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关于教育的几点新思考新认识——参加北师大校长教育理论创新研修班学习有感汕头市第二中学赖沛贤“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是2010年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的主题,参加论坛的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社首席教育家,知心姐姐杂志社原主任卢勤非常赞成这种提法。“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揭示了一个我们普遍关注的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正确地指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合适才是最好的,教育要想改革好,教育要想得人心,就要真心实意的为孩子服务,为每一个孩子服务。我认为这一教育理念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入地领会,并时刻用于检验我们当下所做的教育工作。本人从教已有二十余年,一向恪尽职守,埋头苦干,始终站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从一位学科教师到班主任到年级长到学校处室主任到副校长,我经历了不同的教育者角色,也对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等教育词条的内涵有一定的认识,但毋庸讳言,有时候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效性怎样觉得很难评判,对自己是不是一位称职的教者也很难下结论。无独有偶,类似我一样有些茫然的老师还相当普遍,正如一位学者说的那样——我们许多教师处于“忙、盲、茫”的状态: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繁杂无序的教育教学工作忙忙碌碌,做得很累;盲——对当下所做的工作缺乏深入的思考,对如何做教育不很明白,难以明辨是非,对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的明天(未来)会是怎样?不太去理会,这类人的工作不乏有一些是盲目的、盲从的;茫——有不少教师、校长、甚至更高层的教育工作者对如今的教育形势感到很茫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究竟在哪很难准确把握,方向把握准了又遇重重助力,信心受挫。然而校长是学校的首席教师,是教师的“教师”,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一位好校长将有一所好学校。基于这种认识,汕头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高度重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学校教育领军人物――校长的教育理论培训,在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下,委托北师大为中小学开设“校长教育理论创新研修班”,本人有幸参加这个培训班第四期的学习,机会难得地聆听到来自教育部、中央教科所、北师大、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教育学院和北京名校的四十几位资深的教授、教育专家关于教育问题的精辟论述,与他们零距离的接触、交流和探讨,同时还参观考察了北师大二附中等几所名校。在热心于促进中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教育专家的教育启示下,我茅塞顿开,获益匪浅,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既丰富了理论也促进了思考,既释解了疑惑也明了一些教育的真谛。我想把自己这次学习的体会和感悟与教育界同行一起来交流和探讨。一、什么是教育我们天天搞教育,但到底什么是教育?我们根据什么将教育与摧残、奴役、愚弄、欺骗、蒙蔽、操纵、控制、禁锢、贬抑、束缚、蛊惑、教唆、误导等等区别开来?显然,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很容易导致教育的异化。“什么是教育”这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导致了不同的教育理论流派和教育实践模式。这一问题也是教育界的一个既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当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教育”内涵“被稀释”、迷失乃至异化的现象。因此,重新理性思考“教育”的概念,系统阐明“教育”的内涵,有助于应对眼花缭乱的新教育概念或观念。(一)、日常生活中“教育”概念的内涵“教育”意味着向善的方向发展,“教育”不同于“教唆”;“教育”意味着深刻的精神转变过程,“教育”不同于“强迫”、“训练”;“教育”意味着对象的主观接纳和认同,“教育”不同于“灌输”、“宣传”;“教育”是外在的活动形式与内在的教化过程的统一,旨在促使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发生深刻的和自觉的转变过程。“教育”不同于“学习”。(二)、“教育”内涵的现代阐述1、从形式上说,“教育”是一种平等的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精神交流和对话,不是单向的告知、宣传或灌输。没有平等、交流和对话,就没有教育。2、从内容上说,“教育”是“通过知识而使人获得到解放”,把人从无知、非理性、习俗、已有的经验、迷信、专制的权威等思想和生活状态中解放出来,不断地促进人的发展。3、从目的上说,“教育”是人格的陶冶和人性境界的提升,而不单单是外在社会身份、角色或地位的变化。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一定有着健康的人格和善良的人性。4、从制度上说,“教育”而不是“教学”是学校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整个学校的工作包括管理、教学、服务、学校文化建设等工作必须具有“教育性”。