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管系统和血液(人体解剖生理学)_第1页
脉管系统和血液(人体解剖生理学)_第2页
脉管系统和血液(人体解剖生理学)_第3页
脉管系统和血液(人体解剖生理学)_第4页
脉管系统和血液(人体解剖生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脉管系统是人体内一套封闭的管道系统。脉管系统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心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淋巴管道淋巴器官淋巴组织概述一、组成

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的关系各级淋巴管心静脉毛细血管组织液细胞动脉1、向全身各器官运送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组织细胞利用。2、把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带到肺、肾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二、功能运输调节分泌心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等激素,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血液循环概念:血液由心室射出,依次流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最后返回心房。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照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称为血液循环。右心室右心房左心房左心室静脉血经右房室口上、下腔静脉血心静脉血左右肺静脉血经肺动脉干动脉血经左右肺静脉动脉血经左房室口动脉血主动脉组织和器官



体循环(大循环)肺循环(小循环)



1、体循环(大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及各级分支→器官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特点:路程长,阻力大,压力高。作用:完成细胞内气体和物质交换。大循环



2、肺循环(小循环)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各级分支→肺泡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特点:路程短,阻力小,压力低。作用:完成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小循环第一节心心(heart)为中空的肌性器官,是心血管系统的动力泵,被腔内的间隔为左、右半心,每半又分为心房和心室。一、心的位置与外形

1、位置和毗邻

心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周围包有心包。约2/3在正中线左侧,1/3在正中线右侧。

前方—胸骨体下部和第2—6肋软骨

后方—平对第5—8胸椎

上方—连于出入心的大血管

下方—膈的中心腱

前面—大部分被肺和胸膜覆盖

两侧—肺和纵隔胸膜

斜位:长轴从右、后、上斜向左、前、下与身体正中矢状面约成45O

2、外形(1尖、1底、2面、3缘、4条沟)

心尖、心底;胸肋面、膈面;左缘、右缘、下缘;

冠状沟、前室间沟、后室间沟、房间沟。心尖朝向左前下左侧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可扪及心尖搏动

心底朝右后上,连有大血管心的外形两面胸肋面膈面左缘右缘下缘三缘四沟:冠状沟、前室间沟、后室间沟、后房间沟心的表面标志心尖胸肋面膈面心底右冠状沟前室间沟后室间沟房室交点房间沟后房间沟后室间沟冠状沟房室交点心的外形(后下面)心有四个腔,左、右心房之间有房间隔,左、右心室之间有室间隔,故左右半心不相通,但在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均借房室口相通。二、心的构造(一)心腔的结构

3个入口:上腔静脉口

下腔静脉口

冠状窦口

1个出口:右房室口(一)心腔的结构卵圆窝(房间隔较薄)

1、右心房2、右心室1个入口:右房室口——三尖瓣

1个出口:肺动脉口——肺动脉瓣腱索乳头肌肉柱三尖瓣复合体三尖瓣环、三尖瓣、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关连,合称三尖瓣复合体。位于右心房的左后方

①左心耳:心外科手术入路。血流缓慢。

②4个入口:肺静脉口

1个出口:左房室口3、左心房

右肺上、下静脉开口左心耳左心室左心房4、左心室(构成心尖)

1个入口:左房室口

(二尖瓣)

1个出口:主动脉口

(主动脉瓣)4左心室左房室口主动脉口二尖瓣腱索肉柱乳头肌二尖瓣复合体:因二尖瓣环、二尖瓣、腱索和乳头肌在功能和结构上密切关连,故合称二尖瓣复合体。心的瓣膜三尖瓣二尖瓣肺动脉瓣主动脉瓣心内血流的方向心内血流的方向(二)心壁的构造

1.心内膜(光滑)

2.心肌层(心壁主体)

心房肌—较薄

心室肌厚—左心室最厚

3.心外膜:包裹在心肌的表

面,浆液性心包的脏层。心间隔

1、房间隔:由心内膜、心房肌、

结缔组织构成。

2、室间隔:室间隔膜部

室间隔肌部卵圆孔未闭

先心病紫绀

(三)心传导系统

心传导系统位于心壁内,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能产生兴奋和传递冲动。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

传导路径: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心室肌细胞。(一)窦房结位置: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功能:心的正常起搏点。(二)房室结位置:房间隔下部右侧心内膜下。功能:将窦房结传来的兴奋发生短暂延搁再传向心室。(三)房室束1、右束支2、左束支3、Purkinje纤维网房室束、束支和Purkinje纤维网的功能是将房室结传来的兴奋迅速传播到整个心室肌。传导过程(四)心的血管:动脉包括:左、右冠状动脉均起于主动脉左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旋支前室间支后室间支右旋支(四)心的血管动脉1、左冠状动脉(1)前室间支:供应左右心室前壁的一部分和室间隔前2/3的血液。(2)旋支:供应左心房和左心室后壁的血液。前室间支旋支前室间支旋支2、右冠状动脉:(1)后室间支:供应左右心室膈面心壁和室间隔后1/3部的血液(2)右旋支:至左心室后壁。分布于左心室后壁的一部分。右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后室间支左室后支(右旋支)心中静脉心大静脉冠状窦静脉心小静脉(五)心包外层:纤维心包内层:浆膜心包脏层壁层心包腔(一)组成四点连线1.左上点第二肋间隙距胸骨左缘外侧1-2cm2.右上点胸骨右缘第三肋上缘向外侧1cm3.左下点左锁骨中线与第五肋间隙交界内侧1-2cm4.右下点在右侧第六胸肋关节处。心的体表投影心音的产生:心脏泵血过程中,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液流动引起机械性的振动所产生的声音。用听诊器可在胸壁适当部位听到。

心音第一心音:发生在心缩期,标志心室收缩开始。特点:音调低。持续时间长。产生原因:心室肌收缩、房室瓣关闭、血液流动冲击动脉壁引起机械性的振动。听诊意义:1、反映房室瓣膜的功能状态。

2、反映心室肌收缩力的强弱。听诊最响:心尖部(左下点)

心音第二心音:发生在心舒期,标志心室舒张开始。特点:音调高。持续时间短。产生原因: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血液流动冲击大动脉根部引起机械性的振动。听诊意义:1、反映动脉压的高低。

