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教学课件第十一章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_第1页
中国经济史教学课件第十一章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_第2页
中国经济史教学课件第十一章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_第3页
中国经济史教学课件第十一章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_第4页
中国经济史教学课件第十一章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经济史第十一章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与

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第一节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一、近代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与总趋势二、近代中国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变动一、近代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与总趋势年份18501887191419361949农业(亿元)-99.87128.01166.4198.00工矿交通业(亿元)-14.4924.9140.0623.20服务业(亿元)-29.0734.7251.5168.28国民收入(亿元)181.64143.43187.64257.98189.48人口(千人)429931400000455243510789541670人均国民收入(元)42.2535.8641.2250.5134.98表11-1近代中国的国民收入与人均国民收入(1850—1949年)单位:法币,1936年币值资料来源:各年度国民收入和1949年人口数据转引自刘佛丁、王玉茹、于建玮:《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0—71页;1850年、1887年人口数据转引自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1、76页;1914年、1936年人口数据引自章有义:《近代中国人口和耕地的再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一)近代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

1840年—1880年代中期: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1887—1914年:近代工业初步发展、经济缓慢增长;

1915—1936年:近代中国经济和民族工商业增长较快的时期;

1937—1949年:因日本侵华战争和国民党发动的内战而遭受巨大损失。近代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与总趋势(续1)近代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与总趋势(续2)

(二)近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总趋势在1850—1949年的百年间,中国国民收入从181.64亿元增加到189.48亿元,增长非常有限;由于同期人口增加了1.1亿多,所以人均产值反而下降了17%以上;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大幅度下降了。如果我们把1880年代以前和1937年以后这两个因战乱而遭受严重干扰的特殊时期分开考察,就会发现在经济社会秩序较为正常的1880年代到1930年代这50年的时间里,中国国民收入还是从143.43亿元增加到了257.98亿元,增长了近80%,年均增长率为1.21%;人均国民收入也有年均0.58%的增长,仍然有着缓慢但明确的提高。近代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与总趋势(续3)如果与同时期的日本相比,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显得非常缓慢了。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几乎同时起步,两国在历史背景、起步条件和发展过程中也都有着很多相似或可比之处,以1883-1887年日本和1887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相比,日本仅相当于中国的1.2倍,两者差距很小。到20世纪30年代时,日本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并显著缩小了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而中国则远未进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在1883/1887年到1933/1937年这50年左右的时间里,日本的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分别增长了7.29倍和3.6倍,年增长率分别为4.32%和3.1%,远远高于中国的1.21%和0.58%。二、近代中国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变动(一)近代中国总需求的变动趋势及其特征表11-2近代中国总需求与人均总需求(1887-1936年)(单位:亿元,1933年币值)资料来源:张东刚:《中日经济发展的总需求比较研究(1886-1936)》,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04-306页。年份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净出口总需求人均总需求(元)1887131.945.462.63-0.72139.3136.901917132.459.333.92-2.64143.0632.451922166.9613.274.33-6.00178.5640.131927224.9612.292.21-1.94237.5252.571931265.9012.708.32-4.94281.9859.391932273.9014.807.88-7.30289.2860.921933273.2015.007.95-9.38286.7756.341934252.9011.2011.33-7.41268.0252.591935267.6015.9010.28-7.72286.0656.071936279.8019.4012.38-5.47306.1159.93近代中国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变动(续1)首先,自1880年代中期经济近代化起步以来,中国总需求变动的总体趋势是不断缓慢上升的。其次,中国经济近代化过程中的总需求上升并非均匀的直线运动,而是呈波动不居的逐步上升趋势,各阶段的总需求增长幅度不尽相同。第三,从总需求的构成来看,消费需求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大体占总需求的三分之二以上,它的变动对总需求变动具有重要影响;但消费需求占总需求的份额总体上呈较弱的下降趋势,投资需求和政府支出对总需求变动的贡献力虽然很小,但其份额在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近代中国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变动(续2)(二)近代中国国民收入分配的趋势与主要特征首先,近代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总体差距是趋于扩大的,这主要体现为城乡之间、城市各阶层之间和地区之间差距的扩大。其次,近代农村地区的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收入差距,但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种收入差距有扩大化的趋势;相对而言,农村不同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比阶层间的差距更为明显。第三,与农村地区内部收入差距相比,更为明显的是农村人口整体的日趋贫困化,特别是农村底层人群的极度贫困问题。第四,近代中国城市各阶层间的收入差距是不断扩大的。最后,相对于中国国内收入差距的扩大而言,更严重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国民收入向海外漏出的问题。第二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近代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

