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考历史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版块五第十六单元第55讲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含答案第55讲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主题概览1.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宗教改革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近代欧洲民族国家逐步形成。在国家利益冲突之中,国际法和外交制度逐步建立。2.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但战后国际法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建立了世界上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知识点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1.专制王权国家背景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②宗教改革运动使各国的世俗权力得到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表现①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②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2.民族国家背景①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②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③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④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经过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特点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1.图解·关键知识专制王权与民族国家的关系2.挖掘·教材知识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欧洲一些国家的军队侵入法国。法国人民群情激愤,纷纷组织义勇军开赴前线。马赛的义勇军高唱着《马赛曲》奔向巴黎。《马赛曲》在当时的法国起到什么作用?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鼓舞法国人民的斗志,激发他们的国家意识,促进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知识点二近代西方国际法的发展1.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1)国际法的形成①原因: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②过程:1625年《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形成。③意义: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2)外交制度的建立: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与他国保持联系。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3)外交制度和国际法的发展①表现a.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维也纳体系。b.各国之间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定了一系列战争法规。②评价: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但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2.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①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②战后,战胜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③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①1945年,《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②1946年,国际法院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3)评价①积极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②局限性:一些大国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1.图解·关键知识维也纳体系2.拓展·思维点拨对《非战公约》的认识:《非战公约》是帝国主义在维护和平口号下进行争夺的产物,但具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积极意义,具有一定的反战号召力。由于帝国主义各国持有保留条件,公约本身又未规定对违反者的制裁办法,它并不能防止战争。3.思考·情境问题国际法没有国内法那样集中的、有组织的强制机关——法院、警察、军队。无论海牙的国际法院,还是《联合国宪章》规定的执行行动,都没有形成集中的、有组织的强制机构或措施。国际法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强制只能主要依靠各个国家本身单独的和集体的行动。——摘编自王铁崖《国际法》依据材料分析国际法的特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没有集中的强制执行,其强制执行依靠国家采取单独的或集体的行动。主题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视角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材料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可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表现。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天主教势力衰落(封建割据势力削弱),世俗王权强化;对民族语言的重视,民族认同观念兴起;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观念增强。深化拓展1.唯物史观——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中古时期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受到封建领主贵族的阻挠,城市市民支持王权打击地方贵族,利用王权保护城市的自主权,王权逐渐成为公共权力的受托者,这是民族国家兴起的第一推动力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建立商品流通的交通网络,需要保护资产阶级的海外活动,这都需要建立强大的、统一的国家机器,这是推动民族国家形成的经济根源宗教改革的影响宗教改革后,基督教会在很多国家的统治土崩瓦解,民族的宗教、语言诞生,新教成为促进民族国家形成的宗教因素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还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超越了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民族国家在欧洲更加普遍2.历史解释——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特点(1)这些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则是由多个民族组成。(2)民族国家主权独立,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度提高,有共同的地域、民族语言、国家体制和民族认同感。(3)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等。(4)随着王权国家的出现和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于是出现了国际外交规则,也就是国际法和外交制度。(5)摆脱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主题二近代西方国际法的发展视角1《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材料(各国)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宗教……——摘编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思考根据材料,概括《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国际法的贡献。