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化学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二14.【简答题】参考解析:【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温度、反应物的状态、溶液的浓度、催化剂及固体的表面积。【教师引导】其实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希望促进有利的化学反应,抑制有害的化学反应,这就涉及到反应条件的控制。这节课就来探究“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二)探究新知【提出问题】借助多媒体展示定向爆破的图片,观察下图,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回答】关键是使要拆的楼房在爆破的同时,尽可能使旁边的建筑物免受影响。【提出问题】回忆你在实验室进行过或者观察过的化学实验,及在生活中见到过的涉及化学变化的现象或事例,要使反应符合或接近人们的期望,你认为应如何控制反应的条件?【学生回答】①采取加热的措施,增大反应的速率;②采取降温的方式,减缓反应的速率【提出问题】下面我们以“提高煤的燃烧效率”为例,进行分析研究,思考如下四个问题:1.煤的状态与煤燃烧的速率有何关系?与煤的充分燃烧有何关系?2.空气用量对煤的充分燃烧有什么影响?原因是什么?3.应选择什么样的炉(灶)膛材料?理由是什么?4.如何充分利用煤燃烧后的废气中的热量?【小组讨论,教师总结】【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分析,“提高煤的燃烧效率”的措施有哪些?【学生回答】1.尽可能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能量的转化率。关键是燃料与空气或氧气要尽可能充分接触,且空气要适当过量。2.尽可能充分地利用燃料燃烧所释放出的热能,提高热能的利用率。【教师总结】提高燃烧效率实质上是从多方面控制燃烧反应的条件(包括环境)。它的意义在于节约能源、节省资源、减少污染(如煤在气化过程中可以脱硫、除去灰分等)。【提出问题】在生产、科研和生活中都需要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有利的和有害的分别怎么做?【学生回答】有利的反应要想办法增大反应速率以提高生产或工作效率(如升高反应的温度、使用催化剂等),并要采取措施促进反应的完成程度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或转化率(如增大某一反应物的浓度,增大气态反应物的压强等);有害的反应,要设法降低反应速率(如降低反应的温度,使用负催化剂等),或隔离会引发反应的物质(如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层,森林灭火时制造的隔离带);【教师补充】对应用于特定环境及特殊需要的化学反应(如定向爆破、火箭发射等),则对反应的条件进行特殊的控制。(三)拓展提升【提出问题】请例举有关化学反应条件控制的实例,说明理由。【学生回答】①牛奶放在冰箱里保存,是降低温度,减缓反应速率;②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加入氯化铁溶液,是加入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四)小结作业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作业:课下调研家里存放各种食物的方法,比较其优缺点。【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请简述化学反应速率的定性和定量的表示方法?【参考答案】定性表示是通过沉淀出现的先后、气泡生成的剧烈程度等。定量表示是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者生成物浓度的增加。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溶液的浓度、反应物的状态、催化剂及固体的表面积。16.【简答题】1.题目:烷烃2.内容:烷烃的化学性质与甲烷类似,通常较稳定,在空气中能点燃,光照下能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烷烃中最简单的是甲烷,其余随碳原子数的增加,依次为乙烷、丙烷、丁烷等。碳原子数在十以内时,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依次代表碳原子数,其后加“烷”字;碳原子数在十以上,以汉字数字代表,如“十一烷”。相邻烷烃分子在组成上均相差一个CH2原子团,如果烷烃中的碳原子数为n,烷烃中的氢原子数就是2n+2,烷烃的分子式可以用通式CnH2n+2表示。像这种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甲烷、乙烷、丙烷的结构各只有一种,而丁烷却有两种不同的结构(如图3-5所示)。虽然两种丁烷的组成相同,但分子中原子的结合顺序不同,即分子结构不同,因此它们的性质就有差异,属于两种不同的化合物。分子里碳原子相互结合形成的直链丁烷,称为正丁烷,分子里碳原子相互结合形成的带支链的丁烷,称为异丁烷。像这种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称为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也增加。例如,戊烷有3种、己烷有5种、庚烷有9种,而癸烷则有75种之多。同分异构现象的广泛存在是造成有机物种类繁多的重要原因之一。3.基本要求:(1)试讲时间10分钟;(2)教学过程中要有师生互动、课堂提问;(3)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板书设计;(4)试讲中需要用到的实验模型,用语言模拟即可。答辩题目1.烷烃的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是什么?2.请问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置?参考解析:【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提出问题】饱和烃的概念是什么?【学生回答】碳原子之间都以碳碳单键结合成链状,剩余价键均与氢原子结合,使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达到“饱和”,这样的烃叫做饱和烃,也称为烷烃。【教师引导】烷烃分子种类繁多,不同连接方式形成的分子结构不同,那这些不同结构的分子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一起学习“烷烃”。(二)探究新知【教师引导】烷烃的化学性质与甲烷类似,通常较稳定,在空气中能点燃,光照下能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这些相似性的烷烃分子又怎样进行命名和区分呢?【教师讲解】烷烃中最简单的是甲烷,其余随碳原子数的增加,依次为乙烷、丙烷、丁烷等。