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任务群一文言文阅读[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材料一: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1.[新题型·主观型文言断句]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夫为人A所B陷C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解题思路“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的意思是“被人陷害却还想战胜敌人”,语意完整,故“胜敌”后应断开;“不亦……乎”是反问句式,“乎”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不亦难乎”可译作“不也是困难的吗”,语意完整,故需在“乎”后断开;“苻坚之类”作“是也”的主语,两者之间不应断开,故应在“苻坚”前断开。2.[理解重要词语]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解题思路“闻金则止”的“金”指军中作信号用的乐器钲,后多指锣,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刁斗”则是指三足长柄的锅,是古代军中兼用于炊煮和巡更敲击的铜制用具。3.[理解文意]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解题思路“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可知,苻坚战例是失,吴汉战例是得,唐太宗认为可以作为万代借鉴的是这两个战例的得失。4.[文言翻译]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译文:请您稍稍后退,让将士们得以展开战斗,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观战,不是很愉快吗!(4分)(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译文:古人临阵时出奇兵,攻击敌人意想不到之处,这是变化的方法吗?(4分)解题思路(1)关键词“却”(后退)、“得”(得以、能够)各1分,句子大意2分。(2)关键词“不意”(意想不到)、“斯”(这)各1分,句子大意2分。5.[概括原因]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①外因:为慕容垂所陷害。②内因:用兵能合不能分。(3分)解题思路由题干可知,需从材料二中找到李靖对淝水之战中苻坚的评价语句,然后再分析李靖的观点。根据“‘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可得出苻坚失败的外因:为慕容垂所陷害。根据“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可得出苻坚失败的内因:用兵能合不能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不可在险狭之地与敌交战,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之地做战场。部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这样(作战)没有不胜利的。兵法上说:“指挥大军作战,要能控制部队进退。”东晋太元年间,前秦帝苻坚率领大军进驻寿阳,在淝水一岸摆好阵势,同东晋将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你率军长途跋涉踏入我境,却临水列阵,是不想同我迅速作战。请您稍稍后退,让将士们得以展开战斗,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观战,不是很愉快吗!”苻坚的部下都说:“应当依仗淝水,不让晋军渡河上岸。我军兵多,对方兵少,这样做一定会万无一失。”苻坚说:“只管退军,让他们渡河,(趁其渡河之时)我率领几十万骑兵朝河中行进,逼近并歼灭他们。”苻融也赞成这样做。于是苻坚指挥前秦军后撤,(不料)部队因此大乱而不能停止。此时,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八千精兵渡过淝水。谢玄和谢琰进兵与前秦军在淝水之南激战,苻坚部队溃败。材料二:唐太宗问:“古人临阵时出奇兵,攻击敌人意想不到之处,这是变化的方法吗?”李靖答:“前代的战斗,多是凭借小智谋战胜没有智谋的人,凭借微小长处战胜没有长处的人,这些人哪里能谈论兵法呢?如谢玄(在淝水)击破苻坚,不是谢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坚不善于用兵的缘故。”唐太宗回过头命侍臣挑选出《谢玄传》来阅览,说:“苻坚哪些地方处理得不好呢?”李靖答:“我看《苻坚载记》上说:‘(淝水之战)前秦各军都溃败了,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独自得到保全。苻坚率领千余名残兵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慕容垂杀掉苻坚,没有实现。’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前秦军的混乱。慕容垂一军独自得到保全,苻坚被慕容垂陷害就很明显了。被人陷害却还想战胜敌人,不也是困难的吗?所以我说没有智谋,苻坚这一类人就是这样。”唐太宗问:“军队有分兵有聚合,使用何法以适宜最为重要。前代的事迹中,谁是擅长这一兵法的人?”李靖答:“苻坚统率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战败,这是用兵能合却不能分导致的。吴汉讨伐公孙述,和副将刘尚分兵驻扎,相距二十里,公孙述来攻打吴汉,刘尚出兵合击,大败公孙述,这是用兵能分而又能合导致的。”唐太宗说:“是的。这些得与失的事迹,足以作为万代的借鉴。”[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6.[客观型文言断句]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C)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解题思路“歃盟”的意思是“歃血结盟”,“于秦”表示歃血结盟的对象,作状语,故“歃盟于秦”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D两项;“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意思是“这就是我所说的效忠于大王”,“之所以”是固定结构,其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项。故选C。7.[理解古代文化知识和重要词语]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解题思路“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的意思是“所受的蒙蔽”,两者词义不同。8.[理解文本内容]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解题思路“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错误,原文说的是“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意思是“魏王说:‘我希望您去做这件事!’”,由此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而不是孟尝君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9.[文言翻译]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译文:我国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如今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4分)(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译文:如果燕国不能救援魏国,魏王就会屈己下人割让土地,以魏国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开。(4分)解题思路(1)关键词“岁不熟”(收成不好)、“且”(将)各1分,句子大意2分。(2)关键词“折节”(屈己下人)、“去”(离开)各1分,句子大意2分。10.[比较内容的不同]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①对待赵国:分析利弊。②对待燕国:威胁恐吓。(3分)解题思路由题干可知,此题考查的内容是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时分别采用了什么游说策略,据此在文中寻找相关语句。游说赵国的语句是“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民亦且岁死矣”,游说燕国的语句是“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综合以上语句可知,孟尝君游说赵国主要是通过分析利弊,阐明唇亡齿寒的道理,让赵国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游说燕国主要是通过威胁恐吓,让燕国明白不出兵相救将会导致什么恶果。参考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了这件事,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您替我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了诸侯援救,那么国家可以存续下来。”魏王说:“我希望您去做这件事!”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兵车。