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件-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2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件-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2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件-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2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件-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2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件-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模块世界现代史目录

第12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1914——1922年)第13讲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917——1937年)阶段四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战争噩梦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讲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920——1942年)第15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1931——1945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关系总体:战争、革命和危机交织;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两种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阶段特征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20C初—1945)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为人类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受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苏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但取得了巨大成就;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自由主义思想逐渐被凯恩斯主义代替;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诞生;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世界局势由动荡走向暂时稳定,再从大危机,大动荡走向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后分别由战胜国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产生了重要影响。阶段四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战争噩梦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2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1914——1922年课程标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高考考情分析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232022【山东】14·一战初期,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浙江】1月·20·一战前,德国按速决战的作战计划【浙江】6月·21·英国的外交取向【广东】12·二战爆发的背景2021【甲】战后国际秩序【辽宁】13·一战促使英国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重庆】14·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极端的思想观念有关【浙江】1月·一战的过程2020【I】战后国际秩序【Ⅱ】一战的影响【浙江】1月·21·一战基本事件【浙江】6月·22·第二次马恩河战役【山东】12·一战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2019【上海】4·一战的结果命题分析:

一战及其战后的国际秩序考查频率一般,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有涉及,主要考查一战的背景、经过、结果及战后的国际秩序等;战后的国际秩序是复习时需要重点关注的知识点,尤其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之后国际局势产生的重大影响。1.时代背景:20C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新的瓜分狂潮。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一战的背景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英法德美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1913-1914年列强经济实力及占有殖民地情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政治民主化概况第一类

民主制度较为健全英法美第二类专制军国主义浓厚俄德日史料:20世纪初,世界已被瓜分完毕。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面积是德国的11倍。德国经济迅速增长,他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

德国外长皮洛夫

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冲突不断。问题思考:列强的经济实力和殖民地占有情况之间存在什么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1)现象:经济实力与殖民地占有出现倒挂现象。(2)原因: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利用程度不同。(3)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要求重新分割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一)一战的背景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3.两大军事集团形成: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矛盾形成与表现实质英德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②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的乃至在世界的领导地位。争夺世界市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法德①普法战争后,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②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俄奥争夺巴尔干半岛争夺巴尔干地区(一)一战的背景:知识拓展:

一战前后英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材料

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帕默斯顿(英国首相1784-1865)(一)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及实行的原因。1.政策:“光荣孤立”2.含义:不同任何国家结成持久固定的同盟。3.原因:①经济实力雄厚,掌握海上霸权;②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③与欧洲大陆的大国法俄德等国都有矛盾,不愿加入任何一方。

(二)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与法俄结盟的原因?一战后又竭力反对过分削弱德国,政策的变化体现了英国对欧洲奉行的外交原则。1.原因:英德矛盾激化,自身实力下降,欲寻求盟友。2.外交原则:大陆均势的原则,反对任何一个大国称霸欧洲,而使欧洲各国之间保持势均力敌,以便英国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所以在巴黎和会上,为了限制法国,竭力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4.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军事集团成员国相继宣战。原因:①地理位置重要;奥斯曼帝国的衰落;②民族关系复杂,民族矛盾不断激化;③列强争夺和插手(主要原因)。历史解释: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偕夫人到新被奥国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其首府萨拉热窝。这次演习是以塞尔维亚做为假想敌人的,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极大愤怒,6月28日皇储车队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19岁的青年普林西普冲出人群射杀了斐迪南夫妇,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材料

巴尔干地区长期以来是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势力交汇之处,但随着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已先后独立。由于这里民族众多,分属东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又交错居住,导致领土纠纷复杂,再加上大国的争夺,成了欧洲的“火药桶”。——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问题思考:

