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2023——2024高二下期期中试卷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商周铜器铭文里所表现章法的美,令人相信仓颉四目窥见了宇宙的神奇,获得自然界最深妙的形式的秘密”,“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就像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音乐来,发展这乐音间相互结合的规律,用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律的变化来表现自然界社会界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在这些颇带夸张的说法里,倒可以看出作为线的艺术的中国书法的某些特征:它像音乐从声音世界里提炼抽取出乐音来,依据自身的规律,独立地展开为旋律、和声一样,净化了的线条——书法美,以其挣脱和超越形体模拟的笔划的自由开展,构造出一个个一篇篇错综交织、丰富多样的纸上的音乐和舞蹈,用以抒情和表意。可见,甲骨、金文之所以能开创中国书法艺术独立发展的道路,其秘密正在于它们把象形的图画模拟逐渐变而为纯粹化了的抽象的线条和结构。这种净化了的线条——书法美,就不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装饰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一般形式美经常是静止的、程序化、规格化和失去现实生命感、力量感的东西,“有意味的形式”则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中国书法——线的艺术非前者而正是后者。所以,它不是线条的整齐一律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创造、有变革甚至有个性,而不作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规范。
它既状物又抒情,兼备造型和表现两种因素和成份,并在其长久的发展行程中,终以后者占了主导和优势。书法由接近于绘画雕刻变而为可等同于音乐和舞蹈。并且,不是书法从绘画而是绘画要从书法中吸取经验、技巧和力量。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倾挫、节奏韵律……,净化了的线条如同音乐旋律一般,它们竟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魂灵。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青铜饕餮线的艺术》)
材料二:
中国画的线是情感的载体,中华民族是重情的民族。线的长短、疾缓、方向、粗短,都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从中国人物画中看线的不同,东晋顾恺之的线条如春蚕吐丝,线条与物象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紧密联系。《洛神赋》中,用游丝般柔美细劲、飘逸潇洒的线条与洛神和曹植间浪漫的爱情传说达到了高度的一致。线条被赋予了情感的使命,线条已经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唐代的吴道子演绎了“吴带当风"的风尚。《送子天王图》线条具有强烈的动势和节奏感,使线得到了更进一步发展。宋代李公麟白描是古代线条艺术之大成者,创造性地发展了白描手法,并将白描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绘画样式,并且使线条的独立美感与写实造型矛盾得到统一。南宋梁楷的减笔水墨画,使中国人物画开辟了一条蹊径,寥寥数笔,一个生动鲜活的人物便跃然纸上,使线条的语言更加丰富。
山水画是最能代表中国画艺术精神的。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的程式,如古人写山水总结“十六皴点法”。以书入画,将书法引入绘画。当然这些程式是画家在长期的总结和观察中得出的,如董源“披麻皴,雨点皴”,来自于江南山水的云雾环绕,秀水灵山。南方湿润的气候,充沛的雨水,草木茂盛,山体圆润,因此线条也就是不露锋芒,圆润灵秀。而李唐的“斧噼皴”则是对北方大山大水的反映,山水轮廓分明,线条老辣恣肆,顿挫方钢。因此可看出不同的环境造就了画家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但是最终决定画家艺术造诣的还得回到画家自身,也就是张璪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中国画线背后承载着的是中国内在儒家庄重典雅与道家解衣磐礡的内在精神。中国画也在20世纪中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语言体系受到冲击,西画中的写实、光影、色彩等都影响了中国画。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画家基本上沿着两条道路前行,其一是继续走传统中国画道路,其二是中西折中的道路。第一条,如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等,他们虽然吸收了西画的一些长处,但从笔墨上还是传统中国画艺术。第二条,如林风眠、徐悲鸿等使中国画色彩和写实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管是传统还是折中的中国画,它们还属于中国画的范畴,若用中国画完全去描绘油画描绘的东西,则使中国画走上歧途,成为无源之水。中国画的背景毕竟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能植根于西方文化背景,而中国画屹立于世界绘画之林,“线”的艺术特征是它的一大主线和特色。
(摘编自张远坤《浅析中国画中线的艺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有一种章法之美,其中结构、点画、行笔等有规律的变化是重要元素,用以抒情和表意。
B.中国书法在发展中,抒情表现逐渐重于状物造型,由接近于绘画雕刻,转而为与音乐和舞蹈趋同。
C.中国画中的线是情感的载体,画家运用不同的线条描绘物象,传情达意,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审美价值。
D.“十六皴点法"是古代中国山水画画家在对书法长期总结和观察中得出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一种绘画程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线的艺术,但二者涉及的领域和侧重点不完全相同。
B.中国书法中线的艺术追求自由、多样、有生命力,没有机械重复和僵硬规范。
C.我们可以从不同朝代画家的风格上发现线条的语言在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D.中国画不能完全描绘油画描绘的东西,根本原因是中西绘画使用的线条不同。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毛公鼎》和《散氏盘》上的文字或方或圆,或结体严正,章法严劲而刚健,一派崇高肃毅之气。
B.周金中期的大段铭文,结构讲究,笔势圆润,风格分化,各派齐出,字体或长或圆,刻划或轻或重。
C.就结字而言,甲骨文外形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有的字还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图画的痕迹。
D.小篆、汉隶,再变而为行、草、真……,在发展中,具有笔划和结构之美各种书法艺术异彩纷呈。
4.根据材料,说说中国山水画画家在线条使用上如何体现出“有意味的形式”。
5.下图是王羲之问候友人的《快雪时晴帖》局部(“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大意】王羲之拜上:一场快雪过后天气放晴,很好。想必你一切安好。事情没有结果,心里郁结。力不从心。王羲之拜上。)请结合材料,赏析此帖中的线条之美。
【答案】1.D2.D3.C
