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作业提升练十三辛亥革命含解析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作业提升练十三辛亥革命含解析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作业提升练十三辛亥革命含解析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作业提升练十三辛亥革命含解析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作业提升练十三辛亥革命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复习精品资料(高中)PAGE1-十三辛亥革命(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云南师大附中模拟)1902年《申报》警告士子不要用“改良、基础、目的、问题、二十世纪、四万万人等语”,否则自毁前程。1905年《申报》则提出“要知新法新政,在乎吾人之身体力行,见诸措施,征诸事业”。这一变化反映了 ()A.《申报》办报思想趋向保守B.废除科举是社会发展的结果C.变革潮流被社会舆论认同D.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解析〗选C。从时间信息联系时代特征,材料信息反映的“变化”是指《申报》从维护封建专制到认为“新法新政”需要实践活动,认同社会变革,故C正确,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废除科举制度的问题,B错误;D与材料时间不符。2.(2021·黔南模拟)1911年6月,咨议局联合会上奏:“以皇族组织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国公例,请另简大员,组织内阁。”奉旨斥以“黜陟百司,系君上大权,议员不得妄行干涉”。这一事件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革命赢得了对改良的时间B.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诱因C.推动国会请愿运动的深化D.滋长汉族官僚的反满情绪〖解析〗选A。皇族内阁的出台,使得立宪派的政治改良设想破产,革命形势发展更快,影响日渐超过改良思潮,故A正确;镇压四川保路运动导致武昌城内空虚,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诱因,故B错误;国会请愿运动出现在皇族内阁出台之前,故C错误;皇族内阁的出台使得立宪派中汉族官僚反满情绪滋长,但不是主要影响,故D错误。3.辛亥革命期间,多数省份以“和平光复”的形式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有学者称之为“廉价革命”。这一革命形式 ()A.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覆灭B.增加了反封建斗争的难度C.促成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D.奠定了后来军阀割据基础〖解析〗选B。“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的都是原先的旧式封建政权,带有专制割据的色彩,这样无形当中增加了后来反封建的难度,故B正确;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直接导致清政府覆灭,故A错误;C是孙中山的努力;D是袁世凯死后政权分立。4.1912年,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辛亥革命:“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成为共和国。”这是因为辛亥革命后 ()A.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B.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C.三权分立原则有效实施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选B。材料指出辛亥革命后,“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成为共和国”,这个论断与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密切相关,故〖答案〗为B。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A排除;三权分立原则并未得到有效实施,C排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确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但属于思想层面,而材料主要侧重政治体制层面,D排除。5.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认为两国“光荣革命” ()A.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B.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解析〗选A。“光荣革命”是指英国通过政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旧贵族达成妥协,避免了社会动荡,故选A。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故B错误;英国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故C错误;英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故D错误。6.(2021·贵阳模拟)“中国”是一个3000余年前形成且一直沿用至今的历史概念(见下表)。“中国”一词内涵的不断发展变化反映了 ()时期“中国”的内涵西周最高统治者天子的居住之地战国势力强大的诸侯称自己的国都为“中国”秦至清中原王朝的代名词。分裂状态下各分裂政权都认为自己是“中国”,都以实现统一“中国”为目标1912年后“中国”成为国家正式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A.疆域的不断扩大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C.文化认同的加强D.近代以来国家意识的产生〖解析〗选C。中国的内涵由“天子的居住之地”到“国都”再到“中原王朝”再到“国家”,反映了对一个国家的文化认同,故选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疆域的不断扩大”,排除A;西周、战国还没有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7.1911年11月3日,清政府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规定: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清政府此举意在 ()A.获得西方列强支持 B.维护专制统治C.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D.瓦解革命阵营〖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1911年11月3日”可知,此时武昌起义已经爆发,各省纷纷独立,材料中皇权受宪法限制、皇族不得岀任总理大臣等职务的规定,意在瓦解革命阵营,故D正确。此时,清政府的主要目的是瓦解革命阵营,并不是获得西方列强支持,更不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A、C排除;皇权受宪法限制、皇族不得岀任总理大臣等职务,这削弱了清朝专制统治,故B排除。8.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解析〗选B。