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向大王)借兵去解救魏国!”赵王说:“我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强大,魏国的军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弱小。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年年战乱且百姓没有年年死亡,但魏国的土地年年战乱且百姓年年有死亡的,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边做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与秦国歃血结盟,这样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赵国的土地也将年年战乱,百姓也将年年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效忠于大王。”赵王答应了,为魏国派出十万士兵、三百辆兵车。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希望大王前去援救魏国!”燕王说:“我国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如今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孟尝君田文说:“跋涉几千里去援救别人,这有利于燕国。现在魏王出了国门便看见秦军,即使想跋涉几千里去援助他人,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田文说:“我给大王献上有利的计策,但大王不采用我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燕王说:“我可以听听这个大的变化吗?”孟尝君说:“如果燕国不能救援魏国,魏王就会屈己下人割让土地,以魏国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开。秦兵离开魏国后,魏王倾尽韩国、魏国的军队,又向西借秦国军队,再依靠赵国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兵力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燕国是跋涉几千里去援助他人好,还是一出去就看见敌军好?(对于四国军队来说)路程很近而且运输也方便,这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我听从您的。”于是为孟尝君派出八万士兵、二百辆兵车,跟从孟尝君。魏王非常高兴地说:“您借到燕国、赵国这么多士兵而且很快。”秦王非常恐慌,割让土地向魏国请求讲和。魏王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士兵,并且封赏了孟尝君田文。选文选文概览卷别出处体裁主题文本形式2023年新课标Ⅰ卷《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诸子散文、杂说议论说理,展现了法家和儒家主张的差异以及两家立论、驳论的交锋双文本2023年新课标Ⅱ卷《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军事论著展现古代作战谋略双文本2022年新高考Ⅰ卷《战国策·魏策三》国别体史书感受古代策士在纵横捭阖中体现出的高超智慧,学习人物身上体现出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单文本2022年新高考Ⅱ卷《东观汉记》卷十纪传体史书感受古代忠臣良将良好的品质,学习人物体现出的忠于国事、恭俭自牧的精神单文本选文分析(1)选材范围持续扩大,选文出处由确定进入不确定。2020年及以前,高考全国卷的文言文阅读基本上是从“二十四史”中选材;2021年,改从《通鉴纪事本末》和《宋史纪事本末》中选材;2022年,从《战国策》《说苑》《东观汉记》中选材;2023年,选材范围进一步扩大,《孔丛子》《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隆平集》《韩非子》都成为选材对象。(2)文本体裁趋于多样,由史传文走向多元。2020年及以前,高考全国卷所选文言文的体裁都是纪传体;2021年首次出现纪事本末体,以讲述事件为主;2022年,高考所选文言文的体裁进一步扩展,除纪传体外,还有国别体、杂史小说;2023年又出现对话录、散文等体裁。(3)作品内容更加丰富,由写人转向叙事说理。由宣扬帝王将相、忠臣良将、德才兼备之士的事迹及精神品质转向叙事说理,旨在引导考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精华和养分。(4)材料数量突破常规,文本由单一变为复合。2023年两套新课标卷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均采用了双文本形式,这种多文本的材料组合形式从信息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古代诗歌延伸至文言文,是对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学习任务群和教学中大单元教学要求的回应。单一材料变成复合材料后,对考生的阅读、分析、评价等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命题命题概览卷别考查内容题型分值是否关联教材2023年新课标Ⅰ卷T10,文言断句主观题各3分第11题对加点词的解说关联教材;第13题文言文翻译关联教材T11,理解重要词语客观题T12,理解文意T13,文言翻译主观题8分T14,理解概括文意3分2023年新课标Ⅱ卷T10,文言断句主观题各3分第11题对加点词的解说关联教材;第13题文言文翻译关联教材T11,理解重要词语客观题T12,理解文意T13,文言翻译主观题8分T14,理解概括文意3分2022年新高考Ⅰ卷T10,文言断句客观题各3分第11题对加点词的解说关联教材T11,理解古代文化知识和重要词语T12,理解文意T13,文言翻译主观题8分T14,理解概括文意3分2022年新高考Ⅱ卷T10,文言断句客观题各3分第11题对加点词的解说关联教材T11,理解古代文化知识和重要词语T12,理解文意主观题T13,文言翻译8分T14,理解概括文意3分命题特点(1)题型稳中有变。在题量不变、考点不变、分值不变的情况下,2023年断句题由原来的客观题改为主观题,要求考生从8个断句点中选出3个正确的。这样的设题,有助于降低利用所谓“技巧”侥幸选对的可能性,有利于考查考生真实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2)注重关联教材。2023年高考与教材的关联更加密切,如第11题的选项关联了教材中的内容,第13题的句子中的关键词也关联了教材中的文言词语。命题趋势(1)试题保持相对稳定。一般围绕五个考查点,设置五道小题,共20分。不过,根据选文特点,个别题目的考查形式有可能会发生变化,一些传统考点也可能以新的命题形式出现在试卷中。(2)关联教材更紧密。试题注重关联教材,选项例句大多关联课内文言语句。课内外联动,有助于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选文类型更丰富。文本内容和文本类型越来越丰富。教材中的文言文类型,如论说类、应答类、序跋类、奏议类、游记类等都有可能出现在高考试卷中。(4)答题情境真实化。断句题更接近主观断句的形式;观点梳理概括题,注重考查观点归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考生以史为鉴,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做人做事的智慧。备考建议(1)紧扣教材篇目,夯实文言基础。回归课本,以初高中教材中的文言篇目为复习抓手,梳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文言素养。(2)拓展阅读范围,培养文言语感。初高中教材中包含多篇文言文,对这些文章考生要烂熟于心。备考时,还可以适当地扩大文言文阅读面,增大文言文阅读量,培养语感,从而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3)减少机械刷题,提高能力素养。面对新题型、新变化,考生要抛弃“题海战术”,学会在做题的过程中总结阅读策略和解题技巧,并灵活运用。在部编版教材中,文言文阅读涉及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四个学习任务群,共计32篇文本。这些作品,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世态人情,或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或展示语言的无穷魅力,或表现作者睿智的思考,或袒露丰富的情感……它们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注:文言文分类知识详见《积累帮》(分册3)第二部分任务群一知识积累1][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20分)材料一: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受赏的首位。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为什么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国家危,社稷本指土神和谷神,后泛指国家殆危险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以……为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从而天下为人臣者莫不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了解,懂得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越权,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②:“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和……不同夫子之论者纷如繁多的样子也。