4.①画家提炼自然山水的特征,形成净化了的线条;②画家使用线条追求的不是一般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和力量美,富有生命的暗示;③画家根据环境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线条表达形式,或圆润灵秀,或老辣恣肆,风格多样,不重复不机械,有个性和创造性。
5.①线条使用多样:“快雪时晴”等与“羲之顿首"等字体不同,粗细、长短、轻重有变化,不机械重复。
②字与字间有联系:“顿”与“首”,“果”与“"等字笔划线条相连,行云流水,有流动之美。
③在结构上刚柔并济:有的字结构严谨方正,线条整齐;而有的字笔划结构自由,线条灵动。
④线条使用抒情性强:首尾两个“羲之顿首”笔划线条连续,书写快速,可见内心情感充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对书法长期总结和观察中得出的语言表达形式"错误,“十六皴点法”不是对书法的总结和观察,是对自然的总结和观察。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根本原因是中西绘画使用的线条不同"强加因果,原文无此交代。中国画的民族文化背景决定了其不能完全去描绘油画所绘之物。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论述中国书法的线条艺术,具有自由、多样、有活力等特点,而C项是说甲骨文的外形和象形特征,与材料一不合。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材料一“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就像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音乐来,发展这乐音间相互结合的规律,用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律的变化来表现自然界社会界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它像音乐从声音世界里提炼抽取出乐音来,依据自身的规律,独立地展开为旋律、和声一样,净化了的线条——书法美"可知,画家提炼自然山水的特征,形成净化了的线条;
结合材料一“这种净化了的线条——书法美,就不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装饰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中国书法——线的艺术非前者而正是后者。所以,它不是线条的整齐一律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可知,画家使用线条追求的不是一般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和力量美,富有生命的暗示;
结合材料二“线的长短、疾缓、方向、粗短,都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当然这些程式是画家在长期的总结和观察中得出的……南方湿润的气候,充沛的雨水,草木茂盛,山体圆润,因此线条也就是不露锋芒,圆润灵秀……因此可看出不同的环境造就了画家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但是最终决定画家艺术造诣的还得回到画家自身”和材料一“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创造、有变革甚至有个性,而不作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规范"可知,画家根据环境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线条表达形式,或圆润灵秀,或老辣恣肆,风格多样,不重复不机械,有个性和创造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创造、有变革甚至有个性,而不作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规范"可知,线条之美体现在线条使用多样,有变化,不重复。
结合材料一“它不是线条的整齐一律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可知,线条之美体现在字与字间有联系,如行云流水,有一种流动自由的美。
结合材料一“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可知,线条之美体现在结构上刚柔并济,或严谨方正,或自由灵动。
结合材料一“它既状物又抒情”和材料二“中国画的线是情感的载体,中华民族是重情的民族。线的长短、疾缓、方向、粗短,都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可知,线条之美体现在线条使用抒情性强,在线条连续书写中,体现内心情感充沛。
然后结合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的线条特点,从以上四个角度加以分析即可。
(二)(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岐山臊子面
红柯
陕西地界,吃面必吃臊子面,西安以及各县镇到处都是岐山面馆,因此原产地岐山就有了民俗村,民俗村大多在周公庙附近。那个伟大的周王朝肯定与吃喝有点关系,周武王挥师东进、逐鹿中原,除凭借政治口号以外,臊子面、锅盔、面皮具有极大的号召力。
到秦始皇时代,关西大汉就成了让山东六国瑟瑟发抖的虎狼之师。已经是2004年了,岐山地界臊子面的最高纪录还保持在六七十碗:一个人一顿吃六七十碗,碗不是南方人吃米饭用的酒盅碗,是大老碗。你可以想象周秦汉唐那个英雄时代陕西人的饭量有多大!周武王和秦始皇的士兵肯定用的不是碗,是脸盆大的头盔,牛筋一样青橛橛的耐嚼耐咽的长面条,又辣又酸又烫,跟化开的铁水一样的汤浇到面上。汤是不喝的,回到锅里不停地轮回往返,次数绝对在六七十以上。吃了面,血就热起来,眼睛跟脸红得喷火,心跳咚咚如鼓,只等一声号令,人的原始血性刹那间就爆发出来了,这就叫气壮山河。陕西人的黑老碗绝对是古代武士头盔的变形,周人秦人从岐山出来挥师东进,汉人唐人延续这个伟大的传统,东出潼关后,又开凿西域。他们的祖先本来就是西北的游牧民族,西起周原东至潼关的八百里秦川把他们从牧人变成了农民,从牧草到庄稼,这种奇妙的转折并没有减弱他们驰骋大地的勇气和想象力。依然是巨大的青铜和铁的头盔,穿越河西走廊,穿越中亚细亚,汗血马、苜蓿、葡萄跟麦子、谷子长在一起,秦腔跟十二木卡姆【注】连在一起。张骞等孤胆英雄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死面饼子和羊肉往铜钵铁盔里一放,倒上水,架上火,煮烂煮透,一碗下去,肚子就圆了,拍一拍跟鼓一样嘭嘭嘭,可以撑到天黑。羊肉泡馍绝对是戈壁沙漠的产物,一天只吃一顿,人成了骆驼。
周人是比较讲究的,即使征战也不能急吼吼,一定要从容大方。臊子面汤宽,让人觉得奢侈,头盔那么大一碗汤,碗底就一筷头面条。可这一筷头面条又长又筋又烫,一沾嘴唇,人就急速吞咽,就发出哨子一样的嘘嘘声,一碗接一碗吃得快得不得了,要用盘上,大木盘里十几碗,一个女子端着,吃一碗递一碗,跟转盘机枪一样。我小时候亲眼见过十几个小伙子吃筵席,大铁锅不停地煮面煮汤,一大群女子穿梭般端面,还是跟不上,小伙子们出主人洋相,跟不上就用筷子敲碗。因此红事白事,总要提防村子里虎狼般的壮汉。这种饮食启蒙对一个乡村少年来说非常重要。臊子面的汤是用臊子肉做的。五花猪肉切碎,慢火烂一小时,跟炖东坡肘子差不多。加上辣子、醋,慢慢地让猪肉烂成糨糊状,肉有一股浓烈的酸辣香味,汤也是酸辣味的。一层辣子油,一口吹不透。四川、湖南的辣,山西的醋,在岐山面跟前是小巫见大巫。我七八岁的时候吃猪肉伤了脾胃,再也不吃猪肉了,吃臊子面只吃一两碗,几乎是婴儿的饭量。你可以想象在岐山那地方,这样有多狼狈,一个人吃不成饭,谁都瞧不起你。
我的外婆是一个乡下老太太,外孙吃不动饭她着急呀,心里急,脸上看不出来。她慢条斯理地对我讲她辉煌的过去。农村妇女所有的辉煌就是厨房,有米没米必须让烟囱冒烟,而且要冒得笔直雄壮。在她的讲述里,臊子面的面条是青色的。案板上,面被擀开,又揉到一起,再擀开,再揉,再擀,面粉的筋丝全被拉开了,营养全都出来了,煮熟后就是青的,筷子挑起可以看见对面的人影,跟玻璃一样,客人们吃到二三十碗的时候,总要站起来松松腰带,放开肚子再吃十几碗……我还记得六十多岁的外婆眼冒神光的样子,我的口水咽到咕咕叫着的肚子里,我都闻到了又浓又尖的酸辣味道,跟梦幻一样。在梦幻的后边,外婆真的到厨房去操作了。仿佛在童话世界里,我听到和面的声音,揉面的声音,我看见面被擀开了,跟被单一样一次次展开,白面变成青面,沿着擀面杖被切成细丝,酸辣汤味弥漫了屋子,弥漫了古老的周原大地,那年我十二岁,我一口气吃了三十五碗。外婆用鸡肉做的臊子。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吞吃面条的嘘嘘声。