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权不容侵犯原则;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的原则。视角2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材料传统国际法将战争看作是推行国家政策、解决国际争端的合法手段。进入20世纪,这种传统观念逐步被否定。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提出各缔约国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1928年《非战公约》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明确表达了世界各国力求避免战争的共同追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宪章》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作为联合国的首要宗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方法主要包括谈判与协调,斡旋与调停,调查与调解,仲裁与司法解决。但国际法依然不断地经受着挑战与考验。——摘编自杨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和平》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趋势有怎样的特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逐渐否定主权国家的“战争权”;渐进性与动态发展;以避免战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中心内容,国际法的内容范围逐渐扩大;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多样化;国际法的权威性逐渐增强。深化拓展历史解释——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各国不论政治、经济、社会等情况有何不同,一律享有平等权利,承担同等的责任互不侵犯原则各国在其相互关系中不得以武力侵犯他国,也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他国,不得以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或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平等互利原则各国在法律上必须是平等的,在事实上必须是互利的和平共处原则根据国际法的要求,彼此尊重对方现存的社会经济制度,实行广泛的合作,发展友好关系,和睦相处民族自决原则被殖民主义奴役和压迫的民族,有权采取国际法确认的一切合法手段,自由决定自己的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国家之间在发生纠纷或争端时,应当通过和平的方法予以解决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善意履行由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产生的、其作为缔约国参加的国际条约所承担的各项义务(2023·山东卷,11)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承认了瑞士和荷兰独立,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国界;1815年形成的维也纳体系,恢复了拿破仑战争前的欧洲均势,创立和重建了一些国家。这反映了欧洲()A.国际协调机制更趋合理B.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C.各国完成了向民族国家转变D.大国主导的政治格局被打破答案B1.生活情境——新航路开辟与民族国家的形成(2023·保定模拟)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繁荣,新兴商人阶级需要谋求更多的保护,以使他们免受战争的侵害和封建主们任意征收苛捐杂税的压迫,商人阶级开始寻求与各国君主合作;新航路开辟后社会流动加快,广大的民众阶层也开始参与原本只有上层阶级掌控的政治经济活动,“同质性社会”逐步形成。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A.是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动力B.促使民族文化的统一C.促进民众参与政治经济活动D.促进王权的不断强化答案A解析题干“商人阶级开始寻求与各国君主合作”“广大的民众阶层也开始参与原本只有上层阶级掌控的政治经济活动”“‘同质性社会’逐步形成”说明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上升和社会阶层流动加快,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文化统一,排除B项;C项是材料的表面内容,而不是本质,排除;材料不涉及王权的强化,排除D项。2.社会情境——《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影响(2023·哈尔滨模拟)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对不易解决的争端问题,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例如,解决洛林问题的原则是: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条约,或采取其他友好的办法来解决”。据此可知,该和约()A.维护了欧洲长久的和平状态B.标志着近代世界外交制度的形成C.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D.确定了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答案C解析据材料“对不易解决的争端问题,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条约,或采取其他友好的办法来解决”可知,该和约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C项正确;维护了欧洲长久的和平状态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世界外交制度,也无法说明该和约是否是近代世界外交制度形成的标志,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排除D项。3.学术情境——维也纳会议召开时的国际关系(2023·佛山模拟)有学者认为:“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的时候,每一个参会的精英都知道他们将要建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外交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而是宫廷与宫廷的关系,是君主和他们的外交大臣之间的关系。”该观点认为,当时欧洲()A.民主制度尚不成熟 B.民族国家尚未形成C.国际冲突难以避免 D.外交制度需要完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外交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而是宫廷与宫廷的关系,是君主和他们的外交大臣之间的关系”可知,该观点认为维也纳会议召开时,外交并非是单纯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等级制度,说明当时民主制度尚不成熟,A项正确;15、16世纪,西欧的英国、法国先后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排除B项;材料与国际冲突难以避免、外交制度需要完善无关,排除C、D项。4.学习情境——国际法发展的历程(2023·滨州模拟)下表国际法发展的历程说明()年份国际法内容1648《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1919《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参会主权国家形成决议时实行“全体一致”通过原则1945《联合国宪章》确定通过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A.各国的独立主权得到尊重B.国际法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减弱C.集体安全机制的不断完善D.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得到根本遏制答案C解析集体安全机制指的是在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和集体自卫组织及协定的范围内,各国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进行合作而形成的机制。