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年“摆烂文化”的多维透视及其矫治“摆烂”作为“丧文化”语系中的现象级流行语,近年来在网络上不胫而走,因其触及青年心理结构的深层空间,引发众多青年参与多场景的叙事讨论。青年群体在“摆烂文化”构建的空间里产生媒介错觉,获得一种逃遁世俗、释放自我的“解绑”假象。“摆烂文化”的魅惑何在,当前青年群体在“摆烂”行为上呈现何种样态,“摆烂”行为会对青年发展造成何种危害,唯有客观剖析上述问题,方能归正“摆烂文化”带来的价值偏失,为青年群体挣脱“摆烂文化”的异化寻求良方。一、“摆烂”之魅:现象级网络流行语的文化解码“摆烂文化”以独特的文化景观塑造快感式幻觉,为青年营造挣脱束缚、破茧成蝶的“解绑”幻象,迅速完成对青年群体的“圈粉”。从生成方式与作用机制看,“摆烂文化”的幻象构塑包含符号生产、模因扩散和文化认同三个层次,形成了从“出场”到“泛化”再到“同化”的扩张秩序,将一道“宣泄”与“戏谑”共在的社会文化景观呈现在人们面前。(一)出场:“摆烂”的符号生产逻辑“摆烂”一词源于美国体育评论界,原指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中一些球队自知“未来不可期”,通过消极比赛、故意输球的方式拉低球队排名,以便在下一赛季拿到更好的顺位。随着“摆烂”符号流入社交媒体,其语义和使用范围进一步泛化。“摆烂”符号广泛流行于微博、小红书、豆瓣等网络社交平台,常见于社交分享、网络聊天等场景,多用于满足主体情绪宣泄或戏谑调侃的需要,常与困境、挑战、不顺心等互文出场,用以表达处于结构性不利地位的个体在遭受挫折后,主动进行自我边缘化的现象。从广义上讲,一切以消极姿态处事的情况均可贴上“摆烂”的标签。“摆烂”不仅充当着青年互动交往的社交符号,同时也是青年身处特定构境下的心理符号,蕴含着人与世界的关系模式和解释方式,兼具表述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双重力量。“摆烂”符号作为意识对象的存在方式,映射着特定的社会心理结构。法国学者雅克·拉康强调意义上的“语义缝合”,即通过“话语关联”实现象征符号与社会文化心理的连接。在构词范式上,“摆烂”之“摆”属于不带有指向性的使役动词,在生活世界中与主体迷惘徘徊的具身状态相联系;“烂”常用以指涉事物崩坏的结果,在生活世界中与主体具身的结构性困境相联系。“摆烂”的出场实现了“摆”与“烂”的叙事互嵌,用“烂”规制“摆”的归属和力度,用“摆”引申“烂”的状态和趋势,在本体意义上具有显著的负性指向,而在生活世界中则可用以指代主体自弃救赎的心理状态和主动沉沦的行为选择。从文化承袭来看,作为“丧文化”流行语系的最新变种,“摆烂”沿袭了“草根”、“废柴”的弱者姿态,借鉴了“屌丝”、“鲁蛇”的自贬风格,延续了“佛系”、“尼特族”的遁世基调,并强化了“躺平”、“抛世代”的抵抗色彩。尽管“摆烂”与前者分享着“颓”、“废”、“叛”等相似的基因,但它在表达机制上一改“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网抑云”风格,也不再有“宁静自居、与世无争”的“宅修态”特点。“摆烂”从传统“丧文化”语系里脱胎而出,用“任性妄为”的主导语态取代“随波逐流”的被动附和,用“自鸣得意”的情绪宣泄取代“惭凫企鹤”的精神内耗,用“物极必反”的粗暴逻辑取代“无为而为”的诗化哲学,实现了“化静为动”的姿态转变和“反客为主”的叙事创新。(二)泛化:“摆烂”的模因扩散方式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将“模因”定义为文化以及信息传播和模仿的基本单位,人们通过复制和模仿进行人际传播实践。[1]“摆烂”模因耦合着特定的社会心态,因而在狂欢、互动与展演中得以迅速泛化,成为青年社交互动的叙事仪式。其一,“摆烂”以戏谑为基调,引燃青年的社交狂欢。据电通中国发布的《2022解码Z世代》,“Z世代”被称为“史上最分裂的一代”,他们在互联网“秘密据点”里肆意放飞,并享受着这种为所欲为的快感。随着私域流量带动社交变现快速发展,UGC(用户原创内容)热情不断被激发,青年为“摆烂”模因披上娱乐化的外衣,对其进行戏谑化的扩展改编,形成了以“摆烂图”、“摆烂文”、“摆烂梗”为代表的另类文化输出方式。“摆烂”模因承继了“恶搞文化”的戏仿拼贴手法、“吐槽文化”的言语犀利特点和“晒秀文化”的崇尚自我心态,以独特的“黑鸡汤”面相呈现在人们面前。“摆烂青年”在文化狂欢中享受着圈层内部认同带来的精神愉悦,进而将自我情感与集体情绪耦合互嵌,形塑了一场集体娱乐与集体欢腾的网络狂欢。其二,“摆烂”以情感为纽带,牵引青年的社交互动。