(有删改)
【注】十二木卡姆:维吾尔族一种大型传统古典音乐,汇集歌、诗、乐、舞、唱、奏于一身。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岐山臊子面为切入点,主要从吃面用的硕大餐具,陕西人的饭量,臊子、面汤、面条的做法等几个方面展开内容。
B.作者猜想,周武王逐鹿中原,还可能利用了臊子面等特色食物对士兵的吸引作用,这样写是为了表现臊子面的巨大吸引力。
C.文章写岐山臊子面的大碗、宽汤、耐嚼耐咽,写人吃面后的气壮山河等,主要是为了表现陕西人的英雄气概和豪爽情怀。
D.文章写十几个小伙子吃筵席时出主人洋相,面跟不上就用筷子敲碗,意在表现当地人虽然“讲究”,但仍然存在一些粗陋民风。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选择一种地方特色名吃为切入点,来表现秦地的风俗人情以及秦人的性情和精神等,在立意构思上与《秦腔》有相近之处。
B.作者的思路游走在现实和历史之间,挥洒自如,游刃有余,这种将现实与历史融合起来的写法,与《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有相同之处。
C.作者在文中使用了比喻、夸张、排比、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比喻句“我都闻到了又浓又尖的酸辣味道,跟梦幻一样"是以实喻虚。
D.作者介绍了陕西的特色饮食风俗和自己儿时吃面的记忆,生活气息浓厚;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叙写,使文章具有历史文化底蕴。
8.文章以画线句子结尾有何用意?请简要赏析。
9.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答案】6.D7.C
8.①写出作者吃臊子面时狼吞虎咽的情态。②表现出作者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厚情感。③这是作者对自己儿时吃面经历的总括式回忆,语言简洁明了,将庞大的叙事收束于简约的语言,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9.①文章以叙述为主,表达平实且生活气息浓烈,让读者顿生亲切感。②文章采用想象、夸张的手法,细致描摹了不同时期陕西人食用臊子面的场景,丰富了文章内容。③“一筷头”“大老碗"青橛橛”等词,极具西北特色,使文风更加生动豪放。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D.“但仍然存在一些粗陋民风"理解有误。写小伙子们吃筵席时面跟不上就用筷子敲碗,意在表现小伙子们饭量大、性情直爽,以及他们对臊子面的热爱等,没有表现“粗陋民风”的意思。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能力。
C.“作者在文中使用了比喻、夸张、排比、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有误。本文没有运用排比、对偶修辞;此外,“我都闻到了又浓又尖的酸辣味道,跟梦幻一样”,不是以实喻虚,而是以虚喻实。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丰富含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1)结合前面内容“我一口气吃了三十五碗"及关键词“吞吃”“嘘嘘声"等分析,这句话主要写作者吃臊子面时狼吞虎咽的情态,也是作者对自己儿时吃面经历的总括式回忆。语言简洁明了,也表达出作者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厚情感。
(2)结合“我七八岁的时候吃猪肉伤了脾胃,再也不吃猪肉了,吃臊子面只吃一二碗,几乎是婴儿的饭量。你可以想象在岐山那地方,这样有多狼狈,一个人吃不成饭,谁都瞧不起你”“外婆真的到厨房去操作了"那年我十二岁,我一口气吃了三十五碗”等分析,作者对自己儿时吃面经历的总括式回忆,语言简洁明了。
(3)通过写故乡人不同时期食用臊子面的场景及外婆给我讲故事和做鸡肉臊子面的场景,表达出作者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厚情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理论上:可从语言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词语运用、语言风格等角度分析作答。
(1)结合“你可以想象周秦汉唐那个英雄时代陕西人的饭量有多大!周武王和秦始皇的士兵肯定用的不是碗,是脸盆大的头盔"已经是2004年了,岐山地界臊子面的最高纪录还保持在六七十碗:一个人一顿吃六七十碗,碗不是南方人吃来饭用的酒盅碗,是大老碗。你可以想象周秦汉唐那个英雄时代陕西人的饭量有多大”“一碗接一碗吃得快得不得了,要用盘上,大木盘里十几碗,一个女子端着,吃一碗递一碗,跟转盘机枪一样"等分析,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描摹了不同时期陕西人食用臊子面的场景,丰富了文章内容。
(2)全文内容主要如实介绍了陕西的特色饮食风俗和自己)时吃面的记忆,以叙述为主,表达平实且生活气息浓烈。
(3)结合“大老碗”“黑老碗"青橛橛”“一筷头面条"等词语分析,此文用语富有地域特色,使文风更加生动豪放。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扔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节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
材料二:
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
臣始入A邦B伏见C衰亡D之证E当霸吴厄F会之际G后王H复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笞,文中指用鞭、杖或竹板抽打,与《过秦论》中“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笞”意思相同。
B.见,文中表示被动,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于是入朝见威王"的“见”意思相同。
C.且,文中指将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的“且”意思不相同。
D.内,文中指内心,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的“内”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阖闾敬尊伍子胥为上客。并诚心求教治理吴国之道,但起初伍子胥并没有正面回答吴王。
B.伍子胥打败楚国后想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以求吴国退兵,最终是一位渔夫让他撤兵。
C.范蠡听说伍子胥因谗言将要被诛杀,认为他明知道有危险迫近却不离开,这是不明智的表现。
D.子贡评价伍子胥能坚守忠信,审度吉凶,爱君如躯,直言进谏,即使死去,也将留名于后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
(2)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
14.联系材料一,简述伍子胥“非义不行”的表现有哪些。
【答案】10.BEG
11.B12.D
13.(1)伍子胥说:“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吴国大概不能长久存在,大王还是充分认识(考虑)到这一点,在国家长存时不要忘记倾覆的危险,在安定的环境里不要忘记将有灭亡的危险。
(2)先君阖闾的恩泽,至今犹且难忘。我情愿发烂齿毁(誓死效忠吴国),有什公理由离开(吴国)呢?