材料国际法内容均属于多个国家通过条约、协议以集体的力量威慑或制止可能面临的安全威胁,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集体制裁到“全体一致”原则再到“大国一致”原则,国际组织在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材料整体体现了集体安全机制的不断完善,C项正确。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与欧洲政局的变化在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之前,教廷不仅在精神而且在某些世俗事务方面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欧洲君主不得不长期与教会分享权力,且接受教廷频频“行度主之事”。但是在和会之后,从法律上讲,欧洲君主成为其领土内的最高主宰,不承认他们之上的任何世俗的权威。这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的几个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密切相关。——摘编自[美]皮特·N.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材料解读]欧洲由君主与教廷分享权力,到世俗王权在国内成为最高主宰。[命题方向]归纳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前后欧洲政局的变化,并说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的几个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2023·青岛三模)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要形式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这()A.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B.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爆发C.奠定了国际法形成的基础D.促进近代外交体制确立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推动了法国民族意识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A项正确;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排除B项;荷兰人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C项;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不再满足仅仅派遣临时使者与他国保持联系,而是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排除D项。2.(2023·威海二模)下图是1539年英文版《大圣经》的扉页插画(局部)。该插画内容反映了当时英国()A.王权摆脱了神学的桎梏 B.重视宗教伦理与教化C.近代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D.行政与宗教相互制衡答案C解析根据插画内容中的配文“亨利八世”“克伦威尔”“克兰默”的位置可以看出,当时国王位于中心,而且《大圣经》是英文版,这说明当时英国近代民族国家逐渐形成,C项正确;《大圣经》中国王居于中心,这意味着当时王权和神权并未剥离,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当时的英国重视宗教伦理与教化,排除B项;国王位于中心,而且以大臣和主教辅佐,这说明行政权高于教权,排除D项。3.(2023·深圳模拟)在法国大革命中,各政权都要求法国公民说法语,以代替许多地区方言,并建立了公立小学来教授法语;在革命过程中还创立了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这些举措旨在()A.加强资产阶级政府集权性B.消除封建割据以维护统一C.巩固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D.增强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要求法国公民说法语,创立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这些举措旨在突出法国的国家和民族特征,唤醒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D项正确;材料所述不属于管理地方的措施,与加强政府集权关系不大,排除A项;大革命前的法国已经消除封建割据,排除B项;巩固政权的说法过于笼统,且大革命期间出现了多次政权更迭,排除C项。4.(2023·珠海模拟)19世纪前,欧洲国家主要关注政务语言、宫廷语言、法令语言等。进入19世纪以后,官方对生活语言的关注越发普遍,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开始实行初级义务教育,官方确定的标准语言也被推介给所有在校学习的人。这一变化()A.利于培养国民政治认同B.顺应民主共和的主流趋势C.推动文化的一元化发展D.适应提升政治素养的需求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官方在加强对民众的文化普及,意在增强民众对国家语言文化以及国家的认同,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民主共和制度的发展趋势,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语言教育主要涉及的是文化教育发展,提升文化素养,排除D项。5.(2023·深圳模拟)1618—1648年,欧洲“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之间爆发“三十年战争”。战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神圣罗马帝国诸邦的“国家主权”,规定荷兰(联合省共和国)和瑞士获得独立地位。这表明该和约()A.有助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发展B.推动了欧洲均势局面形成C.促进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D.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和约承认了荷兰和瑞士的独立,这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欧洲政治力量改变的相关内容,无法得出推动了欧洲均势局面形成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近代外交制度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排除D项。6.《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神圣)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这一条款()A.确立了国家主权与独立原则B.促进了近代西方民族意识觉醒C.推动了欧洲均势局面的形成D.消除了教会对欧洲政治的影响答案A解析该规定明确了国家应该拥有的主权,且不受任何形式和借口的侵害,是国家主权和独立原则的体现,故选A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推动西方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的衰败推动了欧洲均势局面的形成,材料并未提及,排除C项;“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7.(2023·湛江一模)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了“国际河川”的概念;确立了国际自由航行的原则、国际河流共有共管原则,设置了国际管理机构,认定了国际河流管理章程的法律地位。这一规定()A.确保了国际河流的和平开发利用B.奠定了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C.有利于构建大国协调的国际关系D.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维也纳会议对国际河流作出了相关规定,提出了“国际河川”的概念,确立了相关的原则,并设置了相关的机构,这些规定有利于构建大国协调的国际关系,C项正确;“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奠定了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排除B项;17世纪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排除D项。8.(2023·黄冈二模)19世纪前后,有学者认为应将“野蛮”和“半文明”的国家排除在国际法范围之外,因为他们还不够成熟,只有当这些国家接受欧洲文明时,才被认为可以适用国际法。