予每经常探探究、探求其意而校比对其事,持久历远,遏遏止奸劝勉励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合适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达到极点天为称称说,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说辞。好事而穿凿牵强附会者,必言经经典以自辅佐证自己,援圣以自贤标榜自己贤能,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这样。请略简略地说一隅,而君子审仔细考察其信真实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从前,往日赵、韩共并吞并,侵略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一般人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批驳,驳斥之岂有不似哉?然然而实诈也。何以明证明其然正确?昔我先君以在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去世(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思维演练第一步,抓文体,知特点由两则材料的出处可知两文均为诸子文章,侧重即事议论。第二步,细读文本,明要素,圈重点①细读文本,关注文中的重点字词(加彩色框线部分),排除理解障碍。②根据文体特点,抓取文本要素,圈画重点。材料一的论述起点是孔子认为赵襄子善赏,论述过程是韩非对孔子的观点的批驳,结论是孔子不懂什么叫善于奖赏。材料二的论述起点是武臣认可韩非的观点而招致子鲋的驳斥,论述过程是子鲋以确凿的事实证明韩非的书中内容的谬误,结论是相信妄言而怀疑圣人是很荒谬的。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圈画主要人物(见双波浪线)、主要观点(见虚线)、论述过程(见双横线)等。第三步,速读文本,整体感知,理清层次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把握不同人物的观点及论证思路,理清层次。还要善于利用出处、注释、试题中的信息,加深对材料的理解。①由韩非重法度,可推测他反驳孔子的理论前提;子鲋为孔子八世孙,可推知其维护先祖的态度。②由内容概述题可以获取一些信息,如韩非和子鲋的观点,从而可以辅助考生理解文本。③可以根据材料主题和具体语境推断出翻译题中的关键字词的含义。1.[新题型·主观型文言断句]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韩非书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解题思路解答此题,可结合语意和固定结构进行断句。从语意上看,“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其后应跟说的内容,结合材料一《韩非子·难一》中的“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材料一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观点,然后加以批驳,这就是“引以张本”,“然后难之”,故“引以张本”后应断开。从固定结构上看,“岂……哉”为反问句式,其前应断开。2.[理解重要词语]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解题思路B项,“与……中的‘劝’词义不相同”错误,“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是“鼓励、劝勉”的意思,和文中的“劝”词义相同。D项,现代汉语中“诬蔑之辞”指以捏造事实来诋毁别人名誉的话,含有恶意构陷的意味,贬义色彩浓烈。而材料二“信诬说以疑圣”中的“诬说”是针对韩非而言的,韩非主观上并没有诬蔑陷害之意。3.[理解文意]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解题思路相关信息来自材料二,对应的语句是:“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原文的大意是:如今世人说到高一定指称苍天,说到低必然会指称深渊。那些好事之徒、穿凿附会之辈,必定从经书中寻章摘句为自己提供依据,援引圣贤的话来显示自己的高明,他们想借此让愚昧民众相信自己的话,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材料中的“自辅”是指通过引经据典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自贤”是指通过攀附圣贤、援用圣贤来彰显自己的贤能,故选项中“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理解错误。“以上天作比”“以深渊作比”“争取民众的信任”等表述也不准确。另外,将“好事而穿凿者”等同于“世人”,也有范围扩大之嫌。4.[文言翻译]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译文:我的群臣没有不对我有骄傲轻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间的礼节,因此把他放在前面。(4分)(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译文:请允许我大体说说一隅之见,先生您细察一下它是否真实。(4分)解题思路(1)关键词“骄侮”(骄傲轻慢)、“先”(意动用法,以……为先)各1分,句子大意2分。(2)“请”(请求,可译为“请允许我”“请让我”)、“审”(详细考察)各1分,句子大意2分。5.[概括文意]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答: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3分)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二中的“韩非书云……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可知,子鲋批驳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欺诈之言,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鲋批驳韩非“实诈”的事实依据。根据“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这一时间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远”的总结可知,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子鲋便是用这一事实依据来批驳韩非的。参考译文材料一: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突围后,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者中功劳第一的。张孟谈说:“晋阳城突围的事,高赫没有大功劳,现在却在受赏者中功劳排第一,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城被围一事上,我的国家形势危急,社稷危亡啊。我的群臣没有不对我有骄傲轻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间的礼节,因此把他放在前面。”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善于奖赏啊,赵襄子!奖赏一个人后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失礼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善于赏罚的,(使)百官不敢超越自己的职权,群臣不敢失掉君臣的礼节。主上设置了有关法令,而臣子没有奸诈的想法。像这样,就可以叫善于赏罚了。赵襄子有君臣相亲的恩泽,执行着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法令,如果还有高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赵襄子失去了处罚的原则。做臣子的,参议政事并且有功劳的就奖赏。现在高赫仅仅因为不高傲轻慢,赵襄子就奖赏他,这就奖赏错了。所以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材料二:陈郡有个叫武臣的,对孔鲋说:“韩非确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论太多了。我常常探究他们言论的内涵并比较他们所做的事,发现它们历久不变、长久流传,在遏制奸邪、劝勉行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孔子未必是全部合适的。像韩非那样的人,也是当代的圣人了。”孔鲋说:“如今世人说到高的一定要说达到了天的顶点,说低的必然要说深渊。那些喜欢多事而且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定会引述经书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贤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愚昧民众的信任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就像诸子的书,里边的道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大体说说一隅之见,先生您细察一下它是否真实。”武臣说:“好。”孔鲋说:“从前赵、韩一起吞并知氏,赵襄子进行奖赏,首先奖赏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然后才奖赏有功劳的臣子。