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标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定位】课前·预习案课堂·研习案随堂演练课后·检测案目录学习任务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学习任务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学习任务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主题一周秦之变——西周到秦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主题二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演进主题三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变革课前·预习案11.夏朝 (1)国家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____建立最早的奴隶制王朝。 (2)王位传承: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____________下的禅让政治传统,________代替了禅让制。学习任务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禹原始民主制世袭制2.商朝 (1)政治体制:实行内外服制。______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2)国家管理: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商王3.西周 (1)贵族等级分封制 ①内容制度核心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分封对象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__________、异姓功臣或旧贵族等级关系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继承原则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______________权利义务诸侯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同姓贵族嫡长子继承制②特点:层层分封,形成__________________。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__________相结合。(2)原始民主传统①特点: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②表现: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______”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贵族等级分封序列血缘关系国人4.春秋战国:社会转型 (1)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________________开始解体。 (2)战国时期: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________、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贵族等级分封制郡县制►微思考阅读教材P2“思考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提示

相同点: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不同点:内外服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加进步的一种国家结构,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助学助考1.概念阐释——王位世袭制指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是继“禅让制”之后出现的一种政治制度,继承方式主要是父死子继,有时兄终弟及。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2.概念阐释——内外服制商朝实行的政治制度。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称为“内服”,王畿之外的诸侯或方国领地被称为“外服”。外服也是商王朝领土,但商王朝对其控制和管理比较松散,外服时叛时服。3.图解历史——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关系4.概念阐释——家国同构“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是一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5.概念阐释——国人西周、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与行政区划有“国”“野”之分。国人是居住在城邑及城邑附近的人,与居住在远郊的“野人”相对,国人是国中主要的军事力量,在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1.背景: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2.内容 (1)__________: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学习任务二秦朝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2)中央机构:三公九卿①职责丞相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太尉最高武官,掌________________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又是最高________九卿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下设若干部门军事御史大夫监察官②特点: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由公卿进行______,最后由皇帝裁断。(3)地方制度:郡县制①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________掌监察。②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廷议监御史(4)文书邮传①文书行政: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②邮传制度:建立以______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邮传►微思考1.阅读教材P3“历史纵横”:嬴政去“泰”用“皇”,又采上古“帝”号,取名“皇帝”。皇帝自称“朕”,命和令分别称为“制”与“诏”,印称为“玺”,其位世袭。这说明皇帝制度有什么特点?

提示

皇权神化;皇帝独尊;皇位世袭(家天下)。2.阅读教材P4“史料阅读”:秦朝实行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文书制度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提示

特点:高效、严密、规范。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助学助考1.概念阐释——官僚制官僚制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2.概念阐释——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①“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②“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主要特征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3.图解历史——秦朝官僚机构4.概念阐释——廷议“廷议”即廷臣会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廷议之事均为“事关大利害”的政事,须下廷臣集议。廷议的具体方式多为按部门以商讨问题的形式进行。廷议的结果须上奏皇帝,廷议意见不一致时,应摘要奏闻皇帝做裁决或者遵从多数人的意见。1.中央行政制度学习任务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朝代演变两汉(1)汉初: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2)汉武帝时期:为加强集权,设立______,削弱丞相权力(3)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4)东汉时期:刘秀将________确立为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中朝尚书台隋唐确立____________,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新阶段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__________行使行政权;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分割宰相的权力元朝实行________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中书省明朝废除中书省和宰相;设立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清朝雍正帝设立________,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军机处►微思考阅读教材P5“思考点”: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提示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设枢密院、三司分掌军政与财政;元: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以内阁作为行政中枢;清朝:军机处。2.地方行政制度朝代演变两汉(1)汉初: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还包括王国和侯国(2)东汉晚期:监察区“____”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隋唐(1)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2)唐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监察机构。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州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后又改道为路,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元朝实行______制度,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制明朝废行中书省,设布政使司、__________、都指挥使司分割其权力;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清朝形成省、府、县三级制。巡抚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行省按察使司►微思考阅读教材P5“学思之窗”:东汉政论家仲长统总结的三公权力被削弱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主要原因:吸取西汉后期皇权旁落、丞相专权、外戚宦官干政的教训;直接原因:光武帝改革行政制度,矫枉过正。助学助考1.图解历史——中外朝制度2.图解历史——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3.易错提醒——内阁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约束作用。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封还。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回。4.图解历史——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5.概念阐释——督抚制度清朝时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巡抚是主管一省军政的最高长官,总督权力比巡抚大,但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都直接听命于皇帝。课堂·研习案2重点难点1.重点:中央集权制度、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2.难点:不同历史时期上述制度的变化。主题一周秦之变——西周到秦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任务1史料证史——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特点

