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教材新设计】“生命的诗意”:一梦江湖寄此生一必修(上)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前言
新教材开始使用了,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参悟课程理念是教学一线教师最为常见的理
解途径。去年调查时,很多老师喜欢问的就是:什么时候有教学设计。为此,借助温州市核
心素养项目组的力量,我们组建了开发教学设计的八个小组。八个小组的成员在没有先行的
经验条件下,自行学习有关理论,借鉴名家设计,多次线上线下讨论,终于形成了今天的教
案。只是很可惜,没有贴切我们的初衷一一能开发出基于课堂实践过后的教案,因为刚值疫
情期间,没有办法实践。现在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教案,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甚至个别教
案理念较为陈旧。所以大家在借鉴的时候,多多进行自己的思考,提倡拿来主义。亦可在教
师之间进行完全出自教学目的的讨论,以期对新教材更好的把握。
教学设计
、
单元教学导语
-••、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诗词意象,欣赏诗词意境,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以及采用的不同风格,并能将风格品
鉴的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诗词中。2.准确定位体现“虚”与“实”艺术特点的诗句,体会作者的
表达意图,编写艺术特色条目,选取示例并评析。3.通过群词鉴赏,比较不同诗人作品的相
同文化、精神所指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词作所体现的诗人生命的韧度。4.区分不同诗词的情
感基调和音韵节奏,用声音、表情、动作共同演绎诗歌情感,表现不同的语言艺术,自主录
制完成诗歌朗诵作品。5.从不同角度,结合具体诗句,有理有据地完成文学短评,运用论据
去论证和评述论点,在表达实践中发展批判思维与创造思维。
*.、
单元情境与任务
四、
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教学设计共五课:
课前:检阅资料,填写表格及写导读小语
第一课:轻与重——意象的积累与建构:体会风格(2课时)
第二课:虚与实一意境的感悟与审美:鉴赏手法(1课时)
第三课:出与入一诗人的责任与选择:解读文化(2课时)
第四课:抑与扬——诗歌的吟诵与品悟:吟诵诗韵(1课时)
第五课:旧与新——诗歌的评点与传承:撰写诗评:吟诵诗韵(1课时)
“轻,,与“重”—意象的积累与建构
体会风格(2课时)
第一课时:浪漫与现实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
任务一
【学习目标】
1.勾勒诗歌抒情主人公形象,解读诗歌意象,欣赏诗歌意境,理解诗人的人生境遇,走
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2.了解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的背景,探究诗人创作风格之异,剖析浪漫主义风格和现实
主义之不同、“以重写重”与“以轻写重”之不同。
【活动开展】
情境任务:
某校文学社社刊安排一期古诗推荐专栏,所选诗歌为《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请
你按诗意画两幅插图,再这两首诗做两个链接,一为“化身诗人谈创作”,二为“相同风格再
推荐
(或:语文教材编写组已为第三单元的7首诗歌安排了三幅插图,下次重版时再为《梦
游天姥吟留别》《登高》配置插图,请你按诗意画两幅插图。)
【活动11绘人
根据诗意,描绘诗中的李白、杜甫形象。
篇目诗人形象根据诗中哪些词句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根据学生提到的词句内容作评析和朗读。
参考资料: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
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
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
经攀登过的石径一青云梯。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用远离现实的办
法表示对权贵的鄙弃和不妥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宣告与统治者决绝,蔑视权贵们,去追求“开心
颜”,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此句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
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宋代评论家罗大经说《登高》颈联,他品出了八层意思。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
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
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万里——离家万里,无法回乡(故乡远在长安,战乱纷飞,经济拮据,严武去世,失去
经济支柱,无法回乡)。
秋一一既悲自然的萧索凄凉,又悲人生走到了暮秋。
常一一多年飘泊流浪。从长安转辗甘肃再到成都又到夔州。最后客死于湘江边上的一只
小船里。
作客——寄居他乡,奔波流离。
百年——晚年,时年五十五岁,离他五十八岁去世仅三年了。
多病——身体不好。已患多种疾病。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
臂偏枯耳半聋”。
独——孤独寂寞,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好友严武、李白纷纷去世,与家人远隔万里)
登台——台是高迥处,古人常有重阳家乡登高,祈求长寿的习俗。而如今诗人远离家乡,