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然而实际上是欺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我的祖先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瑶和韩、赵、魏三家讨伐郑国,遇到陈恒(率齐国军队救郑)而返,那时孔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非(在书里)公然将两件事情合为一件来说,竟然没有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世上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非的罪过。所以我因此对韩非的学说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来计量天的高度,竖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渊,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这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第1讲文言知识知识1文言实词[注:文言实词知识详见《积累帮》(分册3)第二部分任务群一知识积累2、3、4]文言实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低,与实词的积累和理解能力密切相关。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既结合语境,关联教材设题,也会在文言翻译中考查。文言实词的主要考查内容包括多义实词、古今词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其中前四项是考查的重中之重,对偏义复词的考查则相对较少。突破1多义实词“多义实词”是指一个词具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这些含义甚至属于不同的词性。一般来说,词的意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三种。词义解释示例本义指多义实词的诸多义项中最原始、最基本的意义。“兵”的本义是“兵器”,“走”的本义是“跑”。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同本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词义的引申方式主要有连锁式和辐射式两种。引申的一般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连锁式: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延伸开去,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有密有疏。辐射式: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展开,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紧密度相近。比喻义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产生的意义。由于使用了比喻的手法,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技法点拨理解多义实词的6大方法方法解释示例字形推断法汉字是表意文字,一般情况下根据其构成可推导字义。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中的“骐骥”都是马字旁的字,可推测“骐骥”可能是一种“马”,再结合语境可知,“骐骥”在这里是“骏马”的意思。语法分析法遇到陌生词语,可根据其位置,运用语法知识,判断其词性,进而判断其词义。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将军”是主语,“被”“执”为动词,是谓语,那么可以作如下推断:“身”是状语,意为“亲身,亲自”;“坚”“锐”分别为“被”“执”的宾语,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分别指“铠甲”“武器”。句式推断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对偶(包括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比较多,在这类句子中,相同位置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据此,可以由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推出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追亡逐北”中,“逐”对应“追”,“北”对应“亡”,“亡”的意思是“逃亡”,即“败逃”,“北”也应有“逃亡、失败”之意,结合语境并联系词语“败北”可推知“北”即“败逃”。组词推断法①双音节词联想法。现代汉语多为双音节词,而古代汉语中的文言词语多为单音节词。在理解文言词语时,可将文言文单音节词组合成不同的双音节词,然后结合语境选择最合适的含义。如“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中的“纵”,可组词:放纵,纵深,纵然。根据语境可知,此处的“纵”应和“放纵”的“纵”意思相同,是“放任”的意思。②成语联想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借助成语来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的“彰”字,可联系成语“欲盖弥彰”来理解,成语中的“彰”意为“明显、清楚”,由此可推断出句中的“彰”为“清楚”之意。③邻字推断法。两个词语连用,有时表达相同的意思,有时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可以借助其中比较熟悉的词的意思来推断陌生词语的词义。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罚”意为“处罚”,与它相邻的“陟”的意思与之相反,意为“提拔、晋升”;“否”意为“批评”,与它相邻的“臧”的意思与之相反,意为“赞扬”。课本迁移法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实词,其含义一般能在课本中找到落脚点,因此,可以联系课本中有关语句的同一词语的含义,推断陌生语境中该词语的含义。如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中的“亡”字,可联系《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的“亡”字,意思是“逃亡、逃跑”;“袒”可联系《廉颇蔺相如列传》“肉袒负荆”中的“袒”字,意思是“露出”;“侍”可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余立侍左右”中的“侍”字,意思是“侍候”。语境分析法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如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周)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中的“赒”字不常见,要结合语境推断其含义,前文说周尧卿以礼厚待他人,虽然俸禄微薄,但依然接济宗族朋友,可推知“赒”的意思是“接济”。练1先解释下列句子中“解”的义项,然后画出其词义引申义图。①所解数千牛矣(《庖丁解牛》) 剖开,分割肢体②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解开③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 排除,消除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解除词义引申义图:练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龁因伐赵。赵军数战不胜,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节选自《资治通鉴》)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 拔:攻克,攻取B.赵廉颇军于长平 军:军队C.以按据上党民 按据:安抚救援D.怒,数让之 让:责备解题思路“军”在这里为动词,应翻译为“军队驻扎”。参考译文秦国左庶长王龁进攻上党,攻克了这个地方。上党的百姓逃到赵国。赵国廉颇军队驻扎在长平,屯兵支援上党逃来的百姓。王龁于是进攻赵国。赵军多次应战都没有取胜,廉颇坚守营垒拒不出战。赵王认为廉颇损失伤亡过多而变得胆怯不敢出战,很生气,多次责备他。突破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指词语或短语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同形)而含义不同的现象。(1)古今词义演变类型类型教考衔接词义扩大“江”“河”,古义一般分别专指长江、黄河,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今义则泛指一般的江河词义缩小“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现专指黄金词义转移“颜色”,古义指容貌,如“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今义指色彩词义弱化“病”,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疾”。