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22农田生态系统中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第一部分植物免疫应答机制探索 2第二部分病原体侵染与定殖策略 4第三部分植物病害抗性分类及遗传基础 7第四部分植物与病原体共生与互利关系 9第五部分土壤养分和环境因子影响 12第六部分微生物组作用及相互协同 14第七部分病原体进化与菌株多样性 16第八部分防治策略及可持续农业实践 19
第一部分植物免疫应答机制探索关键词关键要点植物免疫信号通路
1.受体感知病原体诱导子:植物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识别病原体特有的病原体模式分子(PAMPs),触发免疫反应。
2.信号级联激活:识别PAMPs后,PRR激活信号转导级联反应,包括激酶磷酸化和转录因子激活。
3.免疫应答诱导:信号级联激活导致防御基因表达,产生抗菌肽、次生代谢产物和酶,抵御病原体入侵。
病原体效应子识别
1.效应子与植物靶标:病原体释放效应子以抑制植物免疫;效应子靶向植物蛋白,破坏其功能。
2.抗性基因编码识别受体:抗性基因编码受体蛋白,能识别特定效应子并触发免疫反应。
3.效应子触发免疫性:效应子识别触发一种免疫性,称为效应子触发免疫(ETI),导致超敏反应和局部化细胞死亡。植物免疫应答机制探索
1.基础免疫
*物理和化学屏障:叶表蜡质层、细胞壁、抗微生物肽和酶等物理和化学屏障可阻断病原体侵入。
*模式识别受体(PRR):PRR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和危险相关分子模式(DAMP),触发免疫反应。
2.病原体检测
*PAMP触发免疫(PTI):PAMP被PRR检测到,触发PTI反应,包括离子通量变化、活性氧(ROS)产生和抗菌蛋白合成。
*效应子触发免疫(ETI):效应子是病原体释放的分子,可以抑制PTI。然而,植物具有效应子识别蛋白(R蛋白),可以检测效应子,并触发ETI反应。ETI反应比PTI反应更强烈,通常涉及局部细胞死亡(HR)和全身抗性(SAR)。
3.免疫信号转导
*PTI信号转导:PTI激活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途径和钙离子依赖性蛋白激酶(CDPK)途径,导致免疫反应。
*ETI信号转导:ETI激活R蛋白-依赖性途径,涉及细胞死亡调节剂、免疫受体和信号转导蛋白。
4.免疫效应
*局部防御反应:HR、活性氧爆发、抗菌蛋白分泌,以限制病原体传播。
*全身性防御反应:SAR、系统获得性抗性(SAR)、诱导抗性(ISR),在植物的未感染组织中建立抗性。
5.植物激素介导的免疫
*乙烯:诱导HR、增强SAR和ISR。
*茉莉酸:激活防御基因表达,合成抗菌蛋白。
*水杨酸:介导SAR,激活防御相关基因。
*脱落酸:参与局部和全身防御反应的调节。
6.其他免疫机制
*转录组重编程:病原体感染导致基因表达谱发生变化,激活防御基因。
*表观遗传调控:表观遗传修饰影响防御基因表达和免疫反应。
*微生物组:根际微生物群落与植物免疫相互作用,提供病原体竞争和免疫诱导。
7.免疫逃避和对抗
*效应子:病原体释放效应子以抑制PTI和ETI反应。
*诱饵受体:植物产生诱饵受体,与效应子结合,触发免疫反应,同时保护真正的受体不被抑制。
*病原体变异:病原体可通过变异效应子或其他virulence因子来逃避植物免疫。
8.应用
对植物免疫应答机制的了解对于以下方面至关重要:
*开发抗病品种
*设计靶向病原体的防治策略
*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促进植物健康和可持续农业第二部分病原体侵染与定殖策略关键词关键要点病原侵入策略
1.酶促降解:病原体产生细胞壁降解酶,破坏植物细胞壁,进入植物组织。例如,镰刀菌产生果胶酶,降解植物细胞壁中的果胶。
2.穿刺:某些病原体具有尖锐的穿刺结构,如分生孢子柄或附着器,直接穿透植物表皮层。例如,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柄穿刺植物叶片,吸取养分。
3.伤口侵入:病原体通过植物组织的伤口处进入,如昆虫叮咬、机械损伤或修剪伤口。例如,细菌软腐病菌通过根部或茎部伤口侵入植物。
病原定殖策略
1.营养吸收:病原体从寄主植物中吸收养分,包括水、碳水化合物、氮和矿物质。例如,锈菌在植物叶片中形成吸器,从寄主中吸收养分。
2.生物膜形成:某些病原体在寄主植物组织中形成生物膜,为它们提供保护并促进传播。例如,枯萎病菌在维管束中形成生物膜,阻碍水分和养分的运输。
3.细胞内定殖:一些病原体进入植物细胞内,在细胞质中定殖和繁殖。例如,病毒在植物细胞核内复制,导致细胞功能障碍。病原体侵染与定殖策略
病原体利用多种策略侵染和定殖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宿主。这些策略包括:
1.穿透植物屏障
*直接穿透:病原体通过释放酶或机械力直接穿透表皮或角质层。
*间接穿透:病原体利用自然孔隙(气孔、伤口)或其他生物(昆虫)进入植物。
*穿透寄主溃疡:病原体利用寄主植物自身产生的伤口或溃疡作为进入点。
2.侵染宿主组织
*细胞间侵染:病原体在宿主细胞之间生长,不穿透细胞壁。
*细胞内侵染:病原体进入宿主细胞并繁殖。
*维管束侵染:病原体通过维管束系统传播,堵塞水和养分的运输。
3.定殖策略
*生物营养型:病原体从活的宿主组织中获取营养。
*腐生营养型:病原体从死亡或腐烂的植物组织中获取营养。
*半营养型:病原体同时从活和死组织中获取营养。
*休眠结构形成:病原体形成休眠结构(例如孢子、分生孢子)以度过不利条件。
*耐药性:病原体通过基因突变或其他机制对杀菌剂或其他控制措施产生耐药性。