满身疾病。在高处望天地苍茫,自身之孤渺,无限悲苦郁积于胸。
尾联“艰难”二字,既指国运,又指自身命运。安史之乱后,国家仍是一片动荡,国运衰
危,民不聊生。此时自己本就度日艰难,奔波流离,困苦不堪的杜甫,却仍是心系国家,关
念苍生。仍不坠“致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之志。连饭都快吃不上了,屋舍都快
没有了,却仍想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才真正担得起这大写的“人”
字,这才是我们千秋诗圣杜甫。
诗人一生好酒。杜甫是喜喝酒,“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忧亦喝酒,“重阳
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生活平静安定喝酒,“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经济拮据为官借债喝酒,“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
古来稀。”真是“莫思身处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不管怎么样,酒能使人暂时忘却,暂
时逃避。而如今呢,生活贫困,无酒饮;年老多病,不能饮,这种忧愁苦闷郁结在心头无处
排解,只得灌注在诗中。更让人读来不由怅惘叹息。
【活动2】配景
在画出两位诗人形象的基础上,添加元素(意象),形成两张完整的插图,以体现两
诗的最重要的诗意。
参考资料:
《梦游天姥吟留别》:神仙聚会的场景通过对浩荡青冥、日月、金银台、霓衣、风马、
纷纷云君、虎鸾、如麻仙人等意象的描写,描绘了一幅神奇壮丽、富丽堂皇、热闹盛大、和
乐融融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惊叹艳羡,向往乐土的情感。
对于神仙聚会,你是怎样的理解?第一种理解,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
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诗人用在幻想世界的自由遨游衬托他在现实世界的失意
和碰壁。诗人即使写梦境,也是着眼于现实。第二种理解,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
然而放浪不羁、桀鹫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
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登高》:“风——急”,叫人感到寒冷;“天——高”,让人感到自己渺小;“猿——哀”,使人
感到凄凉;“渚——清,沙——白”,叫人感到是冷色调,“鸟一回”,让人联想到岂不是诗人的
化身。这里有视觉感受一冷,有听觉感受——悲,有触觉感受一寒,更有心里感受一凄。
情凄遇景冷,景冷因情苦。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耳听哀猿的叫声,
诗人感到悲哀、凄楚、忧伤、绝望。为何一生就如此艰辛呢?居无定所,一生如不系之舟,
贫病交加,亲朋凋零,孤苦似天地一沙鸥。
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
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
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
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
悲凉之情!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那么长江呢?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
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
这四句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有声有色有形,上下联相互照应(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在“悲”的感情基调上又添一层“壮”。
【活动3】化身诗人谈创作
请化身李白或杜甫,针对《梦游天姥吟留别》或《登高》,结合经历背景,从意象运用、
结构章法、创作意图、风格特色中选择一两个点,谈谈诗歌创作。
资料:
李白生平:
14岁立志“安社稷”“济苍生”
25岁仗剑远游,求仕无果
42岁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权贵排挤,赐金放还
54岁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病逝当涂
创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背景: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
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
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
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
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
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
杜甫生平: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在长安应试,落第。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投肃宗,任左拾遗。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漂流到梓州、阖州、夔州,继又漂流到湖北、
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创作《登高》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
