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历史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二 第六单元 第14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含答案_第1页
2025高考历史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二 第六单元 第14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含答案_第2页
2025高考历史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二 第六单元 第14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含答案_第3页
2025高考历史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二 第六单元 第14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含答案_第4页
2025高考历史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二 第六单元 第14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考历史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二第六单元第14讲国家出路的探索含答案第14讲国家出路的探索课程标准1.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考情分析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近年高考高频考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涉及,尤其重视对洋务运动的考查2.情境设计:利用新情境材料,考查洋务运动与其他改革关联,如(2023·广东卷,7)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2022·山东卷,6)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利用文献、数据,考查洋务运动的内容和特点,如(2023·海南卷,6)轮船招商局的经营管理模式;(2022·广东卷,6)李鸿章和张之洞的争论3.核心考向:洋务运动;近代经济结构变动;近代化整体感知知识点一太平天国运动1.背景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封建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阶级矛盾进一步尖锐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起义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团结了许多穷苦农民2.前期斗争(1)初期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永安建制1851年9月,太平军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了政权定都天京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同清廷对峙(2)全盛北伐北伐军打到天津郊区,孤军深入,最后失败西征西征军与曾国藩的湘军激战,石达开进军江西,夺取许多州县3.后期斗争转折1856年天京变乱(事变)。从此,太平天国由盛转衰重建领导核心为重振国威,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让洪仁玕总理朝政防御战1858年,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部队,局势暂时稳定。1860年,安庆陷落,天京失去屏障天京陷落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4.纲领项目内容评价《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①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②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①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②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资政新篇》1859年①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官吏由选举产生②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③文教上主张开设新式学堂①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②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5.失败原因及影响失败原因主观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客观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影响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中央权力下移,汉族官僚地位提高1.思考·情境问题1852年左宗棠前往谒见太平天国领导人,进献攻守建国之策,但未受重视;容闳曾向太平天国领导人提出过组织良好军队、建立有效能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建议或良策,但都未受重视。材料反映出太平天国领导人对待进步思想采取何种态度?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左宗棠、容闳等人对太平天国提出有益建议,但均未受重视,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对进步思想持排斥态度。2.图解·关键知识《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3.挖掘·教材信息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说:“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什么?太平天国能否实现这个目标?为什么?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平均分配土地。不能实现。原因:这一目标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根本无法实施。4.警示·易错易混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民族矛盾只是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资政新篇》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但它不是农民运动的产物。知识点二洋务运动概况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内人民的反抗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目的“自强”“求富”代表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内容军事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民用开办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海防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教育开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评价进步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局限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失败是必然的1.图解·关键知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2.思考·情境问题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有人说它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是指什么?