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2025届大一轮复习讲义_第1页
第四单元 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2025届大一轮复习讲义_第2页
第四单元 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2025届大一轮复习讲义_第3页
第四单元 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2025届大一轮复习讲义_第4页
第四单元 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2025届大一轮复习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商业发展的表现及影响;陆王心学的内容及对其评价;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思想领域变化的影响;明清时期小说繁荣的原因及取得的成就、科技发展的特点及成就)课程标准命题点考题取样核心素养解读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2023江苏T5;2022广东T5;2021福建T5;2020江苏T51.运用唯物史观,认识明清时期文化的发展与当时商品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扩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2.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陆王心学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潮,理解两种思想的进步性。3.归纳明清时期的科技、小说与戏曲成就,增强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2023新课标卷T28;2023广东T6;2023江苏T18;2022北京T4明清时期的儒学2021辽宁T4;2020山东T5命题分析预测1.分析:明清时期农业、商业的发展,黄宗羲等人的进步思想是考查的重点。2.预测:明清时期的经济与儒学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点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经济的发展农业高产作物的引进明朝后期,高产粮食作物[1]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农业商品化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手工业新的经营方式出现明朝后期,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2]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商业白银流入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商帮出现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工商业市镇兴起以[3]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白银流入对中国的影响(1)促进了白银货币化,满足了国内对货币的需求。(2)促进了商业发展、市场扩大和农业、手工业的专业化生产。(3)推动了赋税制度的改革。2.局限(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4]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2)政治: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知识点二明至清中叶的文化1.思想领域的变化(1)明中期——陆王心学形成兴起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5]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内容“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评价①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6]平等和叛逆色彩。③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2)明后期——李贽的思想(3)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2.小说与戏曲(1)小说时间作者作品评价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9]章回体的写作体裁。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明朝中期吴承恩《西游记》神话小说的杰作。清朝中期吴敬梓《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的杰作。曹雪芹《红楼梦》是我国古典[10]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盛的原因(1)物质和社会基础:封建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壮大,自由观念增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增加。(2)历史基础:悠久的历史文化,庞大的社会背景,丰富的趣闻轶事。(3)科技文艺:印刷技术的进步,书坊的发展,小说体例的进步。(4)作家个人:丰富的生活阅历,渊博的知识水平,深邃的精神世界。明清小说的发展趋势和新内容(1)发展趋势:平民化、大众化、通俗化。(2)新内容:注重对商人的描绘;反封建、反礼教,追求个性自由解放。(2)戏曲传奇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一带并长期流行。京剧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3.科技传统科技①明朝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11]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②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西学东渐明朝后期以意大利人[12]利玛窦为代表的一些欧洲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明清科技的特点(1)从阶段看:进入全面总结时期。(2)从影响看:传统科技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从内容看:吸收了西方的部分科技成果。情境1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的影响明朝后期,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美洲作物的传入产生的影响。答案使农作物种类增多,提高了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图解历史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情境2李贽的思想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根据材料,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答案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情境3明代文学的世俗化倾向在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明代短篇小说集中,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答案文学创作往往是现实的镜子。商人、工匠等经常成为明代短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城镇繁荣等在文学创作中的反映。图解历史京剧的发展过程情境4《本草纲目》的特点《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000余幅精美的插图,分为16部,60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据材料概括《本草纲目》的特点。答案所载药物种类丰富;图文并茂;科学分类。探究1明至清中叶经济领域的新变化材料一(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清代除军器、铸钱等手工业生产属官营和个别地区设立官营丝作坊、制瓷作坊外,各种手工业均为民营。——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主旨两则材料分别论述了明清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思考:(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试答:全国商业市场相当发达;大量市镇集中在江南地区兴起;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文学的影响。试答:原因:更多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白银的促进作用。影响:传统儒学思想受到冲击,出现了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倡“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等思想,小说创作蓬勃发展。历史解释——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1)货币经济活跃: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3)工商业市镇兴起:在运河沿岸和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4)商帮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大商帮。(5)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如闽粤商人到江南以糖易花,江南棉布远销至东北等地区。唯物史观——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1)经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等空前繁荣,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形态已经朝着开放型转变。