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潮声
陆颖墨
三十晚上的月亮升起时,大潮已经退下了。几个不值班的兵赶海回来,
给厨房送了一大堆石板鱼、海螺什么的,还有一条不小的章鱼。会餐餐
桌上的香味是可想而知的了,开饭前,岛上的最高长官、守备班班长不
得人心地在饭堂门口点名,让飘逸的鱼香引得士兵的喉结上下滑动。
班长说了一大堆元旦过节的注意事项后,强调一点:老规矩,十点钟在
机房门口集合,收听北京来的慰问电报。
有个老兵咽口唾沫说:"别集合了吧?谁愿来谁来,十点钟电视晚会正精
彩呢。”
又一个接着说:"反正是那老一套。拼死拼活干一年,到头还算记得我们,
来份电报。"
班长没有理睬他们,争下去会给新兵带来不好的影响。这帮老兵脏话在
嘴上,执勤巡逻可从来不会含糊。也是,这儿离大陆太远了。十几个人
窝在这零点一平方公里的岛上,也实在是憋得慌。有些怪话倒是正常,
没人说,班长倒反而紧张了。
早先,供给能力达不到的时候,这个岛是荒无人烟。到七十年代中期有
了守兵。因为远,因为是最前沿的岛屿。每到年终北京都要来电慰问,
班长还记得自己是新兵时,头一回听北京来电,那是什么劲头。为祖国
把着门,北京都知道我们!现在的兵……那帮老兵倒也不见得真是牢骚,
没准是在新兵面前摆摆谱吧!
晚饭的啤酒不敢多喝,怕查哨时误事,石板鱼也不敢多吃,那东西躁人。
早早地走完这零点一平方公里,到机房换下报务员,让他们都去看电视
吧。这儿的电视节目要靠十几海里外的大岛上转播,平时看完新闻联播、
天气预报也就没了图像,今天过节例外,让大家听听新年钟声。
到了九点五十分,陆陆续续来了大半数的人。在机房门前柳树下排成一
溜,班长知道有几个老兵没来,也就睁一眼闭一眼,戴上耳机打开了机
器。
最后十秒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开始一一众人屏住气,班长听
着,听着,咦,耳机里没有反应。再等等,还是没有。
是机器有问题?班长出了一身汗,不会呀,刚才还查了又查呢,他只好
继续等待着。
依然没有。
"也许是什么出了岔。"班长轻轻地放下耳机说,像对自己,又像是对门
外的兵们。等众人陆续散去了,他依旧是那么痴坐着。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电报没来?”
班长惊醒,见是那几个刚才没来的老兵。他没好气地说:"没有什么,刚
好遂你们的愿了。”
那几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再不敢吱声。好一会儿,有人怯生生地问:
"不会有什么意外呀,多少年了不都是准时么?"
班长想的也是这个问题:难道是我们今年什么没干好让上头不满意了?
他心里一沉。再看窗外,刚才散去的也都聚了回来,他们无声地看着他。
眼睛里都在期待着什么。
他觉得没法儿交代,仿佛都是自己的过错。这种事,又不能问上级为何
不来电慰问。急中生智,他想到了在营部当通信员的老乡。北京的电报
也是一级一级下来的,最后一站是中心大岛上的营部。
他赶紧拎起磁石电话,摇了好几圈,终于接通了。虽说电话里的声音因
刮着西北风听不清,但老乡的嗓子还能辨出来。趁着线路还好,他羞涩
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简单:今年起电报发给白砂岛了。
他重复这句话后,大家都沉默了。白砂岛也是这一海区的一个小岛,比
这儿更小,离大陆更远,以前供给能力弱,够不着它,虽说属于我国领
海,却无人驻守。上个月去了六个海军陆战队的士兵安营扎寨。
从现在起,这儿的小岛已不是最前沿了。
班长无言,众人也无言。班长眯起眼睛朝白砂岛的方向好一阵张望,岛
是看不见的,但月色下的大海风平浪静,秀色宜人。更何况今晚的月亮
那么大,那么圆。看着眼前肃立着的士兵,他觉得该说些什么,但无从
启齿。胸口窝着什么,不知道是得到还是失去,是骄傲还是妒忌……
电视机里的喜剧小品伴着阵阵笑声传来,众人就像是没有听到。也许这
