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硕士综合课(分析题)模拟试卷2(共9套)(共145题)法律硕士综合课(分析题)模拟试卷第1套一、分析题(本题共16题,每题1.0分,共16分。)材料一:《春秋繁露.精华》:“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材料二:《盐铁论.刑德》:“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时有出于律之外者。”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材料反映了汉朝的什么制度?标准答案:材料反映的是汉朝的“春秋决狱”制度。“春秋决狱”是指以儒家经典(主要是公羊《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司法审判的根据。春秋决狱最重要的原则是论心定罪,即以《春秋》之义去考察犯罪者的主观动机,再对案件作出裁决。对主观动机违背《春秋》精神的,即使犯罪未遂也应当论罪,尤其对首犯要处以重刑;如果动机纯正,即使违法,也可以从轻发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该制度有什么影响?标准答案:“春秋决狱”是汉武帝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必然产物,就春秋决狱的影响而言,它兼顾事实和动机是合理的,但是由于儒家经典不具有法的规范性和确定性,法吏又往往不谙晓儒术,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任意比附,造成司法腐败的局面。春秋决狱始于西汉中期,沿用于魏晋南北朝,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审判方式。除了对律学的推动和对审判原则的修正外,它还促进了法律儒家化的进程,也开辟了引礼人法的通道。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宋史.刑法志一》:“熙宁四年,立《盗贼重法》。凡劫盗罪当死者,籍其家赀以赏告人,妻子编置千里;……若复杀官吏,及累杀三人,焚舍屋百间,或群行州县之内,劫掠江海船筏之中,非重地,亦以重论。”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3、上述材料反映了宋朝的什么立法活动?标准答案:该段文字反映的是宋朝的立法活动——重法地法。重法地法,是指对某些特定地区的特定犯罪判处重刑的法律制度,该特定地区称“重法地”。北宋中期,面对盗贼纵横治安混乱的局面,宋仁宗首立《窝藏重法》,严惩窝藏贼盗的犯罪,清除贼盗的社会基础。英宗继承了重法政策,重制重法,既强调法的追溯力,又株连罪犯亲属并籍没其家产,以反逆罪惩治盗贼。神宗熙宁四年颁行《重法地法》,也称《盗贼重法》,扩大了重法的适用地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该立法活动的影响是什么?标准答案:重法地法反映了宋朝社会矛盾的加剧和统治者对人民镇压的加强。划定重法地,以非常之刑进行惩罚的做法,不仅是加重了对盗贼犯罪的惩处,还打破了正常的法律秩序,对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刑罚制度产生了恶劣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唐律疏议.职制律》规定:诸有事先不许财,事过之后而受财者,事若枉,准枉法论;事不枉者,以受所监临财物论。《疏议》日:官司推劾之时,有事者先不许物,事了之后而受财者,事若曲法,准“枉法”科罪。既称“准枉法”,不在除、免、加役流之例。若当时处断不违正理,事过之后而与之财者,即以受所监临财物论。5、何为“准枉法”?何为“受所监临财物”?标准答案:“准枉法”即依照受财枉法论处,受财枉法是指收受当事人贿赂而利用职权曲法妄断,为其牟取不正当利益,或为其开脱罪责。“受所监临财物”是指主管官员私下接受所监管的吏民的财物。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请根据该段文字说明以“准枉法”和“受所监临财物”论处的情形。标准答案:1)该段文字规定的是依照受财枉法论处的情形,而不是受财枉法本条。以“准枉法”论处的情形是:官员为当事人牟取不正当利益或为其开脱罪责时并未受贿,但事后收受贿赂的,如果属于枉法曲断,依照受财枉法论处,但不同于受财枉法本条规定之处在于,对于“准枉法”论处的情形,不适用除名、免官和加役流之法。2)该段文字规定的是依照受所监临财物论处的情形,而不是受所监临财物本条。以“受所监临财物”论处的情形是:官员为当事人牟取不正当利益或为其开脱罪责时并未受贿,且事后也未收受贿赂的;或者官员处理事务时并没有为当事人牟取不正当利益或开脱罪责,但事后收受贿赂的,也以受所监临财物论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如何评价唐律的该条规定?标准答案:“受财枉法”和“受所监临财物”属于“六赃”中的两个罪名,“受财枉法”和“受所监临财物”的规定对于惩治贪赃枉法,净化官僚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准枉法”和“受所监临财物”论处的规定,还使贪污受贿的犯罪在法律上再无可逃之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唐律疏议.职制律》规定:诸有事先不许财,事过之后而受财者,事若枉,准枉法论;事不枉者,以受所监临财物论。《疏议》曰:官司推劾之时,有事者先不许物,事了之后而受财者,事若曲法,准“枉法”科罪。既称“准枉法”,不在除、免、加役流之例。若当时处断不违正理,事过之后而与之财者,即以受所监临财物论。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8、何为“准枉法”?何为“受所监临财物”?标准答案:“准枉法”即依照受财枉法论处,受财枉法是指收受当事人贿赂而利用职权曲法妄断,为其牟取不正当利益,或为其开脱罪责。“受所监临财物”是指主管官员私下接受所监管的吏民的财物。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请根据该段文字说明以“准枉法”和“受所监临财物”论处的情形。标准答案:1)该段文字规定的是依照受财枉法论处的情形,而不是受财枉法本条。以“准枉法”论处的情形是:官员为当事人牟取不正当利益或为其开脱罪责时并未受贿,但事后收受贿赂的,如果属于枉法曲断,依照受财枉法论处,但不同于受财枉法本条规定之处在于,对于“准枉法”论处的情形,不适用除名、免官和加役流之法。2)该段文字规定的是依照受所监临财物论处的情形,而不是受所监临财物本条。以“受所监临财物”论处的情形是:官员为当事人牟取不正当利益或为其开脱罪责时并未受贿,且事后也未收受贿赂的;或者官员处理事务时并没有为当事人牟取不正当利益或开脱罪责,但事后收受贿赂的,也以受所监临财物论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如何评价唐律的该条规定?标准答案:“受财枉法”和“受所监临财物”属于“六赃”中的两个罪名,“受财枉法”和“受所监临财物”的规定对于惩治贪赃枉法,净化官僚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准枉法”和“受所监临财物”论处的规定,还使贪污受贿的犯罪在法律上再无可逃之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唐律疏议.名例律》:“诸犯私罪,以官当徒者,五品以上,一官当徒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若犯公罪者,各加一年当。以官当流者,三流同比徒四年。”“诸以官当徒者,罪轻不尽其官,留官收赎;官少不尽其罪,余罪收赎。”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11、上述材料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标准答案:材料反映的是唐律的官当制度。所谓官当,是指官僚贵族犯罪后,允许其用官品或者其爵位折抵刑罚的制度。官当制度始创于南北朝时期,沿用于隋、唐、宋。材料的基本含义是官吏犯私罪,五品以上的,一官可以折抵徒刑二年;九品以上的,一官可以折抵徒刑一年。如果犯公罪,一官可以多折抵一年。如果是以官品抵当流罪的,原则上是三等流刑同比徒刑四年。以官品折抵徒刑如果仍有余刑不尽的,可以用铜作赎刑。因官当而失掉官职的人,一年后可以比原官职降一等任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该制度的影响是什么?标准答案:唐律关于官当制度的规定,区分了公罪和私罪,对于公罪,折抵刑罚年限较私罪长,说明了唐朝对官当的适用不仅区分了情形,这对于官吏因公执法和调动官吏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此外,官当制度使得封建特权制度化、法律化,从而限制了贵族官僚的肆意妄为,并有助于皇帝行使最高司法权,将贵族、官僚生杀予夺的权力及于己手。官当制度是典型的官僚贵族特权法,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以法律形式维护自身利益的意志和要求,充分暴露了唐律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本质。同时,按照唐律,官当仅适用于折抵徒罪和流罪,而不适用于死罪本身也表明,官当的实施以不能影响到封建统治秩序为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诸二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等者,从一。若一罪先发,已经论决,余罪后发,其轻,若等,勿论;重者更论之,通计前罪,以充后数。”13、该段文字反映了唐朝什么刑法原则?标准答案:该段文字反映了唐朝“合并论罪”的刑法适用原则,即唐朝对于犯数罪的,实行“二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的原则。唐朝法律关于合并论罪的规定,在处理上类似于现代刑法“数罪并罚”的处理原则。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该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标准答案:该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凡是一个人所犯的两种以上的罪被告发,按照其中最重的一种罪处刑;如果所犯各罪轻重相等,则按照其中的一罪处刑;如果判决先发之罪后,又得知判决前还有其他的罪的,若后发的罪轻于或等于已经判决的罪,则维持原判;如果后发的罪重于已经判决的罪,则按照后发的罪论处,已经判决的罪折人后发的罪中。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唐律规定这一原则的立法宗旨是什么?标准答案:该刑法适用原则一般适用于犯罪已经被告发或者已经判决的更犯,对于这类犯罪的处断原则作出规定,说明唐朝统治者对于更犯的严重关切,这有利于统治秩序的有序、稳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唐律规定这一原则有何意义?