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火药桶的原因(一)一战的背景: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基础概念:1.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民族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基于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强烈认同、归属、忠诚的情感与意识,旨在维护本民族权益、实现本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要求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实践运动。19世纪在欧洲扩散并取得胜利;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多元化发展。5.推动因素: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6.科技上:科技成果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材料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欧洲民族主义蜕变为列强对外扩张、争夺霸权的理论依据和精神动力。泛德意志主义、泛斯拉夫主义、大塞尔维亚主义、大保加利亚主义、大罗马尼亚主义等交织纠缠在一起的各种极端民族主义,在舆论界的疯狂鼓吹和政府的操纵利用下,在民众的喧嚣声中,导致欧洲日趋癫狂,局势逐渐失控。——国家档案《极端民族主义推动一战爆发》(一)一战的背景:2.极端民族主义:鼓吹国民对国家绝对效忠、爱国,宣传“民族优越论”,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称本民族利益受到对手损害,煽动民众的仇恨情绪,鼓噪用武力“自卫”,动员民众支持战争。3.军国主义: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和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思考: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何能演变为世界战争?

①客观性:20世纪初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②可能性: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③现实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1.德国:争夺世界霸权,摧毁英国海上霸权,夺取英法殖民地;2.英国: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德国,瓜分其殖民地,肢解土耳其帝国;2.奥匈帝国: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4.俄国: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的统治;5.日本: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和德国在山东的权益;6.意大利:瓜分北非沿岸和阿尔巴尼亚,在地中海地区建立霸权;7.美国:捞取战利品,夺取世界霸权。(二)一战的性质:

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各国侵略目标: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材料

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德国还要摧垮英国的海上垄断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和德国舰队……法国的目的是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夺取德国的萨尔区……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编(上册)》垄断资本主阶段(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两大敌对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推动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性质:

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条件:1、客观性:

20世纪初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2、可能性: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3、现实性:

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思考: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何能够演变为世界性战争?【知识小结】一战爆发的背景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全面爆发: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二)进程: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阶段时间战线主要事件第一阶段1914年西线其它第二阶段1915年东线南线1916年西线第三阶段1917年1918年“施里芬计划”,

马恩河战役(德国“速决战”破产)对德宣战的日本占领中国山东,次年提出“二十一条”意大利倒戈;德奥取得胜利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飞机、毒气)索姆河战役(索姆河地狱:双方伤亡近130多万、首现坦克)英德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美国和中国(北洋政府)参战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1918同盟国投降。三条战线:西线:英、法、比军队对抗德军(决定性)。东线:俄军对阵德、奥匈联军;南线: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争斗;

意大利与奥匈交战。西线南线东线德奥联军对战俄军德国对战英法奥军对战俄军和塞尔维亚军1914.9马恩河战役(德国“速决战”破产)德国前参谋长施里芬曾于1905年主持制定了计划,其特征是进行速决战,6周内击败法国。随后调头去打败俄国,力争2—3个月结束战争。1914对德宣战的日本占领中国山东,次年提出“二十一条”1915意大利倒戈加入协约国作战;1915德奥在东线和南线取得胜利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战争仍处于胶着状态,但主动权开始转向协约国。1916.2-12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飞机、毒气。)一战中时间最长的战役。1916.6-11索姆河战役(索姆河地狱”、首现坦克)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1917美国和中国(北洋政府)参战;1918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1918.11德国投降,战争结束。重要战役材料一