*生理专业化:病原体对特定的宿主或宿主群具有生理专业化,仅感染特定的植物物种或品种。
病原体侵染与定殖策略的例子
真菌:
*镰刀菌:通过释放酶穿透表皮,细胞间侵染。
*白粉病菌:通过吸器穿透表皮,细胞内侵染。
细菌:
*软腐病菌:通过伤口或自然孔隙进入,细胞间侵染。
*溃疡病菌:通过穿透寄主溃疡进入,细胞内侵染。
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通过昆虫载体进入,细胞间侵染。
*番茄黄化卷叶病毒:通过白蝇载体进入,维管束侵染。
病原体侵染与定殖策略的影响
病原体侵染和定殖策略对农田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作物损失:病原体破坏植物组织,导致生长迟缓、产率下降、作物损失。
*农药抗性:病原体对控制措施产生抗性,导致农药防治效果降低。
*病害流行:病原体有效侵染和定殖宿主,导致病害快速传播。
*生态系统破坏:病原体破坏植物群落,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三部分植物病害抗性分类及遗传基础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植物病害抗性机制
1.被动抗性:包括物理屏障(角质层、表皮绒毛)、生化屏障(抗病酶、次级代谢产物)等在内的植物固有防御机制,阻碍病原体侵入和侵染。
2.诱导抗性:受到病原体诱导后,植物启动一系列防御反应,包括病害相关蛋白表达、次级代谢产物积累和防御基因激活,抑制病原体生长和繁殖。
3.全身获得性抗性(SAR):由局部感染引起的一种远距离抗性反应,增强植物对后续病原体感染的防御能力,涉及信号传导分子(例如水杨酸)和防御基因表达。
主题名称:抗病性遗传基础
植物病害抗性分类
植物病害抗性可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常见分类包括:
1.根据抗性作用机制
*结构性抗性:由植物的物理和化学屏障提供,如角质层、表皮毛、皮孔密度等,阻止病原体侵入。
*化学性抗性:由植物产生次生代谢产物,如酚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氨基酸等,抑制或杀死病原体。
*系统获得的抗性(SAR):由局部感染诱导的全身性抗病反应,增强植物对其他病原体的抵抗力。
2.根据抗性对不同病原体的作用范围
*非特异性抗性:对各种病原体有效,由结构性抗性和化学性抗性提供。
*特异性抗性:仅对特定病原体有效,由基因控制的抗性基因决定。
3.根据抗性表达时间
*预先存在的抗性:在植物发育过程中始终存在的抗性,由结构性抗性和化学性抗性提供。
*诱导抗性:由病原体感染或其他诱导剂触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强。
植物病害抗性遗传基础
植物病害抗性受遗传因素控制,主要涉及抗性基因和抗病性状。
1.抗性基因
*单基因抗性:由单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抗性性状由显性等位基因决定。
*寡基因抗性:由少数几个基因控制,抗性性状取决于多个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
*多基因抗性:由多个基因控制,抗性性状由基因的累加效应决定。
2.抗病性状
抗病性状由抗性基因决定,主要包括:
*免疫性:植物完全抵抗特定病原体的感染。
*高抗性:植物受到轻微感染,无明显症状或对产量无显著影响。
*中抗性:植物受到中等程度感染,出现一定症状,但对产量影响较小。
*中感性:植物受到中等程度感染,出现明显症状,对产量有一定影响。
*感病性:植物受到严重感染,出现严重症状,对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3.抗性遗传机制
抗性遗传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类:
*基因突变:导致抗性基因或抗病性状的改变,增强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基因重组:通过染色体重组或杂交,将不同种或品种中的抗性基因结合到一起,提高抗性水平。
*基因转移: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抗性基因从其他物种转移到目标植物中,获得抗性。
通过对植物病害抗性分类和遗传基础的深入理解,可以为作物育种和病害控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有效提升作物抗病性能,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和粮食安全。第四部分植物与病原体共生与互利关系植物与病原体共生与互利关系
植物与病原体之间既有对抗性的相互作用,也存在共生和互利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植物和病原体可以形成互利共生关系,为双方带来好处。
共生真菌
共生真菌与植物形成根部共生关系,形成菌根。菌根结构增加植物对水分和营养物质(如磷酸盐)的吸收能力,而真菌则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中获益。这种共生关系对于改善植物在贫瘠土壤或干旱条件下的生长至关重要。
