯体不适。患者明显抑郁,常悲观消极的回忆往事、对比现在和忧虑未来。焦虑、紧张和猜疑是本病的重要特点。第5页/共41页

3.季节性抑郁症(seasonalaffectivedisorder,SAD):一般在秋末冬初发病,常没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应激因素,表现为抑郁,伴有疲乏无力和头痛,喜欢食用碳水化合物,体重增加,在春末夏初自行缓解。4.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depression):指产妇在产后6周内发生的抑郁障碍,发病率国内为17.9%。大多数患者不用住院治疗,一般持续几周可自行缓解。第6页/共41页第7页/共41页第二节流行病学研究资料第8页/共41页一、流行病学调查资料1982年,抑郁症患病率为0.76‰,时点患病率为0.37‰,1993年分别为0.83‰

和0.52‰。国外,时点患病率,男,0.04~1.04‰,女,0.08~1.60‰。1.性别:发达国家女比男高1.5~3倍,双相情感障碍男女接近。2.社会阶层:低社会阶层还抑郁症比高社会阶层高2倍,双相情感障碍高社会阶层高。3.生活事件:心境障碍患者发病前遭遇的生活事件明显高于一般人群。4.年龄:重性抑郁症的高峰,女:15~19岁,男:25~29岁。5.遗传:较高的遗传性。第9页/共41页二、病程和预后1.起病:急性起,躁狂多发于春末夏出,抑郁以秋冬较多,有些女病人与月经周期有关。躁狂的发生年龄比抑郁的早,且女性多于男性。2.病程:呈发作性特点,有自愈倾向,急性发作即使不经过治疗,也有70-85%可明显缓解,抑郁病程较长,躁狂病程较短。3.预后:急性发作的预后较好,占85%左右,15%为慢性或轻性心境障碍,残留少量症状,社会功能不能恢复到病前水平。第10页/共41页第三节心境障碍的病因第11页/共41页一、生物学观点1.遗传:Wender1986年发现患者血亲中双相情感障碍的患病率为一般人群的8倍,抑郁发作为5倍,自杀为一般人群的15倍。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的基因位点在11号染色体。2.神经生理和生化研究