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不正常的情况,就都通称为“病”,“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个意思词义强化“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如“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现在则表示“仇视,怨恨”的意思感情色彩变化“卑鄙”,古义指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无贬义,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今义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2)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节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当两个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同形时,多数情况下它们的含义不同。一般情况下,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往往要拆开来理解。示例古义今义妻子妻子儿女(“妻”与“子”为两个词)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祖父祖辈父辈(“祖”与“父”为两个词)父亲的父亲亲信亲近信任(“亲”与“信”为两个词)动词,亲近而信任;名词,亲近而信任的人(多含贬义)博学广泛地学习(“博”与“学”为两个词)学问广博精深(3)需要特别注意的两种词汇①古今通用的基本词汇自然气候与事物如天、地、日、月、风、雨、水、火人体器官如手、口、心社会关系如父、母、兄、弟生产劳动与成果如马、牛、麦、粟、农、牧、桥地理方位如上、下、左、右、东、西②古今含义完全不同的词汇示例古义今义该完备应当抢触,撞抢夺行李外交使者(人)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去离开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技法点拨理解古今异义词的3个方法方法解释示例识差别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词要区分清楚,牢牢记准。如“小学而大遗”中的“小学”,古义是“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是“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古今义差别较大。析微殊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词要注意辨析。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中的“约束”,古义是“契约”,今义是“限制使不越出范围”,古今义有联系,又有细微区别。辨音节古代汉语中多单音节词,每个词都有独立义,不能将古代汉语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节词。如“(2)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节词”中所举的例子。练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A.行李之往来(《烛之武退秦师》)B.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解题思路B项,古今意义相同,都解释为“劳累辛苦”。A项,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C项,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D项,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练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大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节选自《吕氏春秋》)(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①其尝所用不过三石 他平时②以示左右 近臣,随从③所用不过三石 不超过④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 认为(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此不下九石,非大王其孰能用是?译文:此弓(的强度)不少于九石,除了大王,谁还能使用它?参考译文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说自己能用强弓。他平时所使用的弓不超过三石(的强度),他把自己用的弓给近臣看,近臣都试着拉弓,拉弯一半就停了下来。近臣都说:“此弓(的强度)不少于九石,除了大王,谁还能使用它?”宣王的实际情况是,用的弓不超过三石(的强度),然而(他)一生认为自己能拉九石(的强度的弓),这岂不是可悲的吗!突破3通假字“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所谓“通假”,就是汉字的通用和假借。一般在句子中,某字用其本义、引申义等义项无法讲通时,便可考虑是不是使用了通假。通假字有以下两个特点:(1)大都与本字在读音上相似分类链接教材词义双声通假毋内诸侯(《鸿门宴》)内,同“纳”,接纳叠韵通假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从,同“纵”,合纵同音通假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颁,同“斑”,头发花白变音通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生,同“性”,天性(2)有的与本字有共同的声旁可以用添加、更换、取消形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该通假字的意思。方法链接教材词义添加形旁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共,同“供”,供给更换形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说,同“悦”,愉快取消形旁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庭,同“廷”,朝廷技法点拨分析通假字的3个方法方法解释联系语境法在解释某个通假字时要将其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找出它的本字,而不能望文生义。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一句中,“蚤”字若按其本义“跳蚤”来理解,句子就解释不通,若能明白“蚤”在这里是通假字,同“早”,那么句意就通顺了。掌握规律法具体参照前面所讲的通假字的特点来判断。联系所学法文言文阅读中考查的通假字,往往是教材中出现过的,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进行推断。练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C.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D.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解题思路A项,“振”同“震”,惧怕;B项,“冯”同“凭”,乘;C项,“尊”同“樽”,酒杯。练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朱然字义封。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迁山阴令,督五县。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魏遣曹真、张郃等攻江陵,魏文帝自住宛,为其势援,连屯围城,然中外断绝。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真等起土山,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隙攻破两屯。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真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节选自《三国志·吴书》)指出文中画线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 “禽”同“擒”,捉住,捕捉(2)堪战者裁五千人 “裁”同“才”,仅仅(3)方厉吏士,伺间隙攻破两屯 “厉”同“励”,鼓励,勉励(4)真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 “彻”同“撤”,撤退参考译文朱然字义封。朱然曾经与孙权一同学习,结下恩情友爱。到了孙权统领事务时,(孙权)任用朱然为余姚长官。后来朱然升迁为山阴令,监管五个县。孙权认为朱然的才能出众,把丹杨划分到临川郡,让朱然担任太守。适逢山贼兴起作乱,朱然讨伐他们,一个月就平定了。建安二十四年,朱然跟随孙权讨伐关羽,另外和潘璋到临沮捉住了关羽,升迁为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蒙病重,孙权问:“您如果一病不起,谁可代替您?”吕蒙回答说:“朱然胆识操守绰绰有余,我认为可以接任。”吕蒙去世,孙权授予朱然符节,让他镇守江陵。魏派遣曹真、张郃等进攻江陵,魏文帝亲自住在宛县,做他们的有力援助,连接起营寨包围了江陵,朱然内外断绝。当时朱然的城中士兵许多得了肿病,能够作战的只有五千人。曹真等堆起土山,靠近城池立起楼台,弓箭如下雨般射入城内,将士都大惊失色,朱然安然自若而无一丝恐惧,激励官吏士兵,窥伺敌人的薄弱攻破了魏军两座营寨。江陵令姚泰带领士兵在北门防守,见敌人众多,城中人少,粮食几乎用完,于是和敌人勾结,谋划作为内应。