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名校2025届高三(最后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江西省南昌市名校2025届高三(最后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江西省南昌市名校2025届高三(最后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江西省南昌市名校2025届高三(最后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江西省南昌市名校2025届高三(最后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南昌市名校2025届高三(最后冲刺)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1973年10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全球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而在此之前,全球石油交易可以用各种国际流通货币结算。这一变化A.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危机B.说明美元仍旧维持霸权地位C.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维系2.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同意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试办经济特区时,中央有关机构搞了一个文件,叫《旧中国租界的由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广东省的改革模式 B.说明特区试办需谨慎C.阐明融入世界的必要性 D.剖析西方侵华的历史4.明太祖朱元璋流传在世的画像版本据说有16种之多,形象差别很大。下图自左至石依次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明朝官方画像、《乾隆年制历代帝王像真迹》收录的“明太祖真像”、河南一位据称是明朝后人家族珍藏的明代朱元璋画像真迹。以下解释最为恰当的是A.左图:着力刻画朱元璋"姿貌雄伟"失去真实性B.中图:表明清朝极力丑化朱元璋的形象更不可信C.左图和右图:形象较为接近能够反映其真实面貌D.真实的朱元璋形象还需要新的历史史料加以佐证5.恩格斯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在这种“令人极度失望”的社会背景下兴起的文学流派是A.启蒙文学 B.浪漫主义文学 C.现代主义文学 D.古典主义文学6.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民族主义论》说:“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A.派系斗争十分尖锐 B.政权更替相当频繁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 D.民主革命进程加速7.如图是彦涵于1943年创作的黑白木刻版画《当敌人搜山的时候》。图中四位完全是农民打扮的人正努力托举着-位穿军装的人正对敌射击,而另一位持枪者正在奋力攀出战壕。在他们的身下,一个年幼的小孩一只手支撑半躺在地,另一只手高举一枚手榴弹,准备递给上方的游击队员。该漫画A.记录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形 B.昭示了抗战即将取得最后胜利C.反映了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 D.表达了抗日民众的顽强信念8.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以一位象征自由女神的形象为主体,女神赤着脚,左手拿枪,右手高举三色旗,领导人们在硝烟弥漫、尸横遍地的街道上迎风前进。前景是横七竖八倒在地上的保皇党人,中景后景是林立如墙的各阶层百姓,空中还飘扬看鲜艳的三色旗。据此判断,该画作体现的艺术特点是A.鼓吹理性主义,追求严谨造型B.关注社会现实,讴歌劳动创造C.强调主观感情,表现内心世界D.表达绝望情绪,色彩反差强烈9.唐代宫廷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有来自西域的龟兹、高昌、疏勒等乐,有来自印度、天竺、康国、安国等乐,以及来自高丽、日本、扶南等乐。促成音乐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唐朝A.政治军事实力的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加强现实统治的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10.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在这里康有为提出应A.剪辫易服B.实行君主立宪C.发展近代交通D.采用机器生产11.1987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要求凡是没有进入普通高中、普通大学和职业学校的学生,都可以经过短期职业技术培训,然后就业。这一决定A.完善了国民教育体系 B.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兴起C.提升了高等教育质量 D.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12.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二者共同目的是A.缓解政治危机 B.统一国内市场 C.发展资本主义 D.增加财政收入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世界的联系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后接踵而来的西方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给欧洲带来了福音。……东西两半球不同文化圈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性影响》材料二火车、轮船等工具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有线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面对全球化的现实,实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文学家刘心武在《献给命运的紫罗兰》中说:“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就连南极洲冰层下的土地也已经测量清楚,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经记录在案。……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的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艺术家则试图透过漫画反映反映另一种别样的心声:问题(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的开辟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由此联想,归纳产生材料三刘心武所描述现象的主要动因。(3)你如何认识“全球化”这一历史与现实现象?14.(20分)中共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初的西汉人口不超过7000万,到1851年在清朝统治的范围内人口总数已突破4.3亿,增长了6倍。所幸中国传统农历的发明、完善和普及使农时的掌握变得简单易行,即使在边远偏僻地区的单独农户也能通过二十四节气做到“不失农时”。从中已能看出,他们拥有理性的、相对先进的生态观念。对自然的敬畏不可能没有消极的一面。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即使先知先觉的人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也找不到消除这些不利因素的途径。特别是在巨大的人口压力面前,生产更多的粮食成了头等大事,因此而造成的对生态入环境的破坏也只能听之任之。——葛剑雄《中国传统生存智慧与生态观》(1)材料一中作者对中国古代生态观持何种态度?主要依据是什么?材料二“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恩格斯《自然辩证法》(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恩格斯的观点?试举一例,以西方近代化历程中的史实来说明你的结论。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实现物质文明的同时,逐步实现了生态文明,西方民众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然而,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带有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原罪”。它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代价的。它们拥有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却使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胡连生《论西方资本主义的生态文明与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关系》(3)根据材料三,概括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所学阐述这一问题出现的时代背景及应对举措。(4)综上,谈谈你如何认识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但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全球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可知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霸主地位,不利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故B正确,CD错。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是因为政府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导致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超过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材料的表述无关,故A错。2、D【解析】A项中“反对旧道德”的说法与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使……传统重现光芒”不符;由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可知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持部分否定及部分继承的科学态度,故B项“混淆”的表述过于绝对化,应排除,本题应选D项;传统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全盘否定,本则材料却指出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得到发扬光大,体现出新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创新了旧文化。【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3、B【解析】

