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3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含解析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3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含解析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3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含解析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3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含解析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3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复习精品资料(高中)PAGE1-跟踪检测评估3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南通、泰州调研〗下表反映的是两晋南朝入仕类别统计。据此推断合理的是()类别吏部直接任命察举和学校考试州郡县吏积功升迁其他比重50.2%25.4%14.2%10.2%A.太学考试开始出现B.察举选官注重才能C.选官权向中央集中D.州郡县吏升迁缓慢2.唐朝时期在中书省和门下省设有一批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他们是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和拾遗,“左”隶属中书省,“右”隶属门下省。这一做法()A.旨在加强专制皇权B.提高了办事效率C.利于防止决策失误D.加强了中央集权3.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4.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5.唐代常以低品级官员居宰相职,并假借他官之称,如唐太宗时魏征以秘书监参与朝政。其后“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也都是宰相之职。唐代这种制度设计()A.起因是相权在唐代有了进一步扩张B.其目的是制约相权以保证皇权独尊C.表明三省六部制已经逐步遭到破坏D.导致中枢机构分权趋势进一步扩大6.〖2021·江西景德镇模拟〗唐朝在科举制中设明算科,选拔数学人才。宋代更重视学校的内部考试,如医学选拔,毕业考试为高等者派任尚药局医师以下职;算学实行三舍法,上舍三等分别授予通仕郎、登仕郎和将仕郎。宋代人才选拔方式的变化()A.说明中央集权的加强B.拓宽选官途径完善科举C.反映了“以文治国”理念D.有助营造科技文化环境7.宋代设有给舍与台谏两类职能有别的官员。在中枢决策形成过程中,给舍可以封驳拟下达的诏令;若颁出的政策内容失当或朝政措置不当,台谏则可规谏廷辩。该举措有利于()A.激发臣民议政的热情B.提升君主决策的质量C.完善分权制衡的体制D.建立虚君制度的架构8.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不断变革,下表反映的是秦朝至唐朝地方行政建制的情况,表中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秦朝至唐朝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朝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A.古代中国政治沿革多变无规律可循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秦朝到唐朝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9.宋代以前,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唐代谏官分属中书、门下两省管理,宋代则谏院独立,谏官言谏失误,不加谴责,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这一变化()A.加强谏官独立监察的权力B.加强了君主对百官的控制C.提高了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D.有效地清除官僚系统的腐败10.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身。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由此反映出北宋()时间出身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武职出身正职(人)366700000文职出身正职(人)21622575105A.边境战乱日趋减少B.实行了重文轻武的国策C.科举取士日渐盛行D.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深远11.〖2021·江西上饶模拟〗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A.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B.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C.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D.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12.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命百官“议立三省、定内外官”,后决定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与唐宋相比,元代中书省的设立()A.标志着集权政治的日趋强化B.反映出明君贤相的理想愿景C.表达了精简机构的政治诉求D.有利于中央机构的不断完善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1·江苏南京市、盐城市模拟〗钱乘旦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材料二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雍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怒叱之,未几,罢相。”……《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10分)(2)据材料一、二,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10分)(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省制演变与唐朝兴衰之间的关系,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5分)14.〖2021·新乡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人在设计政治制度时,面临的难题是什么?换言之,他们煞费苦心、处心积虑地进行制度上的改造,要解决什么样的政治难题?我觉得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膛?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第六,如何处理中央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根据材料中的某一政治难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跟踪检测评估31.〖解析〗两晋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官权被地方掌握,不过表格中反映出由代表国家意志的吏部任命比重明显较大,体现了选官权向中央集中的趋势,故选C项;汉武帝时设太学,组织考试,时间在两晋南朝之前,排除A项;两汉时期实行察举制,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州郡县吏升迁缓慢”以偏概全,排除D项。