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佳苑项目基坑降水及支护设计_第1页
紫薇佳苑项目基坑降水及支护设计_第2页
紫薇佳苑项目基坑降水及支护设计_第3页
紫薇佳苑项目基坑降水及支护设计_第4页
紫薇佳苑项目基坑降水及支护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一、工程概况创实业有限公司,在军新路北侧拟建紫薇佳苑项目,拟建项目规划建设净用地面积16946.64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70790.25平方米,由1栋地上18层地下1层、2栋地上18层地下2层的高层住宅、1栋地上2-3层、地下2层的商业用房及2层(局部地下1层)地下室和1栋地上1层的垃圾房组成。建设单位委托我公司对拟建项目进行岩土工程专项设计工作(基坑降水及支护专项设计)。各拟建筑物情况如下表:拟建物名称结构类型层数(F)高度(m)室外地面标高(m)室内±0.00标高(m)基础形式基础底面标高(m)预估柱荷载或单位荷载1#住宅剪力墙18F/-1F54.0498.90499.00筏板493.00360kpa2#住宅剪力墙18F/-2F54.0498.90499.00筏板489.00400kpa3#住宅剪力墙18F/-2F54.0498.90499.00筏板489.00400kpa4#商业框架3F/-2F13.9498.90499.00独基+抗水板489.004000kN/柱5#垃圾房框架1F3.0498.90499.00筏板497.80800kN/柱纯地下室框架-1F独基+抗水板493.002000kN/柱纯地下室框架-2F独基+抗水板489.003000kN/柱二、场地建筑环境及地质条件2.1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拟建工程场地位于成都市新都区军屯镇境内,军新路北侧,毗邻成德大道、天府大道,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场地现状主要为拆迁地。场地北侧和东西两侧现状为农田和苗圃,南侧为空闲地,南侧约20m外为现状军新路。场地内标高约为497.23~500.57m,相对高差约3.34m。场地内地势较为平坦。拟建场地地貌单元属沱江水系青白江一级阶地。2.2地层结构据现场勘探资料,构成场地的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填土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和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棕红色砂质泥岩基底。现将其岩性特征自上而下描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填土层(Q4ml)杂填土:杂色,松散,稍湿。场地原始地貌为居民居住区和农田,现已拆迁成空闲地。填土成分主要为黏性土,含碎砖、砼块等建筑垃圾和少量生活垃圾,硬质物含量约10-40%,块径5-20cm,属欠固结土,具湿陷性、较大不均匀性和高压缩性,局部分布于场地地表,约1个月前场地拆迁随意堆填形成,厚度0.5~1.0m。素填土:杂色,稍湿,结构松散。场地原始地貌为居民居住区和农田,现已拆迁成空闲地。填土成分以黏性土、粉土为主,硬杂质含量约5-10%,硬质物成分主要由碎砖砾、瓦砾、碳渣等,块径2-5cm为主,个别10cm,含少许植物根系。广泛分布于场地大部分地段表层和局部杂填土层之下。素填土为数十年前造田运动时堆填形成,自重固结已完成,不具湿陷性,具不均匀性和高压缩性,层厚0.5-1.5m。2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粉质黏土:灰黄、褐黄色。可塑状。由黏粒及少量的粉、细砂粒构成,含少量褐色铁锰质氧化物斑点,裂隙面较光滑,韧性较高。属中压缩性土。广泛分布于场地填土层之下,层厚0.7~4.2m。粉土:灰黄色,稍密~中密,湿~很湿。由粉粒及少量粘粒、细砂粒组成。局部含细砂团块或条带。摇震反应中等,韧性差,属中压缩性土。广泛分布于场地填土层和粉质黏土层之下,层厚0.5~3.1m。细砂:灰黄、青灰色,湿,松散,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次为云母,含少量粘粒。场地内呈透镜状或似层状零星分布于卵石层顶部,层厚0.4~0.9m。中砂:灰黄、青灰色,饱和,松散,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次为云母,含少量粘粒,局部含个别卵石。