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点:复句_第1页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点:复句_第2页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点:复句_第3页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点:复句_第4页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点:复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点:复句

复句: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组成。

分句是结构上类似的单句而没有完整句调的语法单位。

复句中的各个分句之间一般有停顿,书面上用逗号,分号或冒号表示;

复句前后有隔离性语音停顿,书面上用句号或问号,叹号表示。

语法上指能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当于单句的分段的句子,

如:海花才落,杏花又开了I河不深,可是水太冷I明天不下雨,我们上西山去。

这三个复句各包含两个分句。同一复句里的分句,说的是有关系的事。一个复句只有

一个句终语调,不同于连续几个单句。

复句类型有如下几种:

①并列复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

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

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

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

如: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承接复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

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

常用关联词语有:

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

如: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

③递进复句:

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

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

还)……,况且。

如: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④选择复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事,并且表示从中选择一件或几件。分

句之间就构成选择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

与其……不如……,宁可……也不……,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

么……要么……,或许……或许……,可能……可能……,也许……也许……。

如: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男儿,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

⑤转折复句:

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

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有:

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去人而、还是)……,但是,但,然而,只

是,不过,侄竟然。

如:他小小年纪,胆量可不小啊。

⑥假设复句:

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

果。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假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常见的关联词语是:

如果(假如、倘若、若、要是、要、若要、假若、如若)……就(那么、那、便、那

就)……,即使(就是、就算、纵然、哪怕、即便、纵使)……也(还、还是)……,

再...也....。

如:如果老王不能前去,那就让我去吧。

⑦因果复句:

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

说明因果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是客观事

实。

常用关联词有:

因为(因)……所以(便)……,由于……因而……,因此,故此,故而,之所

以……是因为……。

推论因果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分句由此推出结论,结论是主观判定的,

不一定是事实。

常用关联词有:

既然(既是)……就(那就、便、又何必)……。

如: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

的武器。

⑧条件复句:

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分为

充分、必要、完全等三种类型。

常见关联词语有: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不)……,无论

(不管,不论)……都……。

如:衣服只要干净整齐,越朴素穿着越称心。

判断复句关系,关联词很重要,有一个顺口溜把难记的、易混的整理在一块,请牢记。

“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就是”是选择,“尚且”“何况”是递进,

“尽管”配“还”是转折。

“既然”配“就”是因果,“即使”配“也”是假设,“无论”“除非”和“不

管”,“只有”“只要”讲条件。

⑨解说复句:

一个分句说明一种情况,其他分句对这种情况进行解释、说明或总括。一般不常用关

联词语。

如: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地

站着纺。

⑩目的复句:

一个分句表示实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结果,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

常用关联词语有:为了,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

如: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

这段时间校卫要好好检查校园设施,以免出现安全事故。

⑪多重复句: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并且具有两个以上的结构层次的复句是多重复句。

并列复句与承接复句的区别:

1.并列复句的分句是相互对称的,成平行的雁行式排列。

其基本格式是A,B,C……,分句的排列比较自由,有时可以前后对调。如:

他一边看报,一边听音乐,一边吃饭。

小李今年十八岁,小王二十四岁,至于老陈嘛已是年过古稀了。

2.承接复句的分句排列次序是由分句所表示的时间和事理上的先后决定的,因此,分

句的派顺序不能前后对调。

其基本格式是A-B-C……成鱼贯式的排列。如:

见过了小李和小王,老陈便带着他们到田间去打谷子。

看过报纸,听了两段音乐,他心满意足地去吃饭了。

承接复句与连动句的区别:

1.承接复句的分句有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标出这种停顿。连动句没有。

2.承接复句的分句可以有不同的主语,连动句只能共带一个主语。

3.承接复句在分句间可以用上关联词语,连动句则不能用。如:

过了那树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承接复句)

他上街买菜去了。(连动句)

假设复句与转折复句的区别:

用“即使(就算、纵然、哪怕、纵使、就是)……也……”这组关联词语组合成的假

设复句。

含有转折意思(有的书称为转折式假设复句,有的称之为让步假设复句),它与用

“尽管……还是……”这组关联词语组合成的转折复句最容易混淆,其区别是:

1.让步假设复句前后分句所说的事情都没有成为现实,“即使”表示撇开的是虚拟的

事实,是做最大的假设罢了。

2.转折复句前后分句所说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尽管”所撇开的是既成事实。如:

即使明天刮风下雨,我们也要到达山顶。(“刮风下雨”说不准)

尽管今天刮风下雨,我们还是要到达山顶。(“刮风下雨”是确定的事实)

条件复句与假设复句的区别:

相同点:前后分句的关系都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都是没有实现的事情。

不同点:条件复句着重于条件,假设复句着重于假设。

只要记住条件复句的几种类型和关联词语就很容易区别了。如:

如果美国政府仍然一意孤行搞对抗,中国政府愿意奉陪到底。(假设复句)

只要美国政府仍然一意孤行搞对抗,中国政府就要奉陪到底。(条件复句)

初中阶段要求我们掌握这几种关系的复句:

判断复句类型的关联词:

①并列复句:

常用的关联词是:也、又、还、同时、另外、既……又……、不是……而是……、一

方面...一方面....

②递进复句:

常用的关联词是:甚至、并且、而且、更、况且、何况、反而、不仅……而且……等。

③选择复句:

常用的关联词是:或者……或者……、是……还是……、宁可、要么……要么……、

不是……就是……等。

④转折复句:

常用的关联词是:但、但是、反倒、去人可、可是、然而、只是、不过、虽然……但

是……等。

⑤因果复句:

常用的关联词是:由于、因此、因而、所以、以致、因为、可见、既然、因为……所

以……、既然……就等。

⑥条件复句:

常用的关联词是:就、便、只要、只有……才……、除非……才……、只要……

就……、无论……都……等。

⑦假设复句:

常用的关联词是:那么、便、要不然、否则、如果……那么……、要是……就……、

即使……也……等。

区别单句与复句:

正确区别单句与复句,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情达意,单句与复句一般比较容易区别,

但有时也比较容易混淆.

一、语音停顿:

复句的分句间一般有较长的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单句不论长短,都有表示这

句话说完了的语调,在结尾有一个较大的停顿,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表示。

如:(1)他有个妹妹在上海读大学。(2)他有个妹妹,在上海读大学。

例(1)句子内部没有语音停顿,一句话表达了一个意思,是单句。

例(2)由于句子内部有较大的停顿,成为两个分句,表达了两层意思,所以是复句。

二、关联词语:

复句一般使用关联词语,或成对使用,或单独使用,甚至不用,单句大都不用。

如:(3)我回到北京去看你。(4)我回到北京就去看你。(5)他们爱祖国,爱人

民,爱和平。

例(3)很显然是音句,

例(4)用了关联词语“就”使整个句子成为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紧缩复句。

例(5)虽然没有使用关联词语,但也可以看出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

三、结构关系:

复句中的每一个分句都不作另一个分句的任何成分,它们之间没有谁包含谁关系,单

句相反。

如:(6)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7)公差催人上路,像屠夫赶牛羊一

样,

例(6)、(7)看起来都是由两个句子组成的,但结构关系不一样。

例(6)是由两个主谓结构的分句组成的一个复句,

例(7)后面半句在结构上是全句的一个句子成分,所以是单句。

四、意义关系:

复句中各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常常用关联词语来表示,但有时并非所有复句都使用关

联词语,甚至会出现可作单句或可作复句的句子,这就要结合句子的意义关系来考虑,

如(8)凝视着窗外的同学,脸上露出了笑容。

由于人们对例(8)意义理解的角度不同,结论就不同。如果“凝视窗外的”是这个

“同学”则为单句:如果“凝视窗外的”前面另有主语,比如“他”则为复句。

区别单句复句不外这四种方法,但多数情况下我们是综合运用,以便尽快得出结论。

多重复句的分析:

结构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叫多重复句。有两个层次的叫二重复句,有三个

层次的叫三重复句,其余依次类推。多重复句是由一重复句扩展而成的。分析多重复句的

步骤:

①总览全局,确定分句数目。

②理解全句语义,确立第一层次。

③辨析关联词语,依据搭配关系逐层分析。

分析多重复句可以采用符号法和框式图解法。如:

符号法:

①有些人背上虽然没有包袱,口(并列)

②有联系群众的长处,I(转折)

③但是不善于思考,II(并列)

④不愿多动脑筋多想苦想,H(因果)

⑤结果仍然做不成事业。

①他后来还托他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II(并列)

②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I(转折)

③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相关初中语文知识点:划分句子成分

句子:

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根据用

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划分句子成分:

根据词或词组在句子中的结构关系,句子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这些组成成分

就是句子成分。

符号:

主语=谓语一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①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

补充成分是:定语、状语、补语。

②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可用II划开。

句子成分:

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作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叫句子成分分析法,

即用各种方法标出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次要成分(状语、补语)。

句子成分有六种一一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一、主语

多表示人或事物,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

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例

如:

(1)主语(偏正短语)+谓语结构:今天晚上II特别冷。

(2)状语(时间)+主语(代词)+谓语结构:[明天这个时候],我们H就可以走出

戈壁滩了。

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的主语句。例如:

(1)主语(动词)+谓语结构:笑II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2)主语(形容词联合短语)+谓语结构:公正廉洁II是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

二、谓语

是用来陈述主语的,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谓语可以由动词来

担任,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

(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例如:

主语+谓语(状语+动词+补语)结构:他口[只]答应了〈一声〉。

主语+谓语(动词+补语+定语+宾语)结构:南海一中II留下〈过〉(许多人)的梦。

主语+谓语(状+动+补+宾)结构:我H[最近]去〈了〉〈一趟〉北京。

(2)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做谓语。例如:

主语+谓语(形容词+的)结构:太阳II热烘烘的。

主语+谓语(形容词+补语)结构:人参这种植物,II娇嫩〈极了>“

主语+谓语(状语+形容词+补语)结构:说话H[要]简洁〈些〉。

(3)主谓短语做谓语。例如: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结构:这件事口大家都赞成。

(4)名词性词语做谓语。这种情况很少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可参考文言文中的

判断句。例如:

主语+谓语(名词短语)结构:鲁迅II浙江绍兴人。

主语+谓语(名词)结构:明天II教师节。

主语+谓语(定中短语,表容貌)结构:她II大眼睛,红脸蛋。

三、宾语

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动词的后头。

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宾语从句等来担任。

(1)名词性宾语。例如:

玫瑰花

我给你们俩十朵,给你紫红的,给她粉红的。

(2)谓词性宾语。例如:

最有效的防御手段是

进攻

o(动词作宾语)

谁说

女子不如男

?(主谓短语作宾语)

早上一起床,大家发现

风停了,浪也静了

o(复句形式作宾语)

四、定语

是名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可以由名词,形容词和起名词和形容词作用的词,短语担任。

如果定语是单个词,定语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如果是词组,定语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

(1)描写性定语,多由形容词性成分充当。例如:

(弯弯曲曲)的小河。青春气息。(风平浪静)的港湾。

(2)限制性定语:给事物分类或划定范围,使语言更加准确严密。例如:

(晓风残月中)的长城。(野生)动物。(古城大理)的湖光山色。

(3)助词“的”:定语和中心语的组合,有的必须加“的”,有的不能加“的”,

有的可加可不加。

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通常不加“的”,例如:(红)花、(绿)叶、(新)学校、(好)主

意等。

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常常加上“的”,特别是用描写状态的词,例如:(晴朗)的天、

(优良)的传统、(动听)的歌声、(粉红)的脸等。

五、状语

状语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可以由副词、短语以及从句来担任。

(1)描写性状语:主要修饰谓词性成分,有的是描写动作状态,有些是限制或描写

人物情态。例如:

他[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小李[很高兴]地对我说。

(2)限制性状语:主要表示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围、

对象、数量、语气等。例如:

[午后],天很闷,风很小。[白]跑一趟。(方式)她的身上[净]是水。(净=全,

表范围)

(3)助词“地”:助词“地”是状语的标志。状语后面加不加“地”的情况很复杂。

单音节副词做状语,一定不加,有些双音节副词加不加“地”均可,例如“非常热?非常

地热”。形容词里,单音节形容词做状语比较少,大都也不能加“地”,例如“快跑、苦

练、大干”。多音节形容词有相当一部分加不加都可以,例如“热烈讨论?热烈地讨论/仔

细看了半天?仔细地看了半天”。

六、补语

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成分。补语都放在中心语后头,除了趋向动词、数量词、

介宾结构和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直接作补语外。

补语多用形容词、数量词、趋向动词、介宾结构来担任,各种关系的词组也常作补语。

(1)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中心语有因果关系,补语常用的是

形容词,少数用动词。例如:

这个字写〈错〉了。她哭〈红〉了双眼。上课前十分钟你得叫〈醒〉我。

(2)程度补语:程度补语很少,限于用“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等,

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的程度,也可以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表示很轻的程度。谓语中

心语多是形容词。例如:

心里痛快〈极〉了。这几天真是烦〈透〉了。这家伙讨厌〈死〉了。比上次要好

〈一点〉。

(3)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中心语和补语中间都有助

词“得”。例如:

有的同学对许多问题想得〈太简单,太浅〉。讲的人讲得〈眉飞色舞〉,听的人听

得〈津津有味〉。他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4)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用趋向动词充当。例

如:

远处传〈来〉了他的笑声。所有的同学都坚持〈下来〉了。人绝不能轻易把生命交

〈出去〉。

(5)数量补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动作持续的时间,或者动作实现以后到目前

所经历的整段时间。例如:

看了〈几遍>。等了〈一会儿>。来了〈两个月〉。

(6)时间、处所补语: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表示动作

的终止地点。例如:

她生〈在南海〉,却不知道死〈在何方〉。这件事发生〈在2021年〉。

(7)可能补语:这种补语的中心语主要是动词,也有少数是形容词。补语有两种,

一种是用“得”或“不得”充当,表示动作结果能实现或不能实现,另一种是在结果补语

或趋向补语和中心与之间插进“得/不”,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例如:

这个东西吃〈得〉吃〈不得〉?作业一定要认真做,马虎〈不得〉。看得清楚,看

〈不〉清楚?

七、中心语

中心语是偏正(定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里的中心成分。

(1)与定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定语中心语”)

定语中心语通常由名词性词语充当,有时谓词性词语也可以做定语中心语。

它跟前面的定语组成偏正短语,多用来做主语,有时也可做宾语等。例如:

(经济)的振兴要靠科学技术。

(2)与状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状语中心语”)

状语中心语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有时也可以由名词性词语充当。它跟前面的状语

组成偏正短语,用来做谓语。

有的同学[上课时][在下面][悄悄]地讲话。

(3)与补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补语中心语”)

补语中心语通常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也可能由短语充当。例如:

那位学生昏侄k过去》了。

我们的校园打扮得〈真漂亮>•

八、独立语

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语没有结构关系,不互为句子成分,但又

是句意上所必需的成分,这就是独立语。

它的位置较为灵活,句首、句中、句末均可。

(1)插入语:

插入语的作用是使句子严密化,补足句意,包括说话者对话语的态度,或引起听话者

的注意。例如:

用“毫无疑问、不可否认、不用说、十分明显、尤其是、主要是、特别是”等表示肯

定或强调或特别值得注意。

用“看来、算起来、我想、充其量、少说一点”等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

有时为了表达这种推测或估计不是说话者做出的,只不过是引用别人的意思,就会用

“听说、据说”等来说明;

有时说话者希望听话一方接受自己的见解,又不愿用一种强调的语气,就会用“请看、

你想、你瞧、你说”等来引起对方的注意,使对方能同意所说的内容。

用“总之、综上所述”等表示总括性的意义,点名下文是对上文归总而来的结论,或

者指出由此及彼,说明另外的事情,这种词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使上下文更好地连

接起来。

还有一些事表示注释、补充、举例的,通常用“也就是、包括、正如”等来表示。

(2)称呼语:

用来称呼对方,引起注意。例如:

你来啦,老师。

(3)感叹语:

表示感情的呼声,如惊讶、感慨、喜怒哀乐等感情和应对等。例如:

嗯,我这就走。啊,多么令人兴奋的景象啊!

