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库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库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库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库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测试题库解释概念(每小题3分,共18分)唯物主义辨证矛盾理性认识社会意识上层建筑必然王国区别范畴(每小题6分,共24分)7、世界观和方法论8、人类世界和自然界9、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0、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简答问题(每小题7分,共28分)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2、为什么说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1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4、简述人的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论述问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运用辨证否定观分析批判,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态度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试析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中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测试题(二)解释概念(每小题3分,共18分)唯心主义辨证联系经济基础社会存在感性认识英雄史观区别范畴(每小题6分,共24分)必然性和偶然性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消极反映论和能动反映论10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式简答问题(每小题7分,共28分)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指出割裂此关系所导致的错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哪些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特点是什么简述社会意识的构成论述问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5、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辨证关系,并指出这对范畴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16运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说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测试题(三)解释概念(每小题3分,共18分)客观唯心主义实践矛盾必然性先验论真理二、区别范畴(每小题6分,共24分)7、哲学和世界观8、人类世界和自然界9、抽象可能性和现实可能性10、消极反映论和能动反映论三、简答问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12、简述意识的本质13、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1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四、论述问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5、试述唯物辩证法的辨证否定观,并用这个观点分析批判在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问题上的错误倾向。16、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并用它分析批判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测试题(四)解释概念(每小题3分,共18分)生产方式自由王国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人民群众历史人物二、区别范畴(每小题6分,共24分)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社会意识和群体意识国体和政体三、简答问题(每小题7分,共28分)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简述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人的本质和价值是什么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什么四、论述问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试述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并说明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坚持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试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并用这个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测试题(五)一、解释概念(每小题3分,共18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人类世界3、形而上学4、客观真理5、经济结构6、群众史观二、区别范畴(每小题6分,共24分)7、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8、量变和质变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0、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三、简答问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1、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1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3、社会意识形态有那些形式14、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四、论述问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伟大意义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说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性和必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测试题(六)解释概念(每小题3分,共18分)1、物质2、辩证法3、反映论4、国家自由哲学二、区别范畴(每小题6分,共24分)7、运动和静止8、原因和结果9、阶级和等级10、社会形态和社会有机体三、简答问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1、怎样理解意识的本质和功能12、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13、实践在认识活动中地位和作用是什么14、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论述问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5、试述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及其方法论意义16、试析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中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测试题(七)一、解释概念(每小题3分,共18分)1、主要矛盾2、历史人物3、自由王国4、社会实践政治结构主观唯心主义二、区别范畴(每小题6分,共24分)7、现象和本质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9、国体和政体10、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三、简答问题(每小题7分,共28分简答)11简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13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4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四、论述问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5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并用这个关系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正确性和重要性。