场地内呈透镜状或似层状零星分布于卵石层中,层厚0.5~4.0m。卵石(Q4al):黄灰~浅灰色。卵石粒径多为2~15cm(局部含粒径>20cm以上的漂石)多呈亚圆状,以微风化为主,极个别处于中等~强风化状态,其含量>50%。卵石成分以石英岩、闪长岩、花岗岩为主,含少许脉石英等。填充物以粘性土、细、中砂为主,局部含少量砾石(上部卵石层(卵石层顶面下1-3m范围内)多以粘土充填为主,下部卵石多以细砂、中砂充填为主)总含量<50%。稍湿~饱和。据区域地层资料,本区基岩(白垩系砂泥岩)以上卵石层厚度约30~35m。根据卵石与填充物彼此间成份、粒径大小、含量多少、分布特征及超重型(N120)动力触探测试结果等,按其密实度又将卵石层分为四个亚层:a松散卵石(N120≤4):卵石含量50~55%,粒径多为2~8cm,排列混乱,彼此不接触,钻进容易。在场地内分布不连续,呈透镜状分布于卵石层顶部或卵石层中b稍密卵石(4<N120≤7):卵石含量55~60%,粒径多为3~10cmc中密卵石(7<N120≤10):卵石含量60~70%,粒径多为5~12cm,一般呈交错排列,彼此间多接触,钻进较困难。多呈似层状、透镜状d密实卵石(N120>10):卵石含量>70%,粒径多为6~15cm(偶见>20cm的漂石),交错排列,彼此间接触,钻进困难。多呈似层状(透镜状)纵观整个场地,卵石层分布连续稳定,其顶部起伏较小。部分地段卵石层上部以松散及稍密状为主,局部夹中砂透镜体;中、下部多呈中密及密实状。未见底。2.3水文地质条件2.3.1场地地表水场地内无地下水分布。2.3.2场地地下水场地内存在的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砂层、卵石层中的孔隙承压水。赋存于含水层(砂层、卵石层)中的孔隙潜水为该场地内的主要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及地表水和周边含水层补给,经地下径流及地面蒸发排泄。勘察时为丰水期,实测的初见水位在砂层和卵石层中,稳定水位约在地表下1.7~4.0m,标高约在509.5m。本区地下水位年变幅2.0~2.5m左右。据调查场地地下水最高地下水位应在511.50m,含水层渗透系数(K)取卵石层30m/d。第二部分设计方案一、编制依据(1)《紫薇佳苑项目总平面图》(甲供);(2)《紫薇佳苑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测)》(2022.11)(3)《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5)《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15);(6)《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2018);(7)《建筑与市政工程地下水控制技术规范》(JGJ/T111-2016);(8)《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2014);(9)《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1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1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12)《成都地区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范》(DB51/T5072-2011)(13)《成都市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管理办法》

成建委发[2009]494号;(14)《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建部37号令)(15)《关于印发〈四川省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的通知》(川建行规〔2018〕3号)二、降水设计方案2.1、场地降水概述本工程±0.00标高相对于绝对标高为499.00m,场坪标高为498.70m-499.15m,需将地下水降水至标高486.0m(地下水影响施工的最低点以下1.0m),降水深度约为12.0m(最大深度,从历史最高水位标高498.0m起算)。