标准答案:这种处理原则,不仅区分了犯罪的不同情形,而且明确了重罪的处理办法,这为犯数罪如何量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判断标准。同时,“二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的刑罚适用原则,对于保证犯数罪的法律适用也具有积极的意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法律硕士综合课(分析题)模拟试卷第2套一、分析题(本题共18题,每题1.0分,共18分。)《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诸年70以上,15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但犯加役流、反逆缘坐流、会赦犹流者,不用此律;至配所,免居作)。80以上,10岁以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盗及伤人者,亦收赎(有官爵者,各从官当、除、免法);余皆勿论。90以上,7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缘坐应配没者不用此律)……诸犯罪时虽未老、疾,而事发时老、疾者,依老、疾论,犯罪时幼小,事发时长大,依幼小论。”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1、该段文字反映的是唐朝的什么刑法原则?请分析该刑法原则的历史沿革。标准答案:该段文字反映的是唐朝的老幼废疾减刑的定罪量刑原则。该原则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经过汉魏南北朝的发展,唐朝完善了该制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唐朝如何适用该刑法原则?标准答案:凡是年龄在70岁以上,15岁以下,以及轻病残者的,犯流罪以下的,适用赎刑。80岁以上,10岁以下的,以及重病残者,犯谋反、谋大逆和杀人罪应处死刑的,须上请;犯盗罪以及伤人罪,也适用赎刑。其他犯罪均不论处。年龄在90岁以上,7岁以下,即使犯死罪,也不处刑。犯罪时未年老、病残,而案发时年老、病残的,依据年老、病残处理;犯罪时幼小,案发时长大,依据幼小论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对于该刑法原则的适用有何例外性规定?标准答案:首先,对于年龄在70岁以上,15岁以下,以及轻病残者,犯加役流、反逆缘坐流及会赦犹流的,不适用老幼废疾减刑原则;其次,对于年龄在80岁以上,10岁以下及重病残者,如果是有官爵位的,依据官当、除名、免官法处理,不适用老幼废疾减刑原则;最后,对于年龄在90岁以上,7岁以下的,犯缘坐及配流刑的,以及没官为奴的,不适用老幼废疾减刑原则。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请分析该段文字反映原则的意义。标准答案:唐律对老幼废疾减免处罚的规定,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以及唐律所具有的文明化和科学化倾向,这些规定体现了宽刑精神,反映了唐朝法制的开明。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某日,一位回族青年杨某到超市购买牛肉,当他问商场工作人员应当到哪一层楼购买牛肉时,超市工作人员称:本超市没有牛肉,只有猪肉。杨某称自己是穆斯林,只能购买牛肉。超市工作人员称:回族就更不应当忌讳了,反正都是动物的肉。杨某为此十分不满,遂与工作人员理论起来。但该工作人员认为杨某态度恶劣,就一气之下将杨某打倒,导致杨某腿骨摔伤,耳膜穿孔。请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分析:5、该超市侵犯了杨某的何种宪法权利?为什么?标准答案:超市的做法侵犯了杨某享有的宪法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权和人格尊严权。理由:第一,杨某是回族人,为穆斯林,忌吃猪肉,因此,任何公民都应当尊重回族的宗教信仰和信教自由,否则就违反了信教公民的宪法权利。第二,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杨某被超市工作人员打伤,是对杨某的人身自由的侵犯。第三,超市的违法行为已经侵犯了杨某的人格尊严,给杨某带来了痛苦。第四,超市的违法行为侵犯了杨某的人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杨某维护其权利的宪法依据是什么?标准答案:杨某维护其权利的宪法依据是《宪法》的若干规定。《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杨某应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标准答案:杨某可以提起诉讼,通过司法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某日,一位回族青年杨某到超市购买牛肉,当他问商场工作人员应当到哪一层楼购买牛肉时,超市工作人员称:本超市没有牛肉,只有猪肉。杨某称自己是穆斯林,只能购买牛肉。超市工作人员称:回族就更不应当忌讳了,反正都是动物的肉。杨某为此十分不满,遂与工作人员理论起来。但该工作人员认为杨某态度恶劣,就一气之下将杨某打倒,导致杨某腿骨摔伤,耳膜穿孔。请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分析:8、该超市侵犯了杨某的何种宪法权利?为什么?标准答案:超市的做法侵犯了杨某享有的宪法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权和人格尊严权。理由:第一,杨某是回族人,为穆斯林,忌吃猪肉,因此,任何公民都应当尊重回族的宗教信仰和信教自由,否则就违反了信教公民的宪法权利。第二,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杨某被超市工作人员打伤,是对杨某的人身自由的侵犯。第三,超市的违法行为已经侵犯了杨某的人格尊严,给杨某带来了痛苦。第四,超市的违法行为侵犯了杨某的人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杨某维护其权利的宪法依据是什么?标准答案:杨某维护其权利的宪法依据是《宪法》的若干规定。《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杨某应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标准答案:杨某可以提起诉讼,通过司法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唐律疏议.贼盗律》规定:“诸谋杀人者,徒三年;已伤者,绞;已杀者,斩;诸谋杀制使,若本属府主、刺史、县令及吏卒谋杀本部五品以上官长者,流二千里;诸谋杀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者,皆斩;诸部曲、奴婢谋杀主者,皆斩。”《唐律疏议.斗讼律》规定:“诸斗殴杀人者,绞。以刃及故杀人者,斩;诸误杀人者,减斗杀一等;诸以力共戏杀人者,减斗杀二等;诸过失杀伤人者,各以其状,以赎论(谓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致;共举重物,力所不致;若乘高履危足跌及因击禽兽,以至杀伤之属,皆是)。”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11、该段文字反映了什么制度?该制度包括的内容有哪些?标准答案:该段文字反映的是唐朝的“六杀”制度。所谓“六杀”,就是唐朝以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为根据,对杀人的行为所作的六种划分,包括谋杀、故杀、斗杀、误杀、过失杀和戏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请分析该段文字中不同的量刑情节。标准答案:唐朝“六杀”理论中,区分了故意杀人和过失杀人,这种区分故意和过失的刑法原则最早起源于西周,经过秦汉魏晋的发展,唐朝不仅区分了故意和过失,还发展了对杀人罪的区分从而形成“六杀”理论。对于谋杀,处徒3年,造成伤害的,处绞刑,造成死亡的,处斩刑,若谋杀的对象是官员的,流二千里,对于婢幼谋杀尊长、以贱谋杀贵的,处斩刑;对于故杀,处斩刑;对于斗杀,处绞刑;对于误杀,减斗杀一等即流三千里论处;对于戏杀,减斗杀二等即徒三年论处;对于过失杀,因属于过失犯罪,允许以铜赎罪。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该段文字折射出的意义是什么?标准答案:唐律在量刑的规定上注意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一般是故意犯罪处刑从重,过失犯罪处刑从轻,这表明唐律已经注意行为人的主观心里动机对量刑产生的影响。同时,唐朝对于过失犯罪的情形也作出了明确的区分,即对其杀伤人的行为结果没有预见,原无杀伤人的动机和目的,表明行为人没有犯罪的故意,因此应当减免刑罚,并允许以铜赎罪。这表明,唐律区分了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情形,并按照情形分定了过失杀的处断,进一步体现了唐律对行为人过失状态下的高度认识。“六杀”理论的出现,反映了唐代刑法的完备与立法技术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某省会市人民政府为了保护当地酒类生产,决定限制外地酒类进入本市,制定了《关于外地酒类运输车辆管理规定》。该规定要求,一切运输外地酒类的车辆在进城前,必须向市酒类专卖局设在各路口的检查站交纳运输管理费500元,不交者将不准进城。许多外地货车司机认为这项规定属于乱摊派,不少市民也认为限制外地酒类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根据群众的反映,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认为让外地货车司机交纳运输管理费500元有些偏高,决定将运输管理费改为300元。市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公布后,许多外地货车司机仍然感到不满,经常到市委进行上访。市委书记在接到上访后,决定将此事交由市委常务会议讨论,市委常务会议认为市政府的做法是错误的。于是,市委发布通知,决定暂时停止执行市政府的规定和市人大的决议。请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分析:14、市人大常委会、市委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标准答案:该市政府有权制定地方政府规章,《关于外地酒类运输车辆管理规定》正属于地方政府规章。该市政府受上一级人民政府(省政府)领导,并受同级人大常委会监督。