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疆阿勒泰第二高级中学高考压轴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新疆阿勒泰第二高级中学高考压轴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新疆阿勒泰第二高级中学高考压轴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新疆阿勒泰第二高级中学高考压轴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新疆阿勒泰第二高级中学高考压轴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疆阿勒泰第二高级中学高考压轴卷历史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中,各种神祇十分庞杂,其功能往往足以覆盖民间生老病死一切所求,其中以玉皇大帝,城隍、关帝、观音、碧霞元君、妈祖的影响最大,这表明民间信仰A.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兴起 B.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色彩C.受宗族观念的影响较大 D.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2.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依据多份英文报纸,主持翻译出《澳门新闻纸》。其中绝大部分是亟需了解的夷务或军情,但也有英国女王宫中女官名单与薪水、菲律宾农业、秘鲁公司招股、彩色地图印制法、南北极探险、船只保险广告等非紧要内容。由此可知,当时A.林则徐试图更全面地了解外部世界B.国人已突破天朝上国的观念C.翻译英文报刊的工作较为主观随意D.林则徐关注到西方政治制度3.汉武帝推行算缗告缗令,规定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必须向政府申报财产,按多少纳税。瞒报或少报者,罚戍边一年且没收财产,告发者可得没收财产的一半作为奖赏。下列做法与这一政策效果相似的是A.以起用“酷吏”对地方豪侠实施严厉镇压B.实行“富民”政策,大力推广“代田法"C.推行“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政策D.主张与民休息,“从民之欲而不扰乱”4.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该会议A.标志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B.说明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C.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5.史诗是人类文明初启阶段的文学形式之一。下列古代作品中不属于史诗的是:A.《汉穆拉比法典》 B.《摩诃婆罗多》 C.《罗摩衍那》 D.《荷马史诗》6.1854年夏,到访天京的英国驻上海领事馆官员麦华陀指出:“(他们)构成了整个中国社会体系的中坚,是大众舆论的领袖……对于他们,叛军不是用心地争取其归顺,而是宣布他们的荣誉头衔无效和非法,抨击他们所珍爱的古代典籍,焚毁他们的公共藏书地,使他们变成了自己的敌人。”这里的“他们”是指A.封建官僚地主 B.工商业者阶层 C.知识分子群体 D.驻华公使领事7.据联合国统计,日前全世界有4.4万多家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和28万个在国外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其产品已占世界总产值的40%;它们形成了“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以全球为销售带的企业运作模式”。这反映了A.西方国家主导全球化 B.世界开始融为一个整体C.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D.企业国际化是时代潮流8.经过这场危机,卡斯特罗深感古巴不过是超级大国棋盘上的一枚棋子,他不仅更加不信任美国,而且对盟友苏联也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这场危机A.推动了古巴走上独立道路 B.客观上使得美苏走向缓和C.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 D.表明美苏冷战的中心转移9.某历史学家认为:“严格说来,□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 D.清末“新政”10.如图为元代的疆域图,下列对于如图中所示地点叙述错误的有①位于浙江行省,中日《马关条约》中被辟为通商口岸②位于江西行省,1872年陈启源在此创办继昌隆缫丝厂③所在的行政区包括西藏和新疆、青海部分地区④所在的行政区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11.下图为1958年1月我国《人民日报》发表的时政漫画。该漫画反映了当时A.美苏共同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B.美苏已结成主宰世界的军事联盟C.中苏关系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D.和平与发展成为当时世界的主题12.史料记载:"(甲午中日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民族工业举步维艰B.孟买棉纱质优价廉C.手摇纺车效率低下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13.1938年至1945年,国民政府建立起一整套从营造、入祀、公祭、日常管理到调查统计的国家忠烈祭祀制度。普设“忠烈祠”涵盖了国民政府所认可的辛亥以来所有烈士但以抗日烈士为主。这一制度设立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对意识形态的控制 B.激发国人的抗战精神C.促进对辛亥革命的研究 D.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14.西晋杜育的《茶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A.因为文学作品具有史料价值,所以可以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C.传说远古时期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D.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专著,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15.