法国文学评论家罗兰·巴尔特认为,符号意义的生产是编码者与解码者的互动结果,双方若同属于一个文化背景,就会更容易对文化符号意义进行解读与感知。[2]“摆烂”青年在社交空间传播着共享性体验,以自我矮化的表达框架晒出“颓靡”的姿势,分享“扎心”的故事。“摆烂”模因往往精炼易懂、直戳痛点,拥有共同情感体验的“摆烂族”借此建立网络联结,在不断扩大的非理性声浪中抱团取暖,搭建起彼此相互抚慰的“情绪大棚”。随着商业经济对“摆烂”模因的借用与效仿,打着“摆烂”旗号的情绪营销品为了迎合青年心境,将自嘲的笑点、失败的痛点、压力的堵点融入其中,让青年心甘情愿地为“摆烂文化”买单,同样成为“摆烂”模因传播发酵的重要推手。其三,“摆烂”以防御为姿态,激活青年的社交展演。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拟剧理论”,聚焦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即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3]不论是“我菜我有理”的“巨婴式”宣告,还是“我丑我骄傲”的“自黑式”炫耀,“摆烂”模因以防御性的话语姿态示人,在“圈地自萌”式的自我污名化中建立防御屏障,表征了“可耻但有用”的实用主义哲学。“摆烂”模因频现于青年社交活动中,如通过分享“摆烂”日常让自己免受他人“捧杀”,在社交聊天中用一句“我摆烂了”规避他人的套话等,成为青年对抗社交压力、敷衍社交质询的有效工具。“摆烂”模因兼具意义互动和身份互认功能,因而以病毒式的裂变传播迅速燃爆社交圈,形成泛化扩散的“涟漪效应”。(三)同化:“摆烂”的文化认同构序“摆烂文化”的风靡演绎着独特的文化认同方式,这种认同与青年群体的感觉结构对接,既映射着青年独特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一定意义上也唤醒了某些“刻入DNA”的共同价值。从情感认同到意义认同,再到身份认同,“摆烂文化”构塑了“正义性的自由王国”,完成对青年的“圈粉”。一是以“快适伦理”为导向,构塑青年的情感认同。作为一种逆主流叙事的“仪式抗争”,“摆烂文化”无情地斩断了束缚在青年身上的世俗偏见和规矩绳墨,鼓吹快乐与舒适至上的情感态度,让青年具身感受逃脱现实社会的“感性愉悦”。正如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在《情绪的解析》一书中号召人们“在情绪的世界里生活得更好”,[4]“摆烂文化”鼓吹及时行乐、及时挥霍、及时堕落,为青年提供“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情绪感知,使青年暂时从致郁的现实场景中得到治愈,充当着抚慰青年焦虑情绪的“解压阀”。二是以“先锋姿态”为隐喻,构塑青年的意义认同。“摆烂”在语义上属于违背意义世界的“失败符号”,但它既不是传统的个体的“小悲伤”,也不属于典型的时代“抑郁症”。不同于传统“丧”文化的内向型回归,“摆烂文化”超越了作为人们“隐秘地带”的情绪滋生物,以公开示人的方式反叛意义世界,既蕴藏着挑战权威和流俗的道德勇气,又自带一份拒绝迟疑和畏缩的果敢精神,成为“摆烂”青年自诩正义的精神皈依。同时“摆烂文化”将失败的悲感、戏谑的喜感、释放的快感杂糅其中,遮蔽了其作为“失败符号”的羞耻感和凄凉感,彰显着“丧而不馁”的矛盾特质。这种特质表征了当代青年对自我意识的彰显、对乐观精神的追逐、对心灵自由的执着,联动了青年追求和释放“真我”的先锋意识。三是以“主体觉醒”为意象,构塑青年的身份认同。后现代主义者弗洛姆认为,现代西方物质主义文化使人沦落成一种物欲动物,人在物欲追逐中迷失了人生意义和人格尊严。[5]“摆烂文化”与物欲世界保持反讽距离,反对攀比、受迫、伪装,提倡弃欲、随性、释放,体现了对“竞速社会”的排斥,对“功绩社会”的倦怠,对消费主义“割韭菜”行为的抵抗,颇具回归主体“本真”的“觉醒意识”。这种意识内隐着个人主义的自我构念,打破了青年被现实社会“裹挟着向前”的惯性状态,为其提供主宰身体的“自决权”和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使青年产生一种独特的“文化自恋”。二、“摆烂”之态:青年“摆烂”现象的坐标系观察(一)研究设计一是问卷调查法。为了全面客观掌握当前青年“摆烂”现象的表征和成因,笔者选取青年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群体之一的大学生,依托武汉大学“大学生成长与发展”课题组2022年12月的调查数据,获得样本覆盖全国53所高校的39730名在校大学生。