16试述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并用这个理论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测试题(八)一、解释概念(每小题3分,共18分)相对真理社会意识形式否定之否定历史进步政治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二、区别范畴(每小题6分,共24分)认识的真理性和认识的价值性阶级和等级唯心史观和英雄史观10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三、简答问题(每小题7分,共28分简答)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是什么1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3、简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系统14、历史进步的原因及其衡量标准是什么四、论述问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5、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关系,并依此说明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真理。16运用唯物史观关于评价历史人物标准的观点,试对自己所熟悉的历史人物进行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测试题(九)一、解释概念(每小题3分,共18分)1、阶级2、意识3、真理4、生产力5、辨证否定6、社会形态二、区别范畴(每小题6分,共24分)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式8、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9、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10、时间和空间三、简答问题(每小题7分,共28分简答)11政治结构的构成要素和核心是什么12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3共产主义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1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四、论述问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5、运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说明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正确性和重要性。16、试述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测试题(十)一、解释概念(每小题3分,共18分)人民群众能动反映论矛盾普遍性社会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世界二、区别范畴(每小题6分,共24分)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社会形态和社会有机体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0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三、简答问题(每小题7分,共28分简答)11、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什么12、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是什么13、简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4、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条件有那些四、论述问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5、试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说明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6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和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测试题(十一)解释概念(每小题3分,共18分)共产主义运动否定之否定唯物主义感性认识经济基础二、区别范畴(每小题6分,共24分)社会意识和群体意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简答问题(每小题7分,共28分简答)人的本质是什么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及其条件是什么简述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什么四、论述问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运用唯物史观关于评价历史人物标准的观点,试对自己所熟悉的历史人物进行评价。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测试题(十二)解释概念(每小题3分,共18分)历史进步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世界观辩证法反映论二、区别范畴(每小题6分,共24分)7、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8、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9、认识的真理性和认识的价值性10、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三、简答问题(每小题7分,共28分简答)11、怎样正确理解人的价值1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缺陷是什么13、简述认识发展过程的基本规律14、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四、论述问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试述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历史主体能动性的辨证关系,举例说明在处理这个关系的问题上我们存在的经验和教训。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辨证关系,并指出这对范畴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测试题(十三)解释概念(每小题3分,共18分)社会形态哲学静止人工智能思想上层建筑矛盾斗争性二、区别范畴(每小题6分,共24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0、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三、简答问题(每小题7分,共28分简答)11、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有那些1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局限性是什么13、简述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的关系1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四、论述问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5、用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观点,说明共产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16、试析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中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系列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哲学框架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七章,第一章导论,主要讲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性质及基本性质和基本特征;第二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主要讲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第三章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主要讲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第四章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主要讲认识的本质,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五至七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主要讲社会的本质及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总论试题命制的基本指导思想研究生入学考试是国家为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而设置的考试。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等本科生能达到及格和及格以上的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在专业上择优选拔。为此,教育部考试中心每年统一制订《考试大纲》作为考研命题的基本依据。