〖答案〗C2.〖解析〗根据材料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并结合所学可知,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这一做法有利于防止决策失误,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专制皇权,与材料主旨谏官制度不符,排除A项;谏官的设置降低行政效率,排除B项;谏官是在中央设置的官员,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D项。〖答案〗C3.〖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御史台掌管监察职权,同时,尚书省左右丞又对御史有所监督,即“劾御史举不当者”,可见唐代的监察制度较以前有所完善,故选D项;题干只是述及了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防止出现冤假错案,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并非行政职能的分工不明,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不是政令畅通的表现,排除B项;监察制度的完善,并没有改变唐朝中枢机构的建制,排除C项。〖答案〗D4.〖解析〗由中央及地方在“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可知,此时的尚书省已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所以D项正确。尚书省仅仅是三省之一,并未剥夺其他两个机构的权力,A项错误;起草诏令属于中书省的职能,B项错误;唐朝依然是皇权至上,尚书省不可能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C项错误。〖答案〗D5.〖解析〗题干核心信息是“唐代常以低品级官员居宰相职”,因为当时宰相地位尊崇,皇帝不愿轻易授人而虚其位,让低品级官员任相职,这样更利于制约相权而保证皇权独尊,B项符合题意;唐代较之秦汉,相权被分散和削弱,A项错误;唐代这种做法并没有破坏三省六部制,只是局部调整,C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答案〗B6.〖解析〗“科举制中设明算科,选拔数学人才”“重视学校的内部考试,如医学选拔,毕业考试为高等者派任尚药局医师以下职。”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数学、医学人才,对科技的发展有直接推动作用,故选D项;“唐朝在科举制中设明算科,选拔数学人才。宋代更重视学校的内部考试,如医学选拔”属于人才选拔制度,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医学选拔,毕业考试为高等者派任尚药局医师以下职”培养的是专业人才,而不是官僚人员,排除B项;“设明算科,选拔数学人才”是选拔的数学和医学人才,不会改变整个科举制度的性质,排除C项。〖答案〗D7.〖解析〗给舍掌管封驳,台谏职在规谏廷辩,这有利于减少决策过程失误,提升君主决策的质量,故选B项;材料强调给舍与台谏的职能,不涉及一般臣民议政问题,排除A项;给舍与台谏设立的最终目的是为君权服务,材料体现二者的分权,但不体现制衡,排除C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皇权至高无上,不是虚君,排除D项。〖答案〗B8.〖解析〗结合题中表格信息可知,从秦朝至唐朝地方行政区划在两级制和三级制之间不断变化,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央政府为了维护统一而对地方行政建制进行调整,反映了中央集权过程中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博弈,B项正确。从秦朝至唐朝,地方行政建制虽然有一些变化但并非无规律可循,A项错误,排除;中国古代王朝的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排除;君主专制强化的手段主要是分割或者削弱相权而不是改变地方行政区划,D项错误,排除。〖答案〗B9.〖解析〗A项表述与题目中“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不相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御史对百官纠弹”和“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得出监察主要针对百官,而且扩大到丞相,体现了皇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问题,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中“清除”太过绝对,故D项错误。〖答案〗B10.〖解析〗北宋时期边境战乱并未出现减少的趋势,故A项错误;北宋从宋太祖时期就派文臣到地方做地方长官,采取的治国策略就是重文轻武,所以表格中武职逐渐减少而文职逐渐增多,故B项正确;表格中文武职人数的变化,并不能说明科举取士日渐盛行,故C项错误;文职增多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理学思想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B11.〖解析〗士大夫集团在政权由后妃转回皇帝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宋代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政治在政权稳定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故选A项;中国古代一直坚持皇权专制政体,集体统治是民主政体,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后妃垂帘听政并不是外戚干政的表现,排除C项;士大夫集团制造舆论压力不是分散相权的表现,排除D项。〖答案〗A12.〖解析〗由材料“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可知,中书省成为上承天子、下总百司的最高行政机关,最高统治者通过控制中书省以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答案〗A1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职责”,根据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得出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三省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分散相权,加强皇权。第三小问“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巩固封建统治。第(2)问,第一小问“调整”,据材料一“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得出官员任职多任用低级官员或他职兼宰相职权,三省长官不轻易授人,选用文人学士参与军政,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第二小问“影响”,从官员任职多任用低级官员、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得出三省地位下降,逐渐名存实亡。第(3)问,第一小问“关系”,结合两则材料得出三省制的前期对唐朝的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唐朝后期三省的作用下降,对唐朝中后期社会走向衰落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第二小问“认识”,制度的完善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社会发展离不开好的制度。〖答案〗(1)职责: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3分)特点:相互合作;相互牵制。(3分)意图: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巩固唐王朝统治。