将要行动时,事情被发现了,朱然惩治处死了姚泰。曹真等不能攻克江陵,于是撤销进攻退兵返回。从此朱然名震敌国,改封为当阳侯。突破4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有少量的双音节词,偏义复词是其中特殊的一类。这类词由两个意义相关、相反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在特定的语境中,其词义却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类型链接教材语素意义相关“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中的“舟楫”,只有“舟”的意义,没有“楫”的意义,“楫”是衬字语素意义相反或相对“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出入”,“出”是出去,“入”是进来,在这里偏用“入”的意义,“出”是衬字技法点拨练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D)A.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B.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C.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D.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解题思路D项,偏义在“长”,“少”是衬字。练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公请拒而不受,以防刻剥。陕西用兵之后,河东困弊,刍粮不足,言者请废麟州,或请移于合河津,或请废五寨。公既使河外,为四议以较麟州利害,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节选自《欧阳修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进羡余钱十万贯 羡余:盈余,剩余B.以防刻剥 刻剥:侵夺剥削C.河东困弊 困弊:困顿疲惫D.缓急不失应援 缓急:缓慢,急迫解题思路A项,“羡余”是同义复词,可将“羡”“余”结合起来,解释为“盈余,剩余”,正确。B项,结合语境,可知“侵夺剥削”的意思正确。C项,联系语境,“困弊”解释为“困顿疲惫”,正确。D项,“缓急”是偏义复词,偏指“急”,应解释为“危急之事”。参考译文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后,向欧阳修进献十万贯盈余的钱,欧阳修拒绝且不接受,来防止侵夺剥削(百姓)。从陕西用兵之后,黄河以东地区困顿疲惫,军队用的饲料和粮食不足,谏官请求放弃麟州,有人请求移兵到合河津,有人请求废弃五寨。欧阳修出使黄河以西地区,写了四个奏议来讨论麟州的利害关系,请求移兵驻扎到黄河附近的清塞堡,遇到情势急迫时就能接受援助,而在平时可以节省物资的运输,麟州得以保存下来。突破5词类活用微突破1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用作状语,或者说,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作状语。类型链接教材(解释加点的词)规律总结普通名词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①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一般表比喻,可译为“像……一样”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廷:在朝廷上②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可译为“在……”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辇:用辇车(乘辇车)③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可译为“用……”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像对待兄长一样④表示行为的方式或态度时间名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日:每天①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或频率,可译为“每……”则刘病日笃(《陈情表》)日:一天天地②表示渐进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朝:在早上夕:在晚上③表示在某个时间,可译为“在……”方位名词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赤壁赋》)西:向西东:向东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或“往……”(2)名词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里的名词活用作动词。例句(解释加点的词)规律总结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王:为王名词前面有副词(“不”“已”“相”等),则该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游泳能愿动词(“能”“可”“欲”等)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渔樵:捕鱼砍柴名词前面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用作动词策之不以其道(《马说》)策:用鞭子打名词后面带代词(“之”“其”等),则该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军:驻扎两个名词连用,二者并非修饰关系,且句中无谓语,则必有一个名词用作动词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勾践灭吴》)女:做婢妾名词叠用,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罾:用网捕名词前有“所”,则该名词用作动词(3)其他活用情况。类型链接教材(解释加点的词)规律总结名词的使动用法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下:使……放下名词用作动词,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指称的人或事物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侣:把……当作伴侣友:把……当作朋友把名词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微突破2动词的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当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用作名词。例句(解释加点的词)规律总结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至:到达的人动词前有代词“其”作定语时,则该动词用作名词燕赵之收藏(《阿房宫赋》)收藏: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动词前有“之”作定语或用作助词时,则该动词用作名词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流:河流动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则该动词用作名词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伏:埋伏两个动词连用,如果不是连动关系,那么后一个动词就用作名词(2)为动用法。动词带了宾语,含有“为了宾语怎么样”的意味,一般可译为“为……”。链接教材(解释加点的词)规律总结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为……而死表示为了某一目的而施行某一行动,即宾语是谓语动词的目的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难》)愁:为……发愁表示出于某一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谓语动词的原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哀:为……哀叹表示对(向)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谓语动词的行为对象(3)其他活用情况。类型链接教材(解释加点的词)规律总结动词的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舞:使……起舞泣:使……哭泣使动用法中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可带宾语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从:使……跟从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词的情况,但它与宾语不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而是使动关系活用为状语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争:争着两个动词连用,动词之间具有偏正关系,前面的动词作状语微突破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当形容词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时,它已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该形容词用作名词。