史料周人继承了殷商对于祖灵保佑的重视,他们进一步认为,“人”的感情也是价值的合理依据。于是,亲情及其向外扩展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血缘及其应有的远近分别是社会秩序的本源。——《商周政治制度研究》【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商周在构建社会秩序方面有什么特点?为此西周确立了哪些政治制度?【成果展示】

特点:周人将认同血缘、亲情等作为社会认同的规则。政治制度:确立了分封制和宗法制。任务2学者观点——秦朝建立前后政治体制的变化

史料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摘编自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成果展示】

相同:保留了血缘色彩。不同: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1.先秦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1)贵族政治: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宗教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呈现出较为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 (3)等级森严:形成森严的等级序列;国野分治;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4)原始民主: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受原始民主遗存的制约。2.秦朝建立前后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主题二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演进任务1名家说史——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

史料

(汉)武帝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指出汉代、魏晋、唐朝中枢机构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封建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成果展示】

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唐代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基本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任务2学者观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创新

史料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经过以上创制,明朝的国家体制形成了以下格局:“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执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政治制度的创新,并阐述这一创新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内在关联。【成果展示】

创新:废丞相,设内阁,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关联: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折射出明朝时期封建制度日趋衰落。任务3史料证史——古代中枢决策机制的特点

史料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中枢政要。有时宰相达20多人。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即各书“票拟”以待秉笔太监代皇帝“批红”。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上行走”,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摘编自陆杰锋《中国政治制度史》【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发展的特点。【成果展示】

特点:历史悠久;阶段特征明显;最高统治者积极推动;以内制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官员流动性不断加强。汉唐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1)皇权加强。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发展演变。(2)内朝官员外朝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由实变虚。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这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任是对相权的限制。(4)相权分化。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同时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了分权导致效率低下的弊端。主题三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变革任务1学者观点——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史料顾炎武:“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刘绍玢:“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苟得其人,则必任以数十年之久。”——摘编自周积明、田勤耘《清人对柳宗元〈封建论〉的批评》【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顾炎武和刘绍玢对“封建”与“郡县制”的认识以及由此折射出的时代诉求。【成果展示】

认识:郡县制与分封制各有弊端;调和郡县制与分封制的矛盾。时代诉求:顺应潮流改革创新;批判君主专制。任务2问题探史——宋代地方行政体制的特点

史料宋朝在府、州之上设置的道或路级机构,仅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性质。宋太祖承袭唐制,将全国分为若干道,太宗时改分为15路,仁宗初年为18路,神宗元丰年间增至23路。各路设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漕司)长官为转运使,其职权逐步膨胀。真宗于咸平二年(999年)令“州郡之事,委漕运之臣提其纪纲,按以条法”,使其实际上成为一路的最高长官。——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宋代路(道)级机构的设置、演变呈现的特点。【成果展示】

特点:承袭前代制度;属于中央派出机构;建置不断增多;职权不断扩大。任务3名家说史——元代行省制

史料元代疆域辽阔,民族众多……行省在忽必烈时期能处置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更是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但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职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指出元代行省与中央的关系,并说明行省制度的积极影响。【成果展示】

关系: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长官既受中央节制,又有一定的自主性。积极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古代地方治理的特点随堂演练3B1.(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3“教材知识”改编)如图为大盂鼎,内有铭文291字,内容包括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建国的经验,还记载了赐予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这一文物史料可以用来研究(

) A.商朝内外服制 B.西周社会状况 C.春秋争霸战争 D.秦朝统一全国2.(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3“史料阅读”改编)《左传·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记载:“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辅佐)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原始民主传统影响尚存 B.分封制度逐渐瓦解 C.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D.贵族政治开始确立A解析

依据材料“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辅佐)之,勿使失性……”可知,上天创造百姓并为他们立了国君,让国君治理他们,不让他们丧失天性。同时君主需要听取臣子的建议,这反映出原始民主传统在春秋时期的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未涉及分封制的逐渐解体,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排除C项;春秋时期,贵族政治逐渐瓦解,排除D项。故选A项。D4.(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7“学习拓展”改编)廷议、朝议、集议,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体制的重要方式。当国家遇到重大事务时,皇帝或皇帝责成中枢首脑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定,即所谓“兼听独断”。据此可知,廷议制度(

