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阜平县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监测语文本试卷共8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1~2题12分)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自那次父亲腰闪了之后,人也变得有一点(zhìbèn)了,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我和父亲达成了某种_________(秩序/默契),自此,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_________(烦躁/烦琐)。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现在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他也不愿和人(pāntán),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zhìbèn)__________②(pāntán)__________(2)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①门槛__________②头颅__________(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答案】(1)①.滞笨②.攀谈(2)①.ménkǎn②.tóulú(3)默契烦躁【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词语。①zhìbèn——滞笨,形容人行动迟缓或者思考迟钝。②pāntán——攀谈,闲谈,交谈,指互相交谈。【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字音。门槛:ménkǎn,为门下框的旧称,又名门下槛,是门框的最大横料,也比喻一件事情的难点。头颅,tóulú,指人体的脑袋,包括活人和死人。【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第一空,“默契”表示心灵相通,配合得很好,不需要说话就能理解对方的想法。秩序:有条理地、有组织地安排各构成部分以求达到正常的运转或良好的外观的状态。在这里,作者和父亲之间虽然没有明确说出口,但彼此都明白挑水的任务应该由作者来承担,因此“默契”比“秩序”更符合语境。第二空,“烦躁”指心情烦闷焦躁,常用于形容无事可做或者内心不安的状态。而“烦琐”则多指事物繁杂琐碎,使人厌烦。在这里,描述的是父亲因为无事可做而感到的不安和烦闷,所以“烦躁”比“烦琐”更合适。2.班级开展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学习活动,下面是小冀写的活动开场白的一部分,请你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地和大家分享一个话题,那就是“天下国家”。“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是的,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国家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整体,而国家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努力。所以,作为具备独立思考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年轻一代,我们有责任奉献并汇聚自己的智慧,为建设我们理想中的国家贡献一份力量。(1)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副词的一项是()A.非常 B.分享 C.整体 D.为(2)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改正后的句子写在下面。(3)小冀想在开场白中加入一些诗词名句和名言,请你帮他找出下面名句和名言中没有体现“家国情怀”的一项()A.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B.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C.位卑未敢忘忧国 D.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答案】(1)A(2)我们有责任汇聚并奉献自己的智慧(3)B【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词性。副词是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时间、频率、范围、语气、程度等的词。在给出的选项中:A.“非常”是副词,表示程度很高;B.“分享”是动词,表示将某物或信息与他人共同享有;C.“整体”是名词,表示事物的全部或全部作为一个单位的考虑;D.“为”是介词或连词,用于表示目的、原因或对象;故选A。【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病句修改。“我们有责任奉献并汇聚自己的智慧”中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改为“我们有责任汇聚并奉献自己的智慧”。【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理解。A.这句话体现了对国家(社稷)的深厚感情,表达了愿意为了国家的利益付出生命的坚定决心,所以体现了“家国情怀”;B.