对于该市政府的规章,同级人大常委会不能改变规章的内容,只能依法撤销该规章。因此,市人大常委会的做法是错误的。市委领导应当体现在政治领导上,以市委的名义通知停止执行市政府的规定和市人大的决议,是以党代政。因此,市委的做法也是错误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如何纠正市政府的错误规定?标准答案:纠正市政府的错误规定可以由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撤销,或者由上一级人民政府(省政府)发文撤销或者改变市政府规章的内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某省会市人民政府为了保护当地酒类生产,决定限制外地酒类进入本市,制定了《关于外地酒类运输车辆管理规定》。该规定要求,一切运输外地酒类的车辆在进城前,必须向市酒类专卖局设在各路口的检查站交纳运输管理费500元,不交者将不准进城。许多外地货车司机认为这项规定属于乱摊派,不少市民也认为限制外地酒类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根据群众的反映,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认为让外地货车司机交纳运输管理费500元有些偏高,决定将运输管理费改为300元。市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公布后,许多外地货车司机仍然感到不满,经常到市委进行上访。市委书记在接到上访后,决定将此事交由市委常务会议讨论,市委常务会议认为市政府的做法是错误的。于是,市委发布通知,决定暂时停止执行市政府的规定和市人大的决议。请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分析:16、根据《立法法》规定,若规定得以通过,应当报哪些国家机关备案?标准答案:《规定》在性质上属于地方政府规章。若《规定》得以通过,应报国务院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详见《立法法》第98条第(四)项——编者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市人大常委会、市委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标准答案:市人大常委会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而非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市人大常委会只能撤销规章,而不能改变规章的内容。市委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以市委的名义通知停止执行市政府的规定和市人大决议,是以党代政。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如何纠正市政府的错误规定?标准答案:由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撤销市政府的错误规定,或者由上一级人民政府(省级人民政府)撤销或者改变市政府规章的内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法律硕士综合课(分析题)模拟试卷第3套一、分析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刘某系某乡女村民,已经生育两个女儿,现在又怀上了第三胎。乡、村两级干部决定把她作为典型处理。于是,乡、村干部在某日一大早来到刘某的家,直接破门而入,将还在睡梦中尚未穿戴整齐的刘某强行带到村委会,由乡、村两级干部整整教育了一天。同时决定,取消刘某正在上中学大女儿的“三好学生”称号,·勒令刘某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女儿退学,并搬走刘某家中的电视机和大衣柜作为抵押,让刘某尽快做人工流产。请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分析:1、乡、村干部的行为侵犯了当事人的哪些宪法权利?标准答案:乡、村干部的行为侵犯了刘某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侵犯了刘某的人格尊严;侵犯了刘某的人身自由;侵犯了刘某合法的私有财产权;同时,乡、村干部还侵犯了刘某大女儿的荣誉权和小女儿受教育的权利。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结合本案分析乡、村干部的行为。标准答案:乡、村干部未经许可擅自非法侵入刘某的住宅,是对刘某住宅的侵犯;在乡、村干部擅自闯入刘某的住宅时,刘某尚未穿戴整齐,这是对刘某人格尊严的侵犯;乡、村干部强行将刘某带走,并实施一天的“教育”,这是对刘某人身自由的侵犯;乡、村干部还将刘某家中的电视机和大衣柜强行抵押,这是对刘某私有财产权的侵犯;乡、村干部决定取消刘某正在上中学大女儿的“三好学生”称号,勒令刘某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女儿退学,这是对刘某女儿荣誉权、受教育权利的侵犯。乡、村干部还间接侵犯了刘某的人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当事人维护其权利的宪法依据是什么?标准答案:刘某及其女儿维护权利的宪法依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05年6月24日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一个关于男女婚前应当进行婚检的地方法规——《黑龙江省母婴保健条例》。2003年国务院制定的自2003年10月1日施行的行政法规《婚姻登记条例》规定:男女婚前可以自由选择婚检。有人认为,黑龙江省的地方性法规与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相抵触,但黑龙江省的地方性法规是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199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的有关规定而制定的。请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分析:4、本案例反映了宪法中的什么问题?如何理解我国目前的这种制度?标准答案:这个案例反映的是与违宪审查相关的问题。我国现行宪法确定的违宪审查体制在性质上属于权力机关审查监督体制,而对地方性法规的审查监督可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按照我国宪法的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都应当与宪法相一致。而法律本身具有等级效力,地方性法规要与国务院行政法规相一致,和全国人大、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相一致,最终和宪法相一致。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黑龙江省有关男女婚前婚检的规定是否合法?为什么?标准答案:黑龙江省地方性法规尽管表面上与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相抵触,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务院的规定和人大常委会的规定是相冲突的。因此,国务院的行政法规与法律相冲突,应由国务院修改它的有关规定,或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撤销国务院的此规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本案说明了什么问题?标准答案:这个案例说明,在我们国家事实上也存在着法律与法规、法律与法律之间互相冲突、不一致的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应该予以监督,加强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宋史.刑法志一》:“凡劫盗罪当死者,籍其家赀以赏告人,妻子编置千里;……罪当徒、流者,配岭表;流罪会降者,配三千里,籍其家赀之半为赏,妻子递降等有差。应编配者,虽会赦,不移不释。凡囊橐之家,劫盗死罪,情重者斩,余皆配远恶地,籍其家赀之半为赏。盗罪当徒、流者,配五百里,籍其家赀三之一为赏。窃盗三犯,配杖五百里或邻州。虽非重法之地,而囊橐重法之人,以重法论。其知县、捕盗官皆用举者,或武臣为尉。盗发十人以上,限内捕半不获,劾罪取旨。若复杀官吏,及累杀三人,焚舍屋百间,或群行州县之内,劫掠江海船械之中,非重地,亦以重论。”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7、该段文字反映了宋朝何种制度?宋朝为什么制定该制度?标准答案:该制度是宋神宗时期制定的《重法地法》。《重法地法》就是对某些特定地区的特定犯罪判处重刑的法律制度,该特定区域就是“重法地"。面对“盗贼”纵横,社会治安混乱的局面,宋朝制定该法,以从重打击劫盗、窃盗、谋反、杀人等犯罪行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宋朝对于触犯该制度的人是如何处理的?标准答案:依据《盗贼重法》,凡是犯有劫盗罪当判处死刑的,没收其家财奖赏告发人,并将其妻、子流放千里之外安置;凡犯有劫盗罪当判处徒刑、流刑的,发配到五百里之外,并没收其家财三分之一以鉴赏告发人。三犯窃盗之罪,决杖后发配到五百里之外或邻州。即使在非重法之地隐藏重法之人,亦以重法论处。县境内发生十人以上的盗案,县官在规定的期限内捕获不足一半的,按旨定罪。再次杀害官吏,以及累计杀害三人,焚毁房屋百间,或结伙在州县内行盗,在江海船筏中劫掠,虽非发生在重法之地,亦以重法论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如何评价该制度?标准答案:盗贼重法的设立,体现了重典治盗贼犯罪的刑事政策,反映了宋朝社会矛盾的加剧和统治者对人民镇压的加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05年6月24日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一个关于男女婚前应当进行婚检的地方法规——《黑龙江省母婴保健条例》。2003年国务院制定的自2003年10月1日施行的行政法规《婚姻登记条例》规定:男女婚前可以自由选择婚检。有人认为,黑龙江省的地方性法规与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相抵触,但黑龙江省的地方性法规是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199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的有关规定而制定的。