(4分)(2)调整:官员任职多任用低级官员或他职兼宰相职权;三省长官不轻易授人;选用文人学士参与军政;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6分)影响:三省地位不断下降;逐渐名存实亡。(4分)(3)关系:前期三省制分工合作,对唐朝盛世有积极推动作用;后期不断被削弱和架空,对唐朝中后期的社会动乱有一定的消极影响。(3分)认识:社会发展离不开制度的稳定执行(围绕制度执行、保障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14.〖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需根据材料提取观点并调用所学知识论证。据材料“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可结合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来回答。据材料“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可结合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回答。〖答案〗示例一:见解:我认为如何防范地方势力做大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设计首要解决的难题。(2分)论述:要防止地方势力做大,就要剥夺或分散地方权力,集权于中央。汉武帝采取“推恩令”等方式削弱地方诸侯王国的力量,解决了汉初以来日益严重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北宋初期,为汲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分别从行政上、军事上、财政上将地方的各项权力收归中央,形成了“强干弱枝”的局面,基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统治者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问题。(10分)示例二:见解:我认为抑制外朝官僚集团做大是古代君主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2分)论述:君主要加强自身的权力,就必须杜绝官僚集团势力的膨胀。汉武帝时期建立的“内朝”制度,开启了任用身边的侍从亲信参与处理军国大事的决策的先河,这就剥夺了外朝官僚集团的决策权,加强了皇权的独断性。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处理繁重的政务而设置的内阁,同样是直接听命于君主的内侍机构,外朝六部只有行政事务的执行权而无决策权,君主专制空前强化。(10分)(“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跟踪检测评估3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南通、泰州调研〗下表反映的是两晋南朝入仕类别统计。据此推断合理的是()类别吏部直接任命察举和学校考试州郡县吏积功升迁其他比重50.2%25.4%14.2%10.2%A.太学考试开始出现B.察举选官注重才能C.选官权向中央集中D.州郡县吏升迁缓慢2.唐朝时期在中书省和门下省设有一批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他们是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和拾遗,“左”隶属中书省,“右”隶属门下省。这一做法()A.旨在加强专制皇权B.提高了办事效率C.利于防止决策失误D.加强了中央集权3.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4.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5.唐代常以低品级官员居宰相职,并假借他官之称,如唐太宗时魏征以秘书监参与朝政。其后“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也都是宰相之职。唐代这种制度设计()A.起因是相权在唐代有了进一步扩张B.其目的是制约相权以保证皇权独尊C.表明三省六部制已经逐步遭到破坏D.导致中枢机构分权趋势进一步扩大6.〖2021·江西景德镇模拟〗唐朝在科举制中设明算科,选拔数学人才。宋代更重视学校的内部考试,如医学选拔,毕业考试为高等者派任尚药局医师以下职;算学实行三舍法,上舍三等分别授予通仕郎、登仕郎和将仕郎。宋代人才选拔方式的变化()A.说明中央集权的加强B.拓宽选官途径完善科举C.反映了“以文治国”理念D.有助营造科技文化环境7.宋代设有给舍与台谏两类职能有别的官员。在中枢决策形成过程中,给舍可以封驳拟下达的诏令;若颁出的政策内容失当或朝政措置不当,台谏则可规谏廷辩。该举措有利于()A.激发臣民议政的热情B.提升君主决策的质量C.完善分权制衡的体制D.建立虚君制度的架构8.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不断变革,下表反映的是秦朝至唐朝地方行政建制的情况,表中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秦朝至唐朝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朝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A.古代中国政治沿革多变无规律可循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秦朝到唐朝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9.宋代以前,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唐代谏官分属中书、门下两省管理,宋代则谏院独立,谏官言谏失误,不加谴责,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这一变化()A.加强谏官独立监察的权力B.加强了君主对百官的控制C.提高了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D.有效地清除官僚系统的腐败10.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身。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由此反映出北宋()时间出身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武职出身正职(人)366700000文职出身正职(人)21622575105A.边境战乱日趋减少B.实行了重文轻武的国策C.科举取士日渐盛行D.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深远11.〖2021·江西上饶模拟〗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A.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B.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C.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D.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12.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命百官“议立三省、定内外官”,后决定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与唐宋相比,元代中书省的设立()A.标志着集权政治的日趋强化B.反映出明君贤相的理想愿景C.表达了精简机构的政治诉求D.有利于中央机构的不断完善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1·江苏南京市、盐城市模拟〗钱乘旦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材料二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雍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怒叱之,未几,罢相。”