1998年4月,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提出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设置新方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设置调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五门课程。《考试大纲》的基本考查内容由这五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组成,但《考试大纲》的修订必须依据高校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形势发展的需要来进行。政治理论试题命制的基本指导思想主要有:第一,命题组必须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对各个学利?知识点的考查范围进行命题,试题的内容比例、题型比例应符合《考试大纲》的规定。对政治科的命题的考查内容来自于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毛泽东思想概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邓小平理论概论》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第二,试题应科学规范,没有科学性、政治性错误。参考答案的编写力求科学规范,答案基本上以现行教材为参照标准,或以中央正式文件为依据;答案无政治性失误、科学严谨,准确无误并尽可能避免有学术上的争议。第三,试卷有一定的覆盖面和难度控制,所考查的知识点应尽量广泛,分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试题的考查内容应“依据大纲且不能拘泥于大纲”,同时,保持年度间试卷难度稳定。《考试大纲》所列的考查要点规定了考试的考查内容,是考试命题和考生复习的依据和范围,但是这些考查的要点又只是一个框架,所列知识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因而,在复习时仅仅依靠大纲所列要点是远远不够的。不仅如此,考查要点之外的内容并非可以置之不理,相反,必要的非考查要点对考试内容的掌握也同样大有裨益,掌握这些知识对考试成绩的提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四,有确定的考核知识点,并能体现一定的能力考查目标。题目创设的立意、情境、设问的角度和方式新颖、灵活。强调考查内容的各个学科之间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适当加强对综合的、跨学科的能力的考查。《考试大纲》对考生的能力考查的目标具体规定了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准确地再认或再现有关的哲学、历史、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第二,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第三,运用有关原理,辨别理论是非,分析、论证某一观点的正确或错误。第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第五,结合特定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分析所提供的具体材料,引证有关事实,科学地评价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第六,准确、恰当地使用政治理论各个学科的专业术语,文字通顺、层次清楚、有理有据、合乎逻辑地回答问题。这些评价目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对考生知识性、理论素质、辨别与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理解、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能力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年真题命题规律探究2000年以前,在考研《大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部分,从2001年开始,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值占政治理论课总分值2001年和2002年为24%,2003年和2004年为22%,如果加上选做题,2003年和2004年为25%,2005年为23%。从1999年以来的哲学试题情况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高分值考题在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中转换高分值考题指辨析题和分析题,答好此类试题对提高得分率意义重大。哲学每年必有一道辨析题和一道分析题。高分值考题分布在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相关章节,即考研政治理论《大纲》的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先看辩证法部分:1999年文科哲学分析题,(当时称材料题即35题)要求运用主要矛盾原理,矛盾同一性原理、矛盾普通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鞋厂的生产和营销策略;2000年文科哲学分析题(当时称论述题,即33题)要求运用辩证和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分析我国政策的“巨大成就”和“某些负面效应”之间的矛盾关系;2004年哲学辨析题(即31题)要求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分析某种工作方式(以漫画表示)。这些考题都属于辩证法部分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再看认识论部分:2000年理科哲学辨析题(即30题)是“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2002年理科哲学辨析题(即31题)是“对于右图,甲说,这是一只鸟;乙说,这是一只兔”;2002年文科哲学辨析题是“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再看近几年出的哲学分析题:1999年理科哲学分析题(即33题,当时称论述题)是“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分析实践标准对我国巩固化改革的意义;2001年文理通用哲学分析题(即34题,当时称论述题),要求运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原理分析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发现新的基本粒子的谈话;2003年哲学分析题(即34题)要求用感性认识上升到感生认识的原理、辩证思维方法分析伯乐相马和伯乐之子相马“按图索骥”的故事;2004年哲学分析题(即34题)要求结合闻一多先生的讲课内容分析认识过程中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所有上述命题都是属于认识论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特别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认识中的主体能动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再看高分值试题中的历史唯物论的考查内容。1999年文科哲学辨析题(即30题)考查的是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000年文科哲学辨析题(即30题)考查的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2001年文理通用哲学辨析题(即31题)考查的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2003年哲学辨析题(即31题)考查的是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再看分析题,2000年理科哲学分析题(即35题,当时称材料题)考查的是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分析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变化和宪法修改;2002年哲学分析题(即36题材料题,文理通用)则以水资源为例考查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涉及到矛盾转化,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2005年分析题第34题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很清楚,历史唯物论的高分值哲学试题都属于考研《大纲》第五章和第六章的内容。2005年第31题是1999年以来考研《大纲》的第七章第一次考的辨析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考研《大纲》的第一章、第二章,1999年以来,从未出过辨析题和分析题。总之,哲学高分值考题,是在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论中转换。今年考辩证法,明年考认识论或历史唯物论,反之亦然;或者说,今年辨析题考辩证法的内容,分析题则考认识论或历史唯物论的内容,下一年则发生相应的转换。2004年哲学辨析题和分析题分别是考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内容,2005年哲学辨析题和分析题考的都是历史唯物论。2006年就可能发生相应的转换。第二,在理论上,哲学命题都是考查对哲学概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理解的准确、完整程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都包含着比较完整的内容,少回答了一个方面的内容,就会影响得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概念的规定、对其基本原理的阐明,都有确定、准确的意义,因此,回答问题要准确,注意划清理论界限。