当“中共中央同意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试办经济特区时”,中央有关部门却下发文件《旧中国租界的由来》,显然是不同意试办经济特区,认为特区试办需谨慎,故选B,排除A;该文件的主旨明显不在于阐明融入世界的必要性和剖析西方侵华的历史,而在于强调试办经济特区要谨慎,排除CD。故选B。4、D【解析】

据题意可知,不同版本的朱元璋画像存在较大差异,而且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哪一版本是最准确的,所以真实的朱元璋形象还需要新的历史史料加以佐证,故选D;ABC中的说法都有一定的主观臆断性,有待商榷,故排除。故选D。5、B【解析】材料“‘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指的是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述的那样美好,社会各阶层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故B正确;启蒙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不符合题意,排除A、C、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并结合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分析解答。6、C【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二十世纪初...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即可说明当时的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故C正确。考点: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详解】7、D【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群众对中国军人抗击日军的支持,表达了抗日民众的顽强信念,D正确;正面战场主要以正规军作战为主,属于大兵团作战,A排除;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D。8、C【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美术作品,它以法国人民推翻波旁王朝的七月革命为背景,歌颂了民主和自由,热情鼓励人们为了争取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强调主观感情,表现内心世界,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艺术特征;B选项是现实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D选项是现代主义美术的艺术特征。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9、D【解析】

据材料“来自西域的龟兹、高昌、疏勒等乐”“有来自印度、天竺、康国”等信息可知,统治阶级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营造了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故D选项正确;唐朝政治军事实力强大与音乐出现融合不同地域文化分格没有直接关系,故A选项错误;秦统一后,百家争鸣局面逐渐结束,故B选项错误;材料所述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而不是现实统治的需要,故C选项错误。10、A【解析】

根据材料“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可知康有为主张剪辫易服,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1、A【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1987年中央做出完善职业教育的决定,这是为了更好地完善国民教育体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职业教育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兴起;C选项错误,高等教育质量与职业教育的普及没有必然的联系;D选项错误,职业教育并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2、A【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克里米亚战争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和内战时期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都是为了缓解严峻的政治危机,A项正确;俄国沙皇废除农奴制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统一国内市场和发展资本主义,BC两项错误;俄国废除农奴制和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都不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角度①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发展;角度②世界交流和交往,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角度③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角度④随之而来的殖民给亚非拉带来灾难。(2)从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角度看,如交通工具、通讯技术等;从殖民扩张、商品输出和资本全球扩张角度看,如世界市场、殖民体系、国际分工等;从国际经济组织和机制角度看,如、跨国公司、世贸组织、布雷顿森林体系;从世界局势发展的大趋势角度看,二战后的合作共处,冷战结束等。(3)参考素材历史与未来;积极与消极;机遇与挑战;适应与应对例如:历史的必然——(新航路开辟以来,工业革命以来)客观的现实(二战以来的教材史实,刘心武的描述)未来的趋势再如:从正面看:①经济全球化密切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资源;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②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③极大地丰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可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刘心武的描述)从负面看:一方面:①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地位;②加速了发达国家的资本扩张;③加剧了贫富分化。(可结合材料三漫画的寓意,由此联系国际分工的不合理性等)又如:面对机遇和挑战的经验教训;如何应对?(可结合教材相关史实论证)【解析】

(1)根据材料“殖民和占有”可以分析出带来殖民压迫,给欧洲带来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根据材料“东西两半球不同文化圈大汇合”可知世界交流和交往,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材料三刘心武的观点就是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了,世界已经连成一个个整体,像一个村落一样。之所以出现这样,联系材料二及题意,动因可以从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就是缩短了距离,如新式交通工具,通讯技术等,加速了全球的扩张。还可以从如世界市场、殖民体系、国际分工等;从国际经济组织和机制角度看,如、跨国公司、世贸组织、布雷顿森林体系等方面加以分析。(3)全球化现象很复杂,可以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评价来回答,其中评价又可以从正面影响如密切各地的联系为各国提供发展的机会等方面论述,当然也有负面影响等方面来论述。14、(1)态度: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生态观相对理性的、先进,但是也有消极的一面。依据:中国是农业大国,节气使农民不误农时、遵循自然规律,客观上保护了自然和生态环境。但是,由于科技和生产力落后及人口压力,也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任意破坏。(2)同意。例如:工业革命,工业城市兴起,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开始了。但是由于煤炭及石油被大规模地开采和消费,环境生态遭到破坏。(3)问题: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时代背景: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南北差距拉大,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举措: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意识。(4)关系: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认识:生态环境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生存环境,人类社会发展依赖于生态环境。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解析】

(1)第一小问“态度”,依据材料中“他们拥有相对理性的、先进的生态观念”“对自然的敬畏不可能没有消极的一面”得出: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生态观相对理性、先进,但是也有消极的一面。第二小问“依据”,依据材料中“通过二十四节气做到‘不失农时’”并结合所学得出:中国是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