2、反映动脉瓣膜的功能状态。

听诊最响:心底部(右上点)

心音

传统的五个听诊区1、二尖瓣听诊区:心尖处2、肺动脉瓣听诊区:胸骨左缘第二肋间3、主动脉瓣听诊区:胸骨右缘第二肋间4、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三肋间5、三尖瓣听诊区:胸骨左缘第四、五肋间

器官外动脉分布的特点:1、对称性、节段性;

2、安全隐蔽、短距离分布;

3、与器官形态功能相适应;4、与静脉和神经伴行。动脉

定义:从心运送血液到全身各器官的血管。一、肺循环的动脉肺动脉干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动脉韧带:在肺动脉干分叉处的稍左侧与主动脉弓下缘之间连的一条结缔组织索,由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形成。动脉韧带肺动脉干二、体循环的动脉(一)主动脉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左髂总动脉右髂总动脉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右左左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升主A主A弓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T4L4T12降主动脉腹主动脉胸主动脉降主动脉(二)头颈部的动脉1.颈总动脉来自于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左侧发自主动脉弓,右侧起于头臂干。头臂干右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分为

颈动脉窦: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壁内有压力感受器,能感受血压的变化。颈动脉窦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后方,是一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动脉壁上,属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压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颈动脉小球:(1)颈内动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的分支沿咽的侧壁上行经颈动脉管入颅分布于脑和视器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枕动脉耳后动脉(2)颈外动脉颞浅动脉耳后动脉枕动脉面动脉舌动脉甲状腺上动脉上颌动脉脑膜中动脉脑膜中动脉分支内眦动脉2.锁骨下动脉左侧起自主动脉弓;右侧发自头臂干。沿肺尖内侧上行出胸廓上口至颈部穿斜角肌间隙于第1肋外缘延续为腋动脉

来源:

走行:右锁骨下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分支:甲状颈干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腺下A肩胛上A肩胛背动脉肋颈干甲状颈干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腺下A肩胛上A肩胛背动脉肋颈干1.腋动脉三、上肢的动脉在第一肋外缘处接续锁骨下动脉于大圆肌下缘移行为肱动脉经腋窝腋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下行经肘窝平桡骨颈高度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2.肱动脉

走行:肱深动脉:肱三头肌

主要分支:量血压听诊部位肱深动脉3.桡动脉

走行:沿肱桡肌与桡侧腕屈肌之间下降至腕部穿第1掌骨间隙入手掌深部末端与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绕过腕骨的外侧到手背

主要分支:肌支:前臂桡侧肌肉掌浅支:拇主要动脉:掌浅支拇主要动脉4.尺动脉

走行:沿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下行至腕部末端与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于屈肌支持带浅面至手掌

主要分支:肌支:前臂尺侧肌肉掌深支:骨间总动脉:骨间总动脉骨间前动脉骨间后动脉掌深支5.掌浅弓和掌深弓掌浅弓:尺动脉末端

+

桡动脉掌浅支掌深弓:桡动脉末端

+

尺动脉掌深支掌浅弓掌深弓指掌侧总动脉指掌侧固有动脉(四)胸部的动脉来自于胸主动脉,其分支有:1.壁支:肋间后动脉:第3-11对肋下动脉肋间后动脉2.脏支:支气管支食管支心包支(五)腹部的动脉来自于腹主动脉,其分支有:1.壁支:(2)腰动脉:4对(1)膈下动脉肾上腺上动脉膈下动脉肾上腺上动脉腰动脉2.脏支:成对(1)肾上腺中动脉(3)睾丸动脉(卵巢动脉)(2)肾动脉肾上腺下动脉肾动脉肾上腺中动脉肾上腺下动脉睾丸动脉不成对(4)腹腔干(5)肠系膜上动脉(6)肠系膜下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

腹腔干: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脾动脉食管支胃网膜左动脉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胃右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动脉胆囊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空肠动脉回肠动脉阑尾动脉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

左结肠动脉

乙状结肠动脉

直肠上动脉(直肠上2/3部)六、盆部的动脉来自于髂总动脉。髂总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1.髂内动脉壁支闭孔动脉臀上动脉臀下动脉脏支脐动脉膀胱下动脉直肠下动脉阴部内动脉子宫动脉膀胱下动脉膀胱上动脉闭孔动脉脐动脉臀上动脉臀下动脉阴部内动脉直肠下动脉子宫动脉输尿管2.髂外动脉沿腰大肌内侧缘下行经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至股前部,移行为股动脉髂外动脉(七)下肢的动脉1.股动脉走行:经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接续髂外动脉通过股三角进入收肌管经收肌腱裂孔至腘窝,移行为腘动脉股动脉2.腘动脉于腘窝深部下行,至小腿骨间膜上方分为胫前、胫后动脉。腘动脉3.胫后动脉于小腿肌后群浅、深层之间下行经内踝后方转入足底分为足底内、外侧动脉走行:

分支:腓动脉足底内侧动脉足底外侧动脉腓动脉足底内侧A足底外侧A足底深弓4.胫前动脉穿小腿骨间膜上方至前面沿小腿骨间膜前部下降于踝关节前方移行为足背动脉走行:胫前动脉分布:小腿前群肌5.足背动脉足背动脉静脉脉管系统

特点(与动脉相比):1、接受属支,口径逐渐变粗。

2、管壁薄,管径大,弹性低;

3、起自毛细血管,血液流速慢,压力低;

4、数目多,血容量大;

5、静脉瓣;

6、体循环静脉有浅静脉、深静脉之分;

7、静脉之间有丰富的吻合支。一、概述

定义:运送血液回心的血管。深静脉浅静脉特殊静脉:硬脑膜窦板障静脉二、肺循环的静脉肺静脉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左上、左下肺静脉右上、右下肺静脉三、体循环的静脉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心静脉系(一)上腔静脉系统

