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考历史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二第六单元第16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含答案第16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程标准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考情分析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高考高频考点,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较多涉及2.情境设计:多利用第一手史料如时人文章、看法、公文创设学习情境、社会情境,同时利用新材料作为时代背景进行考查。如(2022·全国乙卷,28)陈宝箴奏折;(2022·辽宁卷,7)德国照会;(2021·山东卷,6)外国人评价戊戌变法3.核心考向:维新变法运动背景、概况和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整体感知知识点一戊戌维新运动背景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经济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壮大思想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倡导改革过程序幕—公车上书;高潮—百日维新;结局—戊戌政变败因客观守旧势力强大主观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寄希望于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意义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经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推动新思想的传播,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漫长而又坎坷挖掘·教材信息阅读教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书影”,思考:这两部著作有何影响?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康有为的这两篇著作将孔子树立为改革家,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知识点二义和团运动原因根本《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直接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经过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发展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失败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评价积极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迷梦消极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阐释·核心概念[“扶清灭洋”]义和团以为扶助清朝,消灭洋人、洋物便能挽救民族危亡,这一方面表达了人民大众挽救民族危亡的迫切愿望和爱国精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未能认清清朝反动统治和西方列强入侵的实质,盲目排外。主题一从器物到制度——戊戌维新运动视角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戊戌新政失败的原因材料一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直到举世都为之震动,认为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字林西报》材料二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材料三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康广仁《致易一书》材料四维新派提出的官制改革主张,在百日维新中,大大打了折扣。有的条目干脆不被批准,有的则被偷梁换柱,失去了本意。解读材料一、二中的“大刀阔斧”“变法神速”是关键语句,由此不难得出改革的特点。材料三、四反映了顽固派抵制变法的现象,“同志太孤”即改革对立面太广。思考(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时人对变法的“节奏”所持的看法并作出评价。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三、四反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什么现象?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看法:节奏太快。评价:一方面反映了维新派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急于求成,为改革失败埋下隐患。(2)现象:变法遭到守旧大臣的阻挠、破坏,有些法令成为一纸空文。深化拓展1.唯物史观——全面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使得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他们对封建势力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并希望获得列强帮助,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的落后衰弱是帝国主义侵略的直接结果。(2)康有为“托古改制”的维新思想,对于思想启蒙有一定的作用,但从儒家经典中寻找变法依据的做法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专制制度。(3)维新派希望依靠封建政权实行自上而下的温和的改良来实现资本主义,他们寄希望于光绪皇帝和少数帝党官僚,缺乏人民力量的支持,是无法取得改革胜利的。(4)在组织上,无论是强学会或是保国会,其核心主要局限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僚之中,没有坚强的领导,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组织原则。(5)变法过程存在决策轻率、急于求成的现象。2.历史理解——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进程主题二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视角从名人学者角度看义和团运动材料庚子妖民愚竖,盗兵潢池,其贻祸国家至矣,然而其中不可谓无爱国者。特愚妄愤戾,而其术又纯出于野蛮,此其所以终被恶名,而无以自解于天下。呜呼!亦可伤已。——严复《主客平议》(1902年)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必须要叫义和拳不再发生;要想义和拳不再发生,非将制造义和拳的种种原因完全消灭不可。——陈独秀《克林德碑》(1918年)义和团的勇气始初是锐不可当的……庚子年的义和团,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相抵抗。——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解读根据作者的阶级立场和时代背景,结合义和团运动的史实进行分析。思考任选一则材料,归纳作者的主旨和态度,并作简要分析。