14.①行国家大义。面对吴王的深问,伍子胥敢于直言,分析国家之安危。
②行江湖恩义。伍子胥想要报复楚国,起初无人能阻止,最终听从了曾经救过他的渔夫的劝阻,从楚国撤军。
③行君臣之义。因感念吴王阖闾厚恩,明知会死仍不离开吴国,慨然面死。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刚来到吴国,就看出了吴国衰亡的征兆。吴国在危难重重的关头是能够称霸于世的,但是,到了后代君主的手中,这霸业又会全部丧失。
“臣始入邦"意为“我刚到吴国”,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故B处断开;
“伏见衰亡之证"是动宾结构,承接前一句主语“臣”,“伏见"为古代在下者对己见的谦词,在E处断开;
“当……之际”是固定的介宾短语,单独成句,在G处断开。
故选择B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用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坟墓。/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鞭打)天下的百姓。
B.“意思相同"错误。“见”,表示被动。/拜见。句意:反而被疏远。/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
C.正确。将要。/暂且,姑且。句意:他将要被杀害。/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
D.正确。内心。/接纳。句意:并不了解我的内心。/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的军队进来。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子贡评价伍子胥能坚守忠信,审度吉凶"错误。根据“蠡审凶吉”可知,“审度吉凶"是子贡对范蠡的评价,“爱君如躯,直言进谏”是本文第三段“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的相关内容,不是子贡对伍子胥的评价。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邦”,国;第一个“其”,推测,大概;“存”,“吴国长存";“倾”,倾覆;“安”,安定。
(2)“功”,恩泽;“腐发”,发烂;“弊齿”,齿毁;“何去之有”,即“有何去之”,宾语前置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题目中“非义不行"意为:不符合道义的事不做,即所行之事都符合道义。
①“王阖闾……深问其国……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面对吴王真诚的请教,深怕讲得不清楚而因此获罪,但在国家大义面前,伍子胥敢于直言,分析国家之安危;
②“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伍子胥想要报复楚国,最终听从了曾经救过他的渔夫的劝阻而放弃报复,这是伍子胥在践行对渔夫的江湖恩义;
③“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伍子胥感念吴王阖闾厚恩,明知会死仍不离开吴国,这是伍子胥行君臣之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从前吴王阖闾刚得到伍子胥时,真心诚意地敬重他,尊为上客,说:“圣人能够前知千年,后测万代。我想深入地请教一下我们吴国的情况,世世代代如此昏暗不振,莫非已经衰微到极点了吗?你见识精深,我正专心听着,你说说自己的看法。"伍子胥不置可否,没有回答。吴王说:“你明说吧。”伍子面说:“我担心讲得不清楚,因此而获罪。"吴王说:“希望你全部讲出来,我要测试一下你是不是正直之士。仁者以仁爱为乐,智者好出谋划策,真正执礼通学的人能够探索幽深隐约的道理。你要把一切清楚地告诉我。”伍子胥说:“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吴国大概不能长久存在,大王还是充分认识(考虑)到这一点,在国家长存时不要忘记倾覆的危险,在安定的环境里不要忘记将有灭亡的危险。我刚来到吴国,就看出了吴国衰亡的征兆。吴国在危难重重的关头是能够称霸于世的,但是,到了后代君主的手中,这霸业又会全部丧失。"吴王问:“凭什么这样说呢?”伍子胥回答说:“吴国后代的君王将会无道而亡,他只能生吃野禽之肉,最后坐以待毙。谄媚阿谀的小人,不久就会来到吴国。吴国兴亡的征兆,也各有明显的天象反映出来。"吴国派遣伍子胥率领军队,去救助蔡国,打败了强大的楚国,用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坟墓,吴国的军队占领了楚国都城后很久还不离开,想要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征求使吴国撤兵的办法,但是没有人能够阻止伍子胥的报复行动。有一个乡野之人对伍子胥说:“可以停止报复了。我就是于斧渡口的那个渔夫,曾经在船里替你收拾茶水,打开饭篮请你充饥。”伍子胥才知道这是救过自己性命的渔夫,就撤兵返回吴国了、所以说无往不复,恩德要回报。渔夫的一句话,千金的悬赏就有了归宿,伍子胥也因此而撒兵返吴,离开了楚国。伍子胥极其耿直,不与品行不正之人同流合污。他不惜性命直言进谏,效忠吴国。爱君如爱自己,担忧国家如关心自己的家庭。他是非登明心无所忌讳,敢于直言,死而后已,希望使吴王走上正道,但反而被疏远。谗佞小人挑拨离间,他将要被杀害。范蠡听到了这件事,认为伍子胥不懂得变通:“知道天命却不能把握,知道危险却不肯避开,这难道称得上聪明吗?"伍子胥听后感叹道:“我背叛楚国,身带武器逃离故国,按理说应该受到的惩罚不只是窘困潦倒。我在吴国先立功勋,后遭杀戮,这并非我的聪明才智衰退了,而是由于先前遇到的是阖闾,而后来侍奉的是夫差。我听说侍奉国君就好像侍奉父母,爱护与严格是相等的。从上古以来,从没有见过国君损伤自己的德行去为臣子报仇的。我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功名显著,我知道自己的职分命运,因此最终没有离开吴国。先君阖闾的恩泽,至今犹且难忘,我情愿发烂齿毁,誓死效忠吴国,有什么理由离开吴国呢?范蠡只看到外表,并不了解我的内心。我现在虽然受屈含冤,至多也只不过是一死而已。”子贡评论说:“伍子胥坚守忠信之道,死比生还贵重,范蠡明察凶吉的变化,终于离开越国,也获得了好的名声。只有文种留在越国被封为侯,却不懂得保持善终的道理。伍子胥与范蠡两人的德行可以并列,独有文种难显荣耀于后世。"范蠡的才智能力与伍子胥相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材料二:
不符合道义的话不说,不符合道义的事不做;话不随随便便而说,事也不随随便便而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卜算子·席上送王彦猷
周紫芝
江北上归舟,再见江南岸。江北江南几度秋,梦里朱颜换。
人是岭头云,聚散天谁管。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
15.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坐》前两句展现了一幅空阔的画面:长空中鸟儿高飞,一片白云越飘越远。
B.《独坐》后两句用拟人手法写出对敬亭山的喜爱:我们相互对视,谁也不讨厌谁。
C.《席上》上阕叙事,下阕抒情,“梦里朱颜换”一句起到了承转和过渡的作用。
D.《席上》下阕并未直接抒情,而是用“岭头云"孤雁”等比喻性意象借景抒情。