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尊奉喇嘛教首领为帝师;明朝制定了“多封众建,尚用僧徒”的治藏宗教策略;清朝形成达赖喇嘛与驻藏大臣共治的局面。材料反映出元明清时期对西藏治理的特点是A.政教合一 B.因俗而治 C.严密控制 D.羁縻册封16.1986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想把浓缩汁厂建到中国,由于配方需保密.美方要求独资,但当时中国不允许外资独资。中方提出:可建浓缩汁厂和汽水厂各一个,美方把汽水厂白送给中方,两个厂组成联合董事会,各控股50%。中美第一个合作企业由此诞生。由此可见,当时A.改革开放的措施比较灵活 B.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实现分离C.企业的活力已被充分激发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具雏形17.“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中华民族克服重重困难,在科技和外交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这些“成就”包括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③中国与美、日正式建交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④18.1945年10月,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指示日本政府修改1889年制定的《明治宪法》,1946年日本公布新的“和平宪法”。这说明A.美在两极对峙格局下争夺世界范围B.有利于战后反封建的民主化改革C.有利于铲除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D.日本实行日美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19.下图是一幅1954年出版的宣传画《未来的工业建设小能手》。该宣传画反映了当时A.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B.青少年具有生态环保意识C.重视农田基本水利建设 D.大力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20.“修身方式,何者为先?”最能体现两宋时期学者答案的是A.以仁为本,仁者爱人 B.道法自然,清静无为C.以法为本,一断于法 D.正心诚意,格物致知21.据《上海电信史》记载:“1879年9月,大北公司向……申请德律风(电话)专营权,条件是向租界提供一整套电话通讯网。”文中省略的是A.英国政府B.总理衙门C.上海知县D.工部局22.如表是15、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中一些知识分子的论述或做法。如表这反映出当时A.对艺术的人文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B.对艺术家的赞美成为新时尚C.对人文主义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 D.对人生的目标有了新的追求23.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他还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王夫之对“理”的阐述①承袭了朱熹的天理观②体现了朴素唯物精神③宣扬了经世致用观念④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24.苏联自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1.9%。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西方开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 B.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工业C.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D.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25.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被钟南山院士称为“英雄城市”。下列有关武汉的历史,说法错误的是A.1872年创办了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B.1873年开创了近代中国人办报的先例C.1911年武昌首义后出现“中华民国”国号D.1938年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26.如图为胡烈在1933年10月所创作的漫画《选举运动》(被扫帚扫出的人身上标有“官僚”“贪污”字样)。该漫画反映出当时A.土地革命取得显著成效 B.国民党残余势力强大C.苏区政权建设重视民意 D.急需要建立统一战线27.《礼记·坊记》记载:“夫礼者,……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所以,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B.严格宗法制度C.打击旧贵族势力 D.激发认同,维护社会秩序28.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我们对于外国的资本应采取的态度如对水一样,有时候、有的地方,在某种条件之下,我们应该掘井取水,或开河引水;在别的时候、地方和条件下,我们则必须筑堤防水。”蒋廷黻意在强调A.应理性看待列强的资本输出 B.列强对华投资的目的不纯C.外国在华资本的作用将凸显 D.用近代化史观看待列强侵华29.汉文帝时贾谊提出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的策略。据此,汉文帝分齐国为七,分淮南为三,汉景帝分梁国为五。到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王子封侯者达一百多人。据此可知A.汉文帝是分封诸侯王子弟的始作俑者 B.汉武帝时期郡国并行的局面得以结束C.汉代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过程 D.汉代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0.国民政府制定的计划是“川、黔、滇三省各自为政,共军入黔我们就可以跟进去,比我们专为图黔而用兵还好。……今后只要我们军事、政治、人事、经济调配适当,必可造成统一局面。”该“计划”出现于A.北伐战争时期 B.红军长征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材料欧洲工业化国家政府面对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不得不进行社会改革。