在苏州等地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2)社会: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提高,很多人弃农从商。(3)思想文化:传统儒家思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受到冲击,开始转型;人们的传统价值理念也悄然变化;文艺作品世俗化倾向增强。历史解释——明清农业生产发展的特点(1)经营方式: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2)农业发展趋势: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发展。(3)人地矛盾: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开垦荒地,使土地面积增加。(4)总体特点: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探究2明至清中叶思想领域的变革材料一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想,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摘编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材料二清初之儒……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摘编自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材料主旨材料一阐述了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材料二阐述了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的深远影响。思考:(1)根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试答:反对君主专制;重申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和地方自治。(2)根据材料二,说明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试答: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设想,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历史解释——明清时期思想领域变化的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2)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3)关注现实,经世致用。主张以实用为宗旨的“实学”,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等。(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王夫之认为“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唯物史观——全面认识明清时期思想领域变化的影响积极性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推动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使之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经世致用的思想,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局限性从内容看,早期的民主思想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思想,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从地位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从影响看,未能使中国实现社会转型。历史解释——明清文化的特点:“集古”—“萌新”的双重属性(1)进入古典文化总结时期。类书、丛书编纂规模空前浩大;订正、考释古典的考据学兴盛;集传统科学技艺之大成的大型古典科学著作涌现,药物学、农学、地理学与手工业等达到前工业时代的最高水平。(2)陆王心学对程朱理学形成较大冲击。明清官方片面伸张、强力推行程朱理学,使儒学趋于僵化,礼教渐趋严密,人们的精神生活受到禁锢。明中叶以后,阳明心学崛起,其衍生出的泰州学派反映了市民阶层突破礼教樊笼的诉求。心学在明末走向空疏,经世致用之学兴起,架设出一道通向近代新学的桥梁。(3)早期启蒙思潮应运而生。明清时期出现了带有一定反君主专制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潮,李贽已有较为鲜明的市民反对派气息;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更从不同侧面与宋明理学展开论战,其批判锋芒直指君主专制制度。(4)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发展。明清小说、戏曲繁荣,文学走出象牙塔,活跃于市井勾栏,为雅士俗众共赏。加上童蒙读物的流行,传统文化日趋普及和世俗化。(5)“西学东渐”“东学西渐”双向互动。明末清初,西欧耶稣会士东来,与徐光启、李之藻、王徵等中国士人协同译介西方文化成就;与此同时,来华耶稣会士又向西方翻译中国经典及传播中国社情,为欧洲启蒙运动提供借鉴。命题点1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1.[2023江苏]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A)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解析根据材料“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可知,清朝时,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较多,因此对手工业品、农产品等的需求也随之增多,为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北方生产的大量大豆和豆饼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被运输至南方,A项正确;材料还提及了运河运输,不能说明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B项排除;材料未提及南北方粮食亩产量的对比,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商人资本在生产领域起作用的相关内容,且D项与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不符,D项排除。命题变式2.[2021福建]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闽人种红薯”;江西大庾县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B)A.富民思想的践行B.新农作物的传播C.饮食结构的改变D.人地矛盾的加剧解析根据材料“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闽人种红薯’”“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等信息可知,当时红薯被推广种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薯是由美洲传入中国的新农作物,B项正确。材料与富民思想的践行无关,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红薯的推广种植,并不能说明饮食结构的改变,C项错误。高产作物红薯的引进推广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D项错误。命题点2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3.[2023新课标卷]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C)A.朝贡贸易繁荣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解析明朝时,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增多,中国手工业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发展,C项正确。朝贡贸易是官方行为,材料体现的是东南沿海地区的私人海上贸易,A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东南沿海某港口对外贸易与商业的发展,这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无直接关联,B项排除;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兴起,D项排除。4.[2023广东]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D)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解析A项明朝中后期,封建社会纲常礼教依然占据主流,纲常礼教束缚未被打破×B项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始于鸦片战争,与材料中时间不相符×C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文学作品中婚姻观念的变化,未涉及市民阶层分化问题×D项根据材料可知,缙绅马少卿认为经商是善业,不是贱流,于是同意了其女与商人蒋生的婚姻,这一观念折射出当时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命题变式5.[2023四川资阳三模]乾隆《汉阳府志》记载,汉阳所产棉布“四方来贸者,辄盈千累,百捆载以去”,销售范围远至秦晋、滇黔;孝感、应城等县为又一棉布产区,“四时舟车负贩不绝”;荆州府监利等县所产布匹则“西走蜀黔,南走百粤”,主要销往西南。这一现象表明,清代湖北地区(B)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趋势B.商品区域化生产的特征明显C.雇佣关系得到普遍发展D.区域间存在不同的市场需求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湖北地区是棉布产区,把棉布销往各地,这说明清代湖北地区商品区域化生产的特征明显,故选B项;纺织业发达不等于农业生产衰退,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且“普遍发展”的说法夸大,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湖北地区布匹的外销,未体现购买其他地区的商品,排除D项。命题点3明清时期的儒学6.