例如,外生菌根真菌与多种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尤其是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这些真菌的菌丝体延伸到土壤中,形成一个广泛的网络,增加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面积。此外,外生菌根真菌还可以产生生长素,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内生菌根真菌与兰科植物、Ericaceae科和蔷薇科植物等许多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内生菌根真菌菌丝不仅延伸到根系周围的土壤中,还直接侵入根皮层细胞内,形成特殊的结构称为ARP(Arbuscular-mycorrhizalpelotons),参与养分交换。内生菌根真菌可以帮助植物吸收磷、氮和钾等养分,同时从植物中获取光合碳水化合物。
共生细菌
共生细菌也与植物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固氮细菌是共生细菌的一个重要类型,它们可以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为植物提供氮营养。固氮细菌与豆科植物(如大豆、豌豆)形成根瘤共生关系,在根瘤中进行固氮作用。
除了根瘤细菌外,其他共生细菌也存在于植物根系周围的根际土壤中。这些细菌通过分解有机物、释放植物激素或产生抗生素来促进植物生长和健康。例如,游离固氮细菌可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为植物提供氮源。而解磷酸细菌则可将难溶的磷酸盐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磷酸根离子。
内生真菌和细菌
内生真菌和细菌生活在植物组织内,不会对植物造成明显的病害症状。这些微生物可以增强植物对逆境的耐受性,如干旱、盐分胁迫和病原体感染。
内生真菌通常定植在植物叶片或茎秆等地上部分的组织内,它们可以通过产生生长调节物质、抗氧化剂和抗菌化合物来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抗逆性。例如,一些内生真菌可以产生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等生长素,促进植物根系和地上部组织的生长发育。
内生细菌通常定植在植物根系内,它们可以通过产生吲哚乙酸(IAA)等植物激素、溶解磷酸盐和铁离子、以及产生抗菌物质来促进植物生长和抗逆性。例如,一些内生细菌可以产生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蔓延。
病原体的其他互利作用
除了共生关系之外,病原体还可以与植物形成其他类型的互利作用。例如,一些病原体可以诱导植物产生次生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具有抵御其他病原体或食草动物的作用。此外,一些病原体可以作为植物种群调节剂,通过感染和杀死较弱的个体,促进植物种群的健康和稳定。
需要注意的是,植物与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共生和互利关系的性质和强度可能会因植物-病原体组合、环境条件和管理措施而异。深入了解这些相互作用对于优化植物生产和管理病害至关重要。第五部分土壤养分和环境因子影响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土壤养分的影响
1.土壤养分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2.氮肥施用过量会促进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加重病害发生。
3.磷肥和钾肥适量施用可增强植物的抗病性,提高植物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
主题名称:土壤pH的影响
土壤养分和环境因子影响
#土壤养分
土壤养分对农田生态系统中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具有显著影响。氮、磷、钾等宏量营养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它们的可利用性直接影响植物的抗病能力。
*氮肥:高氮水平可促进植物生长,增加叶面积,提高光合作用速率。但过量氮肥会导致植物组织柔软、碳氮比降低,从而削弱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磷肥:磷是植物细胞壁和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充足的磷肥有利于植物细胞壁的合成和增强,提高植物对病原体侵染的防御能力。
*钾肥:钾离子参与植物多种生理过程,包括渗透调节、离子吸收和叶绿素合成。充足的钾肥可增强植物的耐旱性、抗逆性和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环境因子
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和光照等也影响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
*温度:温度影响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和侵染过程。不同病原体对温度有不同的适应范围和最适温度。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病原体的生长和侵染,而极端温度则会抑制或杀死病原体。
*湿度:高湿度为许多病原体的孢子萌发和传播创造有利条件。叶片表面结露或水渍时,病原体容易通过气孔或伤口侵入植物组织。