这句话是教导人们要行善避恶,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虽然对个人品质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并未直接体现对国家或社会的深厚情感,所以它没有直接体现“家国情怀”;C.这句话表达了即使地位卑微,也不忘为国家担忧的情怀,显然体现了“家国情怀”;D.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哀痛,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因此也体现了“家国情怀”。故选B。第二部分(3~20题58分)一、古诗文阅读(一)古诗文默写(6分)3.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1)“那些年,车马很慢”,在交通不便又时有战乱的古代,思乡忆亲成为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我们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中体会到木兰立下战功后的返乡情切,归心似箭;从“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中的涕泗滂沱,感受到诗人远赴边塞时的思乡情深。(2)读古诗文,能陶冶人的情操,开阔人的眼界。王维在《竹里馆》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露出与明月相伴,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美好情趣;韩愈《晚春》中的“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加入留春行列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珍惜光阴、把握时机的人生态度。【答案】①.愿驰千里足②.送儿还故乡③.双袖龙钟泪不干④.深林人不知⑤.明月来相照⑥.惟解漫天作雪飞【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愿、驰、袖、深、惟、解、漫。(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甲]木兰诗(节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乙]对酒秋瑾①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②。①秋瑾: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她积极投身革命,1907年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②碧涛:血的波涛,后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鲜血。(1)有同学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意思理解为“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你认为这样理解对吗?请说出你的理由。(2)甲乙两诗中都写出了巾帼英雄的献身精神,请你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示例: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对。这四句诗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相互交错、补充,应该理解为“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2)示例:甲诗中写“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写木兰基于家庭现状,决定代父从军,体现出了木兰为了保护家人和家庭的献身精神,也表现了木兰的孝顺、体贴;乙诗中的“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写秋瑾认为要把“一腔热血”用在有价值的地方,随时准备为国家抛洒热血,体现出了秋瑾为革命、为国家的献身精神。(意思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修辞理解。“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始写木兰准备出征,这四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这里并不是一处买一样东西,而是到各处去购买马具,表现了木兰出征前紧张有序的准备工作。【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甲诗《木兰诗(节选)》主要描绘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英勇事迹,体现了她孝顺、勇敢、爱国的品质。乙诗《对酒》则通过秋瑾的豪言壮语,展现了她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为国家献身的决心。结合“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可知,甲诗中的花木兰,作为一个女性,却能够挺身而出,替父从军,这体现了她的勇敢和坚强。同时,她代父出征,也表现出了她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长辈的孝顺。乙诗中的秋瑾,用“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同时“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则表明了她愿意为国家、为革命献身的坚定信念。