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3篇)_第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3篇)_第2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3篇)_第3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3篇)_第4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

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

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

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

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

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

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

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阪邑(今

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

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

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人不知而不愠(yun)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

ai)不亦说(yu6)乎三省(xTng)吾身传(chuan)不习乎逾矩

(yuju)箪(dan)

好(hao)肱骨(gdng)笃(d口)

三、赏读课文

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

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

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

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

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

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

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

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

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

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

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

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人不堪其

忧,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

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

翻译前六章。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eo人不堪其忧

四、自主质疑: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解决。

五、练习: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六、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抄写、识记字词。

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①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朗读背诵

①朗读课文。

②背诵课文。

三、赏析课文

理解后六章内容

1、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概括思想内容,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解决。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

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

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

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四、当堂练习:(具体内容见练习册)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

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

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

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

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

一背。二次备课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2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阪邑(今山东曲阜东

南)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阪邑。父叔梁

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

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

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

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要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

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

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

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

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

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

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

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

寇。公元前5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

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

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郛、

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

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

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

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

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

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

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

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

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

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

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

《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

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

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

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

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

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

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

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的思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

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

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

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归纳学习文

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

力。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能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

改进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

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吧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

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

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

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

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

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un)学而不思则罔(wang)

思而不学则殆(dai)不亦说(yu6)乎

传(chudn)不习乎知之者不如好(hao)之者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

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

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

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

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

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

会有害。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

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简

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

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

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

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

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

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

不可能被夺去。”

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

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将学习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

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

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

r5j修养。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

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

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

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平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

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

之财。

第九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

己的缺点。

第十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师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第四阶段:小结

试背全文,比比看谁背得最准确。

背诵过程中要注意停顿,不抢不拖,不加字,不吞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

道”。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

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

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处成语最

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

就继续学习它。

2、准确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乎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救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

点自己的看法吗?

1、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

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

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

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习。

(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

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

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2、影响:

《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

主要的形态。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检查课文的背诵和全文的翻译、注释等,要求做到掌握干净、牢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3篇】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

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

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

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自主预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

决0

“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

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

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

解”)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②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2.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

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

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我选取

他的优点来学习,不好的地方就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

不停地流淌。”

(5)博学而骂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到不明白的事能恳切地

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三)整体感知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三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第四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

的兴趣。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

不义之财。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

补不足。后两句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对照别人不好的地方修

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前两句将正确的学习态度。即使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

也不可以被轻易改变。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三、板书设计

重要字词

重点句子

每章要点理解内容——掌握方法留、册I]、补、换、调、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3.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

法0

【学习重难点】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重点)

2.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

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

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

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

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

我们就继续学习本课。

二、教学新课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⑵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传不习乎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

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

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

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

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

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

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

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

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

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三、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勤于复习

学思结合

学习态度以学为乐

诚实谦虚

珍惜时间

修身做人宽厚仁义

坚贞守节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四、拓展提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

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

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

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

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赘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

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教学过程:

1、导入:(故事导入,化深为浅)

公元前480年,在鲁国按例举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猎,鲁国大夫季

孙氏的家臣猎到了一头异兽,无人能识。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去请教

以博学多识著称的孔子,没想到孔子见到这头已死的异兽时竟然流下

了眼泪。他说,这是麒麟啊,这原本是在太平盛世出现的异兽,怎能

出现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并且惨死在猎人之手呢于是,他唱起了一首

悲伤的歌曲:“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

这首被后世称为《获麟歌》的歌曲充满了悲凉之情。那么,孔子为何

会对这头麒麟的死如此悲伤他究竟在悲叹谁的命运呢就请大家说一

说你所知道的孔子。(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发言)

孔子自己就是这头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

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一年后,孔子预感到自己死期将至,

望着远道而来的学生子贡,他又咏叹出一首辞世之歌:“太山坏乎梁

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也在总结自己一生坎坷的

命运。七天后,孔子去世了。他的学生们都为他守墓三年,然后痛哭

尽礼而去,唯有子贡守了整整六年方才离去。孔子去世后,曾经涌现

过一股否定孔子的声浪,子贡奋力为老师辩护,维护了老师的名誉。

孔子的声名不仅令他的学生们钦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响着世界。西

方曾经评选过世界十大哲学家,孔子名列榜首。曾有西方哲学家说过

21世纪是儒家文明的世纪。

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

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可是,当时那些权势燧赫的贵族王公

们都为历史所淹没,他们的名声早已被人遗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依

然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家族至今传承不绝。那么,孔子身

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万世师表今天我们学习

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断,但管中窥豹,

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

2、简介《论语》(整体把握语言特点,明确学习目标)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以及学生的学生们的课堂笔记,不过也

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课堂笔记,有一个数据称这部书在全世

界的印刷数量仅次于《圣经》,而我们熟悉的成语大都源于古书,《论

语》被称为出现成语最多的书。这部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

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其核心就是孔子所倡导的理想的人

生目标——“仁二这也是中国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

想。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探究一下十二章表现

了孔子所倡导的人格修养有哪些具体内容,他的治学态度与处世方法

各是什么这些内容又是如何体现出“仁”的内涵。

3^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学习方法:

(1)配合音乐,读出古文韵味。

(2)结合注释,自学各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语。

(3)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

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提示:

(1)“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乎”,一般在问

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

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

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

内容根据文本而定。“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

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

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3)“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

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

(4)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

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

的字。(要求学生解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心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

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理解文意。

学习方法:

(1)以关键字为核心,结合字型理解含义。

(2)结合具体故事,深入浅出,理解各章含义。

(3)结合自己生活,通过自编故事,说出自己对各章的理解。

(4)以首章为核心,围绕首章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孔子的人格修

养,具体的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提示:

(1)“学而时习之”一章中,前两个反问句强调了什么内容(自

己的快乐)而最后一个问句说明这种快乐是一种高尚的快乐。那他为

什么而快乐呢我们先来第一句。这一句中“而”字需要翻译吗这里的

“而”

仅仅表示“学”与“时习”两个词组之间有一个先后顺序。看甲

骨文中的“学二形状象几个人在建造房屋。建造房屋除了要模仿别

人的行为,还需要什么(思考房屋的结构,地基等等内容)也就是说,

学习需要领悟其中的精神。房屋是大家的栖身之所,因此古人如此造

字,表现了“学”的重要性。领悟了新的精神就够了吗在甲骨文中“习”

写成在太阳之上鸟飞翔的样子。鸟要学会飞翔,不能停止,“习”强

调了什么(反复练习钻研),因此翻译成了“复习”。为什么这一内容

需要按时复习,不能一刻懈怠呢(因为这不仅仅是普通的知识,而是

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不能松懈的。)

补充材料: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

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兔夫,小子。”曾子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启发学生保全自己的肢体很难,保全自己的人生

追求也是很难的。

(2)“有朋自远方来”。为什么这些人会从远方而来从甲骨文来,

“朋”的原意是指货币的单位,两串钱为一朋,缺一不可,说明两者

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亲密无间)“友”为两只手,也可以理解为一手交

钱,一手交货,也就是做生意。而做生意最根本的原则是什么(诚信)

因此,“朋”说明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与孔子之间是互相信任并且亲密

无间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信任孔子呢“朋”的另一种解释是“凤凰”,

凤凰一出现,百鸟就会追随它飞翔,为什么(物以类聚)。孔子就是“凤

凰”,这些人因为有着共同的追求,因此都愿意追随他。大家说,这

些人是什么人呢(孔子的学生们)

补充材料:孔子周游列国时,屡遭打击,他的学生虽然也有过怨

言,但没有一个人离开他。孔子也很欣慰,不时地赞赏过他的这些学

生们。

(3)“人不知而不愠这里的“而”需要翻译为“却”,语义发

生了转折。他为什么不生气呢因为他的追求与普通人不同,他追求的

是什么(最高的道德)只要他不丧失这一道德,他就不会生气,也唯有

具备高级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补充材料:孔子曾经在陈蔡之间被围七天,没有粮食吃,跟随的

人都饿得站不起来了,但孔子却还在弹琴唱歌。面对弟子的质疑,孔

子说出了一番堂堂正正的言论:“君子达(通)于道之谓达(得志),穷

于道之谓穷(困顿)。今丘也拘(坚守)仁义之道,以(因为)遭乱世之患,

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

霜雪既降,吾是以(因此)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灾难),于

丘其幸乎!”这番话之前从没有人说过,之后就成为了中国正直的知

识分子的行为准则,被他们用各种方式实践着。而这些人也构成了中

国的脊梁。

(4)这一章分成三段话,表面上看讲了学习方法,交友原则和个

人修养,但核心却只有一个,是什么(表达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修养人

格的最重要内容,这一修养使孔子的人格完善,并且能够影响远人。

孔子如何修养自己的人格(永不松懈)这是人格修养的基础,那么,孔

子及他的学生们又围绕这一点补充了哪些原则呢(学生列举相关语句,

老师指出其中的关键字含义)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而,语义很虚的转折,可不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随。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旧的知识。新,新的见

解。可以,可以凭借。为,成为。而,表示先后关系,可不译,也可

译为“就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表转折,“却”。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其,其中。

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切,恳切。

近,当前。其,这。而,表并列,可以译为“并且”。

(5)“三省吾身”一句中,甲骨文中的“省”的主体是一只眼睛,

而一个箭头直射眼睛,说明什么(要注意观察自己)看清别人的弱点容

易,但看清自己的弱点就不容易了,所以需要多次反省。曾子所反省

的内容与前面孔子所说的内容有什么相同(强调了对别人、对朋友要

讲诚信,学习的知识要反复复习)“传”字在甲骨文中的本字就是两

个人传递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被密封了起来,说明非常重要。这个字

本来指传递信件,也可以引申为重要的物品。因此,必须不能遗失,

就需要人们手把手传递,少了一个人都传递不到目的地。同样,我们

的学习也要按时,不能有一天懈怠。“温故而知新”一章中,“故”指

旧的知识,“新”指新的理解与体会,为什么温习旧知就会得到新体

会呢我们看''新”的甲骨文,指砍掉树木的旁枝,以便它长出新枝来。

学习也同样如此,我们对旧知识,要如同给大树修枝一样来整理它,

就会发现了规律,新知识也会如树木般长出新枝来。“为”的甲骨文,

是指用手牵大象的鼻子,使大象成为驯服的家畜。同样,通过我们自

身的努力,我们也可以成为老师,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思”字从

篆文来看,是由头与心组合而成的,在古人看来,头与心均能诞生思

想,是什么可以自头脑至心,贯穿不绝呢(人的想法)“罔”就是陷阱,

从篆文来看,人陷在罗网之中,没有一个缺口可以使自己逃出去,因

此光学习不思考学习的意义,只能让自己被大量的知识缠绕起来,无

法挣脱。“殆”的篆文指一个人站在了高台之上,四周无依无靠,那

你说会有什么感觉(恐惧)因此文中解释为有害的。一个人总是胡思乱

想,就会有许多害处。“善”的篆文由“羊”与“言”组成,原意是

指吉祥,这里就是指人的优点好处。子夏的话与上文有什么联系(补

充说明了学习的内容应广博,学习的态度应诚实,还要多提问,多思

考,是学习的基础)(学生活动:根据自身经历,说小故事解读这些内

容)

补充材料:

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

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的形式,

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

演奏的技巧,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

意境、志趣啊。”过了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