[2020山东]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B)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解析从黄宗羲的论断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崇本抑末”中的“末”不是全部的工商业,而是“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其论断意在强调不能抑制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的发展,即朝廷需要变革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A项不是其目的,排除;黄宗羲的论断是其经世致用思想的具体表现,其主旨并不止步于此,故C项错误;黄宗羲提倡发展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并非为了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D项错误。命题变式7.[2023合肥模拟]明清君臣、官民关系与父子关系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法律上的拟制血亲关系。但黄宗羲从“父子一气”而“君臣不同气”的气本论哲学层面否定了君臣之间的天然血缘联系,王夫之同样也认识到了君臣关系的非血缘属性。他们的认识(D)A.推动传统伦理秩序的崩解B.体现了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C.缘于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D.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解析据材料可知,黄宗羲和王夫之主张君臣关系并非血缘关系,也就否定了君主统治和驾驭臣子的合法性,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故选D项;题干仅提到了黄宗羲和王夫之对传统封建制度下君臣关系的认识,但这一认识不能推动传统伦理秩序崩解,排除A项;题干所述为君臣关系,而不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排除C项。命题点1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1.[2020江苏]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D)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解析根据潘允端的日记记载可知,当时农业生产中存在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田庄产品不局限于自给自足,这说明当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故D项正确。潘允端的日记中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说明当时农业生产中存在雇佣关系,但据此并不能推出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性,没有涉及地主的剥削程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地主收入来源,排除C项。2.[2020海南,9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公元年代世界人口中国人口估计数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最高估计数最低估计数13.27亿1.70亿0.60亿18.35%—35.29%7002.07亿0.58亿27.05%11003.20亿3.01亿1.00亿31.25%—33.22%14003.74亿3.50亿0.75亿20.05%—21.43%16005.79亿5.45亿2.00亿34.54%—36.70%17006.79亿6.10亿1.50亿22.09%—24.59%180011.24亿8.14亿3.40亿30.25%—41.77%——摘编自葛剑雄《疆域与人口》(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口在1400—1800年增长的经济因素。(9分)解析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0—1800年”中国处于明清时期,经济因素从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耕地面积、农作物品种、赋税制度变革、人身依附关系变化、经济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答案(2)因素:①生产工具的进步,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2分)②垦荒与耕地面积的扩大;(2分)③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广泛种植;(2分)④出现赋税政策变革,人身依附关系松动等词意给2分;⑤仅出现经济发展等词意给1分。命题点2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3.[2022北京]下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该图可以佐证明代(C)小说和诗词曲赋丛编《万锦情林》封面局部A.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技术B.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C.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D.士人思想摆脱了专制束缚解析明代刻本书籍的作者将自己刊刻于书中,带有广告效应,说明当时的文化产品商业化程度加深,C项正确;唐代就出现了雕版印刷,A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戏曲艺术无关,而且元杂剧出现就意味着戏曲艺术走向成熟,B项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当时士人的思想状况,D项错误。4.[2022全国卷乙]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D)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解析明后期,随着江南地区市镇经济的繁荣,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好名喜夸”之风盛行,D项正确;“颠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宋代已经出现世俗化审美趣味,排除B项;明后期仍然是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排除C项。5.[2021河北]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D)A.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B.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解析据材料“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故D项正确。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故A项排除。B项缺乏材料依据,排除。明朝大运河航运与“海禁”政策出台并不构成因果关系,故C项排除。6.[2021江苏]乾隆年间,淮扬文风达到鼎盛,“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这种情况表明(A)A.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B.八股取士扩大诗人群体C.重学风气提升文人素养D.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解析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大运河沟通南北,淮扬地区经济繁荣;材料“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扬州遍地是诗人”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活跃,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A项正确。7.[2021山东]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D)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解析从材料中“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等信息来看,明中叶以后,书籍出版的商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特别是一些知名画家受雇于坊刻更能反映出其商业化特点,故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C两项结论由材料不能得出。8.[2023江苏,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太祖朱元璋曾言:“商贾之士皆人民也。”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商人可以贩粮到边境,领盐引回内地取盐。山(西)陕(西)、江淮等地商人纷纷奔走于各边镇,边地也随之繁荣起来。朱元璋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随着恤商政策的实施,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元末遭到破坏的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简编》(1)据材料概括明初恤商政策的内容。(5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恤商政策的影响。(7分)解析第(1)问,解题思路如下表所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内容“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优恤商贾,提高商人地位“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公平给付”减免商税,推动官府公平采购“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放松专卖政策,允许商人与官府分利“商人可以贩粮到边境,领盐引回内地取盐”实行盐引制度,调动商人积极性“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编订商业书籍,教商贾读书第(2)问,根据“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及所学知识→促进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明初城市繁荣;根据“商人可以贩粮到边境……随之繁荣起来”→促进边地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地域性商帮的崛起,有利于增强边防实力,缓解边防地区粮食紧张问题;根据“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在民间流行起来”→推动娱乐消费需求的增长,带动民间通俗文艺的发展。