) A.有助于决策的合理性

B.有效限制了专制皇权 C.体现了民主决策色彩

D.缓和了皇权相权矛盾A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遇到国家大事时,皇帝召集相关官员通过廷议商讨,这有助于集思广益,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故选A项;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定,说明廷议不能有效限制专制皇权,排除B项;讨论的过程体现出集思广益,但结果由皇帝最终决断,并非民主决策,排除C项;材料强调廷议的存在能够集思广益,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并未缓和皇帝和丞相的关系,排除D项。5.(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5“学思之窗”改编)《后汉书·仲长统列传》记载:“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这表明,东汉(

)A.实行郡国并行以加强地方治理B.确立新的行政中枢以加强君权C.解决了分封制遗存的割据隐患D.以文书制度提高行政管理效率B解析

根据材料“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可知,汉光武帝总结西汉晚期以来皇权旁落、强臣擅权的教训,针对这一历史教训,矫枉过直,将中枢权力收归尚书台,三公权力受到削弱,确立了新的行政中枢以加强君权,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地方治理,且不符合史实,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针对中枢权力,与分封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文书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6.(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5“教材知识”改编)明代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清朝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中央行政中枢的变化说明(

) A.内阁制度威胁皇权

B.中央集权持续加强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决策效率日益降低

解析

材料并非从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角度进行叙述,而是从中央行政中枢的角度叙述皇权日益加强的情况,C项正确,排除B项;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并非威胁皇权,排除A项;军机处的设置有利于行政决策效率的提高,排除D项。C课后·检测案C选择题共16小题,共48分。A组基础巩固练题组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2024·福建福州高二期中)据文献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史称涂山之会;启召集方国首领,祭祀上天众神,“大飨诸侯于钧台”,史称钧台之享。这种盟会(

) A.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制度 C.保留了原始民主的传统 D.标志着“家天下”的形成解析

据材料可知,夏朝的统治者禹和启都曾召集诸侯会盟,说明奴隶制国家建立后,仍有召开方国、部落首领大会的习惯,保留了原始民主的传统,故选C项;材料强调盟会带有原始民主的特点,未体现利用神权维护其统治,得不出“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的结论,排除A项;秦朝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制度,排除B项;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标志着“家天下”的形成,排除D项。A2.(2024·山东省普高大联考高二测评)西周时期姬姓诸侯国多数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经济富庶或战略要地,不仅承担控制四方的任务,而且在空间上与非姬姓诸侯国形成分割之势。与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相比,西周(

) A.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B.便利了对诸侯的直接管辖 C.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确立 D.扩大了王朝的统治范围

解析

据材料可知,姬姓诸侯地处富庶或战略要地,承担控制四方的任务,这说明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权力很大,其在自己封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对诸侯不是直接管辖,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明了姬姓诸侯所在的地理位置,不能得出其扩大王朝的统治范围,排除D项。D3.(2023·江苏徐州高二期末)西周统治者克服了殷代“多邦并存”的分散倾向,由周邦统领庶邦,通过宗法、分封及世官等制度将周邦与天下多邦“合为一家”。这一做法(

) A.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D.强化了民众政治认同感

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逐渐打破了商代“多邦并存”的分散状态,通过树立天子的统治权威使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强化了民众对政权的政治认同感,故选D项;商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不存在中央集权,排除A项;商周时期只是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排除B项;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标志着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贵族世袭特权制度由此诞生,排除C项。C题组2秦朝的政治制度4.(2024·河北邢台五校联盟高二期中)下图为秦朝政府机构设置示意图。由此可知,秦朝(

)A.丞相掌握政府行政决定权B.贵族政治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C.政治带有家国同治的色彩D.机构设置践行了分权制衡理念解析

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九卿”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例如奉常掌宗庙礼仪,廷尉掌司法审判和首都警卫,少府负责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负责皇帝家族和亲戚等,体现了秦朝政治带有家国同治的色彩,故选C项。A5.(2024·辽宁名校联盟高二联考)秦朝统一后,在文书制度方面,“从里耶秦简看,秦的官府往来文书无论是上行文,还是平行文、下行文,都已经具备了较为固定的程式”。据此可推知,秦朝的文书制度(