“有学校无教育”的局面必须得到改变。5、从精神境界上说,“教育”通过关注“人的内在生命”而为“人的自我实现”及和社会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的和平事业提供基础。6、素质教育的要义就是回归到“教育”的原典精神。关于“教育”,不可能形成一种标准的定义。我们只能试图通过语言的、历史的和理论的分析来把握“教育”的基本精神,那就是“人道主义精神”,即对人的存在的积极关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引导和对人性或人格境界提升的热情呼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确实应是“以人为本”的,从事教育工作就是在从事一项高尚的人道主义事业。从事教育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的知识、技能或能力,更需要对学生的爱、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热切希望。二、当前教育值得反思的一些问题(一)、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今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大学,与大学生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五四”五四”青年节。一位学生向温总理提出了如何理解钱学森关于“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温家宝说:“‘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钱学森先生对我讲过两点意见,我觉得对同学们会有用,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二是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总理接着说,大学改革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环境。大学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家办教育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大学还应该逐步改变行政化,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大学应该以教学为中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在教育改革中处于重要地位。我想“钱学森之问”问的不单是大学教育的问题,他留给我们的是整改教育体系的问题。(二)、当代学生普遍存在的“三迷”——“恋爱迷”、“网游迷”、“球迷”。正当人们为“中国大学教育大众化”而颇感骄傲的同时,人们又何曾不为“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三迷’现象”而深感忧伤。这样的大学生会成为创新型人才么?!这样的大学教育有用吗?当代许多大学生(也包括为数不少的中小学生)为什么会是“恋爱迷”、“网游迷”、“球迷”(有些学生甚至“三迷”兼于一身)?应当说原因很多很复杂,但永远不要忘记他们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及我国现行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是经历学生十二年的艰辛付出而高考考上来的!这值得我们反思啊……(三)、教育中的太多和太少成人控制太多,个人兴趣太少;规定内容太多,自主学习太少;标准答案太多,发散答案太少;学科知识太多,人文素养太少;学习时间太多,体育锻炼太少;纸笔训练太多,体验探究太少;作业练习太多,尽情玩耍太少;在校生活太多,闲暇去处太少;智力活动太多,体力劳动太少;记背死知太多,灵活运用太少;教辅书册太多,自主阅读太少;优越条件太多,艰苦磨练太少;分数评价太多,多元评价太少;校内生活太多,社会实践太少;性别同一太多,差异教育太少。(四)、教育中的某些悲惨的现象现象一“给我一个好眼睛的孩子,扔给你一个近视眼的孩子”现象二“给我一个身体健康的孩子,扔给你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现象三“给我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扔给你一个心理畸形的孩子”现象四“给我一个带问号的孩子,扔给你一个带句号的孩子”现象五“给我一个有爱心的孩子,扔给你一个有仇恨心的孩子”现象六“给我一个可造之才,扔给你一块出了窑的砖”现象七“教师职业:想说爱你不容易,让我欢喜让我忧”(五)、十年教育改革不见成效,中国教育过于功利日前,由中大、北大、北师大、华东师大四校教育学院主办的“教育与中国未来”学术论坛,来自思想界、教育界、实业界的专家聚集中大,开展跨领域、跨文化对话,为中国教育把脉。论坛发起人、中大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增俊教授在论坛上作了题为《中国未来视野下的教育危机》的报告,他认为教育是人类的自我定义,是民族对未来的自我设计。“中国的伟大未来,是要实现大国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问题,已经从战争转向教育,从取得政权到办教育,到再次喊‘教育救国’的时候了。”目前中国教育存在政策上的重大错误,冯增俊说:“以发展优质教育为由,其重点发展的是优质升学教育,是以升学为主的教育,不是素质教育,不是平民教育,也不是全民教育。”“让公众失望和不满的是,国内的教育出现严重的扭曲、异化。废除科举100多年,我国一直学美国、学德国、学苏联,但最终自己的教育根都没了,弄得一副失魂落魄相。”南京大学教育管理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桑新民提出,我国的教育欠缺“中国智慧”。