碳原子数在十以内时,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依次代表碳原子数,其后加“烷”字;碳原子数在十以上,以汉字数字代表,如“十一烷”。【提出问题】请说出下列烷烃的名称?CH3(CH2)8CH3CH3(CH2)15CH3【学生回答】癸烷和十七烷。【提出问题】尝试写出从甲烷到癸烷的分子式,仔细观察烷烃的分子式,看烷烃分子中C原子和H原子数目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回答】学生1:相邻烷烃分子在组成上均相差一个CH2原子团。比如乙烷和甲烷相差一个CH2原子团,丙烷和甲烷相差两个CH2原子团。学生2:如果烷烃中的碳原子数为n,烷烃中的氢原子数就是2n+2。【教师总结】因此烷烃分子的通式为CnH2n+2。像这种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因为他们的结构相似,所以同系物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不同。【提出问题】大家知道烷烃分子就是甲烷分子中的H原子逐渐被C原子取代的过程。试着写出丙烷的结构式,当用C原子再去取代丙烷中的氢原子时,有哪些情况发生?【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大家写出的分子结构式就是丁烷的结构式,丁烷中C原子取代氢原子的位置不同,导致形成的丁烷的结构不同,因此分子的性质就有差异,属于两种不同的化合物。分子里碳原子相互结合形成的直链丁烷,称为正丁烷,分子里碳原子相互结合形成的带支链的丁烷,称为异丁烷。【展示图片】观察正丁烷和异丁烷的球棍模型也可知道,其原子的连接顺序不同,分子结构不同。【提出问题】正丁烷和异丁烷在性质方面有哪些差异呢?结合表格3-2。归纳一下不同点。【学生回答】由于分子的结构不同,导致正丁烷的熔沸点、密度要高于带有支链的异丁烷。【教师总结】像这种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称为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也增加。例如,戊烷有3种、己烷有5种、庚烷有9种,而癸烷则有75种之多。同分异构现象的广泛存在是造成有机物种类繁多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拓展提升【提出问题】正丁烷和异丁烷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分子式相同,都为C4H10,但分子式内C原子的连接方式不同。【提出问题】分析、归纳以C为骨架的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因为碳碳之间可以形成单键、双键或三键,碳碳之间可以成环、成链,使得有机化合物存在众多种类繁多的同分异构体。(四)小结作业小结: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表述学习心得。作业:画图表示4个C原子相连接的方式有哪几种?【板书设计】烷烃1.分子通式:CnH2n+22.同系物:3.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现象称为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答辩题目解析】1.烷烃的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是什么?【参考答案】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烷烃的状态由气态逐渐变为固态,一般情况下n≤4的烷烃为气态;熔沸点由低到高;如果碳原子数相同,支链越多,沸点越低;烷烃的密度逐渐增大,但大多小于水。2.请问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置?【参考答案】本节课重点是: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概念。难点是:区分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的概念。同系物是指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同分异构体是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也就是碳原子的连接方式不同的分子。这两个概念在整个高中化学有机学习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作用,而且为后面学习炔烃、含氧衍生物等等做好了铺垫。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要掌握这两个概念。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学生难以区分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容易混淆、出错,因此对于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成为本节课的难点。17.【简答题】参考解析:【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故事导入】阿那吉纳号漏水,探究原因。(二)探究新知【小组实验】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注意两块金属片不要相接触,下同)。【学生回答】铜片:无明显变化;锌片:表面产生气泡。【小组实验】首先将两根导线连接在一起,观察铜片表面有无变化;然后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观察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发生偏转?总结结论。【学生回答】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锌片:溶解;电流计发生指针偏转;结论:有电流产生。【教师总结】这种将化学能转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电流产生?锌片和铜片上分别发生了什么反应,如何表示?该装置发生了化学反应在外电路产生了电流,电子由Zn片流出,产生了电能。【提出问题】观察两个半反应,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活泼性不同的电极,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提出问题】根据原电池的工作条件,如何把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一个原电池呢?结合氧化还原反应、铜锌原电池的原理,思考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应该是选取具有氧化性还是还原性的物质。