*光照:光照强度和光周期会影响植物的生理状态和抗病能力。强光和长光照期有利于植物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增强植物的免疫力。而弱光和短光照期则会降低植物的抗病性。
数据支持:
*一项研究发现,施用适量氮肥可显著提高番茄对枯萎病的抗性,而过量氮肥则会降低抗性。
*另一项研究表明,充足的磷肥施用可使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提高30%以上。
*有研究表明,当温度在病原体最适温度范围内时,病原体的侵染率最高。
*高湿度条件下,真菌病原体的孢子萌发率和侵染率显著高于低湿度条件。
*强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提高,叶片中防御酶的活性增加,从而增强植物的抗病性。
#综合影响
土壤养分和环境因子往往相互作用,对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产生综合影响。例如,高氮水平和高湿度条件相结合时,植物的抗病性会显著降低,因为高氮水平会削弱植物的抵抗力,而高湿度会促进病原体的侵染。
因此,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合理施用肥料和优化环境条件对于维持植物的健康和抗病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平衡土壤养分和调控环境因子,可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提高农作物产量。第六部分微生物组作用及相互协同关键词关键要点微生物组作用及相互协同
主题名称:微生物组的组成和多样性
1.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组是一个由细菌、真菌、古菌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群落。
2.微生物组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受土壤类型、作物种类、管理措施等因素影响,形成一个动态而多变的网络。
3.微生物组的组成和多样性对植物健康和土壤生态系统功能至关重要,维持着营养循环、病害抑制和抗逆性。
主题名称:微生物组与植物健康
微生物组作用及相互协同
微生物组,由生活在特定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微生物的集合组成,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决定植物健康和作物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微生物组对植物的影响
微生物组通过多种机制影响植物:
*营养吸收:微生物可以通过固氮、释放磷酸盐和其他营养物质来辅助植物的营养获取。
*抗病防御:益生菌可以诱导系统性抗性、产生抗生素或竞争性抑制病原体。
*生长激素合成:某些微生物能产生生长激素,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土壤结构改善: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提高土壤通气和持水能力。
微生物组之间的相互作用
微生物组内部物种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影响着它们对植物的影响:
*竞争:不同物种之间为获取资源而竞争,例如养分、空间或宿主。
*共生:不同的物种形成互惠关系,例如固氮细菌与豆科植物之间的根瘤菌共生。
*寄生:一些微生物以其他微生物或植物为食,可能会抑制它们的生长或导致疾病。
*相互作用网络:微生物之间形成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涉及直接和间接相互作用。
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中的微生物组作用
微生物组在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病原体抑制:益生菌可以通过直接对抗病原体、诱导植物防御或竞争资源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
*病原传播:某些微生物可以传播病原体,例如根瘤菌传播真菌病害。
*土壤病害抑制:微生物组可以影响土壤中病原体的生存和活动,抑制根腐病、枯萎病等疾病。
*病害恢复:微生物组参与病害后的土壤恢复,分解病原体残体,恢复土壤健康。
微生物组管理策略
管理微生物组以优化植物健康和作物生产力至关重要。策略包括:
*作物轮作:不同的作物宿主有不同的微生物群落,轮作可以减少特定病原体的积累。
*有机肥施用:有机肥富含微生物,可以改善微生物组的组成和多样性。
*病原拮抗微生物:接种益生菌或拮抗真菌可以增强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土壤微生物组监测:监测微生物组的组成和功能,可以指导管理策略的制定。
结论
微生物组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影响着植物的健康、作物的生产力和病害的发生。通过了解微生物组作用和相互协同,我们可以开发管理策略,优化微生物组,提高作物产量,减少病害损失。第七部分病原体进化与菌株多样性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病原体进化与适应性