到19世纪末,差不多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制定了相关法律,规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和劳动安全。一些国家开始承担与贫困作斗争的社会责任。德国于19世纪80年代开始颁布了一系列社会法案,使工人在疾病、工伤事故和养老等方面享受基本保障。妇女们为了争取与男子的平等权利也展开了多方斗争,她们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就业权利。在政治参与方面,1908年,伦敦妇女举行游行争取选举权,到1928年,英国政府承认妇女享有和男子同样的选举权利——摘编自汪为华《一口气读完欧洲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社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社会改革的积极作用。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综而言之,则西洋社会为动的社会,我国社会为静的社会。由动的社会,发生动的文明;由静的社会,发生静的文明。”……“动的社会”冒险进取,生活固“日益丰裕”,但“身心忙碌”;“静的社会”消极柔弱,“日益贫啬”,但“身心安闲”。西洋社会虽“无饥饿疾病之丧”,但竞争既烈,兵燹屡兴,人为苦痛正未有已。反之,中国固穷,“死亡枕藉”,但于“政治问题能已则已,不欲更事吹求,亦所以减轻其苦痛之法耳”。(伧父:《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东方》第十三卷第七号)。材料二、李大钊同样是根据地理条件的差异,将中西文化概括为“静”、“动”文明,但他这样写道:“……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东方之道德在个性灭却之维持,西方之道德在个性解放之运动……东方想望英雄,其结果为,专制政治,有世袭之天子……西方依重国民,其结果为民主政治”(《东西文明根本之差异》,《言治季刊》第一年第三期)。材料三、陈独秀认为,在古代,东西方都处在专制政治之下,其文化并无特异之处。但以法国革命为转机,东西方迥异其趣,西方判然进入了近代社会,形成“近代文明”;而东方社会却陷于停滞,仍为“宗法社会”、“封建政治”,因此东洋文明“其质量举未能脱古代文明之窠臼,名为‘近世’,其实犹古之遗也”。他将西方文化的特征,概括为“科学与人权并重”。(《文存》卷一)。而东方文化的特点在专制与迷信。专制即束缚个性。迷信即不知科学为何物,浑浑噩噩,日在愚昧之中,诸事“不能以人间已有之智灵,明其理由,道其法则也”(同上)。正是缘此根本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文化的长短优劣。西方进步的文化产生了积极的结果:科学与民主相济为用,“成独立之人格”。民智勃发,“而迷信斩焉”,“社会经济,亦因以厘然有叙”。而东方落后文化却造成专制与迷信并肆,戕贼人权,民智不张,“社会中种种卑劣不法惨酷衰微之象,由是并起,“生机日促”,社会经济因之“大乱”《<文存》卷一)。中西文化其优劣,彰明昭著,中国当移樽就教,接受西方文明,自是不言而喻之事。材料四、严复在1895年写的《论世变之亟》一文中,对中西文化曾作如是鲜明的对照:“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感觉锐敏的严复将西学的“命脉”概括为“于学术则黜伪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斥反对西学者是“狂易丧心之人”。问:(1)材料一、二、三是1916年开始的中西文化论战之三个代表人物的言论。这场论战的导火索是什么?(2)材料四中严复所说的中国(最重三纲、亲亲、以孝治天下、尊主等)文化传统,始于何时、源于何派学说?(3)(接上题)这派学说发展到两宋取得怎样的新成就?(4)利用所给材料、结合所学,对这场中西文化论战作简要评述。注意:观点鲜明、评论有据;行文流畅,逻辑通顺;充分利用所给材料与所知史实;提炼历史评价的基本方法。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即有某种特定的因应疫病观念。疫气致疫是中国传统医学一贯的主张,气被视为疾病的载体,它通行于各种解释之中,而它的特性导致人们认为它可以被躲避和抵抗,但无法通过公共手段加以消除。古人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会采取施医送药、刊刻医书以及建醮祈禳等,但与“后世医学,重在治疗,偏差渐大”。——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许多新的医学概念开始进入中国,一些与西方文明有过接触的精英人士强调和放大西方卫生知识和经验,国人的传统观念得到了继承并被纳入到新的防疫认识体系之中。清洁、检疫、隔离、消毒等应对疫病的举措已渐成为中国社会“先进”而主流的防疫观念。1905年,政府成立第一个中央卫生行政机构——卫生科,专门负责防疫卫生等事务,卫生行政回归为国家主导。西人发明的以种牛痘之法,种在皮肤,可以幸免的防疫方法,在清末的防疫实践中也开始为官方所采用。——摘编自余新忠《从避疫到防疫:晚清因应疫病观念的演变》材料三1910年底,中国东北爆发了规模庞大的鼠疫疫情。清政府在东北设立防疫局,并颁布内容广泛的《检疫规则》,剑桥医学博士伍连德担任防疫总指挥。他在进行了详细调查后,进行了中国现代第一例人体解剖,通过显微镜发现了鼠疫杆菌,并结合当地流行病学资料的分析、病人的临床症状等,推断出这是一种人传人的新型肺鼠疫。在政府支持下,他要人们戴上他设计的中国最早口罩——伍氏口罩,同时要求封城,严防铁路交通,实行病人集中隔离,实施严格的疫情报告制度和查验隔离制度。1911年3月,东北三省鼠疫全部消灭。这为现代医学和公共卫生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摘编自黄建始《公共卫生简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传统到近代因应疫病观念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11年中国应对鼠疫的措施和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多元化,而众多的神祇的功能与民众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说明民间信仰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色彩,故选B;民间信仰的功利化源于世俗生活的多元化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故A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多元化,并非只受宗法观念的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尽管材料中存在女性神祇,但并不表明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A【解析】