【学生回答】①铜锌原电池中,负极材料是锌片,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说明原电池的负极材料应该是具有还原性的物质;②铜锌原电池中,正极材料是铜片,发生得电子的氧化反应,说明原电池的正极材料应该是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教师讲解】在原电池中,用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为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作为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在原电池的内部,两极浸在电解质溶液中,并通过正负离子的定性移动形成内电路。放电时,负极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正极,再通过溶液中离子形成的内电路形成环路。(教师合铜锌原电池装置图进行讲解。)(三)巩固提高【提出问题】尝试解释导入故事中“阿那吉纳号”漏水的原因。【学生回答】船体的铁与船上装载的精铜矿砂在海水作为电解质溶液的情况下形成了原电池,船体的铁作为负极被消耗,所以漏水了。(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作业: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电池的工作原理,书写相应反应。【答辩题目解析】1.书写电极方程式时要注意几点?【参考答案】1.根据给出的化学方程式或根据题意,确定原电池的正负极,弄清正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2.弱电解质、气体或难溶物均以分子式表示,其余以离子符号表示。3.注意电解质溶液的成分,对正极、负极反应产物的影响,正、负极产物可根据题意或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4.写电极反应时要遵守守恒原则,可在电极反应式一端据需要添加H+或OH―或H2O,将两个电极反应式合起来,即可得到电池反应总方程式。2.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探究进行教学的,那么做实验就是探究吗?探究就是做实验吗?【参考答案】实验分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实验的一种类型,所以做实验并不一定就是探究。同样探究的方法也有很多,如文献法、讨论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反思法等。做实验探究是探究一种重要的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20.【简答题】答辩题目1.本课当中的实验涉及了许多铵盐,如何验证铵盐的性质?2.结合本节课说一说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的实施要求?参考解析:【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视频】2004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露事件,整个厂区都是白茫茫一片,方圆百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就是氨气。【教师引导】氨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氨气的性质(二)探究新知【老师展示、学生观察】装有氨气的试管观察其颜色和状态,结合课本及新闻中提到空气当中弥漫着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能够得出氨气具有哪些性质?【学生回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老师归纳】氨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经试验测定,1体积的水可以溶解700体积的氨气。【老师提问】氨气溶于水的同时,是否能与水发生反应。(引导学生利用喷泉实验验证)【演示实验】喷泉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进行解释。【师生总结】氨气极易溶于水,使烧瓶中的压力瞬间减小,形成较大的压强差,烧杯中的滴有酚酞的水进入圆底烧瓶,形成红色喷泉。【老师提问】喷泉实验中酚酞溶液变红说明什么?【学生回答】说明溶液显碱性。【老师讲解】由于氨气与水反应生成碱性物质,自行书写一下氨气与水的反应方程式。【答辩题目解析】1.本课当中的实验涉及了许多铵盐,如何验证铵盐的性质?【参考答案】铵盐受热都易分解生成氨气与其他的化合物,所以可以通过加热铵盐观察生成的气体是否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来进行检验。2.结合本节课说一说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的实施要求?【参考答案】本节课进行了关于喷泉演示的实验,在进行喷泉实验时要注意气满、瓶干、现象明显,在进行相应实验时必须遵循(1)准备充分,确保成功。在教学之前我会经过提前的预演。(2)现象明显,易于观察。明显的实验现象,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这是顺利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基础。(3)操作规范,注重示范。演示实验中教师的实验操作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在教师演示实验教学中,要注重操作规范,给学生以示范作用。(4)演、讲结合,启迪思维。教学中会抛出问题,如“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让学生自主思考。(5)简易快速,按时完成。在不违反科学性的前提下,演示实验所采用的仪器和实验装置应力求简易。(6)保护环境,注意安全。化学实验中常会接触到有毒、有害物质,常会遇到一些不安全因素,因此,教师应树立“绿色化学”观念和“安全第一”思想。21.【简答题】参考解析:【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①乙酸与乙醇反应的实验中试剂加入顺序能不能改变顺序,为什么?②反应条件是什么?③实验现象是什么?【学生回答】①先加入乙醇,边振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不能改变试剂的顺序,原因是乙醇和浓硫酸混合会放出大量的热;②实验条件是浓硫酸做催化剂,加热的条件;③实验中生成了有香味的、不溶于水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教师引导】这种有浓郁香味、不易溶于水的油状液体叫乙酸乙酯。乙醇、乙酸反应生成酯的反应即为酯化反应。(二)新课教学1.酯化反应【提出问题】乙酸、乙醇反应生成酯的过程中,还有一种产物,是什么呢?观看视频回答。【多媒体播放】乙酸与乙醇反应的过程。【学生回答】另一种产物是水。