答案洋务新政没有实现国家富强,但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是指国家富强和新的经济因素。主题一农民运动高峰——太平天国运动视角1行动指南——太平天国运动中的纲领材料一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天朝田亩制度》材料二兴银行。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150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资政新篇》解读《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从本质上来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纲领。思考指出《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不同。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实行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公有制,实质是一种空想,违背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规律;《资政新篇》主张保护私有财产,鼓励私人投资,用资本主义代替平均主义,相比《天朝田亩制度》是巨大的进步。视角2天国梦碎——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与影响材料一太平天国占据了中国大片江山。这片江山是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太平天国不予承认,使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兑现不了。这就使西方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阴谋大大推迟了。——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材料二这一场悲壮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因此,他们悲壮的事业中又有着一种历史的悲哀。——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解读材料的主旨是“反侵略”,然后依托材料和所学史实对观点的合理性予以说明;“原因”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概括;“启示”要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中总结。思考根据材料,说明太平天国“延缓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这一观点的合理性,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答案合理性:太平天国占据了江南地区大片区域,控制了清政府的税赋重地;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不予承认,抵制了列强的侵略,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失败原因:没有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束缚。深化拓展1.时空观念——发生在新旧交替时代的太平天国运动2.历史理解——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化主题二地主阶级自救——洋务运动视角近代化发轫——洋务运动材料一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的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的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摘编自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材料二梁启超说:“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解读材料一以轮船招商局为切入点,阐述了洋务运动对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影响。材料二从局限性学习内容和层面角度评价洋务运动。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轮船招商局在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方面的作用。答案积极作用: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开创了近代民族航运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民族利益;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工商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消极作用: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深化拓展历史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经济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兴办的民用企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使中国经济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政治上促进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起来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2023·海南卷,6)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从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该局()A.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B.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C.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D.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答案A1.史料实证——以对洪秀全不同描述考查历史评价的影响因素(2023·湖北卷,7)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来源内容太平天国方面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清廷方面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民国前后革命党人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方面对洪秀全做出了较高的评价,清廷对洪秀全做出负面评价,而民国前后的革命党人由于历史需要,对洪秀全做出正面评价,故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C项正确;不同史料对人物记载的不同是由于其立场的差异,排除A项;洪秀全人物本身并非多面,只是受制于立场的差异,对其做出了不同的评价,排除B项;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的根本原因是其立场不同,排除D项。2.历史理解——以具体措施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异同的认识(2023·广东卷,7)晚清洋务派创办各种新式企业;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二者的共同点是()A.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B.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C.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D.