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危险源评估报告_第1页
重大危险源评估报告_第2页
重大危险源评估报告_第3页
重大危险源评估报告_第4页
重大危险源评估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大危险源评估报告TOC\o"1-2"\h\u22832第一章重大危险源评估概述 3150921.1安全评估目的 361021.2安全评估依据 3123071.3安全评估范围和内容 3313261.4安全评估原则 417251第二章重大危险源基本情况 435392.1企业基本情况 498462.2重大危险源简介 4315912.3重大危险源周边环境 5194462.4生产工艺及设备 510326第三章物质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5134403.1物质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5188963.2储罐区物料接卸、抽取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6172573.3主要生产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6136184.1类型分析 7252264.1.1自然灾害 7141084.1.2安全生产 7136994.1.3公共卫生 7205204.1.4社会安全事件 7246064.2发生可能性评估 7277144.2.1定性评估 8165614.2.2定量评估 846074.3危害程度评估 8181024.3.1定性评估 8126384.3.2定量评估 838224.4影响范围分析 8137824.4.1空间范围 8311744.4.2时间范围 8239754.4.3社会影响范围 821989第五章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值 9104265.1个人风险值计算 9184295.2社会风险值计算 99295.3风险值分析 108794第六章可能受影响的周边单位和人员 10141966.1周边单位调查 10127446.1.1调查范围 10116686.1.2调查方法 10293826.1.3调查结果 10201326.2周边人员调查 11310016.2.1调查范围 11159326.2.2调查方法 11259216.2.3调查结果 112766.3影响程度评估 11241666.3.1影响程度划分 11188826.3.2影响程度评估结果 1231909第七章重大危险源辨识、分级的符合性分析 12185027.1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 12120207.2重大危险源分级标准 12314677.3符合性分析 1316625第八章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 13131358.1安全管理措施 1321338.2技术措施 14226728.3安全生产责任制 14161078.4应急预案 1430696第九章应急措施 15300009.1应急预案编制 15325909.2应急设备与设施 15110189.3应急演练与培训 1565959.4应急响应流程 1618240第十章安全生产监督与整改 16908610.1安全生产监管部门 161115410.1.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16719510.1.2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172115110.1.3相关部门 172851910.2整改措施与实施 17358510.2.1完善安全生产制度 172907110.2.2加强安全培训 172822910.2.3加大安全投入 17453110.2.4定期开展安全检查 172756210.2.5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17772810.3整改效果评估 172401110.3.1整改措施落实情况 17412810.3.2安全生产指标改善情况 1741610.3.3员工安全意识提高情况 171634510.4安全生产监管制度 18216510.4.1安全生产许可制度 181292010.4.2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181634110.4.3安全生产培训制度 182886310.4.4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18856010.4.5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1821379第十一章重大危险源评估结论 181440811.1评估结果分析 18956011.2评估结论 192245911.3建议与措施 1912491第十二章评估报告附件 193228912.1评估报告所依据的文件 192073412.2评估报告所引用的资料 20678412.3评估报告附件清单 20第一章重大危险源评估概述1.1安全评估目的重大危险源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识别、评价和控制重大危险源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保证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安全评估,可以为企业提供以下几方面的帮助:(1)明确重大危险源的安全风险,为制定安全防范措施提供依据;(2)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预防的发生;(3)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减少财产损失;(4)满足国家法规、标准要求,提升企业社会责任。1.2安全评估依据安全评估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如《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2)企业内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3)国内外相关案例和经验教训;(4)企业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实际数据和资料;(5)安全评估方法和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1.3安全评估范围和内容安全评估范围主要包括企业内部重大危险源及其周边环境。评估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重大危险源的识别与分类;(2)重大危险源的风险评估,包括发生的可能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3)重大危险源的安全防护措施及有效性分析;(4)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及应急措施;(5)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管与监测。1.4安全评估原则在进行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评估过程中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技术,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2)全面性原则:评估范围应涵盖重大危险源的所有相关方面,保证评估结果的完整性;(3)动态性原则:评估过程应关注重大危险源的变化,及时调整评估内容和方法;(4)实用性原则:评估结果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有效指导;(5)合作性原则:评估过程中应充分调动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员工的积极性,共同参与评估工作。第二章重大危险源基本情况2.1企业基本情况本节主要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名称、成立时间、地理位置、经营范围、企业规模、员工人数等。