【提出问题】根据动画,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思考在反应过程中,分子中的化学键是如何发生断裂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某些基团反映了一类有机物的共同特性,叫做官能团。例如:甲醇和乙醇的官能团是羟基,乙酸和高级脂肪酸的官能团是羧基,甲醛、乙醛的官能团是醛基。【提出问题】那烷烃的官能团是什么?烯烃呢?炔烃呢?(小组讨论该问题。)【学生回答】①烷烃的官能团是碳氢单键;烯烃的官能团是碳碳双键;炔烃的官能团是碳碳三键;②烷烃的官能团是碳氢单键;……【教师引导】官能团一般是指能决定这个物质特殊性质的基团,因此烷烃没有官能团。(三)小结作业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厨师在炒菜尤其是烧鱼时都喜欢加些酒和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四、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1.乙酸与乙醇的实验用什么来吸收乙酸乙酯?为什么?【参考答案】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来吸收乙酸乙酯,主要是因为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吸收与乙酸乙酯一起挥发出来的乙酸;溶解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醇;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便于溶液分层,易分液制得较纯的乙酸乙酯。2.化学新课改的重点有哪些?【参考答案】①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使实验课程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②注重实验课程内容的基础性、时代性、人文性原则;③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22.【简答题】参考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在海边,渔民们都是怎么解决生活用水的问题的呢?如何把盐水变为淡水呢?我们今天就来帮助渔民们解决这个问题。(二)新课讲授【提出问题】饮用的自来水是纯净的水吗?【学生回答】不是,自来水中除了含有Cl-,还含有很多未除去的可溶性杂质。【提出问题】怎样检验自来水中含有Cl-?【学生回答】可以向自来水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有明显的白色沉淀生成。证明自来水中确实含有氯离子。【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除去自来水中的氯离子呢?能否加入硝酸银溶液?【学生回答】不能,会引入新的杂质。【教师引导】联系在家里烧开水的时候,锅盖上常有水珠出现,这些水珠是什么?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小组讨论】锅盖上的水珠是纯净的水,为了得到纯净的水,可以先将水加热变为水蒸气,收集冷凝后的水蒸气。【提出问题】怎样确认我们得到的液体就是纯净的蒸馏水?【学生回答】向其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检验溶液中是否还存在Cl-。【视频展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蒸馏装置及蒸馏过程。【提出问题】观看视频,思考蒸馏经历了哪两个过程,各部分装置的作用是什么?【师生共同总结】蒸馏是蒸发和冷凝两种操作的联合,在这里烧瓶:通过加热把水变成水蒸气;冷凝管:冷凝水蒸气重新变为液态水;牛角管、锥形瓶:把冷凝水导入锥形瓶中。【提出问题】蒸馏原理是什么?【学生回答】利用液态混合物中各组分沸点不同,用蒸馏的方法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的物质,再冷凝以分离整个组分的操作过程。【提出问题】冷却水的通入方向为什么要遵循下进上出?【学生回答】为了使蒸馏出的水蒸气与冷却水长时间充分接触,增大冷凝水与蒸气的接触面积,使冷却水带走更多热量,热交换效率比较高,方便水蒸气的冷凝。【提出问题】蒸馏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小组总结】烧瓶要垫上石棉网加热不能直接给烧瓶加热;烧瓶内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烧瓶容积的2/3;烧瓶中要加入沸石防止爆沸;实验开始时,先开冷凝水后加热,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关冷凝水;溶液不可蒸干。(三)巩固提高【教师引导】各实验小组根据这一装置制取蒸馏水,并检验氯离子存在与否。(学生进行蒸馏实验,并检验氯离子,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评价总结学生实验操作。(四)小结作业小结: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作业:思考混合液体中若含有多种组分,如何通过蒸馏装置分别得到各个组分,所用装置与本节课所学有何不同,并搜集淡化海水的其他方法。【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简述水的蒸馏实验中用到的仪器设备?【参考答案】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烧瓶、冷凝管、温度计、胶塞、牛角管(尾接管)、锥形瓶、胶管。2.教学过程中对于演示实验有什么要求?【参考答案】对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有以下基本要求:①明确实验的目的;②尽可能保证实验的成功;③确保实验安全、环保、无污染;④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⑤边示范边向学生讲解;⑥尽量提高对于学生的可见度。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23.【简答题】参考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知识,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能不能举出几个具体的实例呢?