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答案B解析洋务派通过创办军用工业增加国家的军事实力,创办民用工业增加国家的财力,明治政府在“殖产兴业”的过程中,积极扶植民间资本,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二者都体现了富国强兵的共同目的,故选B项;洋务企业只是单纯引进了西方的生产技术,排除A项;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基本以官办为主,日本在“殖产兴业”的过程中,直接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排除C项;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排除D项。3.历史理解——以原始材料考查洋务派内部争论(2022·广东卷,6)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主张张之洞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李鸿章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二人争论的问题是()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答案D解析材料中张之洞认为目前应以储铁为主,修路等事宜可暂缓,而李鸿章认为开矿炼铁花费巨大,不能大范围开展,可以效仿日本,先买西洋钢轨以修建铁路,因此二人争论的焦点是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的问题,故D正确;李鸿章主张借用日本铁路发展方法,并不能说明要借鉴明治维新,排除A项;张之洞的言论没有涉及外债问题,排除B项;开矿炼铁与筑铁轨均属于民用工业,排除C项。1.[史论结合·新认知](2023·鞍山一模)1880年,经元善主持上海机器织布局招股,他说道:“溯招商、开平股份,皆唐(唐廷枢)、徐(徐涧)诸公因友及友,辗转邀集。今之登报招徕,自愿送入者,从此次始。”结果收效显著,募集资金远超原定40万两。据此可知()A.民用工业以“求富”为主要目标B.洋务企业之间竞争日趋白热化C.抵制洋货运动促进民族工业发展D.企业融资手段呈现近代化特征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经元善在主持上海机器织布局招股时登报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与过去亲友之间相互推荐入股的方式不同,体现出企业融资手段呈现近代化特征,故选D项。2.[史料实证·新情境](2023·泰安一模)下图为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数量变化示意图,该图表明()A.洋务企业走出了发展困境B.清政府认识到中体西用的缺陷C.洋务派的强国梦初步实现D.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答案D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都采用机器生产,其数量增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故选D项;材料中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数量一直保持较快增长,并未体现洋务企业发展的困境,排除A项;清政府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由于其阶级局限性,不可能认识到中体西用的缺陷,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洋务运动破产,其富国强兵的梦想并未实现,排除C项。正确认识洋务运动洋务派自身对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缺乏了解,而且他们仍然是属于封建地主阶级营垒的。因此他们主观上也缺乏引进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所以洋务派在引进西方近代生产技术的同时,没有引进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是由于当时尚未具备政治、经济、思想基础,因此具有合理性。——摘编自夏东元《洋务运动史》[材料解读]洋务派本身就是地主阶级的中坚,其认知并未突破封建时代的局限。[命题方向]洋务运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3·广东燕博园综合测试)鸦片战争后,随着上海的崛起,珠江上游等地区以物流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骤然消亡,不少以此为生的乡民走投无路,杨秀清等人趁机联结有类似境遇的民众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A.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B.受到外贸格局变化影响C.源于第三产业的衰败D.得益于农民阶级的支持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受到东南沿海外贸格局变化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主要阐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并非源于第三产业的衰败,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2023·连云港调研)洪仁玕执政时,宣布对外国实行平等互惠的通商政策;1860年,太平军一方面与清军在安庆激战,另一方面又大败进犯青浦的华尔洋枪队。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A.应急措施摇摆不定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具有鲜明时代特色D.固守封建传统外交理念答案C解析“太平军一方面与清军在安庆激战,另一方面又大败进犯青浦的华尔洋枪队”表明在斗争中太平天国担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故选C项。3.(2023·厦门湖滨中学毕业班质检)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1861年太平天国颁布法令:“至于业户,固贵按亩输粮,佃户尤当照额完租……倘有托词延宕,一经控迫,抗租与抗粮同办,各宜禀遵无违。”这一变化反映了()A.农民运动缺乏群众基础B.绝对平均主义难以实现C.太平天国政策朝令夕改D.传统农耕经济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的天下人同耕天下田且不交税的思想并未得到贯彻执行,后期实行税收政策,体现了其早期提出的绝对平均主义在后期难以继续实行,故选B项;太平天国运动全盛时期几乎占据了半个中国,且其提出的口号得到了民众响应,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实行了8年才颁布新法令,并非朝令夕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小农经济的状况,排除D项。4.(2023·聊城三模)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一役……其可称为良好结果者惟有一事,即天假此役,以破中国顽固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警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文中的“新国家之思想”()A.催生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B.体现了国家治理方略的探索C.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D.充分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答案B解析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是适应国际形势的国家治理方略,故选B项;鸦片战争后便出现了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代表的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排除A项;《资政新篇》中的思想与中体西用无关,排除C项;《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并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排除D项。5.