本工程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砂卵石含水层中的孔隙承压水,且水量较大,场地降水面积约为:15405.0㎡,基坑周长500.0m,如需将地下水降水至不影响主体施工的最低点,降水难度较大,如遇到雨季(汛期施工)则难度大大增加。根据上述情况,我公司根据规范要求进行计算并结合实际地区经验设计。2.2、降水方式的确定根据工程特点、规范要求及地区降水经验,经过对比降水方式,本工程拟采用管井降水的方法进行。2.3、降水设计及计算2.3.1设计结果如下:井深HW(m)间距(m)沉砂池(座)降水井口数单井出水量(m3/d)基坑总涌水量Q(m3/d)单井水泵功率(KW)30.020.0524989.721592.47.52.3.2计算书见后附2.3.4、施工技术要求①管井成孔直径不应小于600mm,井管内径不小于300mm。②井管及沉沙管采用混凝土预制管;滤管采用填砾过滤器,骨架材料为缠丝包网过滤器,填充砾石粒径为6~12mm,上部井口1m~2m采用黏土封堵,井口应高出地面20cm。③抽水试验结束前,应对抽水井井水的含砂量进行测定,降水管井含砂量的体积比应小于1/100000。④现场施工时,如管井位置与施工布置存在相互冲突必须调整位置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井距不应大于设计值,井位不应设置在地质条件差、距离基坑开挖上口线小于1.0m,、距离建筑物及构造物较近等不利地段。⑤因地下水存在差异性,施工时可能处于雨季(汛期),基坑周边存在河道及周边地下管网存在渗漏等因素,导致实际降水过程中降水困难,建议采取如下措施:=1\*GB2⑴配置大功率发电机及一定数量的大功率水泵(大于设计水泵),降水困难时进行更换。=2\*GB2⑵集水明排,在基坑开挖深度较深处设置集水井。=3\*GB2⑶补设降水井,在基坑降水困难的地段基坑边补充降水井或在基坑内部补设降水井(必要时且需相关单位同意方可实施)。=4\*GB2⑷其他有效措施。2.3.5退水措施本场地排水主要是施工降水,降水采用管井降水法,退水过程如下:降水井水泵—内排水主管道沉淀池(三级沉淀)外排水主管道市政雨水排水口(建议排水至南侧沟渠)。施工单位施工前应合理布设管道及沉淀池位置,严格控制含砂率,抽排水应符合主管部门相关规定。2.3.6降水对相邻建筑物影响评价地下水位下降会引起地基土自重应力增加,使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但这种变形应具备的条件的是基底以下有较厚的常处于自然水位以下的可压缩性土。拟建物将采用天然地基作为地基持力层,其为中~低压缩性的卵石层,不会因为地下水位的升降而对建筑物产生影响。对于基坑工程及周围市政设施有一定影响,但由于采取了窗式泄水、反滤层及明排等措施,发生流砂等不利现象的可能性较小,不会对基坑工程产生不利后果,但在降(抽)水过程中必须按规定进行监测。三、支护设计方案3.1场地环境情况拟建工程场地位于成都市新都区军屯镇文昌村境内,军新路北侧。基坑周边环境情况如下:绝大部分地段地下室轮廓线距离用地红线约5-7m。拟建场地红线西侧和北侧外为苗圃,场地红线东北角外约3m有乡村道路分布;红线南侧外为拆迁空闲地;红线东侧外为苗圃和拆迁空闲地。场地西侧有燃气管线分布。基坑周边2倍基坑深度范围内无既有建筑分布。整个红线场地内:场地较为平整,存在一根燃气管线斜穿拟建场地,项目实施前均需迁改或拆除。场地环境详见现场环境图。3.2基坑支护设计根据《紫薇佳苑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以及设计图纸、现场实际情况,根据规范该项目基坑等级为二级,基坑侧壁重要性系数ro=1.0。经计算、比较、分析,支护形式如下表:基坑支护选型及相关参数如下表:3.2.1分段支护情况表分段±0.00(m)基础底标高(m)整平标高(m)开挖深度(m)支护形式AB499.00492.20498.706.5悬臂排桩BC499.00490.70498.708.0锚拉桩CD、EA499.00489.15499.1510.0锚拉桩DE499.00489.15499.1510.0锚拉桩3.3基坑支护设计概要①设计参数的选择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3.2.2-1指标土名重度粘聚力标准值内摩擦角标准值压缩模量承载力特征值基床系数挡墙基底摩擦系数γCkΦkEsfakKμKN/m3KPa度MPaKPaMN/m3--杂填土18.066素填土18.51010粉质黏土19.722135.9160160.28粉土18.613125.0100100.26细砂18.5—208.18080.25中砂19.0--2612.2110110.28松散卵石19.5--3017.0200200.33稍密卵石21.0--3524.4310350.35中密卵石22.0--