【学生回答】氧化反应:碳与氧气、铁与氧气……还原反应:氢气还原氧化铜、碳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二)新课讲授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提出问题】能不能举出其他的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回答】碳与氧化铜的反应、氢气还原氧化铜……【提出问题】观察一下所列举的几个化学方程式,除了得失氧之外,从化合价的角度思考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回答】得氧元素发生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高;失氧元素发生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教师引导】由此可知,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就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变化。【提出问题】铁与硫酸铜的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是不是只有得失氧的化学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回答】是,铁元素、铜元素的化合价都出现了变化。可知并不是只有得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2.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会出现化合价的升降变化?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什么有关?【学生回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与得失电子(电子转移)有关。【教师引导】那么就从原子结构的角度揭秘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提出问题】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NaCl,从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角度思考NaCl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思考,教师讲解】从原子结构来看,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1个电子,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当钠与氯气反应时,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成为钠离子(Na+);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成为氯离子(Cl-)。这样双方最外电子层都达到了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钠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在这个反应中,发生了电子的得失,金属钠发生了氧化反应,氯气发生了还原反应。(教师讲解并板书,利用双线桥法)。【提出问题】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HCl,从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角度思考HCl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思考,教师讲解】从原子结构来看,氢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可获得1个电子而形成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也可获得1个电子而形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这两种元素的原子获取电子难易程度相差不大。在发生反应时,它们都未能把对方的电子夺取过来,而是双方各以最外层的1个电子组成一个共用电子对,这个电子对受到两个原子核的共同吸引,使对方最外电子层都达到稳定结构。在氯化氢分子里,由于氯原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力比氢原子的稍强一些,所以,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而偏离于氢原子。因此,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在这个反应中,发生了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氢气发生了氧化反应,氯气发生了还原反应。(教师讲解并板书)【提出问题】根据以上的分析,能不能从电子转移的角度重新定义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回答】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教师总结并板书)【提出问题】能不能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铁与硫酸铜的反应?【学生回答】铁元素失去2个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铁元素得到2个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教师板书:利用双线桥法)(三)巩固提升【提出问题】有人说置换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全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你认为这个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提示:正确。因为在这几类反应中,反应前后都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四)小结作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本质,学到了什么?布置作业:课下思考,四大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有什么关系。【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说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及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2.简单介绍一下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参考答案】复习旧识,引导发现→重新定义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对比化学方程式发现氧化还原反应判断的方法→内化知识,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教师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巩固练习→归纳总结,预留任务。