大战开始时,美国宣布中立。……美国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各国大做生意,仅向协约国就提供了约200亿美元的物资和贷款。……当时交战双方都已筋疲力尽,为参与战后分赃和争夺霸权,此时参战正是好时机。于是便利用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攻击了美国商船为理由,在维护公海航行自由的旗帜下,于2月3日宣布对德断交,4月6日对德宣战。——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材料二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美国参加一战的演说中说:“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种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而各国的信义和自由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如愿足矣。”1.原因:①经济利益:德国与美国在拉美的矛盾不断加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同协约国的贸易激增,战争期间,美国还供给协约国各种物资和贷款,同协约国的利益已经紧密地连在一起。②政治要求:参战前的“中立”,是为了捞取战利品,等待参战的最佳时机。③战争准备:大战开始时,美国尚未作好战争准备,国内人民反战情绪浓厚。④寻找借口: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给美国参战提供了借口。⑤国际形势:俄国二月革命对协约国不利;双方精疲力竭,难以为继。⑥政治目的:攫取战后世界霸权。问题探究: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从中立到参战的原因及影响。2.影响:(1)在军事上、财政上对协约国直接援助,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2)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壮大了协约国阵营,一战进入全球规模阶段。历史纵横: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参战的意图在于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他们的技术、高效以及勇敢,常常得到协约国官兵的称赞,约有1万多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在法国南部,有一个华工墓地,墓碑上大都有“勇往直前”“鞠躬尽瘁”“虽死犹生”“流芳百世”等字样,默默记录着华工在一战中的牺牲。材料二

一战爆发后,西方列强在华均势被打破,中国的命运被控制在日本手里。一些先进中国人决心利用一战,奋力一搏,北洋政府高官梁士诒就在1915年提出了“以工代兵”的外交策略。……1917年8月,中国正式向德奥宣战。之后,中国不仅宣布废除与德奥签订的条约、收复其在华租界、终止支付庚子赔款,而且取消了德奥的治外法权。因为华工的到来英法在大战危机关头免去了人力资源匮乏的后顾之忧。因为华工的存在,中国外交官才能够在巴黎和会上义正词严地要求国际社会还中国以公道,并最终帮助中国政府以平等的身份走向世界。

——摘编自徐国琦《“危”“机”与“苦”“力”:一战华工的故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工参加一战的背景与影响。提示:(1)背景:日本独占中国局面的形成;“以工代兵”策略的提出;英法等国人力资源的不足;有识之士的努力。(2)影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英法人力不足的问题;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助力国家收回主权;有利于中国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三)特点: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破坏强、高新科技广泛应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清单战争历时4年零3个多月(1914.7-1918.11)参战国家31个(同盟国4国,协约国27国)战争范围14个国家,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卷入人口超过15亿,占当时世界人口的3/4参战人员7350多万人伤亡人员3000多万人(亡900万,伤2000多万,残350万人,另1000万人因饥饿和瘟疫死去。其死亡人数相当于过去1000年间欧洲发生的所有战争中死亡总人数的两倍。)经济损失3400多亿美元(直接经济损失约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516亿美元。)法国每3名军人里面,恐怕只有一人能够毫发无损地打完这场大战。英国整整失去了一代——50万名30岁以下的男子在大战中身亡,其中尤以上层阶级损失最重。1914年从军的牛津、剑桥学生,25岁以下者半数不幸为国捐躯。德国损失人数虽然远超过法国,但由于它军事年龄总人口高出更多,死亡比例就比较小了——13%。比起来,美国的损失显然少得多(美军阵亡人数11.6万名,英国近80万,法国160万,德国180万),但同样可以证明西线战事的残酷,因为这是美军唯一参与的战区。

——摘自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1、带来灾难:

给全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损失。(四)战争的影响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前的欧洲国家地图一战后的欧洲国家地图四大帝国解体重划德国疆界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列强实力变化: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美日崛起,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参战国目的结果德国取代英国的位置,实现世界霸权奥匈帝国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英国保住老牌帝国的地位,打败德国法国夺回阿尔萨斯洛林,夺取德国萨尔区的殖民地,重新成为欧洲霸主沙俄毁德国和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势力,建立“大斯拉夫帝国”海外殖民地被瓜分,面临巨额战争赔款,国内经济崩溃,发展受到限制帝国解体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战后经济长期低靡,对殖民地的控制能力大大减弱经济损失惨重,国际地位大大下降退出一战,十月革命后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四)战争的影响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实力变化: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美日崛起,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诞生了社会主义国家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民族解放: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历史进程:促使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雷马克小说《西线无战事》◎海明威小说《永别了武器》