“光绪二十八年”是1902年,“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指的是保路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条件,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B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故A错误;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故C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故D错误。9.下表为不同时期国民党官方史学对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认定 ()记述出处时间对坚持在湖北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者,许多著作笼统称呼“党人”“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史略》等1927—1949年“同盟会之经营湖北也最久”,湖北新军征兵,同盟会乃利用此机,派党员参加日至社(会),即同盟会鄂支部之一外围组织也。从旁主之者如居正、刘公等,参加内部主持者如孙武、蒋翊武、张振武、蔡济民等《武昌起义的因由》1941年“在武昌有文学社,蒋翊武为领袖,社员大都是同盟会的人。”“文学社是同盟会的分支。”《反清运动史》1942年A.国民党突出同盟会在武昌起义中的作用B.官方史著客观地反映了武昌起义的历史C.历史真相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D.同盟会是国内革命阶级的反满联合战线〖解析〗选A。从材料内容可知,反映的是不同时期国民党官方史学对武昌起义的表述,三个时期都突出强调了在湖北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者即同盟会的作用,故A正确。10.到1912年3月,几百个社团,几十个党派群起纷立,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中国大地。全国报纸总数达5000种,销售数量达4200万份。不仅拥袁的报刊,而且制袁反袁的报刊也都可以公开出版发行,各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及马克思的学说,亦允许见诸报端或公开演讲宣传。这反映了 ()A.袁世凯实现假民主真独裁B.当时政治环境较为宽松C.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近代中国主流思想D.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解析〗选B。辛亥革命之后,由于政治环境较为宽松,出现了众多的社团和党派,他们创办报刊,评说时政,进行公开的政治性演说,故B正确。〖拓展延伸〗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的社会状况(1)军事: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派系林立,割据混战。(2)政治: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建立专制统治,民主力量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这说明清朝遗旧、北洋军阀、南方军阀官僚、国民党、进步党等几种社会政治势力的消长兴衰。(3)经济: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较大发展。(4)思想:“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立;尊孔复古思想泛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推崇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加固训练〗传统的中国家庭如同一个微型王国,政府承认家庭的全能作用,不干涉家庭内部的关系。但民国时期,“家长的权力逻辑上隶属于国家,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不受家长控制的权利”等观念广泛流行。这种转变一定程度上得益于()A.辛亥革命的社会影响B.宗法观念的渐趋瓦解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封建制度的逐步废除〖解析〗选A。结合材料所给时间“民国时期”并联系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政府的措施可知材料所示的变化跟辛亥革命的社会影响有密切关系,所以〖答案〗是A;“宗法观念的渐趋瓦解”说法太过笼统,B错误;C、D材料不能体现。11.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是指 ()A.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B.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C.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解析〗选A。材料中文字“(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能够说明辛亥革命推动了由封建社会的人治向资本主义法治过渡,尤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更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献,所以材料中的“社会性质的改变”强调的是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故A正确;B出现在秦代,故B错误;C开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故C错误;D与题意明显无关,故D错误。12.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C.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解析〗选A。袁世凯统治时期,内阁更迭频繁,说明民国初年政治不稳定,侧面反映了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故A正确;各派为争夺内阁而斗争,不能等同于立宪与共和的斗争,故B错误;各派争夺内阁的斗争与普通国民无关,故C错误;各派为争夺内阁而斗争,说明内阁这种民主形式仍然存在,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和特权,清初、中期推行高度中央集权体制,清廷注重提高地方督抚中满员的比例,出任总督的旗员比例尤高。以1837年为例,先后任总督者共10人,其中有7位旗人,占70%。同年任巡抚者共20人,其中有8位旗人,占40%。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数十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而在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只有3人,占30%,在担任过巡抚的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其势力从长江中下游各省扩展至华南、西南及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省份。自湘军起,兵归国有一变而为兵为将有,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清王朝的覆灭,固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但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清王朝何以在武昌起义后迅速土崩瓦解?