1》抑郁可能与生物节律紊乱有关,从入睡到第一个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缩短。

2》下丘脑功能失调是抑郁的原因。

3》NE和5-HT:5-HT的欠缺可造成对心境障碍的易患倾向,在此基础上,如果NE水平太高则造成躁狂,NE太低则造成抑郁。4》季节性情感障碍常发生在冬季,年轻人及女性多见,平均起发年龄23岁。第12页/共41页二、心理动力学观点1.Freud认为抑郁发作是童年期的丧失被重新激活所致;2.当代心理动力学观点:①抑郁症源于患者婴儿期的某些欠缺,尤其是父母的丧失和潜在的丧失;②某些事件可再度激活这些最初的创始,不论突发事件是什么,人们都重新陷入婴儿期的灾难之中;③这种倒退的一个最主要的结果是失望感和无助感,这是婴儿式的对伤害无能为力的反映;④许多心理学家不再认为愤怒内化是抑郁症的中心,认为对内投物的矛盾态度是抑郁症情绪困境的基础;⑤自尊的丧失是抑郁症的原发特征;⑥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抑郁不仅仅是感受到的东西,而且也是人们利用的东西,抑郁使患者可以在人际关系中扮演依赖性角色。第13页/共41页三、人本-存在主义观点1.人本主义:抑郁病人常常有内疚或负罪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不能做出选择,没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2.存在主义:如果一个人不能完满和真实的生活,他便可能产生空虚感和不真实感,对这种感受的反应,便是抑郁。3.总之,抑郁是对不真实的存在的可以理解的反应。第14页/共41页四、行为主义观点1.消退假说:抑郁是消退的结果,也就是说,一旦某些行为得不到强化,人们就会停止该行为,便会变得不活动和退缩等,这便是抑郁。也有人认为抑郁是对强化的抵抗,抑郁症患者并非缺乏快乐的来源,而是丧失了体验快乐的能力。2.令人反感的社会行为:抑郁症患者常常做出令人反感的社会行为,这些行为使家人和朋友反感、厌倦,甚至拒绝,而这又使抑郁症状恶化。第15页/共41页五、认知观点1.习得性无助:Sligman提出抑郁症的习得性无助模型,指出与习得性无助一样,抑郁症是对不能逃脱(或看起来不能逃脱)的应激源的反应。2.无望理论:Abramson认为当一个人相信应激不可控制,负性事件会持续存在或再度发生,而自己对之毫无办法时,他就会变得无望,从而导致抑郁。他根据这一理论,又提出了著名的归因假设:如果一个人将负性事件归因为自身的、整体的和持久的原因,而将正性事件归因于他人的、局部的和暂时的原因,那么他便很可能变得无望,从而便会患抑郁症。3.消极的自我图式: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图式存在负性偏差,倾向于将自我看承“失落者”,那么他便成为抑郁症的易患者,应激很容易激活他的这种自我图式,导致抑郁发作;而抑郁发作反过来又强化了这一图式,导致恶性循环。抑郁症患者存在两个本质的负性自我认知模式:一为依赖性,一为自我指责。第16页/共41页六、社会文化观点抑郁症的发生与社会变革有关,在高度传统的社会群体中,抑郁症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影响因素包括:婚姻、性别、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系统等。第17页/共41页第四节心境障碍的诊断标准第18页/共41页一、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症状中的4项:①兴趣丧失,无愉快感;②精力减退或疲乏感;③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④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⑤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⑥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⑦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⑧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⑨性欲减退。严重程度: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2》可存在某些分裂症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性物质所致抑郁。第19页/共41页二、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症状标准: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并至少有下列症状中的3项(若仅为易激惹,至少需要4项):①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②语量增多;③思维奔逸、联想加快或意念飘忽的体验;④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⑤精力充沛、不感疲乏、活动增多、难以安静,或不断改变计划和活动;⑥鲁莽行为;⑦睡眠需要减少;⑧性欲亢进。严重标准:严重损害社会功能,或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程度标准至少已持续1周;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标准。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躁狂发作标准至少1周。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性物质所致躁狂。第20页/共41页三、双相情感障碍1.目前发作以躁狂和抑郁症状混合或迅速交替(即在数小时内)为特征,至少持续2周躁狂和抑郁症状均很突出;2.以前至少有1次发作符合某一型抑郁标准或躁狂标准。第21页/共41页四、持续性心境障碍1.环性心理障碍症状标准: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但不符合躁狂或抑郁发作症状标准。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较轻。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2年,但这2年中,可有数月心境正常间歇期。排除标准:1》心境变化并非躯体病或精神活性物质的直接后果,也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附加症状;2》排除躁狂或抑郁发作,一旦符合相应标准即诊断为其他类型心境障碍。第22页/共41页

2.恶劣心境症状标准:持续存在心境低落,但不符合任何一型抑郁的症状标准,同时无躁狂症状。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较轻,自知力完整或较完整。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2年,在这2年中,很少有持续2个月的心境正常间歇期。排除标准:1》心境变化并非躯体病,或精神活性物质导致的直接后果,也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附加症状;2》排除各型抑郁,一旦符合相应的其他类型心境障碍的标准,则应作出相应的其他类型诊断;3》排除抑郁性人格障碍。第23页/共41页恶劣心境诊断标准:以持久而轻度至中度的抑郁为主要临床相,有下列7项中至少3项:⑴兴趣减退,但未丧失;⑵对前途悲观失望,但不绝望;⑶自觉疲乏无力或精神不振;⑷自我评价下降,但愿接受鼓励和赞扬;⑸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但被动接触良好,愿接受支持和同情;⑹有想死的念头,但又顾虑重重;⑺自觉病情严重难治,但主动求医,希望能治好。要求无下列症状重任何一项:⑴明显的运动型抑制;⑵早醒和症状晨重夕轻;⑶严重的内疚和自罪;⑷持续的食欲减退和明显的体重减轻;⑸不止一次自杀未遂;⑹生活不能自理;⑺幻觉或妄想;⑻自知力缺损。第24页/共41页第五节案例分析第25页/共41页