组成:上腔静脉及其属支。收集范围:回流部位:右心房头颈部、上肢、胸部(心除外)和部分上腹壁的静脉血。上腔静脉左头臂静脉右头臂静脉左颈内静脉

左锁骨下静脉右颈内静脉

右锁骨下静脉奇静脉左、右头臂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奇静脉1.上腔静脉左头臂静脉右头臂静脉静脉角胸导管静脉角venousangle:同侧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汇合处的夹角,左侧有胸导管注入,右侧有右淋巴导管注入。上腔静脉的合成、属支及收纳范围左锁骨下静脉左上肢静脉血左静脉角——胸导管食管、支气管及部分胸腹后壁的静脉血奇静脉右头臂静脉左颈内静脉头部左侧静脉血左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右颈内静脉头部右侧静脉血右锁骨下静脉右上肢静脉血右静脉角——右淋巴导管颈内静脉2.头颈部的静脉:上颌静脉颞浅静脉下颌后静脉颈外静脉前支面静脉后支耳后静脉枕静脉上颌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下颌后静脉后支前支面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锁骨下静脉

面静脉前支“危险三角”:面静脉在口角以上的一段缺少静脉瓣,因此其内的血液可通过内眦静脉和眼上静脉与颅内海绵窦相通。当口角以上面部感染处理不当时,致病因子可沿上述途径至海绵窦,可能导致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或其它颅内感染,故通常将两侧口角至鼻根间的三角区称~。海绵窦眼上静脉内眦静脉面静脉桡静脉尺静脉肱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3.上肢的静脉——深静脉:(1)手背静脉网上肢的静脉——浅静脉:(2)头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桡侧行于前臂桡侧并转至前面

注入腋静脉肘窝肱二头肌外侧沟三角肌胸大肌间沟穿锁胸筋膜头静脉头静脉(3)贵要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尺侧行于前臂尺侧并转至前面

注入肱静脉肘窝肱二头肌内侧沟贵要静脉贵要静脉(4)肘正中静脉在肘窝内连接头静脉和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4.胸部的静脉:右腰升静脉左腰升静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右腰升静脉左腰升静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下腔静脉①②③收集范围:奇静脉:右侧肋间、半奇静脉、食管静脉的静脉血。半奇静脉:左侧下位肋间静脉血.副半奇静脉:左侧上位肋间静脉血.(二)下腔静脉系统

组成:下腔静脉及其属支。收集范围:回流部位:右心房下肢、盆部、腹部的静脉血。下腔静脉左髂总静脉右髂总静脉左髂内静脉

左髂外静脉右髂内静脉

右髂外静脉1.下腔静脉髂外静脉髂内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2.腹部的静脉:下腔静脉的属支:(1)

壁支膈下静脉腰静脉腰静脉膈下静脉(2)脏支肾静脉卵巢静脉(睾丸静脉)肾上腺静脉肝静脉右肾上腺静脉左肾上腺静脉肾静脉肝左、中、右静脉右睾丸静脉左睾丸静脉不成对脏器的静脉血肝门静脉肝血窦肝左、中、右静脉3.盆部的静脉:髂内静脉的属支:壁支:收集同名动脉分布区域的静脉血。脏支:直肠下静脉,阴部内静脉,子宫静脉等。(直肠静脉丛,膀胱静脉丛等)4.下肢的静脉——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

胫前静脉

胫后静脉腘静脉股静脉髂外静脉下肢的静脉——浅静脉:1.

足背静脉网2.

小隐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外侧外踝后方穿腘筋膜注入腘静脉腘窝小腿后面小隐静脉腘静脉3.

大隐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内侧内踝前方经隐静脉裂孔(卵圆窝)注入股静脉小腿内侧大腿内侧大隐静脉股静脉大隐静脉的5条属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外侧浅静脉股内侧浅静脉5.肝门静脉系统

肝门静脉的合成: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合成,特点,走行,属支,侧副循环。肝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

特点:②肝门静脉及其属支无静脉瓣①两端都是毛细血管网

走行: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位于胆总管和肝固有动脉的后方。肝门静脉

属支(7条):附脐静脉脾静脉胆囊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附脐静脉脾静脉胆囊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直肠上静脉食管静脉直肠下静脉直肠上静脉

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之间的吻合1.食管静脉丛2.直肠静脉丛3.脐周静脉网食管静脉丛奇静脉上腔静脉胃左静脉

肝门静脉食管静脉1.通过食管静脉丛的侧副循环途径:肝门静脉高压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导致呕血。2.通过直肠静脉丛的侧副循环途径:

髂内静脉下腔静脉直肠静脉丛肝门静脉肠系膜下静脉直肠上静脉髂总静脉直肠下静脉肛静脉阴部内静脉肝门静脉高压时直肠静脉曲张破裂导致便血。脾静脉3.通过脐周静脉网的侧副循环途径:肝门静脉附脐静脉脐周静脉网胸腹壁V腋V锁骨下V头臂V上腔V腹壁浅V大隐V股V髂外V髂总V下腔V肝门静脉高压时脐周静脉网曲张,呈现“海蛇头”样外观。胸外侧V肝门静脉附脐静脉脐周静脉网腹壁上V头臂V上腔V腹壁下V髂外V髂总V下腔V胸廓内V第二章淋巴系统脉管系统心动脉毛细血管A端静脉组织液小分子物质毛细淋巴管大分子物质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导管功能:1.静脉的辅助系统;

2.防御功能:产生淋巴细胞。第一节概述

淋巴系统的组成淋巴组织:淋巴器官:淋巴管道淋巴结、胸腺、脾存在于内脏器官壁内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导管一、淋巴管道(一)毛细淋巴管:3.其内皮细胞呈叠瓦状连接,间隙较大,故通透性大。2.以盲端伸入组织间隙内。与毛细血管类似,但有不同。数目多,管径较粗。(二)淋巴管:1.管径细;2.数量多;与静脉类似,但有不同。3.面积大;4.淋巴流速慢,压力低;5.瓣膜多。