时,这台电视机是全中国唯一开着又闲着的。
还是班长打破了沉默,他打开保险柜,拿出了一叠纸,说:"这是进驻岛
上以来,北京发来的全部电报,一共十八封,我提议,今天我们宣读这
些电报,同意的举手。"
喇的一声,一致举手赞成。
班长清清嗓子,念几句,有些沙哑,再清清,还哑,也就这样念了下去。
众人静静地听着,听着。班长也真有点奇怪,以往真的来电报还没有这
么认真呢!读着,往事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慢些,慢些,他嘱咐自己。
让大家多回味一会儿,再多一会儿。
潮声随着清悠的风儿过来,像是伴奏。
终于念完了。那十八封,就一下子完了?班长捏着最后一张怅然若失,
众人好像还要等待什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在这里代表全国人民对坚守在边防海岛
的解放军指战员表示亲切的慰问。”电视机里传来熟悉的声音,紧接着,
新年钟声敲响了。
"解散吧——"班长轻轻地说。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中,班长点名"不得人心",看似闲笔,却巧妙地写出了守岛战士
的抵触心理,为下文写老兵发牢骚做了铺垫。
B."眼睛里都在期待着什么",指的是战士们期待慰问电报能到来「众人
好像还要等待什么",指的是战士们听完电报仍意犹未尽。
C.”从现在起,这儿的小岛已不是最前沿了",既交代事实,又隐含着战士
们在得知慰问电报发给了白砂岛后的复杂心理。
D.小说通过典型的场景和细节把守岛生活写得细致动人,投射出坚毅,
内敛着激情,蕴藏着感动,歌颂了战士献身海疆的崇高精神。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月色下的大海风平浪静,秀色宜人二月亮又"大"又"圆",此处的景物
描写烘托出静谧祥和的氛围,反衬出人物内心的不平静。
B.小说两次补叙,一是通过班长还是新兵时的经历,补叙慰问电报的由
来;二是补叙白砂岛上个月驻兵的情况,这样使故事情节更完整。
C.小说语言铿锵有力,段落都比较短小,甚至多处使用了一句一段的形
式,形成参差错落之美,使小说的叙事节奏加快且富于变化。
D.小说以"电报"为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情节安排上采取延宕和突转等
手法,增添了小说的戏剧化效果,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3.请结合情节发展,简要分析班长在未能收到电报后心理变化的主要过
程。(4分)
4.小说写的是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故事,却以"潮声"为题,你认
为这样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口(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文本一:
奔生
李水康
多数人都认识小萝卜头,却不知道我的本名叫宋振中。这个名字是父亲
起的,至于有啥说法在里面,我却不知道。从懂事起,我第一次见到父
亲,是在监狱里,而且还隔着很远的距离。有一天,因为一位女看守忘
了关门,我冲出去,朝山坡下跑,我和妈妈住的女牢就在山坡上。我边
跑边喊,爸爸,爸爸!一位面容消瘦、头发直立的男子,举起手,向我
挥舞着答应道:唉!唉!他试图向我靠近,几位持枪的看守拦住了他。
他望向我,他的眼睛和母亲的眼睛一样,流露出的疼爱和无助,让我不
容思考,就可以认定他就是我的父亲宋绮云。母亲告诉我这个名字的同
时,还说出了"英俊潇洒"四个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只是觉得
他好高大哦,两道眉毛浓浓的。一个在山坡上执勤的看守打了我,还把
我关进黑屋子。我发着高烧,还是一个劲儿地喊着:爸爸,爸爸,带我
出去!
