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诫子书【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文言文,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3.感受传统文化,了解儒家文化的思想,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2)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2.教学难点: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提升古典文学素养。【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诸葛亮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2.厘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这首诗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出示课件2)那么,这样如此智慧的人,又会如何教育自己的后代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去看看吧。教师板书课题:15诫子书(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本课作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预设:(出示课件5)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樊襄阳),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建兴十二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西南)。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有《诸葛亮集》。(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预设:(出示课件6)这篇文章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一生效忠刘氏父子,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国家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诫子书》,告诫儿子诸葛瞻要读书修身、静心养德。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7)(2)解一解词语。(出示课件8)静以修身: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俭以养德: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宁静致远:平稳静谧的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教师点拨:断句读方法归纳(出示课件9)根据语意断句读,根据语录体的特点断句读;通过分析句式特点(如固定句式、句式短小、句式工整)断句读,通过“之乎者也矣”等语气词断句读。教师:同学们,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出示课件10)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教师:同学们,根据朗读停顿指导朗读课文,然后疏通文意。我们要注意红色词语,重点识记。预设:(出示课件11)教师:同学们疏通了这段内容,下面对照课下注释,尝试翻译这段文字。(学生同桌之间互译,互相纠正彼此错误。)预设:(出示课件12)【译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教师:同学们,根据朗读停顿指导朗读课文,然后疏通文意,我们要注意红色词语,重点识记。预设:(出示课件13)教师:同学们疏通了这段内容,对照课下注释,尝试翻译这段文字。(学生同桌之间互译,互相纠正彼此错误。)预设:(出示课件13)【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教师:同学们,根据朗读停顿指导朗读课文,然后疏通文意。我们要注意红色词语,重点识记。预设:(出示课件14)教师:同学们疏通了这段内容,下面对照课下注释,尝试翻译这段文字。(学生同桌之间互译,互相纠正彼此错误。)预设:(出示课件14)【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枯败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教师:结合前面的字词分析,试着解释一下文章题目的含义。(出示课件15)(结合注释,分析回答。)出示题目:诫子书学生分析:告诫、劝勉之义。教师指正:即诸葛亮写给儿子的旨在告诫、劝勉的信。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1.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出示课件16)(学生朗读课文,分析归纳回答。)学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教师追问:从哪两方面进行说明的?(出示课件16)(学生朗读课文,分析归纳回答。)学生: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的,一正一反,说服力强。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出示课件17)(学生朗读课文,分析归纳回答。)学生:立志、学习、惜时。教师追问: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出示课件17)(学生朗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学生: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教师补充:志向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出示课件18)(学生朗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学生: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始终保持内心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教师补充:“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教师: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出示课件19)教师点拨:同学们回答本题,可以结合课文写作背景来分析回答。(学生朗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学生: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基础上,挖掘文章内涵。2.了解与文章相关的儒家思想,接受古典作品熏陶,探讨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具体分析了文章内容及诸葛亮对儿子教诲的观点,那么诸葛亮自身又是如何实践的呢?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出示课件20)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一)合作探究,回答问题1.诸葛亮希望儿子宁静、淡泊又希望儿子能明志致远而“接世”,如他自己当年隆中隐居不求闻达于诸侯与后来出山成为蜀国丞相,这是否矛盾?(出示课件21)(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学生:不矛盾。教师追问: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出示课件21)(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理解。)学生1:“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慵懒。其目的在静心于学,修身养性,进而服务于社会国家,所谓致远,是因达于天下而远,因泽于后世而远。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学生2:“接世”,是在儒家文化濡染下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人生价值追求,他们入仕为官不是为了物质利益需求,而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大学》里指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教师分析: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到外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的有识之士成长追求的目标,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为人的社会观念,是传统意识中个人价值的最高体现。所以诸葛亮最担心的是年少早成的儿子不“接世”,全文的劝诫以修身起,以高标准要求,“夫君子之行”,做人要做君子,处世要能“接世”,以淡泊之心,立志、为学、广才正是君子最终能够接世的途径。(出示课件22)2.请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出示课件23)(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语句理解。)语句出示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学生分析: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岁月蹉跎,那将于事无补。语句出示2:非志无以成学。学生分析: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大志向,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字词句归纳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把本课重点字词句归纳一下。1.古今异义(出示课件24、25、26)夫君子之行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今义:丈夫。夫君子之行古义:操守、品德。今义:行为,行动。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指环境安静,不嘈杂。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危险,惊险。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修养。今义:治理。非学无以广才古义:增长。今义:广泛;宽广。年与时驰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今义:奔驰,奔跑。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指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2.一词多义(出示课件27)3.词类活用(出示课件28)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的目标。4.文言句式(出示课件29)倒装句:将复何及宾语前置,即“将复及何”三、课堂小结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文的主题。(出示课件30)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本文是诸葛亮以一个父亲的身份给他的儿子写的一封信,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2.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31)(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预设:“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现实社会中充满了诱惑,我们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方向,切忌追逐短视的功利而汲汲于功名富贵。它是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但对于后人也有普遍的警示作用。3.我们一起明晰本课的写作艺术,体会它的写作特色。预设1:观点鲜明,层次清晰。(出示课件32)本文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观点鲜明,说服力强。再如,从“静”的重要性上看,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文章层次十分清晰。预设2:正反阐述,对比鲜明。(出示课件33)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修身的条件,劝诫儿子惜时并有所为。同时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四、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35-43)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五、知识迁移,拓展延伸1.阅读诸葛亮的事迹,与他有关的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对联及其轶事。(出示课件44-46)2.阅读有关修身、惜时、立志等古今中外名句。(出示课件47、48)六、课后巩固,布置作业(出示课件49)1.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说一说学习了本课之后有什么启发。2.将本文改写为一篇白话书信。写作点拨:写作本题时,首先要用现代书信格式,其次要在原文内容基础上有所拓展,用现代汉语写作,不是对原文的简单翻译;最后,行文用语要合乎人物身份。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34)【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以“读”贯穿课堂始终的方法,课堂上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开阔了学生视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环保束线带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浮水背心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极薄壁不锈钢焊管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强嗅抗失水药剂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塑胶弹簧公仔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四川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数学试题
- 九年级家长会课件
- 吉林省白山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竞赛题((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西藏林芝地区(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小升初真题(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月付合同模板
-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考核试题及答案
- 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文学课件
- 宁夏朝觐活动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
- 舌战群儒 剧本台词
- 【信息技术 】计算机系统互联(第一课时)课件 2022-2023学年教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 300t双柱油压机拆装方案
-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
- GB/T 6163-2011调频广播接收机测量方法
- GB/T 6003.1-2012试验筛技术要求和检验第1部分:金属丝编织网试验筛
- GB/T 13459-2008劳动防护服防寒保暖要求
- GB/T 1231-1991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拴、大六角螺母、垫圈技术条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