(2023·河北省级联测)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到江浙地区,苏州的洞庭帮商人“群趋沪江”,成为买办商人。他们开设的商号,从沿海到内陆,遍及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由此可知()A.经济转型助推商帮创新经营方式B.太平天国政权鼓励商业发展C.苏州成为江南地区对外贸易中心D.政局变动影响区域经济格局答案D解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使苏州等地商人到上海避难,并以上海为中心发展他们的商业网络,由此可见,政局变动影响区域经济格局,故选D项;题干体现了商帮的性质发生了改变,而非经营方式的创新,排除A项;题干没有述及太平天国政权对商业的态度,排除B项;题干体现了苏州商人向上海的转移,并未体现苏州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排除C项。6.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层面,“拜上帝教”几乎不信仰“儒家”文化,却引入释道文化中的“妖魔化”“下凡附身”。在另一层面上,以幼天王洪天贵福为例,其接受的文化教育只是解读天王训示。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教育是可有可无。由此推知,太平天国运动()A.盲目排斥一切传统文化B.难以得到知识分子认同C.缺乏思想启蒙的原动力D.与以往农民运动无区别答案B解析“拜上帝教”几乎不信仰“儒家”文化,却吸收了佛道文化中的糟粕,这难以得到深受儒学影响的传统知识分子的认同,故选B项;“拜上帝教”吸收了释道文化,“盲目排斥一切传统文化”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思想启蒙,排除C项;“拜上帝教”吸收了西方基督教教义,这与以往农民运动有很大区别,排除D项。7.(2023·深圳二模)晚清时期,地方督抚不设属官。曾国藩、李鸿章等出于地方军务需要,自设善后、厘金等局,招募官员、幕友入局办事形成幕府,幕府逐渐掌握了部分军事权、财政权和人事权,实际上行使省一级政权的职能。这一现象()A.遏制了列强侵略的势头B.反映了晚清政治的现代化C.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变革D.体现了政治权力结构变动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地方督抚的幕府职权逐渐扩大、完备,掌控了地方财政、军政和行政大权,反映了当时地方督抚实力的膨胀,故选D项;地方督抚势力的膨胀加剧了清政府中央集权的式微,进一步便利了列强的侵略,排除A项;地方督抚势力的膨胀为民国初年的动乱和军阀割据埋下了隐患,不利于晚清政治的现代化发展,排除B项;幕府人员主要由地方督抚自行招募,不属于中央科举选官的范畴,排除C项。8.(2023·滨州二模)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在家书和日记中多次痛骂英夷“性同犬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他由于阅历和观察,颇知西人亦有“素重信义”的一面,该观点得到当时部分官员认可。这一现象的产生()A.反映了中体西用的理念B.取决于列强侵略的加深C.体现了对西方的客观认识D.促进了地主阶级的分化答案D解析曾国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对西方侵略者态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的观点还得到部分官员的认可,这一做法就使得地主阶级分化为顽固派和洋务派,故选D项;材料未提及“中体西用”的理念,排除A项;曾国藩对西方的看法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其“阅历和观察”,排除B项;曾国藩对西方的看法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西方列强侵略的本质所在,排除C项。9.(2023·威海高三上期末)晚清重臣李鸿章曾多次强调:“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若陆军训练得力,敌兵登岸后尚可鏖战,炮台布置得法,敌船进口时尚可拒守。”这一观点()A.体现了传统的海防观念B.反映了“避战保船”的思想C.导致了海防建设的落后D.造成了北洋海军实力的下降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李鸿章强调以陆军为根本,驻重兵于紧要关口,利用炮台严守港口的陆防战略,即体现了传统的海防观念,故选A项;黄海海战后,李鸿章发出“避战保船”命令,北洋海军失去了制海权,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体现传统的海防观念,与海防建设的落后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李鸿章根据其海防思想,建成北洋海军,使中国海军吨位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排除D项。10.(2023·广东大湾区一模)有研究认为,19世纪60年代以来,洋务派活跃在晚清政治舞台的几十年间,一直以“中体西用”为号召,其口号在形式上几无变化,只是强调的重点却从“西用”逐渐偏向“中体”。据此可知洋务派()A.论争对象发生改变 B.救亡思路僵化死板C.改革目的悄然变化 D.检讨甲午战败教训答案A解析洋务派因和顽固派论战要不要学习西方技术,从而重点强调“西用”,即技术;后来随着维新思想的兴起,洋务派反对维新派改变封建制度的做法,因此把重点放在维护“中体”方面,故选A项。11.下表为清朝政府创办的部分企业。这些企业()名称地点创办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上海李鸿章金陵机器局南京李鸿章福州船政局福州左宗棠天津机器局天津崇厚A.构建了较为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B.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批民用工业企业C.均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形式D.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答案D解析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及天津机器局等企业属于军用企业,这些企业引进西方技术设备,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故选D项。12.下图为晚清洋务企业分布图,由此可知洋务企业()A.受列强入侵的影响 B.工业结构渐趋于均衡C.实现区域经济协调 D.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洋务企业大体分布在中国沿海、沿江地区,这些地区最早受到列强侵略,有洋务企业发展的便利条件,故选A项,排除D项;近代中国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并未趋于均衡,排除B项;洋务企业分布于沿海、沿江地区,并未实现区域经济协调,排除C项。13.(2024·扬州联考)股票右侧文字为:“开平矿务局为给股票事,奉直隶爵阁督部堂李(李鸿章)批准设局,招商开采煤铁等矿,札饬筹办等因,当经本局议定,先后召集股银120万两,分作12万2千股……”由此可知,开平矿务局()A.向社会募集资金以加强国防建设B.摆脱了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C.采取官督商办的股份制经营方式D.从军事企业向民用企业转型答案C14.(2023·青岛一模)1880年,清朝再次出现关于修建铁路的争论。李鸿章认为:铁路之妙用在调兵运炮,铁路之命脉在商贾贸迁。张家骧认为:铁路有资敌、扰民、夺民生计三大弊端。他们争论的焦点是()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国强民富C.实行重商主义 D.学习西方技术答案D解析李鸿章主张修建铁路,但张家骧反对修建铁路,所以他们争论的焦点为是否学习西方技术来修建铁路,故选D项;材料并未涉及挽救民族危亡,排除A项;李鸿章认为铁路有利于军事和商业,并未体现是否有利于国强民富,排除B项;材料中李鸿章和张家骧的分歧在于修建铁路的利与弊,并未体现是否实行重商主义,排除C项。15.(2023·武汉高三期末)据学者统计,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当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文史哲等人文社会科学占21.5%。这段时间,科技类是重点,英美国家的著作是主要来源。据材料可知()A.此阶段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范围狭窄B.