深淋巴管与深静脉伴行

浅淋巴管其主干与浅静脉伴行(三)淋巴干:左、右颈干:左、右锁骨下干:左、右支气管纵隔干:肠干:左、右腰干:头颈部淋巴上肢、部分胸壁淋巴腹腔不成对脏器下肢、盆部、腹腔成对器官、部分腹壁淋巴胸腔脏器、部分胸、腹壁淋巴9条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左支气管纵隔干肠干左腰干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右支气管纵隔干右腰干(头颈部)(上肢、部分胸壁)(腹腔不成对脏器)(下肢、盆部、腹腔成对器官、部分腹壁)(胸腔脏器、部分胸腹壁)(四)淋巴导管:lymphaticduct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右支气管纵隔干1.右淋巴导管2.胸导管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左支气管纵隔干肠干左腰干胸导管右淋巴导管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左支气管纵隔干肠干左、右腰干乳糜池左静脉角胸导管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左支气管纵隔干肠干左、右腰干乳糜池胸导管一、胸导管thoracicduct第二节人体的淋巴导管乳糜池cisternachyli胸导管的起始部呈梭形的囊状膨大,位于第1腰椎体前面,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乳糜池起止点:起于乳糜池,止于左静脉角。收集范围:六条淋巴干下半身+左上半身(3/4全身)的淋巴乳糜池:有关胸导管:右颈干右支气管纵隔干右锁骨下干右淋巴导管右静脉角(二)右淋巴导管:止点收集范围:右上半身(1/4全身)右淋巴导管淋巴结lymphnodes形态:椭圆形输入淋巴管输出淋巴管一侧凹:连输出管一侧凸:连输入管常成群分布。一、头面部的淋巴结:枕淋巴结乳突淋巴结腮腺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5组第三节人体各部的淋巴结枕淋巴结乳突淋巴结腮腺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二、腋淋巴结:外侧淋巴结胸肌淋巴结肩胛下淋巴结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5组外侧淋巴结胸肌淋巴结肩胛下淋巴结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第五节脾spleen位置:位于左季肋区,第9-11肋长轴与第10肋一致。前端后端上缘:下缘脏面:膈面2-3个脾切迹形态:脾门脾门脾切迹功能:参与身体免疫反应;造血、破血、储血心的生理一、心的生物电现象二、心肌的生理特性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细胞的类型:

A、工作细胞(非自律细胞)普通心肌细胞,如心室肌和心房肌细胞。具有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但不具自律性。

B、特殊心肌细胞(自律细胞)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浦肯野细胞。构成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几乎没有收缩功能。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

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节间束1.静息电位(RP):约为-90mV,其形成离子机制是K+外流。2.动作电位(AP):

与神经细胞相比,主要特征为复极化过程比较复杂,持续时间长。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包括两个过程(去极化和复极化)、五个时期(0、1、2、3、4期)。0期为去极期;1、2、3、4期为复极期。(一)心室肌的生物电现象神经细胞心室肌细胞(1)0期(去极化过程)●膜电位:-90→+30mV(幅度120mV)●去极速度快(0期上升速率):800~1000V/S●历时:1~2msNa+快速内流引起。(2)1期(快速复极初期)●膜电位:+30mV→0mV●历时:10ms●产生机制:Na+

停止内流;K+开始迅速外流,导致快速复极化

(3)2期(平台期)

●膜电位:0mV;●历时:100~150ms●产生机制:K+外流与Ca2+内流达到平衡(4)3期(快速复极末期)●膜电位:

0mV→-90mV;●历时:

100~150ms;●产生机制:Ca2+内流终止,K+外流增加(5)4期(静息期)膜复极完毕,膜电位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90mV)。通过肌膜上Na+-K+泵的作用,逆着浓度差,从细胞内排出多余的Na+和Ca2+,并把膜外的K+摄回细胞内以恢复细胞内外离子的正常浓度梯度,保持心肌细胞的正常兴奋性(Na+-K+转运,Na+-Ca2+交换)快反应非自律细胞快反应自律细胞慢反应自律细胞(二)窦房结细胞和蒲肯野细胞生物电现象(了解)自律性(autorhythmicity)传导性(conductivity)兴奋性(excitability)收缩性(contractivity)三心肌的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1、自律性autorhythmicity概念:(1)自动节律性: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心肌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称为自动节律性。心肌的自律性起源于心肌细胞本身。特点:特殊传导系统各部位的自律性有等级差别:窦房结最高(90-100次/分),控制着整个心脏的节律性搏动;浦肯野纤维最低(约15-25次/分);房室交界居中(40~60次/分)

(2)心脏的起搏点:

①正常起搏点(normalpacemaker):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心脏按窦房结的节律活动,因此窦房结称为正常起搏点。②潜在起搏点(potentialpacemaker):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以外的其他自律组织并不表现出它们自身的自动节律性,只是起着兴奋传导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3)两种心律:①窦性心律:由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称为窦性心律。②异位心律:以窦房结以外的部位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称为异位心律。例如,在某些异常情况下,窦房结起搏功能不全,冲动下传受阻,或某些心肌组织兴奋异常升高时,则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细胞也有机会主导心脏节律。2、兴奋性(excitability)心肌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和特性,称为兴奋性。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刺激阈值,两者成反比关系。(1)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1)有效不应期

0期→3期的-60mV。这段时间内任何刺激都不引起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2)相对不应期复极-60→-80mV。用阈上刺激才能产生动作电位。此期叫做相对不应期,易导致心律失常。3)超常期复极化从-80→-90mV。膜电位基本恢复,用略低于正常阈值的刺激可产生动作电位,兴奋性高于正常。

(2)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心室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人工的或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异常刺激,则可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代偿间歇:期前收缩本身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当紧接而来的窦房结兴奋恰好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时,形成一次“脱失”,必须等到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来,才能引起心室收缩3、传导性(conductivity)(一)兴奋在心脏传导过程:

窦房结优势传导通路房室交界处房室束及其左右分支浦肯野纤维左右心房左右心室传导特点及意义

房室交界区传导很慢(0.02m/s),因此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区的传导,需延迟一段时间(0.1S),称为房室延搁。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后,才开始收缩,不产生房室收缩重叠现象,保证心室血液充盈及泵血功能的完成;但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内兴奋传播的过程窦房结

心房肌优势传导通路(0.4m/s,0.06S)房室交界(0.02m/s,0.1S)

左、右心房房室束

左、右束支(2m/s)浦肯野纤维网(4m/s)

