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福建省三明市高考适应性考试(一模)地理试题
(解析版)
本试卷共8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
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羊背石是由冰川作用后在原地残留的类似羊群旬匐的石质小丘,
可以指示冰川运动方向。鼓丘多接近冰川末端处,地表鼓起的流线形
小丘。左下图为某地羊背石示意图,右下图为鼓丘景观图。读图完成
下面小题。
冰川运动方向
1.关于羊背石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羊背石是由冰川沉积作用而成
B.根据坡度差异可判断冰川厚度
C.羊背石长轴方向与冰川运动方向平行
D.迎冰面与背冰面受到的外力作用类型相同
2.野外考察时最容易看到羊背石的地方是()
A.雪线以上B.雪线以下C.雪峰山D.大兴安岭
3.羊背石与鼓丘的区别()
A.羊背石是冰川侵蚀地貌;鼓丘是冰川沉积地貌
B.羊背石分选性差;鼓丘分选性好
C.羊背石以冰磺物为主(内核为基岩);鼓丘以基岩为主
D.羊背石迎冰面陡,背冰面缓;鼓丘迎冰面缓,背冰面陡
【答案】1.C2.B3.A
【解析】
【1题详解】
羊背石是强烈的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多分布在气温较低的高纬度、
高海拔冰川广布地区,A错误。图中的坡度差异主要是由于迎冰和背
冰导致的,不能判断冰川厚度,B错误。据图根据冰川运动方向可以
看出,羊背石长轴方向与冰川运动方向平行,c正确°迎冰面坡度较
缓,以冰川磨蚀作用为主,背冰面坡度较陡,以冻融、挖蚀(拔蚀)
作用为主,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由于羊背石是冰川运动形成地貌,故其应发育在有冰川分布的地区,
雪线以上发育冰川,据“羊背石是由冰川作用后在原地残留的类似羊
群匍匐的石质小丘”判断,石质小丘应该没有被冰川覆盖,应该是冰
川融化后留下的地貌,因此现在雪线以下最容易看到羊背石,B正
确,A错误。雪峰山、大兴安岭海拔低,没有冰川,CD错误。故选
Bo
【3题详解】
羊背石是强烈的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鼓丘是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
泥组成的数百米长的流线型小丘,冰流前进过程中,翻越基岩后的底
部冰磺物,由于冰川搬运能力减弱,冰硬物发生堆积,形成鼓丘,A
正确。鼓丘岩石由于冰川作用产生崩裂,使得冰硬物大小不均,冰川
融化后,冰硬物就地堆积,分选性差,B错误。羊背石是由冰川作用
后在原地残留的类似羊群匍匐的石质小丘,以基岩为主;鼓丘以冰磺
物为主(内核为基岩),C错误。羊背石迎冰面坡度较缓,背冰面坡
度较陡,鼓丘迎冰面陡,背冰面缓,D错误。故选A。
【点睛】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
丘,常成群分布,远望如匍匐的羊群,故名羊背石。它由岩性坚硬的
小丘被冰川磨削而成°顶部浑圆,形似羊背。具有卵形的基部.长轴
延伸的方向和冰川运动的方向一致。纵剖面前后不对称:迎冰坡一般
较平缓和光滑;背冰坡较陡峻和粗糙。多数羊背石分布的地区,地面
呈波状起伏。
泰山为五岳之首,被誉为“五岳独尊”,主峰海拔1545米。泰山
分布最广的是草本植物,草本层植物一般高度在50厘米以下。下图
为泰山南北坡草本物种多样性指数图,指数越大,物种丰富程度越
高。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比较泰山南北坡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差异,分析原因()
A.北坡的草本物种多样性更高,北坡是夏季风背风坡,土壤含水率
低,水土流失少
B.北坡的草本物种多样性更高,北坡为阴坡,水分蒸发比南坡少,
土壤含水率高
C.南坡的草本物种多样性更高,南坡是夏季风迎风坡,土壤含水率
高
D.南坡的草本物种多样性更高,南坡为阳坡,温度较高,热量条件
好
5.旅游等人类活动对泰山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原因()
A.草本植物多样性上升,游客涌入导致种群运动和基因交流增加
B.草本植物多样性上升,游客涌入引入外来物种,优化原有生态环
境
C.草本植物多样性下降,旅游活动导致踩踏和破坏,草本植物栖息
地减少
D草本植物多样性下降,旅游活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草本植物过
度繁殖后缺氧死亡
【答案】4B5.C
【解析】
【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指数越大,物种丰富程度越高,读图可知,北坡的草本
物种多样性指数数值大于南坡,故北坡的草本物种多样性更高,CD
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北坡为为阴坡,水分蒸发比南坡少,土壤含水
率高,草本生长条件好,而南坡为阳坡,蒸发旺盛,土壤水分条件较
差,B正确,A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泰山的旅游等人类活动会踩踏和破坏不同海拔上的草本植物,草本植
物栖息地减少,使得泰山草本植物多样性下降,AB错误,旅游活动
不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有水分和热量、自然环境复杂性、环
境变迁与突发事件、天敌与外来物种的干扰、人类活动的破坏与干
扰。
下图为福建中部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人站在哪个地点能看到甲聚落()
A.AB.BC.CD.D
7.关于该区域描述,正确的是()
A.城镇由向西南向东北方向拓展B.区域西南部地势最高
C.喀斯特地貌发育D.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
8.此时为4月初的正午时刻,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
A.甲地位于阳坡,坡度较缓B.乙地为山顶,此时树的影子朝北
C.丙地烈日当空,为夏季风迎风坡D.丁地可以看到河中的游船
【答案】6.D7.A8.B
【解析】
【6题详解】
读图可知,A、B、C三点与甲聚落之间均有山脊的阻挡,故A、B、C
看不到甲聚落,ABC错误;D海拔较甲聚落高,且无遮挡物体,故可
以看到甲聚落,D正确。故选D。
【7题详解】
读图可知,地形平坦区域由西南向东北延伸,故城镇由向西南向东
北方向拓展,A正确;图中东南部地势最高,B错误;由材料可知,
该地为福建中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该地不是喀斯特地貌发育
区,C错误;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此时为4月初的正午时刻,此时阳光在正南,读图可知,甲、丙两地
位于北坡,为阴坡,也是夏季风的背风坡,AC错误;乙地位于闭合
等高线中,为海拔最高的山顶,阳光在正南,树的影子朝北,B正
确;丁地与河流之间有山丘的阻挡,故丁地看不到河中的游船,D错
误。故选Bo