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严复认为义和团运动是愚昧和野蛮的,对其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严复力图通过传播西方近代启蒙思想来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和开化。义和团盲目排外,与严复的思想主张背道而驰。深化拓展唯物史观——义和团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1)进步性①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反抗精神和朴素的爱国意识。②沉重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2)局限性①指导思想上带有蒙昧迷信和盲目排外的落后性。②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的领导,对清朝统治者缺乏警觉,斗争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自发性和分散性。(2022·全国乙卷,28)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答案C1.家国情怀——从救亡图存角度看维新派的翻译活动(2022·6月浙江选考,10)赫胥黎晚年出版的文集,其中第九卷是《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节选自第九卷,在译文后面他添加了大量案语,表达自己的维新立场。1898年,《天演论》出版,产生巨大影响。该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意义在于()A.睁眼看世界 B.宣传民主共和C.思想启蒙 D.托古改制答案C解析严复是维新人士,其宣传进化论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有思想启蒙的作用,C项正确;严复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再是睁眼看世界的时期,排除A项;严复是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排除B项;进化论思想不属于中国古代思想内容,因此“托古改制”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2.唯物史观——创设学习情境分析德国照会实质(2022·辽宁卷,7)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为了()A.缓和德英关系 B.推广德语教育C.维护中国权益 D.争取在华利益答案D解析京师大学堂的英文教习和德文教习数量涉及英国和德国在中国的力量体现、文化影响和软实力渗透问题,德国认为德文教习少而要求增加,本质上是为了加大德国在中国的影响力,为其在华利益服务,所以选D项。3.历史解释——从变法策略的角度看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2022·全国甲卷,29)“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答案B解析根据“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湖南新旧派大哄”等内容可得出,当时维新派并没有统一的思想与策略,有人宣扬新的思想,大家便起哄,B项正确;当时维新思想是主流,排除A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对群众的动员,排除D项。1.[改革争议·新素材](2023·长沙高三联考)1897年9月,贵州学政请朝廷仿康乾时期招试博学鸿词旧制,创设经济特科,得到清廷认可。1898年4月,浙江巡抚奏请加大改造学堂力度,实用人才要逐渐培养。戊戌变法时,康、梁主张立废八股。清廷采取了张之洞的科举大改内容少改形式的方案。这表明当时()A.废除八股逐步成为社会共识B.地方各界参与推动科举改革C.政府及官员对改革虚与委蛇D.改革存在急进与缓和的斗争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多位官员都主张科举改革,但是康、梁主张立废八股,反对渐进式改革,表达出改革的急切与决绝,改革形成急进与缓和的不同追求,故答案选D。废除八股是维新派的改革主张,不属于“社会共识”,排除A。材料中的信息集中反映了多位官员的主张,“地方各界”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贵州学政和浙江巡抚的建议都在百日维新之前,是主动的改革建议,排除C。2.[学者观点·新视角](2023·齐齐哈尔一模)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曾说:“凡一国所布之令,必以真出于公议者,然后可谓之法律。若夫发于一人或数人之意者,不能成法律”,“一国中人人相交之际,无论欲为何事,皆当由契约之手段亦明矣”。梁启超的这些思想()A.具有反封建反专制的启蒙意义B.体现了时代性和自身的局限性C.从中国的视角否定了封建制度D.是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反映答案A解析据材料“凡一国所布之令,必以真出于公议者,然后可谓之法律”可知,梁启超认为一个国家的法律需要经过公议,且人与人交往也需要契约手段,反映了其反专制的民主思想,具有反封建的启蒙意义,故选A项;法律出于公议体现了近代国人学习西方制度的时代性,但材料内容未体现其局限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封建制度的否定,排除C项;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是戊戌维新运动,排除D项。3.[近代转型·新情境](2023·南通联考)清末的维新派人士提出:“中国积弱使然,亦以未列公法之故;又无深谙公法之人,据理与争。故遇有交涉事件,往往受屈于西人而末如何。”这表明,维新派部分人士主张()A.废除不平等条约体系 B.运用国际法维护主权C.建立近代化外交机构 D.维护传统的宗藩关系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维新派人士认为中国之所以“积弱”“往往受屈于西人”是因为“未列公法”和“无深谙公法之人,据理与争”,所以维新派部分人主张运用“公法”,即国际法,来维护国家主权,故选B项。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戊戌政变之后)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的起点。——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解读]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近代新知识分子的出现,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命题方向]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近代民主思想传播的过程;近代民族意识产生的历程。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3·聊城三模)19世纪90年代初,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至1897年已有求学者数百人。在课堂上,康有为纵论天下大事,每讲一学,必然上下古今,究其沿革得失,并举出欧洲的例子以资证明。康有为此举力图()A.培养近代新式变法人才B.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C.开启经世致用治学路径D.增强国人民族民主意识答案A解析康有为在广州创办新式学堂——万木草堂,不仅传授知识还以欧洲国家政治制度为模板宣传变法,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故选A项;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公车上书,排除B项;经世致用在明清之际便已有人提及,“开启”一词表述不当,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民主意识的具体内容,排除D项。