(4)拟声语:

摹拟事物的声音,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以加强表达效果。例如:

呼—一呼——狂风夹着沙石扑来了。砰,砰,门外响起了枪声。

句子一般有两种情况

写人、写物(写事、写物)。分析句子时,首先判断是“写人”还是“写物”。

①.写人格式:“谁”+“干什么”

(主语)+(谓语)+(宾语)例:杨亚II写字主

注意:处理复杂的单句时,要抓主干。

例:一中的杨亚?在课桌上写着毛笔字。

②.写物格式:“什么事”或“什么物”+“怎么样”

(主语)+(谓语、宾语)例:猫II捉鱼

主+谓+宾例:一只小猫||在盆边捉了一条大鱼

注意:“是”为典型的动词,一般是“谓语”。

例如:他口是学生

划分句子成分方法:

初中语文划分句子的常考点就是考察句子的基本成分以及句子主干,句子主干指的就

是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以及宾语中心语,只要掌握了句子划分方法,找到句子的主干

将不是难题。

句子主干:

是指把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即由主语的中心语,谓语的中心语和宾

语的中心语组成。

摘取句子主干时,谓语中心词前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的句子,要把否定词语

放在主干中;

碰到中心语是并列短语时,要把整个并列结构摘出来。

句子成分划分的分析步骤:

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一分为二,分成主语和谓语,一般是主语在前,

谓语在后;

第二步,找宾语,有的句子有,有的则没有,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

第三步,压缩句子找中心语,中心语是受修饰、补充或能支配宾语的主干成分;

第四步,找定、状、补语。定语到主语中心语的前边和宾语中心语的前边去找,状语

在谓语中心语前面,补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

句子成分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划分句子的口诀:

①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②看全句、抓中心,缩句先找主谓宾。

主干原句有歧义,恰当带上状补定。

谓语前有状形容,定语修饰主和宾。

“的”“地”“得”要分清,定状补、它标明。

③句子成分要划对,

纵观全局找主谓。

主前定状谓后补,

谓前只有状地位。

“的”定"地”状“得”后补,

宾语只受谓支配。

相关

初中语文

知识点:词性

词性:

词可先粗略的分成实词和虚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的是实

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再细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叹词。

现代汉语词性:

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如“黄瓜、猪、马、羊、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中国。”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品质、

友谊、方法。”

3、表示物质事物(无法分出个体的物质)的名称的叫做“物质名词”,如“火、水、

大米。”

4、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

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

和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

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

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

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

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

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来",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

“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

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

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注意:形容词前能加很。

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2、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

头、间、把、扇”等;

3、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

欧姆、立方米”。

4、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

场”。

代词

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表示指称时,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

定的人、物或某种形状、数量、程度、动作等。他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有

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

如“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别人、

大家、大伙

(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你们自己、大家自己)”。

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

如“谁、什么、哪(问人或事物)、哪儿、那里(问处所)、几多(问数量)、

多、多么(问程度)、怎么、怎样、怎么样(问性质状态)、什么、怎样什么样

(问方式行动)”。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

如“这、那(指人或事物)、这儿、这里、那儿、那里(指处所)、这会儿、那会

儿(指时间)、

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指性质、状态、方式、行动、程度)、

这些、那些、这么些、那么些(指数量)、每、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

某、另、别(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个)”。

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

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

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注意:数词和量词通常被人们称为数量词。

副词

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

如“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亥IJ、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