宣统年间,摄政王载沣极力集权于皇族亲贵,将中央集权推至极致。然而,清廷的实际主政者摄政王载沣与隆裕太后都不是强有力的核心人物,通过新政所企求的中央集权,并没有真正地强化中央政权,同时还失去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在清廷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削弱,实际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清廷把各省新军的指挥权、调遣权统归军谘府、陆军部,削去地方督抚的兵权,是最为致命的。地方督抚面对革命,除少数顺应世变潮流以外,多数督抚想效忠清王朝,但大都有心无力而已。当清廷中央与地方督抚权力一并衰落之时,军人势力乘势而起,出现军人干政的现象,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支持,而顺利地逼清帝退位,并攫取了民国大总统职位。——摘编自李细珠《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60年前后清朝政局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迅速垮台的原因。综上所述,谈谈晚清政府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教训。(13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得出汉族官员比例迅速攀升;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得出湘淮军崛起,成为清军主力;结合所学,政治上,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的冲击;清政府调整政策,不得不起用汉族官僚地主;经济上,洋务运动兴起,增强了汉族官僚的实力;第三问影响,根据材料一得出汉族地主的兴起,极大地削弱了清中央政府的权力;结合所学,汉族地主的崛起,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清政府统治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得出辛亥革命的冲击、皇族内阁并未实现国家集权,反而失去对地方控制出现“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军人干预政治的局面;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得出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权威、改革不能有效控制地方,进一步削弱了对地方控制,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中央失去了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最终导致清政府垮台。〖答案〗:(1)变化:在地方权力结构中,满汉势力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满洲官员的比例大幅度下降,汉族官员的比例迅速上升。(2分)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湘淮军成为清军主力;清廷政策调整,重用汉族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兴起。(6分,任答三点即可)影响:短期来看有助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清王朝统治;长期来说,汉族地方势力的兴起,出现了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权力局面,削弱了清王朝的中央集权。(4分)(2)原因:辛亥革命的冲击;皇族内阁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内外皆轻”权力格局;北洋军阀势力崛起,军人干政。(8分)教训:地方权力过大,造成中央政府政令不行,严重威胁了中央的权威与统治;新政及“预备立宪”影响了地方的稳定与发展;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5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1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湘江评论》连载毛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文中对辛亥革命作了生动的描述并指出:辛亥革命使人们有了“一层觉悟”,这就是“知道圣文神武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人们应该有话敢说,有事敢做。同时又指出,虽然辛亥革命所持之“主义”,是为一般民众所赞成的,但革命行动本身,却缺乏广大民众的参与,没有建立起“民众的大联合”。——摘编自鲁振祥《孙中山·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毛泽东半个世纪论说述要》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辛亥革命的社会价值”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首先,根据题目要求,自行拟定一个论题。根据材料“辛亥革命使人们有了‘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可知,辛亥革命在实现推翻封建政体的同时,也实现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其次,就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阐述。可以从辛亥革命对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社会风俗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对所论述观点作简要总结。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但是它影响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答案〗:示例:论题: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2分)阐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言之有理即可,10分)十三辛亥革命(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云南师大附中模拟)1902年《申报》警告士子不要用“改良、基础、目的、问题、二十世纪、四万万人等语”,否则自毁前程。1905年《申报》则提出“要知新法新政,在乎吾人之身体力行,见诸措施,征诸事业”。这一变化反映了 ()A.《申报》办报思想趋向保守B.废除科举是社会发展的结果C.变革潮流被社会舆论认同D.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解析〗选C。从时间信息联系时代特征,材料信息反映的“变化”是指《申报》从维护封建专制到认为“新法新政”需要实践活动,认同社会变革,故C正确,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废除科举制度的问题,B错误;D与材料时间不符。2.(2021·黔南模拟)1911年6月,咨议局联合会上奏:“以皇族组织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国公例,请另简大员,组织内阁。”奉旨斥以“黜陟百司,系君上大权,议员不得妄行干涉”。这一事件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革命赢得了对改良的时间B.