调查样本中,本科生占比72.9%,硕士生占比22.5%,博士生占比4.5%。基于对大学生群体“摆烂”现象的实证把握,管窥青年“摆烂”现象的总体样貌。二是网络观察法。“摆烂”现象尚缺乏成熟的理论解释,为了直接了解青年群体“摆烂”的社交方式和真实心境,笔者选择微博、抖音、B站、小红书等备受年轻群体青睐的开放式网络社交平台作为网络民族志的田野考察点,通过检索“摆烂”、“开摆”、“我就烂”等词条,并运用扎根理论对其进行分析。(二)研究结果立足调查数据和观察分析,笔者借鉴坐标轴体系的象限划分方法建立分析模型,以行动上自“和解”到“对抗”的维度建立X轴(横轴),以精神上个体意识的强弱程度建立Y轴(纵轴)。形成第一象限(“个体意识强”且行动上“对抗”)的“对抗式摆烂”、第二象限(“个体意识强”且行动上“和解”)的“权变式摆烂”、第三象限(“个体意识弱”且行动上“和解”)的“疏离式摆烂”、第四象限(“个体意识弱”且行动上“对抗”)的“盲动式摆烂”。1.“对抗式摆烂”:主流文化批评下的主动逆行“对抗式摆烂”即是有意识地对主流价值观念进行另类反抗,表现为对主流观念、社会规训等多个维度的不满和抵抗。一是以“唯我主义”对抗主流价值理念。当前社会转型、价值观变迁加速演进,由此催生的社会焦虑落在青年肩上。“摆烂不好,但快乐”,“逃避可耻,但有用”等话语恰如其分地迎合了青年无助与无奈的心境,为其长期压抑的情绪积淤打开释放的阀门,成为青年反讽现实压力、完成社交炫示的软性抵抗。二是以“自降欲望”对抗现实压力。在“内卷化”日益激烈的氛围影响下,升学、就业、购房、晋升、加薪等压力落在青年身上。以就业问题为例,2023届高校毕业生的规模达到115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调查中过半青年大学生对于未来就业表示“较为担忧”(56.6%),他们主动摆出“不合作”的抵抗姿态,通过主动降低欲望的方式回击现实压力,“对升学或就业不感兴趣”(38.3%)成为“摆烂”的重要表现。三是以“拒绝伪装”表达对社会规训的不满。“摆烂青年”主动揭下“温良恭俭让”的“君子面具”,他们主张“喧嚣至上,喜怒毕露”。譬如不少青年在社交媒体小红书上披上“momo马甲”,打着集体身份的掩护,冲破自由与规范的边界,大肆“发疯摆烂”。2.“权变式摆烂”:多赛道竞速下的自我重建“权变式摆烂”表现为个体将“摆烂”符号视同于工具,根据外部条件变化适时“出招”。数字化生存时代,抖音、B站、小红书等高度依赖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平台,已逐渐成为青年群体的拟态生活场。据《2022抖音创作者生态报告》显示,抖音创作者中青年群体占比超过60%。在社交动机的牵引下,部分青年主动贴上“摆烂”的污名化标签,主动展示“摆烂”、炫耀“摆烂”、比拼“摆烂”,通过“花式摆烂”引关注、求点赞,完成注意力资本的“原始积累”,以便在流量致富的征途中占据一席之地。“竞速社会”中面对互联网开出的“摆烂”药方,部分青年开始思索如何通过“摆烂”为自我重建寻得“最优解”。“明摆易躲,暗卷难防”,他们在自我效能较弱的事情面前选择“开摆”,从而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倾注于自我效能感较强的物与事,誓要将“收益努力比”提到最高。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表示自己“能够保持积极勤勉的学习状态”(82.5%)、“努力做好学习生活中每一件小事”(86.6%),但对打卡签到、集体活动等却倾向逃避,“习惯性划水”(59.3%)、“逃避集体活动”(29.8%)等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早已屡见不鲜。在他们看来,选择“摆烂”并非简单地放逐人生,而是历经一番利益权衡后的“智者运动”。3.“疏离式摆烂”:低价值状态下的主动逃遁“疏离式摆烂”表征了个体无意识、不反抗,但又不接受、不迎合的心理特质,是青年在现实压力面前主动“出局”的方式之一。在我国经济增长换档降速及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的叠加作用下,青年被迫群聚于“内卷化”的压力风暴之中,他们在多重压力的交织下分身乏术,感到无所适从。“人生就是一场自我欺骗,最后赢的都是影后”等话语反映了青年在城市丛林竞争中的无力感。调查显示,57.9%的大学生受访者认为“找不到奋斗的意义感”是导致“摆烂”现象的主要原因,“时常感到焦虑、痛苦、失眠、孤独或迷茫”是造成大学生“摆烂”现象的原因。