16.两首诗词中都使用了“孤云"这个意象,借助“孤云”的同一个特点,却表达出了完全不同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15.B16.①两首诗词都使用了“孤云"独”和“漂"的特点;
②李白主要抓住“孤云”在空中慢慢飘荡、不会遇到阻碍的特点,借此赋予孤云闲淡悠然的情态;
③周紫芝利用“孤云"任意飘荡、方向不定的特点,将游子漂泊天涯的无奈寄寓其中;同时还强调了“孤”,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依恋和不舍。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谁也不讨厌谁"错误。“厌”是满足的意思,而非讨厌。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以及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结合具体的诗句“孤云独去闲"人是岭头云,聚散天谁管。君似孤云何处归”分析可知,两首诗词都使用了“孤云"独”和“漂"的特点;
李诗“孤云独去闲”意思是:孤云独去自在悠闲。此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借此赋予孤云闲淡悠然的情态。
周诗“君似孤云何处归"意思是:你好似一片孤云要飘向何方。作者以比喻体现别情,君似孤云,聚散天谁管。“孤云”任意飘荡、方向不定的特点,将游子漂泊天涯的无奈寄寓其中;同时还强调了“孤”,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依恋和不舍。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曹操的英雄形象历来备受文人称赞,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下“_____________,"两句,把曹操把酒临风,举矛吟诗的潇洒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答案】①.扪参历井仰胁息②.以手抚膺坐长叹③.吴楚东南坼④.乾坤日夜浮⑤.酾酒临江⑥.横槊赋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默写时注意以下字词:胁、膺、坼、乾、酾、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反式脂肪酸是在对常用植物油加热、进行氢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常用植物油的脂肪酸属于顺式脂肪酸,室温下呈液态,不易保存,容易变质;而经过氢化的植物油,①,室温下呈固态,容易长久保存。用反式脂肪酸加工的食品,不仅可以延长保质期,口感也更加松脆香甜丝滑,因此拥有更大的消费市场。反式脂肪酸有②两种情况:人工制造较多,天然食物中存在很少。天然的乳类、牛羊肉中均存在一些反式脂肪酸,③,对人体有影响的是藏有反式脂肪酸的人工食品。
在生活休闲、朋友聚会时适当吃一些含有反式脂肪酸的奶油蛋糕、珍珠奶茶、炸薯条等食物,除了能获得食物本身的营养素之外,还可以愉悦心情,但要掌握食用量。科学研究证实,反式脂肪酸不容易被消化,大量摄入,在腹部积聚过多容易引起肥胖,还会造成未成年人中枢神经发育不良。不仅如此,反式脂肪酸大量摄入还会增加血液的粘稠度,从而形成血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以“反式脂肪酸”开头,并使用包含假设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答案】18.①会产生反式脂肪酸
②人工制造和天然存在
③但对健康不构成影响
19.①反式脂肪酸②要适量食用,③如果大量摄入容易引起肥胖,④会造成未成年人中枢神经发育不良,⑤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本句属于照应句,且与上文内容构成转折;上文介绍“顺式脂肪酸”,此处应是介绍“反式脂肪酸”,故可填写“会产生反式脂肪酸"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本句属于总起句,领起下文的内容;下文“人工制造较多,天然食物中存在很少。天然的乳类、牛羊肉中均存在一些反式脂肪酸……”介绍了两种反式脂肪酸——人工制造和天然存在,故可填写“人工制造和天然存在"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本句属于照应句,与下文“对人体有影响的是藏有反式脂肪酸的人工食品”内容构成转折;此处应填写对人体健康不构成影响的天然反式脂肪酸食品,故可填写“但对健康不构成影响"之类的句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以及选用句式的能力。
题干要求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并且要求以“反式脂肪酸”开头、使用包含假设关系的句子进行表达。
首先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第二段共有3句,第1句,讲述对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要掌握食用量;第2句,主要讲反式脂肪酸的危害,大量摄入不仅容易引起肥胖,还会造成未成年人中枢神经发育不良;第3句,是对第2句的补充,指出大量摄入反式脂肪酸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然后,使用包含假设关系的句子进行组织答案。通过分析可知,“大量摄入脂肪酸"是属于假设的内容,“引起肥胖”“造成未成年人中枢神经发育不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是假设的结果。
最后,再以“反式脂肪酸"开头,组织语言,形成答案:①反式脂肪酸②要适量食用,③如果大量摄入容易引起肥胖,④会造成未成年人中枢神经发育不良,⑤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邓清明特殊在哪里?他曾是唯一没有执行“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首批航天员;他曾4次入选备份乘组,却4次和“飞天"失之交臂;他曾为了踏上“飞天”之旅,准备了24年10个月。追梦近25年终圆梦,他的名字感动了无数人。
在此之前,邓清明被大家关注,源于他一直在备份。作为最有可能“飞天"的人之一,一次次与梦想①_________________。备份是残酷的,不仅他们需要完成和主份同样数量、同样标准的严苛训练,还只能目送主份飞往太空,无人知其姓名。
从入队时的②_____________,到今朝圆梦时的两鬓斑白,56岁的邓清明终于等到了。无数个仰望太空的日日夜夜、一次次高强度的艰苦训练、不断“归零”又重新出发的勇气信念,邓清明证明了坚持的力量和坚守的意义。
这些年,我们见证了太多次点火发射、“太空出差”,但比起宣布成功时的激动,那些③的持之以恒更加令人动容。在每一道升空的绚烂光芒背后,都有无数人的坚守、无数人的追求、无数人的汗水与泪水。有人披甲征战,有人开疆拓土,有人默默耕耘,或许不是每一个航天人都能像邓清明一样等到圆梦的这一天,但他们的付出和坚持同样意义重大,是他们构筑了我国问鼎苍穹的层层基石。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逻辑错误,请对其逻辑错误进行分析并加以改正。
【答案】(1)①擦肩而过/失之交臂
②风华正茂
③默默无闻(2)本句话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高度概括了邓清明的特殊经历,使邓清明的形象更加高大。