理解越准确,回答越完整,理论界限越清楚,越符合题意,就越能提高得分率。哲学上有许多理论界限。考研《大纲》第一章需要划清唯物论和唯心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一元论与二元论、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一切旧哲学的总的区别和界限。《大纲》第二章需要划清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论、二元论、旧唯物论、庸俗唯物论、物活论的区别和界限,在运动观上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论、形而上学以及相对主义诡辨论的界限,在实践观上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论、旧唯物主义的界限。《大纲》第三章要求划清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决定论、非决定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辩证否定论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等的区别和界限。《大纲》第四章要求划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和界限,以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区别和界限。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则要求划清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等的区别和界限。哲学命题中许多都是直接划清理论界限的试题。比如,1999年文科选择题第2题(理科第1题)考查的是马克思的一段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从提供的四个选项可以看出,实际上是考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同唯心论、庸俗唯物论的区别和界限。2002年理科多选题第17题考的是“画饼不能充饥”,考查的是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庸俗唯物论的区别和界限。1999年理科多选题第17题“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考查的是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和界限。2000年理科多选题第18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显然是考查上述两者的区别和界限。2001年文理通用单选题第10题,考查18世纪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那一段话,是划清决定论、非决定论、机械决定论同辩证决定论的区别和界限。2001年文理通用辨析题(第31题),“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考查的是唯物史观同客观唯心论的历史观、宿命论的历史观的区别和界限。近几年来,哲学上的理论界限不少已经考过了,对未曾考过的理论界限应引起更大的注意。第三,哲学命题联系实际的范围极其广泛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哲学的特点之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中的重大问题、社会热点、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特定社会背景中提出的问题,哲学史上的名言名句以及广泛流行的成语、典故,都可以成为哲学命题的内容。2000年文科分析题(论述题第33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改革的“巨大成就”和“某些负面效应”之间,形成一对矛盾,这在广大群众思想上也有所反映,为人们所关注。这是用哲学命题分析改革开放的重大问题。2000年理科分析题(35题)提出的关于我国所有制改革、经济发展和宪法修改的材料,要求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回答,也是属于这方面的命题内容。在现代社会中,生态失衡、资源枯竭成为“全球问题”和社会热点,哲学命题当然不会放过。1999年文科辨析题(30题)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就是要求用哲学原理分析上述“全球问题”。2002年文理通用分析题(第36题)关于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材料,2004年单选题第2题关于我国北大荒由于过度开垦造成生态失衡的材料,2005年分析题第34题关于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材料等题目,也都是属于这方面的内容。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取得了许多成果。如何从哲学上分析这些成果?这些科学成果的发现过程体现什么哲学原理?分析这些问题也可以体现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2001年理科多选题第17题,是以现代生物学发现的每个细胞中DNA遗传信息与生物个体关系来考查考生对唯物辩证法关于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理解的准确程度。2001年文理通用论述题(第34题)是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发现新的基本粒子的过程,考查考生对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的理解程度。2005年多选题第16题是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做的试验的结果,考查考生对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的理解程度。特定社会背景往往也是考研哲学命题的背景。1999年理科论述题第33题是“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巩固深化改革的现实意义。”出此哲学考题与实践标准讨论二十周年的背景相关。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实践标准的大讨论,为恢复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实践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1999年刚过实践标准讨论二十周年,出此考题理所当然。至于2000年文理通用单选题第2题考查“意念移物”、2001年理科单选题第3题考查“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则是近几年我国批判******在考研哲学命题上的反映。至于哲学史上的名言名句、广泛流行的成语、典故,一般出选择题,但也可以出辨析题甚至分析题。如2000年考查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当年的文科辨析题(30题),2002年考查的“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也是当年的文科辨析题(31题),2003年考查的伯乐相马和伯乐之子相马的典故,则是当年的分析题(34题)。2005年考查的许衡口渴难耐也不摘梨的典故,是1999年以来,第一次出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的辨析题。第二部分政治理论历年真题评析(1999-2005年)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选择题Ⅰ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2003年单选题第1题)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答案】D【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较易回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哲学史上就一直存在着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古代,存在着朴素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朴素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近代存在着形而上学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唯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至于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也是古已有之,在近代更为明显。因此,备选项A、B、C是错误选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在一切旧哲学那里,社会历史观上唯心主义一直在统治地位,虽然某些哲学家也试图或曾经用某种物质因素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剥削阶级的偏见,没有、也不可能提出系统科学的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在于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仅在于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更重要地在于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恩格斯语),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列宁语)。