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2024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2024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2024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2024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第3课宋明理学1.唐高祖认为:“武创业,文守成,百世不易之道也。若乃举天下一之于仁义,莫若儒。”由此可知()A.唐初三教并行的局面结束B.唐初统治者重视用儒学维护统治C.唐统治者实行措施抑制佛教和道教D.儒家思想在唐初重获正统地位解析:题干中唐高祖的论述只是表明他相识到儒学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重要性,并没有涉及对佛教和道教的看法,故选B项。答案:B2.现代史学家陈寅恪认为:韩愈不仅“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而且“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韩愈在文化学术上的贡献在于()A.致力于复兴儒学B.主见儒、佛、道并重C.创立了理学体系D.提出“致良知”学说解析:韩愈领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见,开启了宋代学者复兴儒学的新局面,为理学的形成创建了条件。B项与韩愈主见不符;C项发生于宋代;D项是心学家王阳明的思想主见。答案:A3.“社会动乱的缘由是人心破坏,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提出这一观点的思想家是()A.朱熹 B.二程C.董仲舒 D.王阳明解析:“社会动乱的缘由是人心破坏,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表明心是万物的本原。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故D项正确。答案:D4.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鹅湖寺就各自的哲学观点绽开了激烈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独创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双方的分歧在于()A.世界本原之争 B.求理途径之争C.理的内涵之争 D.理气关系之争解析:朱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理之源在于天理,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二者对于世界的本原相识是相同的,A项错误;朱熹认为世界本原的“理”在心外,陆九渊认为“理”在心中,穷理的途径不一样,B项正确;理的内涵是一样的,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理与气的关系,D项错误。答案:B5.儒家思想到两宋时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理学阶段。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二程”、南宋朱熹的共同主见是()A.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B.学术探讨要为现实服务C.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D.“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解析:北宋“二程”、南宋朱熹都主见“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故选D项。答案:D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调、个人色调的情感欲求……应当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志向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意气节和德操,注意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在王阳明(1472—1529)生活的时代,许多人对覆盖在社会之上的官方政治意识形态已经相当反感。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独创本心”的思想,主见从“本心”入手去相识圣贤之心。他认为:“知之真实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行离。”在他离开人世前留下的最终一句话便是:“吾心光明,亦复何言。吾心,良知也。光明,已致良知也。”——葛兆光《中国思想史》(1)宋代使理学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集大成者是谁?依据材料一指出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2)结合材料二,王阳明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分析其思想产生的背景与影响。答案:(1)人物:朱熹。表现:约束个人的情感欲求;通过道德自觉建树志向人格;注意民族气节和德操;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2)主要思想:注意从自己的内心活动动身去相识事物;知行合一、致良知。背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萌芽;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理学的烦琐。影响:通过自我反省,加强道德自律,注意社会秩序,维护封建专制。基础巩固1.宋代佛教强调“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这主要反映出()A.佛道的思想冲击 B.佛教的中国化C.儒佛的思想融合 D.儒学的政治化解析:A项表述与题目中“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不相符,题目中并未提到道教,故A项错误;题目牵涉的是佛教与儒家的关系和佛教的作用,B项表述不太精确,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相符,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学问,汉武帝时期儒学已经政治化,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2.(2024·全国卷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看法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解析:此诗的大意是,闲暇的时候事事都从容自由,睡觉醒来太阳已高高升起了。静观万物,都能体会到闲情逸致,人们对四季中的奇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我所遵从的“道”,通着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而我所思索的事,像风云改变那样一刻不息。富贵贫贱都能保持本心,男儿能修养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英雄了。因此,人与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样的,故答案为B。答案:B3.