这一认知()A.激化了当时日益紧张的国际关系B.源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易于沦为塑造扩张正当性的工具D.推动了国际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答案C解析欧洲的一些国家把对外扩张看成是传播欧洲文明,成为维护扩张的正当理由,C项正确;这仅仅是一种观点,不可能激化国际关系,排除A项;这种认知的形成与世界市场无关,排除B项;这种认知导致西方各国在国际法的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国际冲突不断,不利于国际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排除D项。9.(2023·襄阳三模)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英国取得马耳他岛、原法属多巴哥、圣卢西亚、毛里求斯等地,并从荷兰手中夺得南非开普敦殖民地和锡兰岛,载入《维也纳最后议定书》。会后俄普奥三国还准备武装干预西班牙拉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出现了关于干涉别国内政与否的争论,英国则坚决反对干涉拉美。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国际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B.俄普奥三国试图争夺世界霸权C.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日益激化D.英国国内舆情支持拉美的独立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地方,A项正确;俄普奥三国试图干涉西班牙拉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并非在争夺世界霸权,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日益激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英国国内舆情,无法得出其支持拉美的独立,排除D项。10.(2023·岳阳模拟)1917年,列宁提出:“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用最明确最坚决的方式要求的和平,就是立即实现的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平……凡是把一个弱小民族合并入一个强大国家而没有得到这个民族的同意合并、希望合并的明确而自愿的表示,就是兼并或侵犯别国领土的行为……各富强国家为了如何瓜分它们所侵占的弱小民族而继续进行战争,是反人类的滔天罪行。”这一言论()A.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B.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C.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答案D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才逐渐瓦解,排除A项;这一言论并没有改变20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排除B项;近代以来民族主义的兴起,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排除C项。11.(2023·日照一模)1648年,法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西班牙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使用法语和德语两个版本;1714年,法国与奥地利签订《拉什塔特和约》,法语是唯一文本语言;1919年,《凡尔赛和约》所有文件都是法语和英语两种文本。这一变化反映了欧洲()A.文化认同的趋同 B.政治格局的变化C.一体化进程起步 D.统一市场的形成答案B解析欧洲国家在订立和约的过程中经历了法语和德语版本并存到法语为唯一文本语言再到法语和英语并存两种文本,体现了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对和约文本语言的影响,B项正确。12.(2023·天津模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在其所订立的盟约中规定了部分禁止战争;1928年的《非战公约》对废弃战争权具有重要的意义;1945年缔结的《联合国宪章》则全面禁止使用武力。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A.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已实现B.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有限C.集体安全机制的完全确立D.国际安全机制的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战后,规定部分禁止战争,1928年的废弃战争权,1945年的全面禁止使用武力,都体现了对战争爆发的遏制,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国际安全,国际安全机制得到不断强化,D项正确;“已实现”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有限的结论,排除B项;“完全确立”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共28分)13.(2023·沧州模拟)(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16世纪,英国乡村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国内市场实现统一,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消除封建割据、摆脱教会控制、实现国家统一成为市民阶层同国王合作的政治基础,议会中新兴乡绅和市民阶层的席位大大增加。在反对罗马教会及与法兰西等其他民族的斗争中,英国的民族意识得到迅猛发展:有人公开提出“上帝是英国人”,《圣经》也被翻译成英语;英语得到上至国王、下至普通市民的大力推崇;到15世纪时,英国各地的英语学校已达300多所。——摘编自陈同文《浅析近代英国民族国家形成中市民阶层的作用》材料二所谓民族国家,就是现代主权国家,既是相对于中世纪以地方分权主义为特征的封建王国而言,又是相对于基督大世界体系下主权不完整或不充分的王朝国家而言,民族一体性与国家主权是两个基本要素。——摘编自姜守明、黄光耀《英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市民阶层崛起对于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6分)答案(1)影响:王权与新兴的资产阶级结盟;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推动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王权尊崇,促进民族意识发展;推动民族国家形成。(任答4点即可)(2)原因:市民阶层的崛起;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的推动;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联系的加强;民族认同意识的增强。(任答3点即可)14.(2023·广州模拟)(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编自李世安《从国际体系的视角再论雅尔塔体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国际体系演变的主要特征。(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未来国际体系的看法。(8分)答案(1)特征:以谈判为主要方式;重视平等和国家主权;逐步建立政府间的协调机构;强国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战后容易形成相对稳定的国际体系。(答出3点即可)(2)看法:每一个参与国际体系的国家都应该有参与制定规则的权利;需要强化国际规则执行机构的地位;中国应该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体系的建立和国际规则的制定;要充分发挥民主协商的作用,加强多边、双边沟通,减少误判;尊重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答出4点即可)第54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主题概览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既冲突,又交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1.中国的民族关系(1)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启了自觉发展新阶段。