左、右心室(1m/s,0.06S)

总结: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1.兴奋性2.自律性3.传导性4.收缩性心肌的机械特性特点:(1)对细胞外液的Ca2+依赖性强(2)心肌收缩的“全或无”现象(3)不发生强直收缩心肌电生理特性心肌生理特性(二)理化因素对心肌特性的影响(了解)1、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2、离子对心肌的影响(1)K+(不宜过多、不宜过快、不宜过浓)(1)Ca+(1)Na+四、体表心电图(整个心脏的生物电变化)含义:

将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表面的一定部位所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称为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它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它与心脏的机械收缩活动无直接关系。

(二)正常典型心电图及其生理意义三个波二个间期一个段1.三个波(1)P波:代表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波型小而圆钝,历时0.08~0.11S,波幅<0.25mV。(2)QRS波群:反映两心室的去极化过程。不同导 联中,三个波的波幅变化较大,且不一定同时出现。历时约0.06~0.1S。(3)T波:反映两心室复极过程的电位。历时0.05~0.25S,波幅一般为0.1~0.8mV。T波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同。T波异常表示心肌缺血或损伤。2.二个间期(1)PR间期(或PQ间期):

指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间的时程。正常为0.12~0.20S。PR间期也称为房室传导时间,在房室传导阻滞时PR间期延长。(2)QT间期:

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程,代表心室开始兴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到静息状态的时间。3.一个段—ST段:

从QRS波群终了到T波起点之间的线段,代表心室各部分心肌细胞均处于动作电位的平台期(复极化2期)。各部分之间没有电位差存在,曲线又恢复到基线水平。ST段抬高或下移提示心肌有损伤。肢导右手腕---红色左手腕---黄色

左脚腕---绿色右脚腕---黑色胸导

V1:探查电极放在胸骨右缘第4肋间。---红色

V2:探查电极放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黄色

V3:探查电极放在V2与V4连线的中点。---绿色

V4:探查电极放在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棕色

V5:探查电极放在左腋前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黑色

V6:探查电极放在左腋中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紫色

心电图探查电极放置位置心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正常成年人心率平均每分钟75次,受年龄、性别和功能状态的影响。(新生儿心率较快)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心动周期。它是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可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心房收缩在前,心室收缩在后。临床上所指的心缩期和心舒期是针对心室而言。一、心动周期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缩短,但以舒张期缩短更为明显。这会造成心肌工作时间相对延长,休息时间相对缩短,不利于心脏持久活动。心率与心动周期长短呈反比关系。按照心率为75次/分计算,每个心动周期持续0.8s。

1)两心房首先同时收缩(0.1s)(心房收缩期)继而同时舒张(0.7s)(心房舒张期)2)心房收缩后两心室同时收缩(0.3s),(心室收缩期)随后同时进入舒张期(0.5s)(心室舒张期)3)心室开始舒张后0.4s期间心房也处于舒张期(全心舒张期)两侧心房与心室收缩或舒张同步进行。每一侧心房与心室收缩和舒张交替活动。心脏的工作与休息。二、心脏泵血过程

心脏的泵血过程是心房与心室交替活动将血液泵入动脉的过程,两侧心室的活动基本一致,每次射出的血量也基本相同。

心脏泵血作用,由心肌电活动、机械收缩和瓣膜活动三者相互联系配合而实现。1.心房收缩期

历时0.1秒。心房压力高于心室压力,房室瓣开启,血液流入心室。2.心室收缩期包括:等容收缩期和射血期

(1)等容收缩期收缩刚开始时,房内压>室内压,血从心房流向心室。随收缩进行,室内压升高。当室内压>房内压时,使房室瓣关闭。此时室内压还小于主动脉压,动脉瓣关闭,心室成为一个密闭腔。此阶段心室容积不变,称为等容收缩期。心室继续收缩,室内压继续升高。(2)射血期(快速、慢速)2.心室收缩期心室压力升高超过主动脉压,动脉瓣开启,血液被泵入动脉。特点:初始时,血流量大,速度快;而后室内压下降,射血变慢。此期历时0.25秒。(l)等容舒张期特点:射血期后,心室开始舒张。心室内压急剧下降,此时心室压大于心房压但小于主动脉压,导致房室瓣和动脉瓣均关闭,心室容积不变。持续时间约为0.08s。3.心室舒张期(2)充盈期(快速、慢速)心室进一步舒张,室内压低于心房压,房室瓣打开,血液快速由心房进入心室,称为快速充盈期;随后血流速度减慢,称为慢速充盈期。充盈期共历时0.33秒。

3.心室舒张期(3)心房收缩期心室舒张最后0.1秒,心房收缩向心室射血,心室充盈又快速增加。所以这一时期又称为心室的主动快速充盈期。心室肌的收缩与舒张造成心室与心房、心室与主动脉之间的压力差---心脏射血和充盈的动力;瓣膜开闭活动---保证了血液的单向流动。总结三、心输出量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将血液泵入动脉。同一时期内,两侧心室接受回流的血量大致相等,输出的血量也大致相同。常将单位时间内从心脏射出的血量作为衡量心脏功能状态的指标。1.每分输出量和每搏输出量

心脏搏动一次,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总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可以看出:心输出量=心率×搏出量心输出量受年龄、性别和机体功能状态的影响。健康成年男性静息状态下:心输出量约为:75×70ml=5L/min,剧烈运动时可高达25—35L/min,麻醉情况下则可降低到2.5L/min。

射血分数:概念:一侧心室一次搏动中射出的血液量,即为搏出量。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健康成年人搏出量较大时,射血分数为55%一60%。当心室异常扩大时,搏出量可无明显变化,但射血分数变小。因此,在评定心脏泵血功能时,射血分数较单纯用搏出量更加可靠。

心指数:正常人安静时心输出量和体表面积呈正比。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中等身材的成年人体表面积约为1.6一1.7m2,安静和空腹情况下心指数约为3.0一3.5L/min﹒m2。安静和空腹情况的心指数,称之为静息心指数,是分析比较不同个体心功能时常用的评定指标。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输出量取决于心率和搏出量。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心肌的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血液充盈量)心肌的后负荷(动脉血压)心肌的收缩能力神经、激素调节(1)心肌的前负荷