答案(1)内容:优恤商贾,提高商人地位;减免商税,推动官府公平采购;放松专卖政策,允许商人与官府分利;实行盐引制度,调动商人积极性;编订商业书籍,教商贾读书。(5分)(2)影响:促进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明初城市繁荣;促进边地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地域性商帮的崛起;有利于增强边防实力,缓解边防地区粮食紧张问题;推动娱乐消费需求的增长;带动民间通俗文艺的发展。(7分)命题点3明清时期的儒学9.[2021广东]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A)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解析材料表明明代社会生活中,庶民与生员在服饰规制方面存在等级界限,阶层服饰差异凸显儒家思想规范,故A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社会流动情况,B项错误。材料仅提及庶民与生员在服饰规制方面存在等级界限,C项与题意不符。10.[2021辽宁]黄宗羲曾言:“明初以来,宗风(指佛教禅宗各派)寥落。万历间,儒者讲席遍天下,释氏亦遂有紫柏、憨山(禅宗高僧),因缘而起……而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这反映了明朝(D)A.灭亡原因在于学风空疏B.儒学地位受到佛教冲击C.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D.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解析佛教、儒学有相同之处,二者相互影响,这反映了明朝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D项正确。A、B两项缺乏材料依据。明朝社会主流思想不是经世致用,排除C项。11.[2020海南]《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C)A.主张废除宰相制B.倡导无为而治C.倾向于限制君权D.反对王位世袭解析《明夷待访录》的作者是黄宗羲,他认为皇权专制下,如果天子的继任者不贤德,贤者为相,可以纠正君主不贤的弊端,制约君主的不贤行为,即宰相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表明其主张限制君权,C项正确。黄宗羲主张恢复宰相制,排除A项;道家倡导无为而治,黄宗羲是儒家学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黄宗羲主张限制君权,并非反对王位世袭,排除D项。12.[2022江苏,16分]黄宗羲的学问和品行堪为楷模,后人敬仰其学行,屡有纪念之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吾邑号称文献之邦,代有名贤,社祭相望,独至黄宗羲先生,尚无专祠,无以崇礼先哲、讽励人民也。先生言“天下为主,君为客”,近人目之为东方卢梭。其为学也,上承阳明,知行合一;于经史历数之学,无不贯通。观乎方志之传记,著述之留遗,盖可想见其为人焉。查黄公学行风节,卓绝千古,晚清之季,从祀文庙。姚邑为公故里,理应设立专祠。——摘编自《余姚知事请建先贤祠宇》(1917年)材料二县长林泽,为崇敬先贤起见,特发起组织黄社。黄宗羲先生道德文史,彪炳千秋,明社既倾,力谋匡复,其悲愤忠义之气,充塞宇内。当此学术衰歇、民气消沉之际,极宜集社崇奉,以资表扬,而昭激励。——摘编自《余姚县长发起组织黄社》(1936年)(1)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学行表现,指出当地人了解其学行的途径。(10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方官倡导纪念黄宗羲的动机及其时代背景。(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解题思路如下图所示:由“黄宗羲的学问和品行堪为楷模”可知,“黄宗羲的学行表现”包括黄宗羲的学问和品行学第二小问由“吾邑号称文献之邦”“观乎方志之传记”→地方史志、先贤著作(著述、遗作);由“晚清之季,从祀文庙”“为崇敬先贤起见,特发起组织黄社”→文庙、社团(集社)。第(2)问,解题思路如下图所示:解题思路动答案(1)表现:提出进步的思想主张;(2分)(答批判君主专制或倡导人的基本权利,得1分)知行合一;(1分)博学多才(知识渊博);(1分)崇尚气节。(2分)途径:地方史志、先贤著作(著述、遗作)、文庙、社团(集社)。(4分)(2)动机:劝勉时人;振兴学术。(2分)背景:民主思想的传播;(2分)君主专制的覆灭;(1分)民族危机的加深。(1分)1.[2024皖南八校联考]下表为明清重要年代人口数,导致这一时期人口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D)朝代纪年公元年份人口数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59873305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66598337清世祖顺治八年1651年10633326高宗乾隆十八年1753年102750000高宗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208095796宣宗道光十三年1833年398942036注:顺治八年为丁口数,清代男子自十六至六十岁称丁,妇女称口。A.明清时期疆域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的突破C.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D.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推广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进入清朝之后,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后期,高产作物如甘薯、玉米等传入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这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故选D项;疆域扩大表明封建中央王朝统治范围的扩大,与人口增长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实现实质性突破,生产关系也未发生根本变革,排除B、C两项。2.[2024湖南永州一模]清代前期,四川资阳县农民“多种薯以为食,省谷出粜”;在台湾,“人皆食地瓜,大米之产是为贩运,以资财用”。这(D)A.说明经济作物推广导致人地矛盾加剧B.折射出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基本形成C.为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创造了条件D.表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有所加强解析据材料“省谷出粜”“是为贩运,以资财用”可知,农产品被贩卖,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加强,D项正确;人地矛盾加剧主要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排除A项;材料与统一国内市场基本形成无关,排除B项;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是指雇佣生产模式,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3.[2023青岛模拟]明代杭州人张瀚,官至吏部尚书,他在笔记《松窗梦语》中记载:其先祖得神人授金,得以购织机一台织布,“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遂发家致富。这可用于说明(D)A.明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明中期工商业市镇兴起C.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D.明代江南手工业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松窗梦语》记载了明代杭州人张瀚家靠经营纺织业而发家致富的故事,反映了明代江南手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雇佣关系,不能断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材料反映纺织业发展而非工商业市镇兴起,排除B项;传统观念颠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4.[2023武汉武昌区质检]有学者考察,从明朝洪武末年肇端的白银货币化,经历了由民间社会自发崛起、自下而上发展,再到国家自上而下、全面铺开的过程。此时的白银货币化(B)A.巩固了明王朝集权统治B.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助推中国引领世界市场D.迫使政府放弃海禁政策解析白银的使用与流通,推动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崛起,有利于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和繁荣,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明朝白银货币化发端于民间,说明明代货币主导权逐渐下移,实际上不利于集权统治,A项错误;明朝受海禁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对外交往有限,并未引领世界市场,C项错误;明代仅在个别时期放松了海禁政策,并没有放弃海禁政策,D项错误。5.[天星原创]针对“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的社会现实,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思想。他认为,“良知”是圣人、贤人和愚夫、愚妇所共有的判断善恶的能力,只要人们的“良知”能够“发用流行”,就没有任何事物能阻碍人们弃恶从善。这种思想(C)A.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理论B.纠正了社会追求功利风气C.倡导人应具有自我约束力D.