(3)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日益巩固。2.中国的对外关系(1)早在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就有广泛的交往交流;秦汉以来,随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空前发展,中国与阿拉伯地区、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等均有往来;宋元时期,海路渐趋发达;明清时期,中国对外政策逐渐由开放走向了闭关自守。(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倡导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秦朝:秦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两广地区设郡管理。(2)汉朝多民族国家的巩固①出击匈奴:汉初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89年,东汉派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②西通西域:西汉设置“河西四郡”和西域都护府。③屯戍政策: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3)隋朝: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也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及与流求的联系。(4)唐朝: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5)两宋: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没有中断过。(6)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7)明朝:除礼部、鸿胪寺外,设四夷馆。①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②互市贸易: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③机构设置:在东北、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设置不同形式的管理机构,加强对边疆的管理。(8)清朝:设立理藩院。①对蒙古:通过满蒙联姻、军事斗争等手段,巩固了北部、西北边疆。②对西藏: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③对西南地区: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2.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汉朝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隋唐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通过海路,日本大量遣唐使来到唐朝,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宋朝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马可·波罗抵达中国,后来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明清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1.思考·情境问题贞观三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试探》唐代民族政策有什么特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军事征服为基础;给少数民族首领授予官职、纳入官僚系统;设置州县加强对民族地区管理。2.图解·关键知识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3.阐释·核心概念[茶马贸易]起源于唐、宋时期,是中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实际上是朝廷在西部游牧民族中尚不具备征税条件的地区实行的一种财政措施。元朝曾衰,明初再恢复,清朝中期渐渐废止。知识点二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1.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①法律依据: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法律基础。②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①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②中共十八大以来:“两个共同”和“五个认同”。③中共十九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2.当代中国的外交(1)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①外交方针: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②外交活动:1954年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2)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①改革开放初期的外交: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②21世纪初的外交:中国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3)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外交布局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外交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国与国交往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不断扩大同各国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共同发展全球治理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大力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积极探索解决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1.图解·关键知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2.拓展·思维点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1)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级。(2)民族自治地方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等地。(3)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民族区域自治是区域自治和民族自治相结合的自治形式。3.思考·情境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外交领域呈现出“介”字型布局。“撇”指“丝绸之路经济带”,“捺”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竖”分别指“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和“中国、印度、缅甸、孟加拉国经济走廊”。这反映出当代中国外交怎样的趋势?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凸显经济合作的重要性。主题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视角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材料汉武帝时期,匈奴部族降汉者为数不少,汉武帝对他们依势力大小授以侯爵、封地和封户,“乃分徙降者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并建立制度对其进行管理。唐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羁縻府州,都督、刺史等职级高者为中央所任命的官员,而职级低的则多由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世袭。元朝管理少数民族的另一项政策是土司制度。土司制度兴起于云贵地区,针对分散而世代聚集的少数民族部落,以招抚之策,凡率部归附者,即授予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官职,使“各从其俗,无失常业”。