企业名称:有限公司成立时间:20年地理位置:位于我国某省某市某区经营范围:主要从事石油化工、化学原料、化工产品等的生产和销售企业规模:占地面积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亿元员工人数:现有员工人,其中技术人员人,管理人员人2.2重大危险源简介本节主要介绍企业内部的重大危险源,包括危险源类型、数量、分布情况、潜在风险等。危险源类型:主要包括生产装置、储存设施、运输设备等数量:共有个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分布在企业的各个生产车间和储存区域潜在风险:火灾、爆炸、泄漏、中毒等2.3重大危险源周边环境本节主要介绍重大危险源周边环境情况,包括周边人口密度、建筑物、交通状况、生态环境等。周边人口密度:重大危险源周边人口密度较大,有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建筑物:周边有企业办公区、生产车间、库房等建筑物交通状况:重大危险源附近交通发达,有铁路、公路、水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生态环境:重大危险源周边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有河流、湖泊、湿地等敏感区域2.4生产工艺及设备本节主要介绍企业生产工艺及设备情况,包括生产工艺流程、主要设备、设备运行状况等。生产工艺流程: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包括原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储存、销售等多个环节主要设备:企业拥有生产设备、储存设备、运输设备等,主要包括反应釜、储罐、输送泵、管道等设备运行状况:企业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修,保证设备安全运行,降低风险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对企业的重大危险源基本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将进一步分析重大危险源的风险评估和安全管理措施。第三章物质危险、有害因素辨识3.1物质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物质危险、有害因素的分析是保证生产安全的重要环节。在生产过程中,物质危险、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危险品、放射性物质、生物危害物质等。对这些物质进行危险、有害因素分析,有助于预防的发生,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化学危险品分析:化学危险品主要包括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性等物质。在生产过程中,对这些化学危险品进行危险性评估,包括其物理化学性质、毒理学特性、反应特性等,以便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放射性物质分析:放射性物质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辐射危害。对放射性物质进行分析,包括辐射类型、辐射能量、辐射水平等,有助于制定有效的辐射防护措施。生物危害物质分析:生物危害物质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胞毒素等。在生产过程中,对这些生物危害物质进行风险评估,包括其传播途径、感染性、致病性等,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3.2储罐区物料接卸、抽取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储罐区物料接卸、抽取过程是物质危险性较大的环节。以下为该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接卸过程危险、有害因素辨识:(1)物料泄漏:在接卸过程中,物料可能会发生泄漏,导致环境污染和安全。(2)静电火花:物料在输送过程中可能产生静电,引发火灾或爆炸。(3)物料反应:不同物料之间可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危险气体或热量。(4)人员伤害:操作人员在接卸过程中可能受到物料伤害,如腐蚀、中毒等。抽取过程危险、有害因素辨识:(1)泵故障:泵在抽取过程中可能发生故障,导致物料泄漏或输送中断。(2)管道损坏:管道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磨损、腐蚀,导致泄漏。(3)静电火花:与接卸过程相同,抽取过程中也可能产生静电火花。(4)人员伤害:操作人员在抽取过程中可能受到物料伤害。3.3主要生产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主要生产装置是生产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以下为主要生产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1)反应釜:反应釜内物料反应过程中可能产生高温、高压,导致爆炸。(2)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泄漏,导致物料泄漏和环境污染。(3)压缩机:压缩机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高温、高压,引发火灾或爆炸。(4)粉尘处理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粉尘处理设备可能产生静电,引发火灾或爆炸。(5)电气设备: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热量,导致火灾。(6)人员伤害:操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受到高温、高压、腐蚀等危害。通过对主要生产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生产安全。出现错误的话,请指正第四章发生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4.1类型分析类型分析是评估发生可能性及危害程度的基础。类型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等。在本章节中,我们将重点分析这些类型的特点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4.1.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洪水、台风、泥石流等。这些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在自然灾害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破坏等问题较为严重。4.1.2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包括火灾、爆炸、中毒、坍塌等。这些通常是由于企业安全管理不善、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等原因引起的。安全生产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等问题。4.1.3公共卫生公共卫生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环境污染等。这些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等特点。公共卫生可能导致大量人员感染、死亡,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正常秩序。4.1.4社会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包括恐怖袭击、暴力犯罪等。这些事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社会安全事件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秩序动荡等问题。