该阶段西学东渐掀起高潮不断深入C.此阶段的学习西方具有一定的局限D.中国的翻译人才辈出翻译事业高涨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学习西方停留于器物层面,还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选C项;“狭窄”说法错误,学习西方的范围有应用科学、自然科学、文史哲等人文社会科学,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学习西方器物,没有进一步学习制度和思想,“不断深入”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向西方学习的局限性,与翻译人才辈出翻译事业高涨无关,排除D项。16.(2023·江苏新高考联考)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成立的四十余年里,把不少西方书籍译成中文出版。如图是该馆翻译西方书籍的种类数量统计。据此推断,该馆的译书活动()A.适应了兴办近代工业的需求B.反映出科学救国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C.旨在促进维新变法运动发展D.推动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军事技术答案A解析据图中信息可知,江南制造总局翻译书籍主要以自然科学、兵政和兵学、冶炼化工等实用性技术有关的书籍为主,反映出译书活动适应了兴办近代工业的需求,故选A项;科学救国并非社会主流思潮,排除B项;江南制造总局创办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排除C项;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在鸦片战争前后就已经开始关注西方的军事技术,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15分)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72年,轮船招商局经李鸿章奏请清政府批准,于上海设局招集商股成立。此前,美商旗昌轮船公司垄断着中国近海和长江航运,它联合英商,对招商局展开压价竞争,招商局依靠清政府漕运、借款等补助,在压价竞争中生存下来。1876年春,旗昌准备出售产业,12月,招商局唐廷枢、盛宣怀、徐润向两江总督沈葆桢详细禀述购并旗昌的利弊,并请求拨借官款支持。沈葆桢对借官款之请“毅然许之”。1877年3月,旗昌产业正式换旗过户,转归招商局所有。购并旗昌产业以后,招商局无论航轮艘数、航轮吨位和运费收入,都翻了一番以上,加上从旗昌接收下来的一大批航运技术人员,更大大充实了招商局的实力,这就为该局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摘编自姜铎《略论招商局历史上的三次发展》根据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轮船招商局在清政府支持下得到发展。论述:轮船招商局在清政府的批准下成立,在与外商竞争中,依靠清政府漕运、借款等补助而生存下来。在并购美商旗昌轮船公司产业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官款的援助。因此,轮船招商局的发展离不开清政府的支持。示例二论题:轮船招商局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论述:轮船招商局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采用西方经营方式——股份制形式。它从事内河和近海航运,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运输的局面。后来,在它的影响下,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它利用近代航运技术,培养了一大批航运技术人员,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可见,轮船招商局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第15讲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考情分析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高考低频考点,相关关联性考题较多2.情境设计:多利用政府公文、新闻报道、漫画、第三方看法创设学习情境。如(2022·重庆卷,7)英国杂志刊登的漫画;(2022·北京卷,7)英国照会;(2020·江苏卷,7)《申报》报道;另外该部分还经常作为背景考查,如(2021·山东卷,17)小英雄3.核心考向: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概况和影响;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整体感知知识点一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1.边疆危机西北阿古柏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1875-1878年左宗棠发兵新疆,收复新疆南北两路,后来清政府与俄国交涉,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区,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省西南中法战争(1883-1885年),法国占领越南东南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宗藩关系逐渐解体。1885年台湾建省2.甲午中日战争背景根本原因日本制定“大陆政策”,蓄谋占领中国的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侵华野心由来已久重要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壮大;清政府落后直接原因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出兵朝鲜过程爆发1894年8月,丰岛之战,日本偷袭清朝运兵船黄海海战1894年9月,北洋舰队遭到损失,李鸿章“避战保船”,北洋海军失去制海权旅顺大屠杀日军入侵辽东半岛,在占领旅顺后进行大屠杀威海卫之战1895年2月,日军登陆山东半岛,摧毁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马关条约》内容①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②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危害①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②加深了中国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③列强经济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影响民族危机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觉醒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改革变法成为时代最强音国际关系三国干涉还辽,暴露列强的矛盾关系,加剧了列强对东亚地区的争夺1.挖掘·教材信息读教材“历史纵横”“宗藩关系”,你如何认识宗藩关系下的“朝贡体系”?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朝贡体系的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儒家、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2.阐释·核心概念[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1)商品输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特权,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2)资本输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工矿利权。3.思考·情境问题《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中说:如果说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话,甲午中日战争则使中国近代化进程蒙受了巨大挫折。试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近代化进程蒙受的巨大挫折”。