(3)逻辑错误:根据语意可知,该句要表达的并非递进关系。修改为:备份是残酷的,他们需要完成和主份同样数量、同样标准的严苛训练,却只能目送主份飞往太空,无人知其姓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本处是说邓清明作为最有可能“飞天”的人之一,却一直是备份航天员,可知,他总是和“飞天"一再错过,一直未能实现自己的“飞天”理想。故填写“擦肩而过"或者“失之交臂”。“擦肩而过"意思是挨着肩而溜走,指没有抓住机会。“失之交臂”形容当面错过或失去好机会。
②本空的后面写邓清明在实现自己飞天梦时已经两鬓斑白,前文写他入队时的情况。结合文意,本空应填写他正当青年时,这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候。故填写“风华正茂"。“风华正茂”意思是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③本空前面写到宣布成功的激动,而本空所在句子和上文形成转折关系,故本空应是没有被成功选中的情况。结合后文“都有无数人的坚守"有人默默耕耘”,可知,本空应是写有些人总是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默默付出和坚守。故填写“默默无闻"。“默默无闻”意思是指做事无声无息,无人知晓,做了好事不声张,不图名利,没人知道。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他曾是唯一没有执行‘飞天’……他曾4次入选备份乘组……他曾为了踏上“飞天"之旅……”,本句运用了排比的手法,从内容上,用三个“他曾是”,概括了邓清明作为备份航天员特殊的人生经历,突出邓清明为理想默默无闻、坚持不懈、矢志不渝的高尚品格。从形式上,排比手法语气一贯,节律强劲,增强了语势,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中“不仅……,还……”是表示递进的关联词语,而句子的前后关系是转折关系,不合逻辑。所以应该去掉原来的关联词语,换成“虽然……但是……”,或者直接用“但是”或者“却"引起后面的分句。故修改为:备份是残酷的,他们需要完成和主份同样数量、同样标准的严苛训练,却只能目送主份飞往太空,无人知其姓名。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冲浪是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已被列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海浪够高够大;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练好“冲浪”真本领,实现民族大复兴
冲浪者要翱翔海浪之上,不仅要有惊涛骇浪和合适冲浪板的协助,还须拥有高超冲浪技巧、强大的勇气和过硬的身体素质。时代如浪潮翻涌,新时代“弄潮儿"应修己身,借外物,抓机遇,练好“冲浪”真本领,实现民族大复兴。
优秀的冲浪者想要完成精彩的冲浪,需要具备多方条件:过硬的身体素质是一切技能的基础,高而大的海浪是冲浪平台,合适的冲浪板是有效工具,强大的勇气是冲浪者的意志体现。只有海、板、人三者合一,互相联动,才能做一名好的冲浪者。同理,当今国内外局势波谲云诡,青年“弄潮儿"如果想勇立潮头,必须练好“真本领”。
修己身是前提,要外炼体魄,内炼意志。搏击大风大浪,没有强健身体不行;肩负复兴重任,没有过硬体魄难堪重任。指点江山的毛泽东一生先后17次在武汉畅游滚滚长江,把游泳当作与磨砺斗志、强身健体的最好方法。除了外炼,更需内修,培养勇气,增强意志,方可弄潮时代。2019年感动中国人物黄文秀勇敢走出舒适圈,来到百色,扎根基层,成为“最美奋斗者";福建农村80后大学生林炉生抵住各方压力,回老家创建公益书院,十八年如一日。青年们修己身,外炼体魄,内炼意志,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展现新时代青年最好的精神风貌。
借外物是手段,要借助工具,为我所用。合适的冲浪板可让冲浪者更灵活操控;用对工具和方法,奔向目的会更轻松自如。“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爱迪生借助一根针,改良电话机,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留声机;诸葛亮巧借东风,赢得赤壁之战的全胜。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更加需要给自己增添一双可以飞翔的翅膀。中国科学家借神舟,一探浩渺宇宙;屠呦呦借中医古籍,奇取治疟青蒿素;教育借助互联网+,迎来教改的春天。可见,善假于物,是实现复兴梦征途中不可或缺的助推器。
抓机遇是目的,要找准平台,实现飞跃。冲浪要大风大浪,弄潮要抓住机遇。当今世界局势动荡,我国正处复兴关键时期。习近平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抓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契机”,85后小伙严磊将福州油纸伞发扬光大,自立品牌,创业成功;凭借国家大力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的“好风”,90后大学生代辉辉回村自主创业,成立“潢川县荣华家庭农场”,带领乡亲一起致富,展现新一代农村青年的风采。时代大有可为,青年一代善于抓住机遇,找准合适平台,人生便可实现飞跃。
修己身,借外物,抓机遇,三位一体,互相促进,是成为时代冲浪者必备素养。新时代青年英才,请练好“冲浪"真本领,勇做时代“弄潮儿”,实现民族大复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由冲浪这一体育运动现象,引出人生思考。考生读完材料第一时间应该思考的是“冲浪"这一现象的本身具有什么内涵,而根据材料中的关键句可知,要成功冲浪,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海浪高且大,且可控;二、冲浪板尺寸合适,能灵活操控;三、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良好的身体素质。这其中,海浪和冲浪板是外在客观条件,冲浪者是内在主观条件。正如材料中所言,“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海浪和冲浪板是成就这项精彩运动的外在条件,这些因素,天然可以成就,人工可以形成;而冲浪超凡的勇气、高超的技能和过硬的身体则不是每个有都具备的。而在试题写作任务中,第一句交待时代大背景,第二句给出写作任务,回答新时代我们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的问题。注意这里有一个比喻句,“时代的浪潮”,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是谁?从考生来看,当然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文章要有“我”“我们青年"的融入,要有时代、身份意识的明确体现。