【点睛】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如下:读数值。一要读出区域地势
起伏大小;二要读出海拔最大、最小值。依据数值特征可以识别地形
类型;读延伸方向。依据等高线的延伸方向确定地形走向,如山脊走
向;读疏密程度。依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确定坡度陡缓、坡面凸凹和
陡崖。
“虹吸效应”指区域中心城市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太量吸纳周边
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产生聚集效应的现象。“外溢
效应”指中心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其人才、技术、产业、资金等
向周边中小城市迁移的现象。1964年,日本高铁新干线开通,首都
东京注重金融、产业研发中心等建设,形成“东京一小时都市圈”,
面对特大城市“虹吸效应”,名古屋市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发展汽车
制造、电子、纺织、商贸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由小城市跻身
为日本第四大城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关于“虹吸效应”叙述,正确的是()
A.带动中小城市经济迅速发展B.吸引人才到中小城市交流
C.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环境改善D.推动区域中心城市规模扩大
10.“外溢效应”对区域城市发展影响是()
A.促进城市群的形成B.制约中心城市发展
C.加快中心城市郊区化D.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
11.面对“虹吸效应”,我国中小城市学习日本经验,正确的措施是
()
A.大力发展劳动力导向型产业
B.积极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
C.产业错位发展,与中心城市形成优势互补
D.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防止人才外流
【答案】9.D10.A11.C
【解析】
【9题详解】
“虹吸效应”指区域中心城市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大量吸纳周边中小
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产生聚集效应的现象,可以推动区
域中心城市规模扩大;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机会减小,与中心城市经
济差距扩大;人才流向区域中心城市,D正确,AB错误;虹吸效应使
大量人口被吸引到区域中心城市,会造成区域中心城市的环境遭到破
坏,C错误。故选D。
【10题详解】
“外溢效应”指中心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其人才、技术、产业、
资金等向周边中小城市迁移的现象,周边的中小城市在受到外溢效应
后,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与中心城市共同构成城市群,A正确;中
心城市向周边城市迁移一部分人口、转移一部分产业,较为低级的产
业转移出去后,有利于中心城市的产业优化升级,B错误;中心城市
郊区化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期,不出现在“外溢效应”阶段,C错
误;外溢效应使得中心城市产业优化升级,高素质人才被留下,但并
不会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面对“虹吸效应”,我国中小城市学习日本经验,正确的措施是产业
错位发展,与中心城市形成优势互补,促进自身经济发展,C正确;
因结合中小城市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不一定是劳动
导向型或者旅游等第三产业,AB错误;人才流动主要受经济因素影
响,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也不能防止人才外流,D错误。故选C。
【点睛】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
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
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随着数据中心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数据中心服务器的散热能耗
不断增大。2018年美国某高科技企业将一个约12米长、直径接近3
米的潜水艇式数据中心沉入苏格兰奥克尼群岛(下图)附近36来深
的水域中,利用海水进行自然冷却。该数据中心装载了800多台服务
器,使用可再生能源运行,为苏格兰北部沿海地区提供高速的云计算
能力和互联网服务。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数据中心进行自然冷却的主要优势在于该岛()
A.纬度较高B.寒流势力强C.海水深度大D.陆地河流注
入
13.数据中心运转过程中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A.放射性污染大B.噪声污染大C.排放固体废弃物
多D.排放废热水多
【答案】12.A13.D
【解析】
【12题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苏格兰奥克尼群岛位于纬度较高,寒冷的自然环
境使得海水温度较低,可以进行自然冷却,使得大数据中心制冷费用
低,A正确;该处受暖流影响较大,排除B;将潜水艇式数据中心沉
入附近36来深的水域中,海水深度并不大,排除C;陆地河流对其
自然冷却影响较小,排除D。故选A。
【13题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数据中心转运主要靠计算机支持,计算机服务器
运行时,将需要大量的能源支持并会产生大量的废热,导致废热水
多,而排放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不是主要影响。D正
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数据中心布局一般是:电力供给应稳定可靠,交通通信应便
捷,自然环境应清洁;应远离产生粉尘、油烟、有害气体以及生产或
贮存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物品场所;远离水灾火灾隐患区域;
远离强振源和强噪声源。
耕地细碎化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耕地变得零碎分散、大小不
一,面积比较小,呈现出分散和无序格局。江苏省她形以平原为主,
低山丘陵集中在西南部。细碎化程度呈苏北〈苏中〈苏南的特征。随