(三)(1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乙]楚人学舟楚人有习操舟①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③径进,亟④犯⑤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⑥。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①操舟:驾船。②折旋:调头、转弯。③椎鼓:用椎敲鼓。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⑤犯:碰到。⑥柁:同“舵”。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___________(2)尔安敢轻吾射安:___________(3)楚人有习操舟者习:___________(4)遂以为尽操舟之术尽:___________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2)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7.陈康肃公和“学舟”的楚人在做事上有何相同之处?8.通过甲乙两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学习上的启示?【答案】5.①.放下②.怎么③.学习④.全,全部6.(1)(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2)于是他到江中岛屿之间的小河里小试身手,方向操控没有不如人意的。7.都在取得了一些成绩后,骄傲自满。(意思对即可)8.示例:在学习中需要通过勤学苦练、熟能生巧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在学习上不能略有成绩就自以为是、骄傲自满,要学会谦虚;在学习中要脚踏实地,不断进取。(写出一条即可)【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释:放下。(2)句意为:你怎么敢看轻我射箭的本领!安:怎么。(3)句意为: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习:学习。(4)句意为:于是他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尽:全,全部。【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发:射,射箭。但微颔之:只是微微对此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不过。颔之,就是”对之颔”。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2)句重点词语:小试:小试身手;洲渚之间:江中岛屿之间(的小河)。所向:方向操控。莫不:没有不。【7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结合甲文中“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尔安敢轻吾射”,乙文中“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可知,陈康肃公和“学舟”的楚人在做事上的相同之处是他们都在取得了一些成绩后,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陈康肃公因其射箭技艺高超而自矜,对卖油翁的轻视态度感到愤怒。而楚人在学习驾船时,初学时虚心听从老师指导,但在小试牛刀、取得了一些成绩后,便认为已经掌握了全部技能,于是辞别老师,自行驾船,结果遇到大风浪时却惊慌失措,导致船翻人亡。两人都因为骄傲自满而遭受了失败和挫折。【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感悟启示。【甲】文《卖油翁》主要讲述了陈康肃公因擅长射箭而自矜,但在一个卖油翁面前,他的技艺被对方以更精湛的酌油技巧所超越。卖油翁以酌油为例,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令陈康肃公心服口服,从而展现了技艺无高低,只有勤学苦练才能精通的道理。【乙】文《楚人学舟》则讲述了一名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开始时他虚心听从老师指导,但在小试牛刀、取得了一些成绩后,便认为已经掌握了全部技能,于是辞别老师自行驾船。然而,当他遇到大风浪时,却惊慌失措,导致船翻人亡。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学习任何事物都不可浅尝辄止,要虚心学习,不能骄傲自满,否则只会招致失败。示例:通过甲乙两文,我获得了以下学习上的启示:勤学苦练,熟能生巧:无论是陈康肃公的射箭技艺,还是楚人学习驾船的过程,都强调了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可以达到熟练甚至精通的程度。这启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勤奋刻苦,通过反复练习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谦虚谨慎,不自以为是:陈康肃公因为自己的射箭技艺高超而自矜,对卖油翁的轻视态度感到愤怒,最终却从卖油翁那里学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而楚人学习驾船时,初学时虚心听从老师指导,但稍有成就后便骄傲自满,结果遭遇失败。这启示我们在学习中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自以为是,不骄傲自满,要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经验。脚踏实地,不断进取:楚人学习驾船时,虽然初学时虚心听从老师指导,但稍有成就后便急于求成,辞别老师自行驾船,结果遭遇失败。