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

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

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介词

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

为"。

连词

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

如“和、及、或者、或、又、既”。

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助词

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

1、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

2、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

3、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

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

如“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拟声词

这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哗啦啦、呼啦啦"。

词类歌诀:

名词:

人和事物各有名,万千名目可辨清

表示名称即名词,具体抽象有不同

时间空间和地点,方向位置有专称

主宾定谓都可作,名词具有多功能

动词:

世间万物皆运动,于是动词相应生

行为动作和发展,存在消失与变更

心理活动及判断,一概可作谓语用

能愿趋向两动词,配合谓语意更明。

形容词:

人有特征物有形,修饰动名靠形容。

事态动作有性状,描摹性状用形容。

形容词语极丰富,准确修饰需深功。

形容词语功能多,主要充当状谓定。

数词:

数词即为表数目,确数概数和序数。

确数包括整分倍,不定数目是概数。

整数前加老第初,排列顺序是序数。

分数倍数表增加,减少只能用分数。

量词:

表示单位量词全,单位各异按习惯。

事物行动作统计,物量动量分两款。

量词数词相结合,数量短语功能全。

动量短语居动后,物量短语在名前。

代词:

代词代替人事物,按照作用分三族。

人称代词我你他,咱们自己和大家。

疑问代词谁什么,进地性状数如何o

提示代词这和那,每名某另别其他。

副词:

副词修饰动与形,范围程度与时间。

肯否估计与情态,语气频率用法全。

稍微没有全都偏,简直仅仅只永远,

已经曾经就竟然,将要立刻刚偶然,

渐渐终于决忽然,难道连续又再三,

也许必须很非常,最太十分更马上,

越极总挺常常再,屡次一定也不还。

时名副名看加在,名前可加副不来。

前很后名都不行,单独回答更不能。

介词:

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修饰动形要记牢。

助词:

结构助词的地得,时态助词着了过,

语气助词啊吧呢,他词后边附加义。

连词:

和同与跟关中间,或者以及带关联。

介词连词难分辨,换位不变才是连。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

一、词类定义

词类是指词的语法分类。对于个体的词来说,它所属的词类也称词性。

二、词类划分依据

古代词类划分的标准有两个:语法功能和意义。

语法功能:主要是指能否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以及充当什么样的句子成分;

意义:是指词是否具有词汇意义以及具有什么样的词汇意义。

依据这两条标准,古代汉语中的词可以划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1.古代汉语判断句:

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对事物的属性做出判断的一类句子。

2.被动句都是动词谓语句。

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就是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施受关系的不同来加以区分的;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该句子就是主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该句子就是被动句。

3.古代句子成分的位置。

语序,指充当句法成分的词语在句中的位置顺序。

汉语语序的基本规律是诸主谓关系,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动宾关系,动词在前,宾语在后;

偏正关系,状语、定语在中心语前,补语在中心语后。

古代汉语特殊语序中主谓倒装好宾语前置现象。

主谓倒装句,谓语提前到主语之前。宾语前置句,宾语置于动词之前。

4.古代句子成分的省略。

省略是句子被省略了其中某个部分成分个,被省略部分一般可以从上下文找到并确定

地补上。

5.词类的活用。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首先确定其属于实词或虚词,以及属

于实词或虚词大类中具体属于名词……)。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三、实词和虚词。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而且具有一定词汇意义。

虚词则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没有词汇意义。

实词的分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和副词。

虚词的分类:虚词可以分为:介词、连词、语气词。

相关初中语文知识点:词语的结构

词语的结构包括词的结构和短语的结构。

词的构成方式:

一、按音节可分为单音词和多音词。

单音词就是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多音词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

二、根据词的不同内部形式,可以把词分成单纯词和合成词。

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单纯词各个音节本身没有意义,只有合起来才能表

示意义。

多音节的单纯词又可以分为①连绵词②叠音词③音译外来词④拟声词。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合成词,在构词中体现基本意义的语素叫词根,

粘贴在词根的前后表示附加意义的语素叫词缀。

根据词根、词缀的结合情况,合成词的结构方式分为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种类

型。

1、复合式:

至少由两个不相同的词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