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实践样态与深化路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下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指出,“国家在全体人民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增进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情感,传承民族精神、增强国家观念,壮大和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并要求“生动开展网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网络空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沿阵地,生动开展网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必须从理论上认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从实践上观照当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样态,在把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特点和实践样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深化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广泛、强劲地奏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一、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形态之一,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共性,又有其独特性。从理论上把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才能正确认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运行规律和条件要求,因势利导地推进网络爱国主义教育。1.教育环境的开放复杂性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在网络空间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网络空间构成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环境。网络空间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公共空间,具有复杂性。第一,网络空间的人员开放带来利益环境的复杂性。作为一个开放式的体系结构,网络空间面向所有人员开放,每一个具备上网条件的人都能够自由进出网络空间,发表和交流思想观点。人员开放使网络空间存在着多元化的利益主体,他们在网络空间中有着不同的利益表达,也就会产生不同的利益矛盾,生成不同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结构,从而架构起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复杂的利益环境。第二,网络空间的时空开放带来信息环境的复杂性。网络空间是没有地理边界、没有时间限制的流动空间,具有脱域性。网民从年龄职业、成长背景、生活经历的地缘关系中脱域,以不同的政治倾向、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进行网络交互,导致主流和非主流的、先进的和落后的、正面的和负面的、真实的和虚假的观念在网络空间并存、交织。网民也从民族背景和国家疆界的地域关系中脱域,在网络空间进行无界化交往,在实现信息全球化流通的同时也导致网络空间多元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激荡与渗透、碰撞与较量、交锋与冲突,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因此面临着复杂的信息环境。第三,网络空间的信息流通开放带来传播环境的复杂性。网络空间的每个网民都是网络传播参与者,他们能够随时随地在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模式导致了更加复杂多元的传播格局。网络空间的传播开放还体现在信息传播的形式多元化。网络信息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虚拟现实等形式传播,导致网络信息传播的碎片性,增加了网络信息的解读多样性,容易产生多极化的、复合化的信息流和影响流,造成复杂的信息传播“支流”。复杂多元的传播格局和信息传播形式共同导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复杂传播环境。开放复杂性的教育环境说明,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要关心和把握网民的爱国利益关系,既需要壮大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者的力量,又需要注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信息的多元化生产和有序化传播,使爱国主义充盈网络空间。2.教育对象的参与流变性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中教育对象的参与流变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教育对象的“非具身性”参与及其流变。网络空间是一个信息流动的“缺场空间”,网民进入网络空间、参与网络交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存在的不在场性。网民在网络空间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和其他人进行思想互动、情感交流和价值传递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符号交互和信息交换等形式实现的,呈现为一种“非具身性”的参与。由于教育对象的非具身性,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无法直面教育对象,无法直接调控教育对象的行动,教育对象可在任意时间“上线”、“下线”、“断线”。第二,教育对象的选择性参与及其流变。由于网络空间的缺场性和虚拟性,网民接受网络信息、参与网络交互有着鲜明的自由自主性。在网络空间中,接受什么性质的网络信息,参与何种类型的网络交互,以及是否接受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信息、是否参与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交互,取决于网友自由自主的选择。当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信息、内容、方式契合网民的利益需求、兴趣爱好、价值偏好、情感和信仰需求时,网民就会选择接受网络爱国主义信息,参与教育活动。反之,就会转而选择其他的网络交互。第三,教育对象的随机参与及其流变。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在网络空间的嵌入运行,网络的算法推荐机制增加了网民参与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随机性。算法主要通过相关性特征、环境特征、热度特征和协同特征,根据网民的个人偏好、环境位置、社会和平台热点信息、相似用户内容等为网民推送信息。在算法机制作用下,网民在网络平台上会偶然性的、随机性的接触到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并参与到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交互中。但算法推荐又是泛在化和碎片化的,网民在屏幕滑动和屏幕切换中能够实现话题和信息的快速转换,并因此随机参与或退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教育对象的参与流变性要求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和方式的吸引力,在高质量的、多元化的“隔屏投送”中提升网民对爱国主义教育信息的有效停留时间和频率,在频繁的、有深度的互动中达到教育效果。3.教育内容的交互竞争性网络空间是一个广泛地、全天候地演绎着各种思想互动和精神交往现象的空间,其中丰富多样的信息、知识和思想,能够满足网民的求知需求、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等。因而,教育主体向网民传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是发布在网上就能直接获得网民的选择和认同的,而是在交互竞争的过程中得到网民确认的。第一,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的利益需求和兴趣偏好交互,与其他网络信息形成“共鸣性竞争”。