——摘编自霍维洮、马艾《经济、文化、制度三维向度中的古代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兼论古代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标志》思考根据材料,概括由汉朝至元朝民族政策的共同特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俗而治;间接控制;笼络少数民族的统治阶层。视角2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材料汉朝外交决策与执行基本上是一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外交决策与执行的分合关系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但总的来说向着两者分离的方向发展,这是外交制度成熟的表现。至隋唐时期,二者的分离已经制度化,这促进了外交机构更加专业化,出现了专职的外交机构。汉朝外交权力有过分集中之缺陷,及至隋唐,由于皇权政治的发育成熟,在外交管理方面,集权中包含着分权,在分权中贯穿着集权,这既提高了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提高了外交的实际功效。——摘编自黎虎《汉唐外交制度史》等思考根据材料,概括隋唐外交管理体制成熟与完善的表现。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外交决策与执行的分离;专职外交机构的出现(外交机构的专业化);外交管理中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深化拓展1.历史解释——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形式民族迁徙如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民族战争表现为反对外族袭扰、平定分裂叛乱。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战争友好交往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北宋时期榷场的设置,明朝后期蒙汉之间的互市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和亲与联姻如西汉后期的昭君出塞,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会盟与和议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朝的“澶渊之盟”,南宋与金朝的“绍兴和议”册封如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明朝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清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羁縻政策如秦朝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2.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由开放走向封闭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路线由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以海路为主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丝织品传到西方,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等地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朝对外交往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高产农作物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汉朝开辟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朝海外贸易发达主题二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视角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材料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952年,中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尔后,建立了省级自治区5个,地区级自治州30个,县级自治县122个。——摘编自《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其意义。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历史渊源: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旧中国各少数民族长期遭受各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社会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平等的民主权利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促进了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了国家统一。视角2当代中国的外交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列强在华特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先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影响深远的外交理念,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格局,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共十八大后,党中央开创性提出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新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软实力显著提升。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始终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摘编自《新中国外交70年:成就与启示》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基本历程,概括新中国外交的重大影响。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格局;改革开放后,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共十八大后,提出外交新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影响:新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中国软实力显著提升;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深化拓展1.家国情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2.历史解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点不结盟中国不跟任何国家缔结针对第三国的盟约,这确保了中国外交政策的独立性,不会被盟国扯进对抗或战争中平等性中国的外交,对强国弱国、大国小国一视同仁。大国不欺负小国,强国不欺负弱国独立性中国的外交,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包括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等准则无附加条件在中国的外交手段中,对外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是区别于西方国家的最显著特点(2023·湖南卷,5)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答案D1.学习情境——汉朝边疆管理(2023·太原模拟)1973年在青海省上孙家寨村汉墓群一号墓中出土一枚铜印,铜印篆文为“汉匈奴归义亲汉长(注:官职)”(如右图)。这枚印章可以解读出的历史信息有()A.印章中的“汉”指的是西汉王朝B.汉政权对北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C.篆书是汉朝时期使用的流行字体D.中央政府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铜印是东汉政府发给南匈奴首领的一枚印章,体现了中央政府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D项正确;东汉时期,内迁的南匈奴归附了汉政权,印章中的“汉”指的是东汉王朝,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汉政权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排除B项;汉朝流行字体是隶书,排除C项。