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5-第一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在科学考察中,考古学家分别在江西万年的仙人洞、湖南道县的玉蟾岩等处,发觉了一万多年前的栽培稻,在湖南澧县的一处遗址又发觉了八九千年前的栽培稻。材料表明()A.我国南北方广泛种植水稻B.水稻是我国原始社会种植最广泛的农作物C.水稻在我国有悠久的种植历史D.原始人运用打制石器种植水稻答案C解析材料中“发觉了一万多年前的栽培稻,在湖南澧县的一处遗址又发觉了八九千年前的栽培稻”反映了我国种植水稻有悠久的历史,故C项正确。2.2024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推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推断无误,这一遗存可实证()A.原始农业的发展 B.贫富分化的出现C.社会阶级的产生 D.早期国家的形成答案A解析龙山文化处于原始社会晚期,粮仓遗迹的发觉可以说明当时农业的进步,故A项正确。3.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说明()A.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B.商王的权力高度集中C.商王的权力大于神权 D.宗法制主导政治统治答案A解析商王鼓吹自己是“祖宗神”的嫡系子孙,以此来说明自己统治的合理性,体现了商朝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故A项正确。4.(2024·陕西渭南期中)在春秋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各诸侯国所立新君有一百多位,而记载的册命礼却屈指可数,且大都是天子派遣使臣到诸侯国“来册命”,如公元前667年,“(惠)王使召伯廖赐齐侯命,且请伐卫,以其立子颓也”。由此可知,春秋时期()A.诸侯争霸斗争激烈B.嫡长子继承制已被摒弃C.礼乐制度难以维持D.周天子借诸侯开疆拓土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各诸侯国所立新君有一百多位,而记载的册命礼却屈指可数,且大都是天子派遣使臣到诸侯国‘来册命’”可知,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周天子与诸侯的等级关系遭到破坏,礼崩乐坏,故选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一时期王室衰微、礼乐制度难以维持的局面,没有体现诸侯之间争霸斗争激烈,解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解除B项;题干未强调周天子借助诸侯势力开疆拓土,解除D项。5.(2024·福建宁德期中)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缘由是其在战国七雄中()A.地理位置比六国优越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融C.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D.制度的变革卓有成效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有成效,这是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最主要缘由,故选D项;秦国地处西陲,地理位置不比六国优越,解除A项;战国时期,长期与周边少数民族交融的国家还有燕国、赵国、楚国等,解除B项;战国时期,秦国没有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解除C项。6.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A.国家产生 B.文明起源C.诸国变法 D.政权分立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与国家产生和文明起源无关,故A、B两项错误。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干脆动力是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故C项正确。“政权分立”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故D项错误。7.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被华夏视为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织杂居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最干脆的影响是()A.加速了社会转型 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推动了战国变法答案C解析春秋时期,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吸引周边诸族群进入中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民族交融趋势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增加,故C项正确。8.钱穆先生说,秦代之中心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其“进步”主要表现在()A.实行分封制B.中心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C.实行郡县制D.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答案C解析郡县制与周代分封制相比较,最大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心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与材料中“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相符,因此C项正确。A项是西周的措施,秦朝已经废除,故错误。B、D两项都有利于皇权的加强,但是与“统一性”无关,故解除。9.(2024·河北保定期中)下表是秦朝修建的四大工程,这些工程的修建()秦朝四大工程1.阿房宫,仅前殿就有相当于故宫三分之二的总面积2.秦始皇陵,修了30多年。动用徭役、刑徒72万余人3.秦长城,每年征发民工40余万4.秦直道,是大将蒙恬率数十万军民突击修筑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A.巩固了秦朝统治 B.促进了民族交融C.加剧了社会冲突 D.强化了专制皇权答案C解析材料中秦朝修建的大型的工程,须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进一步激化了社会冲突,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故选C项。10.(2024·广东茂名一模)由以下司马迁对历史微小环节的记载可知,汉初()A.持续了西周的礼乐等级制度B.思想大一统趋势起先出现C.西汉政权面临内忧外患局面D.地方势力减弱了中心王朝答案C解析题干中两段史料均来自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从材料可以看出,汉初社会经济凋敝,西汉王朝的马匹数量严峻不足,而北方匈奴战马数量众多、兵强马壮,从这个微小环节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汉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故选C项;材料并非单纯讲解并描述西汉王朝内部事物,也未能体现汉初礼乐等级制度,解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思想大一统的趋势,解除B项;冒顿代表匈奴势力,不属于地方势力,解除D项。11.汉文帝遗诏曰:“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答案C解析据题干材料“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可知,汉文帝认为人的生死是自然规律,人死后厚葬会劳民伤财,不行取,其实质是崇尚节俭,故选C项。12.(2024·重庆南开中学期中)下图是东汉时期宅院画像砖拓片,通过这一文物可以探讨东汉时期()A.个体农户的生活状态B.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C.商业贸易发展的状况D.社会冲突激化的现状答案B解析从图片信息可看出,东汉时期宅院中有围墙、塔台,特地的人负责生产等。这反映的是东汉时期的田庄经济,因此可以探讨当时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田庄地主豪强,而不是小农,也与商业贸易无关,更不能体现社会冲突,解除A、C、D三项。13.古代中国无疑处在东亚文明的中心,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域外文化主要来自广义的西域地区。华夏文明在欧亚大陆中西部进行经营,主要起先于()A.张骞凿空 B.班超投笔从戎C.文成公主入藏 D.昭君出塞答案A解析张骞凿空后,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故A项正确;班超是东汉人,晚于张骞,不符合设问中的“起先”,故B项错误;文成公主入藏是在唐朝,故C项错误;昭君出塞是西汉的和亲政策,晚于张骞,且并未推动欧亚大陆中西部的经营,故D项错误。14.司马迁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闻,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在此基础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记》的著述。这表明司马迁著史()A.坚持“有闻必录”原则B.轻视文献记载的价值C.忽视实地考察的真实性D.留意搜集鉴别历史材料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及所学学问可知,司马迁一方面担当太史令,获得史料,另一方面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以补充史料之不足,使史料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具有史料考证意识,故D项正确。15.《子虚赋》《上林赋》都是大赋,是司马相如对辞赋的开拓和独创,表现了一代汉赋的新风貌。这里“汉赋的新风貌”是指()A.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B.语言通俗深刻C.现实感强 D.形式朴实自然答案A解析汉赋铺陈排比,辞藻华丽,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6题25分,17题15分,共40分)16.(2024·海南海口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770年,也就是西周灭亡的次年,周平王在东都洛邑即位,此后进入东周。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限制洛邑四周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更。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须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实行较为公允的看法,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缘由有二:一是外在客观缘由,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缘由,学问阶层自觉担当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动身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是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变更。(13分)(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为重建社会秩序”,儒家、法家提出的主见及对后世的影响。(12分)参考答案(1)变更:政治领域: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斗争不断;旧的贵族等级体系起先瓦解,士阶层崛起。经济领域:铁制农具、牛耕的运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起先瓦解。思想领域:贵族垄断文化教化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出现“百家争鸣”局面。(2)主见及后世影响:儒家主见实行仁政;汉武帝尊崇儒术,自此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法家主见以法治国;秦朝依据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心集权制度。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高校》材料二《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尊敬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当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的敬称。——据《汉书》《后汉书》整理依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学问,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相识。(要求:精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5分)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