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中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件25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_第1页
历史高中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件25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_第2页
历史高中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件25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_第3页
历史高中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件25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_第4页
历史高中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件25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是_________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2)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_________授予官职。必备知识·素养奠基官位世袭军功大小(3)汉代:察举制。①内容:a.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b.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_____、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②意义: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孝廉(4)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_________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内容根据_________________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由吏部授官评价①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_________②随着_________势力的发展,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豪强大族家世、道德和才能中央集权门阀士族2.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考核:(1)秦汉时期:上计制。①内容: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_________、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②意义:上计考核的结果是_________的依据。(2)魏晋南北朝时期: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户口垦田官员赏罚3.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监察:(1)中央:秦汉建立了以_________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2)地方: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刺史制度,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_________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此后,_________制度一直延续下来。御史大夫监察法规巡视监察【情境在线】《晋书·段灼传》记载:(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据此分析九品中正选官制的选拔标准,并指出其弊端。提示:以门第出身为九品中正选官制的标准。弊端:下层出身的人才没有出头机会,社会矛盾易激化。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选官制度:科举制。(1)背景:南北朝以来,_____________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2)内容。①科举以_________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_____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_____和_____两科最受社会重视。②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寒门庶族地主分科考试皇帝明经进士(3)影响:_____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扩大了用人范围,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科举2.考核制度:(1)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属尚书省_____。(2)唐朝以___________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吏部品德和才能3.监察制度:(1)隋唐。①中央:_______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②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分为___________,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御史台十道监察区(2)宋朝。①中央:承唐制设御史台。②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③重要变化是_________,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台谏合一【情境在线】自隋唐创立科举制,科举制度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一直延续到晚清时期。科举制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提示: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元朝的官员选拔:(1)部分保留了_____________。(2)在1313年颁科举诏,恢复了_______,但仍然时断时续。(3)科举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的人数比例也不高。蒙古传统方式科举制2.明清科举制:(1)明清科举考试分为_________________三级。(2)参加考试的主要是_______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3)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4)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_____”。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考中者称为“贡士”。殿试在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主持,通过者为“进士”。乡试、会试与殿试国子监举人3.明清的考核制度:制度内容明朝考满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初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通考”。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_____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_____________________朝觐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制度内容清朝考课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4.明清的监察制度: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_____________,合称“科道”。内容明朝(1)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2)六科给事中负责_________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3)御史和给事中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都察院和六科皇帝制敕【情境在线】监察是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历代十分重视监察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请谈谈你对古代监察问题的看法。提示: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关键能力·素养形成主题一古代的选官制度【素养探究】1.察举制史料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思考:史料中的选官标准是什么?这种选官制度有何积极意义?又有哪些弊端?(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点拨】提取关键信息“德行”“经中博士”“孝悌廉公”等可以判断其标准。其意义从史料信息选官标准进行分析,其弊端主要联系其主观性进行回答。提示:标准:品德和才能。积极意义:以德行、才能为举荐标准,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拓宽了选官渠道,选拔了人才。弊端:缺乏具体标准,容易被权势家族控制,致使官场腐败,不利于政局稳定。2.九品中正制史料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思考:史料中主要说明了什么现象?有何弊端?