“中国教育要想争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关键在于是否有自己的精、气、神———即教育理想、教育价值观、教师独立人格以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桑新民认为,要把这一系列的教育精、气、神转化为教育的意识形态和教育的社会心态,在返璞归真中找回中华教育之魂,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教育制度,并能成为未来我国社会政策体制的有效保障。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茅于轼说:“我觉得中国教育过于功利性,把人的培养看成是制造GDP的工具,这是应试教育,不是素质教育,不利于人的成长。”茅于轼说,我们把教育看成是国家培养人才,这样的说法一直有争议,但到现在还没改变。在这种思路下,从小怎么写怎么算,到大学报什么专业,都是为了将来能赚钱。这样培养人的目的是将来制造GDP,制造社会财富。从社会的发展来讲,这个目的也是必要的,但这把教育变成了功利教育,变成了反素质的教育。我认为应该把教育从国家立场转变成个人立场,变为培养个人的素质。他说,个人的素质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是懂得人性,懂得是非和善恶。我们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也有人分不清好人坏人的,搞不清做得对还是做得错,这些问题搞不清,十几年教育就没意义了。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近代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说,每年到了小升初考试阶段,小学生报考中学的履历及各种证书之厚远远超过了成年人的求职履历。“学生是越来越累、负担越来越重。我们需要反思的是,“素质教育”竟加剧了中国教育的不公。试想把素质教育都理解成钢琴多少级、奥数多少分,穷人家的孩子哪有这些能力哪来钱学这些呢?在穷人家的孩子看来,好好读书就是唯一的出路,但当他们考了个好分数了,社会又有多少人视他们是有素质的?”有一位老教师说:“也许一个孩子的人生失败与家庭有关,与社会有关,与自身有关,而我更认为:孩子最大的失败在学校课堂。一些孩子的人生,就是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迷失的,从低年级时就被驱逐出了课堂,被老师淘汰了,被课堂抛弃了”。孩子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我们的学校教育,我们的课堂教育有没有因材施教,有没有“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确实值得我们深思!一位老校长:“我们像一位老农,面对干裂的土地,只能用一滴眼泪,去拯救它。”这位校长说的又是一番耐人寻味的话,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过程,单凭学校校长、老师的力量来拯救教育显得太单薄,应该是全社会形成共识,共同来拯救我们的教育,拯救我们的孩子!三、教育工作应该怎么做?!(一)、发现学生生活中不缺乏美和真实,缺乏的是发现美和真实的眼睛。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发现学生真善美的一面,能够使学生更自信。(二)、理解学生恕人人都需要理解,理解是感情沟通的桥梁,理解是平息愤怒的良药,当你与学生的感情拉近了之后,教学才可顺利进行。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冲动,多一些微笑,少一些愤怒,多几分关怀,少几分冷漠要善待学生,多一些“换位思考”,善解学生心意,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学生才愿意与教师进行“对话”。(三)、尊重学生——谁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什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爱是尊重的基础。尊重学生即意味着接纳学生,接纳学生的个性,接纳学生的思想,接纳学生独特的创见,还要接纳学生的内心感受。尊重学生并不等于教师不能拥有自己的观点,而是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仍然能够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尊重学生的身体,要通过经常的体育活动保证使身体得到锻炼,通过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保证他们的健康。尊重学生的心灵,不要只给他们填充各种各样的考试题,还要通过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使他们的心灵有所依托,通过读书,获得滋养,天天向上。尊重学生个性,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样的教育多么枯燥和乏味。给予学生适度的自由空间,给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机会,这时我们的校园才会百花争艳。尊重学生的意见,不要简单地认为他们还很幼稚、不成熟,学校和教师就代替他们思考。如果把学生真正当作主人,我们就必须考虑学生的想法,如果学生真正成了学校的主人,学生就不会厌学,不会千方百计地逃离学校,学校管理也就好做多了。(四)、赏识学生赏识能开启学生的心扉;赏识能震动学生的心灵;赏识能走进学生的心田。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赏识学生要有一定的艺术性。既帮学生找到不足,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学生才能从教师的态度中敏锐地感到教师对他们的热爱与信任,从而使自己充满自信。(五)、辅育学生尊重教育现实但不屈从于教育现实,教育虽艰难但永不放弃。重视学生,研究学生,服务于学生,以学生为本。教育行动积极但不激进,坚定目标,稳步前进,层层推进。(六)、成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真正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公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梦想,并帮助其实现自己的梦想;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七)、爱我所做做我所爱人生追求的不是成功,是幸福和快乐。