材料2:1916年英国宣布征兵后,有16500人拒绝服兵役……前线士兵中也有高昂的反战情绪。1917

年5月底,法国西线士兵的哗变扩大,3万多名法国士兵离开战壕,回到后方,……在一个城市

,哗变者宣布成立反战政府。尽管哗变被残酷镇压,但还是不断扩大。——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思想观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战后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在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妇女被排斥在政治生活和更广阔的就业领域之外。直到20世纪早期,英国社会仍将妻子等同于家的概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妇女作为一个整体在战争中实现了广泛就业,就业人数从战前的493万上升到1918年7月的619万,战时妇女的工资水平也明显提高。随着战争中大量男子被招募入伍,妇女成了家中的顶梁柱。通过参与社会生活,自由支配个人事务,妇女的自我意识及婚姻自主权利大大增强,对自身的地位和价值有了重新认识。妇女生产军火妇女在军队服役女权运动一战德国潜艇一战英军的坦克一战德军飞机对女性:女性参战社会地位一定程度提高,战后女权运动兴起。科技方面: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开创现代化战争的先河;大战爆发之初,各国政府都没有准备打一场长期战争,因而没有作出干预经济生活的安排。但是到了1916年,各国为了应付战争的需要,都建立了一套政府部门、署局机关、政务会和专门委员会等,用以协调政府进行战争的努力,有效地利用全国的人力物力。这些机构着手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分配政府订单,控制原料配额,协调劳资纠纷,垄断对外贸易。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政府职能:加强了政府对国家事务的干预(四)一战的影响:

结合选必内容1.人类灾难:给全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损失;2.列强实力变化: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美日崛起,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3.政府职能:加强了政府对国家事务的干预4.历史进程:促使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5.民族解放: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6.思想观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战后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7.科技方面: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开创现代化战争的先河;8.对女性:女性参战社会地位一定程度提高,战后女权运动兴起。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拓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启示1、帝国主义的掠夺本性及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战争的根源。2、科技是一把双刃剑。3、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和平的环境,和平的环境需要全人类共同营造和维护。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4、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珍视和平,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实现和平崛起。【知识拓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1、政治上:(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日加紧了对中国的争夺,两国分别扶持黎元洪和段祺瑞,引发了府院之争;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占领胶济铁路和青岛;(2)中国外交政策由消极走向积极;中国华工为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3)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发了中国的民族意识,五四运动爆发,使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2、经济上:(1)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蓬勃发展,呈现出“短暂春天”。(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3、思想文化上:(1)中国思想界反思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学习;(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内涵: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1、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1)概况时间:1919.1.18-1919.6.28地点:法国巴黎凡尔赛宫代表:27个参会国。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蒙梭(巴黎和会三巨头)成果:签订以《凡尔赛条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1、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2)内容:通过了对德《凡尔赛和约》及对奥、保、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责任,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

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移交日本;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建立国际联盟。(3)实质:是战胜国建立的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4)影响:A、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的统治秩序;B、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发展;C、宰割德国种下了德国民族复仇的种子。损害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利益,激化了矛盾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2、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1)概况时间:1921.11.12-1922.2.6地点:美国华盛顿代表: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共9个参会国。目的:解决《凡尔赛合约》未能解决的彼此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以及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成果: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2)内容①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②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③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控制中国的共同原则。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2、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3)影响美:抑制了日本,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军事地位。英:两强标准破产,丧失海上优势。日:海军扩张受到抑制中: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恢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4)实质实质: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基础上确立的以美国主导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两强标准:1889年制定的英国海军建设标准,即英国海军力量必须等于世界上第二和第三海军强国力量的总和。巴黎和会1919华盛顿会议1921-1922对德《凡尔赛和约》对奥保匈土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建立“国联”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限制美英日等国海军军备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自决的原则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军备竞赛它…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一)凡尔赛-华盛顿会议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的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有人认为:“凡尔赛体系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和平体系。”