4.2发生可能性评估发生可能性评估是对各种类型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的概率进行预测。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4.2.1定性评估定性评估是根据类型、历史数据、专家经验等因素,对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判断。定性评估结果通常以文字描述为主,如“很低”、“较低”、“中等”、“较高”、“很高”等。4.2.2定量评估定量评估是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运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发生的概率进行计算。定量评估结果通常以数字表示,如“每年发生概率为1%”。4.3危害程度评估危害程度评估是对发生后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估。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4.3.1定性评估定性评估是根据类型、历史数据、专家经验等因素,对危害程度进行判断。定性评估结果通常以文字描述为主,如“轻微”、“中等”、“严重”、“非常严重”等。4.3.2定量评估定量评估是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运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危害程度进行计算。定量评估结果通常以数字表示,如“预计造成100人伤亡、1000万元财产损失”。4.4影响范围分析影响范围分析是对发生后可能影响的区域、行业、人群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4.4.1空间范围空间范围分析是指发生后,影响范围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如自然灾害可能影响周边地区,安全生产可能影响周边企业等。4.4.2时间范围时间范围分析是指发生后,影响持续的时间长度。如公共卫生可能导致长时间的社会秩序动荡,安全生产可能导致企业长时间停产等。4.4.3社会影响范围社会影响范围分析是指发生后,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如恐怖袭击可能导致社会恐慌、经济衰退等。第五章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值5.1个人风险值计算个人风险值是指个人在特定环境下可能遭受的风险程度。计算个人风险值有助于个体了解自身安全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以下是个人风险值计算的主要步骤:(1)确定风险因素:需要分析个人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如自然灾害、疾病、犯罪等。(2)评估风险概率:针对每个风险因素,评估其在一定时间内的发生概率。可以通过查阅历史数据、专家意见等方式进行评估。(3)确定风险影响程度:分析每个风险因素对个人生活、财产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可分为轻微、中等、严重三个等级。(4)计算个人风险值:将风险概率与风险影响程度相乘,得到个人风险值。公式如下:个人风险值=风险概率×风险影响程度(5)风险排序:根据个人风险值大小,对风险因素进行排序,以便优先关注和应对高风险因素。5.2社会风险值计算社会风险值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可能遭受的风险程度。计算社会风险值有助于和社会各界了解风险状况,制定相应政策降低风险。以下是社会风险值计算的主要步骤:(1)确定风险因素:分析社会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治安等。(2)评估风险概率:针对每个风险因素,评估其在一定时间内的发生概率。可以通过查阅历史数据、专家意见等方式进行评估。(3)确定风险影响程度:分析每个风险因素对社会生活、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可分为轻微、中等、严重三个等级。(4)计算社会风险值:将风险概率与风险影响程度相乘,得到社会风险值。公式如下:社会风险值=风险概率×风险影响程度(5)风险排序:根据社会风险值大小,对风险因素进行排序,以便优先关注和应对高风险因素。5.3风险值分析通过对个人风险值和社会风险值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分析结果:(1)风险因素识别:通过风险值计算,我们可以明确个人和社会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为风险防范提供依据。(2)风险程度评估:根据风险值大小,可以判断风险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应对措施。(3)风险排序:风险值排序有助于我们优先关注和应对高风险因素,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4)风险防控策略:根据风险值分析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策略,降低个人和社会的风险程度。(5)风险监测与预警:通过定期计算风险值,可以监测风险变化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保障个人和社会的安全。第六章可能受影响的周边单位和人员6.1周边单位调查为了全面了解可能受影响的周边单位,本项目开展了以下调查:6.1.1调查范围本次调查范围包括项目周边5公里内的企事业单位、机构、社区及公共服务设施等。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单位的类型、规模、业务范围、人员构成等方面。6.1.2调查方法采用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单位的基本信息。6.1.3调查结果通过调查,发觉以下周边单位可能受到影响:(1)企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其业务范围涉及项目所需的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技术服务等。(2)机构:包括环保、规划、安监等相关部门,负责项目的审批、监管等工作。(3)社区及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居民委员会等,其服务对象可能受到项目的影响。6.2周边人员调查为了了解周边人员可能受到的影响,本项目开展了以下调查:6.2.1调查范围本次调查范围包括项目周边5公里内的居民、企事业单位员工、机构工作人员等。6.2.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周边人员的基本信息、对项目的认知和态度等。6.2.3调查结果通过调查,发觉以下周边人员可能受到影响:(1)居民: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对周边居民的生态环境、生活质量、出行等方面产生影响。(2)企事业单位员工:项目实施可能对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数量、工资水平、工作环境等方面产生影响。(3)机构工作人员:项目实施过程中,机构工作人员需要承担项目审批、监管等职责,其工作压力可能加大。6.3影响程度评估本项目对可能受影响的周边单位和人员的影响程度进行了以下评估:6.3.1影响程度划分根据影响程度的大小,将周边单位和人员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重大影响:项目实施可能导致周边单位和人员遭受严重损失或产生重大负面影响。(2)较大影响:项目实施可能导致周边单位和人员遭受一定损失或产生较大负面影响。(3)一般影响:项目实施可能导致周边单位和人员遭受轻微损失或产生一定负面影响。(4)无明显影响:项目实施对周边单位和人员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不计。6.3.2影响程度评估结果通过综合分析,得出以下影响程度评估结果:(1)周边企事业单位:重大影响、较大影响、一般影响。(2)机构:较大影响、一般影响。(3)社区及公共服务设施:一般影响、无明显影响。