3841.5600450.40密实卵石23.04252.0800600.42排桩支护设计指标建议值表3.2.2-2桩基类型岩土名称锚杆(索)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qsk(kpa)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MN/m4)相应单桩在地面处的水平位移(mm)杂填土162.56素填土202.86粉质黏土40146粉土44106细砂38108中砂50146松散卵石1101002稍密卵石1401502中密卵石1802002密实卵石2402402=2\*GB3②基坑坡肩荷载要求:基坑上口边3.0m范围内静止一切荷载,3.0m至一倍基坑深度范围内荷载均不大于15.00kN/m2。3.4计算方法计算采用理正深基坑支护设计计算软件7.5进行设计计算,计算结果见附录计算书。3.5支护设计一、排桩支护段①支护桩设计如下表:各分段支护桩参数详表分段桩顶标高(m)桩号/数量(根)桩径/桩芯距桩身主筋螺旋箍筋加强箍筋桩长(含冠梁)(m)AB498.001-21#/21d1200@250020C20C10@150C20@200011.5BC498.0022-86#/65d1200@250024C20C10@100/150C20@200012.5CD、EA498.0087-143#、164-197#/91d1200@250024C20C10@100/150C20@200015.0DE498.00144-163#/20d1200@250024C20C10@100/150C20@200015.0技术要求及说明:1、施工前应查明施工区的地下管网情况,调查清楚后方可进行正式施工。2、成孔方式为旋挖机械成孔泥浆护壁的方式进行,如遇地质条件较差成孔易塌孔地层应采用化学泥浆及下钢套筒等措施进行,旋挖成孔垂直度、孔径、桩位等主控及一般项目应满足规范及验收要求;3、支护桩桩身混凝土采用C30水下混凝土,纵筋为HRB400E三级螺纹钢筋并均匀布置,加强筋采用C20@2000设置并与主筋焊接(可适当加密),箍筋采用C10@100/150(HRB400E)螺旋布置,箍筋与主筋的连接方式为绑扎。4、桩身混凝土应从冠梁底标高起进行超灌,超灌高度不小于0.8m,待后期达到砼强度后冠梁施工前对超灌部分凿除,桩身纵筋锚入冠梁长度750mm,桩身及冠梁混凝土保护层不小于50mm。5、桩身纵筋加长采用机械连接的方式进行,接头性能及材料性能均应满足相关技术指标及要求,钢筋接头同一截面的布置应满足规范要求,6、其它未尽事宜按相关规范执行。=2\*GB3②锚索设计如下表:分段锚索道数锚索总长度(m)自由段长度(m)锚固段长度(m)锚索规格锚索锁定值(KN)轴向拉力标准值(KN)锚索水平间距(m)锚索孔直径(mm)BC一道20.07.013.03束As15.22523152.5150CD、EA一道20.08.012.03束As15.23183972.5150DE一道22.08.0014.03束As15.23294112.5150技术要求及说明:①锚索正式施工前应对锚索影响范围内的地下管网、建筑物基础及地下管线等进行详细调查后方可正式施工。②锚索正式施工前应进行基本实验,基本实验应选择相似地层进行,每种类型的锚索基本实验根数不少于3根,实验锚索不应作为工程锚索使用。③锚索孔设置在桩身上,成孔采用潜孔钻,跟管钻进的方式进行,成孔直径150mm。④锚索为3束Φ15.2钢绞线(材料强度为1860MPa钢绞线)制作(详见锚索大样);⑤锚索孔内注浆采用纯水泥浆,注浆用水泥为P·O42.5级以上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为0.4-0.45,注浆体强度不小于25MPa,一次注浆压力不小于0.5MPa,二次注浆压力不小于2.0MPa,一次注浆初凝后进行二次注浆。⑥锚具采用YM型或其他满足强度要求的锚具。⑦锚索应预留不小于1.5m,并做好保护。⑧其他未尽事宜按相关规范执行。③支护桩顶部冠梁设计如下表:冠梁宽度(m)冠梁高度(m)冠梁箍筋冠梁主筋冠梁混凝土1.20.8C10@200C20(HRB400E)C30说明:1、冠梁施工前应对桩顶混凝土进行凿除,宜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凿除后的钢筋应进行调直。2、冠梁模板安装须满足混凝土模板施工要求。浇筑混凝土前,必须清理干净接触面之间的残渣、浮土和积水,保证桩顶与冠梁连接紧密。3、其他未尽事宜按相关规范执行。=4\*GB3④桩间、桩顶及网喷支护施工如下:桩间支护采用挂网喷射细石混凝土的方式进行,钢筋网采用C10@150,采用湿喷工艺,坡面喷射混凝土厚度为100mm,强度C20。