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四季之美
第24课月迹
设计依据与构思
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的《月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童年
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的夜晚,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
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文章叙述思路清晰:镜中看月
一院中望月一河中寻月一沙滩议月。寻月的过程描写得生动有趣,加上成
功地运用了拟人、想象等手法和穿插其中的神话传说,营造了一个亦真亦
幻的美妙意境,读来更是回味无穷。同时,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
为主要描述了孩童们追寻中秋月亮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
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断变化形式反复诵读,由分自然段读,到小组合
作读,默读,一边读一边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在读中领悟作者细腻的感
受和动人的描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材分析
《月迹》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叙事性散文。文章
记叙了一场饶有情趣的寻月活动,以"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
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开篇,用"新鲜""不满足"来串起全文,按
顺序描写了中秋夜盼月之急切,镜中月之惊喜与失望,空中月之神奇与迷
人,水中月之幽静与欢呼,眼中月之喜悦,真切地描述了寻月过程中孩童
细腻的心理变化。课文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美丽纯洁的心灵,
表达了孩童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
人人都应该拥有美。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生
动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袅、嫦"等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联系上
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把握寻月中
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3.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静态、动态描写。
4.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
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把握寻月中
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静态、动态描写。
3.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
亮是每个人的”的深刻含义。
I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朗读课文,理解内容,读中感受。
教师:准备课件。
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体
裁:散文】
2.达成目标。
(1)会认本课"袅、嫦"等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等,
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静态、动
态描写。
(3)这篇短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4)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着新鲜,常常又什么都
觉得不满足",而结尾却说“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
天空也是我们的了",这是为什么?
(5)孩童们在寻月的过程中见到了哪些景象?
(6)寻月过程体现了孩童们怎样的心理变化?
(7)文中的"奶奶”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
用?
3.学习方法建议:自主识字、认真思考、交流讨论。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自主体验。
二、学习任务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果实I6i(累)累炊烟他o(袅)袅d(瓷)盆
chang(嫦)6(娥)奔月「(嫉)dCi(妒)
2孩童们在寻月过程中见到了哪些景象?
答:中堂里,镜中望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院中望月,月光
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清清晰晰地有桂树和嫦娥;在院内
寻找,月亮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锹刃儿上;院外河中寻月,
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又突然在各人的眼睛里中见月,原来"月
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3.寻月过程体现了孩童们怎样的心理变化?
答:镜中月亮由圆而亏,末了便没了踪迹,大家都很"失望";听说
月中有树、有嫦娥,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
大家由"羡慕"而生"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
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河中寻月,眼睛里
见月,"月亮竟是这么多";沙滩望月,"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
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三、困惑与建议
预设:"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谈谈你
对这句话的体会。
教学流程及分析
第1课时
I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诗激趣: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和课外阅读中一定积累了很多关于月
亮的诗词,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交流,把你知道的诗词和小组同学分享一下。
(生背诵关于月亮的诗词,小组长记录并整理小组同学普遍感兴趣的诗词
题目)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总结导题: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以月亮为描写对象,给后人留下了
许多优美的诗文,诗文中通常表达的是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离别之愁等。
今天我们一起阅读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的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散文《月迹》,
我们跟随作家一起去了解小孩子眼中的月亮。(板书课题)
4.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教师整理如下。
(1)孩童们都在什么地方发现了月亮的足迹?
(2)在孩童们眼里,不同地方的月亮是怎样的?