答案挫折:洋务运动过早结束;巨额赔款及外资涌入阻碍民族工业发展;仇洋排外运动的兴起和高涨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知识点二八国联军侵华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原因根本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意图把中国变成殖民地直接义和团运动反帝斗争损害列强在华利益,成为列强侵华的借口经过1900年6月,第一批联军向北京进发,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阻击战和天津保卫战中沉重打击了八国联军1900年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到西安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内容惩办“首祸诸臣”;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组织;赔款本息巨大;使馆区列强派兵驻守;列强可在重要地区驻扎军队;设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危害①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②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中国的主权完整;③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④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东南互保概况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影响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1.图解·关键知识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2.挖掘·教材信息阅读教材“学习拓展”,你如何看待“东南互保”?答案一方面,“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另一方面,“东南互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东南互保”使东南经济免于战火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得以保全;阻止了列强势力在长江流域更迅速、更强烈地深入。主题一大梦初醒——甲午中日战争视角1从《申报》报道看甲午中日战争国人心理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国近代报刊《申报》作为当时有一定影响力的报纸,对这场战争进行了报道。材料一“中国为朝鲜必当与日本力争,断不可稍有退让。”“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摘编自李新军《甲午战争前夕的〈申报〉舆论》材料二《申报》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报道战役报道黄海战役当日击沉倭船四艘,受伤糜烂者三艘;倭船败北后,由我船带回旅顺口赶紧修理辽东战役《连胜倭奴电音》:“云自本月十五至二十三日,九连城、摩天岭、旅顺口诸处水路各军与倭奴交战,连获大胜,击毙倭奴无数”——摘编自曾庆雪《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申报〉的失实报道研究》解读《申报》是中国近代有一定影响力的报纸,其态度反映国人的心理,也是历史与时代的回音。思考(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前夕《申报》对战争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态度的历史与现实原因。(2)对《申报》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态度与报道,应该如何评价?答案(1)态度:主张对日采取强硬态度,甚至战争。历史原因:传统天朝上国观念,轻视日本。现实原因:洋务运动取得一定成效,国力有所增强;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认识不足。(2)评价:反映了国人希望国家走向强盛的爱国热情;但是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民众;给后世的历史研究带来一定的干扰。视角2从文献史料看甲午中日战争影响材料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甲午)战争的结果使日本一跃而为新兴的军事强国,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构成对朝鲜和中国安全的威胁,进而纵横捭阖,与西方强国争权夺利。——摘编自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解读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国际局势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国运。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和东亚政治格局的重要影响。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对近代中国: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损失巨大,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积极向西方学习。对东亚政治格局:日本成为亚洲军事强国,跻身帝国主义行列;朝鲜和中国的安全受到威胁;中国国力被大大削弱,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深化拓展1.历史解释——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角度表现列强侵华特征以资本输出为主,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社会主要矛盾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经济结构变动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阶级关系变动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2.历史解释——从不同层面看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也促使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做出了调整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危亡,“实业救国”、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相继兴起主题二瓜分中国——八国联军侵华与民族危机的加深视角通过东南互保事件看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的中国内政外交材料东南互保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大政治和外交事件,对于清末时局乃至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均产生了独特而深远的影响。东南互保的相关史事见下表。首倡6月20日,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合辖区内的所有督臣、抚臣向朝廷会奏,斥责义和团为“乱民”“劫盗”,请朝廷予以痛剿,并明谕各省保护洋商、教士,避免与各国开战议定清廷6月21日发布对外宣战诏书,南方督抚拒不承认。6月26日,在南方督抚的授意下,上海道台与各国领事举行议谈,双方均承认“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扩展在东南互保章程上签字的有苏、皖、赣、鄂、湘五省。此后浙、粤以“附入”的形式加入,福建和山东巡抚与各国领事签订协议,“自办”互保。四川、陕西、河南也都明确表示出保护洋人的决心余波庚子事变后,慈禧太后与朝臣为固结士心并提振权威,欲按期举行辛丑乡试,刘坤一和张之洞鉴于作为新政首务的科举改章来不及实施,串联东南各省施压,最终东南各省乡试延期一年解读材料通过东南互保的相关史事反映晚清中国的内政外交情况。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南互保对晚清内政外交的影响。