例句(解释加点的词)规律总结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容词在“其”“之”后充当中心语时,用作名词a.群贤毕至(《兰亭集序》)贤:贤能的人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用作名词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美:美好的事物难:难得的人形容词在数词后面充当中心语时,用作名词(2)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带宾语后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它和宾语的关系是动宾关系。例句(解释加点的词)规律总结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与……交好形容词后面带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则该形容词用作动词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穷:走到尽头形容词在“能”“足”“可”等能愿动词后面时,用作动词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白:变得明亮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在语境中却具备动词的语法特点,则该形容词用作动词(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链接教材(解释加点的词)规律总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愚:使……愚昧形容词带上宾语,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耻:以……为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技法点拨练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公之先,既藉疆土归天子,其后至昭化,守和州,十有八年以卒。诏葬和州,子孙因家焉。至公,始葬其母于苏州吴县龙冈村之天平山,故今又为苏州人。公讳藻,字纯老,封仁和县开国伯,赐服金紫,年六十有一,元丰五年正月庚寅卒于位。公卒,上驰使临视其家,知其贫,特赐钱五十万,而官其弟若子孙凡三人。公与余尝为僚,相善,其且殁,以遗事属余,而其家因来乞铭。(节选自曾巩《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子孙因家焉 家:安家B.而官其弟若子孙凡三人 官:赐官C.公与余尝为僚,相善 善:善良D.其且殁,以遗事属余 属:嘱托解题思路A项,联系上文可知,“子孙因家焉”应理解为“子孙就在那里安家”。这里的“家”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安家”。B项,“而官其弟若子孙凡三人”是说钱公去世后,皇上对钱公家属非常照顾,这里的“官”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做官”,可翻译为“赐官”。C项,“公与余尝为僚,相善”应理解为“钱公曾经跟我共事,(我们)互相交好”。这里的“善”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交好”。D项,“其且殁,以遗事属余”应理解为“他将要去世时,把身后事嘱托给我”。这里的“属”同“嘱”,意为“嘱托”。参考译文钱公的先祖,凭借疆土归附皇帝,后来到了昭化,守卫和州,十八年后去世。皇上下诏将其安葬在和州,子孙就在那里安家。到了钱公,才在苏州吴县龙冈村的天平山下安葬了他的母亲,所以现在他又是苏州人。钱公名藻,字纯老,被封为仁和县开国伯,赐金紫官服,享年六十一岁,元丰五年正月庚寅日在任上去世。他去世后,皇上速派使者到他家探视,了解到他家境贫困,特意赐给五十万钱,并且赐官给他弟弟及其子孙一共三个人。钱公曾经跟我共事,(我们)互相交好,他将要去世时,把身后事嘱托给我,后来他的家人就过来请我写墓志铭。练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节选自刘向《说苑·敬慎》)(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衣粗衣 穿②冠白冠 戴③后来吊 吊唁④楚王不知臣不肖 无才(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译文:自己当了大官而对人骄傲的人,百姓就会离开他;职位高而大权独揽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参考译文孙叔敖担任楚国的令尹,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吊唁。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后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知道我无才,让我身居高位,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最后来吊唁,难道有什么要说的吗?”老人说:“是有话说。自己当了大官而对人骄傲的人,百姓就会离开他;职位高而大权独揽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的人,祸患就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他的意见。”老人说:“职位高而态度更加谦恭,官越大而内心更加谨慎,俸禄优厚而小心不敢妄取。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知识2文言虚词[注:文言虚词知识详见《积累帮》(分册3)第二部分任务群一知识积累5]突破1梳理总结五类虚词词性分类示例例句代词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吾(我)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第二人称:女、汝、而、尔、若、乃“吾意久怀忿,汝(你)岂得自由!”(《孔雀东南飞并序》)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彼(他)与彼(他)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人称复数:属、辈、侪、族、徒。放在人称代词后表多数,可译为“们”“若属(你们这些人)皆且为所虏!”(《鸿门宴》)指示代词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可译为“这”“这个”“这里”“这样”“某所,而母立于兹(这里)。”(《项脊轩志》)远指代词:彼、夫、其。可译为“那”“那个”“予观夫(那)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旁指代词:他。可译为“别的”“其他的”“备他(其他的)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虚指代词:或、某。可译为“有的人”“或(有的人)以为死,或(有的人)以为亡。”(《陈涉世家》)无定指代词:莫、无。可译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我心伤悲,莫(没有谁)知我哀!”(《诗经·小雅·采薇》)疑问代词代人:谁、孰“吾与徐公孰(哪一个)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代事物:何、胡、奚、曷“其间旦暮闻何(什么)物?”(《琵琶行并序》)代处所:安、恶、焉“且焉(哪里)置土石?”(《愚公移山》)特指代词者(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物)、所(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所看见的)无非牛者。”(《庖丁解牛》)副词程度副词表轻微:少、稍。可译为“稍”“略微”等“太后之色少(略微)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表加深:愈、益、弥、更。可译为“更加”“尤其”等“奉之弥(更加)繁,侵之愈(更加)急。”(《六国论》)表极高:最、极、甚、殊、太、至、良、大、绝、特、颇。可译为“很”“极”“太”“非常”“分外”“特别”等“老臣今者殊(特别)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范围副词表总括:俱、毕、凡、皆、咸、举、悉、尽、率。可译为“全”“都”等“村中闻有此人,咸(全,都)来问讯。”(《桃花源记》)表仅限:但、唯、止、仅、独、徒、特、第、直。可译为“只”“仅”“单独”“只是”等“但(只是)见悲鸟号古木。”(《蜀道难》)表共同:共、同、并、相。可译为“一起”“一同”等“山东豪俊遂并(共同)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时间副词表示“已经”“曾经”:既、已、曾、尝“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表示“以前”“当初”“过去”:向、初、曩、始、昔“寻向(以前)所志,遂迷。”(《桃花源记》)表示“常常”“经常”“向来”:常、素、雅、恒“素(一向)善留侯张良。”(《鸿门宴》)表示“正在”“正当”“恰逢”:方、正、适、会“余方(正当)心动欲还。”(《石钟山记》)表示“不久”“片刻”“很快”:俄、旋、寻、须臾、未几、无何、既而、斯须“既而(不久)儿醒,大啼。”(《口技》)表示“突然”“立刻”:遽然、猝、立、即“群臣惊愕,卒(通‘猝’,突然)起不意。”(《荆轲刺秦王》)时间副词表示“将要”“接近”:将、且、行将“若属皆且(将要)为所虏!”(《鸿门宴》)表示“终于”“最后”:终、卒、竟“卒(最后)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语气副词表肯定、确认:必、诚、信、固、果。可译为“一定”“实在”“果真”等“烟涛微茫信(实在)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表否定:不、弗、未、匪、非、靡、亡、否。