这启示我们在学习中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满足于一时的成绩和进步。要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点睛】参考译文:【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凭借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很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次,只是微微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看轻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乙】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掉头转弯的快慢,完全按照师父所说的做。于是他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于是他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快进,突然遇上大的危险,他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船桨坠落到江中,失去了舵。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二、现代文阅读(一)(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家乡的小枣①枣有多种吃法。枣可以入菜,当然也可以有多种做法,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做法。一般用枣做菜,枣只是陪衬,比如红枣煨肉,枣只是肉周围一圈的护兵,将军肯定还是中间“昂昂乎”的肘子肉。在家乡沧县吃的这道菜,却是以小枣为主菜做成的。②关键是这道菜不仅看起来赏心悦目,吃起来更有味道。一颗颗小枣虽然只有手指甲盖大,枣肉却厚实有劲,夹上黏面,就更有嚼头。黏面中不用加糖,小枣本身就足够甜了。北方人都爱吃黏面,有了这层黏面,绵绵软软之中,多了“扯不断,理还乱”的回味。③我是第一次吃这样新鲜而有味道的菜,对它情有独钟。和我一起来的全家人也是如此,不一会儿竟将这盘菜风卷残云一般吃得只剩下了盘子底。主人见我们喜欢这道菜,又特意要了一盘,这一盘依然被我们津津有味地吃光。④这道菜的名字叫做“心系枣乡”。这名字起得直白了些,却是这里的人们的一份心情。书记告诉我,在沧县到处是枣树,光枣的品种就有两百多种,说这里是“枣乡”,名副其实。⑤家乡即枣乡,打我小时候记事时起就知道。虽然,父亲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了沧县,我们一家人一直住在北京,但最让他骄傲的就是沧县的武术和小枣,不知多少次提起过沧县的小枣,说得他的嘴唇、听得我的耳朵都起了茧子。那时,我家住的大院里有两棵枣树,秋天打枣,曾是我们孩子的节日。但那枣吃起来,确实不如沧县的小枣甜。当然,甜不是沧县小枣比别的枣多出的唯一优势。有一阵子在北京到处卖一种叫做“伊拉克蜜枣”的,足够甜了,父亲说甜得鼻句嗓子,哪里赶得上老家的枣!老家的枣,刚下树甜中带脆,晒干了甜而绵软。⑥家乡的小枣,一直弥漫在父亲的回忆里和对我们的絮叨里。父亲自年轻时离开沧县四十多年之中,只回去过一次老家,没给我们带回别的什么东西,但没忘记给我们带回家乡的小枣。有了这小枣,家乡便像是会飞的云一样摇曳在眼前了。有诗人曾经说过乡情是一枚邮票,对于父亲和我,乡情只是家乡的小枣。⑦可惜,父亲从未吃过用家乡小枣做的“心系枣乡”这道菜。家乡热情的主人告诉我这道菜的做法:先将小枣用开水煮一下,去掉土腥味,使枣肉蓬松;再去核过油炸一遍;然后在中间塞上黏面烹调;最后浇汁起锅。做法并不复杂,但能想出做这道菜,确实是一种富有想象力的创造。⑧回到北京,照这种方法,我如法炮制,也做了这样一道菜。枣是从家乡带回来的,方法是有条不紊一点不差,也就是用料和步骤完全一样。但做出的味道却和那在沧县吃的不一样。真是怪了,莫非真是“桔易地而成枳”?⑨其实,在沧县吃过那道菜之后的第二天,在沧州市里吃饭,有一道也是用枣做的同样的菜,味道就已经是大不一样了。虽然,离沧县只有一步之遥。毕竟那是在家乡。【注】本文作者肖复兴,1947年出生,中国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沧州9.文章中,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关于家乡小枣的事?10.文章第⑤段中关于北京大院里的枣树和打枣的内容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11.文章第⑧段中作者用“桔易地而成枳”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有什么作用?1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9.吃家乡的用小枣做的菜“心系枣乡”;父亲提起、回忆、带回家乡的小枣;“我”如法炮制亲自做“心系枣乡”这道菜,却没做出家乡的味道。10.不可以删去。写北京大院里的枣树和打枣的内容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能更好地衬托出自己家乡小枣的甜美。11.为了说明家乡的小枣易地后而变味的事实,更加突出对家乡小枣的味道的赞美和怀念。12.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小枣的喜爱、赞美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结合①段中“枣有多种吃法。枣可以入菜,当然也可以有多种做法,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做法。一般用枣做菜,枣只是陪衬,比如红枣煨肉,枣只是肉周围一圈的护兵……在家乡沧县吃的这道菜,却是以小枣为主菜做成的”,④段中“这道菜的名字叫做‘心系枣乡’。