林则徐在了解亟需的夷务或军情的同时,也了解了许多非亟需了解的内容,表明他试图从更多的维度了解西方世界,故选A;B、D选项夸大了材料的意思,C选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故选A。3、C【解析】

材料中汉武帝时期推行算缗告缗令,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并且抑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可以起到这一作用。C正确;“酷吏”对地方豪侠实施严厉镇压可以维护统治秩序,不能起到增加财政、抑制工商业的效果,A排除;代田法可以增加农业产量,进而增加财政收入,但不能抑制工商业的发展,B排除;从民之欲而不扰乱也不能起到抑制工商业的效果,D排除。故选C。4、A【解析】

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说明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标志着政治协制度正式确立,故A项正确。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是1956年“长期共存,荣辱与共”方针提出,故B项错误。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是1949年新政协会议,故C项错误。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1956年,故D项错误。【点睛】(1)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政治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5、A【解析】

《汉穆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律汇编,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A符合题意,答案为A;BCD是亚洲和欧洲的著名史诗,不符合题意,排除。6、C【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抨击他们所珍爱的古代典籍”、“焚毁他们的公共藏书地”可知这些与知识分子有关,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对知识分子的不重视,也预示着将来必将走向失败,C正确;封建官僚地主本身就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对象,A排除;工商业者阶层和驻华公使领事与材料不符合,BD排除。故选C。7、C【解析】

众多的跨国公司形成了“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以全球为销售带的企业运作模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趋势,故C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出西方国家主导全球化,故A错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逐渐全球化的进程,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趋势,体现不出企业国际化的时代潮流,故D错误。8、B【解析】

材料评述的是美苏对抗在古巴引发的导弹危机,由于两国认识到核战争的危险,危机过后双方都主动缓和了关系。B正确;古巴独立在1962年之前已经完成,A排除;社会主义阵营分裂不是古巴导弹危机导致的,C排除;冷战的中心始终在欧洲,D排除。故选B。9、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说明是完全反对西方文明的义和团运动,故C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10、C【解析】

据所学内容可知,①是杭州,在《马关条约》中被辟为通商口岸;②位于江西行省,而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是在广东南海;③所在的行政区不包括新疆地区;④所在的行政区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综上所述,②③错误,①④正确。故选C。11、C【解析】