蕴含一定的民主平等精神解析从材料可知,王阳明针对社会上推崇功利的现实,提出“致良知”思想,认为良知人人具有,应发挥其作用,弃恶从善,可见其倡导人应具有自我约束力,C项符合题意。心学与朱熹的格物致知不同,后者提倡研究事物规律并掌握它,排除A项;B项夸大了王阳明理论的社会影响,当时商品经济发达,重利思想盛行,其“致良知”思想不足以纠正社会风气,排除;民主平等思想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6.[2024河北保定开学考]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研究古代典籍的基础上,提出人臣也可称“君”,“万岁”原是“庆幸之通称”,人臣也可使用;并提出“人主苟欲亲民,必先亲牧民之官”,天子要“贵士大夫以自贵,尊士大夫以自尊”。顾炎武的这些主张旨在(B)A.否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B.构建相对平等的君臣关系C.强调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D.宣扬人人平等的政治理念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顾炎武认为有些称呼君臣均可使用,这说明他倡导相对平等的君臣关系,B项正确。顾炎武没有否定传统君主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以民为本的思想,排除C项;君臣平等不等于人人平等,排除D项。7.[2023辽宁鞍山模拟]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存在跟风现象。《三国演义》创作成功后,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热度持续升温;《水浒传》和《西游记》带动了英雄传奇和神魔小说的创作;《玉娇梨》等促进了才子佳人小说的繁荣。这一文化现象源于(A)A.城市经济的繁荣B.市民阶层的壮大C.世俗文化的兴起D.文化教育的普及解析据材料“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存在跟风现象”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荣,这一现象是因为小说满足了广大市民阶层的精神需要,而市民阶层的壮大根源在于城市经济的繁荣,故选A项。8.[角度创新/2024太原月考]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湖北汉调艺人合作,吸收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表演方法及一些民间曲调,通过不断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多种艺术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其形成反映了当时(D)A.君主专制强化B.文化隔阂消除C.意识形态宽松D.文化交融加强解析材料反映了京剧的形成,京剧是四大徽班进京后,与湖北汉调艺人合作,吸收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表演方法及一些民间曲调,通过不断交流、融合形成的,不同地区间的艺术形式融合形成京剧,反映了该时期文化交融加强,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京剧文化,未体现政治及意识形态的内容,排除A、C两项;“消除”说法绝对,排除B项。9.[2023重庆月考]宋应星已注意到了运用数据来说明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如留心人力踏转龙骨车和牛力转动龙骨车之间的功效差别,推算了一亩稻秧可供移栽的面积和稻秧生长的时日。材料说明宋应星的研究 (B)A.推动了明朝后期传统科技完成转型B.已接近近代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C.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工艺相关知识D.逐渐成为当时科技领域的主流方法解析根据“宋应星已注意到了运用数据来说明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可知,宋应星的研究已接近近代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B项正确。10.[2023广东茂名模拟]江西省多山,粤闽农民素善耕山,至江西承佃者十居五六,“始则向田主佃田,饵以现银数两,名曰退价,又曰顶耕,必令业主写立退字付执。……继则多贪退价,将田私佃他人,竟有以一主之田,分佃至数十人。甚有任意典卖,得价回籍者”。这反映了明清时期(C)A.政府严格管理土地交易B.粤闽地区人地矛盾突出C.租佃关系的流动性增强D.跨地区经济活动成主流解析据题干可知,明清时期,大批粤闽农民跨省到江西省承佃,后又“私佃他人”,以致“竟有以一主之田,分佃至数十人。甚有任意典卖”,说明土地租佃关系的流动性增强,故选C项;题干反映的不是政府行为,排除A项;题干未见粤闽地区人多地少的信息,排除B项;明清时期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农民安土重迁,排除D项。11.[2024南京六校联合调研]据明弘治年间的《璜泾赵市碑记》记载:苏州常熟璜泾镇,“商贾骈集,财货辐辏。若土地所产,与夫他方水陆之物,靡不悉具。凡近市二十余区之民,有而求售焉者,无而求市焉者”。这说明,璜泾镇这一现象(C)A.带动了商品贩运的繁盛B.阻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C.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合作D.聚焦大批实力雄厚的商人解析据材料可知,苏州常熟璜泾镇商人、货物云集,附近的人都来此经商,这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故C项正确。A项反映的是材料中的局部信息,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包括商品贩运的繁盛,故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的有关信息,故B项排除;材料描述的是璜泾镇商人众多、生意忙碌,人们乐于经商的现象,无法判断商人的实力如何,故D项排除。12.[情境创新/2023云南联考]钞关为明清两代内地征税的关卡,下表所示反映了其数量与分布情况。这折射出明清时期(C)明代8处(九江1处、大运河7处)清乾隆时期34处(京师3处、直隶5处、辽宁2处、山西1处、山东1处、江南7处、浙江2处、江西2处、湖北1处、四川2处、福建2处、广东2处、广西2处、内蒙古2处)A.政府摒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江南市镇逐渐衰落C.区域间长途贸易得到发展D.南北经济趋于平衡解析钞关为收过路费而设置,有钞关的地方必然有较大的商贸流通量。明清时期钞关数量剧增,反映了这一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得到发展,故选C项;A项中的“摒弃”与史实不符,排除;钞关数量与市镇经济发展水平无直接关联,且江南地区钞关数量也不少,排除B项;宋以后经济重心在南方,排除D项。13.[2023辽宁锦州一模]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读通鉴论》中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的政治伦理原则,他甚至说:“宁丧天下于庙堂,而不忍使无知赤子窥窃弄兵以相吞啮也。”据此可知,王夫之(B)A.主张彻底废除君主专制统治B.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并关心百姓命运C.宣扬了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D.抨击程朱理学严重脱离现实的弊病解析由材料可知,王夫之认为“生民之生死”重于“一姓之兴亡”,这突破了正统儒家的纲常名教,体现了王夫之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并关心百姓命运,B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未涉及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排除C项;材料强调王夫之对传统政治伦理的突破,并未体现对程朱理学进行抨击,排除D项。14.[情境创新/2024山东摸底联考,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社会生活的因循与躁动明清时期,在宗法社会貌似坚硬的外壳之下,潜流暗动,社会风尚的变迁,社会伦理的背离倾向,商人地位的提升,文人士大夫遂情达欲的生活旨趣,虽然不足以立即改变总的道德秩序和社会面貌,但却持续不断地腐蚀和动摇着传统社会的基石。中国社会正在冲破传统,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礼教背景下的宗法家族生活明清时期,宗族仍是民间社会生活的重要组织调节机制。但是,宗法的约束效力逐步涣散,特别是明中叶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社会伦理的背离倾向日趋明显。经研究者统计,至少在清代前期,大家庭所占比例已不是很高,最为普遍的家庭还是由父母和子女结合成的三角。明清妇女地位也有了改善的迹象,如在一些士绅家庭中,女子读书作文早已成为一种时尚,在中下层家庭中,妇女再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商人精神与社会风尚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正式提出了“工商皆本”的观念,商人本身也逐步建立起了道德自尊。传统价值取向的变迁,导致明代中后期社会出现了崇商的趋势。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社会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追求奢侈享乐的风尚。在商业繁荣的背景下,以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化也得到了高度发展。文人士大夫的清雅生活明代中后期,在工商业经济和城市文化发展的背景下,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信条愈显苍白无力,社会道德价值体系面临深刻的危机。有悖于正统道学的理欲观念,成为明清文人士大夫张扬个性、满足精神和物质欲望生活方式的思想基础,也助长了追求声色犬马的享乐之风。——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1)上述材料中明清社会生活的“因循”与“躁动”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二者之间有何逻辑关系?(6分)(2)分析明清社会生活“因循”与“躁动”并存的原因。