着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农村承包土地细碎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制约了农业发展。我国多地通过“一户一田、小田并大田”,促进土
地向种粮大户集中,提高土地利用率,利于粮食增产。读图完成下面
14.导致江苏耕地细碎化地域分异明显的原因()
A.苏北地区平原小,区域耕地规模较小,空间分布分散
B.苏南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农业经营规模小
C.苏北地区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少,农业经营规模小
D.苏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苏中,苏北非农业用地比重高于苏中
15.耕地细碎化带来的影响()
A.有利于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生产效率
B.有利于农业专门化生产,增加种植业纯收入
C.提高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
D.劳动力减少,生产成本提高,耕地闲置、荒废和弃耕
16.“一户一田,小田并大田”的做法在粮食增产上的作用()
A.增加耕地间的地界、小道,扩大耕地面积
B.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生产成本
C.统一种植及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D.提高种粮积极性,加剧农村劳动力紧缺
【答案】14.B15.D16.C
【解析】
【1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江苏省地形以平原为主,低山丘陵集中在西南部,细碎
化程度呈苏北〈苏中〈苏南的特征,苏北地区平原大,人口占比大,区
域耕地规模较大,空间分布集中,A错误;苏南地区人口占比远大于
苏中、苏北地区,但面积占比不大,故苏南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均耕
地少,农业经营规模小,B正确;根据人口占比和面积占比数据可
知,苏北地区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加上苏北地区社会经济水平
相对较低(城市化水平低),可知苏北地区农业经营规模大,C错
误;苏北城市化水平较苏中低,故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苏中,D错误。
故选Bo
【1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农村承包土地细碎化问
题越来越突出,制约了农业发展,耕地细碎化不利于土地流转,提高
土地生产效率,不利于农业专门化生产,增加种植业纯收入,不利于
提高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ABC错误;随着经济发展,
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数量增多,劳动力减少,生产成本提高,耕地破
碎化,劳作人数减少导致耕地闲置、荒废和弃耕,D正确。故选D。
【1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我国多地通过“一户一田、小田并大田”,促进土地向
种粮大户集中,提高土地利用率,利于粮食增产,在小田并大田过程
中,耕地间的地界、小道可能减少,耕地面积可能扩大,但作用并不
明显,A错误;土地流转后,耕地得到有效利用,可憎加粮食种植面
积,降低生产成本,B错误;统一种植及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科技水
平,从而提高粮食产量,C正确;可提高种粮积极性,但不会加剧农
村劳动力紧缺,D错误。故选C。
【点睛】由于农业生产的收益相对较低,很多农民选择离开农村前往
城市务工,导致土地无人耕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劳
动力流入城市,导致农村土地摆荒。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2月12日,成都市(约104°E)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
小组开展太阳方位观测活动。下图为“该小组绘制的当日日落时太阳
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问题
爹髀的鞘
「.I.I校
日茬时■创:北京时间出58
(1)计算该日教学楼沐浴阳光的时长,并列出计算过程。
(2)推测该日后一个月内,。角的变化趋势,说明理由。
【答案】17.10小时。成都的经度约为104°E,其日落时北京时间为17
点58分,与12(TE的经度差约为16。,估算时差约为1小时,则成都
日落地方时为16点58分,昼长约为(16:58/2)x2R0小时。
18.先变大后变小。理由:a角是日落时太阳方位与正西方位之间的夹
角,日落时刻为地方时18时时,日落时太阳方位位于正西,因此日落
时刻越接近地方时18时a角越小;口落时刻与地方时18时相差越大,
a角越大。该日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12月22日太阳直
射南回归线,此时昼最短夜最长,日落时刻全年最早,日落时刻与地
方时18口寸相差最大,a角最大,之后再向北移,所以a角应该先变大
后变小。
【解析】
【分析】本题以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绘制的成都12月12日日
落时太阳位置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昼长时间计算、太阳方位
变化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学科
素养。
【小问1详解】
教学楼沐浴阳光的时长即昼长。据材料可知,成都的经度约为104。
E,其日落时北京时间为17:58分,成都与120°E的经度差约为
16°,根据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可以估算时差约为1
小时,则成都日落地方时为16点58分,昼长约为(16:58-12)
X210小时。故该日教学楼沐浴阳光的时长约为10小时。
【小问2详解】
a角是日落时太阳方位与正西方位之间的夹角,日落时刻为地方时
18时时,日落时太阳方位位于正西,因此日落时刻越接近地方时18
时,a角越小;日落时刻与地方时18时相差越大,。角越大。该日
为12月12日,之后一个月为次年1月12日,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
南半球,从12月12日到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12月
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昼最短夜最长,日落时刻全年最早,
日落时刻与地方时18时相差最大,。角最大,故a角变大;之后从