因此,D是唯一正确选项。【相关知识衔接】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则是关于世界存在方式的两种对立的世界观,也是“在人类认识历史中,从来就有”(毛泽东语)的。可见,上述三个“对立”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才出现的。只有选项D最合题意。【命题趋势】此知识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常识,对哲学史有一定了解的考生都不难做出正确的回答。此知识点只能出选择题。本章总结1999年以来,7年考研中只有2003年哲学试题属于本章内容,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4年、2005年哲学试题不属于本章内容。本章一般出选择题,特别是单选题、个别年份(如1998年)出过辨析师,从未出过分析题。本章需要着重理解和把握重点概念和问题有: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现和意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的关系等。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选择题Ⅰ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1999年文科单选题第2题、理科第1题)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答案】D【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本质的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本质问题的根本观点。此试题出自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马克思指出:“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12页)唯心主义认为,现实事物是思维的创造物;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观念、意识“不外是”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所谓“改造过”,指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信息进行了能动的加工,意识、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即意识具有主观反映性的特征,本身并不是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列宁语)。因此正确选项是D。备选项A把意识看成“人脑中的特有的物质”,是19世纪中叶欧洲某些庸俗唯物主义者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否认了意识的主映反映性特征。备选项B把人脑看成意识的“源泉”,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意识的“源泉”是实践和客观物质世界,人脑则是意识的思维器官,它不能凭空产生意识。备选项C否认了意识和物质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本质区别。因此,A、B、C都应排除。【相关知识衔接】划清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论、庸俗唯物论的原则界限。【命题趋势】此题属哲学上的名言名句,这种题型曾多次出现。题中马克思那段话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其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关于意识的本质的原理则是需要准确、深刻加以理解和把握的。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要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原则界限。2、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1999年文科单选题第1题)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答案】B【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此题出自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原文无“之外”两字。列宁指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137页)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也讲过这一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整个世界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都以物质为基础,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种种表现形态、形式或机能、属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简言之,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统一问题上的根本观点,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因此,正确选项是B。列宁上述论断并没有否认人的意识的存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意识是人脑这种高度复杂的物质形态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的主观反映形式;人脑是意识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意识运动伴随着人脑内部的物质运动,因此,意识也是“物质运动形式之一”(恩格斯语)。所以,备选项A是错误的。列宁的上述论断也没有否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存在,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恩格斯语)。把意识理解为“特殊”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它否认了意识的主观反映性特征。因此,备选项C、D也应排除。【相关知识衔接】注意列宁的上述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命题。【命题趋势】列宁上述论断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对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意识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要从理论上准确理解和把握,从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2000年文科单选题第1题)A决定性B预见性C能动性D主动性【答案】C【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性原理。此题出自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黑格尔是个唯心主义者,但他的哲学中有合理的思想,他是可知论者,并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列宁在读他的《逻辑学》时对他重视实践作用的思想进行唯物主义改造,提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世界。”并接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228页,229页)。列宁在这里讲的“创造客观世界”与“改变世界”为同一含义。列宁这一论断是阐明和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在能动地认识世界,即反映世界,形成思想、观点、理论、决策,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创造”不是无中生有的臆造,“改造”也不是任意的改造,而是以正确反映世界为前提,通过实践,创造出世界上本来没有的事物。备选项A是错误的,是唯心主义观点。因为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归根到底,物质对于意识具有决定性,而不是相反。这种观点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备选项B是片面的,因为预见性只是人的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表现。备选项D也不准确,因为主动性只是意识能动性的具体体现。C是唯一正确答案,是对列宁这一论断的完整、准确的概括。【相关知识衔接】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论的根本区别;意识能动性与其具体表现的区别。【命题趋势】列宁这一命题再考的可能性较小,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把握这一原理时,要同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在理论上划清界限,同时要注意把意识的能动性这一概括性的提法同它的具体体现区分开来。