写作时,同样可以借用“冲浪者”这一比喻来展开写作,说明我们新时代青少年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勇担使命,冲锋突破,奋勇向前。对此可由冲浪运动引申说明,新时代青少年同样在时代之浪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时代舞台广阔,机遇巨大,但挑战也巨大。时代之浪够高够大,但是我们只要奋力拼搏,也是可以完全掌握的,“风浪越大,鱼越大"。我们要勇抓时代机遇。对此,我们还要找到人生的“冲浪板”,就是寻到到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技能等,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时代发展中彰显自己的个人价值,演绎出自己的精彩人生。但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要做好迎击时代浪潮的准备,要有迎接挑战,搏击时代风浪的勇气、担当、自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含专业技能、学识才华),积极修炼己身,锤炼勇毅品格,练就过硬本领。
立意:
1.做一名有勇有谋的时代“冲浪者"。
2.站在时代的浪尖起舞。
3.练好“冲浪”本领,实现民族复兴。
4.修己身,借外物,抓机遇,实现复兴梦。2023——2024高二下期期中试卷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商周铜器铭文里所表现章法的美,令人相信仓颉四目窥见了宇宙的神奇,获得自然界最深妙的形式的秘密”,“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就像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音乐来,发展这乐音间相互结合的规律,用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律的变化来表现自然界社会界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在这些颇带夸张的说法里,倒可以看出作为线的艺术的中国书法的某些特征:它像音乐从声音世界里提炼抽取出乐音来,依据自身的规律,独立地展开为旋律、和声一样,净化了的线条——书法美,以其挣脱和超越形体模拟的笔划的自由开展,构造出一个个一篇篇错综交织、丰富多样的纸上的音乐和舞蹈,用以抒情和表意。可见,甲骨、金文之所以能开创中国书法艺术独立发展的道路,其秘密正在于它们把象形的图画模拟逐渐变而为纯粹化了的抽象的线条和结构。这种净化了的线条——书法美,就不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装饰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一般形式美经常是静止的、程序化、规格化和失去现实生命感、力量感的东西,“有意味的形式”则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中国书法——线的艺术非前者而正是后者。所以,它不是线条的整齐一律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创造、有变革甚至有个性,而不作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规范。
它既状物又抒情,兼备造型和表现两种因素和成份,并在其长久的发展行程中,终以后者占了主导和优势。书法由接近于绘画雕刻变而为可等同于音乐和舞蹈。并且,不是书法从绘画而是绘画要从书法中吸取经验、技巧和力量。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倾挫、节奏韵律……,净化了的线条如同音乐旋律一般,它们竟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魂灵。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青铜饕餮线的艺术》)
材料二:
中国画的线是情感的载体,中华民族是重情的民族。线的长短、疾缓、方向、粗短,都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从中国人物画中看线的不同,东晋顾恺之的线条如春蚕吐丝,线条与物象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紧密联系。《洛神赋》中,用游丝般柔美细劲、飘逸潇洒的线条与洛神和曹植间浪漫的爱情传说达到了高度的一致。线条被赋予了情感的使命,线条已经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唐代的吴道子演绎了“吴带当风"的风尚。《送子天王图》线条具有强烈的动势和节奏感,使线得到了更进一步发展。宋代李公麟白描是古代线条艺术之大成者,创造性地发展了白描手法,并将白描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绘画样式,并且使线条的独立美感与写实造型矛盾得到统一。南宋梁楷的减笔水墨画,使中国人物画开辟了一条蹊径,寥寥数笔,一个生动鲜活的人物便跃然纸上,使线条的语言更加丰富。
山水画是最能代表中国画艺术精神的。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的程式,如古人写山水总结“十六皴点法”。以书入画,将书法引入绘画。当然这些程式是画家在长期的总结和观察中得出的,如董源“披麻皴,雨点皴”,来自于江南山水的云雾环绕,秀水灵山。南方湿润的气候,充沛的雨水,草木茂盛,山体圆润,因此线条也就是不露锋芒,圆润灵秀。而李唐的“斧噼皴”则是对北方大山大水的反映,山水轮廓分明,线条老辣恣肆,顿挫方钢。因此可看出不同的环境造就了画家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但是最终决定画家艺术造诣的还得回到画家自身,也就是张璪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中国画线背后承载着的是中国内在儒家庄重典雅与道家解衣磐礡的内在精神。中国画也在20世纪中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语言体系受到冲击,西画中的写实、光影、色彩等都影响了中国画。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画家基本上沿着两条道路前行,其一是继续走传统中国画道路,其二是中西折中的道路。第一条,如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等,他们虽然吸收了西画的一些长处,但从笔墨上还是传统中国画艺术。第二条,如林风眠、徐悲鸿等使中国画色彩和写实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管是传统还是折中的中国画,它们还属于中国画的范畴,若用中国画完全去描绘油画描绘的东西,则使中国画走上歧途,成为无源之水。中国画的背景毕竟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能植根于西方文化背景,而中国画屹立于世界绘画之林,“线”的艺术特征是它的一大主线和特色。
(摘编自张远坤《浅析中国画中线的艺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有一种章法之美,其中结构、点画、行笔等有规律的变化是重要元素,用以抒情和表意。
B.中国书法在发展中,抒情表现逐渐重于状物造型,由接近于绘画雕刻,转而为与音乐和舞蹈趋同。
C.中国画中的线是情感的载体,画家运用不同的线条描绘物象,传情达意,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审美价值。
D.“十六皴点法"是古代中国山水画画家在对书法长期总结和观察中得出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一种绘画程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线的艺术,但二者涉及的领域和侧重点不完全相同。
