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总论课件_第1页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_第2页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_第3页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_第4页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病学总论传染病学总论总论一、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概念和区别: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朊粒)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属于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传染病学总论总论二、传染病学的概念: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重点研究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以求达到治病救人、防治结合目的。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传染病学总论总论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新中国成立前,鼠疫、霍乱、天花、疟疾、血吸虫病和黑热病广泛流行,广大民众贫困交加。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围生期保健,免疫接种,天花得到消灭,脊灰,乙脑、麻疹、白喉、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明显下降,脊灰已经接近被消灭。传染病学总论总论我国传染病不再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但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肾病综合热、狂犬病、结核病和感染性腹泻仍然广泛存在,对人类健康危害很大。新发传染病: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病、黄热病,有输入本国的风险,对传染病防治依然是一项挑战传染病学总论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定义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病原体:来自宿主体内、体外(传染)传染/感染的三要素:病原体、人体、环境,(此消彼长)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互相适应、互不损害的共生状态,如大肠埃希菌和真菌。平衡破坏造成菌群失调机会性感染:寄生部位发生异位,平衡打破条件致病菌:共生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致病菌传染病学总论第一节感染与免疫难治性耐药菌株感染:滥用广谱抗生素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体麻疹,水痘,流行性腮性炎重复感染:再次感染同一种病原体,如疟疾,血吸虫,钩虫病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少见)重叠感染:感染某种病原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多见)乙肝+戊肝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肝炎继发细菌、真菌感染传染病学总论第一节感染与免疫医院获得性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医院感染)社区获得性感染: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包括具有明显潜伏期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生的感染)传染病学总论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二、感染过程(一)清除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皮肤黏膜屏障、胃酸杀菌、体液因子的溶菌、细胞吞噬作用特异性免疫: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体液免疫(二)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只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组织损伤(见于多数病毒性感染,大多数可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少数转为病原携带状态)传染病学总论二、感染过程