母亲多次对我说,不该带着你进来的,那时候你太小了,还在吃奶,才
刚刚会喊妈妈,你的几个哥哥和姐姐也没有办法带着你过日子。时间长
了,母亲说,我也不知道带着你进来就出不去了。你父亲是因别人以妈
妈的名义拍的电报"家中有急事速回"而被抓来的。妈妈又是被自称为父
亲手下的工人的人以"速将换洗衣服送来”的纸条骗进来的。妈妈说,我
以为,把衣服送到,和你父亲见一下面,他们就会让我们娘儿俩回家的。
妈妈带着你,是怕你受冻挨饿呀,是奔生的,没有想到,进得来就出不
去了。
妈妈,我只想天天和你在一起,我只想能见到爸爸。我这样安慰妈妈。
其实,我是多么想像小鸟一样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啊。
我进来的第三个年头,才被叫成小萝卜头的。
妈妈进来后就没有奶水喂我了,我每顿吃的都是她嚼烂的饭。那饭有一
种怪味,我吞不下去,吐出来很多次,就常常饿得哇哇大哭。哭过后,
妈妈又嚼饭喂我,菜就只有烂白菜和烂萝卜,有一股臭味。有时候她也
莫名其妙地把泪水流在我的脸上。渐渐地,我就长成了头大身细,骨瘦
如柴,也就是后来别人写的,"头长得很大,身子却很纤瘦”的孩子。有
一天,一位睡在我旁边的阿姨说我长得像小萝卜头。妈妈笑了,并应和
道,这个小名还真形象,那就叫小萝卜头吧。于是,在狱中,大家都亲
切地叫我小萝卜头,连妈妈也不叫我的真名了。
只有教我认字的"政治犯"黄老师从来不叫我这个小名,而是叫我宋振中。
说起我的读书认字,我还陪着大人们饿了两天多时间的肚子。那时候,
我六岁多一点儿,妈妈和同室的阿姨,都不吃饭。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
么。饭摆放在房间门口,大家都坐着不动。我想拿碗过去盛。妈妈说,
小萝卜头,今天的饭里有毒。我被吓到了,原来不吃饭的原因,是这里
的看守想毒死大家。我当然也不会去吃下了毒药的饭,就躺下了。第三
天中午,我是被妈妈推醒的,原来我已经饿得晕了过去。妈妈扶我起来,
让我喝了几口水,等我缓过劲儿来,她说,小萝卜头,快吃饭吧,因为
从明天开始,你要去和一位新来的"政治犯"黄伯伯学习认字了。"绝食"
和"罢工"这两个词也是黄老师告诉我的。黄老师说,叔叔阿姨们是以绝
食、罢工的方式,才争取到了你能跟我学习的机会。
黄老师教我认识了很多字,懂得了一点儿道理,我才知道牢房何以名曰
"斋房"。我和妈妈住的是"义"斋女牢,爸爸住的是"忠"斋男牢。我传递"东
北战局扭转""淮海战略胜利”等消息给陈叔叔的《挺进报》时,身上有一
种使不完的劲儿。我帮妈妈送衣服给"疯老头",当小小交通员陪他进城
时,觉得很骄傲。
1949年9月的一天,妈妈告诉我,她终于可以带着我走了。她说,你爸
爸已经早一天上路了。我就要自由了!我那个兴奋劲儿无法用语言表达。
妈妈要我去给老师辞行,黄老师仿佛早就知道了似的。我还和陈叔叔告
别。我告诉陈叔叔,我和妈妈就在今天将要离开这里。陈叔叔默不作声。
我还告诉白公馆监牢里的很多人,他们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他们确
实不知道妈妈这次将要带我去哪里。因为没过多久,他们也遇害了。我
的哥哥宋振铺,他在《"小萝卜头"宋振中》一书中记下了我和爸爸妈妈
1949年9月6日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的事情。他们无视妈妈的哀求
——希望放了我,而是当着妈妈的面杀了我,然后才枪杀了妈妈的。那
时候我只有八岁多一点儿,离新中国成立只有二十四天。
妈妈最后是让我用一种给人希望的方式和叔叔阿姨们告别的。我虽然离
开了渴望过的世界,可是,我觉得我和爸爸妈妈都还活着。我们活在《红
岩》一书的第二十章中,活在了读者的心里呀!
(选自《北方文学》2021年第7期)
文本二:
空白,是小小说的特点。可以说,小小说是空白的艺术。因为注意“留白",
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所谓“留白",就是少写。小小说不是删削而
成的。删得太狠的小说往往不顺,不和谐,不"圆"。应该在写的时候就
控制住自己的笔,每捉摸一句,都要想一想:这一句是不是可以不写?