桩间支护设置C16@500横向加强筋,加强筋应与桩身采用植筋连接,植入钢筋长度不小于150mm。冠梁顶部采用1:1自然放坡并喷射C20厚度100mm砼,坡顶向基坑外侧1.0倍基坑深度或红线范围内需采用C20砼硬化封闭。四、其它支护设计及计算如该项目存在基坑开挖深度未超过3.0m,且1倍基坑深度范围内无管网及重要建筑(构)物等,则采用1:1自然放坡+100厚C20素喷支护型式,另基坑地面沉降变形计算结果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五、施工监测施工单位对该基坑施工过程中应进行必要的施工监测,并且建设方应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进行第三方监测,监测单位应编制监测方案,监测方案应经建设方、设计方等认可方可实施。5.1变形监测设计本基坑护壁为临时性支护。根据工程性质、建筑环境及护壁设计要求,该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二级,重要性系数r0=1.0,基坑设计使用时间为12个月,从基坑开挖至基底算起,如超过设计施工年限,建设方应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进行安全鉴定,鉴定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或采取加强措施。本次监测范围包括基坑开挖上口线2.0倍基坑范围内的应检测项目。(1)监测项目①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②围护墙(边坡)顶部竖向位移;③地下水位;④周边地表竖向位移;⑤建筑物竖向位移、倾斜、水平位移、裂缝及地表裂缝⑥道路竖向位移(2)监测频率基坑类别施工进程监测频率一级开挖深度h≤H/31次/(2-3)dH/3~2H/31次/(1-2)d2H/3~H(1-2)次/d底板浇筑后时间(d)≤71次/1d7~141次/3d14~281次/5d>281次/7d二级开挖深度h(m)≤H/31次/3dH/3~2H/31次/2d2H/3~H1次/d底板浇筑后时间(d)≤71次/2d7~141次/3d14~281次/7d>281次/10d注:1h基坑开挖深度;H基坑设计深度。2支撑结构开始拆除到拆除完成后3d内监测率加密为1次d3基坑工程施工至开挖前的测率视具体情况确定。4当基坑设计安全等线为三级时,监测频率可视具体情况适当降低。5宜测、可测项目的仪器些测率可视具体情况适当降低。(3)监测预警值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预警值如下:序号监测项目报警值累计值变化速率1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3032围护墙(边坡)顶部竖向位移3033周边地表竖向位移303基坑工程周边环境预警值如下:序号监测项目报警值累计值变化速率1地下水位20005002建筑结构裂缝既有1.5新增0.2持续发展2地表裂缝既有10新增3持续发展3邻近建筑物位移小于建筑地基变形允许值2说明:1、监测数据达到监测预警值时,应立即预警,通知有关各方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2、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进行危险报警,并应通知有关各方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①基坑支护结构的位移值突然明显増大或基坑出现流砂、管涌、隆起、陷落等;②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新松或出的迹象;③基坑周边建筑的结构部分出现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④基坑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或地下空洞、地面下陷;⑤基坑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泄漏等;⑥冻土基坑经受冻融循环时,基坑周边土体温度显著上升,发生明显的冻融变形;⑦出现基坑工程设计方提出的其他危险报警情况,或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进行危险报警的情况。(4)监测点布置支护结构的变形监测点布置于基坑周边坡顶盖层外边缘,共布置25个基坑变形监测点(见“平面图”)。