(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在宗法社会貌似坚硬的外壳之下”“礼教背景下的宗法家族生活”“文人士大夫遂情达欲的生活旨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明清社会“因循”主要体现在:宗法社会仍发挥重要作用、传统礼教仍影响很大、士大夫阶层地位仍较高;根据材料“在清代前期……最为普遍的家庭还是由父母和子女结合成的三角”“明清妇女地位也有了改善的迹象……妇女再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明代中后期社会出现了崇商的趋势”“通俗文化也得到了高度发展”“助长了追求声色犬马的享乐之风”可得出,明清社会“躁动”主要体现在:出现小家庭制、女性地位提升、商人地位提高、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通俗文化的发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社会风尚的变迁……持续不断地腐蚀和动摇着传统社会的基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社会在因循的传统中孕育着躁动,而躁动推动了传统社会的瓦解,二者共同构成了明清社会生活“承古萌新”的特征。第(2)问,明清社会生活的“因循”原因可以从小农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的强化及儒家思想等方面考虑,它们让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得以延续;“躁动”的原因可以从明清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的进步思潮的出现等新变化方面考虑。答案(1)因循:宗法社会仍发挥重要作用、传统礼教仍影响很大、士大夫阶层地位仍较高。(2分)躁动:出现小家庭制、女性地位提升、商人地位提高、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通俗文化的发展。(2分)逻辑关系:明清社会生活在因循传统中孕育着躁动,躁动推动着传统社会的瓦解,二者共同构成了明清社会生活“承古萌新”的特征。(2分)(2)原因:一方面,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持续发展,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儒家思想仍然占据统治地位;(4分)另一方面,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出现新的进步思潮,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4分)综合提升一中国古代史一、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民族走向交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的使用、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交通的发展,华夏族和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这是完成民族交融,形成中华民族的先声。2.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由分散到统一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步骤,秦汉时期,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政府所宣扬的统一思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政治条件。汉武帝时期的一系列战争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大规模开发,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局面得到巩固。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与民族交融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中原地区民族杂居的情况大大发展。在南方,由于西晋末年以来的人口流动,民族杂居的情况也有所发展。这一时期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4.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隋朝结束了西晋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周边民族先后归附,唐朝与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边疆地方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5.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与宋朝长期并立,各少数民族政权普遍吸收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即使在争战状态下也从未中断。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开拓边疆、推动民族交融和民族文化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作出重要贡献。6.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巩固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各族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确立行省制度,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明朝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治理,仍实行“以夷制夷”的羁縻政策,在西藏地区采取“多封众建”以分其势,在西南地区则推行土司制度。清朝是继元朝之后又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国家,这一时期现代中国的版图基本定型。经过清朝的统治,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加强。[2024江苏联考]春秋后期,吴国自认为其始祖太伯是周族“后稷之苗裔”。吴王夫差与中原诸国进行会盟时取得盟主地位,周天子称他为“伯父”。这反映出,吴国(C)A.摆脱了周王室的控制B.通过兼并战争建立霸权C.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D.利用宗法血缘壮大实力解析据材料可知,吴国将自己的始祖追溯为周族的后裔,且吴王夫差在取得盟主地位后,周天子称他为“伯父”,体现了春秋后期,吴国与华夏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反映了吴国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故选C项;春秋后期,吴国没有摆脱周王室控制,排除A项;春秋时期吴国主要是通过争霸战争确立霸主地位的,并非通过兼并战争建立霸权,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宗法关系,排除D项。二、先秦至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1.精耕细作耕作方式的发展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的演变。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生产工具的改进西汉时的犁壁、耧车(播种工具)—三国时的翻车(灌溉工具)—唐代的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筒车(水力灌溉工具)等。耕作技术的成熟西汉时期的代田法和区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宋元时期的稻麦复种制—明清时期的多熟制以及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等。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重视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2.中国古代主要土地制度时期制度特点商周井田制奴隶社会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度,分为公田和私田,由奴隶集体耕作。曹魏屯田制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西晋占田制农民向官府登记占有土地的制度。占田数并不是国家授予农民的土地数额,而是国家允许农民占有土地的限额。北魏至隋唐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为土地国有制。3.农业地理空间的扩展[2021湖南]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解析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自耕农的数量;而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有利于自耕农数量的增加。由此可知,西晋至唐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故选A项。材料涉及的是土地制度的变化,不能说明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排除B项;材料内容和选官制度无关,排除C项;田制改革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而非开发土地,排除D项。[2023合肥八中模拟]南宋陈旉《农书》记载:“早田获刈才毕,随即耕治晒暴,加粪壅培,而种豆麦蔬茹,因以熟土壤而肥沃之,以省来岁功役,且其收又足以助岁计也。”这一现象(A)A.反映了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得益于南方农业经济发展C.说明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D.推动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解析据材料“早田获刈才毕,随即耕治晒暴,加粪壅培,而种豆麦蔬茹,因以熟土壤而肥沃之,以省来岁功役”可知,南宋时,人们通过对土地“晒暴”“加粪”以及调整种植结构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这体现了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A项正确。