24.【简答题】1.题目:物质的量2.内容:在研究物质转化的过程中,人们除了关注物质转化方法的选择、转化条件的控制以外,还十分关注转化过程中物质间的定量关系。由于化学变化中涉及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单个粒子的质量都很小,难以直接进行称量,而实际参加反应的粒子数目往往很大,为了将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物质之间联系起来,在化学上特引入物质的量(amountofsubstance)。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之一,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简称为摩,符号为mol)。1mol某种微粒集合体中所含的微粒数与0.012kgC-12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0.012kgC-12中所含的原子数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用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NA近似为6.02×10的23mol-1。例如:1molO2中约含6.02×10的23个氧分子;1molC中约含6.02×10的23个碳原子;1molH2SO4中约含6.02×10的23个硫酸分子;1molNaOH中约含6.02×10的23个Na+和6.02×10的23个Cl-;nmol某种微粒集合体中所含微粒数约为n×6.02×10的23。物质的量(n)、阿伏伽德罗常数(NA)和微粒数(N)之间存在如下关系:N=n×NA3.基本要求:(1)简要写出教学过程。(2)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提问环节。(3)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板书设计。(4)试讲时间十分钟。答辩题目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是什么?2.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这种说法对吗?参考解析:【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化学反应的本质,学生回答之后提出假设:要是可以计算反应有“多少”粒子参加反应,我们是不是可以控制反应呢?是否可定量的要求多少粒子参加反应?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教师结合学生讨论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微观粒子,跟前面例子中的大米、绿豆等,在计量本质上是一样的,不可能通过数数目,得到具体的多少。提出新问题:称量粒子质量可以吗?那我们要怎么办呢?引入本节课《物质的量》。(二)情景设置新课讲授1.物质的量教师讲解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概念、单位和符号。说明物质的量是国际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2.阿伏伽德罗常数提问:同样是物理量,比如质量,人们规定好一系列标准是多重,比如1g、10g等,那么,其他事物的质量就跟设立好的标准去对照,就可以得出属于他自己的质量。同样的物质的量也有自己的标准。教师进行讲解:使用物质的量,要设立1mol是多少。而这个多少,就是阿伏伽德罗常数。它的符号是NA,近似为6.02×10的23mol-1。有了这个概念,任何数目的微观粒子都可以用物质的量来表示,同样,任意的粒子数目也可以用物质的量来表示。提问:1molO2、H2、NaCl中含有微观粒子数目为多少,nmol某种微粒集合体中所含微粒数约为多少。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进行总结:物质的量(n)、阿伏伽德罗常数(NA)和微粒数(N)之间存在如下关系:N=n×NA(三)拓展提升小结作业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收获了哪些。作业:查找阿伏伽德罗这位科学家的简介。【板书设计】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n):单位是mol。2.阿伏伽德罗常数(NA):N=n×NA【答辩题目解析】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是什么?【参考答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1)从认识发展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2)深入分析教学内容;(3)提升运用各种教学技能的能力。2.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这种说法对吗?【参考答案】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它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国际上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即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的23个。25.【简答题】1.题目:蒸馏2.内容:从混合物中分离和提纯某些物质,除了可用过滤、蒸发等方法外,对于液态混合物,还可以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用蒸馏的方法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例如,实验室通过蒸馏的方法除去自来水中含有的Cl-等杂质制取蒸馏水。实验室制取蒸馏水常用的装置如图1-4所示。3.基本要求:(1)教学过程中要设置小组讨论、互动环节。(2)如果需要实验或辅助教学工具,采用语言模拟即可。(3)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板书设计。答辩题目:1.简述水的蒸馏实验中用到的仪器设备?2.教学过程中对于演示实验有什么要求?参考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在海边,渔民们都是怎么解决生活用水的问题的呢?如何把盐水变为淡水呢?我们今天就来帮助渔民们解决这个问题。(二)新课讲授【提出问题】饮用的自来水是纯净的水吗?【学生回答】不是,自来水中除了含有Cl-,还含有很多未除去的可溶性杂质。【提出问题】怎样检验自来水中含有Cl-?【学生回答】可以向自来水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有明显的白色沉淀生成。证明自来水中确实含有氯离子。