高强度的竞争环境和持续性的精神内耗,不断消磨着青年劳动者积极进取的奋斗热忱,使他们在“卷不赢”和“躺不平”的“二难困境”中另寻出路。“我不进入赛道,就不存在裁判、教练、观众。”一些青年通过主动“出局”、屈从“平庸”、高呼“摆烂”来回避“求而不得”的挫败感。“摆烂”行为或许并非青年的主动选择,而是历经“无意义奋斗”之后的被动逃遁,是一种“自降人格式”的自我疏离。“拖延症”往往伴随着“逃避症”出场,当青年的逃遁意识转变为行为习惯,“拖延症”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加重。调查显示,53.4%的大学生认为“拖延症晚期”是“摆烂”的主要表现。4.“盲动式摆烂”:非理性互动下的虚空放逐“盲动式摆烂”是一种缺乏个体精神和自我意识的盲目放逐行为,反映了部分青年人生观的消极颓唐、价值观的狭隘模糊和世界观的避世绝俗。调查显示,61.0%的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缺失,迷失人生方向”是导致“摆烂”现象的主要原因。时下,利己主义与消费主义价值观广泛渗透在亚文化中传播,尝试占据青年劳动价值观的生态位。部分青年误将奋斗的意义等同于追求物质享受,将本该属于自我价值实现的劳动目的庸俗化,认为“喜欢自由的人们,最先喜欢的是经济自由”。调查发现,“实现财务自由”是青年大学生人生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在选择职业考虑的众多因素中“薪资福利”被置于最重要的地位。奋斗的意义被庸俗化为“为了享受生活而努力”,由此催生了一批青年“虚情假意上班,真心实意下班”。“Z世代”青年长期生活在“温室”中,优渥的生活条件为青年“摆烂”提供了物质后盾,同时也弱化了部分青年的奋斗意识和理想信念。调查显示,“家庭条件优越,不想拼搏”是造成青年大学生“摆烂”的动因之一。加之泛娱乐主义思潮的诱导,部分青年主动“摆烂”以获得享受性快感。“人生不摆烂,快乐少一半。”调查显示,“经常熬夜开黑、网购或刷剧”的娱乐狂欢是“摆烂”的主要方式之一。三、“摆烂”之弊:一种自反性困境的症候剖析“摆烂”在为青年提供精神慰藉的同时,也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存在着,诱导青年走进自反性的困境之中。“摆烂文化”一经主体展演,便异化为一种自反性力量“反绑”真我,使青年在为之着迷、狂欢之时身陷其中却不自知,成为掣肘青年成长成才的隐性束缚。(一)“虚空”与“迷惘”糅合下的劳动异化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洞察到资本逻辑必然造成的虚无主义后果,“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6]资本逻辑的入侵加速劳动价值的扭曲,将劳动价值从“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异化为“被迫的谋生活动”,将资本自身的增殖欲望异化为劳动者的欲望,将自由自主的劳动主体异化为“自我剥削”的“打工人”。在功绩社会的压力下,部分青年对劳动价值及意义产生怀疑,于是用“摆烂”的方式消解外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达到“出世”的价值境界。长此以往,信奉“摆烂文化”者便会对“奋斗”形成“反思的距离”,悲观消极、得过且过,难免会产生“我是谁、我的存在究竟有什么意义、我的未来在哪里”等迷惘之思。青年作为特殊的身份群体,被社会赋予了多重文化标签,使他们不自觉地按照外界定义的标签改变自我,逐渐沦为“符号异化”的模具。诸如“摆烂的人生至少不会输”等言论以正义化身的口吻出场,为青年离开赛道、放逐自我营造超脱凡俗的优越感。但这种慰藉并不意味着从“人的异化”走向“人的解放”,其实质是青年对自我迷惘状态的不自知和扩大化,是奋斗精神的自我消磨、主体建设的自我抹杀和人生意义的自我消解,是理想信念虚空下的异化与放逐。(二)“批判”与“和解”互构下的理性矮化美国社会学家泰德·格尔提出“相对剥夺感”的概念,认为“当社会变迁导致社会价值能力小于个人的价值期望时,人们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7]青年群体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他们“背着”重托,“顶着”压力,“跑着”向上,渴望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自我价值。