请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分析:10、解决《婚姻登记条例》和《母婴保健法》冲突依据的原则是什么?标准答案:解决《婚姻登记条例》和《母婴保健法》之间冲突应依据下位法不得违反上位法规定的原则。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享有审查权的机关如何解决《婚姻登记条例》和《母婴保健法》规定之间的冲突?标准答案:解决办法:①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向国务院提出审查意见、研究意见,国务院按照所提意见对《婚姻登记条例》进行修改或者废止的,审查终止。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婚姻登记条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本案说明了什么问题?标准答案:该案例表明,我国事实上存在法律与行政法规、法律与法律之间的冲突,或者规定不一致的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此应加强宪法和法律监督,完善我国的违宪审查机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某市人民政府为筹措公路建设资金,加快市区街道改造步伐,发布了《关于营运性出租车收费问题的规定》。该规定要求,一切营运性出租车必须向交通管理部门交纳道路建设费、增容费200元,逾期不交者将追究法律责任。该市出租车司机赵某认为,该规定属于乱摊派的范围,因而请求人民法院依据宪法和法律撤销这一规定。人民法院认为,该规定属于市政府的行政规定,法院不能受理此案,并告知赵某向省政府和省人大反映情况。赵某认为法院不履行职责,不公正,因而一定要法院受理此案。请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分析:13、如何认定某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营运性出租车收费问题的规定》的性质?为什么?标准答案:某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营运性出租车收费问题的规定》属于在其职权范围内的行政命令。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权发布行政决定和命令,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但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如果赵某认为市政府的行政命令违法,则他享有何种权利?为什么?标准答案: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因此,赵某认为市政府的行政命令违法,有法律所规定的诉愿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法院告诉赵某向省政府和人大反映情况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为什么?标准答案:根据我国宪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只能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而无权审查并撤销人民政府的行政命令。我国宪法规定,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所作的不适当的行政决定有权变更或撤销,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本级人民政府所作的不适当的行政决定和命令有权撤销。因此,法院告诉赵某向省政府和人大反映情况是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因为省政府是市政府的上级行政机关,领导和监督下级行政机关的工作,而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权力机关,有权监督行政机关的工作,赵某应当听从法院的司法建议,采用正确、合法的途径反映情况,解决问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法律硕士综合课(分析题)模拟试卷第4套一、分析题(本题共20题,每题1.0分,共20分。)担保法》第89条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担保法》第90条定金应当以书面形式约定。当事人在定金合同中应当约定交付定金的期限。定金合同从实际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担保法》第91条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百分之二十。问题:1、从法律渊源来看,《担保法》属于我国哪一类法律渊源?标准答案:《担保法》属于法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从法律部门来看,《担保法》属于我国哪一法律部门?标准答案:《担保法》属于民法法律部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分析第89条所包含的法律规则的结构及其所属的类型。标准答案:第89条共包含四个法律规则。“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是授权性规则,在法条中只表现了行为模式。“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是三个义务性规则。在法律条文中表现出了假定和法律后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分析第90条所体现的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及引起该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标准答案:第90条体现的是定金合同法律关系。主体双方是给付定金的一方和收受定金的一方;客体是定金;内容是双方的权利义务。法律事实是事实构成,即订立合同和交付定金两个法律行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第89条规定的定金返还规则和第90条、第91条,分别体现了法律关系和法律事实的哪些特征?标准答案:分别体现了法律关系和法律事实的法定性。交付定金本来是一种客观事实,但法律上规定返还规则后就具有了确定的法律后果,就变成了法律事实。同样,要建立定金合同这种法律关系,就必须按照法定条件进行,否则将不产生法律效果。如约定的数额超过主合同标的20%以上的部分就不能适用定金罚则。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以上述材料为例说明法律条文、法律规则、规范性法律文件、法律制度、法律部门、法律体系的关系。标准答案:担保法关于定金的规定包含三个法律条文;法律条文包含若干法律规则;《担保法》本身是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所规定是关于定金的法律制度;《担保法》属于民法法律部门;民法法律部门是法律体系的一部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A市政府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改善城市环境,决定拓宽城市的主干道,因此需对主干道附近部分商户的房屋进行拆迁。城府承诺给予类似地段的房屋作为补偿,为了支持城市建设,商户们都同意了政府的拆迁决定,并迅速地搬离了原住地。政府的拆迁计划进行得非常顺利,主干道得以拓宽,大大缓解了交通拥堵现象。但是政府并未在承诺的时间内对拆迁户进行补偿,原因是政府领导换届,新一届领导没有履行上一届领导的承诺。商户们面对已经被拆迁的房屋,不知道如何是好。7、上述事件中,政府执法违反了什么原则?标准答案:(1)政府违反了执法的诚实守信原则。行政机关应当保护公民的信赖利益,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销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相对人因此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本题中,政府将商户的房屋拆迁,承诺给予房屋补偿,商户信任政府的决定,才同意拆迁。但是政府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侵犯了公民的信赖利益,违反了执法的诚实守信原则。(2)本案中,商户们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反映,要求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商户们也可以向市政府的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省政府反映,要求省政府对市政府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商户们还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要求司法机关对政府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商户们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标准答案:(1)《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是由国务院制定的,属于行政法规。在本案中,该条例体现了法的指引作用。指引作用是指法律规范对行为起到的导向和引导作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法律的形式设定医院做手术的相关程序,引导医生在法律规定的程序内开展活动,发挥了法律规范的指引作用。(2)道德是法的基础和评价标准,法是传播道德、保障道德实施的有效手段。道德与法律是社会关系调整的根本规范,但是这两种基本的社会规范并不总是协调一致的,而是时常处于相互冲突之中,主要表现为情理与法理上的冲突,这种冲突主要是由于道德和法两种社会规范本身的差异造成的。情理与法理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合法不合理与合理不合法两种情况。本题中,医院的做法就是合法不合理。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医院在手术前除征得患者本人同意外,还应当取得其家属或者关系人的同意,否则不能施行手术。这本是尊重患者及其家属权利的表现,医院应当遵照执行。