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2000年文、理科单选题第2题)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答案】A【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和运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但不是消极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人的意识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和通过实践、运用物质手段能动地改造世界。但意识不能直接改造外在世界,脱离实践和物质手段,单纯依靠意念活动,连一个原子都移动不了,更不能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因此,试题中提出的观点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移属于机械运动,物质结构变化属于物理化学运动,意识、意念活动属于思维运动。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存在着原则的区别,存着不同的物质承担者,有不同的原因,解决不同的矛盾。“意念移物”、意念“可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是某些“气功学家”和邪教宣扬、鼓吹的骗局,它经不起严格科学实验的验证。选项A是唯一正确答案。备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谓“实践唯物主义”,目前学术界尚存在不同看法,但主张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并非都是“实践唯物主义”。【相关知识衔接】划清主观唯心论、客观唯心论、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则界限。【命题趋势】流传于日常生活中的用语、看法、观点,有许多是不符合,以至违反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贴近日常生活出考研哲学命题是近年来哲学命题的一种趋势,希望引起考生的的注意。5、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2000年理科单选第1题)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答案】B【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性。此题出自《荀子•解蔽》。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认为,“心”居人身之央,是人身主宰,并具有精神活动的功能,荀子也有这种看法。他认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解蔽》)“心”对五官(感官)具有统帅和支配作用,他主张用“心”想才能形成正确认识。考题中荀子的话是说,不用“心”进行思维活动,黑白颜色摆在而前也眼睛看不见,雷声鼓声在旁边响着耳朵也听不见。一般用以说明荀子重视理性思维对感官活动的指导和能动作用,不用心,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荀子这段话蕴涵着意识具有能动性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意识反映世界总是根据自身的实践需要,对认识对象作出能动的选择,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关注什么,忽略或忽视什么,都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需求。这是意识能动性在认识世界方面的重要表现。因此,B是正确选项,最符合题意。意识固然具有对象性、客观性、有时有任意性,但均不合题意,因此,备选项A、C、D应排除。【相关知识衔接】注意意识的对象性、能动性、客观性、任意性的含义及区别。【命题趋势】引用中外哲学史上著名哲学家的话作为考研试题是经常出现的,但只要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以此为指导进行分析,都不难作出正确的回答。这类考题一般出选择题。6、“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2001年理科单选题第3题)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答案】D【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作用。“诚”或“不诚”属于主观意识和态度,“灵”或“不灵”属于客观现实结果或效验。一件事情能否成功,达到预想的结果,关键在于在实践中是否尊重客观规律;否则,违背客观规律,虽然具有完成任务的诚心和诚意,也难免遭受挫折或失败的结果。某一种学说的“灵”或“不灵”,关键在于它是否是科学真理,一切客观真理,最终都会在实践中得到证明,显示它的“灵验”,从而取得人们的“诚信”。一切歪理邪说,虽然也曾使一些人一时诚信它,但最终要在实践中被证明的谬误而“不灵”。试题中引用的说法片面夸大了“心诚”的作用,即片面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客观唯心主义是把精神夸大为脱离人的独立存在,不是夸大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因此,备选项C不合题意。备选项A和B更与本题内容不合。【相关知识衔接】注意辩证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这些概念的含义和区别。【命题趋势】“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这种说法在现实生活中广为流传,也是宣扬迷信者惯用的话,要注意对类似的俗语从哲学上进行理性分析。7、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2001年文科单选题第2题)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答案】C【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二)选择题Ⅱ1、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自然称为“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1999年文科多选题第17题)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B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类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的E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答案】CE【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并涉及对自然客体(客体基本形式之一)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语)。无论是“第一自然”(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和“第二自然”(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因此,两者都是物质自然,而后者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哲学上的客体指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第一自然”固然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第二自然”同样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这样才能使物质生产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因此,正确选项是C和E。备选项A把“第二自然”的一部分划入“意识”范畴,混淆了物质和意识的原则区别。备选项B把“第一自然”视为“脱离人”,有认为它对人和人类社会不发生关系和作用之谦;“第一自然”虽先于和独立于人和人类社会而存在,未经人类改造,但它包括的范围极其广大,其中有些以直接、间接以及强弱不等的程度影响、制约人和人类社会,其中有些影响或许至今还未为科学所发现,也或许至今还未发生影响。至于把“第二自然”看成“意识的产物”,显然是唯心主义观点。因此,备选项B是不准确的、错误的。“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是因为二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不在于“它们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这种说法不仅把现代物理学发现的基本粒子排除在物质形态之外,而且更重要的是把哲学上物质范畴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混同了。因此,备选项D也是错误的。【相关知识衔接】准确理解物质、意识这两个哲学基本概念及意识的能动作用。【命题趋势】此考题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对哲学上的物质、意识这两个基本概念要准确理解,并要科学理解意识的作用。2、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1999年理科多选题第19题)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C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D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E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答案】BD【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本质和人工智能。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对物质的反映,因而思维模拟亦称人工智能是可能的,包括结构模拟和功能模拟。目前的电脑属于功能模拟,它可以代替人的某些脑力劳动,在某些特定方面甚至可以超过人脑(运算速度、准确性等),因而它战胜人脑是完全可能的。