2.(2023·大庆一模)张之洞评价《时务报》时说:“识见正大,议论切要,足以增广见闻,激发志气,凡所采录,皆系有关宏纲,无取琐闻……实为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之报。”他还饬令官销《时务报》。这可用来说明张之洞()A.赞赏维新派的救亡之举B.与维新派政见基本一致C.政治观念发生重大变化D.政治立场发生根本改变答案A解析张之洞认为维新派的《时务报》起到了激发国民抗争意识的作用,赞赏维新派的救亡之举,故选A项;张之洞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资产阶级维新派政见基本一致,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张之洞政治观念的变化,排除C项;张之洞赞成救亡,不代表其政治立场的根本转变,排除D项。3.(2023·合肥一模)1896年,梁启超认为文化发达、科学普及,“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多为歌谣”“多为俗语”。他主张要用民间俗语写文著书,还可以用民间俗语介绍西方科学,学习先进文化。梁启超旨在()A.宣传科学知识 B.推动戊戌维新运动C.倡导文学革命 D.开启民智救亡图存答案D解析梁启超主张要用民间俗语写文著书,还可以用民间俗语介绍西方科学,学习先进文化,这更容易让普通民众接受西方科学和先进文化,从而达到开启民智和救亡图存的目的,故选D项。4.(2023·扬州调研)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期间,命督抚廷臣保举人才开始成为光绪帝择用小臣的特殊方法。“明定国是”诏书颁布后,被保举者超过百人,光绪帝几乎全部下令召见。由此可知,光绪帝此举意在()A.废除科举取士制度 B.加强君权推行变法C.促使中央权力下移 D.消除帝后两派矛盾答案B解析在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通过保举人才的方式,选拔官员,增加变法革新的力量,故选B项;戊戌变法并没有废除科举制,排除A项;统治者的主观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项;光绪帝此举是为了加强君权,以应对强大的后党力量,而不是消除矛盾,排除D项。5.(2022·菏泽二模)日本某学者认为,与“墨守祖法”不切实际一样,“全盘西化”也不可能成为现实,“中体西用”论也缺乏使两者有机结合的内在逻辑;康有为的尝试虽然失败了,但他所提出的问题却寓意深远。作者肯定的康有为“提出的问题”是()A.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传统与近代的结合C.以皇帝的名义变法 D.将传统儒学宗教化答案B解析在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主张“托古改制”,这与该学者的主张一致,据此可知,作者肯定的康有为“提出的问题”是传统与近代的结合,故选B项。6.(2023·天津和平区一模)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这一诏令内容的实施()A.标志着科举制走到了尽头B.有助于人才培养思想的解放C.使近代教育体制得以建立D.使统治者放弃中体西用思想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百日维新时期,光绪皇帝下诏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改革,各级科举考试改试策论,不再考查《四书》,这一诏令的实施影响教育发展,有助于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故选B项。7.下表是日本官员对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看法。日本驻北京公使馆武官泷川具和维新派“既缺从政经验,又少显官,仅有张荫桓、徐致靖等数人,从正面进行公然改革,势单力薄,障碍颇多,难以成事”;以康有为等为首的变法派对于外国情况“目不识丁”,在行政改革上无法参照欧美制度且孤独无援,“唯可所恃者乃皇帝之信任”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中国必须改革,但戊戌变法的顺序与方法不可取,中国作为大国要对延续数千年的文物制度进行有效改革,绝非在短期内能卓有成效上述材料()A.辩证分析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B.说明日本对维新变法持反对态度C.指出维新派施政方针的内在缺陷D.反映出维新派改革策略的全面性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既缺从政经验,又少显官……难以成事”“无法参照欧美制度且孤独无援”以及“戊戌变法的顺序与方法不可取”等可知,日本官员认为当时中国的维新派变法方针存在诸多不足,故选C项。8.(2023·南充二模)戊戌政变后,保守派官员陈夔龙认为慈禧“并无仇视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英国人赫德相信改革只是被“拖延”,但不会就此断送。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则将政变视为改革的“渐进”与“激进”路线之争。这反映出当时()A.改革的条件不够成熟B.保守势力并未真正反对新法C.变法革新是大势所趋D.维新派的改良措施过于激进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陈夔龙、赫德以及矢野文雄认为因利害问题以及路线之争等,导致戊戌变法失败,但慈禧并不反对新法本身,故改革只是时间问题,这说明改革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故选C项。9.1899年,思想家宋恕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近日各省志士通人无不奇窘,无论经史、时务,皆不敢谈,并孔教等极冠冕字样,今亦为极忌讳字样。有言《春秋》《孟子》者,大臣目为乱党,官场中有稍言及‘爱民’者,大臣目为汉奸,竟成大闭塞世界。”由此可推知,当时()A.传统观念得以颠覆B.政府坚守闭关锁国政策C.戊戌变法余音仍存D.公车上书请愿遭到镇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899年戊戌变法已经失败,“志士通人”不敢谈经史、时务,忌讳孔教,言《春秋》《孟子》的被视为乱党,由此可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发挥了较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故选C项;材料中反映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并没有被颠覆,排除A项;闭关锁国政策在鸦片战争后就被打破了,排除B项;1895年公车上书,而材料时间是1899年,排除D项。10.(2023·金华高三模拟)有同学对中国近代先进中国人救国探索之路做了如下梳理:林则徐“师敌之长技以制敌”——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郑观应“欲自强,必首振工商”——梁启超“伸民权,设议院”。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前期的救国探索()A.以革命的方式作为救国手段B.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特点C.始终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宗旨D.以建立民主政治为主要目标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近代前期的救国探索是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故选B项;近代前期的救国探索以改革为主要手段,而不是革命,排除A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会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宗旨,排除C项;“以建立民主政治为主要目标”只能解释梁启超的救国探索之路,排除D项。