尽量少写,写下来的便都是必要的,一句是一句。那些没有写下来的仍
然是存在的,存在于每一句的"上下左右"。这样才能做到句有余味,篇
有余意。
(选自汪曾祺《小小说是什么》)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男女犯人被分别监禁,相隔甚远,宋振中从小对父亲的印象就很
模糊,但血脉亲情让他能一眼就认出父亲。
B.宋振中被称作"小萝卜头",是因为他营养不良,长得头大身细,这一称
呼反映了敌人对待政治犯的残忍无情。
C.宋振中向狱友告别的情节,将孩童的兴奋与成人的沉默进行对比,作
者在节制的叙述中蕴含无限的悲愤之情。
D.小说结尾记叙宋振中遇害的时间,与《记念刘和珍君》开篇写"中华民
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的意味有类似之处。
6.关于"黄老师"这一人物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老师是“政治犯",也属于革命者阵营,这是他被选为教宋振中读书认
字的老师的重要原因。
B.黄老师告诉宋振中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是为了勉励他认真学习,不辜
负妈妈和狱友们的深切期盼。
C.黄老师是宋振中革命意识启蒙者,宋振中传递革命消息、当小交通员
应该与他的引导有关。
D.黄老师坚持喊宋振中的大名,与妈妈喊"小萝卜头"形成对比,显示出
二人在教育观念上的不同。
7.文本一的叙述视角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8.如何理解汪曾祺所谓的“留白"?文本一在情节安排上是如何"留白”的?
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
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
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民事农则田垦,田垦
则粟多,粟多则国富。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
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
而国贫矣。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
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汆以五,春果以束,
是又倍贷也。故以上之征而倍取于民者四。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
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今
也仓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
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
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
而治,此王之道也。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
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舜非严刑
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
天下之民归之。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
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
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
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
守不必固矣,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
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第四十八》)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
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3分)
舜A非B严C刑D罚E重F禁G令H而I民J归K之L矣M去N者
。必P害Q从R者S必T利U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称王,与《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中"王"用法和意思相同。
B.蕃,增长,与《种树郭橐驼传》"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中"蕃"用法和意思
相同
C.舜,传说中中国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与黄帝、颛顼、帝誉、尧合称"五
帝"。
D.涂,途径,与《齐桓晋文之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涂"意思不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管子认为治国的前提条件是让百姓富裕,贤君一定要先使民富,然后
再治理国家。
B.历代的君主因重视农业生产,所以虽然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
能统一天下。
C.从事商业比从事农业更易获得财富,因此百姓虽遭受刑罚仍放弃农业
而从事商业。
D.文中多处运用重语铺排的手法,论述缜密深刻,酣畅淋漓,突出了农
业的重要性。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2)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13.管子治国理念是什么?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4~15题。
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
郎士元①
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
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
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②尽向南。
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