……《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10分)(2)据材料一、二,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10分)(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省制演变与唐朝兴衰之间的关系,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5分)14.〖2021·新乡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人在设计政治制度时,面临的难题是什么?换言之,他们煞费苦心、处心积虑地进行制度上的改造,要解决什么样的政治难题?我觉得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膛?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第六,如何处理中央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根据材料中的某一政治难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跟踪检测评估31.〖解析〗两晋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官权被地方掌握,不过表格中反映出由代表国家意志的吏部任命比重明显较大,体现了选官权向中央集中的趋势,故选C项;汉武帝时设太学,组织考试,时间在两晋南朝之前,排除A项;两汉时期实行察举制,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州郡县吏升迁缓慢”以偏概全,排除D项。〖答案〗C2.〖解析〗根据材料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并结合所学可知,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这一做法有利于防止决策失误,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专制皇权,与材料主旨谏官制度不符,排除A项;谏官的设置降低行政效率,排除B项;谏官是在中央设置的官员,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D项。〖答案〗C3.〖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御史台掌管监察职权,同时,尚书省左右丞又对御史有所监督,即“劾御史举不当者”,可见唐代的监察制度较以前有所完善,故选D项;题干只是述及了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防止出现冤假错案,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并非行政职能的分工不明,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不是政令畅通的表现,排除B项;监察制度的完善,并没有改变唐朝中枢机构的建制,排除C项。〖答案〗D4.〖解析〗由中央及地方在“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可知,此时的尚书省已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所以D项正确。尚书省仅仅是三省之一,并未剥夺其他两个机构的权力,A项错误;起草诏令属于中书省的职能,B项错误;唐朝依然是皇权至上,尚书省不可能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C项错误。〖答案〗D5.〖解析〗题干核心信息是“唐代常以低品级官员居宰相职”,因为当时宰相地位尊崇,皇帝不愿轻易授人而虚其位,让低品级官员任相职,这样更利于制约相权而保证皇权独尊,B项符合题意;唐代较之秦汉,相权被分散和削弱,A项错误;唐代这种做法并没有破坏三省六部制,只是局部调整,C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答案〗B6.〖解析〗“科举制中设明算科,选拔数学人才”“重视学校的内部考试,如医学选拔,毕业考试为高等者派任尚药局医师以下职。”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数学、医学人才,对科技的发展有直接推动作用,故选D项;“唐朝在科举制中设明算科,选拔数学人才。宋代更重视学校的内部考试,如医学选拔”属于人才选拔制度,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医学选拔,毕业考试为高等者派任尚药局医师以下职”培养的是专业人才,而不是官僚人员,排除B项;“设明算科,选拔数学人才”是选拔的数学和医学人才,不会改变整个科举制度的性质,排除C项。〖答案〗D7.〖解析〗给舍掌管封驳,台谏职在规谏廷辩,这有利于减少决策过程失误,提升君主决策的质量,故选B项;材料强调给舍与台谏的职能,不涉及一般臣民议政问题,排除A项;给舍与台谏设立的最终目的是为君权服务,材料体现二者的分权,但不体现制衡,排除C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皇权至高无上,不是虚君,排除D项。〖答案〗B8.〖解析〗结合题中表格信息可知,从秦朝至唐朝地方行政区划在两级制和三级制之间不断变化,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央政府为了维护统一而对地方行政建制进行调整,反映了中央集权过程中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博弈,B项正确。从秦朝至唐朝,地方行政建制虽然有一些变化但并非无规律可循,A项错误,排除;中国古代王朝的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排除;君主专制强化的手段主要是分割或者削弱相权而不是改变地方行政区划,D项错误,排除。〖答案〗B9.〖解析〗A项表述与题目中“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不相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御史对百官纠弹”和“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得出监察主要针对百官,而且扩大到丞相,体现了皇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问题,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中“清除”太过绝对,故D项错误。〖答案〗B10.〖解析〗北宋时期边境战乱并未出现减少的趋势,故A项错误;北宋从宋太祖时期就派文臣到地方做地方长官,采取的治国策略就是重文轻武,所以表格中武职逐渐减少而文职逐渐增多,故B项正确;表格中文武职人数的变化,并不能说明科举取士日渐盛行,故C项错误;文职增多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理学思想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B11.〖解析〗士大夫集团在政权由后妃转回皇帝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宋代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政治在政权稳定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故选A项;中国古代一直坚持皇权专制政体,集体统治是民主政体,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后妃垂帘听政并不是外戚干政的表现,排除C项;士大夫集团制造舆论压力不是分散相权的表现,排除D项。〖答案〗A12.〖解析〗由材料“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可知,中书省成为上承天子、下总百司的最高行政机关,最高统治者通过控制中书省以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答案〗A1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职责”,根据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得出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