1.病原体通过自然选择不断进化,使其适应不同的寄主、环境和管理措施。
2.病原体种群中的遗传变异为其提供进化潜能,使它们能够应对改变的压力。
3.病原体的适应性进化会影响作物生产,导致疾病暴发和管理难度增加。
主题名称:菌株多样性与病原力
病原体进化与菌株多样性
病原体的进化和菌株多样性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影响病原体的致病性、传播和控制。
进化适应
病原体不断进化以适应其宿主植物,这导致了菌株多样性的产生。病原体可以进化出新的致病因子、逃避宿主防御机制或开发对杀菌剂和抗病毒剂的抗性。例如,在玉米棒腐病病原体镰刀菌中,已经发现不同的菌株在毒力、侵染性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方面存在差异。
基因流动
病原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生基因流动,包括:
*性繁殖:病原体可以交换遗传物质,产生具有新组合的致病性状的后代。
*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病原体可以产生具有与亲代相同的遗传物质的后代,导致菌株遗传多样性的增加。
*侧向基因转移:病原体可以从其他病原体或共生微生物中获得基因,从而获得新的致病性或抗性特征。
环境选择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因素,如作物管理实践、气候条件和宿主植物的抗性,可以对病原体菌株多样性产生选择压力。例如,在使用抗性品种和杀菌剂的农田系统中,对杀菌剂或抗性基因具有抗性的病原体菌株往往会占据优势。
菌株多样性对病害管理的影响
较高的病原体菌株多样性可能对病害管理构成挑战,原因如下:
*控制难度加大:不同的菌株可能对不同的杀菌剂或抗病毒剂具有不同的敏感性,这使得控制措施的实施变得复杂。
*增加致病性:一些新出现的菌株可能比现有的菌株更具致病性,从而导致更严重的病害爆发。
*传播加剧:菌株多样性可以促进病原体的传播,因为不同的菌株可能会利用不同的传播途径或感染不同的宿主植物。
监控和管理
为了有效管理病原体菌株多样性,需要实施以下策略:
*病原体监测:定期监测病原体菌株多样性,以识别新的或新兴的菌株。
*品种选择:种植具有抗性的品种,以减少对杀菌剂的依赖并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综合防治:采用多种病害管理策略,包括作物轮作、清洁耕作和杀菌剂合理使用,以减少病原体菌株多样性和传播。
*开发新药:开发针对病原体新菌株的靶向杀菌剂或抗病毒剂。
结论
病原体进化和菌株多样性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了解病原体进化机制和菌株多样性对病害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实施监测、品种选择、综合防治和新药开发策略,可以降低病原体菌株多样性带来的风险,从而保护农作物免受病害侵害,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八部分防治策略及可持续农业实践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抗病品种栽培
1.开发和利用对目标病原体具有天然抗性的植物品种,减少病害发生。
2.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或杂交育种等手段,将抗病基因引入现有品种,提高其抗病能力。
3.建立多品种轮作制度,减少病原体的数量和侵染机会,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
主题名称:病原体检测和监测
防治策略
文化防治
*轮作:交替种植不同科目的作物,破坏病原体的生存周期并降低群体数量。
*绿肥:在休耕期间种植会抑制病原体的作物,例如芥菜。
*深耕:将病原体埋入深层土壤,使其无法感染作物。
*抗病品种:种植对特定病原体具有抗性的品种。
化学防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16年福建漳州中考满分作文《青春的颜色》2
- 购房合同信誉承诺函
- 学校后勤清洁服务协议
- 广场物业管理责任分配合同
- 石材采购协议样本
- 联合购房共有合作
- 彩泥玩具销售合同
- 车辆借用合同协议样本
- 转让协议是否属于合同类型的辩论
- 石材购销合同条款示例
- 头痛的中医护理查房课件
- 校园防冲撞应急处突预案
- 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制度
-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规范2023版
- JGJT341-2014 泡沫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 Unit+7+Grammar 牛津译林版英语九年级上册
- 华为财务管理(6版)-华为经营管理丛书
- 儿童危重症的早期识别
- 市政道路下穿隧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医院管理学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 2023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英语试卷真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