列宁曾说:“靠凡尔赛体系来维系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在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签订后,英法联军统帅福煦将军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问题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特征。特征:①仍以欧洲,尤其以英法为中心;②不牢固性和脆弱性。这一体系建立在对战败国的掠夺和重新分割殖民地的基础上,稳定只是相对的、暂时的;③反动性。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④不全面性。把苏俄排斥在外;还有德国。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1、实质:帝国主义国家按照现有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2、进步性:(1)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1919--1929);(2)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3)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欧洲中心地位开始动摇,美、日崛起,苏俄日益强大;(4)通过国际会议的外交斗争调解国际关系比军事对抗方式是一大进步;3、局限性:

它是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具有鲜明的帝国主义特征,为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四)国际联盟的建立(1920年1月10日)1.背景:①美国威尔逊“十四点原则”:企图利用国联,领导世界(称霸世界);②顺应了20世纪初世界整体化趋势;③一战后人民渴望和平的潮流。2.性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3.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4.原则:全体一致原则。5.制度: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制度”。基础概念:

国际联盟成立于1920年1月10日,解散于1946年4月。1934年9月28日至1935年2月23日处于高峰时期,曾拥有58个成员国。操纵国是英、法。总部位于日内瓦,国际联盟的主要机构有大会、理事会、秘书处,并附设国际法庭、国际劳工局等,其中最主要机构是理事会。《盟约》规定,美、英、法、意、日五国为常任理事国,另外还有四个非常任理事国。问题思考:如何认识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

战胜国将战败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视为“落后国家”,还不能获得独立,而需要将它们委任给英法等“先进国”进行统治。较原来的殖民统治有所进步,在很大程度委任统治还是殖民统治,只不过是殖民国变化了。6.实质:英法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漫画:兔子说,我没有实际的进攻装备,我只能以我双眼的力量来震慑它漫画:国际联盟的弱点「桥樑中的缺口」积极:A.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B.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C.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消极:A.全体一致原则无法有效制止战争发生。B.成为英法维护自身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C.苏联、美国未加入,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D.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的作用。2.评价(四)国际联盟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国际法的发展⑴背景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②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⑵表现:①建立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②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③1928年,美、法各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选必一第12课思维导图:高考真题演练:1.(2023·湖北高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解析】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

由材料“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可知相比较一战时期欧洲殖民者直接动用非洲殖民地人民参战,二战期间则是通过宣传号召的方式鼓动殖民地国家参与战争,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战后非洲人民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认识到战争的侵略性,具有更加强烈的反抗精神,故选B项;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的原因是自身实力下降,排除A项;电影、无线电等现代技术手段是这种转变的客观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两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属于国际背景而非内在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B高考真题演练:2.(2022·浙江高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波谲云诡。“1898年以后迅速增长的德国海军计划,几年间就成为英国关切的根源。……英国人逐渐而谨慎地摆脱了他们过去外交上的孤立地位。1902年,他们跟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以反对其共同的敌人俄国。……(1904年)英法两国政府一致同意忘却……所积累的旧怨。……由于对德国的企图越发感到捉摸不透,英国人也同样有接受调解的愿望。1907年,英俄两国从过去的对手变成了盟友”。该材料反映出英国的外交取向是A.“结伴不结盟”B.“集体安全”C.“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D.“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解析】

考点:英国的对外政策。

面对德国的不断强大,英俄两国从过去的对手变成了盟友,这说明英国的外交取向是“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故选D项;“结伴不结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总结与坚持,而材料英俄结盟,排除A项;“集体安全”指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排除B项;英国外交针对的是德国,不符合“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且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排除C项。D高考真题演练:3.(2022·山东高考)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解析】

考点:英国的对外政策——势力均衡。

一战初期,英国从“欧洲均势”考虑出发,担心德国战败后法国会成为另一个霸权国家,所以对法国采取有限援助政策,希望法德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随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