二、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三、近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大一、近代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一)三次产业之间比重的变化:1887年至1936年间,农业所占比重由69.63%下降至64.51%,工矿交通业的比重则从10.10%上升到了15.53%,服务业由20.27%略微下降至19.96%。产业结构有所提升未能实现工业化,没有改变农业国的状况近代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续)(二)各产业内部近代生产方式与传统生产方式间的消长农业部门:农机的使用仍属凤毛麟角。工矿交通部门:近代生产方式有所发展。商业、金融业部门:传统经营模式逐渐让位于新式经营模式。二、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近代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推动力开放商埠和开辟租界在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初步发展铁路和工业的发展对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二)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也伴随着农村经济的恶化(三)近代中国二元经济转型并不成功三、近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大国际市场体系的影响和新经济中心的出现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经济辐射能力的增强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大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和市场体系的半殖民地特点

第三节近代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一、近代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及其从属性特点

二、外资企业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制约

三、近代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一、近代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及其从属性特点图11-1近代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1867-1936年)资料来源:批发物价总指数、工业品批发物价指数和农产品批发物价指数引自刘佛丁、王玉茹、于建玮:《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26-127页;消费品生产指数和工业品生产指数引自王玉茹:《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和中长周期波动》,《经济学(季刊)》第4卷2期2005年1月;GDP的HP滤波分解引自陈昭、刘巍:《经济一体化亚种:近代中国经济周期的从属性》,《财经研究》2009年第5期。近代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及其从属性特点(续)近代中国周期波动的趋势和长度都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一致,具有较明显的从属性特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在1882年危机后进入了一段兴盛时期,中国近代化也起步于1880年代中期;近代中国第一轮周期的衰退期也与1907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基本一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外国来华商品减少,而世界市场对中国需求有所增加,这也成为中国第二波经济繁荣的重要原因;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和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是中国三十年代经济萧条的基本原因。造成这种从属性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并将中国经济强行纳入世界市场的结果;自近代化进程开始之时起,中国就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低端和世界市场的边缘位置,在国际贸易、投资和货币金融等方面都严重受制于人,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会被西方列强的经济周期波动所影响。二、外资企业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制约

外资洋行对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控制华商资本对外资企业的依附外资企业在近代中国工矿业的支配性地位外资企业的利润汇回与对民族企业的打压三、近代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图11-2近代中国的国际贸易条件(1867-1936年)资料来源:Chi-mingHou,ForeignInvestmentandEconomicDevelopmentinChina,1840-1937,HarvardUniversityPress,1965,pp.231-232.

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逆差的持续存在与不断扩大

近代中国的贸易结构与贸易条件的恶化近代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续)工业总产值:中国从1860年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9.7%和世界第二位,下降到1913年的4%和第七位。进出口贸易:192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分列世界第12和第13位;1933年中国进出口额在世界贸易中比重分别仅占2.91%和1.69%。外国投资:1930年英、法、美、德四国对华投资额分别仅占各该国对外总投资的5.9%、4.8%、1.3%和4.3%;1938年中国仅占世界对外投资总额的5.8%。思考题

1.试述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和阶段性特点。2.试分析中国近代国民收入及其分配的变动趋势和特征。3.分析近代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和城市化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4.试分析近代国际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5.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线索是什么?阅读文献1.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1933年)》,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2.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年)》,程麟荪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3.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