【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除去自来水中的氯离子呢?能否加入硝酸银溶液?【学生回答】不能,会引入新的杂质。【教师引导】联系在家里烧开水的时候,锅盖上常有水珠出现,这些水珠是什么?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小组讨论】锅盖上的水珠是纯净的水,为了得到纯净的水,可以先将水加热变为水蒸气,收集冷凝后的水蒸气。【提出问题】怎样确认我们得到的液体就是纯净的蒸馏水?【学生回答】向其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检验溶液中是否还存在Cl-。【视频展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蒸馏装置及蒸馏过程。【提出问题】观看视频,思考蒸馏经历了哪两个过程,各部分装置的作用是什么?【师生共同总结】蒸馏是蒸发和冷凝两种操作的联合,在这里烧瓶:通过加热把水变成水蒸气;冷凝管:冷凝水蒸气重新变为液态水;牛角管、锥形瓶:把冷凝水导入锥形瓶中。【提出问题】蒸馏原理是什么?【学生回答】利用液态混合物中各组分沸点不同,用蒸馏的方法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的物质,再冷凝以分离整个组分的操作过程。【提出问题】冷却水的通入方向为什么要遵循下进上出?【学生回答】为了使蒸馏出的水蒸气与冷却水长时间充分接触,增大冷凝水与蒸气的接触面积,使冷却水带走更多热量,热交换效率比较高,方便水蒸气的冷凝。【提出问题】蒸馏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小组总结】烧瓶要垫上石棉网加热不能直接给烧瓶加热;烧瓶内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烧瓶容积的2/3;烧瓶中要加入沸石防止爆沸;实验开始时,先开冷凝水后加热,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关冷凝水;溶液不可蒸干。(三)巩固提高【教师引导】各实验小组根据这一装置制取蒸馏水,并检验氯离子存在与否。(学生进行蒸馏实验,并检验氯离子,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评价总结学生实验操作。(四)小结作业小结: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作业:思考混合液体中若含有多种组分,如何通过蒸馏装置分别得到各个组分,所用装置与本节课所学有何不同,并搜集淡化海水的其他方法。【板书设计】蒸馏1.装置:烧瓶→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2.原理:各物质沸点不同3.注意事项:【答辩题目解析】1.简述水的蒸馏实验中用到的仪器设备?【参考答案】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烧瓶、冷凝管、温度计、胶塞、牛角管(尾接管)、锥形瓶、胶管。2.教学过程中对于演示实验有什么要求?【参考答案】对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有以下基本要求:①明确实验的目的;②尽可能保证实验的成功;③确保实验安全、环保、无污染;④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⑤边示范边向学生讲解;⑥尽量提高对于学生的可见度。26.【简答题】煤油是多种烷烃的混合物,实验表明这些烷烃分子中与碳原子相连的氢不能被金属钠置换。但乙醇分子中羟基(—OH)上的氢原子能被金属钠置换。我们已经知道水分子中—OH上的氢原子也能被金属钠置换,水与金属钠反应比乙醇与金属钠反应要剧烈得多。3.基本要求:(1)认识乙醇与钠的反应、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2)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板书设计。(3)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4)教学过程中实验操作进行模拟演示即可。答辩题目1.你是如何导入新课的,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2.在醇生成烯烃的消去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白酒、红酒、啤酒图片。各类酒瓶上写的度数代表的到底是什么的度数?【学生回答】酒精的度数。【引入新课】酒精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乙醇,那么乙醇都有哪些化学性质呢?环节二:讲授新课1.乙醇与钠的反应【提出探究性问题】金属钠可以与乙醇反应吗?【学生实验】实验1:观察钠的保存方法,并向无水乙醇中投入一小粒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回答】钠与煤油不反应,在乙醇中缓慢放出气泡。反应结束后,向溶液中滴加少量酚酞试液,溶液变红。【教师讲解】煤油是多种烷烃的混合物,说明这些烷烃分子中与碳原子相连的氢不能被金属钠置换,但乙醇分子中羟基(—OH)上的氢原子能被金属钠置换。【展示模型】水分子和乙醇分子的结构。【提出问题】结合结构模型,对比钠和乙醇的反应,与钠和水的反应,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回答】水分子中—OH上的氢原子也能被金属钠置换,但是水与金属钠反应比乙醇与金属钠反应要剧烈得多。所以水中羟基上的氢更活泼。【提出问题】仿照水与钠的反应,尝试写出乙醇和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环节三:巩固提升【提出问题】人们常说“酒喝多了伤肝”什么原因?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乙醇与钠的反应以及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作业:请学生调研饮酒对人体的影响并写成科研小论文。【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1.你是如何导入新课的,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参考答案】本节课开始,我展示了魔术实验,采用了实验导入的方式。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急于想了解本节知识的大概内容,想知道有哪些有趣的实验,喜欢观察鲜明、生动、不平常的实验。在观察过程中,他们的心理活动是好奇、好看、急于想了解实验中出现各种现象变化的原因,要求解惑的心情特别迫切。根据学生学习之始的心理活动特征,在学习的开始,可由教师演示实验或者学生实验,尽量挖掘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巧布疑阵、设置悬念,就会使学生学习时明确目的、增强动机,起到“激其情、引其疑”的作用。2.在醇生成烯烃的消去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浓硫酸的作用是作催化剂和脱水剂。