【注】①郎士元,唐代诗人,安史之乱时避难江南。②避地衣冠:西晋
末年天下混乱,中原士人大举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仅向友人介绍了自己熟悉的江南风景,认为吴越风光他到任后自
然熟悉。
B.诗歌使用"竹影""山岚""花木"等意象,写出了江南的自然和建筑的特点。
C.颈联对句借典故从历史渊源角度赞美江南风景,意在表明此地社会环
境安定。
D.尾联作者刻画夜晚"猿啼海树"的画面,所营造的意境氛围与前面有所
差异。
15.清人毛张健在《唐体肤诠》中评价此诗"不是劝驾,乃是催归",请结
合诗歌内容谈谈该如何理解这个评价。(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9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9分)
(1)《荀子•劝学》中说,如果放弃雕刻,就会出现""的结果;如果不
停雕刻,则会出现""的结果。
(2)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
辄哗笑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描述了类似的现象:",,
(3)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
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
(4)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诗人被贬出京,江州地处偏
远,只能听到民间山歌和村笛小调。
(5)在《赤壁赋》中,苏轼与客在赤壁之下泛舟,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
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6)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一句描
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江水的景象,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
苏轼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江水的汹涌。
(7)在《蜀道难》中,李白借用"猛虎""长蛇"极写蜀地的凶险。同样,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借用两种动物的声音,描写登山途中惊骇
之景的两句是:",
(8)"梦"作为一种带有虚幻色彩的意象,常被唐代诗人用来表意抒情,
如",
(9)古诗词中,"风"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可以表达高远志向,如"长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也可以承载愁苦情怀,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跨时代现实题材剧《胡同》热播引发热议。①剧作落脚于一个四合院中
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为日常对象,可以堪称是一部
优秀的电视剧。《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予以高度肯定,【甲】称其"以
小见大,尺幅千里。"
②《胡同》以三段式的巧妙结构串联起祖孙三代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与发
展、奉献青春与热血的故事。该剧分为三个时代篇章,选取三个代表性
的年代,讲述了一家三代三位女性从居委会的开创、发展到发扬,始终
秉持为人民服务之初心的故事。
演员排兵布阵上的【乙】别出心裁成为《胡同》一大创新。人气明星自
带流量,表演生动有活力,为新剧赚足眼球。此外,《胡同》还吸引了
吴刚等十余位演技派加盟,老戏骨们将剧中人物演得【丙】惟妙惟肖。
《胡同》以京腔京韵书写生活烟火,"胡同串子""得嘲""您受累了",这些
话听来京味十足。【丁】抖空竹的,拉洋片儿的,变戏法的等等构成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剖面,尽展瑰丽多姿的文化传承和蓬勃生命力。
17.对文中画横线处的判断和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处标点使用有误,应将句末的句号放在下引号外。
B.【乙】处成语"别出心裁”使用正确。
C.【丙】处成语使用有误,应改为“栩栩如生"。
D.[T1处标点使用有误,应将句中的前两个逗号改为顿号。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①有两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②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
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口(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①"儿化"是北京极具特色的语言文化现象。②儿化往往利用卷舌作用造
成一种与原有语音形式相近的新形式,从而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出
新的意义。③例如,"尖"到"尖儿","亮"到"亮儿",儿化后词性发生了改
变,词的功用得以扩大。④儿化诞生起就与附加词义和感情色彩相联系:
可表示"细小",如门缝儿、家雀儿;可形容"喜爱",如胡同儿、发小儿;
⑤还可带有"轻蔑、厌恶",如败家子儿、破烂儿……⑥但其表示褒贬爱憎
也具体需要看对象和情境。⑦儿化,因其在语音、词汇上的丰富功能和
意蕴,得以在上千年的语言流变中发展和保存。
《红楼梦》是以北京话为语体写成的,这个语体的重要标志就是A。
曹雪芹对儿化词的运用是独具匠心的。其儿化用语多出现在口语场合,
例如在人物对话如拉家常、闲聊中。但作为统治阶级的贾政、北静王、
贾雨村等则嗜好运用晦涩的文言雅文。贾府中运用儿化词语上自贾母、
王熙凤下至刘姥姥、老嬷嬷等阶层。当然,B,儿化词的表意也各异:
贾母的儿化词语包含对晚辈的关爱,凤姐儿则多表现为幽默打趣,刘姥
姥等下层人物多出自质朴粗俗。
20.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
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2.作家汪曾祺去世后,儿子汪朗在《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