这名字起得直白了些,却是这里的人们的一份心情”可概括为:吃家乡的用小枣做的菜“心系枣乡”;结合⑤段中“家乡即枣乡,打我小时候记事时起就知道。虽然,父亲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了沧县,我们一家人一直住在北京,但最让他骄傲的就是沧县的武术和小枣,不知多少次提起过沧县的小枣,说得他的嘴唇、听得我的耳朵都起了茧子。那时,我家住的大院里有两棵枣树,秋天打枣,曾是我们孩子的节日。但那枣吃起来,确实不如沧县的小枣甜。当然,甜不是沧县小枣比别的枣多出的唯一优势……老家的枣,刚下树甜中带脆,晒干了甜而绵软”,⑥段中“家乡的小枣,一直弥漫在父亲的回忆里和对我们的絮叨里。父亲自年轻时离开沧县四十多年之中,只回去过一次老家,没给我们带回别的什么东西,但没忘记给我们带回家乡的小枣”可概括为:父亲提起、回忆、带回家乡的小枣;结合⑧段中“回到北京,照这种方法,我如法炮制,也做了这样一道菜。枣是从家乡带回来的,方法是有条不紊一点不差,也就是用料和步骤完全一样。但做出的味道却和那在沧县吃的不一样。真是怪了,莫非真是‘桔易地而成枳’”可概括为:“我”如法炮制亲自做“心系枣乡”这道菜,却没做出家乡的味道。【1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句段作用。结合⑤段中“家乡即枣乡,打我小时候记事时起就知道。虽然,父亲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了沧县,我们一家人一直住在北京,但最让他骄傲的就是沧县的武术和小枣,不知多少次提起过沧县的小枣,说得他的嘴唇、听得我的耳朵都起了茧子。那时,我家住的大院里有两棵枣树,秋天打枣,曾是我们孩子的节日。但那枣吃起来,确实不如沧县的小枣甜。当然,甜不是沧县小枣比别的枣多出的唯一优势。有一阵子在北京到处卖一种叫做‘伊拉克蜜枣’的,足够甜了,父亲说甜得鼻句嗓子,哪里赶得上老家的枣!老家的枣,刚下树甜中带脆,晒干了甜而绵软”可知,第⑤段中关于北京大院里的枣树和打枣的内容在文章中起到了重要的衬托作用,通过描述北京大院里的枣树和打枣的情景,与家乡沧县的小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而且更加突出了家乡小枣的甜美和独特之处。通过对比,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家乡小枣的怀念和喜爱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情感表达力。因此,这段内容对于整篇文章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不可以删去。【11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句段作用。结合⑧段中“回到北京,照这种方法,我如法炮制,也做了这样一道菜。枣是从家乡带回来的,方法是有条不紊一点不差,也就是用料和步骤完全一样。但做出的味道却和那在沧县吃的不一样。真是怪了,莫非真是‘桔易地而成枳’”可知,文章第⑧段中作者用“桔易地而成枳”这一典故是为了说明即使按照同样的方法和步骤,用从家乡带回来的小枣在北京制作出的“心系枣乡”这道菜,味道也与在沧县吃到的不同,即家乡的小枣易地后而变味。这一说明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还通过对比强调了作者对家乡小枣味道的赞美和怀念之情。通过引用这一典故,作者巧妙地传达了对家乡小枣独特风味的珍视和无法替代的感受,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美食的深情厚意。【12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对家乡沧县小枣的深情厚意。作者首先描述了家乡小枣的一种独特做法——“心系枣乡”,这道菜以家乡小枣为主,不仅外观赏心悦目,而且口感独特,让人回味无穷。接着,作者回忆了小时候在北京大院里打枣的情景,并将那里的小枣与家乡沧县的小枣进行比较,强调了家乡小枣的甜美和独特之处。然后,作者通过写自己在北京如法炮制“心系枣乡”这道菜,却发现味道与在沧县吃的不同,进一步表达了家乡小枣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最后,作者借用“桔易地而成枳”的典故,强调了家乡小枣的味道是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表达了对家乡小枣的深深怀念和赞美。整篇文章充满了作者对家乡小枣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家乡小枣的独特魅力和美味。(二)(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珍惜那些麻烦你的人①父亲在老家算是半个木匠,不以做木匠活儿为生。而让我曾一度颇为不解的是,父亲虽不以此为业,但却颇喜欢置办工具,锛凿斧锯,样样俱全。如此一来,倒是大大方便了四邻八舍的乡亲们。谁家要是锯块木头、安个锄把啥的,便会很顺脚地来我们家借。每每父亲不但笑脸相迎,而且一旦遇到有点技术含量的活儿对方却一窍不通的主儿,还会连人带工具一块被“借”走。②每次被帮的那人,都会很感激地说着客套话:“真不好意思,又给您添麻烦了!”③“不麻烦,顺手的事儿。”父亲爽朗地笑着,随后便大步流星地跟着人家走了。④因为有时候恰巧赶上吃饭,或者自己手头也正有活儿在忙,父亲却二话不说,立马就走,所以母亲难免会唠叨两句。父亲并不急,还很耐心地对母亲说:“这样做原因有二:一是举手之劳给人帮帮忙;二来也是对咱这些工具的一种保护,工具长期不用也爱生锈。咱不要怕麻烦,人家之所以肯来麻烦你,那就说明人家觉得你这人还行。”⑤母亲虽尚有余怨,但却不再唠叨。而让母亲以及我们全家人都彻底折服的是在我十二岁那年,家里盖房时的“盛况”。那也是我记事以来我们家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兴土木。⑥众所周知,修房盖屋和婚丧嫁娶乃乡下人的头等大事。