另外按变形测量要求在适当位置设置3个观测基准点。五、信息化施工、动态设计和应急预案1、本工程必须按信息化施工要求工作,记录施工揭露的实际工程地质条件、现场调查了解的周边环境情况,按照设计要求对基坑变形和支护结构应力进行监测,及时整理分析监测资料,以上信息及时反馈给设计人员,便于设计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支护结构的可靠性,必要时对设计进行相应的调整。2、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对基坑进行回填,再对支护结构进行加固,加固工作完成后,再继续开挖土方。第三部分施工要求一、基坑检测及质量验收材料:进场原材料如水泥、钢筋、锚索等应进行抽样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进场混凝土应进行取样送检。桩身:冠梁施工前应进行桩身质量检测,采用低应变动测法检测桩身完整性,检测数量总桩数的100%,当根据低应变动测法判定的桩身缺陷可能影响桩的水平承载力时,应采用钻芯法补充检测,检测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2%,且不得少于3根。验收:按现行相关规范及文件实施。二、重大危险源的识别2.1、土方开挖注意事项1、施工前必须将坡顶硬化完毕后,方可开挖基坑。2、基坑土方开挖应分层分段开挖,开挖深度不得超2.0m,每段不得超过25m。基坑周边堆载不得超过设计规定。土方开挖完成后,应立即施工垫层,对基坑进行封闭,防止水浸和暴露,并应及时进行地下结构施工。2.2、基坑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地层变化,如地层同勘察报告有重大异常,应通知我院对原方案进行复核及调整,如地基土有超挖现象,应进行分段开挖,开挖换填完毕后方可施工下一段。2、本基坑采用管井降水法进行降水,基坑周边坡顶设置截(排)水沟、集水坑,基坑坡顶按设计和施工要求采用混凝土及时封闭,严禁地表水流入基坑和渗透坑壁土体内。3、场地浅表地层结构受周边施工影响较大,施工过程中若发现地层与设计有较大差异时,应及时通知我院对支护方案进行复核及调整。基坑周边3.0m范围内严禁堆载或重型汽车通过,基坑开挖时不得对支护桩体造成过大的扰动。4、基坑开挖或护壁桩施工中,若发现渗水,应及时通知我院,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设计方案。5、场地内填土层及软弱土层分布较广,基坑内软弱土层具有触变性、基坑支护结构和主体基础施工机具运行及施工作业扰动等因素可能对基坑内被动区土体扰动导致土反力降低,进而影响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基坑内土方作业、主体基础、主体结构施工时,应根据相关规范采取有效的施工手段,减小对坑内土体的扰动,确保施工机具的运行作业及施工质量。三、基坑施工要求及建议3.1总体施工工序施工准备—场地平整—施工放线—降水井施工、抽降水—旋挖桩施工--冠梁施工—顶部截水沟施工—四周硬化—锚索上部土层开挖—锚索施工—锚索下部土层分层开挖—桩间支护分层支护—开挖至基底—桩间支护至基底—马道拆除—马道土方开挖—马道处桩间支护—竣工验收—交付使用。3.2主要分项施工方法1、降水井施工注意事项①管井成孔直径不应小于600mm,井管内径不小于300mm。②井管及沉沙管采用混凝土预制管;滤管采用填砾过滤器,骨架材料为缠丝包网过滤器,填充砾石粒径为6~12mm,上部井口1m~2m采用黏土封堵,井口应高出地面20cm。③抽水试验结束前,应对抽水井井水的含砂量进行测定,降水管井含砂量的体积比应小于1/100000。④现场施工时,如管井位置与施工布置存在相互冲突必须调整位置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井距不应大于设计值,井位不应设置在地质条件差、距离基坑开挖上口线小于1.0m,、距离建筑物及构造物较近等不利地段。⑤因地下水存在差异性,施工时可能处于雨季(汛期),基坑周边存在河道及周边地下管网存在渗漏等因素,导致实际降水过程中降水困难,建议采取如下措施:⑴配置大功率发电机及一定数量的大功率水泵(大于设计水泵),降水困难时进行更换。⑵集水明排,在基坑底部设计排水沟及集水井,场地内部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布置,基坑顶面设置截水沟。⑶补设降水井,在基坑降水困难的地段基坑边补充降水井或在基坑内部补设降水井(必要时且需相关单位同意方可实施)。⑷其它有效措施。由于地下富含地下水的地层起伏不定,降水井滤水管的长度及位置根据地勘报告及现场实际地质情况调整,滤水管应设置于强透水层中。