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医院有专业的技术能够判断如果不及时进行手术,患者的生命面临巨大的风险,而且手术是唯一的救治方法,此时即使家属不同意手术,医院也应当以患者的生命为最重要的考量,挽救人的生命是最高的道德,即使家属不同意,医院也应当进行手术。虽然违反了法律规定,但是符合道德要求。本题中即是如此,怀孕9个月的孕妇生命垂危,即使法律要求必须取得家属的同意,但是为了挽救孕妇及胎儿的生命,医院应当给孕妇做手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15年8月,怀孕9个月的甲因呼吸困难在丈夫乙的陪同下到医院检查,医生检查后发现孕妇及胎儿均生命垂危。医生准备给孕妇做手术,以挽救孕妇及胎儿的生命。根据国务院制定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医疗机构施行手术、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治疗时,必须征得患者同意,并应当取得其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医院要求甲的丈夫乙在手术同意单上签字,但是乙以风险太大为由拒绝签字,医院因此未能实施手术,最终孕妇及体内胎儿不治身亡。9、《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属于我国哪种法律渊源?在本案中,该条例体现的规范作用是什么?标准答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是由国务院制定的,属于行政法规。在本案中,该条例体现了法的指引作用。指引作用是指法律规范对行为起到的导向和引导作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法律的形式设定医院做手术的相关程序,引导医生在法律规定的程序内开展活动,发挥了法律规范的指引作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从法律与道德的角度,分析医院是否应当给孕妇做手术?标准答案:道德是法的基础和评价标准,法是传播道德、保障道德实施的有效手段。道德与法律是社会关系调整的根本规范,但是这两种基本的社会规范并不总是协调一致的,而是时常处于相互冲突之中,主要表现为情理与法理上的冲突,这种冲突主要是由于道德和法两种社会规范本身的差异造成的。情理与法理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合法不合理与合理不合法两种情况。本题中,医院的做法就是合法不合理。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医院在手术前除征得患者本人同意外,还应当取得其家属或者关系人的同意,否则不能施行手术。这本是尊重患者及其家属权利的表现,医院应当遵照执行。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医院有专业的技术能够判断如果不及时进行手术,患者的生命面临巨大的风险,而且手术是唯一的救治方法,此时即使家属不同意手术,医院也应当以患者的生命为最重要的考量,挽救人的生命是最高的道德,即使家属不同意,医院也应当进行手术。虽然违反了法律规定,但是符合道德要求。本题中即是如此,怀孕9个月的孕妇生命垂危,即使法律要求必须取得家属的同意,但是为了挽救孕妇及胎儿的生命,医院应当给孕妇做手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案例:甲因急用钱将乙委托其保管的一幅名画以自己的名义卖给丙,丙在支付对价的同时拿走了字画。一日乙在丙处见到自己的画欲拿回,遂与丙发生纠纷,诉到法院。法官拿到案件后,查遍当时所有法律,没有适用该案件的法条。于是丁、戊两法官分别写出自己的判决如下。判决书:丁:根据物权的追及性,所有物无论辗转落人何处,所有人都可以追回,乙是该画的所有人,因此有权从丙处拿回自己的画。故判决丙归还乙的画,其损失由甲赔偿。戊:根据债的相对性,甲、乙之间的保管合同之效力不能及于第三人丙,同样,甲、丙之间的买卖合同关系不及于乙,故乙只能要求甲返还其画,甲与丙的买卖合同由于出卖方无权处分而效力待定,又因真正权利人乙不予承认,因此变为无效的合同,甲、丙双方应返还原物,甲向丙承担缔约过失责任。法条(该案判决后立法中有了该法条):无权处分人处分他人财产,第三人为善意且有偿的情况下,第三人应取得所有权。问题:11、法官在作出判决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法律推理?标准答案:法官在作出判决的过程首先遇到了作为推理的前提之一即法律不确定,因此确定法律的过程就是实质推理。法官在作出判决的过程还运用了形式推理中的演绎推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从法律渊源的角度分析法官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作出判决的依据。标准答案:法官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作出判决的依据是法律原则和法理等间接法律渊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分析法官的判决和法条在内容上的异同、各自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标准答案:法官的判决属于非规范性法律文件,法条代表的是规范性法律文件。二者的相同点是都具有法律效力,不同点是规范性法律文件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从判决到法条的过程所反映的法理。标准答案:从判决到法条的过程实际上是从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到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过程,说明了法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往往是先有创造性判决,后有在立法上得到承认的法条。本题判例与法条的不同说明了法律的最终决定者是社会生活而非逻辑。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某国有公司总经理李某涉嫌行贿,被A市某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A市某区人民法院依法进行了审理。法院认为,李某犯行贿罪,行贿金额300万元,情节严重,依照《刑法》第390条的规定,应判处有期徒刑7年。李某案发后,主动举报某局局长贪污的犯罪事实,有立功情节,可以减轻处罚。法院判决李某有期徒刑2年。A市人民检察院认为李某行贿数额巨大,一审法院量刑过轻,于是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抗诉。A市中级人民法院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启动二审程序。中级法院认为李某具有立功情节,一审法院可以自由裁量减轻处罚或从轻处罚,因此维持了一审法院的判决。运用法理学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5、上述材料中,哪些司法活动体现了程序公正?标准答案:上述材料中,程序公正体现在:A市某区检察院依法对李某提起公诉;A市某区法院依法审理该案;A市某区检察院依法提起抗诉;A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启动二审程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上述材料中,哪些司法活动体现了实体公正?标准答案:上述材料中,实体公正体现在:A市某区法院根据李某的犯罪情节、立功情节和法律规定作出判决;A市某区检察院认为量刑过轻,提起抗诉;A市中级人民法院维持一审原判。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如何才能保障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标准答案: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前提和保障,实体公正是程序公正的目标和追求。法律通过将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及其重要的社会关系纳入法律之内,使公正融入法律规范之中,实现法治化治理,从而全面促进和保障公正。通过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机制,公正地分配社会的利益和负担,使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得以通过立法来落实。通过法律效果上的认可和惩罚机制,在执法与司法上保障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实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赵某和马某是夫妻。一日赵某在看报纸,看到报纸上说某两夫妻平日如何恩爱,结果离婚分割财产的时候还是闹得不可开交。平时素爱开玩笑的赵某便对马某说:“如果我们俩离婚,我财产一分也不要,全部都给你。"马某正在削苹果,于是开玩笑地用水果刀指着赵某说:“口说无凭,你敢就写下来。”于是赵某立书一字据,愿在离婚分割财产时将全部共有财产给马某。后来两人感情逐渐恶化,诉到法院要求离婚分割财产。两人都同意离婚,但在分割财产的问题上,马某拿出赵某当时写的字据要求取得全部共有财产。赵某主张当时是马某拿水果刀逼他写的,要求分得自己应有部分的财产。主审的林法官认为,赵某无法举证出其主张的字据无效的证据。所以认定字据显示的为他真实的意思表示,于是林法官判决马某和赵某离婚,马某取得全部共有财产。请根据法理学的有关知识和原理,回答下列问题:18、法院的判决能否成立?为什么?标准答案:法院的判决符合法律规定,可以成立。根据责任法定原则,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应当根据法律,而且只能根据法律。既然在法律上可以认定有离婚后财产分割的协议,因此,就应当按照夫妻协议的约定分割财产。此外,司法机关以事实为根据,是指司法机关对案件作出处理决定,只能以被合法证据证明的事实和依法推定的事实作为适用法律的依据。合法证据证明的事实,可能与客观事实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它属于法律认可的客观事实。本题中,既然本案中的证据证明了离婚协议的存在,自然被离婚协议所证明了的财产分割协议的存在,赵某就应当承担责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法院的判决是否合理?为什么?标准答案:法院的判决合理。