27.【简答题】参考解析:【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提出问题】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提出问题】展示短周期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及其核外电子数,让学生观察其规律。【学生回答】原子的核电荷数发生变化,核外电子的数目也在变化。【教师引导】核外电子排布有何规律,本节课来进行探究。(二)新课教学【多媒体展现】原子的剖面示意图,提出问题:能看出原子的排列有何规律?【学生回答】原子是分层排列的。【提出问题】如何表示电子的这种分层排布。【学生回答】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分别用n=1,2,3,4,5,6,7或K,L,M,N,O,P,Q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提出问题】电子在各层能量高低顺序是什么?与离核远近有什么联系?【讨论交流】电子能量:K【提出问题】核外电子既然是分层排布的,在排布时,电子是如何进入各电子层的呢?【学生回答】电子总是尽可能地先从能量低的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排下一层,即是按照从能量低的电子层到能量高的电子层依次排列的。【提出问题】结合前面已学过的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核外电子在每一层的排布有什么规律?【学生回答】K层不超过2个,M层不超过8个,M层作为次外层电子数目也不超过8。【教师总结】最外层电子数都不超过8个(K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提出问题】每一电子层最多填充的电子数有什么规律?【学生回答】每一电子层最多填充的电子数为2n2(n代表电子层数)个。(三)拓展提高画出卤族元素——碘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四)小结作业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作业: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推断元素的性质有什么变化?【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1.电子层的排布规律比较抽象,你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的?【参考答案】首先结合课本上的模型图片和讲解给学生,按照离核的远近,电子层的能量不同,所能容纳的电子数也不同,其次继续讲解他的排布规律最多是2n2,让学生自己计算这个规律,最后结合动画图的形式,直观的播放给学生,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逐步的接受这节课的知识。2.本课是微观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本节课你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参考答案】本节课是学生走进微观世界的第一课,理解较有难度,在导入部分通过知识的前后联系提出悬疑式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望,对于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知识可使用多媒体动画的方式进行直观呈现,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原子中的电子排布,同时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得出对应的结论。28.【简答题】参考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初中已经学习过物质的分类,那么按照物质组成成分的种类,可以把物质怎样进行分类呢?【学生回答】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教师提问】可否进一步分类?【学生回答】纯净物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教师引导】之前主要学习了纯净物的进一步划分,今天来研究混合物的进一步分类。(二)新课教学【教师提问】混合物通常是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中形成的。我们把这样的体系叫做分散系。阅读教材找到分散系的概念。【学生回答】把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中形成的体系叫做分散系。【提出问题】结合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说一说对于硫酸铜溶液、泥水来说什么是分散质、分散剂?【学生回答】在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为分散质,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分散剂。溶液中溶质分散质为硫酸铜固体,分散剂为水;浊液中分散质为泥,分散剂为水。【提出问题】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它们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出具体的实例。【学生回答】气气(空气);液气(云雾);固气(灰尘);气液(泡沫);液液(酒);固液(泥水);气固(海绵);液固(珍珠);固固(合金)。括号外为分散质、括号内为分散剂。【提出问题】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学生回答】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提出问题】将Fe(OH)3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由此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这说明浊液分散质粒子比胶体的大。【提出问题】那么溶液和胶体的分散质粒子大小关系如何呢?想一想,腌制咸鸭蛋时,Na+、Cl-能透过蛋壳内壁的半透膜进入蛋白质内,而身为胶体粒子的蛋白质分子却不能透过半透膜,那么胶体粒子大小、溶液中粒子大小、半透膜孔径大小关系如何?【学生回答】胶体粒子要比半透膜的孔径要大,溶液中粒子大小比半透膜的孔径要小。说明胶体分散质粒子大小>溶液中粒子大小。【提出问题】结合刚才所做的实验和教材“科学史话”的内容,思考胶体的丁达尔效应与胶体粒子大小有什么关系,胶体能够发光吗?【学生回答】可见光的波长在400~700nm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