心室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也就是指心室舒张末期血液充盈量,它与静脉血液的回流量呈正比。前负荷涉及到心肌纤维的收缩和舒张。在一定范围内心肌纤维的初长度增加,可加大搏出量。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反而搏出量会减少。

后负荷:指心室射血时遇到的阻力,即动脉血压。在心率、心肌纤维初长度和收缩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动脉血压↑→心室射血遇到的阻力↑→等容收缩期↑、射血期↓、射血时速度↓

→搏出量↓。临床上:用扩血管药物降低动脉血压,减轻心脏负荷,增加搏出量。(2)心肌的后负荷

指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改变其收缩活动强度和速度的一种内在特性。心肌的收缩能力与搏出量呈正比。受人体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影响。(3)心肌的收缩能力

如:人运动过程中,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心肌收缩能力显著增强,搏出量明显增加,可达静息状态的几倍。(4)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心率轻度加快时,心输出量增加心率过快时(>170-180次/min),心输出量减少

心率过慢时(<40次/min),心输出量减少体温和心率:升高1℃,心率增加12-18次/分3.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泵功能贮备或心力贮备。正常人安静时心输出量约为5L/min;剧烈运动时可达25-35L/min,为安静时的5-7倍。说明健康人的心力贮备很大。心力贮备与心率贮备和搏出量贮备有关。四、心音的产生心音的定义第一心音:标志心室收缩开始第二心音:标志心室舒张开始第三心音:心室壁和瓣膜振动产生第四心音:心房音临床:心音听诊

心音的产生:心脏泵血过程中,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液流动引起机械性的振动所产生的声音。用听诊器可在胸壁适当部位听到。第一心音:发生在收缩期,标志心室收缩开始。特点:音调低。持续时间长。产生原因:心室肌收缩、房室瓣关闭、血液流动冲击动脉壁引起机械性的振动。听诊意义:1、反映房室瓣膜的功能状态。

2、反映心室肌收缩力的强弱。听诊部位:心尖部(左下点)第二心音:发生在舒张期,标志心室舒张开始。特点:音调高。持续时间短。产生原因: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血液流动冲击大动脉根部引起机械性的振动。听诊意义:1、反映动脉压的高低。

2、反映动脉瓣膜的功能状态。听诊部位:心底部(右上点)(一)血流量

1.血流量指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血管截面的血量(容积速度)。单位ml/min或L/min一、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2.血流速度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直线速度。

各类血管中的血流速度有差异,主动脉血流最快,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最慢,有利于物质交换。(二)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血流阻力与血管的长度和血液粘滞度成正比,与血管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主要取决于血管的口径。口径小血流阻力大口径大血流阻力小

机体可通过控制各器官阻力血管的口径来调节各器官之间的血流分配。小A微A阻力血管来自小A和微A的阻力称为外周阻力。(三)血压(bloodpressure,BP)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侧压强)。单位:kPa

或mmHg。从动脉静脉,血压逐渐降低。随着心脏的搏动呈周期性波动,心缩期血压升高,心舒期血压下降。

各段血管的压力梯度:主A:100mmHg

小A:85mmHgCap:30mmHgV始:10mmHg

心房(大V):≈0(一)动脉血压(主动脉压)概念、正常值、意义1.定义和组成定义:血液对单位面积主动脉管壁的侧压力。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室舒张末期达到最低点,这时的动脉血压称为舒张压。收缩压:心室收缩时心室内压升高,最终将血液泵入主动脉,使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并达到最高值。正常值:收缩压/舒张压

(90-140mmHg)/(60-90mmHg)二、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1)年龄↑10岁→Bp↑1mmHg(血压随年龄增加而升高,收缩压升高比舒张压升高更明显)

(2)吸气<呼气:吸气负压抽吸,血贮于肺中→回心血量↓→心射血量↓→Bp↓

(3)活动>安静;站位>卧位右臂>左臂(=1.33kPaor10mmHg)上午>下午(8~11时最高,0~8时最低)

高原>平原;男性>女性(4)情绪动脉血压生理差异(了解)测量部位与方法2.脉搏压(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的差值。3.平均动脉压

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动脉血压的意义:1、推动血液循环维持血供。2、血压低,组织器官缺血缺氧。3、血压高,增加心脏负荷;损伤血管。

4.形成机制

前提足够的血液充盈闭合的血流环路、大动脉具弹性

根本原因

心室射血外周阻力心室舒张心室收缩射血入主A(射血前期)大A回弹(势能释放)推血继续流动在下一个心动周期的心室射血之前,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降低到最小值=舒张压射血中期,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上升到最大值,此时血压为收缩压↓只有1/3血液流到外周;2/3血液留于大A。可使心室释放的能量以势能方式作用于动脉血管壁↓↓外周阻力(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收缩期射入主A血量收缩压舒张期势能释放,血流速度大A中大部分血在舒张期流向外周;心舒期末留于大A血量增加不多舒张压脉压2.心率心率心舒期心舒期血外流舒张期末主动脉存留血舒张压心缩期内血大量外流存留血量收缩压脉压势能释放使血流加快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心舒期血外流速度舒张期末存留血舒张压心缩期内血大量外流存留血量收缩压脉压势能释放使血流加快4.大A血管的弹性缓冲作用弹性收缩期管壁可扩张性血对壁侧压力收缩压血流速度舒张压脉压大A中增加血量在舒张期流向外周;心舒期末留于大A血量增加不多5.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积的比例循环血量血管的容积充盈度血压大量失血药物过敏

由于心脏是一个间歇泵,心室射血入动脉是间断的,这就造成了每一心动周期内动脉容积和动脉血压的一系列变化,使得动脉随心动周期而搏动。在浅表动脉处,可以用手在皮外按摩到这种搏动,即动脉脉搏。部位:颈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意义:重要生命体征,反映心律、心率心血管功能。三.动脉脉搏(了解):一.静脉血压与血流(一)静脉血压

1.分类(1)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静脉压(2)中心静脉压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正常值为40~100mmH2O。