从漫画信息可知,中国对美国裁军持批评态度,对苏联持表扬态度,这反映出当时中苏关系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故答案为C项。漫画中美国并未裁军,不能说明美苏共同推动世界和平,排除A项;漫画反映的是美苏裁军,并未反映出美苏结成军事联盟,且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12、D【解析】

根据“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可知,材料反映了纺织分离的现象,这是自然经济解体的重要表现,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不是民族工业,A错误;孟买棉纱质优价廉,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冲击了手工纺纱业,是造成“纺”“织”分离的原因,“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体现出“纺”“织”分离,是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BC不属于实质,故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联系所学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分析解答。13、B【解析】

根据材料国民政府在各地普设“忠烈祠”的目的是弘扬抗日烈士精神,从而达到激发国人的抗战精神的目的,故选B;材料显示对抗日烈士的褒扬,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控制,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不是辛亥革命时期,C错误;抗日战争是全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目的不是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D错误。14、B【解析】

《茶赋》属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提供绝对可靠的历史信息,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B项正确;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即记载准确的历史),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A项错误;传说不可以作为信史,需要有其他有力材料的佐证,因此无法仅根据神农氏的传说确定茶的起源。C项错误;《茶赋》是以茶为主题的作品,出现在西晋,比唐代《茶经》更早。《茶经》不能确定在唐朝以前是否已经出现茶,只能确定茶至少在唐朝时已出现。D项错误。15、B【解析】

材料体现了元明清时期对西藏的治理都有利用当地宗教的特点,体现了“因俗而治”,B正确;A与材料无关;C不是材料主旨;羁縻册封主要是清朝,D以偏概全。【点睛】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元明清时期的宗教策略,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描述能力,体现了“因俗而治”。16、A【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不允许外资独资,但外国有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中外合作这种新型的合作企业,这说明当时改革开放的措施比较灵活,A项正确;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提出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要进行分离,B项错误;中外合作企业是一种新型合作企业,并非是老企业活力的充分激发,C项错误;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D项与材料时间明显不符。17、D【解析】

依据所学,文革期间我国亦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科技上,1970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外交上,1971年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④符合题意;①发生在1964年,此时还未开始文革,排除;③中美正式建交在1979年,文革已经结束,排除。D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8、C【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和平宪法”为依据,推动日本政府进行民主改革,铲除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C正确;题干未体现出美国争夺势力范围,A与题无关,排除;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就已经建立了民主制,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外交,排除D。19、D【解析】

1954年正值国家工业化建设,因此宣传画《未来的工业建设小能手》反映了当时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D正确;宣传画的主题是工业建设,与教育、生态环保以及农田水利建设无关,排除A、B、C。20、D【解析】

宋明理学把儒家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特别重视道德修养,主张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贯通明理,故D符合题意;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仁者爱人”,故A是早期儒学的观点,故A不符合题意;B是道家学派的观点,C是法家学派的观点,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21、D【解析】材料“1879年”“德律风(电话)”“租界”并结合所学可知,1845年英美法从《上海租界章程规定》中取得第一块租界,当时是三国共一个租界,委任外国领事成立上海“工部局“取代上海县政府管理租界,故D项正确,BC项错误;英国政府不可能具体管理每一个租界,故A项排除。点睛: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879年”“德律风(电话)”“租界”,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22、A【解析】

表格中知识分子的论述和做法都强调了绘画中“人的非凡能力”,A符合题意;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当时的新时尚,而对艺术家的赞美是人文主义的具体表现之一,B不是材料主旨;材料未体现“新的理解”,C错误;D与材料无关。【点睛】材料中的关键词是“论述或做法”,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23、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对“理”的阐述体现了朴素唯物精神,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故②、④正确;材料否定了朱熹的天理观,故①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经世致用观念,故③错误。故①②组合错误,故A排除。①④组合错误,故B排除。②③组合错误,故C排除。②④组合正确,故D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王夫之思想【名师点睛】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王夫之还指出,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决不可说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王夫之认为“形而上”与“形而下”虽有上下之名,但不意味着上下之间有界限可以分割开来。从知识的来源上看,原理、规律是从对事物的抽象而得来的,因此,应该是先有具体形器,后有抽象观念。24、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苏联工业化实现,从而减少了机器的进口,故C项正确;十月革命后,西方国家就对苏俄进行了技术封锁,故A项错误;1937年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正在缓解,故B项错误;机器进口量的大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关,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时注意时间信息“1937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苏联完成了工业化,因此减少了机器进口。25、A【解析】