12月22日到次年1月12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日落时间提
前,。角变小;所以a角应该先变大后变小。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福州古城的中心,坐落着遐迩闻名的“三坊七卷”历史文化街
区,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为贵族和士大夫的聚集
地。“三坊七巷”建筑,基本上以多进院落沿纵深轴线布置(由若干
个天井、敞厅、敞廊、前后连续贯通的通道组成,如下图),以南后
街为中轴,政治中心和贵族居住区位于城市北部.平民居住区和商业
区位于城市南部,两侧互相对称,成坊成巷,堪称古代“里坊制度的
活化石”。下图为“三坊七巷局部图”。
仍自行奉知我立
a公义车站
(1)从气候角度分析“三坊七巷”粉墙童瓦的色彩与地理环境的关
系,并说明其反映的地域文化特色。
(2)从气候角度分析“三坊七巷”建筑院落布局的合理性以及所体
现的地域文化。
(3)指出“三坊七巷”整体空间布局所体现的地域文化。
【答案】18.关系:在墙壁上刷白石灰,福州夏季光照强,可反射太阳
光降温多潮湿天气,可以起防潮的作用屋顶的瓦片原本是灰色的,
受长期雨水的浸泡,瓦片长出苔薛,显现为黑色。
地域文化特色:粉墙黛瓦与当地绿水青山环境互相映衬,突出其淡
雅、稳重的特色
19.合理性:福州夏季高温多雨,冬季阴冷,建筑具有良好的遮阳、
通风、隔热、保温的作用;多进院落沿纵深轴线布置就是由若干个天
井、敞厅、敞廊、前后连续贯通的通道组成,在夏季上具有良好的通
风、排湿、纳凉功能;冬季,将各进的门关闭,挡住外面冷空气进
入,使居住环境冬暖夏凉。
地域文化:这种院落布局,主次分明,设计严谨,体现了顺应自然、
尊重自然的生活智慧,还体现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的社会伦
理关系。
20.三坊七巷整体空间布局以中轴为对称,两侧互相对称,体现了古
代封建社会维护中央集权的思想,功能分区上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
度。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三坊七巷局部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地域文化的形
成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建,福建为亚热带季
风气候,夏季光照强,降水量多,在墙壁上刷白石灰,可反射太阳光
降温;起防潮的作用;屋顶的瓦片原本是灰色的,因降水量大且时间
长,受长期雨水的浸泡,瓦片长出苔碎,显现为黑色。地域文化特
色:粉墙黛瓦与当地绿水青山环境互相映衬,突出其淡雅、稳重的特
色,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可知,“三坊七巷”建筑,基本上以多进院落沿纵深轴线布置
(由若干个天井、敞厅、敞廊、前后连续贯通的通道如成),合理性
在于福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建筑具有良好的遮阳、
通风作用;冬季阴冷,建筑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的作用;多进院落
沿纵深轴线布置就是由若干个天井、敞厅、敞廊、前后连续贯通的通
道组成,夏季温度高,具有良好的通风、排湿、纳凉功能;冬季,将
各进的门关闭,挡住外面冷空气进入,使居住环境冬暖夏凉。由材料
可知,这种建筑以南后街为中轴,政治中心和贵族居住区位于城市北
部,平民居住区和商业区位于城市南部,两侧互相对称,成坊成巷,
堪称古代“里坊制度的活化石”,这种院落布局,主次分明,设计严
谨,即体现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活智慧,还体现儒
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的社会伦理关系,是建筑设计与人文伦理
观的有机结合。
【小问3详解】
由材料可知,这种建筑以南后街为中轴,政治中心和贵族居住区位于
城市北部,平民居住区和商业区位于城市南部,两侧互相对称,成坊
成巷,三坊七巷整体空间布局以中轴为对称,两侧互相对称,体现了
古代封建社会维护中央集权的思想,功能分区上,政治中心和贵族居
住区位于城市北部,平民居住区和商业区位于城市南部,体现了严格
的等级制度。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东亚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该地区
季风气候的主要成因。该地区夏季风建立的早晚,与东亚和西太平洋
热力转换的早晚在时间上较为一致。东亚与西太平洋热力转换早,则
夏季风建立时间早,撤退时间晚,夏季风持续时间长。青藏高原对东
亚与西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有巨大影响。夏季青藏高原温度升高产生
大范围的加热作用,深刻改变东亚地区的季风环流。
材料二:
东亚地区多年大气热源逐侯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90*E120*E
切—-高原季风
.।—*冬聿风
T♦”小中又季风
90*E7月120*E
青藏高原季风环流剖面示意图
(1)指出东亚夏季风建立与撤退的时间(侯:五天为一候)并说明
原因。
(2)分别说明近年来,青藏高原夏季大幅度升温及升温幅度波动较
大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
(3)若某年度青藏地区夏季气温大幅度升高,推测该年度中国东部
季风区降水变化趋势及原因。
【答案】19.东亚夏季风建立时间约为第17侯前后,撤退时间约为第
54侯前后。原因:东亚季风建立的早晚与东亚和西太平洋热力转换的
早晚在时间上较为一致。陆地作为大气热源在17侯由负值转为正值,
西太平洋地区相反,形成陆地热海洋冷,夏季风建立。54侯前后海洋
为正值,陆地转为负值,东亚和西太平洋热力转换完成,夏季风撤退。
20.夏季青藏高原大幅升温加大东亚与西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值,有利
于夏季风的形成;夏季青藏高原上受近地面“热源”的影响,近地面受
热增温快,形成热低压,热低压的吸引,使周围低海拔地区空气补充
过来,夏季风势力总体增强;升温幅度波动大,使夏季风的不稳定性
增强。
21.中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变多,可能出现北涝南旱现象。原因:夏季气
温大幅度升高,东亚与西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值变大,对东亚夏季风强
度的增加有促进作用,降水量增多;东亚地区的近地面大气上升运动
较平均状态偏强,对流增强有利降水;夏季风势力增强,雨带北移速
度加快,可能形成北涝南旱现象。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东亚地区多年大气热源逐侯变化示意图与青藏高原季
风环流剖面示意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季风环流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