“加速主义”时代下多重社会压力加诸于身,青年面临着诸多难题和不确定性,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难以保持适度张力,因而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更容易引起价值波动。为了规避“相对剥夺感”的产生,部分青年通过自我和解的方式完成批判,他们用“低欲望”来对抗“竞争”,用“消极懈怠”来表达自我防御,用“屈从平庸”来掩盖内心失落。作为批判式和解的典型文化表征,“摆烂”鼓吹放弃对价值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希望,以主动的姿态反叛传统道德秩序,以“自降人格”的方式完成现实接纳与自我疏解,用玩世不恭的心态主动进行“自我污名化”。“摆烂者”通过反讽、戏谑、挖苦、自嘲等方式同现实抗争,但这种抗争只是停留在“批判性幻觉”的虚假演绎,全然没有释放积极求变的现实性力量,其实质仍是一种把不满变成无可奈何的和解方式。“摆烂文化”消解着青年对于理想信念的畅想与追求,使其去人格化和无力感进一步加强,并逐渐丧失生活的信心与前进的动力,甚至走上生活无意义、无价值的否定之路。(三)“自塑”与“他塑”偏离下的自我分裂“摆烂”现象的产生并非亚文化风吹草动下的一蹴而就,也绝不仅是群体式自嘲的“无病呻吟”,其背后是转型社会下青年个体自塑与社会他塑之间的偏离,反映了青年身体与灵魂间的“矛盾感”。“身”与“心”的分离衍生出“积极摆烂”和“欲摆不能”两种不同的姿态。前者对世俗利益持反讽态度,自视窥破了俗世凡尘的破绽与密码,秉持着对抗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性力量;后者则是对世俗的“否定之否定”,他们倡导一种“温和的抵抗”,身体沉湎于世俗规则的表象演绎,内心却陶醉在主动批判的“抵抗性幻觉”。“积极摆烂者”在内心深处追逐自己热爱的生活,他们以一种“不规则的自我表达方式”拥抱生活,内心充盈着追求真实生命状态的豁达态度,又平添了一份“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我肯定,并保持着拒绝被主流意识形态“收编”的独立意志。“欲摆不能者”秉持“双重面具”的虚假意识,他们大多受制于道德规范和舆论压力,使其未能自由释放天性。他们在人前塑造积极向上的先锋形象,极力掩饰内心的“摆烂”意图,人后则再现“摆烂”的主体愿望。“欲摆不能者”无所谓自己“摆”的够不够“烂”,他们关注的是如何“摆烂”,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享受。于是他们刻意规避“摆烂”与世俗规则的正面冲突带来的“痛”,假意迎合世俗为自己赢得“摆烂”的资本。即便“欲摆不能者”有努力进取的一面,但这种奋斗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理想信念的支撑,并不能对其成长成才形成正向助推,反而可能成为掣肘其自我价值实现的隐性绑架。四、“解蔽”之道:青年“摆烂文化”的整体性矫治青年是社会的“晴雨表”,承担着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重托。随着“摆烂”现象在青年群体中的加速蔓延,我们有必要透过青年“摆烂”的现象开展“症候诊断”,从符号、意识、环境等视角提供科学精确的应对指南,引领青年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一)自我祛魅:符号祛除与“本我”唤回从符号层面看,“摆烂”文化是人们“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是亚文化奴役主体的现实表征。马克思所描绘的理想愿景以“现实的个人”为起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在此意义上的“现实的个人”即是不受外界物化奴役的鲜活的生命体。身处独立人格养成阶段的青年,理应主动揭开“符号异化”的遮蔽,免受“摆烂文化”的异化奴役,做真实生活世界的积极行动者。一是要对自我发展进行合理定位,时刻警惕自己被人云亦云的大潮所淹没,不盲目追随大众的步伐被动生存,葆有自己的立场、判断和行动力。如孟子所云:“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孟子·告子上》)所谓“立乎其大”是指“立心”,即用“心”思量人生之意义,使自己立于精神高地,以免受耳目之物欲所蔽。二是要通过自我反省来突破局限性的蒙蔽,围绕“我是谁”这个自我认同的根本问题展开持续追问,对人生的价值、意义和生命的目的进行思考,主动破除身份符号与标签的限制和困扰。