(历史解释)【点拨】史料信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反映出依据门第进行选官的制度,弊端要结合选官标准分析。提示:说明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出身、门第作为选官标准。弊端:阻碍社会阶层的流动,容易造成社会的不公,不利于社会的进步。3.科举制史料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历史解释)【点拨】依据史料中的“自由报名”“平等竞争”“至公”“平民”“打破”“扩大”等信息即可进行概括。提示:科举制坚持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的原则;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现象,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有利于寒门庶族参政。主题二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素养探究】1.古代的监察制度史料一秦朝建立了皇帝直接掌控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监察中央百官……另设监御史常驻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改编自《中国廉政文化史》等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秦朝的监察措施。(历史解释)【点拨】根据史料信息“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另设监御史常驻郡一级机构”概括。提示:建立由皇帝直管的中央和地方监察机构。史料二宋代设置监司,监督并收回州郡长官权力①。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各路设转运使司,长官为转运使,掌财赋;提点刑狱使司,长官为提点刑狱,掌刑政;提举常平使司,长官为提举常平,掌常平、义仓、坊场、河渡、水利等,它们统称监司。另外,设安抚使司,长官为安抚使,掌军政。四个机构互相平行、互相监督,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也被称为“外台”。重用士大夫,以文臣抑制武将。鼓励台谏官上书言事,以加强对百官的监督②。——据何忠礼《略论北宋前期的制度革新》整理(2)根据史料二总结宋代监察体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历史解释)【点拨】特点由①②分别提炼信息;影响可结合积极性、消极性两个角度分析。提示:特点:设置监司监督州郡;监司机构众多,相互平行、互相监督;注重用文臣抑制武将;注重发挥台谏作用。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整顿了吏治,有利于官员规范执政;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军事力量的削弱和地方的疲敝。2.古代谏议制度史料唐代谏官打破了以前谏官多为加官、有职无权的传统,继承隋制,使谏官均为实官,即使是荣誉性的散骑常侍,也以实职待之。散骑常侍、给事中、谏议大夫、起居郎、补阙、拾遗,官职由三品到从八品,责权也渗透到了朝政的各个层面。而每个层面上的谏职互有侧重,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的责权体系。——傅绍良等《唐代谏议制度与文人》思考:根据史料,概括唐代谏议制度的主要特征。(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点拨】根据标点符号给史料分层,然后逐项概括。提示:谏议形式多样;运作机制规范;责权鲜明,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打破传统,均为实官,握有实权;责权涉及朝政的各个层面。【史论阐释】一、科举制的影响1.积极作用:(1)选拔人才:相对于世官、荐举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选拔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2)巩固统治:科举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使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对维持社会整体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3)推动读书风气盛行: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在客观上使人们的文化素养普遍得到了提高。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的“圣贤书”,故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4)提高效率: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对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2.消极影响:科举制发展到明清时期逐渐演变为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科技思想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统治者选拔有进步思想的人才。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3.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了相对的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史论阐释】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1.御史是皇权的御用工具。2.皇帝握有最高的监察权。3.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4.监察官秩卑、位尊、权重、赏厚。5.历代统治者注重监察官的遴选。6.凭实绩黜陟,严格考核监察官。7.监察活动法律化。8.监察方式多样化。9.允许风闻奏事。二、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1.敦促百官只能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履行自己的职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顿吏治,防止官员贪腐,缓和阶级(社会)矛盾。这种监察机制的存在正是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清官产生的政治基础。2.在长期的监察实践中逐渐摸索出国家考课官吏的合理形式。这对于维护古代中国的统一和提高国家行政效率,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3.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这也有助于维护中国文官制度的存在。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 D.科举制【解析】选C。“建元”是汉武帝的年号,再根据材料信息“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判断是汉代的察举制。2.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也经历了变化。与成语“金榜题名”有关的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选D。“金榜题名”指科举得中,与世官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无关,故A、B、C错误,D正确。【补偿训练】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演进可分为“贵族形态”“士族形态”“士绅形态”三个阶段,与“士绅形态”形成相关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选D。分封制、宗法制与“贵族形态”相关,九品中正制与“士族形态”相关。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政治制度,它的实行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符合“士绅形态”,D正确。3.宋朝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元丰改制后,御史台的职责是“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谏官的职责是“凡朝政阙失,大臣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这反映了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是 ()A.御史与谏官事权分明B.谏官的谏诤由大臣转向皇帝C.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出现了“台谏合一”的态势【解析】选D。根据御史台的职责“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谏官的职责“凡朝政阙失……皆得谏正”可以看出御史台和谏官的职责有相通的地方,出现了“台谏合一”的态势,故D正确,A错误;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错误。4.下列关于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出自四书五经C.科举取士推动了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D.科举取士是明清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解析】选C。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故C叙述错误,符合题意。5.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为“巡按御史”。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这表明 ()A.监察官员位卑权重B.监察官员掌握地方行政权C.监察机构庞大臃肿D.监察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