因为本题中,赵某是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之人,其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后果应有充分的认识,应当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离婚诉讼本来就规定要照顾女方或者抚养子女一方,加之赵某已经明确放弃财产,所以法院的判决合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从本材料所描述的事实说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及其法律的局限性。标准答案:法律与道德是不同的。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违法,甚至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法律只是道德的最低要求。本案中,马某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但在法律上却是可以得到支持的。不能因为马某的行为不道德,而否认法院判决的合法性。此外,法的作用是有限的,不是万能的。法律是概括性规范,进行规范性调整,关注的是各种情况的共性,可能会牺牲个案的正义。本案中,证据证明的事实与客观事实是不同的,这说明了法的作用的局限性。但不能因为本案中个别正义未能实现而否认法院判决的合法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法律硕士综合课(分析题)模拟试卷第5套一、分析题(本题共13题,每题1.0分,共13分。)《尚书.康诰》:“净明乃罚。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1、该段文字反映的原则是什么?标准答案:该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区分故意和过失、惯犯和偶犯的原则。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该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标准答案:该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一定要慎重地施用刑罚。一个人虽犯了小罪,却不是由于过失,而是一贯犯罪,就是自行不法,即使其罪很小,就不可不杀;反之,一个人罪虽大,但不是惯犯,又出于过失,虽然按照断狱的道理处罚其罪,但是罪不至死。在这段文字中,过失被称为“眚”,故意被称为“非眚”,偶犯被称为“非终”,惯犯被称为“惟终”。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该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标准答案:该段文字表明,在西周时期,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惯犯与偶犯在观念上已有所区别。凡是故意犯罪及惯犯都要从重处罚,过失犯罪及偶犯则可减轻处罚,这一原则说明西周时期在刑法理论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该段文字反映的问题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标准答案:这种以犯罪主观动机和客观危害结果为依据定罪量刑、区别对待原则的确立,是我国刑法史上的重大发展,对后世刑罚适用原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朝的“端”和“不端”、汉朝的“误”和“故”、唐朝的“六杀”,都是在西周时期的故意和过失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大戴礼记.本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不顺父母去,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妇有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东汉经学家何休注:“妇人有……三不去。尝更三年丧不去,不忘恩也;贱取贵不去,不背德也;有所受无所归不去,不穷穷也。”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5、何谓“七出、三不去”?“七出、三不去”规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标准答案:该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婚姻解除制度(休妻制度),包括“七出、三不去”制度。“七出”是丈夫休弃妻子的法定七种情形。“三不去”是限制“七出”的三种法定情形。①妻子有下列七种情形之一的,丈夫即可将妻子休弃:不孝顺父母的可以休弃;无子的可以休弃;淫乱的可以休弃;有严重疾病的可以休弃;多嘴多舌的可以休弃;妒忌的可以休弃;偷盗的可以休弃。不顺父母的属于道德沦丧;无子的会断绝后嗣;淫乱的会破坏伦常秩序;妒忌的会影响家庭关系;有重大疾病的无法共同生活;多嘴多舌的会离间亲属感情;偷盗的会背信弃义。②妻子有下列三种情形之一的,可以免遭被休弃的命运:若妻子被休弃后无家可归的不能休弃;与丈夫一同为公婆服过三年大丧的不能休弃;娶妻时贫贱而经夫妻同甘苦后来变得富贵的,不能休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东汉经学家何休是如何解释“三不去”适用情形的?标准答案:何休认为,下列情形即为“三不去”:与丈夫一同为公婆守孝三年,由于不忘记恩情,不能休弃;娶妻时贫贱而后变得富贵,由于不违背伦常德教,不能休弃;若妻子被休弃而无家可归,由于会断绝生路,不能休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如何评价材料所记载的内容?标准答案:①“七出”制度对于维护家庭男尊女卑和夫权统治,并进而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家族政治意义重大,这对保持当时婚姻关系的稳定性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七出”是丈夫休弃妻子的七种片面借口,实际上是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丈夫单方面休弃妻子的权利,“七出”使得离婚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丈夫的手中,这必然从法律上对女子进行了束缚,从而进一步剥夺了女子在社会关系中应有的地位。②“三不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丈夫的婚姻解除权,这对稳定婚姻家庭关系、维护礼制具有积极意义。“三不去”虽然构成对“七出”的限制,但解除婚姻关系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男方手中;只要丈夫想抛弃妻子,就可以随意找到借口。所以“三不去”并不意味着对妻子权利的真正保护。“三不去”的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夫权统治和“礼仪”制度。③“七出、三不去”制度不仅在西周时期得以贯彻,而且影响到后世的立法,后世对婚姻解除限制的规定,大体没有超出“七出、三不去”的范围。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讯狱》:凡讯狱,必先尽听其言而书之,各展其辞,虽知其詍勿庸辄诘。其辞已尽书而无解,乃以诘者诘之。诘之又尽听其解辞,又视其它无解者以复诘之。诘之极而数詍,更言不服,其律当笞掠者,乃笞掠。笞掠之必书曰:爰书:以某数更言,毋解辞,笞讯者。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8、该段文字反映的是秦朝的何种法律制度?标准答案:该段文字反映的是秦朝的审理制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该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标准答案:该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凡是审理刑案,必须首先听取两造(两造即为原告和被告)的口供并详细记录,使他们各自陈述,虽然知道有人在欺骗,也不要立即发问。如果其供述完毕而案情仍不清楚,则对不清之处再行追问,同时再详细听取并记录其辩解之辞。然后,再就其未能解释清楚的问题继续追问。追问到最后,如果当事人仍然一再欺骗,乃至改变口供拒不服罪,依法可以施行拷打时,则对其施行拷打。拷打时必须写明:“报告:因为某人多次变更口供,且不能说明变更的理由,所以对某人施行刑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如何评价秦朝的上述规定?标准答案:该段文字表明,秦朝较为重视刑案的审理,提倡不经过刑讯而获取口供,这表明,秦朝统治者认识到,不使用刑讯所得到的口供较为可靠,因而对刑讯的态度既承认合法,但又不积极提倡,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制止刑讯逼供。由于秦朝法制残酷,并奉行有罪推定的原则,因此根本不能杜绝实践中刑讯的广泛适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当耐为司寇而以耐隶臣诬人,何论?当耐为隶臣。”又:“完城旦,以黥城旦诬人,何论?当黥。”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1、《法律答问》在性质上是什么?标准答案:《法律答问》在性质上属于法律解释,与秦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何谓耐为司寇、耐为隶臣、完城旦和黥等刑罚?对于以耐为司寇和完城旦之刑分别以耐为隶臣和黥城旦诬人者,如何论处?标准答案:耐为司寇即剃掉鬓须去伺察贼盗的劳役刑;耐为隶臣即剃掉鬓须为官奴之刑;完城旦即修筑城墙的劳役刑;黥刑即脸上刺划并涂墨之刑。当处耐为司寇之刑的人,以当处耐为隶臣之刑的罪名诬告他人的,应对诬告者处以耐为隶臣之刑;当处完城旦之刑的人,以当处黥城旦之刑的罪名诬告他人,对诬告人者应处以黥刑。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试分析该段文字反映的定罪量刑原则。标准答案:这段材料反映的是诬告反坐原则,即对诬告者各自按照诬告他人的罪名处刑。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法律硕士综合课(分析题)模拟试卷第6套一、分析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唐律疏议.杂律》:“诸坐赃致罪者,一尺笞二十,一疋(音匹——编者注,一疋就是一匹的意思)加一等;十疋徒一年,十疋加一等,罪止徒三年。”疏议曰:“赃罪正名,其数有六,谓受财枉法、不枉法、受所监临、强盗、窃盗并坐赃。然坐赃者,谓非监临主司,因事受财,而罪由此赃,故名坐赃致罪。”1、该段文字反映的是唐朝的什么制度?标准答案:这段文字反映的是唐朝的六赃犯罪之一——“坐赃”犯罪。