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
夔州(重庆奉接)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
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
头,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
任务成果参考:
李白:关于创作意图,老实说,我是追求功名的,“怀经济之才”,能"济苍生''“安社稷”,使
“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自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我
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我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虽有功名心,但我也醉心于道家的思想文化,道家思想培养了我遗世独立、追求自由的精神。
《梦游天姥吟留别》,寄寓现实于理想之中,寄寓生活于幻境之中,寄寓感情于想象之中,
抒发我在遭谗离京后,意欲访道求仙的愤懑。诗中“云霓明灭或可睹''如幻的月色、“潦水荡
漾清猿啼“悲哀的猿啼、“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己暝''蜿蜒曲折的山路,迷眼的花等
等构成了一副瑰丽的天庭幻境。我出梦入梦,往返驰骋,忽焉梦觉,反跌入现实之可悲。最
后忽然笔锋一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自己对朝廷黑暗的不屑与自己
性格的洒脱。梦境是潜意识的幻化,映射当时的心境,全诗虚实结合,来表现了我对现实不
满,不屈服于世俗的叛逆性格。
杜甫:关于创作意图,我个人性格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
给予批评和揭露,我比较关注国家情况的和人民疾苦,可谓“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国家的生死,民族的存亡,人民的苦痛,家庭的不幸,个人的遭际,一切的一切,都是我要写的内容,
有人说我有多愁善感、悲天悯人的情怀。《登高》中你可以感受到我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晚年多病、孤苦无依之悲,国事艰难、壮志难酬,人生潦倒、销愁无途之愁。在诗中我把个
人之愁升华为一种深沉博大、对受苦受难百姓和国家民族存亡有深远意义的感情。
李白:关于意象,我喜欢选用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意象,如向天横的天姥山、青云梯、
海日、天鸡、金银台、霓衣、纷纷云君,这些意象具有超凡的气概,可以曲折地表现我冲决
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表现我飘逸不群的风格;我的意象组合比较疏朗,如“我欲因之梦
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炎U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深水荡漾清猿啼。脚
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
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像疏体的写意画,三两传神之笔可能胜过满纸的勾画。
杜甫:关于意象,我选择具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啸哀猿、孤独鸟,表现我深沉而
忧郁的情思;我的意象组合比较紧密,把几个意象压缩在一句诗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
清沙白鸟飞回“,14个字6个意象,体现出凝重、老成、深沉。
李白:关于结构章法,我没那么讲究,《梦游天姥吟留别》章法疏宕,跳跃性强,但诗
的节律比较急迫,还是有一股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的。
杜甫:关于结构章法,我是很讲究的。“平生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章法的曲
折有致,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我的那首《登高》,全诗前三联皆对,首联句中也对。我的诗意
象之间的脉络分明,章法严密,但节律回旋舒缓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掩盖起来,严密变
为舒畅。首联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
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追求字字精
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
李白:关于风格,我的诗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充满着炽热而真挚的思想感情,在创作
时,当激情用平常语言不足以表达时,我就多用夸张手法;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象征
思想愿望时,我就借助惊人的幻想、神话、历史故事,感情的瞬息万变,思想的奔腾流动,
也带来句式和结构的千变万化等,后人称之为浪漫主义风格。《梦游天姥吟留别》,首先用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来形容天姥山的高峻;中接“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和“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以写出登山的过程和现象;再以“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
忽己暝”描写山势的迂逗曲折及景色迷人;用“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写出山川