中写道:时间真快,爸爸走了十几年了。他要是还在,今年该是91岁了。
多想当面再喊他一声一一"老头儿"!请赏析句中的儿化词"老头儿”的表达
效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丙吉是西汉名臣。有一次,丙吉外出,碰上有人在打群架,死伤惨重,
丙吉经过时却不闻不问,掾吏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丙吉向前走,碰上有
人赶牛,牛喘气吐舌,丙吉停下来,派骑吏问:"赶牛走了几里路?"掾
吏认为丞相前后失问。有人因此指责丙吉。丙吉说:"百姓斗殴死人,有长
安令、京兆尹处理,我作为丞相只一年一次检查他们的政绩优劣,上奏
皇上或赏或罚而已。宰相不过问小事,但春日未热,牛喘气吐舌,恐季
节失调,又有什么灾害,好预先防备,这是三公要管的大事,因此过问。"
掾吏才心服,认为丙吉识大体。
班级要举行一场辩论赛,辩论双方需对丙吉做法持赞同或反对观点。请
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辩论词,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符合文体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福建省三明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A【解析】"写出了守岛战士的抵触心理"错误。点名"不得人心",写出
了战士们等待可口会餐的焦急,意在突出晚餐的美味可口,并不是"抵触
心理"。
2.C【解析】"小说语言铿锵有力"错误。小说语言自然质朴,多使用口语,
很生活化。
3.①未能按时收到慰问电报,班长困惑而又自责;②得知电报发给白砂
岛,班长失落而又苦闷;③读着往年的电报,班长自豪而又怅然;④听
到电视传来新年祝福,班长欣慰而又释然。
【解析】班长未能收到电报后的心理变化,主要体现在:由"是机器有问
题?班长出了一身汗,不会呀,刚才还查了又查呢,他只好继续等待着"
"‘也许是什么出了岔。‘班长轻轻地放下耳机说,像对自己,又像是对门
外的兵们""难道是我们今年什么没干好让上头不满意了?他心里一沉"
"他觉得没法儿交代,仿佛都是自己的过错”概括出困惑和自责;
由"班长无言,众人也无言。班长眯起眼睛朝白砂岛的方向好一阵张望,
岛是看不见的……看着眼前肃立着的士兵,他觉得该说些什么,但无从启
齿。胸口窝着什么,不知道是得到还是失去,是骄傲还是妒忌"概括出失
落、苦闷;
由"读着,往事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慢些,慢些,他嘱咐自己。让大家多
回味一会儿,再多一会儿""那十八封,就一下子完了?班长捏着最后一
张怅然若失"概括出自豪、惆怅;
由"‘解散吧一一‘班长轻轻地说"概括出欣慰和释然。
4.合适。①潮声是富有诗意自然景致,与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
现实事件相互映衬,增强了小说的暗示性;②潮声让人联想到海岛战士
的生活环境和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小说的氛围,强化了小说的审美
效果;③潮声伴随着海岛战士的深情回忆,更象征着战士奉献青春、守
疆卫国的心声,烘托了人物心理,升华了小说主题。
【解析】以"潮声"为题是合适的。分析这个题目的好处,可从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升华主题等角度分析。
小说中关于"潮声"的描写出现在文章倒数第四段,"潮声随着清悠的风儿
过来,像是伴奏",这是在守海岛的战士今年没有收到北京的慰问来电,
班长重读往年十八封慰问来电过程中插入的一句景物描写,潮声是富有
诗意的自然景致,与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现实事件相互映衬,
增强了小说的暗示性,使小说更具韵味;
同时这一句以充满诗意的语言和情调描绘了守卫海岛的战士们的生活环
境,渲染了美好的氛围,强化了小说的审美效果。
文章倒数第五段写了"往事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潮声"与战士的心声产生
了情感上的共鸣,烘托了战士守岛卫国的光辉形象,象征着战士奉献青
春、守疆卫国的心声,烘托了人物心理,升华了小说主题。
5.A【解析】"一眼就认出父亲"错。根据原文,宋振中先是漫无目的地喊
"爸爸",宋绮云"举起手,向我挥舞着答应道:唉!唉!",如此才认定此
人是宋振中的父亲。
6.D【解析】"显示出二人在教育观念上的不同"错。妈妈喊宋振中为"小
萝卜头",表现了对儿子的亲切,与教育观念无关。
7.①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更侧重于表现宋振中的心理与
情感,使小说具有明显的抒情特质;②文本一采用儿童视角叙事,以孩
童的天真烂漫与严酷的外部环境形成强烈对比,使宋振中的故事更加感
人;③文本一采用亡者视角叙述宋振中遇害的情景及宋振中的身后事,
呈现烈士的当代价值,角度新颖,引发读者思考。
【解析】①结合"妈妈,我只想天天和你在一起,我只想能见到爸爸。我
这样安慰妈妈。其实,我是多么想象小鸟一样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飞
翔啊""我被吓到了,原来不吃饭的原因,是这里的看守想毒死大家。我
当然也不会去吃下了毒药的饭,就躺下了""那时候,我六岁多一点儿,
妈妈和同室的阿姨,都不吃饭。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帮妈妈送衣
服给‘疯老头’,当小小交通员陪他进城时,觉得很骄傲""我还告诉白公馆
监牢里的很多人,他们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可是,我觉得我和爸爸
妈妈都还活着"可知,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直接抒写"我"
的心理感受,使小说具有明显的抒情特质;
②结合"母亲告诉我这个名字的同时,还说出了‘英俊潇洒’四个字,我也
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只是觉得他好高大哦,两道眉毛浓浓的""我发着
高烧,还是一个劲儿地喊着:爸爸,爸爸,带我出去!""妈妈,我只想
天天和你在一起,我只想能见到爸爸。我这样安慰妈妈。其实,我是多
么想象小鸟一样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啊"可知,文本一采用儿童视
角叙事,文中的"我"是小萝卜头,是一个从小被关在监狱的孩子,以孩
童的天真烂漫与严酷的外部环境形成强烈对比,使宋振中的故事更加感
人;
③结合"他们无视妈妈的哀求一一希望放了我,而是当着妈妈的面杀了我,
然后才枪杀了妈妈的。那时候我只有八岁多一点儿,离新中国成立只有
二十四天""我虽然离开了渴望过的世界,可是,我觉得我和爸爸妈妈都
还活着。我们活在《红岩》一书的第二十章中,活在了读者的心里呀!"
