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南省洛阳市重点中学高考仿真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河南省洛阳市重点中学高考仿真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河南省洛阳市重点中学高考仿真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河南省洛阳市重点中学高考仿真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河南省洛阳市重点中学高考仿真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河南省洛阳市重点中学高考仿真卷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反映的是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某民族的扩张路线。该民族是A.苏美尔人 B.雅利安人 C.达罗毗荼人 D.阿拉伯人2.1950年1月,毛泽东在与苏联方面会谈时指出,签订中苏新条约将得到中国国内各方面的拥护,同时有利于处理旧中国与帝国主义订立的条约。他同时指出在新条约中应反映两国间“完全新型的关系”。由此可知,毛泽东A.提出了“一边倒”外交策略 B.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大力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希望打破西方的外交孤立3.明朝《东林列传》中记载:明太祖“一宗朱子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这段材料表明A.儒学始终受到统治者的推崇B.明朝统治者推崇儒学,加强思想控制C.理学出现了严重的宗派之争D.当时统治者注重民众的儒学家庭教化4.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B.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C.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D.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5.罗马共和国末期,控制政权的军事将领一方面推动一系列法律的颁行,另一方面又不经任何法律手续拟定“公敌宣告”名单,宣告名单上的人为公敌,任何人都可直接杀死“公敌”并获得赏金。“自然法之父”西塞罗就因被列入名单而遭刺杀。材料反映出A.罗马统治者缺乏法律观念B.自然法精神不利于罗马的扩张C.罗马法的效用受制于强权D.共和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6.黄宗羲海昌讲学时,经常推荐弟子读《几何原本》,著名思想家李二曲也常要求其学生习《农政全书》、《泰西水法》等书籍;明末流行的《天工开物》是清初向国外出口的重要书籍之一。这反映了明清之际A.中学未能突破传统窠臼 B.中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C.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 D.经世致用思潮有利于西学东渐7.宋代之前,音乐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教化,庄严、正经的宫廷音乐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到了宋代,以娱乐为目的的市井音乐(类似于流行音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宫廷音乐则逐渐衰落,让位于市井音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市民社会的形成B.民间教育的发达C.宋代理学的兴起D.频繁的对外交流8.孔子主张强公室,抑私门。曾对统治者提出要求:“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有“上好礼”,才能“下好义”;对民众则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据此可知,孔子意在A.推崇以德治国理念 B.发挥君主示范作用C.稳定社会等级秩序 D.提高儒学社会地位9.1997年德国税制改革方案规定,从1999年起,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从53%降到38%,最低税率为13%;企业营业所得税最高税率从45%降到40%,1年后再降到35%。将对节假日加班工资征税,并对失业金、病假补贴等征税50%.据此可知,改革旨在A.赢得政治选举 B.调整社会福利 C.改善贫富差距 D.推动经济增长10.一战爆发之初,中国《新群杂志》便公开检讨国家主义(强调国际强权政治和霸权思潮);《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也提出要用和平的“协力主义”来弥补国家主义的不足;梁启超更为彻底地放弃了极端国家主义主张。这些现象可说明当时A.世界局势影响中国思想的路径思考B.一战改变世界新旧文明格局C.中国知识分子全面抨击西方价值观D.国家主义遭到外交公理的冲击11.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举行。罗斯福致信会议,“健全的国内经济体制是比其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兑换比值更为重要”,直接导致了会议的失败。次年美国单方宣布美元贬值,并拒绝削减高关税。这表明当时美国·A.无意为全球治理承担责任 B.积极推动美元的国际化进程C.利用新政摆脱了经济危机 D.率先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12.据甲骨文考证,殷商时期已经开始对“灾”进行记录和研究;春秋时期对自然灾害已经开始有了较为系统的记录;《汉书》《晋书》《宋书》《齐书》《宋史》《金史》《明史》等皆有记录各种灾害的《五行志》这表明A.自然灾害是朝代更替的决定因素B.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影响深刻C.我国最早开展对自然灾害的研究D.崇尚自然是史学家的治史传统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极端的年代然而,正踩在“短促二十世纪”尽头的这个世界,与当年起点时刻之间的比较,并不是一道“孰多孰少”的历史计算题。因为两者之间,有着极大的“质的不同”其一,这个世界再也不以欧洲为其中心。在它的春秋去来之间,欧洲已然日渐衰败。第二项变迁的意义,则较第一项为重大。在1914年至20世纪90年代之间,世界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单一的运作单位。……而旧有以领土国家政治为界定的“国家经济”,却一落而为跨国性作业的复杂体。——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问题:(1)你是如何理解二十世纪“这个世界再也不以欧洲为其中心”?(2)“在1914年至20世纪90年代之间,世界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单一的运作单位。”你认同该观点吗?请说明理由。14.(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世纪上半期,英国进行宗教改革,与罗马教会决裂,确立了自己的民族教会安立甘教会,国王成了英国教会的最高首领。国王是这块国土上最高的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国王对教会是王权至尊。王权至尊的背后不仅是政教的一体化,也代表了对国家及国家主权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正是民族国家兴盛所必不可少的。正是在宗教改革的历程中,英国民众开始认为英国不同于并且高于其他欧洲国家,这种民族内部的认同感和相对于其他民族的优越感以后持续增长,到了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年)达到了最高峰。学者们一致认为,伊丽莎白时代标志着英国民族国家的兴盛。——摘编自蔡骐《论英国宗教改革的政治遗产》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蜂拥而来,士大夫阶层的最初反应与历史上其面对外族进扰的反应并无二致,他们所关注的不是中国主权利益受到损害,而是传统华夷秩序遭到践踏。绝大多数的普通中国民众,用恩格斯的话说则是依然“保持平静,让皇帝的军队去同侵略者作战”。而甲午战争的失败,深深刺痛了中国人因循守旧和麻木的神经,并在事实上直接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突变。甲午战争不仅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更重要的是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同时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摘编自孙军《试论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及其对民族国家兴盛的促进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与英国民族国家意识形成原因的不同之处,并概括“中国民族认识的突变”的表现。(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国家意识的认识。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人生活在印度河中上游地区,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通过多年征战,将势力范围扩展到整个恒河流域,故答案为B项;苏美尔人生活在两河流域,排除A项;达罗毗荼人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生活在印度河流域,排除C项;阿拉伯人在8世纪建立地跨三洲的大帝国,主要区域是阿拉伯半岛,排除D项。2、B【解析】