网络空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海量的内容生产,网民惯常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和兴趣偏好出发搜索、挑选网络信息和内容。当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上传网络时,首先会与网民的利益需求和兴趣偏好交互,被网友作出“符合”或“不符合”自身利益需求和兴趣偏好的判断。契合网民利益需求和兴趣偏好的内容容易吸引网民的兴趣,引发网民的共鸣,获得网民的关注和认同。第二,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的精神追求交互,与其他网络信息形成“引领性竞争”。网络空间不仅是网民获取信息的空间,也是网民寻求精神慰藉和精神成长的空间。当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与网民“遇见”时,部分网友会思考并领悟其中的深层意涵,切入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构筑的道德和信仰场域,与自身的精神追求深入交互。能够满足和引领网民精神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内容,就容易感化和感召网民,抵达网民内心。第三,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的接收习惯交互,与其他网络信息形成“形式性竞争”。网络空间的信息总是以一定的表现形式流动和交互。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的呈现从最初的文字形式发展到现今图片、音频视频、虚拟现实等更加丰富、多元、生动和沉浸的形式。网友关注和选择网络信息有其倾向和喜欢的形式,当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相较其他网络信息的表现形式更契合、更适应网民接收网络信息的形式,就容易被网民所关注和接纳。教育内容的交互竞争性说明,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生产应有受众思维和创新引领思维,既要契合网民的利益需要、兴趣偏好、精神追求和接收习惯,也要以创新引领性的内容占据网络信息的优势地位,获得更多网民的关注和参与。4.教育过程的技术载体性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种因互联网而产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新形态,必须通过网络连接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有其必要的技术属性和技术逻辑。第一,教育双方的交互依靠技术载体。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是“人—机—人”的间接交互关系,包括电脑、手机、智能终端设备在内的机器是实现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交互的媒介。教育双方总是需要借助机器、界面进入网络空间,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技术载体产生连接,最终达成爱国主义的信息交互和意义交互。没有技术载体的中介作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双方无法建立联系,也无法形成交互。第二,教育信息传播依靠技术载体。信息传播和交换是网络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通过爱国主义信息的数字化传播而实现的,爱国主义的数字化信息在教育双方之间的流通交换和再生产是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过程。一方面,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信息的生产需要经由网络技术进行符号转化,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信息的呈现需要经由网络架构进行上传展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信息的分发和流通需要经由网络平台实现。另一方面,网民也需要经由网络平台等技术载体获取、接收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可以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信息生产、呈现、分发、流通和接收的整个传播过程都离不开技术载体。这表明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性和优势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样态“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1]以整体视野探析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样态、内容样态、方法样态,把握其中的薄弱环节,才能够有的放矢的地进行深化。1.多元却分散的主体样态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由多元主体共同开展的实践活动,当前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等组织推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积极生产、广泛传播网络爱国主义信息,形成了多元参与的主体体系。政府扮演引导和监管的角色,既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明确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方向,规范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又通过资源分配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政府主体的政策导向和资源支持有力保证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企事业单位以高校和商业媒体机构为代表,通过开发线上爱国主义教育平台和课程、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方式传递爱国主义知识和理念。社会组织包括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团体、志愿服务组织等,通过举办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培训网络爱国主义志愿者等方式积极参与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众根据自身特长和资源,以博主身份、普通网民身份在网络平台生产和传递爱国主义信息。虽然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多元主体有助于覆盖广泛的网民受众,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贴近网民需求。但是,这些主体具有一定的分散性。一是多元主体传播渠道的分散。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往往使用不同的网络传播载体,如新闻门户网站、社交媒体、视频分享平台等传播信息,形成了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权威性、严肃性。二是多元主体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生产上具有自发性和零散性。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生产的主题、深度和准确性与主体自身的知识素养密切相关,导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准确性和深度不足的问题,而且部分主体难以常态化地进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影响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质量和稳定性。2.丰富却细碎的内容样态当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叙事,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其一,国家象征叙事。国旗、国歌、国徽是国家象征和标志,网络空间广泛流动着关于国旗、国歌、国徽的知识和资源。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增强网民的文化自信。比如,通过“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网络综艺节目,“网络中国节”系列主题活动等,创新形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掀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其三,历史记忆叙事。