2.生活情境——明朝茶马贸易的影响(2023·六安模拟)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入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朝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据此可知,茶马贸易()A.扩大了明王朝的疆域范围B.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D.促成了“西学东渐”局面答案C解析明朝通过茶马贸易扩大了明朝文化的影响力,形成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域,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故C项正确;题干是说茶马贸易形成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域,并不是扩大了明朝的疆域范围,故A项错误;B、D项内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3.学术情境——清朝改土归流(2023·邢台模拟)有学者这样评价改土归流:“如果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史的角度认识,它应该是在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下,由封建统治者发起的对落后形态制度的围剿,是一次脱离了社会制度形态的自然演进过程而人为兴起的先进对落后的拉动过程。”据此可知,清朝的改土归流()A.改变了民族结构状况B.受到边疆少数民族欢迎C.维护了边疆地区稳定D.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调整答案D解析清朝通过改土归流,促使落后的西南边疆地区加快了封建化进程,由原来的落后制度演进到先进的制度,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调整,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改变民族结构和边疆少数民族的态度,排除A、B项;材料是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史角度而言,是从整体出发,而非单一部分,C项理解片面,排除。4.社会情境——中国海外受众媒体的创办(2023·忻州模拟)1981—1985年,中国主流媒体先后创办了综合性的英文日报《中国日报》和《瞭望海外版》《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当时新华社每天有300多条外语通讯稿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受众人数也达到百万。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当时中国()A.摆脱了美国对华的封锁包围B.意识形态外交已经不复存在C.积极塑造对外和平外交形象D.对外开放领域日益得到拓宽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1981—1985年中国先后创办了一批面向海外受众的报刊和广播电台,这表明当时的中国积极对外塑造和平外交形象,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摆脱了美国对华的封锁包围,排除A项;通过材料推断不出意识形态外交不复存在,排除B项;创办一批面向海外受众的报刊和广播电台并不意味着对外开放领域发生变化,排除D项。1.秦汉边疆治理思想酝酿于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至秦统一,已经转化为现实,大一统思想也体现在边疆治理思想上。但在汉初,对秦的边疆治理思想多持批判态度。例如,陆贾提出,“故治外者必调内,平远者必正近”,其意指休养生息,边疆无为。源自《公羊传》的“王者无外”思想,因董仲舒的推崇受到汉武帝重视,使其破除“夷夏之防”观念,把生活于边疆的民族纳入王化的范围之内。元帝以后随着儒生大批登上政治舞台,经学极盛时代的开启,回到“夷夏之防”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显。——摘编自卜宪群、袁宝龙《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的演进历程、实践经验与教训》[材料解读]秦汉时期,边疆治理受大一统、国力、边地与内地发展差异等因素影响。[命题方向]分析影响秦汉时期边疆政策的因素。2.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曾多次明确“驱蒋纳我”,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立场。下面是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有关该提案的投票情况简表。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针对“驱蒋纳我”提案的表决情况表时间通过反对弃权总票数赞成百分比1961年38483011633%1965年47472011441%1971年76351712859%[材料解读]支持新中国提案的赞成票逐渐提高;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命题方向]指出“驱蒋纳我”提案的发展趋势;说明“驱蒋纳我”的实质和直接结果。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2023·临沂模拟)西汉在西北、西南、南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情况,分别设置了军政机构对其进行管理,如在西域设立“都护”,在北方设立“中郎将”,在东北设立“校尉”等官驻地镇守。这些管理措施()A.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B.解决了汉初的“王国问题”C.意在防范匈奴对中原的侵扰D.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答案A解析西汉在不同的地区设立不同的机构进行管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少数民族的管理,与“王国问题”无关,排除B项;西汉对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的管理,并不能防范北方匈奴的侵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少数民族的管理,与“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无关,排除D项。2.(2023·保定模拟)两汉时期,在边郡普遍实施了属国都尉(主民政军事)、农都尉(主屯田殖谷)和部都尉(主掌兵马)制度。东汉时,“乌桓稍复亲附,拜其大人戎朱廆为亲汉都尉”。这一做法()A.消解了族群之间的差异B.严重破坏了中央集权C.强化了人们的家国意识D.有利于边疆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通过在边郡设置都尉,以及还将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授予都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中原内地与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D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不能消解族群之间的差异,排除A项;材料反映两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人们的“家国意识”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3.(2023·广州一模)近年在西安市长安区出土了唐代将军史善应墓。其墓志载:“(史善应)曾祖缬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罗可汗,父褥檀特勤,隋开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国丧乱,遂留不返。隋文帝授上柱国,封康国公,君(史善应)即第四子也。”材料可说明隋唐时期()A.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密切B.门第观念影响广泛C.族际流动与文化的整合D.羁縻政策效果明显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突厥贵族对中原王朝的归附,说明的是族际流动与文化的整合,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情况,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的交融,而非门第观念,排除B项;“羁縻政策”是历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4.