的声音雄亮、气势逼人。最后用"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来写仙群来迎的壮观场景,我就想把夸张和浪漫的幻想运用到了极致。
杜甫:关于风格,我希望通过具体、细致的客观描写,体现自己的主观思想。《登高》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
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
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
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我心中也有强烈的感情力量,
每欲喷薄而出时,我深深信奉的儒家思想中中和处世的心态又将那份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
从而显得缓慢、深沉,后人把我的这种情况称之为现实主义风格。
(浪漫主义偏向于抒发个人主观情感、心理感受及理想抱负,现实主义则是注重对现实
社会生活环境和人们生存现状的描写。)
教师总结:
面对自身遭遇的痛苦困境,面对外部世界充满绝望的压抑与沉重,杜甫《登高》一诗以“描
写叙述之重”(悲凉的意象意境)渲染烘托“现实之重”(身世和国事之悲)。这种“以重写重”
的手法偏向于现实主义风格。
李白的诗歌大部分运用夸张、想象、象征等浪漫主义手法来描写奇人、奇事、奇物、奇
境,但其实质却重在表现或显示理想,从而折射现实生活以抒发怀抱。例如《梦游天姥吟留
别》,李白借写梦境寄托思想感情,在神仙世界,虚无缥缈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以
追求神仙境界的美好来抨击现实社会的黑暗。李白采用的是“以轻写重”的方式来化解心中的
苦闷,以“描写叙事之轻”(梦境的轻盈浪漫)去写“生存之重”(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
以轻写重”的手法偏向于浪漫主义风格。
“以重写重”使作品显得庄重、严肃,“以轻写重”也可以获得与庄重、严肃同等的效力。
但是祛除作品沉重的表达形式,以轻松的方式表现自身遭遇和外在世界的沉重,而非改变其固
有的重力,其站立的基点是“重”,“轻”的只是视角和书写方式。
【活动4】相同风格再推荐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兵车行杜甫
车麟偶,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己。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轻,,与“重”——意象的积累与建构
体会风格(2课时)
第二课时:豪放与婉约
—《念奴娇》《永遇乐》《声声慢》
任务二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在理解词的基础上,结合词的意象,想象词的意境,确定词的审美风格。
2.在确定词的审美品格,阐述理由的过程中,学生重点学习运用论据对论点展开论证与
评述,在论、证、评、述的表达实践中发展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
3.学生能够将词的审美风格的品鉴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词的鉴赏中,形成系统的审美观。
【学习基础】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审美鉴赏方面,学生基本能够结合词的意
象,想象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情感,但在审美风格鉴赏方面还缺乏系统的品鉴能力;在思维
发展方面,学生已经初步拥有了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尝试着提出论点,运用论据来佐证
论点。
【专题实施】
主题:豪放委曲总相宜
情境: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审美风格多样,各具特色。走进宋词,自主赏
读几位代表词人的作品,体会不同词作的审美风格,以此为依据编制一本《我的词品》。
任务:编制《我的词品》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资源】
教材资料:包括单元说明、课文、注释及学习提示等。
阅读资料:虞集《二十四品》选文
【活动1]定一品
1.结合课文注释及学习提示等学习资源,通读三首词,理解词的内涵及词人的精神世界。
2.浏览教师提供的《二十四品》选文,选择和三首词可能相关的几种审美品格(如豪放、
委曲、雄健、雄浑、悲慨等)。
3.深入研读书本中关于所选择的几项审美品格的介绍,体会该品格所描绘的审美意境。
4.确定三首词的品格分别是什么,结合文本中的具体意象以及自己对于该词的意境的体
会,写一段文字阐述自己确定品格的理由,要求做到有理有据。
5.在学习小组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围绕“细腻、准确、全面''三级要求进行互评并修
改,选出小组最佳成果与全班同学分享。
【活动2】补一词
1.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在每个确定的品格中再补充1-3首词。
2.选择其中的一首词,结合文本中的具体意象以及自己对于该词的意境的体会,写一段
阐述自己将其归入该品格的理由,要求要做到有理有据。
【活动3】配一图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品格,采取在网络上选择或是手绘的方式,为该品格配上插图。
2.结合该品格中包含的词的意象与意境,写一段文字阐述自己选择该插图的理由,附在
配图的下方。
【活动4】写一评
1.模仿《二十四品》中对于相关品格的描绘,选择一种品格,写一段文字描画其意境。
示例:
冲淡:冲淡,意为冲和淡雅。本品写道,悟入根性,如清潭照物,影象昭昭,饮太和之
气,得自然真髓,如独鹤轻飞,冥然于物,无所对待,像山风轻拂,似修竹潇潇,自在显现,
一片天机,乃此品之境。
2.在学习小组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围绕“准确、优美、个性化”三级要求进行互评并
修改,选出小组最佳成果与全班同学分享。
【学习评价】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历代诗余引吹剑录》)