1872年由李鸿章主持的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不是武汉。A符合题意;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中国人办报的先例,B不符合题意;1911年孙中山领导了武昌首义,建立了“中华民国”,C不符合题意;据抗日战争史实可知,1938年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D不符合题意。故选A。26、C【解析】

漫画反映“苏维埃政府”要革除选举中的“贪污”行为和“官僚”做派,说明苏区政权建设重视民意,故C符合题意;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消灭封建和半封建性的土地占有制度的革命,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国民党残余势力,故B不符合题意;1933年处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内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当时国共关系破裂,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7、D【解析】

材料中文字说明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维护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这样更有利于西周政权的统治,D正确;ABC三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28、A【解析】

外国在华资本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双重的,这就要求我们理性看待列强的资本输出。故答案为A项。B项列强对华投资有纯经济目的,有具有政治目的,投资的目的并非不纯,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列强在华资本作用的呈现状况,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的近代化,排除。29、C【解析】

从汉文帝时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可看出,汉代为解决地方封国问题历经了三代皇帝,说明汉代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工程,故选C;AB项与题意主旨不符,且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排除;汉代初期分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后来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故选C。30、B【解析】

根据“共军入黔”可知,这属于红军长征的路线之一,故B项正确;北伐时还没有国民政府,排除A项;抗战时期国共合作,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的军队并没有“入黔”,且与材料所述的形势不符合,排除D项。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内容:通过立法,保障劳工权益;重视社会保障,将摆脱贫困作为国家责任;保障妇女政治权利等。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民主制度的发展。(2)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解析】

(1)内容:根据材料“差不多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制定了相关法律,规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和劳动安全”可归纳出通过立法,保障劳工权益和重视社会保障;根据材料“她们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就业权利”可归纳出保障妇女政治权利等。背景:结合材料时间“19世纪末”及上述分析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社会改革的背景可从当时的经济、阶级关系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工业革命的开展;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民主制度的发展。(2)影响:结合改革的内容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关于欧洲社会改革的积极作用可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推动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32、(1)《新青年》问世后,公开宣称“所谓新者就是外来之西洋文化,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主张以新易旧、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如此激烈的批判态度和鲜明的文化取向,激起一些人的强烈反对。(2)西汉武帝;儒家。(3)两宋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贡献突出者为二程、朱熹。二程明确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认为天理是超越万物、永恒存在的宇宙本原;还称“人论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朱熹集成了一个庞大而完整地理论体系,其核心是天理论。他认为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其具体体现,还指出要“明天理、灭人欲”。(4)评分要素:A按时序(五四运动前后论战的两个阶段)叙述论战概况;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连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论战。五四运动之后,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西方新思想、新观念大量输入,完全拒斥外来文化的论调已根本站不住脚。章士钊、梁启超等人又先后提出“新旧调和”论、中西文化“化合”说,梁漱溟则明确主张维护儒家文化。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更广泛地展开。李大钊、胡适、瞿秋白等人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为舆论阵地,积极参加论战,深刻阐明了新文化取代旧文化的历史必然性。B对所给材料中的思想进行分类、一一提炼和评价;材料一反映了旧文化,材料二、三、四反映新文化材料显示了两种根本对立的中西文化比较观。伧父的比较是消极的……李大钊、严复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是积极的。……陈独秀运用生动有力的唯物论观点,……深刻多了。……第一次鲜明地揭,出了科学与民主的旗帜,说明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登堂入室,已达到了崭新的高度。C指出论战的性质和影响;(1)积极性: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不同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性,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进一步传播了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新文化精神,其主流无疑是正确的,(2)消极性:但他们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着绝对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