(2023·深圳一模)在唐朝,中原政权向一些周边政权赐书,唐太宗曾赐《吉凶礼要》等给新罗,唐玄宗曾赐《毛诗》《礼记》《左传》等给吐蕃。新罗、吐蕃与唐朝往来频繁,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这()A.实现了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辖B.维护了宗藩关系长期稳定C.体现了羁縻政策取得明显成效D.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吸引力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儒家文化对少数民族和邻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D项正确;唐朝时期的吐蕃是独立的政权,不是唐朝中央的地方行政区,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力,无法得出维护了宗藩关系长期稳定的结论,排除B项;羁縻政策是指中国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夷制夷,因其俗以为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5.(2023·衡水三模)明初西南地区的地方行政设置,除了与内地一致的府、州、县之外,还有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行政机构。而到了清朝,此类机构的设置大大减少,如云南省就由明朝洪武九年(1376)的50个减少到清朝雍正末年(1735)的13个。这一调整旨在()A.将西南地区纳入中国的版图B.加强国家对西南地区的控制C.实现西南与内地管理一体化D.变革边疆地区地方管理机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是少数民族地区带有羁縻性质的土司机构,从明初至清朝其数量的减少是清朝对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的结果,此举加强了国家对西南地区的控制,B项正确;西南地区早在秦朝时就已经纳入中国的版图,排除A项;西南地区与内地的管理还是存在一些不同,并没有完全一体化,排除C项;材料所述内容是边疆地区管理机构的重大变革,但是表象而不是目的,排除D项。6.(2023·衡水模拟)明朝对藏区朝贡的大小僧俗首领,除了封授一定官职外,还给予丰厚赏赐,仅仅一匹中等马,明廷就会回赐三百银两。使者返藏时会获赐携带茶叶、布匹等,贡使们往往会将赏赐品带回当地市场交换。材料中明朝藏区的朝贡行为()A.完善了元朝的民族政策B.具备了政治经济双重意义C.调整了明朝“海禁”政策D.降低了对边疆的管理成本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朝贡行为具有明显的政治意图,根据“贡使们往往会将赏赐品带回当地市场交换”可知,朝贡行为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由此可见,明朝藏区的朝贡行为具备了政治经济双重意义,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明朝对元朝民族政策的继承,得不出完善了元朝的民族政策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藏区朝贡的信息,与“海禁政策”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明朝对藏区朝贡的大小僧俗首领给予了丰厚的赏赐,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边疆的管理成本,排除D项。7.(2023·厦门模拟)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加之宪法等成文性法律规范在内,以其内在公正之道,集合理性和有效性为一体,对各族人民的权利保障、义务履行及社会政治利益关系、民族关系的协调等发挥了重要的规范作用。这体现了我国()A.民族区域自治机构多元化B.国家治理法治化取得重要进步C.实现了全过程的人民民主D.社会主义基层自治在不断完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发挥了重要的规范作用”等可知,我国重视民族区域自治的法治化,反映出国家治理法治化取得重要进步,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自治机构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实现了”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民族区域自治,不涉及基层自治,排除D项。8.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治区、自治州及自治县(旗),逐步进行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这些民族自治地方条例覆盖范围广,又有地方特色,这项工作的开展()A.最初的依据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上“五个认同”的原则B.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正式颁布实施C.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法规体系建设D.首次深刻说明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答案C解析“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是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法规体系建设的具体表现,故选C项;“五个认同”是2015年提出的理论,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是题干所述行动出现的原因,而不是结果,排除B项;抗日战争的胜利首次深刻说明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排除D项。9.(2023·德州模拟)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申明:“我国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任何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政策,已经获得成就,今后将继续贯彻。在国际事务中,我国坚定不移的方针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崇高目的而努力。”这表明()A.外交政策适应了国家发展需要B.中美关系逐渐走向缓和C.“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被否定D.睦邻友好政策得到重视答案A解析据材料“已经获得成就”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外交政策适应了国家发展需要,取得了一定的成就,A项正确;当时中美关系并未走向缓和,排除B项;材料提到的外交政策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排除C项;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并非材料强调的内容,排除D项。10.(2023·黄冈模拟)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上指出,“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我们并不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这次会议()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冲击了美苏在亚非的霸权C.有利于朝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图书馆石材装修施工合同
- 美妆专柜促销员招聘合同样本
- 私人岛屿管家聘用协议
- 咨询顾问个人聘用合同样本
- 电动汽车充电桩投标文件范本
- 市政设施改造投标保证
- 矿业风险监控与控制
- 学校防汛管理办法
- 电影制作设备融资租赁合同样本
- 环保工程杂工临时协议
- 大班科学《指纹的秘密》
- 消化内科常用药物介绍-课件
- 中医情志护理讲义
- 登西台恸哭记
- 网店运营与推广
- GB/T 17799.2-2023电磁兼容通用标准第2部分:工业环境中的抗扰度标准
- 2024年公务员(国考)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
- 通用版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微课PPT
- 走进芭蕾-中外芭蕾经典作品鉴赏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华南师范大学
- 英语漫谈胶东海洋文化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威海海洋职业学院
- 环保产品管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