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A.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B.“存天理,灭人欲”主见C.道德与学问修养并重 D.“格物致知”的相识论解析:儒家学者强调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儒家学者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但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据材料“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可以得出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道德与学问修养并重,故C项正确;“格物致知”的相识论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C4.朱熹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其学说的出现,使理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并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扶为“显学”。理学成为“显学”主要是因为其()A.适应君主专制加强须要 B.受到朱熹完善达致成熟C.汲取佛道思想更为系统 D.强调格物实现内心修养解析:“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扶为‘显学’”明显有利于封建统治,故A项正确;“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扶为‘显学’”强调对封建统治的作用,而不是学说本身,故B项错误;“其学说的出现,使理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不能体现对佛道思想的汲取,没有体现对统治者的用处,故C项错误;理学成为“显学”取决于统治者的意图,而不是理学的修养方法,故D项错误。答案:A5.陆九渊认为,“理”不须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找寻,“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他提出求理的方法是()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C.独创本心 D.致良知解析: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求理方法,故A项错误;“心即理也”是陆九渊的世界观,并非求理方法,故B项错误;陆九渊认为心就是理,因此求理的方法就是独创本心,故C项正确;致良知是王阳明提出的相识论,故D项错误。答案:C6.朱熹提倡“格物致知”,王阳明则主见“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以下对两人的评价正确的是()A.两人所代表的理论体系没有任何共同之处B.两人的宇宙观是完全相反、南辕北辙的C.两人都继承和发展了汉代儒学D.后者的思想主见与真理更加接近解析:两人都继承与发展了汉代儒学,只不过探寻宇宙本原的途径有所不同,故选C项。答案:C7.南宋孝宗年间,左相陈俊卿向孝宗皇帝上奏,直言其“臣不敢改词以迎合意指,不敢依违以规免罪戾,不敢侥幸以上误国事,唯陛下察之”。此举()A.体现理学提倡的社会责任感B.履行了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C.意在规劝孝宗皇帝遵遵守法律律D.反映了君臣之间的权力之争解析:从材料中南宋大臣不敢迎合圣意、不敢违反规则免除惩处、不敢侥幸渎职,可知当时大臣严格律己,行使自己的为国、为民的责任,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大臣的为官看法,没有体现大臣监督他人,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大臣要尽责尽职的决心,没有涉及大臣规劝皇帝,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大臣的尽忠职守的决心,没有反映君臣的权力之争,故D项错误。答案:A8.某思想家曾作诗《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聚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由此推知,该思想家主见()A.天人感应限制君权B.格物致知在于明道德C.反省内心复原良知D.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解析:天人感应思想在于限制君权,题干未提及,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即深刻探究万物,驾驭天下之理,与题干中“吾心自有光明月”相悖,故B项错误;题干中“吾心自有光明月……赏心何必中秋节”,可知这是心学,此诗的作者是王阳明,故C项正确;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是李贽的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C实力提升9.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烦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A.推广儒家礼仪 B.实现儒学生活化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朱熹将传统婚礼中的“六礼”合并为纳彩、纳征、迎亲“三礼”,是因为朱熹认为这些古礼中莫不包含着“名分之守”和“爱敬之实”这两大核心观点,而这两大观点即是朱熹大力提倡的三纲五常的重要体现。由此可见,朱熹此举是为了宣扬其伦常观点,巩固儒学的主导地位。推广儒家礼仪和使得儒学中有关礼仪的学说生活化是朱熹此举的客观效果,并非其最初目的。且朱熹继承和发扬了历来的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规范,并非是对传统儒家伦理规范的重塑。故选D项。答案:D10.有一次,街上有两个人吵架,甲骂乙:“尔无天理!”乙骂甲:“尔欺心!”王阳明听后对弟子们说:你们好好听听,这是在讲学呢!弟子不明白,认为不过是相骂而已。王阳明说明说:他们讲“天理”“欺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这一故事形象地说明白心学()A.追求理论的大众化 B.整治人心,挽救统治危机C.提倡“知行合一” D.赞成穿衣吃饭等“人伦物理”解析:从“他们讲‘天理’‘欺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反映了宋明理学已经深化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了理论的大众化,故选A项。答案:A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材料一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材料二太仆寺卿正霍子衡要儿子从死,理由是:“吾国之上卿,君亡与亡。吾今从君,汝曹亦当从父。”其长子亦以为:“父死君,子死父,奚为不行?”——屈大均(明清时)《皇明四朝成仁录》材料三对父子一伦的考察,却使我遭受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你不难读到读书人笔下的妻、妾,或含蓄或一往情深,却难以读到儿子笔下形神兼具的父亲。由此也不难推想父子这一种关系的“压抑性”。——赵园《家人父子: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1)材料一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