B.中国书法中线的艺术追求自由、多样、有生命力,没有机械重复和僵硬规范。
C.我们可以从不同朝代画家的风格上发现线条的语言在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D.中国画不能完全描绘油画描绘的东西,根本原因是中西绘画使用的线条不同。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毛公鼎》和《散氏盘》上的文字或方或圆,或结体严正,章法严劲而刚健,一派崇高肃毅之气。
B.周金中期的大段铭文,结构讲究,笔势圆润,风格分化,各派齐出,字体或长或圆,刻划或轻或重。
C.就结字而言,甲骨文外形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有的字还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图画的痕迹。
D.小篆、汉隶,再变而为行、草、真……,在发展中,具有笔划和结构之美的各种书法艺术异彩纷呈。
4.根据材料,说说中国山水画画家在线条使用上如何体现出“有意味的形式”。
5.下图是王羲之问候友人的《快雪时晴帖》局部(“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大意】王羲之拜上:一场快雪过后天气放晴,很好。想必你一切安好。事情没有结果,心里郁结。力不从心。王羲之拜上。)请结合材料,赏析此帖中的线条之美。
(二)(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岐山臊子面
红柯
陕西地界,吃面必吃臊子面,西安以及各县镇到处都是岐山面馆,因此原产地岐山就有了民俗村,民俗村大多在周公庙附近。那个伟大的周王朝肯定与吃喝有点关系,周武王挥师东进、逐鹿中原,除凭借政治口号以外,臊子面、锅盔、面皮具有极大的号召力。
到秦始皇时代,关西大汉就成了让山东六国瑟瑟发抖的虎狼之师。已经是2004年了,岐山地界臊子面的最高纪录还保持在六七十碗:一个人一顿吃六七十碗,碗不是南方人吃米饭用的酒盅碗,是大老碗。你可以想象周秦汉唐那个英雄时代陕西人的饭量有多大!周武王和秦始皇的士兵肯定用的不是碗,是脸盆大的头盔,牛筋一样青橛橛的耐嚼耐咽的长面条,又辣又酸又烫,跟化开的铁水一样的汤浇到面上。汤是不喝的,回到锅里不停地轮回往返,次数绝对在六七十以上。吃了面,血就热起来,眼睛跟脸红得喷火,心跳咚咚如鼓,只等一声号令,人的原始血性刹那间就爆发出来了,这就叫气壮山河。陕西人的黑老碗绝对是古代武士头盔的变形,周人秦人从岐山出来挥师东进,汉人唐人延续这个伟大的传统,东出潼关后,又开凿西域。他们的祖先本来就是西北的游牧民族,西起周原东至潼关的八百里秦川把他们从牧人变成了农民,从牧草到庄稼,这种奇妙的转折并没有减弱他们驰骋大地的勇气和想象力。依然是巨大的青铜和铁的头盔,穿越河西走廊,穿越中亚细亚,汗血马、苜蓿、葡萄跟麦子、谷子长在一起,秦腔跟十二木卡姆【注】连在一起。张骞等孤胆英雄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死面饼子和羊肉往铜钵铁盔里一放,倒上水,架上火,煮烂煮透,一碗下去,肚子就圆了,拍一拍跟鼓一样嘭嘭嘭,可以撑到天黑。羊肉泡馍绝对是戈壁沙漠的产物,一天只吃一顿,人成了骆驼。
周人是比较讲究的,即使征战也不能急吼吼,一定要从容大方。臊子面汤宽,让人觉得奢侈,头盔那么大一碗汤,碗底就一筷头面条。可这一筷头面条又长又筋又烫,一沾嘴唇,人就急速吞咽,就发出哨子一样的嘘嘘声,一碗接一碗吃得快得不得了,要用盘上,大木盘里十几碗,一个女子端着,吃一碗递一碗,跟转盘机枪一样。我小时候亲眼见过十几个小伙子吃筵席,大铁锅不停地煮面煮汤,一大群女子穿梭般端面,还是跟不上,小伙子们出主人洋相,跟不上就用筷子敲碗。因此红事白事,总要提防村子里虎狼般的壮汉。这种饮食启蒙对一个乡村少年来说非常重要。臊子面的汤是用臊子肉做的。五花猪肉切碎,慢火烂一小时,跟炖东坡肘子差不多。加上辣子、醋,慢慢地让猪肉烂成糨糊状,肉有一股浓烈的酸辣香味,汤也是酸辣味的。一层辣子油,一口吹不透。四川、湖南的辣,山西的醋,在岐山面跟前是小巫见大巫。我七八岁的时候吃猪肉伤了脾胃,再也不吃猪肉了,吃臊子面只吃一两碗,几乎是婴儿的饭量。你可以想象在岐山那地方,这样有多狼狈,一个人吃不成饭,谁都瞧不起你。
我的外婆是一个乡下老太太,外孙吃不动饭她着急呀,心里急,脸上看不出来。她慢条斯理地对我讲她辉煌的过去。农村妇女所有的辉煌就是厨房,有米没米必须让烟囱冒烟,而且要冒得笔直雄壮。在她的讲述里,臊子面的面条是青色的。案板上,面被擀开,又揉到一起,再擀开,再揉,再擀,面粉的筋丝全被拉开了,营养全都出来了,煮熟后就是青的,筷子挑起可以看见对面的人影,跟玻璃一样,客人们吃到二三十碗的时候,总要站起来松松腰带,放开肚子再吃十几碗……我还记得六十多岁的外婆眼冒神光的样子,我的口水咽到咕咕叫着的肚子里,我都闻到了又浓又尖的酸辣味道,跟梦幻一样。在梦幻的后边,外婆真的到厨房去操作了。仿佛在童话世界里,我听到和面的声音,揉面的声音,我看见面被擀开了,跟被单一样一次次展开,白面变成青面,沿着擀面杖被切成细丝,酸辣汤味弥漫了屋子,弥漫了古老的周原大地,那年我十二岁,我一口气吃了三十五碗。外婆用鸡肉做的臊子。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吞吃面条的嘘嘘声。
(有删改)
【注】十二木卡姆:维吾尔族一种大型传统古典音乐,汇集歌、诗、乐、舞、唱、奏于一身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岐山臊子面为切入点,主要从吃面用的硕大餐具,陕西人的饭量,臊子、面汤、面条的做法等几个方面展开内容。
B.作者猜想,周武王逐鹿中原,还可能利用了臊子面等特色食物对士兵的吸引作用,这样写是为了表现臊子面的巨大吸引力。
C.文章写岐山臊子面的大碗、宽汤、耐嚼耐咽,写人吃面后的气壮山河等,主要是为了表现陕西人的英雄气概和豪爽情怀。
D.文章写十几个小伙子吃筵席时出主人洋相,面跟不上就用筷子敲碗,意在表现当地人虽然“讲究”,但仍然存在一些粗陋民风。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选择一种地方特色名吃为切入点,来表现秦地的风俗人情以及秦人的性情和精神等,在立意构思上与《秦腔》有相近之处。
B.作者的思路游走在现实和历史之间,挥洒自如,游刃有余,这种将现实与历史融合起来的写法,与《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有相同之处。
C.作者在文中使用了比喻、夸张、排比、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比喻句“我都闻到了又浓又尖的酸辣味道,跟梦幻一样"是以实喻虚。
D.作者介绍了陕西的特色饮食风俗和自己儿时吃面的记忆,生活气息浓厚;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叙写,使文章具有历史文化底蕴。
8.文章以画线句子结尾有何用意?请简要赏析。
9.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扔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节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
材料二:
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
臣始入A邦B伏见C衰亡D之证E当霸吴厄F会之际G后王H复空
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