(4)居民:重大影响、较大影响。(5)企事业单位员工:较大影响、一般影响。(6)机构工作人员:一般影响。第七章重大危险源辨识、分级的符合性分析7.1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是预防、降低风险的重要环节。根据我国相关法规和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特性:具有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危险特性的物质。(2)数量标准:根据物质的危险特性,设定相应的数量阈值,超过该阈值的物质被认为是重大危险源。(3)生产工艺:涉及高温、高压、高速、易发生泄漏等生产工艺的环节。(4)设备设施:存在故障、老化、损坏等可能导致发生的设备设施。(5)环境因素: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气象条件等环境因素。(6)安全管理: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安全培训、应急预案等。7.2重大危险源分级标准重大危险源分级标准是根据危险源的危险程度、风险大小等因素,将重大危险源划分为不同等级,以便实施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以下为重大危险源分级标准:(1)一级重大危险源:可能导致特别重大,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危险源。(2)二级重大危险源:可能导致重大,造成一定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危险源。(3)三级重大危险源:可能导致较大,造成一定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危险源。(4)四级重大危险源:可能导致一般,造成一定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危险源。7.3符合性分析为了保证企业重大危险源辨识、分级的准确性,以下对符合性进行分析:(1)重大危险源辨识的符合性分析企业应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在辨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以下方面的符合性:是否涵盖了所有具有危险特性的物质、设备设施、生产工艺等环节;是否达到了设定的数量阈值;是否考虑了环境因素和安全管理因素。(2)重大危险源分级的符合性分析企业在进行重大危险源分级时,要保证以下方面的符合性:是否按照国家规定的分级标准进行分级;是否根据危险源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分级结果;是否对分级结果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企业生产变化。通过对重大危险源辨识、分级的符合性分析,有助于企业发觉安全管理中的不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降低风险。在此基础上,企业应不断完善重大危险源辨识、分级体系,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第八章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8.1安全管理措施安全管理措施是企业保障生产安全、预防发生的重要手段。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安全管理措施:(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企业应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培训、安全检查、处理等方面,保证各项安全工作有章可循。(2)加强安全培训。企业应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使其具备处理突发的能力。(3)开展安全检查。企业应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对生产设备、安全设施、安全操作等方面进行排查,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4)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企业应注重安全文化建设,形成人人关注安全、人人参与安全的良好氛围。8.2技术措施技术措施是保障生产安全的关键环节。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技术措施:(1)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企业应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降低发生的风险。(2)强化设备维护保养。企业应加强设备维护保养,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预防设备故障导致的。(3)提高安全防护设施水平。企业应提高安全防护设施水平,为员工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4)加强安全监测与预警。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处理。8.3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明确了企业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职责。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安全生产责任制:(1)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职责。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保证安全生产投入、安全管理、安全培训等方面落实到位。(2)落实部门安全生产职责。企业各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保证生产安全。(3)明确员工安全生产职责。企业员工应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定,积极参与安全生产活动,对自己和他人负责。8.4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企业应对突发的重要手段。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应急预案:(1)制定应急预案。企业应根据生产特点和可能发生的类型,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2)加强应急预案演练。企业应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突发的能力。(3)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企业应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保证在发生时能够迅速投入使用。(4)加强应急信息沟通。企业应建立健全应急信息沟通机制,保证发生时信息畅通、指挥有力。第九章应急措施9.1应急预案编制应急预案的编制是应急处理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在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有效地进行应急响应,降低造成的损失。应急预案的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合理: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基于风险评估,保证应急措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完善系统:应急预案应涵盖应急处理的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应急体系。