可知,文本一采用亡者视角,以被秘密杀害的"小萝卜头"宋振中的口吻,
叙述宋振中遇害的情景及宋振中的身后事,呈现烈士的当代价值,角度
新颖,引发读者思考。
8.(1)汪曾祺所谓"留白",是指作家在构思、创作小小说之初,就要根
据小小说的文体特点,对小说内容进行剪裁,以突出重点。(2)体现:
①情节具有跳跃性。小说主要由父子相认、从师学习、告别狱友三个场
景描写组成,情节之间并不连贯,体现了小小说在情节上的“留白";②
情节安排有详有略。小说详写宋振中的狱中生活,呈现其成长过程,略
写宋振中遇害经过和身后事,使宋振中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真实可感。
【解析】"留白":结合文本二"小小说是空白的艺术""所谓‘留白’,就是少
写”"应该在写的时候就控制住自己的笔,每捉摸一句,都要想一想:这
一句是不是可以不写?尽量少写,写下来的便都是必要的,一句是一句"
可知,汪曾祺所谓“留白",是指作家在构思、创作小小说之初,就要根
据小小说的文体特点,对小说内容进行剪裁,以突出重点。
体现:①情节具有跳跃性。小说主要由父子相认、从师学习、告别狱友
三个场景描写组成,而关于宋振中以及父母如何被敌人关进监狱,父母
在狱中如何坚持革命,一家人遇害的情况等情节写的很少,或不写,情
节之间并不连贯,体现了小小说在情节上的“留白";②情节安排有详有
略。小说用了大量篇幅详写宋振中的狱中生活,如父子相认、从师学习、
告别狱友三个场景,呈现其成长过程,而"他们无视妈妈的哀求一一希望
放了我,而是当着妈妈的面杀了我,然后才枪杀了妈妈的。那时候我只
有八岁多一点儿,离新中国成立只有二十四天""我们活在《红岩》一书
的第二十章中,活在了读者的心里呀「用简短的文章写宋振中遇害经过
和身后事,是略写,详略结合使宋振中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真实可感。
9.HMQ【解析】句意:舜没有采用严重的刑罚和禁令,而人民都跟定
他了。因为离开他必然受害,跟着他必然有利。
"舜非严刑罚重禁令"中,"舜"是主语,"非"后加出"采用"作谓语,"严刑罚
重禁令"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在"令"后H处停顿;
"矣"是句末语气词,在"矣"后M处停顿;
"去者必害"与"从者必利”结构一致,二者之间停顿,Q处停顿。
10.B【解析】动词,增长。/使动,使增多。句意:是粮食增产的好地方。
/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A正确。句意:然而都能统
一天下。/沛公想要称王关中。C正确。D正确。途径。/道路。句意:
招引民众的途径。/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
11.C【解析】"百姓虽遭受刑罚仍放弃农业而从事商业”错误,由原文"故
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可知,是说逃跑迁徙的百姓虽
遭到处罚,也不能禁止他们外流,而不是弃农从商。
12.(1)(百姓)放弃农业而从事商业,那么土地就荒芜而国家就贫穷
了。
(2)没有奸巧之事,那么百姓就会安定,富裕而安定,这是成就王业的
方法。
【解析】(1)"本事",指农业了事”,从事「末作”,指商业。
(2)"治",安定,太平;"王",称王;"道”,方法。
13.①富民强国;②重农抑商。
【解析】①由原文"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可知,富民强
国;②由原文"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
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可知,重农抑商。
【参考译文】
但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因此,
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
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
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
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
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这
样,人民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百姓)放弃农业而从事
商业,那么土地就荒芜而国家就贫穷了。
凡是农业,其收入的特点是按月算往往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然而,
官府征税却急如星火,没有定时,农民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应付
上面征课。耕田锄草都有季节限制,但雨水不一定及时够用,农民又只
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雇人浇地。商人秋天买粮的粮价是"五",春天卖
粮的粮价是"十",这又是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所以,把上面的征索算
进来,成倍索取农民的地方就达到四项。一个农民要养四个债主,所以
对于外逃者处刑,国君也不能制止农民外流,这乃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
蓄的缘故。
从嵩山东麓到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期早,凋落期迟,是粮食增产
的好地方。四季皆种而五谷皆收。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