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乡下找不到包工头和建筑队啥的,所以谁家建房盖屋的都是靠乡亲们义务来帮忙,东家只需尽其所能地管管饭就可。记得那年村里同时盖屋的有两家,一是我们家,还有一家就是村西头的田叔。田叔当时在镇上的供销社干经理,整天大背头梳得铮亮,走路老爱仰着头背着手,很有派头的样子。大概是总觉得自己无求于这些穷乡亲吧,反正他只要一进家,就马上大门紧闭,跟村里人鲜有来往。⑦田叔不但走南闯北的见过大世面,而且还是我们村的首富。所以一不小心跟他家赶在一块盖屋,母亲甚是发愁。因为同样是帮忙,人家田叔家喊出的伙食是猪肉白菜炖豆腐加净面的大白馒头,而且还有好酒好茶叶随便享用。而我们家的条件却只能是玉米面的窝头加不见丁点儿荤腥的菠菜汤。酒倒也备了,不过只能是廉价的散白酒。⑧可是,出乎母亲预料的是,那天一大早,乡亲们就好像相互约好了似的,呼啦啦地涌进了我们的家院。大家连水都没喝一口,就开始热火朝天地干起来。而听他们议论说,那天西头的田叔家却只有两三个人过去。⑨也正是这件事情之后,父亲的形象在我们全家人的面前,一下子就高大起来。变化最大的当数母亲,再遇父亲连人带工具一块被“借”走的事情时,她不但毫无怨言,而且还会笑脸相送。⑩后来,我参军离开家乡,然后又转业到了现在居住的这个城市。受父亲影响,平日里不管是对同楼而居的邻居,还是同舟共济的同事,抑或素昧平生的路人,只要有求于我,我都尽力为之,能力所及的事儿自不必说,无能为力的事情我也会实言相告。尤其那些从老家来的亲戚或者发小、同学和战友,只要找到我,我都会热情款待,最起码让他们在异乡多多少少也能体会到一丝举目有亲的温暖。⑪每当目送他们满意而归的背影,我都感动地想:“一个人在世间行走,其实就是生活在相互的麻烦之中,在麻烦之中解决事情,在事情之中化解麻烦,继而在麻烦与被麻烦中加深感情,体现价值。这就是生活,不要怕,更不必躲。因为倘若果真有一天,当孩子不麻烦你的时候,可能他们已经长大成人远离你了;当父母不麻烦你的时候,可能他们已经不在人世了;当朋友不再麻烦你的时候,可能你们已经有隔阂了。”⑫所以,请好好珍惜身边那些麻烦过你和曾经被你麻烦过,抑或正在麻烦着你的人吧!因为正是这些“麻烦”才让你的人生因此变得更加丰盈,也更有况味。13.结合全文,围绕“我们家人”对父亲待人处世态度的变化,补充下面故事情节。父亲热心助人,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有余怨却不再唠叨→邻居助“我”家盖房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深受父亲影响,待人处世都以父亲为榜样。14.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③段中句子。15.文章中写了田叔和“我”家同一天盖房的情节,目的是什么?16.文章的最后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17.文章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答案】13.①.母亲难免会唠叨两句②.父亲耐心地对母亲解释后③.我们全家彻底折服,母亲毫无怨言,笑脸相送14.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父亲不怕麻烦、助人为乐的品质。15.对比,通过乡亲们对待田叔和“我”家盖房时的表现的鲜明对比,侧面烘托出父亲热心无私、乐于助人并得到回报的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主旨;田叔家盖房时和“我”家盖房时得到乡亲们帮助的状况的对比,是“我们全家”被父亲平时热心助人的做法彻底折服的关键,为下文“我”待人处世深受父亲影响的情节作铺垫。(答出一点即可)16.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议论点明“这些‘麻烦’才让你的人生因此变得更加丰盈,也更有况味”这一中心,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照应了题目。17.文章中父亲是一个善良淳朴、热心助人的人。【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文章第①段“谁家要是锯块木头、安个锄把啥的,便会很顺脚地来我们家借。每每父亲不但笑脸相迎,而且一旦遇到有点技术含量的活儿对方却一窍不通的主儿,还会连人带工具一块被‘借’走”对应了:父亲热心助人;第①空:由文章第④段“因为有时候恰巧赶上吃饭,或者自己手头也正有活儿在忙,父亲却二话不说,立马就走,所以母亲难免会唠叨两句”可以概括出:对父亲的所作所为母亲难免会唠叨两句,有点不满;第②空:由文章第④段“父亲并不急,还很耐心地对母亲说:‘这样做原因有二:一是举手之劳给人帮帮忙;二来也是对咱这些工具的一种保护,工具长期不用也爱生锈。咱不要怕麻烦,人家之所以肯来麻烦你,那就说明人家觉得你这人还行’”可以概括出:父亲耐心地对母亲解释;文章第⑤段“母亲虽尚有余怨,但却不再唠叨”对应了:母亲有余怨却不再唠叨;文章第⑧段“那天一大早,乡亲们就好像相互约好了似的,呼啦啦地涌进了我们的家院。大家连水都没喝一口,就开始热火朝天地干起来”,第⑨段“也正是这件事情之后”对应了:邻居助“我”家盖房后;文章第⑩段“受父亲影响,平日里不管是对同楼而居的邻居,还是同舟共济的同事,抑或素昧平生的路人,只要有求于我,我都尽力为之,能力所及的事儿自不必说,无能为力的事情我也会实言相告……”对应了:“我”深受父亲影响,待人处世都以父亲为榜样。第③空:由文章第⑨段“也正是这件事情之后,父亲的形象在我们全家人的面前,一下子就高大起来。变化最大的当数母亲,再遇父亲连人带工具一块被‘借’走的事情时,她不但毫无怨言,而且还会笑脸相送”可以概括出:我们全家被父亲折服,尤其是母亲,她毫无怨言,还笑脸相送;【14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文章第③段“不麻烦,顺手的事儿”是语言描写,“父亲爽朗地笑着”是神态描写,“大步流星地跟着人家走了”是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描写出父亲不怕麻烦、善良淳朴、热心助人的品质。