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东亚与西太平洋热力转换早,则夏季风建立时间早,撤
退时间晚,夏季风持续时间长,读材料二的图可知,东亚地区多年大
气热源逐侯变化在17侯到54侯之间,含高原的东亚地区热量大于西
太平洋地区,故东亚夏季风建立时间约为第17侯前后,撤退时间约
为第54侯前后。原因是东亚季风建立的早晚与东亚和西太平洋热力
转换的早晚在时间上较为一致。读图可知,陆地作为大气热源在17
侯由负值转为正值,西太平洋地区相反,东亚地区的气温高于西太平
洋地区,形成陆地热海洋冷,海洋形成高压,陆地形成低压,风由海
洋吹向陆地,夏季风建立,54侯前后海洋为正值,陆地转为负值,
东亚和西太平洋热力转换完成,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海洋形成低压,
陆地形成高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撤退。
【小问2详解】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青藏高原大幅升温(形成热低压)
加大东亚与西太平洋(夏季海洋气温较低,形成高压)海陆热力差
值,加强海陆间的气压差,有利于夏季风的形成;夏季气温较高,青
藏高原上受近地面“热源”(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
作用弱,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强烈增温)的影响,近地面受热增温快,
气流上升形成热低压,受热低压的吸引,使周围低海拔地区空气补充
过来,夏季风势力总体增强;由于高原地区升温幅度波动大,气温差
的变化大,使夏季风的不稳定性增强。
【小问3详解】
由上题已知,青藏地区夏季气温大幅度升高,形成热低压,与东亚与
西太平洋(夏季海洋气温较低,形成高压)海陆热力差值变大,对东
亚夏季风强度的增加有促进作用,夏季风增强,从海洋带来大量水
汽,降水量增多;气温升高使得东亚地区的近地面大气上升运动较平
均状态偏强,对流运动增强,降水增多;夏季气温大幅度升高,使
得夏季风势力增强,雨带北移速度加快,在南方停留时间短,在北方
停留时间长,可能形成北涝南旱现象,故中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变化趋
势是降水变多,可能出现北涝南旱现象。
2024届广西南宁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一次适应性测试
地理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据2020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
比,湖北17个市州中有5个市州常住人口增加。其中,武汉市常住
人口增加254.11万人,位居第一。全省共有家庭户1993.10万户,每
户家庭户平均人口比2010年减少0.51人。表为湖北第七次人口普查
的部分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2020年人口>1000万>500万>100万<100万
市州数14152
1.与2010年相比,武汉市常住人口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武汉
()
A.农业发达,是全国粮棉油重要产区B.内河航运发达,对外联
系交流方便
C.城市地域范围扩大,服务机构增多D.为国家中心城市,经济
发达,吸引力强
2.2020年湖北省人口的地区分布说明()
A.人口规模小的市州流入人口多B.内河航运发达,对外联系交
流方便
C.城市地域范围扩大,服务机构增多D.为国家中心城市,经济
发达,吸引力强
3.2020年湖北省人口数据表明,湖北家庭户平均人口减少,规模变
小,其原因是()
①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②住房条件不断改善
③年轻人结婚意愿降低④人口流动日趋频繁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1.D2.B3.D
【解析】
【1题详解】
武汉的农业有一定的基础,但现代城市的人口增长更多地依赖于工
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而非单纯的农业,A错误;武汉位于长江
中游,有便利的水运条件,这有助于其经济发展,但并非吸引人口流
入的直接和主要原因,B错误;城市地域的扩大和服务机构的增多确
实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便利,但这更多是城市发展的结
果,而非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C错误: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在
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能够吸
引大量的人口流入,D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根据材料“其中,武汉市常住人口增加254.11万人,位居第一”可
知,人口规模大的市州(武汉是省会城市,常住人口数量多)流入人
口更多,A错误;根据材料中“与2010年相比,湖北17个市州中有
5个市州常住人口增加”可知湖北省人口分布变得不均衡。湖北省地
处长江中游,内河航运发达,对于加强对外联系和交流确实起到了重
要作用。这种交通便利性对于人口流动和地区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有利于促进人口向交通便捷,对外联系便利的城市集中,符合湖北省
人口分布变得不均衡的特点,B正确;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大和服务机
构的增多确实会吸引人口流入,但这更多是人口流入的结果而非直接
原因,c错误;虽然武汉市是湖北省的省会和国家中心城市,经济相
对发达,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并不是湖北省所有的城市都是国家中
心城市,如襄阳市并不是国家中心城市,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湖北省人
口地区分布归因于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和经济发达程度,D错误。故
选Bo
【3题详解】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湖北省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改
善。许多家庭选择购买更大、更舒适的住房,这使得家庭户的分散化
成为可能。同时,年轻人婚后更倾向于独立居住,不再与父母同住,
这也导致了家庭户规模的缩小,②正确;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湖
北省内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大量农村人口前往城市打工或求学,他