(三)显性感染(临床感染)通过病原体本身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四)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停留在入侵部位或较远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但能携带病排除病原体,成为传染病(乙肝,霍乱,伤寒)(五)潜伏性感染(潜在性感染)病原体寄生在某部位,机体的免疫功能足以将它局限化,不引起显性感染,又不能清除,病原体可以长期潜伏下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引起显性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结核杆菌)传染病学总论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机体的免疫功能致病能力: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一)侵袭力: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直接侵入——钩端螺旋体、钩虫丝状蚴,血吸虫尾蚴消化道、呼吸道——志贺菌、结核分支杆菌伤口进入——破伤风杆菌、狂犬病病毒传染病学总论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二)毒力1、毒素(外毒素、内毒素)外毒素——白喉、破伤风、霍乱弧菌,通过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起作用内毒素——伤寒沙门菌、志贺菌,通过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起作用2、毒力因子:穿透能力(钩虫丝状蚴)、侵袭能力(志贺菌)、溶组织能力(阿米巴)传染病学总论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三)数量:同一种传染病,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与致病能力成正比。不同的传染病,能引起疾病的最低病原体数量有较大差异。伤寒需要10万个菌体,菌痢10个菌体(四)变异性:病原体因环境、药物、或遗传等因素而发生变异。卡介苗:经过人工多次传代,使致病力减弱,在宿主之间反复传播可使致病力增强,如肺鼠疫。传染病学总论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机体的免疫应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起着分非常重要的作用。保护性免疫应答——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变态反应(促进病理改变)——特异性免疫应答保护性免疫应答分类(一)非特异性免疫1、天然屏障:外部屏障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如溶菌酶、气管黏膜上的纤毛。传染病学总论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2、吞噬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血液中游走的大单核细胞,肝、脾、淋巴结、骨髓中吞噬细胞和各种粒细胞),非特异性吞噬功能,清除机体内的病原体3、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纤连蛋白、各种细胞因子和细胞激素样肽类物质。细胞因子主要是由单核-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被激活释放的有生物活性的肽类物质。这些体液因子可直接或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清除病原体。与非特异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TNF-a,r-干扰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传染病学总论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二)特异性免疫:由于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通常只针对一种病原体。是主动免疫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介导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介导传染病学总论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1、入侵部位: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部位适当才能定植、生长、繁殖及引起病变。痢疾、霍乱——经口腔,破伤风——伤口2、机体内定位:可在入侵部位(恙虫病)、远离入侵部位(分泌毒素)、血液循环引起器官病变(病毒性肝炎)3、排除途径:可单一(志贺菌),也可多种途径(脊灰可粪便,飞沫),疟原虫存在于血液中,虫媒叮咬或输血)传染病学总论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一)直接损伤:机械运动或分泌的酶直接破坏(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细胞溶解(脊灰),诱发炎症引起织坏死(鼠疫)(二)毒素作用:外毒素(肉毒杆菌的神经毒素,霍乱肠毒素),内毒素(G-杆菌)激活单核-吞噬细胞分泌TNF-a和其他细胞因子引起发热,休克及DIC(三)免疫机制:许多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与免疫应答有关。麻疹可抑制细胞免疫,艾滋病可直接破坏T细胞。通过变态反应引起组织损伤(Ⅲ型,肾综合征出血热,Ⅳ型:结核病及血吸虫)传染病学总论第三节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一)传染源患者——重要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重要的传染源病原携带者——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感染动物:家畜家禽最常见,称动物源性传染病以野生动物为传染源——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传染病学总论第三节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二)传播途径1、呼吸道传播2、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三)人群易感性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传染病学总论第三节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一)自然因素:地理、气象、生态。寄生虫病和虫媒传播的传染病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如北方黑热病,南方血吸虫病,疟疾夏秋季高发,钩虫病很少见于干旱地区鼠疫、钩体病、恙虫病——人畜共患病(自然疫源性疾病)(二)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活条件、文化水平,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环境污染等传染病学总论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一)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引起的。微生物、寄生虫、阮粒(不同于微生物、寄生虫,缺乏核酸结构具有传染病的变异蛋白质,是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克雅病、库鲁病及变异性克雅病即人类疯牛病等的病原)传染病学总论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二)传染性(三)流行病学特征1、流行性:散发:在某地的常年发病情况处于常年一般发病率水平暴发:某局部地区或集体短期内出现许多同一疾病,大多是同一传染源或传播途径(食物中毒、流感)流行:当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发病率水平或为散发发病率的数倍时大流行:当某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波及全国各地,甚至超出国界或洲境时传染病学总论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2、季节性:呼吸道好发冬春季,肠道好发夏秋季3、地方性:北方黑热病、南方疟疾、血吸虫病,以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也属于地方性传染病4、外来性:国内或地区原来不存在,从国外或外地传入(四)感染后免疫(主动免疫、被动免疫)再感染重复感染(在蠕虫病中较常见),发展为重症的主要原因,感染后通常不产生保护性免疫传染病学总论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二、临床特点(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1、潜伏期: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为止2、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通常临床表现是非特异性的,具有传染性,起病急骤者可无此期3、症状明显期:传染病的特征性表现4、恢复期:免疫力增长,病理生理过程终止,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传染病学总论

二、临床特点

(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1、发热稽留热:>39℃,24h内相差≯1℃,伤寒、斑疹伤寒弛张热:24h>1℃,最低点未达到正常,败血症,伤寒缓解期,肾综合征出血热间歇热:24h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之下,见于疟疾、败血症回归热:高热持续数天后自行消退,但数天后又再高热,见于回归热,布鲁菌病不规则热:无规律热型,见于流感、败血症传染病学总论

二、临床特点

(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2、皮疹:发疹性传染病,有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3、毒血症状:各种代谢产物,细菌毒素引起的全身症状,疲乏,全身不适,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严重者意识障碍,谵妄、脑膜刺激征,中毒性脑病、呼吸衰竭、休克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肝脾淋巴结肿大传染病学总论二、临床特点

(三)临床类型:临床过程:急性、亚急性、慢性型病情轻重:轻型典型(中型或普通型)重型暴发型传染病学总论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一、临床表现二、流行病学资史三、实验室诊断(一)一般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生化(二)病原学检查1、病原体检测:2、分离培养病原体3、特异性抗原检测(较抗体检测更为可靠)4、特异性核酸检测(分子生物学)(三)特异性抗体检测(血清学检查)(四)其他检查:支气管镜、胃镜、结肠镜、超声、MRI、CT、活检等传染病学总论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一)治疗原则:目的:促进康复、控制传染源、防治进一步传播,原则: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与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二)治疗方法:略传染病学总论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针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采取综合性措施,防止传染病继续传播一、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39种,甲类2种:鼠疫、霍乱(2小时上报)乙类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灰按照甲类传染病报告管理)丙类11种(24小时上报)传染病学总论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二、切断传播途径(一)隔离:严密隔离: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如霍乱、鼠疫、狂犬病、埃博拉、SARS等,单人房,严密隔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