【15题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手法。文章第⑧段“那天一大早,乡亲们就好像相互约好了似的,呼啦啦地涌进了我们的家院。大家连水都没喝一口,就开始热火朝天地干起来。而听他们议论说,那天西头的田叔家却只有两三个人过去”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田叔家盖屋“只有两三个人过去”与乡亲们“就好像互相约好了似的,呼啦啦地涌进了我们家的家院”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父亲因为珍惜“那些麻烦你的人”带来的回报,侧面烘托出父亲热心无私、乐于助人的形象,启发人们要珍惜那些麻烦你的人,让读者更直观的感受到乐于助人的好处;田叔和“我”家同一天盖房的情节,帮助的人数悬殊的对比,是“我们”全家改变对父亲看法的关键,为下文“我”受父亲影响,待人处世都以父亲为榜样的情节作了铺垫。乡亲们对待田叔和我家盖房时的表现一冷一热,对比鲜明,反映了田叔和父亲平时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带来的不同结果,突出了文章“助人也是助己”的主旨。【16题详解】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由文章第⑪段“在麻烦之中解决事情,在事情之中化解麻烦,继而在麻烦与被麻烦中加深感情,体现价值,这就是生活”,第⑫段“请好好珍惜身边那些麻烦过你和曾经被你麻烦过,抑或正在麻烦着你的人吧……”可知,最后两段是作者对文章的总结,表达了“我”对“麻烦”的理解与思考,抒发了对“身边那些麻烦过你和曾经被你麻烦过的人”的珍惜之情,“这些麻烦”才让你的人生因此变得更加丰盈,也更有况味”写出了作者的认识,运用了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分析作用时从主旨的角度来看,点明了“正是这些‘麻烦’才让你的人生因此变得更加丰盈,也更有况味”这一主题;起到照应题目“珍惜那些些麻烦你的人”的作用,卒章显志,巧妙地揭示了本文的主旨,更鲜明的表达出作者心中所想,即在相互帮助、相互依赖中充实人生,体现人生价值。【17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由文章第①段“谁家要是锯块木头、安个锄把啥的,便会很顺脚地来我们家借。每每父亲不但笑脸相迎,而且一旦遇到有点技术含量的活儿对方却一窍不通的主儿,还会连人带工具一块被‘借’走”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热心助人的人;由文章第④段“父亲并不急,还很耐心地对母亲说:‘这样做原因有二:一是举手之劳给人帮帮忙;二来也是对咱这些工具的一种保护,工具长期不用也爱生锈。咱不要怕麻烦,人家之所以肯来麻烦你,那就说明人家觉得你这人还行’”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热心淳朴、忠厚善良的人。三、整本书阅读结合整本书的阅读,完成下面小题。祥子的车卖了!钱就和流水似的,他的手已拦不住;死人总得抬出去,连开张殃榜也得花钱。祥子像傻了一般,看着大家忙乱,他只管往外掏钱。……到城里来了几年,这是他努力的结果,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他连哭都哭不出声来!车,车,车是自己的饭碗。买,丢了;再买,卖出去;三起三落,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没了,什么都没了,连个老婆也没了!18.上面文字中提到“三起三落,像个鬼影”,请试着写出三次中的一次“起”“落”的过程。19.上面文字体现出祥子怎样的心理?20.结合上面文字中画横线的部分,简要概括小说的语言特色。【答案】18.示例一:祥子省吃俭用,用三年的心血买了一辆新车;在一次拉客人过西直门的时候,他连车带人被兵捉去,车、衣服、鞋帽都被抢走了。示例二:祥子积攒下几十块准备买车;钱被孙侦探敲诈一空。示例三:祥子和虎妞结婚后,虎妞用私房钱给祥子买了一辆旧车;虎妞难产死了,祥子又不得不卖掉车安葬她。(答出其中一次,言之有理即可)19.对自己遭遇的不平,对生活的无奈和绝望。20.多用短句,运用反复,用通俗浅显、朴实无华的语言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光彩,形象地反映出人物的心理。【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识记。祥子“三起三落”的经历:一起:祥子初到北平,他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买一辆车,成为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经过三年的苦干,他终于凑足了钱,买了一辆新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一落:然而,好景不长,祥子在一次意外中被宪兵连人带车抓去当壮丁,他辛苦买来的新车也被夺走,这使他第一次的希望破灭。二起:祥子并没有放弃,他设法逃出来,卖了骆驼,又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再买一辆车。二落:然而,命运再次捉弄了他。在一次搜捕中,祥子辛苦攒下钱被孙侦探搜走,他的第二次希望再次破灭。三起:尽管遭受了重重打击,祥子仍然没有放弃。他结识了虎妞,虎妞以低价给他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一次拥有了自己的车。三落:然而,虎妞的离世给祥子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不得不再次卖掉他的车,他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祥子的三起三落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但同时也揭示了旧社会的残酷和不公,使得祥子的梦想一次次破灭。据此概括作答即可。