答案影响:削弱中央权威,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有利于东南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地方势力扩张;加速了义和团运动的失败;维护了列强在华利益;推动清末新政的实行。深化拓展1.唯物史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对中国政治方面《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损害了国家主权,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华北大乱之际,东南各省督抚自行宣布中立,从此清朝中央政府权威低落,汉族官僚势力扩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经济方面《辛丑条约》规定,以海关税及盐税作抵押偿还赔款,这两项税收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控制其就基本上能够左右中国财政文化方面联军占领北京后,对北京城大肆抢掠,造成中国大量珍贵文物、文史资料典籍的失窃、破坏对远东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它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的本质2.历史解释——晚清中央集权的式微(2022·重庆卷,7)《马关条约》换约前夕,英国某画报刊登了一幅漫画(如图),又附评论称:“中国,如果完全开放,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战争影响下的真正占领是对市场权力的占领,显然规模很大。”这些信息反映出()A.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独占中国市场B.三国干涉还辽是因日本要价过高C.条约增开口岸等要求符合西方利益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新形式答案C1.历史理解——从政府公文照会看近代中国民族危机(2022·北京卷,7)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A.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C.“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英国照会清政府,强调长江沿岸各省只能由英国租押,意味着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B项正确;19世纪末英国未能将长江流域辟为其殖民地,排除A项;“门户开放”政策是在1899年由美国提出的,排除C项;当时的清政府未能成功维护主权完整,排除D项。2.历史解释——从《申报》报道看列强侵华战争(2020·江苏卷,7)《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甲午战争中,日本军队在旅顺制造了大屠杀,在威海卫围攻北洋舰队,因此与此报道有关的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故选C项;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不是日本,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发动的,没有日本,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没有提出“割地之请”,排除D项。1.[历史解释·新素材]甲午中日战争后,新式知识分子倡导家庭革命的言论逐渐增多。“欲为政治上之公民,亦无以全家族之孝行”“政治之革命,以争国民全体之自由;家庭之革命,以争国民个人之自由,其目的同”。这反映出()A.传统家庭失去了社会功能B.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C.社会观念变革已成为主流D.近代民权意识冲击传统家庭伦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近代民权意识的传入,知识分子意识到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尊卑等理念同近代自由平等等民权理念存在冲突,D项正确。2.[史料实证·新视角]1898年,德国同清政府订立《胶澳租借条约》,规定德国获得修筑山东境内两条铁路的权利;清政府如需借助外国在山东境内开办工程时,应优先考虑德国商人。这表明当时()A.列强在华利益具有一致性B.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重要手段C.列强积极维护清政府统治D.瓜分中国已经成为列强的共识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德国通过与清政府签订条约,在中国境内修筑铁路,这说明当时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重要手段,B项正确;列强在华利益并不一致,排除A项;列强的行为瓦解了清政府的统治,排除C项;当时列强并未对瓜分中国达成共识,排除D项。3.[图文结合·新情境]晚清《点石斋画报》“选择新闻中可嘉可惊之事,绘制成图,并附事略”,以下内容即摘自其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报道对事件持客观中立的立场B.图文并茂的形式有利于民众了解时局C.其中“和议”指的是《辛丑条约》D.清政府利用列强矛盾维护了领土完整答案B解析由“绘制成图,并附事略”和报道的具体内容可得,《点石斋画报》对新闻的报道采用了有图有文的形式,做到了图文并茂,这有利于民众更直观形象地了解时局变化,故选B项。1.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我想甲午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摘编自马勇《甲午战争十二讲——温情敬意看历史》[材料解读]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命题方向]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过程;中国人学习西方制度的背景;传统朝贡体系瓦解的过程。2.《辛丑条约》所体现的条约关系《辛丑条约》在形式和性质上具有显著的特点。一是形式上是多边条约,实际上是一个双边条约。因为,在交涉签约中,中国之外的11个国家是一个整体,具有利益的一致性,条约内容也只是体现了中国与西方国家整体的关系。二是战争和约在性质上是一个严重的片面条约。该约条款要求清政府单方面承担各种苛刻的义务,却无相应的权利,八国联军则无丝毫义务而享有种种权利。——李育民《近代中外战争与条约关系(上)》[材料解读]在条约关系史上,《辛丑条约》背离对等原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命题方向]近代列强侵华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变化的过程;西方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3·甘肃一模)1864年,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入侵新疆地区。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中法战争于年底打响。1894年,日本在牙山口外丰岛偷袭清朝运兵船。这些现象表明()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C.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D.列强因侵华产生了激烈矛盾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日本、法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西北、西南和东南边疆地区的安全遭到了严重的危机,故选B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A项;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列强因侵华产生激烈的矛盾,排除D项。2.(2023·广东大湾区二模)1874年,日军兴兵侵台,左宗棠一方面指出“整理水师”“监造轮船”的必要性;同时,强调沿海民间武装“渔团”是“自卫身家”“御外侮”的组织,反对清政府内部屡起的裁撤渔团的动议。这表明左宗棠()A.偏重靠民间力量抗击侵略B.清醒地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性C.主张“海防”重于“塞防”D.