依据材料“在新条约中应反映两国间‘完全新型的关系’”并结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与列强间签订了是不平等条约,在对外关系中是被动的。此时提出新型的关系,表明毛泽东要求改变被动的状态,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正确;1949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一边倒”的政策,决定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而不是倒向苏联,A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12月提出的,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要求对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坚持,希望打破西方的外交孤立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故选B。3、B【解析】据材料记载,明太祖以朱熹的理学为正宗,只允许学者阅读儒家经典著作,这说明明朝统治者推崇儒学,以加强思想控制,故B正确;汉武帝时,儒学开始受到统治者的推崇,A错误;“一宗朱子之学”指统一以朱熹的理学为正宗,并非理学出现了严重的宗派之争,B错误;材料并非强调家庭教育,D错误,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一宗朱子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联系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史实分析,适应了统治阶级加强思想专制的需要。4、D【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物质与阶级基础,故D项正确;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排除A项;自然经济一直占据近代中国经济的主导,排除B项;戊戌变法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C项。故选D。5、C【解析】

本题考查罗马法。依据材料可知,罗马共和国末期军事将领可以不经任何法律手续拟定直接处死“公敌”的“公敌宣告”,这说明当时罗马军事强权限制了法律的作用,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控制政权的军事将领一方面推动一系列法律的颁行”结合所学可知,罗马统治者具备法律观念;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自然法精神对罗马扩张的影响;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对共和制的评价。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6、D【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明清之际中外科技的交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书籍的传入得益于当时的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中学是否突破传统,故A错误;B项错在“全面融合”;C项错在“普遍认可”。7、A【解析】根据“到了宋代,以娱乐为目的的市井音乐(类似于流行音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宫廷音乐则逐渐衰落,让位于市井音乐”,结合所学,宋朝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适应市民需要的文化艺术随之兴起,宫廷音乐让位于市井音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故A正确;宫廷音乐让位于市井音乐和民间教育、宋代理学、对外交流无关,排除BCD。8、C【解析】