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诱因C.推动国会请愿运动的深化D.滋长汉族官僚的反满情绪〖解析〗选A。皇族内阁的出台,使得立宪派的政治改良设想破产,革命形势发展更快,影响日渐超过改良思潮,故A正确;镇压四川保路运动导致武昌城内空虚,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诱因,故B错误;国会请愿运动出现在皇族内阁出台之前,故C错误;皇族内阁的出台使得立宪派中汉族官僚反满情绪滋长,但不是主要影响,故D错误。3.辛亥革命期间,多数省份以“和平光复”的形式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有学者称之为“廉价革命”。这一革命形式 ()A.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覆灭B.增加了反封建斗争的难度C.促成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D.奠定了后来军阀割据基础〖解析〗选B。“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的都是原先的旧式封建政权,带有专制割据的色彩,这样无形当中增加了后来反封建的难度,故B正确;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直接导致清政府覆灭,故A错误;C是孙中山的努力;D是袁世凯死后政权分立。4.1912年,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辛亥革命:“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成为共和国。”这是因为辛亥革命后 ()A.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B.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C.三权分立原则有效实施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选B。材料指出辛亥革命后,“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成为共和国”,这个论断与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密切相关,故〖答案〗为B。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A排除;三权分立原则并未得到有效实施,C排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确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但属于思想层面,而材料主要侧重政治体制层面,D排除。5.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认为两国“光荣革命” ()A.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B.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解析〗选A。“光荣革命”是指英国通过政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旧贵族达成妥协,避免了社会动荡,故选A。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故B错误;英国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故C错误;英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故D错误。6.(2021·贵阳模拟)“中国”是一个3000余年前形成且一直沿用至今的历史概念(见下表)。“中国”一词内涵的不断发展变化反映了 ()时期“中国”的内涵西周最高统治者天子的居住之地战国势力强大的诸侯称自己的国都为“中国”秦至清中原王朝的代名词。分裂状态下各分裂政权都认为自己是“中国”,都以实现统一“中国”为目标1912年后“中国”成为国家正式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A.疆域的不断扩大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C.文化认同的加强D.近代以来国家意识的产生〖解析〗选C。中国的内涵由“天子的居住之地”到“国都”再到“中原王朝”再到“国家”,反映了对一个国家的文化认同,故选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疆域的不断扩大”,排除A;西周、战国还没有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7.1911年11月3日,清政府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规定: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清政府此举意在 ()A.获得西方列强支持 B.维护专制统治C.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D.瓦解革命阵营〖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1911年11月3日”可知,此时武昌起义已经爆发,各省纷纷独立,材料中皇权受宪法限制、皇族不得岀任总理大臣等职务的规定,意在瓦解革命阵营,故D正确。此时,清政府的主要目的是瓦解革命阵营,并不是获得西方列强支持,更不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A、C排除;皇权受宪法限制、皇族不得岀任总理大臣等职务,这削弱了清朝专制统治,故B排除。8.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解析〗选B。“光绪二十八年”是1902年,“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指的是保路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条件,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B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故A错误;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故C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故D错误。9.下表为不同时期国民党官方史学对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认定 ()记述出处时间对坚持在湖北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者,许多著作笼统称呼“党人”“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史略》等1927—1949年“同盟会之经营湖北也最久”,湖北新军征兵,同盟会乃利用此机,派党员参加日至社(会),即同盟会鄂支部之一外围组织也。从旁主之者如居正、刘公等,参加内部主持者如孙武、蒋翊武、张振武、蔡济民等《武昌起义的因由》1941年“在武昌有文学社,蒋翊武为领袖,社员大都是同盟会的人。”“文学社是同盟会的分支。”《反清运动史》1942年A.国民党突出同盟会在武昌起义中的作用B.官方史著客观地反映了武昌起义的历史C.历史真相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D.同盟会是国内革命阶级的反满联合战线〖解析〗选A。从材料内容可知,反映的是不同时期国民党官方史学对武昌起义的表述,三个时期都突出强调了在湖北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者即同盟会的作用,故A正确。10.到1912年3月,几百个社团,几十个党派群起纷立,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中国大地。