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根据该段文字分析该制度适用的情形?标准答案:唐朝的六赃是指犯赃罪的六种情形: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强盗、窃盗和坐赃六种情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唐律规定该制度的意义是什么?标准答案:唐朝将赃罪区分为六种情形,并具体规定了坐赃犯罪,区分了坐赃犯罪的量刑幅度,使得贪污受贿的各类犯罪在法律上有法可依。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唐律规定该制度的立法宗旨是什么?标准答案:唐律规定六赃犯罪以惩办贪官污吏,净化官吏队伍,但规定六赃犯罪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稳定统治秩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5、《礼记.大传》:“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问题:(1)这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什么原则?其历史渊源是什么?(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3)西周规定这一原则的立法宗旨是什么?标准答案:(1)这段文字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礼的基本原则及其作用。礼渊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原是一种社会习俗,经夏、商、西周改造整理后,遂成为调整奴隶制社会关系的规范。(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第一谓之“亲亲”,就是亲近以父母为首的亲属,第二渭之“尊尊”,就是尊敬以君主为首的贵族。只有实行“亲亲”,才能尊崇祖先,尊崇祖先才能敬仰宗族,敬仰宗族,才能团结全体贵族,团结全体贵族,才能宗庙严,宗庙严才能重视天下社稷,重视社稷才能使人民安定,人民安定才能财富充足,财富充足才能众志成城,众志成城才能形成礼仪风俗,礼仪风俗形成了才能达到天下大治。(3)西周统治者总结商纣王倒行逆施、众叛亲离导致的商朝灭亡的教训,认为立法、施政必须贯彻“亲亲”、“尊尊”等礼的基本原则。所谓“亲亲”,就是强调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每个人都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亲敬以父权家长、族长、宗主为中心的亲属。因此,“亲亲”实际是一条以孝为核心,同时体现男尊女卑关系的宗法伦理原则,旨在维护家庭、家族及宗族内部的伦理道德秩序。而“尊尊”则要求下级对上级、小宗对大宗、臣民对君长绝对服从与尊敬,严守社会等级秩序,严禁违法僭越。所以,“尊尊”实际是一条以忠为核心的等级差别原则,旨在维护整个国家的君臣贵贱秩序。规定“亲亲”、“尊尊”制度的意义在于,只有实行“尊尊”、“亲亲”,才能实现其巩固统治国家,维护奴隶主贵族专政的根本目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尚书.吕刑》:“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孔安国传:“刑疑,赦从罚;罚疑,不论以为罪。”《礼记.王制》:“附从轻,赦从重”;“疑狱汜(音犯——编者注)与众共之,众疑,赦之。”问题:(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原则?其历史渊源是什么?(2)这两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3)这两段文字反映的立法宗旨是什么?(4)文中提到的“五刑”、“五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标准答案:(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罪疑从轻、罪疑从赦的刑法适用原则。所谓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即对定罪量刑有疑义或者有争论的案件,实行从轻处罚或者予以赦免的原则。该原则渊源于上古时期所奉行的“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的信条。(2)这两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对犯有“五刑”之罪而又有疑问的,则定五罚之罪;对定五罚之罪而又有疑问的,则不予论处,以求恰当地定罪量刑。对介于轻重之间的犯罪,按照轻罪判处轻刑;对误判重罪的人,须赦免其重罪;对疑难案件须与众人共同讨论,如果众人都有疑问,则不予论罪。(3)这两段文字表明,西周时期凡是对定罪量刑有疑义或者有争论的案件,都从轻处断或者予以赦免,这体现了西周时期在刑法运用上的慎重,这有利于防止和减少无罪处刑和轻罪重刑的现象。罪疑从轻、罪疑从赦的刑法适用原则是西周时期刑法原则的重大发展,也是“明德慎罚”立法指导思想在刑事立法上的具体体现。(4)这段文字中涉及的五刑,为奴隶制五刑,即墨、劓、jpJ、宫、大辟五刑;五罚即对处以五刑有疑的,以赎刑代罚,其中,赎刑有五等,分别用以免除肉刑和死刑。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周礼.天官.小宰》:“听称责以傅别。”郑玄注:“称则责贷予,傅别为券书也。听讼责者,以券书决之。傅,傅著约束于文书;别,别为两,两家各得一也。”问题:(1)这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制度?(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3)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问题?(4)这段文字所提及的内容对司法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标准答案:(1)该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契约制度——借贷契约。西周时期的借贷契约称为“傅别”。(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处理称责纠纷的依据是傅别。郑玄解释道,“称责”就是指借贷,“傅别”是券书。审理债务纠纷,以“傅别”为证据。“傅”就是指将借贷的内容写在文书之中,“别”就是指将这样的券书一分为二,债权人和债务人各拿一半。(3)这段文字表明,西周时期已经存在了商品交易的借贷关系,表明了西周时期借贷关系的活跃和相应诉讼案件的增多。借贷的出现适应了西周时期调整民事、经济关系的法律需要,也证明了西周时期民事法律规范的较大发展。(4)“傅别”的出现,促进了司法制度中证据的运用和发展,特别对于财产关系的纠纷,就以契约文书为依据,而不是以人证为依据,从而影响了古代契约纠纷的证据运用方式,这对完善司法审判起到了促进作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唐律疏议.杂律》:“诸坐赃致罪者,一尺笞二十,一疋(音匹——编者注,一疋就是一匹的意思)加一等;十疋徒一年,十疋加一等,罪止徒三年。”疏议曰:“赃罪正名,其数有六,谓受财枉法、不枉法、受所监临、强盗、窃盗并坐赃。然坐赃者,谓非监临主司,因事受财,而罪由此赃,故名坐赃致罪。”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8、该段文字反映的是唐朝的什么制度?标准答案:这段文字反映的是唐朝的六赃犯罪之一——“坐赃”犯罪。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根据该段文字分析该制度适用的情形?标准答案:唐朝的六赃是指犯赃罪的六种情形: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强盗、窃盗和坐赃六种情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唐律规定该制度的意义是什么?标准答案:唐朝将赃罪区分为六种情形,并具体规定了坐赃犯罪,区分了坐赃犯罪的量刑幅度,使得贪污受贿的各类犯罪在法律上有法可依。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唐律规定该制度的立法宗旨是什么?标准答案:唐律规定六赃犯罪以惩办贪官污吏,净化官吏队伍,但规定六赃犯罪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稳定统治秩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唐律疏议.名例律》:“诸犯罪未发而自首者,原其罪。其轻罪虽发,因首重者,免其重罪;即因问所劾之罪而别言余罪者,亦如之……即自首不实及不尽者,以不实不尽之罪罪之;至死者,听减一等。其知人欲告及亡叛而自首者,减罪二等坐之;即亡叛者,虽不自首,能还归本所者,亦同。其于人损伤,于物不可赔偿,即事发逃亡,若越度关及奸,并私习天文者,并不在自首之列。”12、该段文字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标准答案:该段文字反映了唐朝的自首原则。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该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标准答案:该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凡是犯罪未被告发而自首的,免其罪;因轻罪被告发而自首其重罪的,免其重罪;因此罪被审而另言别罪的,赦免别罪……自首不真实或者不彻底的,按照其所隐瞒的罪行和情节处刑,但应当处死刑的,减刑一等;知道他人将要告发,或者同伙亡叛将要案发而自首的,减刑二等,亡叛的虽未自首,但是能够返回当初亡叛之处的,减罪二等。但是对于杀伤他人、不能返还原物、案发后逃亡、无公文过关以及强奸和私自研习天文的,不在自首范围。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适用该原则有何例外?标准答案:对杀伤他人、不能返还原物、案发后逃亡、没有公文过关以及强奸和私自研习天文的,不适用自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这一规定的立法宗旨是什么?标准答案:唐律关于自首原则无比详尽的规定,有利于分化瓦解犯罪分子,提高破案效率,稳定社会秩序。此外,自首原则不仅表明唐朝刑法适用原则的重大发展和法律的完善,也表明对于严重危害封建统治秩序的重罪以及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不适用自首,体现了唐朝对统治秩序的关切和对长治久安的维护。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法律硕士综合课(分析题)模拟试卷第7套一、分析题(本题共16题,每题1.0分,共16分。)