通过讲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故事,以及开展重大纪念日的网上纪念活动,厚植网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其四,重大成就叙事。通过宣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重大成就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网民的爱国情感和爱国行动。其五,榜样力量叙事。通过宣传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涌现出的英雄和模范人物,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宣传具有爱国情怀的地方先贤、知名人物,以爱国榜样力量激励鼓舞网民。其六,国防法律叙事。通过深入宣传爱国主义法律法规知识,增强网民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念和国防观念,引导网民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国防安全。虽然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叙事提供了广泛的爱国主义信息和知识,能够吸引不同内容偏好的网民参与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互动,但是丰富的内容叙事也带来碎片化的问题。一是短片叙事多。为适应现代网络媒介的传播方式,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往往聚焦短片叙事,以国家历史文化、个别英雄事迹中的某个方面或某些细节为内容,通过微文章、短视频传播简短精悍、简单易懂的信息。短片叙事往往缺乏完整全面的视野,消解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二是非连贯化叙事多。部分教育主体发布的内容与内容之间关联度不高、整体性不强,零散、无序、跳跃的片段化内容削弱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连贯性。三是情感化叙事多。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中存在大量的情感化表达,这就使网民惯于碎片化的感性拾取而非系统性的理性思考,使爱国停留于浅表化的感性层面,影响网民爱国认知的深化和爱国信念的确立。3.立体却单向的方法样态当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主要通过网络爱国知识传播、网络爱国舆论引导、网络爱国文化浸润和网络爱国集体记忆塑造等方法开展教育实践,呈现出较为立体的方法样态。其一,网络爱国知识传播。主要通过网络在线课程、网络文章及视频等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强化网民理论知识武装。其二,网络爱国文化浸润。主要通过网络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等营造爱国主义的浓厚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涵育爱国主义德行。其三,网络爱国舆论引导。网络空间是社会公众发表爱国言论、交流爱国情感、表达爱国诉求、讨论强国之路的重要场所,也是多元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碰撞交锋的前沿阵地,其中不乏非理性、错误的舆论。主要通过密切关注爱国主义的思想动向与舆论走向,以议题设置等方式有意识地引导网民讨论爱国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从而扩大爱国舆论的“红色地带”,消除爱国舆论的“黑色地带”,转化爱国舆论的“灰色地带”。其四,网络爱国集体记忆塑造。主要通过设置网络爱国共同仪式、开展重大节日纪念日网络纪念活动、爱国纪念馆和博物馆展览陈列等方式唤醒、再现、重构、强化网民的爱国集体记忆,实现共同身份的确认、爱国共识的凝聚、民族认同的增强、爱国文化的传承。虽然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采用了立体的多元方法,但这些方法主要以正面宣传、正面引导为主,呈现出一定的单向性,从而影响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针对性。一是对网络爱国主义的错误观念、错误思潮批判不足。网络爱国主义观念、思想、舆论多元多样多变,要准确识别和及时澄清其中非理性、不正确的信息和现象,不能只“通过纯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这条直路”,[2]而要坚决地揭露、批判错误观念和现象,进行必要的纠偏和规范,使网友能够辨识这些信息和现象直接与潜在的危害。二是对网络爱国主义的释疑解惑不足。在时代形势和国内利益格局复杂变化的背景下,网络空间有着诸多关于爱国主义的思想困惑,这就需要树立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导向,“在坚持正面传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解疑释惑”,[3]及时性地、针对性地回应和解答人们的思想困惑,以“解困式教育”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三、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化路径在全面把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育人特点和实践样态的基础上,通过协同主体力量、加强内容建设和用好网络技术载体来深化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推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发展。1.协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力量“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4]教育主体力量主导着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生成和创造,是影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及其职责任务,在开放复杂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中,要协同多元却分散的主体,形成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合力。一是加强教育主体的整合。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等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主体既有岗位职责、知识结构、服务范围等方面的差异,又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监管机构、爱国主义内容生产传播者以及网络行业组织的差异,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利益诉求和目标动机上存在差异。要发挥政府主体的引导和监管作用,以政策支持的方式领导、协调和管理其他主体以爱国主义的天然感情为基础连接,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共识,围绕共同推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目标开展工作,形成关系协调、行为配合、资源互动和信息畅通的关系。二是加强教育主体的协作。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主体既要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整体发展和推动,又要发挥其中不同类别主体的优势。政府主体要深化政策导向和资源分配,做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监督和统筹协调工作;企事业单位要充分利用多元化的网络平台和产品,发挥创新性强、精准度高的内容生产优势,提供多元化和专业化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要发挥灵活性、广泛性优势,供给贴近网民生活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社会公众中的部分头部内容创作者也要发挥“粉丝”凝聚力强的优势特点,供给IP化的爱国主义教育特色内容,形成广泛分布、有序协作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主体体系。三是加强教育主体的联动。部分主体参与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具有自发性,要以政府牵头建立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联系网,加强主体间的常态交流,形成常态化的联络机制和教育参与机制。还要加强已有主体和潜在主体的联动。