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案例研究_第1页
课堂教学案例研究_第2页
课堂教学案例研究_第3页
课堂教学案例研究_第4页
课堂教学案例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堂教学案例的撰写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研究所胡兴宏2010年3月26日一、课堂教学案例的价值个人反思的载体,集体研讨的平台,他人学习的范例,理论研究的素材。有一位校长,为了推动全校教师开展校本教研,要求为全校每个老师拍摄课堂教学录象。两个月下来,学校拍摄了几十盘录象,化了很多钱,也化了很多人力,但拍摄了录象怎么办,形不成思路。我建议:第一步——作为个人反思的载体。将所有制作好的光盘发还给老师。要求每位老师看了录象以后,记录下自己的最初印象。通过反复观看几遍以后,形成自己的反思札记。第二步——构建集体研讨的平台。在众多录象片中,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在备课组中或者整个教研组中进行观看和集体研讨。第三步——研制供他人学习的范例。在这些课中选择大家有较多感悟的课,反复完善,加上评点反思,形成的视频课例,供更多教师,在更长时期内学习。第四步——作为系统研究的素材前面几个过程积累的录象,反思札记等等,作为学校总课题进行研究分析的素材,寻找出整个学校教学的倾向性问题,归纳出已有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今后改进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好的经验推广,好的做法制度化。(一)课堂教学案例的要素(1)背景:教学和研究的对象、目的、条件等(2)过程:课堂教学的全程或片断(3)反思:课后的评价、分析、讨论实例:《质疑“课堂小结”》二、课堂教学案例的撰写质疑“课堂小结”

——《统计》教学片断及反思【背景与导读】《统计》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随机现象”……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堂教学的实际,去选择并创造出灵活多样的课堂小结方法。【教学片断】巩固练习过后,师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生1:贴动物。生2:贴水果。生3:贴的本领。生4:贴纸工。(真是乱七八糟,急死人了。)因为没有人回答到老师的点子上,所以老师还是继续让学生回答。生5:大象的生日。(太离谱了,继续。)生6:学到了许多知识。(总算有点眉目了。)师:那么,学到了什么知识呀?生7:学会了贴的知识。(唉,怎么又来了,罢了,教师指着黑板的板书。)师:看这里,是什么知识呀?生8:学会了排一排。(这才对呀!)生9:学会了分一分。生10:学会了数一数。(太顺了!)师:这些都是什么知识呢?沉默。(还是自己来吧,不要又冒出什么稀奇古怪的答案来。)师:这些都是统计的知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反思】(1)为什么学生不能沿着教师的意图来小结?本节课教学环节清楚,各个环节用小动物们来庆祝大象生日,大象用各种水果招待小动物们这样一个故事串起来,孩子们学得很投入。孩子不仅在游戏中经历统计的过程,并体验科幻对他们心灵带来的冲击。在这样的参与学习中,活动中的“贴”给学生带来了新奇,故事带来了愉悦,自然会让孩子印象深刻,不必责怪学生有前面几种回答。(2)低年级的数学课有没有必要让孩子来小结、归纳数学知识?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经历教学活动过程来体验、来感悟。课标在1-3学段“统计与概率”这部分给出的总体目标是“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显然,作为统计的第一教时,就让学生来归纳统计的方法,这个要求过高了。(3)课堂小结是否一定要围绕知识点进行?新课标提出数学课的总体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课堂小结不能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应该多样性,有围绕知识点的“本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有围绕数学思考的“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围绕解决问题的“想一想,我们是如何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的”,有围绕情感态度的“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自己发挥得怎么样”等等。(黄石市武汉路小学盛嵘)上述内容包含了“背景”、“过程”、“反思”三个要素,是一份简明、实在的课堂教学实例研究的成果。(二)课堂教学案例的文本形式

课堂教学案例的撰写没有规定形式,目前经常看到的有:1、夹叙夹议的叙事研究式文本2、实录夹注式文本3、固定板块式文本4、简略形式的文本(背景+过程+评析)5、综合形式的文本(三)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一般程序:1、根据需要选择一节课,组织观课活动,记录课堂教学全过程;2、确定评价、分析、研究的重点视角,进行个人反思和集体研讨;3、整理个人反思、集体研讨结果,对课堂教学全程记录材料进行再分析;4、提炼出案例的主题,形成具体观点或认识;5、从材料中选择典型部分,将观点与材料组织起来,形成文本;6、文本修改完善。(四)课堂教学案例的类型按其研究成分的强弱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为他人备课提供直接参考、借鉴的案例①付诸实施的教学方案(或实录)②提示(或说明)2、作为个人实践反思记录的案例①背景(对象、目标、条件等)②实录(或概要、片断)③课后反思《地理景观教学反思(张超)》3、反映深入研究结果的案例①有主题提炼,②有背景介绍(对象、目标、条件),③有教学过程(全程或片断,实录或概要),④有判断分析,⑤有改进设想。《“相似型”的教学策略》4、反映研究和改进过程的案例(一般由一组研究课组成)①有主题提炼,②有背景介绍,③有教学过程,④有判断分析,⑤有改进设想,⑥有新方案的实施,⑦后续的反思……课程资源应该如何使用?