【1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心理把握。结合“城里来了几年,这是他努力的结果,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他连哭都哭不出声来!车,车,车是自己的饭碗。买,丢了;再买,卖出去。三起三落,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没了,什么都没了”可知,选段讲述虎妞因难产而死,祥子为安葬虎妞将车卖掉,生活再次陷入谷底,此处的“连哭都哭不出声来”表现出祥子内心极度难过,对自己遭遇的不平,对生活的无奈和绝望。【20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特色赏析。“到城里来了几年,这是他努力的结果,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他连哭都哭不出声来!车,车,车是自己的饭碗。买,丢了;再买,卖出去;三起三落,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没了,什么都没了,连个老婆也没了!”的内容可知,文中使用了大量短句,这种语言风格使得叙述紧凑,节奏明快,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也生动地反映出人物内心的焦虑和紧迫感。运用反复修辞:通过对“车”这一核心意象的反复提及,如“车,车,车是自己的饭碗”等句子,加深了读者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突出了“车”在其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失去它所带来的巨大打击。通俗易懂:作者使用了朴实无华、通俗浅显的语言,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复杂的句式,使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情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可读性。形象生动:通过“三起三落,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等形象的比喻和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命运的波折和无奈,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其生活的艰辛和苦楚。情感真挚: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作者成功地传达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其情感的真实和深刻。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第三部分(21题50分)2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生活需要在奋斗中实现理想,生活需要在挫折中磨炼意志,生活需要在宽容中加深理解,生活需要在关爱中增进感情……生活是一幅画,有五彩缤纷的色彩;生活是一首歌,有高亢低沉的旋律。请你任选一个角度,以“生活需要____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健康积极;③表达真情实感;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要套写,抄袭;⑥不少于500字;⑦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答案】例文:生活需要宽容生活需要宽容。记得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阔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它可以包容人间万物,可以与人为善,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我真正明白这些却是源于一次偶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主题商场装修合同
- 106合理利用机械能(原卷版)
- 建筑工程居间服务佣金协议
- 新鲜果蔬干线配送服务
- 城市环卫车辆租赁合同
- 区块链项目居间合同模板
- 健身房预制块配送协议
- 写字楼翻新拆除合同
- 历史建筑修缮贷款合同
- 保健品借款居间服务合同
- 中医儿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一课一练2.《分数的混合运算(三)》北师大版含答案
- 新课标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研究:国内外大单元教学发展与演进综述
- MOOC 西方文学经典鉴赏-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新能源汽车维修施工单(模板)
- 110kV变电所电气一次专业系统设计
- 2022-2023学年天津第二南开中学八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 寝室室长工作总结个人工作总结
- 日本初级课本-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课文(附中文对照)
- 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实验学校初中部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英语期中考试卷
- 货物道路运输安全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