全国报纸总数达5000种,销售数量达4200万份。不仅拥袁的报刊,而且制袁反袁的报刊也都可以公开出版发行,各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及马克思的学说,亦允许见诸报端或公开演讲宣传。这反映了 ()A.袁世凯实现假民主真独裁B.当时政治环境较为宽松C.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近代中国主流思想D.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解析〗选B。辛亥革命之后,由于政治环境较为宽松,出现了众多的社团和党派,他们创办报刊,评说时政,进行公开的政治性演说,故B正确。〖拓展延伸〗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的社会状况(1)军事: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派系林立,割据混战。(2)政治: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建立专制统治,民主力量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这说明清朝遗旧、北洋军阀、南方军阀官僚、国民党、进步党等几种社会政治势力的消长兴衰。(3)经济: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较大发展。(4)思想:“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立;尊孔复古思想泛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推崇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加固训练〗传统的中国家庭如同一个微型王国,政府承认家庭的全能作用,不干涉家庭内部的关系。但民国时期,“家长的权力逻辑上隶属于国家,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不受家长控制的权利”等观念广泛流行。这种转变一定程度上得益于()A.辛亥革命的社会影响B.宗法观念的渐趋瓦解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封建制度的逐步废除〖解析〗选A。结合材料所给时间“民国时期”并联系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政府的措施可知材料所示的变化跟辛亥革命的社会影响有密切关系,所以〖答案〗是A;“宗法观念的渐趋瓦解”说法太过笼统,B错误;C、D材料不能体现。11.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是指 ()A.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B.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C.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解析〗选A。材料中文字“(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能够说明辛亥革命推动了由封建社会的人治向资本主义法治过渡,尤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更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献,所以材料中的“社会性质的改变”强调的是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故A正确;B出现在秦代,故B错误;C开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故C错误;D与题意明显无关,故D错误。12.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C.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解析〗选A。袁世凯统治时期,内阁更迭频繁,说明民国初年政治不稳定,侧面反映了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故A正确;各派为争夺内阁而斗争,不能等同于立宪与共和的斗争,故B错误;各派争夺内阁的斗争与普通国民无关,故C错误;各派为争夺内阁而斗争,说明内阁这种民主形式仍然存在,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和特权,清初、中期推行高度中央集权体制,清廷注重提高地方督抚中满员的比例,出任总督的旗员比例尤高。以1837年为例,先后任总督者共10人,其中有7位旗人,占70%。同年任巡抚者共20人,其中有8位旗人,占40%。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数十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而在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只有3人,占30%,在担任过巡抚的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其势力从长江中下游各省扩展至华南、西南及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省份。自湘军起,兵归国有一变而为兵为将有,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清王朝的覆灭,固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但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清王朝何以在武昌起义后迅速土崩瓦解?宣统年间,摄政王载沣极力集权于皇族亲贵,将中央集权推至极致。然而,清廷的实际主政者摄政王载沣与隆裕太后都不是强有力的核心人物,通过新政所企求的中央集权,并没有真正地强化中央政权,同时还失去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在清廷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削弱,实际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清廷把各省新军的指挥权、调遣权统归军谘府、陆军部,削去地方督抚的兵权,是最为致命的。地方督抚面对革命,除少数顺应世变潮流以外,多数督抚想效忠清王朝,但大都有心无力而已。当清廷中央与地方督抚权力一并衰落之时,军人势力乘势而起,出现军人干政的现象,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支持,而顺利地逼清帝退位,并攫取了民国大总统职位。——摘编自李细珠《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60年前后清朝政局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迅速垮台的原因。综上所述,谈谈晚清政府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教训。(13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得出汉族官员比例迅速攀升;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得出湘淮军崛起,成为清军主力;结合所学,政治上,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的冲击;清政府调整政策,不得不起用汉族官僚地主;经济上,洋务运动兴起,增强了汉族官僚的实力;第三问影响,根据材料一得出汉族地主的兴起,极大地削弱了清中央政府的权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