据材料“强公室,抑私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强调“礼”维护等级秩序,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统治者推崇等级秩序,而未涉及到以德治国理念,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通过君主尊崇等级秩序,进一步规范民众的社会秩序,B排除;材料未涉及儒学社会地位,D选项排除。9、D【解析】

降低个人所得税,企业营业所得税,并且对加班工资增税,同时对失业金、病假补贴等征税,这样做能够刺激生产,同时减少国家财政开支,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D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B属于片面解读材料,题干不仅仅涉及社会福利调整,排除;德国的税制改革减少了社会福利,不利于改善贫富差距,排除C。10、A【解析】

一战爆发之初中国《新群杂志》杜亚泉、梁启超等当时国内刊物和知名人士均反思和抨击国家主义的弊端和不足之处,他们是在汲取一战造成的灾难性后果的基础上反思国内近代化路径的选择,除了要实现国家强大、民族独立外,还要更多关注对人类文明的重塑与探索,避免走上一战尔虞我诈、自相残害的局面,故选A;材料主要反映出一战爆发对中国知识界思想路径选择产生的影响,未反映出一战在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排除B;材料虽然提到知识分子对西方国家主义价值观的抨击,但仅限于对国家主义的抨击,并不能说明对西方价值观的全面抨击,排除C;材料并未反映外交公理对国家主义的冲击,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11、A【解析】

美国导致世界经济会议的失败,并单方面宣布美元贬值,拒绝削减高关税,都体现了美国为了自己利益而拒绝承担责任,故选A;美国无意承担化解世界经济危机的责任,并非在积极推动美元的国际化进程,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美国新政,不能说明是美国率先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排除CD。故选A。12、B【解析】

在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农耕社会对自然具有很大的依赖性,而灾害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危害非常大,所以,历朝历代都重视对自然灾害的记录与研究,故选B;自然灾害可能引发社会危机,危及王朝统治,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A;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古代史学家治史重视记录各种灾害,谈不上崇尚自然,而且崇尚自然不是治史传统,排除D。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一战后,欧洲的整体衰落,美日的崛起,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遭到美国的挑战。二战后,欧洲列强国力衰落,地位下降,彻底沦为二流国家。冷战期间美苏争霸。冷战结束后,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美国的单边霸权主义。(2)认同(或同意)。全球化的中断:一战、经济危机下的贸易壁垒、二战的中断。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政治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联合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区域经济集团化(欧洲一体化、欧佩克、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经济全球化(WTO成立)。冷战结束后,结束半球化,政治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解析】

(1)理解:紧扣“这个世界再也不以欧洲为其中心”,从欧洲在一战后逐渐衰落,并最终被美国取代的过程进行理解欧洲不再是中心,同时结合两次世界大战至今的国家力量对比,以世界政治格局变化为线索理解世界格局变迁。(2)本题考查一战后至今,世界各国的关联日益密切,因此材料观点是正确的,故解答本题时首先表明态度,即认同(或同意)。理由:结合史实,按照时间顺序,罗列相关史实说明。如一战、经济危机和二战,其起点是局部国家和地区,但最终演化为全球性事件,造成全球化进程的中断;二战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政治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新的国际政治秩序、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等相互交织。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14、(1)特点:建立民族教会;确立王权至尊;政教一体化。作用:促进了对国家及国家主权的认识,强化了民族认同感。(2)不同:英国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是由于宗教改革强化了英民族的认同感,促进了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近代中国民族意识是在与西方列强的直接对抗中逐步产生并觉醒的。表现:民族观由原来的华夷秩序观发展到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中国的政治精英意识到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各阶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3)提升民族国家意识是增强国家凝聚力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