可译为“不”“没有”等“得之则生,弗(没有)得则死。”(《鱼我所欲也》)表禁止:毋、勿、莫、无。可译为“不要”“别”等“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不要)忘!”(《孔雀东南飞并序》)表推测、估量:殆、盖、庶、其、得无、庶几。可译为“大概”“也许”“可能”等“殆(可能)有神护者。”(《项脊轩志》)表反诘:岂、其、庸、独、宁。可译为“难道”“哪里”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难道)可怪也欤!”(《师说》)频率副词表示“常常”“总是”“一再”“再三”“多次”:屡、数、辄、每、频、累、亟①“而议事每(常常)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答司马谏议书》)②“每责一头,辄(常常)倾数家之产。”(《促织》)表示“再”“也”“还”“第二次”等:复、更、再、又“复(再,又)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谦敬副词表恭敬:请、敬、谨、幸、惠、伏惟“谨(敬辞,恭敬)使臣良奉白璧一双。”(《鸿门宴》)表谦卑:窃、忝、猥、敢“猥(谦辞,辱)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指代性副词相:指代第一、二、三人称,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便可白公姥,及时相(偏指‘我’)遣归。”(《孔雀东南飞并序》)见:用在动词前,有人称代词的作用,相当于前置的“我”“生孩六月,慈父见(指代‘我’)背。”(《陈情表》)介词引出动作的工具、方法、凭借以、因“何以(凭、靠)战?”(《曹刿论战》)引出动作的对象于、与、因、为、乎“于(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引出动作的原因于、以、为“不以(因为)物喜,不以(因为)己悲。”(《岳阳楼记》)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于、乎、自、从、缘“有朋自(从)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引出主动者,表示被动于、乎“此非孟德之困于(被)周郎者乎?”(《赤壁赋》)连词表并列与、及、且、而、且……且……、载……载……“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又)直!”(《孔雀东南飞并序》)表递进而、且、尚……况……、以“臣以为布衣之交尚(尚且)不相欺,况(何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表选择如、抑、其、或、非……则……“天之苍苍,其(是)正色邪?其(还是)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表承接而、以、乃、则、遂、即、于是、然后“锲而(表承接关系)舍之,朽木不折。”(《劝学》)表转折而、然、则、但、乃、顾“然(然而)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表因果以、为、因、故、是故、是以“是故(因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连词表假设若、苟、今、使、虽、则、向使、假令“苟(如果)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表修饰而、以“木欣欣以(表修饰关系)向荣,泉涓涓而(表修饰关系)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助词结构助词之:常作为定语、补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或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宋何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有?”(《公输》)所:和“为”字配合使用,表示被动“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语气助词陈述语气词:也、矣、焉、耳“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疑问语气词:乎、与、欤、耶、邪“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感叹语气词:哉、夫“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句首语气词:唯、夫、盖“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音节助词之、者、其、言、有“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练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A.善刀而藏B.当C.焉D.或解题思路D项均为代词,“有的、有人”。A项,代词,它/动词,往,到……去。B项,代词,那,指阳谷和阴谷/代词,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C项,代词,哪里/句末语气助词。练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A.今其智B.其C.于其身也,D.不出,火解题思路D项均为副词,“将要”。A项,副词,竟然/副词,才。B项,副词,表反诘,难道/副词,表祈使,可。C项,连词,却/副词,用于加强判断,就是。练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A.以B.而C.如太行、王屋何?D.故木受绳解题思路A项均为介词,“因为”。B项,代词,你的/连词,然而。C项,连词,况且/连词,尚且。D项,连词,就/连词,反而。练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A.君B.武C.多D.为解题思路B项均为介词,“在”。A项,介词,通过/连词,于是。C项,介词,比/介词,向。D项,介词,替/介词,被。练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A.飘飘B.盘盘C.夫D.甚解题思路D项均为语气词,“了”。A项,助词,……的样子/介词,比。B项,形容词词尾,表示状态,……的样子/代词,哪里。C项,语气词,不译/代词,这个。练6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1)吾尝跂而望矣 连词,表修饰。(2)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并列。(3)剑阁峥嵘而崔嵬 连词,表并列。(4)毕礼而归之 连词,表顺承。(5)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连词,表递进。(6)人非生而知之者 连词,表顺承。(7)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连词,表修饰。练7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连词,因为。(2)臣以供养无主 介词,因为。(3)但以刘日薄西山 连词,因为。(4)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连词,因为。(5)不赂者以赂者丧 介词,因为。练8解释下列句子中“与”的意义和用法。(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介词,和、跟、同。(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介词,和、跟、同。(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连词,和、跟、同。(4)则与一生彘肩 动词,给。(5)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介词,和、跟、同。(6)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动词,赞成。(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连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暨南大学离婚心理学研究与应用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梯门套绿色环保材料采购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集团高层管理人员聘任与职务调整合同6篇
- 二零二五年股票代持与反洗钱义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驾驶员劳务派遣与车辆充电桩油耗管理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户外拓展训练特色课程开发与推广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玻璃器皿生产设备租赁合同3篇
- 2025年度国际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合同6篇
- 展会展位搭建服务合同(2篇)
- 2025年度餐饮设施设备租赁合同书3篇
- 医院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督查评分表
- 心内电生理导管及器械
- 称量与天平培训试题及答案
- 超全的超滤与纳滤概述、基本理论和应用
- 2020年医师定期考核试题与答案(公卫专业)
- 2022年中国育龄女性生殖健康研究报告
- 各种静脉置管固定方法
- 消防报审验收程序及表格
- 教育金规划ppt课件
- 呼吸机波形分析及临床应用
- 常用紧固件选用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