们在城市形成新的家庭户,而老家则留下老人和孩子,这导致了农村
家庭人口的减少。同时,城市内部的人口流动也增加了,许多人选择
在不同的城市或地区工作和生活,这也影响了家庭户的规模,④正
确;虽然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确实会影响家庭户的人口数量,但近年来
我国各省市人口出生率没有显著下降,①错误;年轻人结婚意愿的降
低可能会影响家庭户的形成,但对于家庭户规模变小的影响不如住房
条件改善和人口流动,③错误。②④组合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自然因素有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
源、自然灾害等。社会经济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信、文化教
育、婚姻家庭、政策、政治、军事等。其中经济因素中的就业机会和
收入水平是影响当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的嘉绒藏人自古以来过着半农半牧的
生活。这里高山峡谷,海拔落差达3X00米左右,无论自然景观,还
是农牧业都呈“立体”分布,图为嘉绒方言区高山峡谷地带主要物产示
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嘉绒方言区高山娱谷地带主饕物产
海拔
高主要养殖:把牛
3000—4500米山、药材:虫草、贝哥等
地'野生・类:松黄•、羊肚・
带\青杠■等
注要水果:育红・李、荤果、修梅
半
山、主要餐食:养麦、小麦、HW
、主要蠡菜:芸豆、土豆、菁第、
2500—3000*地
\HB白菜、大白菜,胡豆
带、主要养殖:猪、羊、M
\__________叵/、耗牛
河主要水果:车厘子、蕈果'草营
谷、主要总合:养麦、小麦、玉米、
地'主要疏菜:蓼豆、土豆、XFv
带\圆白菜、大白菜
'主要养殖:猪'羊、两
%;奶牛、黄牛
4.嘉绒藏人多将村落建在半山而不是河谷,主要因为半山()
A.地势更低平B.不易遭受水灾
C.水源更充足.D.地质灾害更少
5.嘉绒地区蔬菜广受欢迎且远销成都等地的原因有()
①农业技术水平高②海拔高,病虫害少
③早晚温差大,蔬果口感好④种植规模大,产量高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6.到高山草甸采挖虫草等药材是嘉绒藏人重要的副业。采挖虫草面临
的主要困难有()
①海拔高,向上攀爬体力消耗大
②交通不便,人口稀少,虫草需求量小
③高山地区寒冷、缺氧,天气复杂多变
④高山地区积雪覆盖,冻土层厚,采挖困难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4.B5.D6.B
【解析】
【4题详解】
半山地带坡度较陡,不平坦,A错误。与河谷相比,半山地带地势较
高,不易受洪水侵扰,B正确。河谷地带地势更低平,水源更充足,
C错误。不管是河谷地区和半山腰都会受到野兽的袭击,D错误。故
选Bo
【5题详解】
嘉绒地区为山区,农业技术水平不高,①错误;种植规模和产量也不
如平原地区,④错误;高原地区,早晚温差大。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故口感好,③正确;海拔高,气温低,病虫害少,②正确。综上所
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o故选D。
【6题详解】
由图可知,该地海拔高,采挖虫草向上攀爬体力消耗大,①正确。交
通不便,人口稀少,但虫草需求量大,才会促使嘉绒藏人采挖虫草,
②错误。高山地区寒冷、缺氧,天气复杂多变,③正确。虫草等药材
分布地区在采挖期没有冰雪覆盖。④错误。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
排除A、C、Do故选B。
【点睛】影响农产品品质的自然因素:气候和天气条件:充足的光
照,有利于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也有利于积累有机物,从
而提高产量和品质。土壤质量: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的质量
对农产品的品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土壤的肥沃度、酸碱度、矿物质
含量等因素都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品质。水源和水质:水源的充足与
否和水质的好坏都会影响农产品的品质。
拱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其自然繁殖方式有种子繁殖和根菜繁
殖两种方式。黑竹沟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境内(103°
E,29°N),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郁闭度和地被物盖度都较
大。研究发现,保护区内玦桐更新以根蕖繁殖为主。图为黑竹沟自然
保护区洪桐种群龄级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
I级(h<0.33m)
II级(h1.33m,BDH<2.50cm)
DI级(2.50wBDH<7.40cm)
IV级(7.50wBDH<22.50cm)
V级(BDHN22.50cm)
注:h为植株高度,BDH为植株胸径
■公众号•地理小茶吧
7.关于黑竹沟自然保护区琪桐种群说法正确的是()
A.1-V龄级的个体数随着龄级的增大呈上升趋势
B.I龄级个体存活数少是由于植株抵抗力和竞争力弱
C.小径级与大径级个体数较多,中间径级比例较高
D.IV龄级后个体存活数急剧下降是由于人类活动所致
8.黑竹沟自然保护区内琪桐的种子繁殖力差,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土壤、光照B.土壤、水分C.热量、水分D.热量、光
照
9.黑竹沟自然保护区内琪桐群落呈衰退趋势,属下降种群的主要原因
是()
A.植株老龄化趋势明显B.种群环境适应能力弱
C.植株幼苗存活率低D.人类活动干扰性大
【答案】7.B8.A9.C
【解析】
【7题详解】
由图可知,I—IV龄级的个体数随着龄级的增大呈现上升趋势,IV龄
级以后数量迅速减少;小径级与大径级个体数较少,中间径级占有较
高比例,AC错误。I龄级为琪桐幼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偏弱,在种
群中处于不利地位,而H、III、IV龄级存活数量多,表明经过筛选
的琪桐幼苗,对环境具有较强抗性和竞争力,个体死亡率与损失度
低,B正确。该琪桐种群位于自然保护区内,且是国家一级保护植
物,人类干扰小。IV龄级后,琪桐越来越接近生理死亡年龄,对光
照、土壤、水分、空间等因素的竞争力减弱,导致死亡率和损失度急
剧上升,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琪桐种子萌发需要种子接触土壤以及适宜的光照、热量、水分条件,
但林下草本层覆盖度(地被物盖度)较高,不利于琪桐种子到达土
壤,并且林内郁闭度较高,林内光照弱,使得琪桐种子萌发率较低。