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沉郁。(《白雨斋夜话》)
张正夫云:“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
云'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有此
词笔,殆间气也。”此论甚陋。十四叠字,不过造语奇隽耳。词境深浅,殊不在此。执是以
论词,不免魔障。(《白雨斋夜话》)
学生结合课堂上的学习心得,选择其中的一句话,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要有明确的观
点,在论述的过程中做到有理有据。
【设计意图】
《二十四品》是以二十四首描画意境的言诗来展示不同的审美品格的文学理论作品,能
帮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诗词的审美品格,提升其审美感受能力。以上学习任务的设计,首先
引导学生了解审美品格的类别及大致内涵;其次,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够对诗词进行辨识及
定品,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词的审美风格;其三,能够将体会到的意境迁移运用到其他诗词
审美鉴赏中,形成系统的审美观;最后,能够基于自己的审美鉴赏,对古今文学评论提出自
己的看法,在鉴赏的同时具备相应的逻辑思维能力。
,,虚,,与,,实,,——意境的感悟与审美
鉴赏手法(1课时)
第三课
虚实境由心生
任务三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准确定位体现“虚”与“实”艺术特点的诗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编写《诗词鉴赏手册》艺术特色条目,选取示例并评析。
【学习基础】
需要有一课时对诗歌的艺术特色涵盖下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
抒情手法、语言特色、结构技巧等知识点的分类整理。并且对本单元所有诗歌内容已经比较
熟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定位“虚”“实”
描写手法中有一种十分常见的手法叫“虚实相生”,在很多同学看来或许只是认为“实”是
真、是现实。“虚”是假,是想象。而今天我们则是要跳出这样的局限,放在艺术手法的全局
中去观照“虚”与“实”。“实”与“虚”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
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为实,梦境为虚……
二、任务:我们班级要编写《诗词鉴赏手册》的艺术特色条目,大家要定义一种手法或特色,
选取示例并评析。
【活动1】剪裁“虚”与“实”艺术手法示例,并评价作者的选择意图。
《短歌行》:化用《诗经》的句子、用典一虚
《归园田居》:田园生活的白描——实
《梦游天姥吟留别》:游天姥的梦境——虚
《登高》:秋景——实,无限时空——虚
《琵琶行》:送客听曲——实,由文字感音乐——虚,琵琶女自述往事——虚,作者苦闷现
实——实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鼻矶景一实,遥想周瑜——虚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一虚
《声声慢》:现状——实,愁——虚
【活动2】归类“实写”版块,从作者具体运用的手法,选取的意象,描绘的意境、表达的情
感切入撰写版块导语,分析“同”是实写的“不同”。(以心境绘生活、用物境描心情)
《归园田居》:田园生活的白描——实
《琵琶行》:送客听曲——实,作者苦闷现实一实
《声声慢》:现状——实
《登高》:秋景一实
【活动3】归类“虚写”版块,从作者具体运用的手法,选取的意象,描绘的意境、表达的情
感切入撰写版块导语,分析“同”是虚写的“不同”。(以彼物言此物、将无形化有形)
《短歌行》:化用《诗经》的句子、用典一虚
《梦游天姥吟留别》:游天姥的梦境——虚
《琵琶行》:由文字感音乐——虚
《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周瑜——虚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虚
《声声慢》:愁——虚
活动四:给自己的手法、示例、解析配上边框并涂色,你会选择什么颜色,为什么?
作业:用同样的方式选取其他艺术特色3个并配上示例和解析,来完善这本《诗词鉴赏手册》。
【板书设计】
“出”与“入”——诗人的责任与选择
解读文化(2课时)
第一课时:儒道文化的碰撞
—《短歌行》《梦游天姥吟留别》《念奴娇•赤壁怀古》《归园田居》
任务四
【群文议题】
困境人生,诗意生命
【学习资源及学情】
学情:学生初读四首诗歌
资源:
1.四首诗作者的生平经历;2.四首诗的鉴赏示例;3.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教学目标】
L比较鉴赏四首诗歌中面对人生困境反映出来的不同突围方式。2.体会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
盾时,不同诗人的思考与选择,解读诗人的精神世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古代有一特殊的群体,“士士人信奉“学而优则仕”,但由于封建选拔制度和官僚
制度的固有缺陷,经常会出现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团,他们可以操控科举结果甚至左右朝廷局
面。于是寒门无高官和官场起伏的现象屡见不鲜。政治受挫的士人们颠沛流离,难以实现自
己的抱负,生活与处境的失意难免使他们无所适从。
二、比较鉴赏,诗人面对人生困境反映出来的不同求解方式。
(一)创设情境:如果生活在古代,你最希望能成为谁的邻居?并说明理由。
1.曹操
困境:宦官出身,社会偏见文才武略人生苦短,功业未就突围方式:招纳贤才,一统天
下。(入世)
2.陶渊明
困境:质性自然、委身官场突围方式:离开官场,退隐田园
3.李白
困境:诗才横溢、不被重用突围方式:傲视权贵、纵情山水
4.苏轼
困境:身份的落差流言的困扰功业未成,被贬黄州突围方式:参透人生,宠辱不惊
(二)困顿人生中,他们活出了生命的?