电脑是人工制造的思维工具,它是人脑的延长,通过电脑人类扩展了自己的智力;它把人的意识物化在机器中,它是人制造的,是人类智慧的“反光”;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因此,选项B、E是正确答案。但电脑是机械物理电子装置,电脑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形式,有明显的机械性,没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它没有自己的“思维”,只是近似、部分地模拟人脑的思维功能。人脑则由千亿个神经细胞构成,是结构最为复杂的物质形态,它是最高级的运动形式——思维运动的物质承担者,具有能动的创造性、灵活性;人脑的思维运动固然包含着脑电波等电子运动,但不能归结为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因此,备选项A和C是错误的。至于实践,它是人特有的“主观见之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世界的活动,电脑和机器人不过人在实践活动中使用的一种工具而已。因此,备选项E也是错误的。【相关知识衔接】准确理解人工智能及其作用;人脑和电脑的本质区别。【命题趋势】人工智能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生产、科研、国防军事以及日常生活中存着日益广泛的应用领域,影响着人类的未来发展。如何从哲学上分析人工智能,应引起考生的注意。此考点不仅可以出选择题,也可以出辨析题。3、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2000年文科多选题第17题)A多元论的思想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答案】BCDE【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运动以及唯物主义的古代历史形态。此题出自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一。方以智,是我国明清之际的朴素唯物主义者,他认为“气”为物质本原或原始物质,一切实形之物由“气”凝聚而成,“气”的运动会发光、发声,“一切物,皆气所为也。”(同上书)因此,方以智的哲学属于气一元论,不是“多元论”,备选项A是错误的。他的这种思想承认事物的运动、变化,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形”、“声”、“光”等是对物理运动形式的朴素、初步概括。因此,他的上述表述虽然很朴素、直观,具有猜测性,但蕴含有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运动形式多样式等思想。因此,正确选项应当是B、C、D、E。【相关知识衔接】一元论同多元论的区别;朴素辩证法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区别。【命题趋势】方以智上述表述再考的可能性较小。要善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对古代哲学家的思想作出正确的评价。4、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2000年理科多选题第19题)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E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答案】ABCD【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的物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整个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以物质为基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把唯物主义彻底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而彻底批判和克服唯心主义。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指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本题答案列举了社会物质性的四个主要表现,即选项A、B、C、D。选项A,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提出的科学论断(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2页),其最本质的含义是社会形态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选项B和C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物质的力量或物质的关系,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否认了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唯心主义观点,说明了社会的物质性。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同样说明社会历史发展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选项D是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论述的转述,(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9页),在于说明,人类社会虽然存在精神现象,但精神现象是由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制约的,同样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备选项E认为,“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是错误命题。因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语)【相关知识衔接】社会同自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命题趋势】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涉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也是坚持唯物史观重要前提。要指出考题答案中列举的社会物质性四个表现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交错的。此知识点还存在再考的可能性。5、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2001年文科多选题第17题)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B人们实践活动中所利用的自然资源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答案】ABD【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范畴。此知识点更多涉及考研《大纲》的第五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的时候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又说:“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2页,第92页)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相对应的哲学范畴。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人们的物质实践活动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主要指物质资料产生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全部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现象。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显然,选项A、B、D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是正确选项。备选项C把“各种社会关系”都列入社会存在中,扩大了社会存在范畴的外延;人们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及其他关系,其中生产关系体现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固然属于社会存在范畴,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则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至于E项中讲的法律制度,属于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它是在一定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之上建立起来的,由经济基础决定,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它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一定的法律思想,同样不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相关知识衔接】社会存在同实践、自然资源、社会关系、生产力、法律制度这些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命题趋势】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理解社会存在范畴,对于深刻理解社会的物质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具有重要意义。