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的匮乏必然禁锢着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唯有主动接受人文精神的洗礼,不断地在学习中自我反思、自我超越,方能拥有精神成长的不竭动力和思想源泉。三是要积极用人文精神滋润心灵,研习传统文化经典,汲取历史文化智慧,接受先进文化熏陶,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在精神养分的滋养下不断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复归本真的生活世界,真正成长为具有奋斗精神的现代主体。(二)精神赋能:价值引导与“自我”重构从意识层面看,“摆烂”现象所反映的不仅是个体本真性自我的隐匿,同时也折射出个体人生意义的缺失与理想信念的危机。要救治“摆烂”背后的精神贫瘠,则要回归个体精神孕育的现实沃土,从精神赋能“上手”。其一,净化文化空间,加强价值引领。应注重意识形态领域的乱象整治,尤其是要加强网络空间文化生态的塑造,营造清朗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要注重社会转型期的文化价值培塑,用主流文化哺育滋养“摆烂者”郁滞衰丧的心态,使其从文化边缘地带逐渐回归主流。其二,强化责任担当,培植使命意识。“摆烂者”将个人与社会对立,否定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使自身陷入自我认同危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云南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贵州大学《集成电路原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广东建筑安全员知识题库
- 2025青海省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
-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化工原理B》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江苏省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
- 2025湖北省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广州新华学院《体育活动组织与策划》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数学课程与教材研究》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数学-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八省联考)
- 2024-2025学年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三上数学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ISO 56001-2024《创新管理体系-要求》专业解读与应用实践指导材料之10:“5领导作用-5.4创新文化”(雷泽佳编制-2025B0)
- 市场营销试题(含参考答案)
- 2024年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培训课件
- 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 2023年新高考(新课标)全国2卷数学试题真题(含答案解析)
- 2024年计算机二级WPS考试题库380题(含答案)
-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审批表
- DL-T 1476-2023 电力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 眼科护理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和趋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