已有主体应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自觉创造条件,吸引、引导更多网民生产传播优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促进教育对象“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中培育新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主体,保障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主体队伍的稳定性。2.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建设鉴于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却细碎的内容样态,以及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参与流变性和教育内容的交互竞争性等方面的挑战,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建设势所必然。一是优化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生产。《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建设,制作、传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网络信息和作品,开发、运用新平台新技术新产品,生动开展网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内容生产是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建设的首要环节,生产什么样的内容就决定了网民会接收什么样的内容,甚至决定了网民会不会接收这些内容。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生产应注重整体性、吸引力和释惑性。首先,内容生产要立足于时代基本态势和国家发展走向,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注重以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和本质要求统领内容的有序性生产。其次,内容生产要做到受众面向和思想引领的结合,把握网民的利益需求、兴趣偏好和不同特点,在分众化、精准化的高水平内容生产中吸引、引领网民。还要以专业角度、客观态度发布真实权威信息,吸引网民探讨爱国主义深度议题,促进网民爱国主义情感“由情境性到理性再到信念性的跃迁”。[5]再次,内容生产要有效回应与爱国主义相关的社会关切,在“想网民之所想”、“急网民之所急”的基础上“言网民之所言”,解疑释惑,析事明理,使网民形成正确的爱国认知和观念。二是优化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管理。网络空间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良莠不齐,既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客观理性的“正确打开方式”,也有“流量经济”和“资本逻辑”导向下“通稿爱国”、“爱国流量故事”、“爱国爽文”的虚假编造与炮制,应予以分类管理。各级网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要强化有损爱国情感内容的监督机制和审核机制,识别“高级黑、低级红”的内容,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相应处理,避免低质量的、错误的爱国主义内容在网络空间流动,从源头上防止违反爱国主义精神信息的传播。要遴选和嘉奖网民认可、社会认同、反响良好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精品内容,加以积极推介和广泛传播,发挥网络爱国主义高质量内容的示范辐射作用。3.用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技术载体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在网络空间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互联网的有效运用程度直接影响着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和成效。这就要求教育主体用好网络技术载体,实现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时效性的提高、覆盖面的扩大、影响力的增强。一是遵循网络传播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6]网络传播规律是开展网络价值引领工作的重要遵循,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遵循可视化传播、社交化传播、算法化传播、热点化传播和即时化传播等网络传播规律。基于可视化传播,通过与爱国主义相关的图形、图像、图表、地图、动画、视频等视觉元素来展示和传达爱国主义教育信息,以易于理解的直观形式帮助网民快速获取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基于社交化传播,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社交在线平台等,借助社交网络和群体互动,在网民的交流、互动和分享中现身说法,润物无声地实现爱国思想认识的升华。要避免传播圈层化的负面影响,以内容的吸引力做到爱国主义圈层的“扩圈”,非主流兴趣圈层和价值圈层等圈层的“融圈”与“破圈”。基于算法化传播,通过计算机程序和算法的介入,精准投播、高效传播个性化、优质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基于热点化传播,在网络平台尤其是网络社交媒体中设置引人注目、共鸣性强或有高话题讨论度的爱国主义议题,通过“热搜”、“热榜”、“热推”等方式构建爱国公共讨论议程,广泛吸引网民关注并接收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基于即时性传播,要善于从对错误观念、错误思潮等的批判中迅速抓住问题,及时传播正确信息。很多情况下,“正是在‘寻找与等待真相’间隙,‘虚化历史’与‘极端民粹’两种倾向附带着相应主体的不良情绪反应,解构了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价值意义”。[7]因此,需要以即时的信息传播帮助网民分清是非,消除错误思潮的消极影响,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二是拓宽网络传播渠道。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爱国主义数字化信息传播给广大网民的过程,传播渠道的选择直接影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信息的传播效果。由于网民群体接收网络信息、参与网络互动的形式和平台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因而利用多元化的传播表现形式和传播平台来传递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尤为必要。要通过网络文学、网络影视、漫画、播客、有声读物、游戏、短视频等丰富的形式进行传播,提升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信息的覆盖面和可及性。要广泛利用资讯类网络平台、社交类网络平台、学习类网络平台以及数字虚拟技术,通过新闻网站、社交媒体、网络论坛、在线教育平台、数字纪念馆、文化资源库和元宇宙空间等推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信息的全方位传播,开展参与式、沉浸式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4.强化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法治保障近年来,国家先后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翠鸟听评课记录博客
- 2048java课程设计论文
- 《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课件
- 《语文备考》课件
- 《无脊椎动物总结》课件
- 《固体表面》课件
- 投资拓展专员工作计划
- 《方案介绍》课件
- 合肥消防抗震支架施工方案
- 交通运输局安全应急工作计划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测试卷(一)(含答案)
- 十四五养老规划政策解读
- JJF(黔)-液体流量计在线校准规范
- 《德勤企业评估指标》课件
- 领导者的数字化领导力
- 2024版白水泥供应商合作与发展协议
-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 (正式版)HG∕T 21633-2024 玻璃钢管和管件选用规定
- 创新工程实践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北京大学等跨校共建
- 高效课堂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2024年中国物流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