诗意
“诗意”理解:
对曹操来说,建功遥途是栖居,诗意便是他招纳先才的雄心;对陶潜来说,委身官场是栖居,
诗意便是他悠然南山的境界;对李白来说,现实被弃是栖居,诗意便是放浪形骸山水的浪漫;
对东坡来说,功业未成是栖居,诗意便是宠辱不惊的胸襟;“人,诗意栖居在大地上”——海
德格尔
(三)在困顿的此岸到诗意的彼岸中,需要一座名叫"”的桥梁。(结合阅读余秋雨《苏东
坡突围》)
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
三、读古诗,做今人,让生命在风雨中绽放优雅的情怀。
1.拓展迁移交流历史上成功突围的事例。2.要想成功突围,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教师总结
生活中的我们,因为追求,常常会陷于摆脱困境与重陷困境的过程之中,因而人生是悲
怆性的存在;然而人又不会屈服于命运,人要努力摆脱生存困境,执着追求生命中的爱,这
样才能成功突围,迎来心灵和生命的诗意存在。
五、板书设计
生命突围
积极入世、退隐智慧、纵情山水、宠辱不惊……
“出”与“入”——诗人的责任与选择
解读文化(2课时)
第二课时:诗人生命的韧度
亦是闺中秀亦是林下风
—李清照群词阅读
任务五
【教学目标】
“知人论文”:
1.阅读《李清照传》,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
2.通过人物的不同境遇,对比李清照前后期词作的不同创作风格。
知文品情”:
1.群词阅读李清照的作品,品悟李清照“柔中带刚”的性情,感知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2.感悟李清照词作中的情感意蕴和家国情怀,体会词人生命的韧度。
“知情识人”:
L寻找李清照词作中的特殊意象,评说人物的不同情感寄托,更全面地认识李清照。
2.为你认识的李清照写一段文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对比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教学难点:感悟李清
照词作中的情感意蕴和家国情怀,体会词人生命的韧度。
【教学方法】
营造典型情境;任务驱动;对比鉴赏;诵读品味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基础】
L高一学生,对古代诗歌鉴赏有一定基础,懂得诗歌的意象提取、情感分析、情境解读
等初步技巧。
2.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整本书阅读《李清照传》。
3.利用预习导学案,对李清照做人物分析。
【预习导学案设计】
细读李清照的人物传记还有学案中的相关词作,再来挑战,你的能力等级!
能力一级:
看完人物传记后,为李清照设计人物年谱(或线性轴记事)
能力二级:
根据人物经历的不同阶段,整理归类相应的词作,说说这样归类的理由。
能力三级:
以“我眼中的李清照”为特色,制作人物明信片。
能力四级:
以“我最懂李清照”为话题,寻找李清照作品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意象,说说意象背后的情感
意蕴。
能力五级:
以“我喜欢的易安词”为主题,从学案中任选一首作品,设计词评解说。
能力六级:
以“我心里的一代才女”为话题,为你心中的李清照写一段人物评说。
能力七级:
以“我笔下的易安词”为主题,开展“易安诗词”诗画展示活动。任选一首你喜欢的词作,
或书或画,做成精美的诗配画卷轴,从配画中展现对李清照诗词意境的再现。
【学案作品】
李清照作品列表
[1]醉花阴[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
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蝶恋花[宋]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
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3]点绛唇[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
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4]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一剪梅[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
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6]如梦令侏]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71声声慢[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
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
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8】题八咏楼[宋]李清照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9】添字丑奴儿[宋]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题申报参考:明清“赛会”戏剧研究
- 主持人培训课件7
- 二零二五版大数据分析服务及数据共享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海上风电场设备安装与运维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化妆品牌形象抵押合同
- 2025年定制西服加盟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2025版个人网络借贷平台服务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个人房屋交易智能家居系统升级合同范本
- 2025年借壳上市合同审查
- 二零二五版智慧农业物联网解决方案实施合同汇编4篇
- 蛋糕店服务员劳动合同
- 土地买卖合同参考模板
- 2025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专题一-微专题10-同构函数问题-专项训练【含答案】
- 新能源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 2025年天津市政建设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岩土工程勘察.课件
- 60岁以上务工免责协议书
- 康复医院患者隐私保护管理制度
- 2022年7月2日江苏事业单位统考《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管理岗)
- 沈阳理工大学《数》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初一英语语法练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