2.特点:近心端低,远心端高:下腔V:3~4mmmHg(0.4~0.53kPa)小V:15~20mmHg(2.0~2.67kPa)右房:03.中心静脉压(CVP)

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

⑵特点

①与静脉回血量成正比②与心脏射血量成反比

⑶意义①反映心功和V回流量②控制补液速和量的指标(1)心缩力↑→射血分数↑→心室舒张期室内压↓V回流量↑←抽吸↑颈V怒张、肝大、下肢肿←V回流量↓←中心V压↑心缩力↓→射血分数↓→心室舒张期室内压↑

(心衰)(二)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了解)V回流取决于外周V压与中心静脉压之差静脉回流(2)重力体位直立→下肢V回心量↓

①患肢抬高→利V回流,防水肿②心衰取半卧位→下肢V回心量↓③久蹲突站→血滞留下肢→V回心量↓→心输量↓→Bp↓→脑、视网膜供血不足→暂时头晕、昏厥,视物不清。立位迅速转为卧位→总V回心量↑卧位迅速转为立位→总V回心量↓卧位→下肢V回心量>直立(3)骨骼肌收缩的挤压

肌缩挤压V→V血回流+V瓣膜的防倒流。①长期站立+V瓣膜的损伤→下肢V曲张。②立正久站→下肢V回心量↓+精神紧张→虚脱。

静脉和心房扩张吸气时胸腔容积回心血量

(3)呼吸运动二、微循环(一)组成及功能微A、后微A、Cap.前括约肌、真Cap、通血Cap、A-V吻合支、微V

微动脉与微静脉间的血液循环。

实现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二)微循环的血流通路与作用

名称血流通路血流特点作用迂回通路微A→后微A→Cap.前括约肌血流缓慢物质交换

直捷通路微A→后微A→通血Cap.血流速较快利血回流

A-V短路微A→A-V吻合支→微V随温度变化调节体温→真Cap.网→微V→微V(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过程

1.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动力

-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阻力

=有效滤过压>0→组织液生成(动脉端)

<0→组织液回流(静脉端)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水肿(生成>回流)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主要因素生成量回流量例症毛细血管压↑↑↓炎症、充血性心功静脉压↑↑↓不全等所致的水肿血浆胶体↑↓营养不良、肾炎等渗透压↓血浆蛋白↓所致水舯淋巴↑↓丝虫病、癌症等回流受阻使受阻部位远端水肿毛细血管↑↓烫伤、细菌感染通透性↑所致的局部水肿前言

机体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循环功能能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相对稳定是通过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而实现的。具体的调节方式主要是通过改变心缩力和心率以调整心输出量,通过影响血管紧张性和血管口径以改变外周阻力。一.神经调节(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1.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

心交感神经

心迷走神经AChNNE

1AChNAChM

心交感N心迷走N

起源脊髓胸段T1~T5

延髓的迷走神经

侧角神经元

节后纤维长短释放递质NEAch

受体β1M阻断剂心得安阿托品效应兴奋(正性)抑制(负性)(2)交感N和迷走N对心脏的作用

生理作用心交感N

心迷走N

变时

4期Ca2+内流↑→自动去极速↑3、4期K+外流↓→最大舒张电位↑(自律性)↓自动去极速↓

(正变时)自律性↑(负变时)↓自律性↓变传导

0期Ca2+、Na+内流↑→0期0期Ca2+内流↓→0期(传导性)去极速+幅度↑去极速+幅度↓(正变传导)↓(负变传导)↓传导性↑传导性↓变力

2期Ca2+内流↑+肌浆网释放Ca2+↑3期K+外流↑→3期复极化速↑(收缩性)↓↓

ATP生成↑AP时程(2期)↓Ca2+内流↓(正变收缩)↓(负变收缩)↓收缩力↑收缩力↓(等长自身调节)变兴奋

阈电位↓+Na+Ca2+通道激活率↑3期K+外流↑→膜电位距阈电位远(兴奋性)

↓↓兴奋性↑兴奋性↓2.血管的N支配与生理作用(1)缩血管N(=交感缩血管N)中枢:延髓的缩血管中枢(T1~L2~3侧角)

分布:绝大多数血管(几乎所有血管平滑肌都受交感缩血管N支配,绝大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N的单一支配)。递质:N节前纤维Ach,N后纤维NE。受体:α(主)、β

作用:α受体→血管缩>β受体→血管舒特点:①调节血压作用大②持续发放紧张性冲动紧张性↑→血管缩,紧张性↓→血管舒(2)舒血管神经及其作用

1)交感舒血管纤维主要支配骨骼肌血管,其末稍递质为乙酰胆碱。

2)副交感舒血管纤维:支配唾液腺、舌、外生殖器等部位的血管,其末稍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舒血管神经纤维的分布比较局限,仅增加局部血流量,不参加血压调节对全身血压的调节影响不大。(二)心血管中枢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与心血管反射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称为心血管中枢。基本中枢在延髓。延髓心血管中枢包括:心迷走中枢心交感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

1.颈A窦和主A弓压力感受性反射(1)压力感受器部位颈A窦和主A弓适宜刺激血管壁的牵张度≈血压的变化(2)传入神经

窦N(加入舌咽N)

弓N(加入迷走N,家兔的称减压N)(3)中枢联系

心血管中枢(三)心血管反射(4)反射效应心迷走中枢心交感中枢缩血管中枢心脏血管窦弓压力感受器+血压↑交感缩血管N心交感N心迷走N心跳↓V舒张A舒张回心血量↓外周阻力↓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血压↓+--血压突然↑窦、弓感受器受到牵拉兴奋性↑窦、弓N缩血管中枢(-)心交感中枢(-)心迷走中枢(+)交感缩血管N(-)心交感N(-)心迷走N(+)阻力血管舒容量血管舒心脏活动↓外周阻力↓V回流量↓心输出量↓血压↓(5)反射特点:

①具双向性作用:Bp↑→Bp↓,Bp↓→Bp↑

缓冲Bp的突然变化,维持Bp相对稳定。②感受器感受刺激的敏感性是:Ⅰ:Bp的阶梯突变敏感性>缓慢持续的变化。

Ⅱ:调节范围:Bp在60~180mmHg之间

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PO2↓[H+]↑PCO2↑等↓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窦、弓N孤束核心血管中枢兴奋性改变呼吸中枢(+)心率↓、冠脉舒心输出量↓皮肤、内脏骨骼肌血管缩