注重构建兵民联合御敌体系答案D解析左宗棠强调在防御外敌时除了要加强军队建设,同时也要注重民兵的建设,即注重构建兵民联合御敌体系,故选D项;民间力量不是抗击侵略的主要力量,主要力量是政府的军队,排除A项;“清醒”的说法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把“海防”与“塞防”进行比较,排除C项。3.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于1868—1872年间对中国做了7次考察,他重点关注矿藏、交通等。1877年,他提交了《山东地理环境和矿产资源》的报告,其中强调了青岛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并提出可以在胶州湾筑建港口的观点。李希霍芬之后,欧美人士来华调查者趾踵相接。上述活动()A.开启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加速了向近代矿业发展的进程C.便利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D.刺激了西方对中国进一步考察答案C解析李希霍芬之后,欧美人士来华调查者趾踵相接,考察活动使西方殖民主义者掌握了中国部分地区的矿产资源和地理状况,为日后在华开矿、筑路、修港口等方面的资本输出提供了便利,故选C。4.1894年《申报》报道:“日本蕞尔岛国,矿产有限,库藏空虚,一有战事,则纸币不能流通,商贾为之远引,厘市萧条,盖藏告匮,其困乏可立而等也。”而“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异而月新……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该报道表明()A.中国近代化成效显著 B.符合社会转型的需要C.营造维新变法的氛围 D.对日本缺乏全面认知答案D解析当时中国人没有认识到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军事实力和经济发展远超中国,体现了对日本缺乏全面认知,故选D项;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国近代化存在严重不足,排除A项;材料中对洋务运动成果的报道,不符合实际情况,且洋务运动固守封建伦理纲常,不符合社会转型需要,排除B项;维新变法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5.与中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从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开始不同,日本教科书认为海战只是“军事冲突”,战争是从8月日本宣战开始的。日本教科书对“军事冲突”描述并不具体,既未提日军首先向清朝巡洋舰开炮,也未讲日军击沉运输中国军队的“高升”号英国商船。据此判断,日本意在()A.激发日本人民族优越感B.避免中日矛盾激化C.渲染日本军队英勇无敌D.淡化战争侵略色彩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日本回避主动挑衅发动战争的责任,以日本宣战为战争起点,淡化了其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侵略色彩,故选D项;材料只说明了战争的发生,并未强调日本的胜利,无法激发其优越感,排除A项;日本教科书的掩饰行为无法避免中日矛盾激化,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战争的开始,对于日军在战争中的表现没有提及,排除C项。6.(2023·益阳高三上期末)1894年夏,中日关系恶化,朝廷选帅备战。淮系刘铭传为首选,李鸿章五次电请刘铭传,终是“和局可成,病重不出”;朝廷次选湘系刘锦棠,但遭李鸿章拒绝;8月下旬朝廷任命淮系的叶志超为帅,前敌诸将不服,旁观者也感慨:“可笑之至!”据此可推知()A.清朝国力的衰微B.派系之争殃及国家安危C.李鸿章专权恣肆D.将帅矛盾埋下失败隐患答案B解析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清朝国力有所增强,排除A项;“李鸿章专权”不符合史实,当时清廷拥有最终决策权的是慈禧太后,排除C项;“将帅矛盾”不符合题意,题干侧重“淮系”“湘系”间存在矛盾,排除D项。7.如图为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由“上海吴文艺斋”出品的《各国钦差会同李傅相议和图》,图中比、俄、英、法、德、美等国钦差济济一堂,毕恭毕敬联结在以李鸿章为中心的四周,日本当局将刺杀李的刺客小山抓来,令其双膝跪于跟前。由此可知,图像史料()A.是人物和事件的真实再现B.无史学探究的直接价值C.比文字材料的可信度更高D.有作者主观立场的痕迹答案D解析图像中描绘的西方殖民者的形态“毕恭毕敬”“日本当局……令其双膝跪于跟前”有违史实,故此图像史料反映绘画作者是站在清朝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美化清政府的形象,故选D项。8.(2023·莆田二模)1890年至1894年,清政府平均每年进口总值为1.4亿多海关两,出口总值为1亿多海关两。而1895年至1900年,平均每年进口总值为2.1亿多海关两,出口总值为1.5亿多海关两。这种变化()A.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B.突出了西方资本输出的需求C.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D.加速了城乡手工业者的破产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1895年至1900年和1890年至1894年相比清政府进口额和出口差额大幅增加,结合所学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加深,进一步在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材料,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破产,进而加速了城乡手工业者的破产,故选D项。9.(2023·白山一模)1897年,部分参加过甲午中日战争的日本老兵想移民美国夏威夷,对此,美国夏威夷海关官员多次拒绝其上岸,几份美国报纸也对此表示谴责。此外,《纽约先驱报》发行人也表达了对日本移民大量涌入夏威夷的反对。据此可知,甲午中日战争()A.影响了日本的国际形象B.引起了各国对日本的谴责C.改变了中日的军事实力D.赢得了美国对中国的同情答案A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夏威夷海关官员、美国报纸对日本老兵移民夏威夷都持反对态度,说明这场战争使得日本在国际上的形象受损,所以才有上述现象发生,故选A项。10.(2023·宁波联考)1898年3月,俄国《小丑》杂志发表了一幅漫画:一个年轻的保姆,象征着欧洲,摇晃摇篮。一个婴儿——中国人被紧紧包裹着,襁褓上写着“贷款”“工业”“海关”“铁路”“军队”等。该漫画旨在()A.抨击八国联军侵华的严重后果B.反映欧洲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C.说明清政府已失去统治的根基D.揭示俄国与欧洲存在巨大矛盾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贷款”“工业”“海关”“铁路”“军队”等,反映了欧洲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是在190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是国内的情况,而材料体现的是中国与欧洲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中国与欧洲的关系,没有涉及俄国与欧洲的矛盾,排除D项。11.(2023·济宁一模)近代上海,万国商团担负着武力防御租界的任务。1900年,万国商团总共花费3万两白银,这是其自成立以来最高的支出数字,其中有1.4万两用于各种制服和装备。其增加开支的背景是()A.义和团运动不断向南方扩展B.中国人民反帝情绪高涨C.南方督抚大力扶植反帝力量D.清政府与列强彻底决裂答案B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真正觉醒,反帝情绪高涨,租界成为中国人民攻击的目标,上海万国商团作为租界的防御组织,其职能得到进一步体现,故选B项;义和团运动有向南扩展,但因阻碍重重没有真正成功,“不断”一词表述不当,排除A项;南方地区督抚严防义和团运动,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清政府未与列强决裂,且“彻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12.(2023·南京一模)1900年6月26日,两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