设计思想以交流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创设情境并导入课题,通过交流调动学
生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流程二:互相交流,了解作者
1.小组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与作者有关的资料。小组长记录并整理
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3.教师评议并小结。
贾平凹:1952年出生,陕西省丹凤县人,1972年进入西北大学中文
系学习,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处女作《一双袜子》。1975年毕业于西北
大学中文系。1978年发表作品《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奖,引起文坛注意。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开始从事专
业创作。著有长篇小说《油月亮》《秦腔》等,中短篇小说集《饺子馆》
等,散文集《月迹》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
设计思想通过交流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有助于
学生在阅读中更快地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更好她理解课文内容。
I流程三:初读感知,学习字词,理清层次
1.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要求: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
字一个字地读;不要回读。
2.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指名多个学生认读生字,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重点指导:读好翘舌音"嫦";读好平舌音"瓷";读好后鼻音"嫦")
(2)课件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3)学习多音字。
①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
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着奶奶说故事。
闷:men(沉闷、郁闷、闷闷不乐)
men(闷气、闷热、闷头苦干)
②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
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悄:qiao(悄然落泪、悄然无声)
qiao(悄没声儿地、静悄悄)
③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
气吹跑了呢。
屏:ping(屏风、屏障、屏蔽)
bing(屏除、屏弃、屏气)
④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累:血(累累的骨朵儿、果实累累)
lei(累计、日积月累)
lei(劳累)
(4)理解词语。
①满盈:全部占满、充满。
②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形容声
音绵长不绝。
③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④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不知所措而互相望
着,都不说话。
⑤倏忽:很快地;忽然。
⑥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⑦嫉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胜过自己的人而感到心怀怨恨。
⑧争执:争论中固执己见、不肯相让。
3.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①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并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②教师评议并小结:文章通过记叙一场饶有情趣的中秋寻月活动,表
现了月色的美丽,赞美了孩童们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童们追求美好事物
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应该拥有美。
(2)梳理课文思路。
中秋夜盼月(急切)一镜中看月(惊喜与失望)一院中望月(神奇)
一河中寻月(欢乐)一沙滩议月(喜悦)
设计思想培养学生识字、解词、把握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的能力。
■流程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默读课文和小组交流,掌握了字音,理解了词语含义,
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梳理了课文层次。另外,读完这篇课文,
我们初步感受到孩童们美丽纯洁的心灵。
设计思想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知识等方面
的印象。
教学流程及分析
第2课时
■流程一:谈话过渡,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月迹,学生齐读课题。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
3.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初读对《月迹》这篇课文有
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
受和动人的描写。
设计思想通过课前谈话提出了学习目标,使学生阅读时有的放矢。
I流程二:再读课文,交流探究
1.探究发现快速默读课文,看孩童们在寻月过程中见到了哪些景象?
(1)中堂里,镜中望月,月儿由圆而亏,末了,便全没了踪迹。
(2)院中望月,月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清清晰
晰地有什么东西,原来是桂树,并知道还有嫦娥,又进一步在院内寻找,
发现一切光洁之处,都有月亮在其中。
(3)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
(4)在各人眼睛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
就有了哩"。
2.感悟心理:快速默读课文,了解寻月过程体现了孩童们怎样的心理
变化?
(1)镜中月亮由圆而亏,便全没了踪迹,大家都很"失望"。
(2)听说月中有树、有嫦娥,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
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生"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
(3)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
奇了"。
(4)河中寻月,眼中见月,"月亮竟是这么多"。
(5)沙滩望月,"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
也是我们的了"。
3.小组同学选择组内同学普遍感兴趣的一次望月内容进行交流探究,
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静态、动态描写。
设计思想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选择阅读和探究,把握课文
内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流程三:再读课文,深入品味
(-)"屋中盼月"
1.学生默读课文描写"屋中盼月"的内容,标出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
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2.学生自主读课文,圈画批注,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相机参与交流,
个别指导。
3.全班交流。
(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着新鲜,常常又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孩童的细腻感受。(在孩童眼里的世界,万事万物都
是那么新鲜好玩,孩童们对任何现象都充满了好奇,他们心里有无数个为
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总是觉得"新鲜、不满足")
(2)"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
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着奶奶说故事”是作者对孩童们"屋
中盼月”的动人描写。(从"盼"和"闷"生动地表现了孩童们对月亮的
喜爱及他们天真好奇的性格,为后面的"寻月”做好了铺垫)