2、排桩施工注意事项(1)支护桩施工应跳桩施工,上部软弱土层采用钢护筒,下部采用泥浆护壁的方式进行。(2)采用旋挖成孔工艺,支护桩施工放线时,应对桩位坐标、各项高程数据进行仔细核算,确保准确无误。(3)(a)偏差不应大于50mm,桩身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b)桩位中心线偏差:沿垂直轴线方向不大于50mm,沿轴线方向不大于150mm;(c)桩径允许误差:+50mm;(d)桩顶标高差:<50mm。(e)孔深误差:+300mm;(f)孔底虚土清理较彻底,由于护壁桩为抗水平力桩,孔底虚土厚度不应大于200mm。(4)施工钻孔时应做好地质层面记录,如发现地质情况与钻孔资料相差较大时,应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协调处理。(5)钢筋接长:主要受力钢筋均采用机械连接,坡面钢筋网采用绑扎,在35d范围内有接头的受力钢筋面积占总面积不大于50%。(6)钢筋笼安放就位前,必须清除孔底沉渣,桩底沉渣不大于200mm。清孔完成后应立即吊放钢筋笼,串筒法水下浇筑工艺浇灌桩身混凝土。首批混凝土拌和物下料后,混凝土应连续灌注。钢筋保护层厚度50mm。(7)钻孔灌注桩应采取隔桩施工,在相邻桩混凝土达到70%的设计强度后,方可对相邻桩成孔施工。(8)钢筋笼露出冠梁底设计标高不宜小于750mm,浇注冠梁前,必须清理桩顶的残渣、浮土和积水,凿毛清洗至设计标高。(9)施工单位应尽可能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确保施工质量。(10)全部支护桩桩身采用低应变进行完整性检测。3、锚索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准备(1)做好测量工作,确定锚固区域,并探得有否障碍物,必要时需清除障碍物。(2)在预应力锚索施工前,参照有关工程类似经验及有关规范、规程结合设计文件要求初步确定有关施工参数,必要时作预应力锚索的特性试验。(3)根据试验确定最终的工程施工参数,确定机械设备、注浆材料、配合比,以及其它施工参数。2)成孔(1)钻孔前,根据设计要求和土层条件,定出孔位,作出标记;(2)选择150钻孔孔径的锚杆钻机钻孔。(3)钻机就位后,应保持平稳,导杆或立轴与钻杆倾角一致,并在同一轴线上,倾角20度。(4)施工中根据地质条件可选择三角合金钻头或者螺旋钻头,成孔直径不小于150mm。如地层条件较差,塌孔历害时,采用套管钻工艺。(5)锚固孔的质量必须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a、锚杆孔距水平方向允许偏差±100mm,垂直方向孔距允许偏差±50mm;b、钻孔底部的偏斜尺寸不应大于锚杆长度的3%;c、锚固孔深度应不小于设计长度(高出设计长度0.5~1.0m),也不宜大于设计长度的1%。作为钻孔质量监控的一项措施,施工人员必须认真填写钻孔钻进中原始记录表,详细记录每个孔的进尺情况、地层变化、施工时间及其他特殊情况。4)锚索制安(1)锚索采用是3s15.2钢绞线。锚索定中架或隔离架均按设计要求制作和安装,使锚索处于钻孔中心。锚索自由段须抹一层黄油,并密裹塑料布,套塑料软管、扎牢,与锚固段相交处的塑料管管口应密封并用铁丝绑扎。(2)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中对自由段和锚固段的要求执行,钢绞线锚固段架线环与紧箍环按照设计2.0m间隔设置,自由段按设计要求设置一道架线环,以保证钢绞线顺直。(3)安放锚索杆体时,应防止筋体扭曲,注浆管宜随锚索一同放入孔内,管端距孔底为50-100mm,筋体放入角度与钻孔倾角保持一致,安好后使筋体始终处于钻孔中心,锚索孔口外露700mm以便张拉。(4)安放锚索时,应防止杆体扭压、弯曲,损坏的,按技术要求更换。锚索到位后,再检查一遍排气管是否畅通,若不畅通,拔出锚索,排除故障后重新送索。(5)若发现孔壁坍塌,应重新透孔、清孔,直至能顺利送入锚索为止。5)注浆(1)浆液配合比:水灰比:0.4,水泥:P.O.42.5,根据需要添加减水剂保水剂及其它外加剂。(2)水泥浆搅拌均匀,具有和易性、低泌水性和可注性。(3)注浆前先检查注浆管路,后采用压力注浆方法进行连续注浆。(4)注浆作业应连续,浆液应搅拌均匀,随拌随用。(5)注浆体强度不小于25MPa,一次注浆压力不小于0.5MPa,二次注浆压力不小于2.0MPa,一次注浆初凝后进行二次注浆。6)养护锚索施工完成后10天内为锚孔内的水泥浆的养护时间,在养护期内,不得移动,张拉锚索。7)张拉与锁定张拉前承压面应平整,并与锚索轴线方向垂直。