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心输出量↓血压↑↓↓↓↓↓↓↓呼吸加深加快↓↓间接加压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的特点:①感受器感受刺激的敏感性是:外周感受器对PO2↓[H+]↑PCO2↑(尤其PO2↓)敏感;中枢感受器对[H+]↑PCO2↑(尤其PCO2↑)敏感。②平时不起明显调节作用,当低氧、窒息、酸中毒、Bp过低(即窦弓反射反应降低时)时才起作用。③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对Bp的调节作用④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一种移缓济急的应急反应(即保证心脑的血液供应)。⑤对心输出量的影响:间接作用是↑。动脉血压↑水重吸收↑动脉血压↓二、体液调节(一)全身性体液调节因素循环血量↓等适宜刺激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1)刺激肾素分泌的因素(详见第九章);(2)血管紧张素(AⅠ、AⅡ、AⅢ)的作用:[注]:AⅠ:不具有活性,AⅡ:主要AⅢ:<AⅡ(1)刺激肾素分泌的因素:循环血容量↓肾动脉压↓入球小动脉牵张感受器致密斑感受器肾动脉压↓肾血流量↓

肾近球细胞

肾交感N兴奋↑GFR↓远曲小管Na+、Cl-负荷↓NE和EPGE2循环血容量↓心房容量感受器动脉压力感受器肾素反射性—++++++NEΒ受体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肾素(2)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Ⅲ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①(收缩微A→外周阻力↑)+(收缩V→回心血量↑)→Bp↑;②作用于脑内一些N元(Ⅳ脑室的后缘区)→交感缩血管活动↑→外周阻力↑→Bp↑,以及引起渴觉;③刺激ADH、ACTH释放;④抑制压力感受性反射→心↓;⑤作用于交感缩血管N末梢接头前的受体→使其释放NE↑;⑥刺激肾上腺髓质的分泌释放;⑦强烈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与释放醛固酮;⑧刺激近曲小管重吸收NaCl。醛固酮肺脏的转换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水、NaCl重吸收↑细胞外液量↑2.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来源肾上腺髓质肾上腺髓质、交感N节后纤维共性兴奋

、β受体,强心、缩血管、Bp↑平滑肌舒张、升血糖、升血脂、耗氧量↑、产热↑个性强心剂升压剂心脏结合β1受体基本同E

正变时、正变力、正变传导作用但在体心率↓心率↑心缩力↑心输出量↑SP↑(窦弓反射效应所致)血管结合β2受体除冠脉外皮肤、内脏血管缩全身各器官血管缩骨骼肌、心、肝血管舒外周阻力↑、DP↑平滑肌胃肠道、支气管血管舒较E弱代谢血糖↑、脂分解↑、较E弱耗氧↑、产热↑(二)局部性体液调节

组织细胞活动时释放的某些化学物质能使组织中的小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但这些物质产生后容易被破坏或稀释,只能在局部发挥作用,不会影响全身的动脉血压,故称这些化学物质为局部性舒血管物质。1.激肽系统

种类:缓激肽、血管舒张素

来源:局部组织损伤、抗原抗体反应、炎症、胰蛋白酶

唾液、汗液、胰液激肽释放酶↓(激活)

血浆

2球蛋白→血管舒张素→缓激肽

作用:①最强烈的舒张血管,调节局部血流量和参与血压调节;②增毛细血管通透性,局部水肿;③远曲小管水钠重吸收;④刺激N末梢产生痛觉。

2.组胺来源:组织胺存在许多组织中,特别是皮肤、肺、肠粘膜的肥大细胞中。刺激:当组织受到损伤或发生炎症和过敏反应时,会刺激肥大细胞产生组织胺。作用: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吸引WBC出毛细血管,局部水肿。

3.前列腺素前列腺素(PG)最先在前列腺中提取,现知它几乎存在于全身各种组织中,按其分子结构的差异,分为多种类型,其中PGE、PGA及前列环素具有很强烈的舒张血管作用。1、夹闭颈总动脉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夹闭颈总动脉后,导致颈总动脉血流量减少,颈动脉壁扩大的程度加大,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所受的牵张刺激减弱,由窦神经传入延髓的冲动减少,使心迷走中枢的紧张性降低,而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的紧张性增高。于是经心交感神经传至心脏的冲动增多,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同时由于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传出的冲动增多,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血压近一步升高。2632、牵拉颈总动脉心率减慢,血压降低牵拉颈总动脉导致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所受的牵张刺激增强,由窦神经传入延髓的冲动增多,使心迷走中枢的紧张性增高,而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的紧张性降低。于是经心迷走神经传至心脏的冲动增多,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同时由于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传出的冲动减少,血管舒张,外周阻力减小,血压下降。一、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流出血管的血液放入盛有抗凝剂的离心管中,经离心沉淀30分钟后(3000r/min)就可以看到血液的主要成分分为三层,如图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1.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男性40%-50%

女性37%-48%

新生儿55%

203040506070809010010全血的构成链接血浆血浆水血浆蛋白溶质清蛋白纤维蛋白原有机物(小)无机盐低分子物质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有93%的水,水中含电解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和气体等。另一重要成分是血浆蛋白。球蛋白血浆蛋白包括清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正常成人血浆蛋白含量是65-85g/L,其中清蛋白是40-48g/L,球蛋白是15-30g/L,纤维蛋白原是2-4g/L。体检中有一个指标是清蛋白和球蛋白浓度比值(A/G),正常为1.5-2.5。这是因为清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肝病时A/G值会下降。2.血量(血浆量和血细胞量总和)(7-8%,70-80ml/Kg)二、血液的理化性质1.血液的颜色

动脉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呈暗红色。2.血液比重

全血比重是1.050-1.060,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血浆比重是1.025-1.030,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3.血液的黏度(以水为1)

全血相对黏度是4-6,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血浆相对黏度是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4.血浆pH值

正常pH值为7.35-7.45。pH低于6.9或高于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