(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4)谈话过渡:就在孩童们缠着奶奶讲故事时,奶奶突然说:"月
亮进来了!"同学们,孩童们找到月亮了吗?在哪里找到的?找的月亮是
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发言,师生交流)
(二)"镜中看月"
1.学生默读课文描写"镜中看月"的内容,标出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
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2.学生自主读课文,圈画批注,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相机参与交流,
个别指导。
3.全班交流。
(1)探究交流: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
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
①动人的描写:作者运用"款款""溜”是对月亮的动态描写,不仅
写出月光移动的缓慢,更描绘出了月亮从容悠闲的姿态,生动地展现了月
亮调皮、可爱的形象。
②细腻的感受: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月亮
就像迈着轻盈的步子的少女缓缓走来,十分优雅。
③指导朗读:指导学生通过这些动词和语气词的变化,将这月光的调
皮可爱、动态变化之美,以及儿童们的惊喜、专注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探究交流: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
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①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这段话主要写了穿衣镜里月亮形状的变
化)
②动人的描写:这是作者对月亮的动态描写,作者巧妙运用"爬"字,
把月亮拟人化了,把静止的月亮写活了。
③细腻的感受: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月亮
十分可爱。
④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指导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出月亮的可爱。
(3)探究交流: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
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
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①动人的描写:这段话主要描写了月亮的变化,是动态描写,"满圆
儿亏了""全没了踪迹"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动态变化过程。
②细腻的感受:伴随着月亮的变化,作者通过对儿童们神态和心理的
描写表达了自己的细腻感受——感受到孩童们终于盼来月亮时高兴的心
情,月亮又匆匆走了时失望的心情。
③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
人的描写。
(4)谈话过渡:当孩童们失望时,奶奶的一句话"它走了,它是匆
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引导孩童们又在院子里寻找它的踪迹。
(=)"院中望月”
1.学生默读课文描写"院中望月"的内容,标出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
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2.学生自主读课文,圈画批注,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相机参与交流,
个别指导。
3.全班交流。
(1)探究交流: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
般亮的。
①细腻的感受:"玉玉的""银银的"这两个叠词把月光与"玉""银"
联系起来,符合孩童的视觉心理感受,既有形象,又有色彩。
②动人的描写:抓住月亮的静态特点,在对月亮的静态描写中除了运
用叠词,作者还通过与灯光的对比,说明了月光的亮;运用比喻,说明月
亮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写出了月亮光亮洁白。
③指导朗读,读出月亮的静态美,读出作者对月亮的喜爰。
(2)探究交流: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
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
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
①动人的描写:这段话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桂树”累累的骨
朵儿"比喻成"繁星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骨朵儿的细密白亮的特
点。
②细腻的感受:这段话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孩童们丰
富的想象力,突出了孩童们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③指名朗读。
(3)探究交流。
①"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从"似乎"一词可以看出"月明
星稀"只是人们的感觉。
②"似乎我们已在月里了,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想象奇特,孩童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③"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表达了孩童们对美
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④"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去找它吧。"奶奶的话实际上
在告诉我们:只要不停地追求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追寻到美好的事物,
都可以拥有美好的人生。
4.教师小结: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
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文中的小朋友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5.指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四)"河边寻月""眼中见月"
1.学生默读课文描写"河边寻月""眼中见月”的内容。
(1)说说孩童们还在哪里照到了月亮?(河边沙滩上、河水里、眼
睛里)
(2)说说对"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
句话的理解。(只要主动去追寻,就能发现美好的事物)
2.朗读感受。
(五)"沙滩议月"
1.学生默读课文中描写"沙滩议月”的内容,标出文中哪些句子表现
了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2.学生自主读课文,圈画批注,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相机参与交流,
个别指导。
3.全班交流。
(1)探究交流: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瞧那光辉……"
①动人的描写:细致的动作描写。
②细腻的感受:从句末的省略号可感受到孩童们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宿舍楼房出租合同
- 商标转让合同样本
- 房地产交易经纪合同
- 股份质押合同
- 个人抵押借款合同
- 商品房装修工程合同范本
- STEAM理念下初中数学项目式学习的设计研究
- 面向小行星探测的着陆器附着钻进锚固力学特性研究
- 2025年安阳道路货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完整
- 高速光通信系统中信号识别方法研究
-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课件(完整版)
- (2024年)《处方管理办法》培训课件
- 人工智能在化工生产安全中的应用
- 2023年6月浙江高考政治试卷真题解读及答案解析(课件)
- 销售部廉政培训课件
- 三年级计算题三位数乘一位数练习300题带答案
- 商务服务业的市场细分和定位策略
- 财政学论文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 2022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数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小学生必备古诗
-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单词默写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