A正确。黑竹沟自然保护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热量、水分适
宜琪桐繁殖生长,BC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在自然环境中,植物种子向幼苗过渡期间遇阻和幼苗存活率低下是植
物濒危最主要的原因。由材料可知,该琪桐群落I龄级的幼苗数量
少,说明其自然更新能力弱,为衰退型种群,且由此带来老龄化迹
象。琪桐群落呈衰退趋势与种群环境适应能力、人类活动关系不大,
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琪桐为落叶乔木。高可达25米;树皮深灰色或深褐色,常
裂成不规则的薄片而脱落。琪桐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
物,为中国特有的单属植物,属孑遗植物,也是全世界著名的观赏植
物。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2019年11月初的一个晴天,芬兰的摄影师马蒂拉在一处岛屿的
海岸遇到并拍摄了“冰蛋''奇观。当时,数千颗“冰蛋”覆盖了30米长
的海岸线(如图)。专家对“冰蛋''的形成作出了解析:首先,要有一
个漂浮的小物体作为“冰蛋”形成的凝结核。这个物体在海中把海水
吸附在表面,而当其暴露在寒冷空气中时,吸附在其表面的海水便会
结冰,当这样的过程反复进行,核心外的冰层才会越长越大。除此之
外,还需要适合的气温和风力条件,才能形成大量的“冰蛋。完成下
面小题。
10.当摄影师马蒂拉来到岛上时,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北京日出时间越来越晚B.埃及尼罗河水位不断上涨
C.东非高原野生动物北迁D.华北平原小麦收割完毕
11.下列关于适合“冰蛋”形成的气温和风力条件,正确的是()
①气温应该略低于海水的冰点②气温越低越好
③风能吹动海浪使冰块在海里翻转并相互摩擦④风越小
越好,以免破坏了冰块层层的凝结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2.下列地理景观的变化过程与“冰蛋”变圆过程最相似的是()
A.花岗岩石蛋地貌形成过程B.风蚀蘑菇地貌形成过程
C.河流中鹅卵石的形成过程D.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
【答案】10.A11.A12.C
【解析】
【10题详解】
此时为11月初,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在南移,北京日出时间越
来越晚,A正确;埃及尼罗河逐渐进入枯水期,水位下降,B错误;
东非高原野生动物南迁,C错误;华北平原小麦为冬小麦,刚播种不
久,D错误。故选Ao
【11题详解】
空气温度略低于海水冰点有利于海水结冰,气温太低会造成海水大量
快速结冰,并失去流动性,①正确,②错误;冰块在海浪中翻动有利
于冰块磨圆,③正确。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
Ao
【12题详解】
冰原的碎片形成,然后被海浪推来推去,相互摩擦是“冰蛋”变圆的
主要过程;石块被河流搬运时相互摩擦是鹅卵石变圆的主要过程,这
两个过程最相似,C正确;花岗岩石蛋地貌形成过程是风化的结果,
A错误;风蚀蘑菇和新月形沙丘没有被磨圆,BD错误。故选C。
【点睛】“冰蛋”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在接近冰点的空气和水的条件
组合下,冰缓慢地聚集在类似凝结核的小物体周围,被海浪打磨形成
的光滑冰球。
雨洪式河流是指由于暴雨引发流域性洪水的河流。流域形态对洪
水有调节作用,一般来说,流域宽度越大,越接近圆形,洪水泛滥的
可能性越大。水文专家常用“胖”“瘦”来描述洪峰的特点。所谓
“胖峰”,就是指缓涨缓落、持续时间长的洪水;“瘦峰”反之。据
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下图为流域形态与洪水过程关系图,图中流域形态与洪水过程对
应正确的是()
A.甲.①B.乙一②C.丙一③D.丁一④
14.下列关于洪峰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小河流域局部地区洪峰多为“胖峰”B.大河、大流域地区的洪
峰多为“瘦峰”
C.半干旱、干旱地区的河流易出现"瘦峰D.半湿润、湿润地区
的河流易出现“瘦峰”
【答案】13.D14.C
【解析】
【13题详解】
甲河上游和下游流域面积大,中游小,上游和下游洪峰间隔达到出
口,有双峰出现,③符合,A错误。乙河上游流域面积小,支流少,
下游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洪水到达出口时间短,洪峰流量增长迅
速,①符合,B错误。丙河与乙河相反,丙洪峰流量增长慢,②符
合,C错误。丁河河水平缓,不会出现明显洪峰,④符合,D正确。
故选D。
【14题详解】
洪峰中的“胖峰”和“瘦峰”:胖峰:缓涨缓落、持续时间长的洪
水。小河流域局部地区集水时间短,洪峰退却时间短,洪峰多为“瘦
峰”,A错误;大河大流域地区缓涨缓落、持续时间长,洪峰多为
“胖峰”,B错误;半干旱干旱地区,地表缺乏植被,降水形成地表
径流的速度快,河流易形成“瘦峰”,C正确;半湿润、湿润区地表
植被繁茂,能够吸收和滞留大量降水,因此洪峰往往是缓长缓落的
“胖峰”,D错误。故选C。
【点睛】洪峰中的“胖峰”和“瘦峰”:胖峰:缓长缓落、持续时间
长的洪水。(大河、湿润区)半湿润、湿润区地表植被繁茂,能够吸
收和滞留大量降水,因此洪峰往往是缓长缓落的胖峰。瘦峰:陡长陡
落、持续时间短的洪水。(小河、半干旱地区)。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历史的“活化石”,常
与所在地区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甘肃省武威市地处河西走
廊东端,对其7800多个村落地名的研究可获知区域基础地理环境、
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民生产活动等丰富的地理信息。图左为甘肃省武威
市及周边地区简图,图右为武威乡村聚落地名分类及数量图。根据图
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5.在武威市民勤县动植物类乡村地名中,多包含()
A.“松”、“柏”、“树”
B.“草,“花,“芨”
C.“虎”、“龙”、“蟒”
D.“喜鹊”、“角”、“鸟”
16.武威市美好意愿类乡村地名中,多出现“永宁”、“平乐”、“致祥”
等文字,与这类村落的空间分布重叠性最好的是()
A.地形类村落地名的空间分布
B.经济活动类村落地名的空间分布
C.军事防御类村落地名的空间分布
D.水文类村落地名空间分布
【答案】15.B16.C
【解析】
【15题详解】
结合材料和图甲可知,武威市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
地带,民勤县位于武威市北部,气候干旱,植被以荒漠草原为主,故
植物类乡村地名中植物多与禾本科草类有关,选项中仅有B项与禾本
科草类有关,B正确;A项是木本科、CD项多为动物类,排除ACD;
故选Bo
【16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乡村地名包含“永宁”、“平乐”、“致祥”等文