11.(2024·洛阳模拟检测)义和团中既有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小商贩和运输工人等下层人民,也有部分官军、富绅甚至王公贵族,正所谓“上自王公卿相,下至娼优隶卒,几乎无人不团”。这反映出义和团()A.成分复杂组织松散 B.顺应社会发展潮流C.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 D.得到清政府的支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社会多个阶级、阶层纷纷参加义和团运动,说明义和团的成分复杂、组织松散,A项正确;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盲目的排外性,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下以失败告终,并未阻止列强对中国的瓜分阴谋,排除C项;清政府最终出卖了义和团,排除D项。12.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由反动的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的民众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在某种意义上是固有的爱国主义的表现。这一看法()A.否定了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的作用B.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较为客观C.主要强调清政府在运动中的作用D.忽视了当时阶级矛盾的客观存在答案B解析从材料“反动的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的民众联合力量所推动”“爱国主义的表现”可以看出,作者既看到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性,又看到其愚昧性,所以答案选B。13.(2023·常州高三调研)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期间,慈禧采取了两面手法。一面煽动盲目排外的狂热情绪,与义和团配合进攻东交民巷;一面又通过清廷驻外公使向列强表白:“照前保护使馆,惟力是视。此种乱民,设法相机自行惩办”,指令荣禄“明攻暗保”,还派官员到使馆慰问。这说明()A.义和团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B.义和团成了清廷利用的工具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农民运动D.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致割地赔款答案B解析慈禧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行动采取两面手法,指令荣禄“明攻暗保”,是把义和团当成自己对付列强的工具,故选B项;题干体现的是慈禧太后对待义和团的态度,而不是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义和团被慈禧利用来反对列强,而不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义和团运动,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慈禧对待义和团运动的态度,而不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结果,排除D项。14.(2024·太原模拟检测)1900年6月,由上海等地官员与各国驻上海领事议定的《保护上海长江内地通共章程》中规定:“各国以后如不待中国督抚商允,竟至多派兵轮驶入长江等处,以致百姓怀疑,借端启衅,毁坏洋商、教士人命产业,事后中国不认赔偿。”这从侧面反映出()A.列强改变了侵略中国的态度B.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C.中国人民抗争对列强的冲击D.地方割据的局面已基本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在议定的章程中,要求各国多派兵轮驶入长江等处需要与中国督抚商允,否则百姓破坏,中国不认赔偿,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抗争冲击了列强的侵略,C项正确;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态度没有改变,八国联军侵华就是例证,排除A项;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排除B项;晚清时期虽然中央权力下移,但未出现地方割据,排除D项。15.《世界文明史(下)》写道:当道义的愤怒仍然同旧时代连在一起的时候,正义者是不可能战胜非正义者的。但是,在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自胶州湾事件以来的瓜分狂潮也失去了其滔滔势头。这则材料主要强调了()A.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B.义和团运动的意义C.反割台斗争的民族气节D.辛亥革命的积极性答案B解析据材料“在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自胶州湾事件以来的瓜分狂潮也失去了其滔滔势头”可知,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故选B项;庚子事变是指义和团运动,故排除A、C、D项。16.(2024·湖北高三省考模拟)关于义和团的记载中有大量荒诞无稽的谣传。如清末仲芳氏著《庚子纪事》中写道:“团民善用遁法,山岭城垣不能阻挡……刀枪炮弹不能伤身,枪炮子至即落,皮肤毫无痕迹。”这些在当时社会广为传播的谣言()A.完全不具备任何史料价值B.表明了对西方自然科学的抵触C.体现出了朴素的民族情感D.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答案D解析材料中毫无可靠性的无根史料无法反映义和团的真实情况,但是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思想动态来说,却是宝贵的原始史料,因为它反映当时社会对义和团的认知态度,故选D;谣言能部分反映社会情况,具备一定程度的史料价值,排除A;材料未提及西方自然科学,排除B;材料未体现民族情感,排除C。二、非选择题(共15分)17.(2023·苏锡一模)(15分)近代学者梁启超对儒家思想有详尽独到的研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梁启超自幼读经,进入万木草堂后,他紧跟康有为推求孔子微言大义而阐发的治国平天下的学问,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推行仁政的教主,六经是改订制度以教万世之书,是万世不易的公法,是孔教的真教旨。孔子以后的儒学逐渐变质走样,孔子已失真。这种变质走样始于荀子,再变于刘歆,三变于宋儒,儒者不以教主对待孔子……这些思想观点无疑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从这种认识出发,梁启超认为当时的中国急需进行一场重新“发明孔子之真教旨”的“宗教革命”。材料二1902年春,梁启超发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认为“孔子者,哲学家、经世家、教育家,而非宗教家也。”“孔子,人也,先圣也,先师也,非天也,非鬼也,非神也”。同年发表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更是对孔子进行了指名道姓的批判,称孔子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之蟊贼”,“儒教之所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其立言之偏,流弊之长,则虽加刀于我颈,我固不得为古人讳也。”