德国人米斯特今年某日持所购京剧票去北京H剧院观看京剧“空城计”,不料该剧几位主演在外地演出未能按时归来,剧院临时把时间作了调整,在演出当日播放了另外一场话剧。米斯特以该剧院违约为由向该区法院提起诉讼。问题:1、米斯特与该剧院有几种法律关系?标准答案:形成的法律关系有:调整性法律关系、平权型法律关系、相对法律关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米斯特因购买该京剧票与该剧院形成的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什么?标准答案:二者形成相对法律关系,该相对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演出行为,即剧院按照权利人的要求演出京剧的行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该剧院与法院是哪一种法律关系?标准答案:保护性法律关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王某的父亲死后,其母亲李某将王家住宅独自占用。王某对此深为不满,拒绝向李某支付赡养费。李某将王某告上法庭。法官审理后判决王某每月向李某提供生活费200元。请结合材料试回答下列问题:4、分析材料中涉及的法律关系及其性质。标准答案:王某与母亲李某之间为赡养法律关系,是普通法律关系和平权型法律关系。当事人王某、李某与法院之间的法律关系是诉讼法律关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分析引起这些法律关系变动的法律事实及其类型。标准答案:引起这些法律关系变动的法律事实是王某父亲的死亡事件以及法院的判决事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13年7月,W市某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父母诉请子女“常回家看看”的民事案件。该院判决:被告人应自判决生效之日起,每两个月至少到父母居住处看望、问候一次;法定节假日均须履行探望义务。这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施行后的全国首例判决。对此,有人认为,该判决保护了老年人权益,维护了传统伦理道德;有人则认为,不应当将道德法律化,探望父母虽符合伦理道德,但不应成为法律上的强制义务。请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相关法理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6、如何看待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标准答案:第一,某些道德上的要求可以上升为法律,并以强制力保障执行。在这起案件中,“常回家看看”是我国伦理道德的要求,通过立法将其上升为法律规范,并在司法中予以确认,不仅有助于老年人权益的保障,也有助于弘扬关爱老人这一伦理道德。第二,并非所有的道德都应上升为法律。有些道德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上升为法律,反而可能损害法律的权威。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需要法律调整与道德调整的相互协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如何理解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标准答案:第一,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和评价标准:道德是法律的理论基础;道德是法律的价值基础;道德是法律运行的社会基础;道德是法律的补充,可以弥补法律的漏洞。第二,法律是传播道德、保障道德实施的有效手段:法律通过立法,将社会中的道德理念、信念、基本原则和要求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赋予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以法律的强制力;法律是道德的承载者;法律是形成新的道德风貌、新的精神文明的强大力量。知识点解析:在法理学的考查中,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主观题考查的重点。回答此题不仅需要考生掌握课本知识,更要求考生了解实际,联系材料作答方可获得满意的分数。考生在复习法理学时应该重点背诵在历年真题中屡次出现的知识点,同时关注时事新闻,在回答主观题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良好的结合。2013年3月,某省会城市人民政府拟出台《关于全面推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规章。该《办法》规定:“凡上一年度本市前100名纳税民营企业的企业主,其子女参加高中入学考试,总成绩可加20分。”该《办法》在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过程中引起争议。《办法》起草部门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此举是为了鼓励民营企业发展,为民营企业主创造更好的条件。既然纳税大户为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社会为何不能投桃报李?”请结合我国宪法和法律的相关规定,回答下列问题:8、该《办法》侵犯了公民的何种宪法权利?标准答案:该《办法》侵犯了我国公民在宪法上的平等权与受教育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根据我国《立法法》,若该《办法》得以通过,应当报哪些国家机关备案?标准答案:该《办法》应当报国务院备案,同时报该市人大常委会、省人大常委会和省人民政府备案。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接受备案的机关如果认为该《办法》与上位法相抵触,可作出何种审查意见?标准答案: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如认为该《办法》与上位法相抵触,有权予以改变或撤销。该市人大常委会、省人大常委会如认为该《办法》与上位法相抵触,有权予以撤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几位知名法学教授认为国务院施行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拆迁条例》”)与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相抵触,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对《拆迁条例》进行审查的建议。这一行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启动《拆迁条例》的修改程序,召开专家研讨会,公布草案征求民意,于2011年1月颁布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请结合我国宪法的规定及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1、法学教授对《拆迁条例》提出审查建议,有何《宪法》和《立法法》的依据?标准答案:根据《宪法》,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公民认为行政法规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针对该审查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进行何种处理?标准答案: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要求国务院修改《拆迁条例》或有权撤销此行政法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国务院在制定《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过程中,广泛听取民意的《宪法》和《立法法》依据又是什么?此举反映了立法活动的何种原则?标准答案:我国《宪法》规定,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我国《立法法》规定,行政法规在起草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工程监理委托合同
- 2024年网络密码机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野生苦瓜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3年安神补脑类药物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年红外线气体分析仪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液-液转盘萃取塔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挂臂式牙钻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大型模具用气弹簧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18项医疗核心制度要点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期末考试(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房车行业竞争战略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3年8月26日事业单位联考C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试题
- 2023年天津公务员已出天津公务员考试真题
- 施工现场临水施工方案
- 2022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真题(四川县乡卷)及答案解析
- 艾滋病职业防护培训
-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结业考核模拟考试试题
- 2025年高考数学专项题型点拨训练之初等数论
-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数学试题(无答案)
- 2024年全国消防宣传月《全民消防、生命至上》专题讲座
- 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