字,反映了村民吩望安宁和平、昌盛兴旺的美好愿望,武威市自古为
兵家必争之地,多有战事发生,在古代是军事活动多发的地区,村民
盼望安宁和平、昌盛兴旺的美好愿望强烈,村落地名多出现“永
宁”、“平乐”、“致祥”等文字,C正确;出现“永宁”、“平
乐”、“致祥”反映出当地群众爱好和平,与军事防御类村落相关,
未反映出地形、经济活动、水文等信息,排除ABD;故选C。
【点睛】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的地理环境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但地域文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发源于祁连山的河流水系滋养出河西走廊众多的绿洲,形成发达
的绿洲农业。与此同时,河西走廊作为连接四方的关键枢纽,来自西
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中原内地的文明在这里交汇。最终河西走
廊成为了一条石窟的走廊,几乎遍历各个时期的佛教石窟。图左为附
近地区主要石窟分布示意图。石窟或背靠丹崖,或藏于峡谷,而最为
精彩的则是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开凿在大泉
河西岸第四级阶地的砂砾岩崖壁上(图右)。崖壁最高达50m,洞窟
主要分布在10-40m高度之间,一般为2・3层。
(1)根据材料分析河西走廊形成众多佛教石窟的有利条件。
(2)从内、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大泉河阶地形成原因。
(3)推测洞窟开凿在大泉河西岸第四级阶地砂砾岩崖壁上的原因。
【答案】(1)发源于祁连山的河流形成了众多的绿洲,发达的绿洲农
业为石窟的开凿奠定了基础;河西走廊连接四方的地理位置,多种文
明在这里交汇,位于佛教传播的重要路线上;发源于祁连山的河流还
为佛教石窟创造了丹崖和峡谷等适宜开凿的自然条件。
(2)大泉河在山地和平原交界处发生堆积,形成古洪积扇;而后地壳
抬升,河流上游地势抬高,河流落差变大,河流流速快,下切侵蚀作
用强烈,形成第五级阶地;后来接着发生四次间歇性抬升,形成其他
四级阶地。
(3)该地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冬季受西北风影响大,洞窟开凿在大泉
河西岸能够减弱风沙侵蚀;大泉河水位季节变化大,建在第四级阶地
上,地势较高,可避免洪水威胁;砂砾岩较坚硬,开凿洞窟不易坍塌,
抗风化抗侵蚀能力较强。
【解析】
【分析】本题以敦煌莫高窟的选址为情境,考查了河流阶地的形成原
因、洞穴壁画选址的条件以及垂直地带性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
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规律、描述和阐释地理现象和过
程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和要素综合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发源于祁连山的河流为绿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使河西走
廊成为绿洲农业的发达区,这为佛教石窟的修建提供了稳定的生活和
农业基础;河西走廊是连接西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中原内地的
关键枢纽,不同文明的交汇使得这里成为文化交流的中心,且位于佛
教传播的重要路线上,为佛教石窟的修建提供了文化上的支持;发源
于祁连山的河流形成了阶地地貌,为佛教石窟创造了丹崖和峡谷等适
宜开凿的自然条件。
【小问2详解】
河流阶地是内力作用中的地壳抬升和外力作用中的河流向下侵蚀两种
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河流各级阶地的形成有先后顺序,从图片信息
中看出,大泉河的河流阶地是在古洪积扇的基础上不断发育的,因此
要从洪积扇的形成开始分析。洪积扇是河流在山前堆积形成的地貌形
态,随后,地壳抬升,河流侵蚀面下降,河流向下侵蚀加剧,导致第
五级阶地的形成,后又间歇性发生四次地壳抬升,河流四次加剧下
切,先后形成第四、三、二和一级阶地。
【小问3详解】
材料中〃敦煌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由此推断莫高窟所在地气候
干燥,多西北风,风沙侵蚀作用强,把洞窟开凿在大泉河西岸可以减
少风沙对洞窟的侵蚀破坏。从图片中可以看到,第四级阶地高出河流
水面,避免河流对洞窟进行侵蚀。砂砾岩石壁比较坚硬,对抗风沙能
力强,在此岩层中开凿的洞窟保存时间长。
【点睛】阶地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涉及内力和外力作用的
共同影响。从内力作用来看,地壳的垂直升降运动会导致地壳的抬升
或沉降。当地壳抬升时,原本位于河流底部的河漫滩会被抬升至河面
之上,形成阶地的雏形。外力作用在阶地的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
作用。河流携带的泥沙会在河谷中沉积,形成平坦的河漫滩。随着河
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河漫滩会不断发生变化。当河流下切侵蚀作用
增强时,河漫滩会被切割成阶梯状,形成多级阶地。气候因素也可能
影响阶地的形成。气候变化会导致河流的水量和流速发生变化,进而
影响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在干旱和湿润气候交替的时期,河流的
侵蚀和堆积作用会更加明显,有利于阶地的形成。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C
中国南极秦岭站2024年2月7日建成并投入使用,图为秦岭站位
置示意图。该站建筑主体美观大方,下层大部分采用通透的立柱结
构,这样的设计可以抵御极地的强风。我国极地考察站的建设技术在
不断发展,由最开始的集装箱拼装结构、钢架结构,发展到秦岭站的
模块化集成结构,实现了考察站建设的现代化。专家介绍,新站主体
结构采用了钢结构全装配方式建造,外围护结构采用装配式幕墙单
元;内部标准使用单元,如办公、科研、住宿等部分,采用工厂模块
化全装修建造模式,模块化率达到45%。
(1)分析南极秦岭站附近地区多大风的原因。
(2)分析南极秦岭站主要采用模块化施工建造的原因。
(3)根据秦岭站的位置及周围环境特点,推测秦岭站南极科考的主
要内容。
【答案】18.南极秦岭站地区位于极地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气压梯度力大;该地区以冰原为主,地面光滑,摩擦力小;该地区地
势由南极内陆向罗斯海倾斜,空气受重力加速下滑,进一步加大风
速。
19.
模块中大部分室内固定家具、设备及管线都在工厂预制,大大减少现
场工作量,有利于提高现场建造速度。在进行现场建造之前,除了进
行全数字化模拟建造之外,对于整个主体结构和部分模块、幕墙单元
等,在国内进行了预组装,确保实际建造的可行性与准确性。
20.在太平洋扇区长期观测,考察气候变化、冰雪和生态环境变化机
理等前沿科学问题;考察南极冰间湖生态过程、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