) A.提高了国家行政效率 B.加重了皇帝理政负担 C.源于原六国文书范式 D.使国家治理走向僵化解析

据材料,秦朝的各类文书实现了程式化,这既便于文书的书写,也有利于各级政府对文书内容的落实,从而提高了国家行政效率,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书行文的程式,并非皇帝处理文书的数量,不能推知加重了皇帝理政负担,排除B项;秦朝文书制度源于秦国的文书范式,而不是原六国的,排除C项;国家治理僵化体现为不能灵活处理问题,文书行文程式化、规范化不代表处理问题的僵化,排除D项。B题组3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6.(2023·山东滨州高二期末)东汉光武帝时期,三公名位崇高,却没有实权。尚书台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这反映出(

) A.中央决策机构臃肿

B.君主权力得到加强 C.封建官僚体系完备

D.外戚专权受到遏制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三公权力被架空,尚书台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故选B项;材料只提及了三公、尚书令等机构,排除A项;封建官僚体系应包括中央、地方官僚机构等,排除C项;三公并非一定由外戚担任,排除D项。C7.(2024·河北邢台高二质检)唐朝在门下省侍中侍郎之下,设有若干第三级官,谓之“给事中”。给事中官位不高,但对皇帝诏书亦得参加意见。这说明唐朝(

) A.门下省的权力最大

B.三省可以压制皇权 C.重视决策的正确性

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解析

据材料“给事中官位不高,但对皇帝诏书亦得参加意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门下省负责审议诏令,因此给事中可以对皇帝的诏书提出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决策的失误,这说明唐朝比较重视决策的正确性,故选C项;材料只提到门下省,并没有把三省之间的权力进行比较,缺乏对比,因而无法得出门下省的权力最大,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门下省,且据材料可知,门下省官员给事中对皇帝的诏书亦得参加意见,并不是压制皇权,该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材料并未涉及中央和地方,得不出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项。A8.(2023·甘肃酒泉高二期末)北宋时,宰相和枢密院各掌文武二柄,彼此牵制。至南宋后,则出现宰相长期兼任枢密院长官的现象。这一变化(

) A.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适应国防需要

B.体现了当时崇文抑武政策破产 C.反映封建皇权专制开始走向衰落

D.有效缓解了当时的“冗官”现象

解析

据材料可知,北宋时吸收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权的教训实行分权,但南宋时期出现了宰相长期兼任枢密院长官的现象,宰相负责行政事务,枢密院长官负责的是军政,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利于集权以提高行政效率,适应了当时国防的需要,故选A项。B9.(2024·河南金太阳高二联考)明代内阁接到奏章后,先用小票写出初步答批意见,即所谓的“票拟”,以供皇帝参考,再交皇帝用朱笔批答,即“批红”。明代的批红实际上多是由司礼监太监负责的。这反映了明代(

) A.权力结构混乱无序

B.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C.宰相权力逐渐减弱

D.内阁成为法定机构

解析

据材料“以供皇帝参考,再交皇帝用朱笔批答”“由司礼监太监负责”可知明代内阁票拟只是一种决策建议,皇帝朱批才是最终决策,而且司礼监的批红权也主要来自皇帝,故选B项;内阁建议、皇帝最终决策、司礼监依据决策做出批答,体现了当时权力机构运转的秩序明确,排除A项;明太祖时期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C项;内阁只是皇帝个人的侍从顾问机构,不是国家的法定机关,排除D项。C10.(2024·江西南昌高二联考)《清会典》称军机处为“办理军机处”,无公署,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军机大臣由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兼任,兼任不再加品级和俸禄。《枢垣记略》记载:“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这说明清朝军机处(

)A.弥补了中枢决策机制的不足B.革除了明朝政治的弊病C.服务于专制皇权强化的需要D.政治职能存在着单一性DB组能力提升练11.(2024·河北承德九师联盟高二联考)《周礼·地官·乡大夫》载:“国大询于众庶,则各帅其乡之众寡而致于朝。”《尚书·洪范》中箕子对周武王言,如对政事有疑问,在询问卿士和卜筮的同时,还要“谋及庶人”。这表明当时(