1.王某,女,17岁,未婚;因拒食、生活不能自理而入院。据父母介绍,王某过去一向性格开朗、待人友好,将个人学习、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约在两个月前,患者无明显原因发生了一些变化,她显得容易疲劳、不再开朗、懒于学习。过去几个星期里,患者对原来喜欢的体育和唱歌等活动现在也一点也不感兴趣,大部分时间卧床。当父母问及时,患者否认自己出了问题,只是说自己有点累,可能是感冒。父母努力想使她高兴起来,但徒劳无功。接连几天患者拒绝洗澡、更衣和进食,于是被送至医院。接诊时,患者情绪沮丧,回答问题语气低微,时有哭泣。父母说,两个月来患者每天凌晨3点醒来后,不能再入睡,而且体重明显下降。第26页/共41页

2.赵某,男,33岁,已婚。起病前他和妻子过着平静而舒适的日子,一天早上,他对妻子说自己浑身充满了精力和新颖的想法,自己以前干邮差的工作简直是浪费自己的天才。当天晚上,他睡的很少,大部分时间全神贯注的在办公桌上写写划划。第二天,他跟平时一样出去了,但11点就回来了。他告诉妻子,自己已经辞职,决定炒股,并竟所有积蓄取出来买了股票,很快就会成为百万富翁。说完这些,他又出去了,买了很多他认为有用的东西。接诊时,他称自己从来没有如此开心过,简直如同置身在天堂之中,自己浑身是劲,绝顶聪明,能干许多工作,并且想出了很多计划。第27页/共41页第六节心境障碍的治疗第28页/共41页

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急性发作和预防复发,躁狂患者的兴奋、冲动及郁郁患者的自伤、自杀观念和行为是常见的重要和及时处理的问题。第29页/共41页一、生物学疗法1.药物治疗:躁狂发作:碳酸锂、氯氮平、卡马西平等;抑郁发作:三环类抗抑郁剂(丙咪嗪、阿米替林等)、单胺氧化酶抑郁剂(MAOI)、5-HT受体阻滞剂(SSRIs)(氟西汀、帕罗西汀等)。2.电痉挛疗法(ECT):包括传统的电痉挛和改良的无抽搐的电痉挛治疗。第30页/共41页二、心理学疗法1.心理动力学:着眼于对丧失的修复。2.人本-存在主义:努力帮助抑郁患者面对现实。3.行为疗法:注重加强强化刺激和改善社交技巧。4.认知疗法:注重改变消极的认知。5.人际社会观点:注重社交关系,尤其是社会支持系统的重建。第31页/共41页第七节心境障碍与自杀第32页/共41页一、自杀的概述1.自杀的定义:有充分根据可以断定系故意采取自我致死行动,其动机可由于悲观绝望、委屈抗议、畏惧罪责、迷信驱使和精神障碍等种种原因。第33页/共41页

2.自杀的分类:⑴按自杀结果: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自杀死亡。⑵按自杀目的:自杀死亡、准自杀。⑶按自杀的原因:利己性自杀、利他性自杀、失范性自杀、宿命论自杀。⑷按自杀的手段:主动自杀、被动自杀。⑸按自杀者的心理反应:情绪型自杀、理智型自杀、神经过敏型自杀。⑹特殊类型:集体性自杀、殉情性自杀、杀人自杀、扩大性自杀、模仿性自杀。

第34页/共41页

3.发生率:WHO,1950~1960年,10/10万;我国8.5/10万4.流行病学特征:年龄(老年,25-34岁)、地域(农村高于城市)、婚姻(离婚和未婚高于已婚)5.高危人群:单身者、没有小孩的妇女、遭受重大挫折者、老年人、抑郁症患者、药物滥用及酒精依赖者。第35页/共41页二、自杀的原因1.生物学因素:遗传、神经内分泌下降。社会文化的解释:认为自杀是发生在社会内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为社会所制约。2.心理学因素:⑴精神动力学:自杀代表死的欲望战胜了生的本能。该理论认为自杀有三个基本原因:谋杀(恨)欲、被杀(内疚)欲、宁死(无望无助)欲。⑵行为主义学派的解释:认为自杀是对强化的认知转变所致,自杀者在生活中看不到奖励,把死亡看作是强化,认为死亡可引起别人的注意、同情,得到报复的快感是他们想获得的强化。

3.社会学因素:家庭环境、生活事件、宗教信仰、社会变革和社会关系、社会阶层、种族、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