当你感到幸福快乐就成功了,当你没有感到幸福快乐,你就没成功。什么叫幸福?干我所爱,爱我所干。我们不要剥夺孩子的幸福和快乐,他们爱干什么,只要对国家有益无害就去干什么好了。热爱是成功的第一道大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今天教育要改革,首先要给每一个孩子一个平台、自由的选择。做一个最高兴的自己才能喊出“我能行”,不是你让我做的,是我要做的,至关重要。(八)、敢于向学生学习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重任以前,你自己是否造就成了一个人?你自已是否是人心中的模范?——卢梭《爱弥儿》,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教育者应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包括向学生学习,不耻下问,因为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非常之多,比老师高明是很正常的事。(九)、不能迷失的课堂——教师的精彩在于课堂,课堂的精彩在于课外(教师要精心备课)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丢失了课堂,就丢失了阵地,更丢失了教育、丢失了学生。课堂是什么?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是知识、思想的集散地,不再是传递知识的主渠道;是文本走向生活的对接舱,不是陈旧知识的剪切板;是智慧生成的孵化器,不是应试技能的训练所。(十)、学会控制情绪——怒永远不要在愤怒的时候做任何事情。有这么一则故事: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经常为弘法讲经而云游各地,有一回,他临行前它嘱咐弟子看护好寺院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因此侍弄兰花非常殷勤。但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偏偏弟子们由于一时疏忽,当晚将兰花遗忘在户外。第二天清晨,弟子们望着眼前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后悔不迭。几天后,慧宗禅师返回寺院,众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准备领受责罚。哪知慧宗得知原委后,神态自若。他宽慰弟子们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禅师话语的启示也许就在这里:我们不是为了生气来上课的,不是为了生气来教育孩子的,不是为了生气来而工作的……拥有了这样的心态,做什么事情都是快乐的,当以快乐的心态面对一切的时候,经常会有奇特的发现:工作是快乐的,更是幸福的。
(十一)、让学校成为有文化的场所文化是什么?“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场所?是“以德化人以慧育人以情感人以体健人以境熏人”的场所。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面旗帜,它引领着师生意气风发地前进;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它熏陶浸染,润物无声;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种引力场,它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优秀的学校文化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肥沃土壤。参观北师大二附中三帆中学,我们可以亲身感受到学校善于经营和打造学校文化建设。从校门、校训到校内的各项设施再到教学楼的墙壁及楼内的走廊都饱含着育人的功能。当你进入校园时,让人有一种求知向上的动力,使每一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浅移默化的教育。而由启功先生手书的校训“笃志,博学,质朴,方正”正是学校办学特色和传统文化的高度浓缩,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如我们二中,还有聿怀中学、东厦中学、长夏小学、新乡小学等许多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很浓,充分地发挥着她们良好的育人功能。(十二)、安全教育不放松生命不保,何谈教育?学校应以安全育人,让学生跨进校园,走进平安。“安全伴我在校园,我把安全带回家。”应该成为每一所学校必有的功能。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硬翅风筝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涤纶常规纺油剂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毛绒大象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塑料供水管材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中医治疗穴位按摩
- 中班数学活动接着数
- 小学师徒结对方案-(14篇)
- 化工厂场地平整服务协议
- 免税店节日促销活动效果评估
- 项目管理优化:委派人员管理办法
- 20米铁塔图纸
- pMD19-T载体说明书
- 客户投诉产品质量问题处理
- 消防档案(附填写方法)
- 外贸基础知识介绍.PPT
- 入团志愿书表格(含申请书范本)
- 轴类零件工艺工序卡片
- 足球 课件 (共14张PPT)
- 冀教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ppt课件
-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加工冶金传输原理期末试卷AB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