三、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时期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与发展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西汉时期完善与尊崇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汉武帝尊崇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魏晋至隋唐时期吸收与改造儒、佛、道交汇融通,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出现三教合一、三教并行局面。宋明时期转型与成熟程朱理学兴起,宇宙观: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理”;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遵守伦理道德规范;方法论:格物致知,探究万物。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明清之际批判与继承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等主张,从而使儒学获得新生。[2024广东调研]据《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问礼的本质,孔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仪式周到隆重)也,宁戚(悲哀)。”这反映了孔子 (B)A.提倡节约,体恤民生疾苦B.重视道德,富有人文关怀C.弘扬周礼,维系社会秩序D.批评奢侈,反对物质享受解析据材料“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仪式周到隆重)也,宁戚(悲哀)”可知,孔子认为礼并不是注重物质上的奢侈和形式上的隆重,更强调的是生活上的节俭和对他人真情流露,这体现了孔子注重道德,富有人文关怀,故选B项;材料中“宁俭”确实体现了节约的思想,但材料同时也强调了“宁戚”,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材料中孔子是在说明礼的本质,而不是强调弘扬周礼,维系社会秩序,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024重庆模拟]宋代理学家反复强调,“天理”作为普遍绝对的本体存在,也是一种道德存在,“理”就是一个最高的道德原理。“天理”支配着世界的秩序和变化,不仅是一切自然物的内在法则,也是社会生活的规范与人文法则。这反映出当时(B)A.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B.儒学的哲学化与体系化C.三教合一的趋势加强D.儒学的世俗化与宗教化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理学家将儒家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上升到“天理”的高度,论证了“天理”的神圣性和至上性,体现了儒学的哲学化与体系化,故选B项;材料体现不出封建统治危机加深,排除A项;三教合一是指隋唐时期儒、佛、道的融合,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世俗化强调与百姓生活更加贴近,而材料反映的是儒学的哲学化与体系化,排除D项。特点、特征类非选择题解题技巧设问方向答题角度政治方面①内部的特点可以从政治制度、政策、政权更迭、君臣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治理等方面进行归纳。②外部的特点可以从对外政策、外交关系、国际格局等方面进行分析。经济方面①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②经济政策。③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状况。④交通设施。⑤城乡发展情况。⑥人民生活水平等。思想文化方面要注意体现时代特色。①思想方面的特点可从时代背景、该思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②文化方面的特点要结合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进行思考。[2023山东,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程元通控告棚民案乾隆朝后期及嘉庆朝,大批异籍农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垦荒为生,被称为棚民。乾隆五十九年,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程氏)遂于嘉庆十二年以族长程元通名义派程怡仁到都察院控告棚民。程氏状词“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该棚匪千百成群,实为地方之患。”嘉庆上谕“或设立禁约,责令逐渐迁移,或勘定界址,就地妥为安插,不致无籍之徒愈聚愈多,日久为害地方,亦不至驱逐过骤,激成事端。……以期永杜争端,辑宁民业为要。”地方处理意见酌断山主退还部分租价银,“方会中等遵即拆棚领银,挈属回籍”。其他棚民,或“酌定章程,分年饬令退山”,或“呈明入籍,照旧编甲”。程怡仁“照虚捏情节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其他人等,按律处理。嗣后,禁“山场混召异籍之人搭棚开垦”,“严定专条,有犯从重科罪”,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安徽浙江棚民史料》(1)该案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6分)(2)案件的处理体现了当时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8分)材料及所学知识答案要点第(1)问“大批异籍农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垦荒为生”和所学知识人地矛盾。“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主户、客户的矛盾。“私行开垦……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人与自然的矛盾。第(2)问为特点类设问,涉及政治方面的社会治理,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社会治理的目的、途径、内容等进行分析。材料及所学知识答案要点第(2)问“不致无籍之徒愈聚愈多,日久为害地方,亦不至驱逐过骤,激成事端”以维护社会秩序为主要目的。“嘉庆上谕”“或设立禁约,责令逐渐迁移,或勘定界址,就地妥为安插”中央批示地方按实际处理。“酌断山主退还部分租价银”“其他棚民,或‘酌定章程,分年饬令退山’,或‘呈明入籍,照旧编甲’”分类处理,兼顾多方利益;重视户籍管理,加强民间控制。“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注重伦理孝道。结合此案发生的背景及规定禁止“山场混召异籍之人搭棚开垦”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严定专条,有犯从重科罪’,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重视地方宗族的教化功能。(1)矛盾:人地矛盾;主户、客户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6分)(2)特点:以维护社会秩序为主要目的;中央批示地方按实际处理;注重伦理孝道;分类处理,兼顾多方利益;重视户籍管理,加强民间控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地方宗族的教化功能。(8分,任答4点即可)综合训练一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1.[2024南京六校联合调研]下表为学生进行“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性学习收集的考古材料,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C)选项材料结论A距今约8000年的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上有些符号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相似原始社会已产生成熟文字B良渚文化时期,多次出土了石犁及其他耘田器等多种稻田农具铁犁牛耕开始出现C距今约4500年至4000年的芦山峁遗址有大规模的聚落体量,出现“宫殿”式建筑群落社会分化已产生D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寺遗址大墓中,随葬品中有陶鼓、木鼓、石磬、龙盘、玉石钺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礼乐制度已经形成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芦山峁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分化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由此可推知材料中的“宫殿”建筑是给权贵阶层居住的,说明当时这一地区社会分化已相当明显,C项正确。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成熟文字,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B项错误;墓中出现大量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可以说明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但无法推知礼乐制度的形成,且礼乐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D项错误。2.[2023青岛三模]下表中的史料可用来考证(C)史料一召公为保,周公为师。《尚书·君奭》史料二召公奭与周同姓……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史记·燕召公世家》A.军功是分封的主要依据B.西周取代商朝的合理性C.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D.西周初期以分封同姓为主解析史料一中的“保”(太保)与“师”(太师)都是辅佐周天子的官﹐据材料二的记载可知,召公奭之所以被分封于北燕,其主要原因是他与周天子同姓,这体现出周天子既是国家的掌权者,也是周姓家族的一员,体现了西周时期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C项正确。据史料二可知,召公奭之所以被分封于北燕,其主要原因是他与周天子同姓,而不是依据“军功”,A项错误;两则史料仅述及周武王灭商之后的一些行为,并没有述及西周取代商朝的合理性,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分封的两个同姓诸侯的情况,并未涉及其他的分封类型,不能说明西周初期分封以同姓为主,D项错误。3.[2024武汉调研]公元前645年,晋国在韩原之战中大败于秦,国君被擒,黄河以西的土地被割让。