(1)锚索张拉前,应对张拉设备进行标定。(2)锚固体与承压面混凝土强度均达到锚固体设计强度的80%,且大于20MPa时方可张拉,根据经验一般为10天后。锚索验收检测单根锚索承载力,试验数量为锚索总数的5%,且每层不少于3根。(3)锚索张拉应按一定程序进行。锚索张拉顺序,应考虑对邻近锚索的相互影响。(4)锚索张拉之前,应取0.1~0.2倍设计轴向拉力值,对锚索预张拉1~2次,使其各部位的接触紧密,杆体完全平直。(5)锚索张拉控制应力不应超过0.65倍钢绞线强度标准值。锚索张拉至1.1~1.2N(锚索设计轴向拉力值),保持10~15min,然后卸载至锁荷载进行锁定。锁定后48h内,应力损失超过10%时应进行补偿张拉。(6)紧箍环及架线环可用定型产品代替,但必须保证尺寸适中,保证锚索在孔内居中。(7)锚杆锚筋采用∅s15.2钢绞线(强度等级1860MPa),钢绞线除油、除锈,自由段涂黄油,套PVC管,锚孔外预留1.5米张拉段。(8)设置导向帽为保证锚杆顺利下锚,导向帽可采用∅8钢筋弯折焊接并用8号铁丝绕制。8)注意事项(1)锚索正式施工前需进行基本试验,基本试验的目的为测定岩土层与锚固体之间的摩阻力,并作为复核修改设计的依据。(2)预应力锚索张拉应在锚固体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张拉应按照相关规范分级张拉。锁定后48h内,应力损失超过10%时应进行补偿张拉。(3)施工过程中应复核地层情况,须保证锚索锚固段位于卵石层中,当地层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调整锚索施工角度。(4)未尽事宜参照相关规范、规程及文件执行。4、桩间土支护施工注意事项(1)桩间土挂钢筋网,喷射C20细石混凝土进行支护,喷射混凝土厚度100mm。(2)钢筋网双向C10@150*150;桩间支护采用加强筋与桩上植筋固定,植筋型号为C16,植筋长度150mm,土层竖向间距1.0m。(3)应分层及时支护、避免垮塌,分层厚度一般不超过2.0m,地质条件较差段不超过1.0m。(4)桩间护壁须设置泄水孔,竖向间距同加强筋,水平间距同桩间距。5、冠梁施工注意事项(1)冠梁混凝土强度等级C30,钢筋保护层厚度50mm。(2)旋挖桩冠梁施工前应清除支护桩顶的浮浆松软层,梁底部应坐落在支护桩顶新鲜混凝土面上,支护桩钢筋露出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浇注砼前,必须清理干净残渣、浮土和积水,保证桩与梁牢固连接。当由于特殊原因必须留设施工缝时,须按规范要求对施工缝进行处理,冠梁施工缝不应设置在转角及其附近15m范围。(3)主筋采用机械连接。(4)冠梁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水平和竖向误差不超过50mm。断面不得小于设计断面。(5)冠梁未达到强度等级前不得开始基坑土方开挖。6、钢筋(1)钢筋采用HPB400E级,材质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及《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2)钢筋笼主筋必须采用机械连接接头;其余钢筋采用闪光对焊或机械连接接头,若采用焊接接头,钢筋焊接前必须按施工条件进行试焊,合格后方可施作。焊接工艺及质量按国家现行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的有关规定执行。(3)焊条:焊接HPB400E级钢筋时,焊接熔敷金属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应满足(GB/T5117-2012)和(GB/T5118-2012)的规定。3.3、土方开挖及回填要求1、开挖坡度的确定根据场地土层情况、基坑开挖深度、支护类型及基坑周边荷载情况等,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确定该基坑开挖放坡系数,利于边坡稳定。2、测放开挖线根据基坑土方开挖放坡量,结合平面控制点,用全站仪测放出基坑开挖上口线的控制点,并用木桩做出标志,用白灰画出基坑开挖线。3、选择合理的开挖顺序基坑开挖应从里到外,从上到下依次分层、分段开挖,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不得碰撞支护结构、测量标志和监测装置等,严禁野蛮施工。基坑边堆载不得超过支护设计规定的堆载值,弃土应尽量及时运走。开挖基坑时,不得破坏基底土的结构,也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