农民卖儿卖女,其原因就在于君主没有办法均衡人们的收入。所以先代
圣王总是注意让农、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换其行业,他们每年的收入
也无法互相超过。这样,农民专一务农而收入可以与其他各业均衡。农
民专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也不会发生。田野开垦则粮食增
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没有奸巧之事,那么百姓就会安定,富裕而安
定,这是成就王业的方法。
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粮食
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所以,舜第一次率民迁徙发展农耕建成"邑”,
第二次迁徙建成"都",第三次迁徙建成“国二舜没有采用严重的刑罚和禁
令,而人民都跟定他了。因为离开他必然受害,跟着他必然有利。先代
圣王,正是善于为人民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农业发展则
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富,国富则人民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
安乡爱家则虽改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对他们驱使和调遣,以至于有所
杀戮,人民都是不憎恶的。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人君不发展
农业则粮食必少,粮少则人民贫困,贫困则轻视家园,轻家则容易外逃,
人民轻易外逃则君令不能做到"必行",君令不能行则禁律也不能做至『'必
止",禁律不能必止则战争不能做到必胜,防守也不能做到必固了。这都
是不发展农业缺少粮食的危害。所以增产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
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和治国的道路。
14.C【解析「'意在表明此地社会环境安定"错误。"避地衣冠尽向南"意思
是士人躲避战乱都特别喜欢到南方,此句借用这一典故,既是为了写出
当时政局的动荡,又是想间接写出江南风景的美好。
15.①毛张健认为此诗并不是劝诫友人安心赴任,而是表达催促友人尽快
返家的感望;②诗歌描写江南竹影满径、人家傍山、花木缘溪之胜景,
并借用衣冠南渡之典提醒友人吴越风光让人沉迷,侧面劝诫友人不要像
南渡衣冠们留恋于此。③诗歌尾联想象夜猿啼海树之场景,正面提醒友
人"思乡望国"。
【解析】题干毛张健的评价中,"劝驾"意思是劝人赶紧出发,而"催归"
意思是催促赶紧归来。所以,毛张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是此诗并不是为
了劝诫友人赶紧出发安心赴任,而是劝告友人不忘归家、赶紧归来的愿
望。
根据注释可知,作者此时因安史之乱而避难江南。而在诗歌颔联和颈联
中,作者先以‘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缘溪花木偏宜远"三句
描绘江南竹林丛生的自然环境,依山而建的建筑特征,偏远之地沿河花
木越繁茂的自然美景,极写江南之美景。但这三句结束,诗人却以‘避地
衣冠尽向南"加以总结。这说明,江南之景虽美,让人留恋,甚至有让人
想要就此定居的想法。但在诗人眼里,他却对此有所担忧。此时大多数
人避安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三峡学院《人力资源管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薪酬管理实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安全教育》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三峡学院《建筑设备》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三峡学院《报关实训》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规》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几何画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财经学院《社会保障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茶叶仓储规划方案
- 茶厂建设工作方案
- 新能源汽车运输合作协议
- 副校长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5篇)
- 2024年玻璃钢通信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旅游大数据》-课程教学大纲
- 2024版细胞治疗技术服务合同
- 形势与政策24秋-专题测验1-5-国开-参考资料
-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 2024年小学闽教版全册英语词汇表
- 统编版(2024)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6《日月明》精美课件
- 2024年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机电安装工程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