——高一物理“共振现象”教学探究第一次设计与教学——老师先是播放了1940年美国一座860米长的塔柯姆大桥被风吹倒的实况录像。之后又给学生介绍19世纪中叶法国里昂市附近一座长102米的桥,因一队士兵在桥上齐步走引起桥梁坍塌,死亡226人的故事,并展示了实验员制作的模型。接下来是声音振碎玻璃杯的图片展示和介绍。介绍了上述三个事例之后,老师说:“上述的三个事例都和振动有关,但是什么样的振动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接下来,他开始按照教材的顺序,向学生介绍固有振动、阻尼振动以及受迫振动、共振等概念。凡是教材上提到的知识,老师都一一进行讲解或者组织学生学习,为了调动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内,大大小小的实验和录像就出现了9次,平均4.4分钟一次。整节课的教学气氛很活跃。但当老师让学生用本节课所学习知识来解释新课引入时三个事例时,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描述并得出结论,无奈之下,教师自己只好代劳。课后反思肯定意见——“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材上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紧凑”;“自己研制的几个实验很有新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新疆伽什地震的有关资料及时充实到教学之中,注意和日常生活、社会问题的联系,丰富了教育资源”……否定意见——“这样的教学安排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实验太多,学生来不及思考和消化,整个感觉就象是走马观花”;“各个部分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学生的思维不是连续的,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执教老师——“教学的素材比较多,总想着能够完成这些教学内容,所以上课时关心学生少了,注意力放在如何控制好时间以及如何完成教学计划上来,造成师生之间的配合不够,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调动起来。”

第二次上课在新课导入部分,决定只讲一个事例,其余的留给学生课后讨论。考虑到塔柯姆大桥录像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效果,选定了这个事例。构思出了一个模型。只安排了4次学生实验,基本上每个教学环节一个,给学生的思维活动留出了一定的空间。课后反思——从塔柯姆大桥的录像到桥梁模型过渡自然,通过建模,给学生提供了将现实生活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加以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符合“从社会、生活到物理,再从物理回归到社会、生活”的教学指导思想。存在的问题是,从大桥的模型到受迫振动、共振概念的提出不是学生自己得到的,没有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第三次上课——注意到了前后知识的比较,在比较中很自然地引出了固有振动、受迫振动等概念,并由此巧妙地过渡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去。本课例给教研组老师们的启示——1.在课改实践中要正确认识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同样的课程资源,在不同的教师眼中会有不同的作用。上述塔柯姆大桥的课程资源也是如此,单就教材上的图片讲解一下是一种应用,找到录像给学生放映是一种应用,从录像出发抽象出桥的模型再过渡到共振现象的研究之中也是一种应用,让学生根据这一模型展开猜想和探究又是一种应用。如何更好地发挥好课程资源的作用,应该引起物理教师的深入思考。2、要着眼于促进学生高质量思维活动的形成

“共振现象”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最初关注的只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所以才出现了40分钟9种课程资源使用的“大容量”的课堂教学。这种“大容量”多体现在知识的重复、变换角度的操练上,看上去教学节奏很快,内容很充实,但学生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分析和研究共振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只能就事论事,还容易造成思维疲劳。(杨浦高级中学常生龙等)三、课堂教学案例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提高研究的准备水平1、了解相关研究与实践的情况2、考虑案例研究的具体方向和重点3、形成初步的研究框架课堂教学中的公平涉及:1、每个学生待遇的平等资源(时间、空间、物质)分配的均等、人际关系上的平等、评价标准的公正2、每个学生发展机会的均等每位学生发展的愿望得到尊重,发展的空间得到保证,发展的行动得到支持不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求得另一部分人的发展;3、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需求的充分满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适合他自己的教育,个性都得到发展”

——“关注差异、以学定教”如研究关注学生差异的教学问题,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分层递进教学、差异教学、异步教学、分组教学、区别教学、自然分材教学、按能力分班、走班制、同质组和异质组等的研究,基本上是同一问题;与上述研究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如:智力差异、认知风格差异、文化背景差异、多元智能、个性差异、选修课、弹性课程、程序教学、目标教学、项目学习、合同制教学、资优生教育、学习困难学生特殊班、成功教育、招生制度、标签效应……(二)发现亮点和问题1991年,市教科所在虹口区飞虹中学进行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策略——分层递进教学实验,我们听一位数学教师的数学课时产生一个想法:包括学习困难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是有充分发展潜能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层次也是会变化的,要给学生的“递进”留出空间。例:华师实验中学(原飞虹中学)理化生教研组长陈老师跟我谈到他在推进“分层递进教学”时的一些做法,我觉得可以形成有新意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角》《扶起最后一名》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新意表现在: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用别人没用过或很少用的方法解决了问题,用的方法相似但处理方式不同而效果更好……(三)系统收集和积累材料1、反映研究背景的材料2、课堂教学背景的材料3、教学准备情况的材料4、课堂教学实际过程的材料5、反映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的材料6、执教教师个人感受、体会、反思的材料7、点评、研讨的材料实例:朱老师的一波三折1、第一折:课前教师:怀着对课文《再别康桥》(徐志摩诗)强烈的喜爱之情进入教学准备;学生:“我不喜欢如此矫情的诗歌”。2、第二折:第一次上课教师:加深对课文的研究,精心备课,目标定位“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布置学生做“新月诗魂—徐志摩”专题剪报;整堂课在预设中顺利完成。

学生:课堂表现黯淡、冷漠,甚至无精打采。师傅:“你这样一直牵着他们走,不觉得累吗?”

3、第三折:改进后的课教师:专业引领下的重新设计,“诗歌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情感体验。”晚上回想这堂课,心里越来越不安,“没有强化任何知识目标,这堂课是否只留下了一场热闹?”

学生:“我喜欢这种感觉”,“原来对于文本的理解可以如此多元”,“我还想读读闻一多、舒婷、泰戈尔、普希金”

……老师感悟:同学们真正喜欢的教学不是完全由教师预设的,而是具有很大发挥空间,可以大胆交流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上海曹杨二中朱莹蓓)

朱老师所做材料积累工作:1、采集学生的预习作业并作了分析;2、记录、保存了两次上课的实况;3、回忆记录了与师傅的谈话;4、及时记录了个人在各个时段的思维活动情况和心得体会;5、系统收集了全班学生对两节课的反馈信息。(四)对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