) A.民众参政热情高涨 B.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政治决策 C.天下共主局面形成 D.国家治理蕴含原始民主色彩A12.(2024·江苏镇江高二测试)下表是先秦史籍中对周王朝部分政治事件的记载,这说明周王朝(

)《周礼》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王门。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左传·哀公元年》吴之入楚也,使召陈怀公。怀公朝国人而问焉。曰:“欲与楚者右,欲与吴者左。陈人从田,无田从党。”《国语》(周)厉王虐,国人谤王……王喜,告召公曰:“是障之也!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A.最高王权未能实现绝对集中 B.政权的贵族色彩较为浓厚C.中央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加深

D.天子的行政大权日渐衰落解析

据材料“则致万民于王门”“怀公朝国人而问焉”等可知,西周和春秋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反映了当时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一定制约作用,故选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贵族色彩较为浓厚,但材料强调“国人”的作用,与贵族政治无关,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统治者向国人征求意见,同时材料“国人莫敢出言”也反映了当时“国人”作用有限,远远达不到“民主化”的程度,排除C项;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逐渐丧失,但在自己统治的范围内,行政大权依然发挥作用,该说法错误且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D13.(2024·河南南阳金太阳联考高二期中)春秋战国时期,忠于君主个人成为“忠君”思想的首义;但“忠君”是有条件的,君臣之间要讲究所谓的“君臣要义”,即孔子所提倡的“君君臣臣”。这可用于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原始民主传统仍受到重视 B.诸侯国变法以儒学为指引 C.贵族分封等级制逐渐解体 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

解析

据材料“忠于君主个人成为‘忠君’思想的首义”“君臣之间……‘君臣要义’”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忠君”思想是有条件的,臣子应该忠于有道明君,如若君主无道,臣子可以不忠于他并选择其他君主,君臣关系比较松散,这就打破了西周时期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发展,故选D项。A14.(2024·黑龙江龙东五地市高二期中)下表所示为尚书(台、省)地位的演变。这一演变过程(

)时代名称地位秦尚书九卿之一的少府属官,是皇帝与列卿间收发文件的宫廷侍从汉武帝尚书在中朝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具有决策职能汉灵帝尚书台统辖朝廷主要政务,成为新的政府中枢隋唐尚书省三省之一,负责政令执行A.强化了专制皇权 B.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加强C.提高了行政效率 D.表明中央官制走向成熟解析

据材料可知,尚书(台、省)从收发文件的宫廷侍从,发展到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朝官员、政府中枢,说明秦汉时期的尚书逐渐掌握政府实权,到隋唐时为“三省之一”“政令执行”,其长官成为丞相之一,权力分散,并非决策中枢,说明尚书(台、省)的权力削弱,强化了皇权,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中央官制,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行政运转过程,无法得出提高行政效率这一结论,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的实行,表明中央官制走向成熟,不是材料中的演变,排除D项。A15.(2024·河北沧州大数据联考高二测试)有学者认为,军机处的“生命力恰恰就在于皇帝对秘密政治的深刻认识和迫切需要……从康熙朝到乾隆朝,以奏折、廷寄为核心的秘密政治有了很大发展,其间的关键,正是雍正朝军机处的成立”。据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

) A.加强了君主集权体制 B.是康乾盛世形成的基础 C.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 D.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解析

据材料“军机处的‘生命力在于……秘密政治的……需要’”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有助于皇帝对政治的整体控制,有利于强化君主集权的体制,故选A项;据所学,康乾盛世是指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100多年间出现的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的鼎盛局面,材料并不能全面反映这一盛世局面,排除B项;据所学,军机处是为商议军情保密临时设立,后转变为皇帝加强集权的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在皇帝监督下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并非决策机关,排除C项;据所学,军机处是中枢秘书机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不能直接反映对文化的严重摧残,排除D项。B16.(2024·广东珠海高二测试)下表所示是关于唐前期“道”设置的部分记载。据此推知,此时的“道”是(

)记载出处唐高宗“遣按察大使于十道”《新唐书》唐中宗“选左、右台及内外五品以上官二十人为十道巡察使,委之察吏抚人”《资治通鉴》唐玄宗“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旧唐书》A.地方最高行政机关 B.中央设置的监察区C.行中书省直属机构 D.常驻地方的督察官解析

据材料“遣按察大使”“十道巡察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可知,中央派遣按察使等监察官员监察地方,据所学,唐朝根据山川形势划分全国为10道(后分为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