此知识点仍有再考的可能性。6、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2002年文科多选题第16题)A意识根源于物质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E意识可能转化为物质【答案】ABE【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这道试题的出处是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第三章,原文是:“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是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见《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108~109页)列宁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最为广泛的哲学范畴,给物质下定义,不能沿用形式逻辑的种属差定义法,只能用与其对应的概念——意识的关系来下定义,“除了指出它们之中哪一个是第一性的,不可能,实质上不可能再下别的定义。”(见《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107页)因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在这个范围内,两者的对立是绝对的,即无条件的、不能改变和颠倒的,否则,就不能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但是,一切对立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不例外。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具有相对性,是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总之,物质和意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具有统一性。如果否认这一点,就会陷入二元论或不可知论、形而上学唯物论。因此,正确选项A、B、E。备选项C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含有凡是物质都有意识,属于万物都有灵魂的“物活论”观点,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备选项D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即意识与物质从来都是并存的,否认了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也不了解意识是对物质的主观反映,否认了意识同物质的原则区别,含有庸俗唯物主义思想。【相关知识衔接】对立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命题趋势】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问题,既要运用唯物论的观点来分析,又要运用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观点来分析,这样才能划清辩证唯物论同唯心论、二元论、不可知论、形而上学唯物论、物活论以及庸俗唯物的原则界限。此知识点在理论上是一个难点,不仅会出选择题,还可以出辨析题。7、从物质与精神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2002年理科多选题第17题)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答案】DE【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饼”,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属于物质的东西。“画饼”,是对“饼”的描绘和反映,属于精神范畴。“充饥”,是“饼”的效用和功能。在这里,“画饼”和“饼”存在着反映和被反映的区别,即精神和物质的原则区别。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的东西和精神的东西各有不同的作用,有时精神的作用也十分巨大,但精神不能代替物质,它只是物质的主观反映,主观反映不等同于客观事物本身。因此,正确选项是D和E。备选项A认为精神和物质不具有同一性,否认两者之间的联系和转化,把两者绝对对立起来,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备选项B认为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一命题本身是正确的,但不合题意。备选项C认为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其错误与选项A同。【相关知识衔接】物质和意识的原则区别及其矛盾同一性;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论、旧唯物论的原则界限。【命题趋势】“画饼不能充饥”这一俗语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类似其他俗语或成语,这些俗语或成语涉及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注意对其进行哲学分析。此类考点一般出选择题。本章总结1、从1999年以来考研试题可以看出,本章一般出选择题,特别是单选题。7年来,出单选题13道,多选题6道,没有出过辨析题和分析题。应指出,本章有出辨析题和分析题的可能性,特别出辨析题的可能性很大。如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意义、运动和静止、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能动性原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都存在着出辨析题或分析题的可能性。2、本章中心是阐明以实践为基础的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绝大部分命题都是围绕这个中心主题的,而且同一知识点反复命题,应引起考生注意。3、

理解和把握本章试题,要注意在物质观、运动观、实践观、意识观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唯心论、旧唯物论、相对主义诡辩论、二元论等)的区别和界限。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选择题Ⅰ1、在哲学史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1999年理科单选第2题)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答案】C【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有三个主要表现:使对立面相互联结,保持事物相对稳定,提供矛盾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使对立面在相互吸取、相互利用、相互促进各自得到发展;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日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了矛盾同一性的第二个方面的作用,即通过相互利用推动矛盾双方各自得到发展。因此,选项C是正确答案。备选项A(“矛盾一方先服从另一方”)和D(“矛盾双方的融合”)讲的是矛盾解决的不同形式或结果,不是讲矛盾同一性的作用,因此,与题意不合。备选项B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促进的作用,也与题意不合。这里的关键内容是试题中“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即唯心主义派别的“自身矛盾”,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因此,选项C最合题意。【相关知识衔接】试题出自列宁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本摘要》中的一段话,列宁指出:“当一个唯心主义者批判另一个唯心主义者的唯心主义基础时,常常是有利于唯物主义的。见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等人的批判,黑格尔对康德等人的批判。”(《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313页)因为唯心主义的内部斗争是一种自我暴露,使人们更认清其错误实质,在内部斗争中常常提出一些合理的命题或思想资料,为唯物主义所吸取利用,从而促使唯物主义的发展。比如亚里土多德在批判柏拉图时阐明了一般概念和具体事物的辩证关系,黑格尔批判康德把客观事物“归属于自我意识里”是“一种唯心主义”时,却认为思想是“客观的”,“客观思想”构成了事物的本质。这都是有利于唯物主义发展的。【命题趋势】此考点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要注意矛盾同一性的三个主要作用。2、“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2001年文、理科单选题第1题)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C非决定论的观点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答案】D【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性指合乎规律、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指并非必定发生、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实现;偶然性体现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