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政治部编必修四课件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第1页
【新教材】高中政治部编必修四课件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第2页
【新教材】高中政治部编必修四课件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第3页
【新教材】高中政治部编必修四课件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第4页
【新教材】高中政治部编必修四课件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022思想政治内容索引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议题探究学业质量要求核心要点提炼1.掌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培养科学精神。2.通过学习理解和把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反对实践与认识相互决定的错误观点,培养科学精神。3.深刻理解和把握一切认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都要服务于实践,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形成政治认同,提高参与社会实践的公共参与意识。1.认识的两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2.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3.实践的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4.实践决定认识的四个表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课前篇自主预习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1)感性认识的含义与形式: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2)理性认识的含义与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判一判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提示

错误。理性认识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3.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4.实践的形式: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5.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判一判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提示

错误。实践的确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但是,盲目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这一活动不是没有目的,而是说其意识或目的是错误的。(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判断说明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而脱离社会的孤立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这一观点对吗?为什么?提示

对。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具有社会性,脱离社会的孤立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孤立的实践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实践活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的实践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想一想人类通过卫星能更清晰地认识太空,这体现出实践是如何推动认识发展的?提示

体现实践通过提供更完备的工具推动认识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连一连

课堂篇议题探究议题一探测火星,我国“天问一号”先行,为何选这时候探测[情境导引]继人造卫星、载人航天之后,我国深空探测拉开帷幕。2020年4月24日,我国航天局正式宣布将我国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这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此次执行任务的火星探测器将由长征五号遥四火箭运载升空,首次执行时间为2020年7月,并经7个月的飞行后抵达火星。受众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航天技术的不成熟,全球范围内的火星探测进展都十分缓慢,全球迄今为止一共发射过40多次火星探测器,但是成功率不到1/2。火星探测有窗口期,2020年地球和火星绕道太阳轨道的同一侧,是探测器登陆路线最短的时候,可以使用较低的成本将探测器送往火星。火星探索的起步,代表了中国在深空探索领域已确定了下一个方向,在火星使命牵引下的新一轮创新,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特点的知识探究分析探测火星,我国“天问一号”先行,为何选这时候探测。提示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类对火星的探测工程活动受航天技术及其星体自身运动规律的制约,具有客观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继人造卫星、载人航天之后,我国航天技术的进步及人类对火星运动规律的把握,都促使我国有计划地进行火星探测活动。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我国航天在开放合作中不断发展,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关键能力]1.准确理解实践的含义(1)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不是整个世界。(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3)所谓“改造”,即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4)“物质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2.深刻理解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①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主观能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②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③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历史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①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特别提醒

①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②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③实践≠改造世界的活动。改造世界分为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实践活动;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是认识活动。3.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区别①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是相对于人的主观认识而言的。之所以说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因为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过程和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②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是相对于其他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而言的。之所以说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其原因在于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2)联系①二者是辩证统一、互相渗透的。意识的目的性、创造性都是以客观物质性为基础的,而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又渗透着主观能动性。②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则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要求,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唯心主义或者机械唯物主义。[典例剖析]例1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为避免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新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是新旧事物的关系B.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C.建设者的创新意识是高铁成功建设的首要前提D.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命题立意

以必备知识实践的特点考查辨识和判断能力,渗透科学精神。答案

B思路解读

“人”字形铁路、京张高铁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了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B项正确;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都在发挥各自的作用,二者不是新旧事物的关系,A项错误;实践成功的前提是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C项错误;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发展,D项错误。议题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情境导引]月色的朦胧、娇美曾引发历代文人雅士的无限遐想,从“嫦娥奔月”的美妙传说到“万户飞天”的壮烈实践,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月球的探索。随着我国探月工程的实施,“嫦娥”姑娘揭下了“红盖头”。2013年嫦娥三号着陆器成功登月并使搭载的“玉兔”号月球漫游车出仓做任务,月球漫游车担负“看天、探地、测月”三项任务并将探测数据传回地球。2018年12月我国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嫦娥四号将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最终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1)从神话传说到探月工程揭开“嫦娥”姑娘的“红盖头”,这其中蕴含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2)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探月工程在科学认识月球过程中的作用。提示

(1)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对月球的认识来源于探月的实践。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月球的认识随着探月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玉兔”号月球漫游车“看天、探地、测月”所发出的数据,进一步验证了人们对月球及太空的真理性认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探月工程服务于国家发展的需要。[关键能力]1.对比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侧重点误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认识作为一种反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进行并获得的结果混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学习他人所知获得间接经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为认识发展提出要求并提供可能性,包括人认识能力的发展和认识工具的完善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表现侧重点误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这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为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提供唯一的判别尺度科学理论作为一种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但不能据此认为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或者说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与认识的目的是不同的特别提醒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注意:不能把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起来。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最终都来源于实践。可见,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不同的。2.正确理解认识的来源、基础、目的、获得途径、对象、认识规律及检验标准(1)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目的都是实践。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坚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认为认识可由人脑凭空产生则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2)认识的获得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从根本上讲都来源于实践,要真正地理解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通过实践。①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凡事都通过亲自参加实践而获得认识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实践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把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区别开来。②书本知识是间接经验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在人们获得认识的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获得间接经验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认识。(3)客观事物是人们认识的对象,也是人们实践的对象。认识客观事物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的目的。(4)认识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相比较地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5)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典例剖析]例2(2020·全国Ⅲ卷)1869年,门捷列夫公布了自己制作的元素周期表,将已发现的化学元素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中。依据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推断当时的一些原子量测定结果存在误差,预言“类铝”(镓)、“类硼”(钪)等当时尚未发现元素的存在,他的推断和预言后来在实验中被逐一证实。这表明(

)①科学发现来源于认识的不断深化与积累②科学原理对探索和发现客观真理具有指导作用③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真理性④科学原理——科学预测——实践检验是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命题立意

本题以必备知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的核心素养。答案

C思路解读

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依据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推断当时的一些原子量测定结果存在误差,其推断和预言被实验证实,体现了②③;科学发现源于人的实践活动,①错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错误。知识脉络随堂训练1.创客圈里有句名言: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转化成现实产品,那也是垃圾。这种说法(

)A.否定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B.忽视了人类思维的创造性C.强调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D.突出了运动的客观规律性答案

C解析

名言旨在表明创意只有转化成现实产品才有意义,突出强调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2.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说明(

)①感性认识是肤浅的、不可靠的②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③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A.①③ B.②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D解析

不能说感性认识是肤浅的、不可靠的,①错误;②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说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③④符合题意。3.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的这一观点(

)A.揭示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对立性B.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C.强调获得知识需要摆脱已有思想观念D.认为获得直接经验会更有意义答案

B解析

老子的话强调了间接经验的重要性,否定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4.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一定意义上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这体现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