面对不利局势,晋国贵族鼓励“国人”和“野人”到农村地区开垦荒地,向新垦土地征收税赋,并从开荒者中征召士兵。这反映了春秋时期(C)A.秦晋争霸促进民族交融B.土地国有制开始兴起C.诸侯纷争引发社会变动D.户籍制度已普遍推行解析据材料“面对不利局势……向新垦土地征收税赋”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诸侯纷争促进了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转型,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晋国贵族面对不利局势采取的措施,未涉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A项错误;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井田制遭到破坏,即土地国有制遭到破坏,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户籍制度,且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D项错误。4.[2023吉林一调]韩非的说理文明切犀利,揭破世间实情毫不掩饰。如《备内》写道,大臣能够“劫君弑主”,经常是利用君主与妻儿的关系得逞的;《亡征》一篇竟然把亡国的征兆分析出四十七种之多。这表明韩非的主张(B)A.力图匡正崩坏的伦理秩序B.带有较强的实用主义色彩C.宣扬以法治国的统治策略D.意在总结国家治乱的经验解析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服务于新兴地主阶级。依据材料可知,韩非的主张是面向社会现实的,带有较强的实用主义色彩,有助于统治者解决现实问题,B项正确;A项属于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排除;C项结论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韩非意在为统治者提供统治策略,并非总结国家治乱的经验,排除D项。5.[角度创新/2023安徽调研]西汉政府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但封国王侯以牛肉为奖赏赐予臣属的现象屡屡发生,在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地(即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菜谱中亦记载了丰富的牛肉菜品。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C)A.法律制度流于形式B.自耕农生产遭遇了困境C.中央权威面临挑战D.豪强地主势力日益膨胀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下令禁止宰杀耕牛,但是在封国内却屡屡出现“王侯以牛肉为奖赏赐予臣属的现象”,说明封国的诸侯并没有严格执行西汉中央政府的规定,这反映出当时中央政府的权威面临挑战,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当时法律制度只注重形式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述及的是西汉封国的王侯没有遵从中央政府“禁止宰杀耕牛”的规定,与自耕农的生产情况无关,排除B项;材料述及的是封国的王侯,而不是豪强地主,排除D项。6.[情境创新/2024湖北调研]秦汉时期,取名呈现出新取向,以武字、勇字命名的有蒙武、苏武等;以霸字、雄字命名的有王霸、扬雄等;以胜字、广字命名的有陈胜、李广等;以兴字、奋字命名的有阴兴、张奋等;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含义命名的有赵广汉、张安世等。这一现象体现了当时(C)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B.主流思想文化内涵发展变化C.尚武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D.选官制度影响社会阶层流动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霸、雄、武、勇等字体现出秦汉时期崇尚武功、建立霸业的时代特征,而兴、奋、广汉、安世则体现出汉朝时期国力强盛、开疆拓土、维护北部边境安全的时代特征,因此上述现象体现出秦汉时期尚武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故选C项;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排除A项;从秦朝至汉朝主流思想由法家思想向儒家思想转变,汉朝人物的名字体现不出这一转变,排除B项;材料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D项。7.[2023山西临汾模拟]南朝时期,扬州地区人口较东汉中期增长好几倍,而赣江特别是湘江流域的人地关系与东汉中期差别不大。官方记录的水旱灾害主要发生在扬州地区,而湘、赣流域甚少。这说明(D)A.政局稳定促进经济发展B.南方得到开发和发展C.人口增长影响生态环境D.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解析据材料可知,与东汉中期相比,南朝时期,扬州地区人口增长较快、水旱灾害记录较多,湘、赣流域人地关系变化不大、水旱灾害记录甚少,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扬州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湘、赣地区经济发展较慢,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故选D项;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不符合“政局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这一论断,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南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C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8.[2024武汉调研]南朝梁萧子显所撰《南齐书》用“魏虏”“索头”等称呼北方鲜卑族等少数民族;而北朝北齐魏收所撰《魏书》则记载“魏所受汉传国玺”,将南朝的宋齐梁三朝称为“岛夷”。上述现象体现了 (C)A.历史人物存在不同称谓B.史籍体例呈现出多样性C.正统观念影响历史编纂D.历史认识依靠文献记载解析南朝、北朝的史书编纂者都视自己为正统,而用“虏”“夷”等蔑称称呼对方,体现出正统观念影响历史编纂,故C项正确。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并非历史人物存在不同称谓,而是在不同朝代正统思想的影响下,历史人物被赋予了不同称谓,故A项排除;材料主旨并非强调史籍体例的多样性,故B项排除;历史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受环境、认知能力等影响,文献记载对历史认识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依靠”说法不妥,故D项排除。9.[2024广东名校联考]通观东汉到唐中叶客与部曲的演变过程,其始终以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基本矛盾呈现出来,即逃亡农民依托豪强充当佃客、佃家、私属等,而国家又企图使他们复归为编户。这一矛盾(A)A.推动了赋税征收标准的变革B.是国家陷入长期动荡的根源C.伴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而消失D.催生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解析由材料“逃亡农民依托豪强充当佃客、佃家、私属等,而国家又企图使他们复归为编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至唐中叶,基本矛盾围绕客与部曲这一流动人口群体展开,豪强希望佃客依附于自身,而国家希望将这一群体编户是因为编户才是全部赋役的承担者,这一矛盾长期难以调和,最终推动了两税法的出台,国家不再以编户作为唯一征税标准,而是“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故选A项。10.[2023海南模拟]唐诗中有大量描写自然山川的诗作。从地域上看,神奇秀丽的江南、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原、奇峭险峻的巴蜀、壮美奇异的边地的山水风光尽收其中。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的诗里,处处体现出诗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些诗作 (D)A.丰富了古代诗歌的题材B.体现出对藩镇割据无比痛恨C.反映了唐代经济的繁荣D.有利于加强家国认同的观念解析根据材料“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的诗里,处处体现出诗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可知,这些诗作表达了对国家山河的热爱,有利于加强家国认同的观念,D项正确。11.[角度创新/2024贵州遵义一模]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有言:“盖宋之政治,士大夫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故惟宋无女主、外戚、宗室强藩之祸。宦寺虽为祸而亦不多。”据此可知,宋朝士大夫政治(A)A.有抑制非理性政治因素的作用B.凸显了儒学的价值取向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D.是崇文抑武政策的产物解析据材料“惟宋无女主、外戚、宗室强藩之祸。宦寺虽为祸而亦不多”可知,宋朝文官政治形成,作为一种制衡,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后宫、宦官等的干政行为,有抑制非理性政治因素的作用,故选A项;材料信息未明说儒家价值取向对宋代政治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是多种措施共同作用的产物,并不只是崇文抑武政策的产物,排除D项。12.[2024重庆巴蜀中学月考]1137年,黄岩(今浙江黄岩)知县刘觉民推行分成制,“以金、银坑冶召百姓采取,自备物料烹炼,十分为率,官收二分,其八分许坑户自便货卖”。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B)A.雇佣劳动形式的普及B.社会经济活力的增强C.盐铁专卖制度被废止D.官营手工业得到发展解析据材料“召百姓采取”“官收二分,其八分许坑户自便货卖”可知,当时政府放宽对矿物开采的垄断,允许百姓参与冶炼,而且大部分允许百姓自行买卖,这有利于提高百姓参与矿物开采的积极性,释放社会经济活力,故选B项;分成制前提下,百姓与政府是合作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