(3)动态调整:应急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保证其适应性和实用性。(4)易懂易操作:应急预案的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便于操作人员理解和执行。应急预案编制的主要内容包括:类型、危害程度、应急组织体系、应急响应流程、应急资源配备、应急通信与信息保障、应急演练与培训等。9.2应急设备与设施应急设备与设施是应急处理的重要物质基础。应急设备主要包括:救援工具、防护装备、通信设备、监测设备等。应急设施主要包括: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物资储备库、应急避难所等。应急设备与设施的配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实用性:应急设备与设施应满足应急处理的需求,具备较强的实用性。(2)可靠性:应急设备与设施应具备较高的可靠性,保证在发生时能够正常使用。(3)经济性:应急设备与设施的配置应考虑经济性,合理利用资源。(4)安全性:应急设备与设施应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标准,保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9.3应急演练与培训应急演练与培训是提高应急处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应急演练主要包括:桌面演练、实战演练、综合演练等。应急培训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培训、操作技能培训、应急预案培训等。应急演练与培训应遵循以下原则:(1)实战化:应急演练应模拟实际场景,提高参演人员的实战能力。(2)定期进行:应急演练与培训应定期进行,保证应急处理能力的持续提升。(3)注重实效:应急演练与培训应注重实效,提高应急响应的速度和质量。(4)全员参与:应急演练与培训应面向全体员工,提高整体应急意识。9.4应急响应流程应急响应流程是应急处理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报告:发生后,现场人员应立即向应急组织报告情况。(2)初步评估:应急组织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对进行初步评估,确定类型、危害程度等。(3)应急启动:根据评估结果,应急组织应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响应。(4)救援行动:应急组织应迅速组织救援力量,开展救援行动。(5)信息发布:应急组织应实时发布处理进展情况,保证信息的透明度。(6)后期处置:处理结束后,应急组织应对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7)恢复生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恢复生产。第十章安全生产监督与整改10.1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是保障企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机构。其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管理,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组织调查处理等。在我国,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主要包括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以及相关部门。10.1.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全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有:拟定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指导、协调全国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组织查处重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指导、协调调查处理等。10.1.2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有:组织实施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组织调查处理等。10.1.3相关部门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外,其他相关部门如工业和信息化、公安、环保等,也承担一定的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它们分别对各自领域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管理,共同维护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10.2整改措施与实施针对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应采取以下整改措施:10.2.1完善安全生产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保证安全生产的规范化、制度化。10.2.2加强安全培训企业应加强员工的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使其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10.2.3加大安全投入企业应加大安全投入,购置必要的安全生产设备,提高安全生产水平。10.2.4定期开展安全检查企业应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对发觉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改,保证安全生产。10.2.5建立应急救援体系企业应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10.3整改效果评估为保证整改措施的有效性,企业应定期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10.3.1整改措施落实情况检查企业是否按照整改方案要求,全面、及时地落实整改措施。10.3.2安全生产指标改善情况对比整改前后的安全生产指标,评估整改措施对企业安全生产的改善效果。10.3.3员工安全意识提高情况评估员工安全意识的提高程度,包括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的掌握程度等。10.4安全生产监管制度为保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监管制度,主要包括:10.4.1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企业必须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方可从事生产活动。10.4.2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企业法定代表人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其他负责人对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负责。10.4.3安全生产培训制度企业应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10.4.4安全生产检查制度企业应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对发觉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改。10.4.5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对进行严肃处理,总结教训,防止的再次发生。第十一章重大危险源评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