认为中国学术思想落后,实从儒学定于一尊开始。——以上均摘编自胡洋、程舒伟《试论梁启超的孔子和儒学观》(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变法前梁启超对孔子和儒学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在当时产生的影响。(5分)(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的梁启超对孔子和儒学的新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认识变化的原因。(10分)答案(1)观点:孔子是托古改制的教主;六经是儒学的本旨;后世的儒学背离了孔子。影响:引发思想界震动;推动维新变法。(2)看法:反对神化孔子;孔子阻碍民主自由;儒学服务君主专制;儒学独尊导致中国学术思想落后。原因:维新变法的失败;民族危机的严重;西学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贯通6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微专题1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列强主要侵略方式主要方式表现举例军事侵略近代西方列强主要发动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政治侵略割占土地《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马关条约》: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等获取特权《南京条约》附件的“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辛丑条约》规定的驻兵权等以华制华从瓜分中国到扶植代理人:慈禧太后、袁世凯等经济侵略开埠通商《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天津条约》:南京、汉口等十处;《北京条约》:天津;《马关条约》: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获取特权《南京条约》:中英两国议定关税;《天津条约》: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攫取海关权、筑路权等战争赔款《南京条约》: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北京条约》赔款英法各800万两白银;《马关条约》赔款白银2亿两;《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镇压革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思想渗透利用传教士的传教特权,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日本全面侵华时推行奴化教育(2)对近代列强侵华的基本认识从发动者上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出近代国际格局的变化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欧美列强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日本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殖民地化从结果上看除抗日战争中国取得完全胜利外,其他战争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这说明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从列强侵华的影响上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对点训练1.(2023·山西高三联考)八国联军侵华后,天津租界内,英租界一律用外围式城市建筑,排水设施形成网络;意大利租界规定临街建筑物形式不得雷同,排水、街道系统混乱;城市治安管理的重要工具——警察队伍也随即引入,各租界参照母国形成较为完善的警政系统。天津租界内的这种市政建设与管理()A.体现了中国的半殖民地色彩B.扭转了中国传统城市建设中的不足C.促使列强在华矛盾不断激化D.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发生了改变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天津八国联军租界内,各租界当局各自为政,不与中国城市当局合作,城市建设处于放任自流状态,体现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故选A项。微专题2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派别背景阶级属性主张结果影响抵抗派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惊醒地主阶级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未实践启迪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太平天国鸦片战争后,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农民阶级有田同耕,平均分配;以法治国;平等外交等过于理想,与现实环境不符,未能实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其主张影响后世洋务派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和新式学堂,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其破产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维新派甲午战后,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资产阶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教育制度1898年,戊戌变法,但遭到顽固势力阻挠,失败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革命派变法改良运动失败,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暴力革命,实行民主共和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对点训练2.(2023·保定模拟)19世纪末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有急切的变革要求,他们把变化、发展看作世界一切事物的规律,使用的武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三政治试题(含答案)
- 海南省儋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 第13课 五四运动(分层作业)(解析版)
- 燃气服务质量承诺书模板
- 电动工具操作安全意识
- 烟草物流配送:天价烟管理办法
- 信息技术票据处理流程
- 航运业务员聘用合同
- 企业并购招投标委托协议
- 咨询服务广告施工合同文本格式
- 西门子s7200格式s7200硬件手册
- 轻型货车设计
-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1)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质量安全控制要点
- 交通标志结构计算书
- 厂房结构设计原理
- 个人独资公司章程范本-
- 中国核电标准化组织方式及工作方案
- 浅谈循环流化床锅炉与煤粉炉比较探究
- 断路器试验介绍
- 云南省肿瘤医院.do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