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源热泵行业市场分析报告2024年_第1页
地源热泵行业市场分析报告2024年_第2页
地源热泵行业市场分析报告2024年_第3页
地源热泵行业市场分析报告2024年_第4页
地源热泵行业市场分析报告2024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地源热泵行业市场分析报告汇报人:XXX日期:XXX1contents目录行业发展概述行业环境分析行业现状分析行业格局及趋势12342Part01行业发展概述行业定义行业发展历程行业产业链3行业定义地热能是一种优质的清洁能源,已经成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资源。地热能可用于供热、制冷与发电,其能量利用系数高达70%以上,能够全年全天运作,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地源热泵可以在建筑供暖制冷、热水供应方面显著帮助减排,亦能与其他节能减排技术耦合,发挥供热、储能等特性,创造更大的价值。已有实例展现出其优异的经济价值与生态效益。地源热泵一度因为初始投资高、经济效益不显著而发展受限,但随着新技术迭代,辅之以国家利好政策,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地源热泵技术可根据利用的地热能深度分为浅层地热能地源热泵技术与中深层地热能地源热泵技术4Part02行业环境分析行业政治环境行业经济环境行业社会环境行业驱动因素5行业政治环境描述:《“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推广使用地源热泵技术,十四五期间推广新增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1亿2。:《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到2025年,各地基本建立起完善规范的地热能开发利用管理流程,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信息统计和监测体系基本完善,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比2020年增加50%,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建设—批地热能发电示范项目,全国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比2020年翻一番;到2035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及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力争比2025年翻倍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5部门关子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提升县城能源使用效率,大力发展适应当地资源禀赋和需求的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热能、生物质能、空气源和水源热泵等,推动区域清洁供热和北方县城清洁取暖,通过提升新建厂房、公共建筑等屋顶光伏比例和实施无伏建筑一体化开发等方式,降低传统化石能源在建筑用能中的比例。6行业政治环境11部门2部门3部门《“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推广使用地源热泵技术,十四五期间推广新增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1亿2。《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到2025年,各地基本建立起完善规范的地热能开发利用管理流程,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信息统计和监测体系基本完善,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比2020年增加50%,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建设—批地热能发电示范项目,全国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比2020年翻一番;到2035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及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力争比2025年翻倍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5部门关子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提升县城能源使用效率,大力发展适应当地资源禀赋和需求的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热能、生物质能、空气源和水源热泵等,推动区域清洁供热和北方县城清洁取暖,通过提升新建厂房、公共建筑等屋顶光伏比例和实施无伏建筑一体化开发等方式,降低传统化石能源在建筑用能中的比例。7行业政治环境2积极推进水热型(中深层)地热供暖,到2021年,中层供暖5亿m2。按照“取热不取水”的原则,采用“采灌均衡、间接换热”或“井下换热”技术,以集中式与分散式相结合的方式推进中深层地热供暖,实现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规模化高水平应用。鼓励拓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应用领域,推进深层地热能的梯度应用、光热与光电技术结合、太阳能采暖制冷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关于2013年全国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减排专项监督检查建筑节能检查情况的通报》绿色农房建设应将可再生能源应用作为重要内容。传统农房中火炕、火墙、灶连炕、架空炕等节能效率高的既有传统采暖设施,如有条件可充分结合太阳能、生物能、地源热泵等清洁能源的利用予以优化改造,形成更加高效、清洁的被动式取暖系统。《关于开展绿色农房建设的通知》到2025年,各地基本建立起完善规范的地热能开发利用管理流程,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信息统计和监测体系基本完善,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比2020年增加50%,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建设—批地热能发电示范项目,全国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比2020年翻一番;到2035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及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力争比2025年翻倍番。《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801020304社会环境1社会环境2行业社会环境北方地区清洁供热率到2021年要达到70%。而地源热泵技术作为清洁能源运用的一环,对建筑行业节能减排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目前地源热泵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凭借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地源热泵技术必将不断完善,应用也将会越来越广泛。另外,在大力推广地源热泵的同时,要做到对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且有真正的改进,而不是一拥而上甚至只知为利而来。国外的地源热泵最早是在19世纪初提出的,又经过三十余年的时间将理论投入实际,后经过数年时间完成对该技术的深入研究应用。在我国,最早开始研究地源热泵是在20世纪80年代,但在短时间内便迅速发展。1988年我国举办了第一场关于热泵的研讨会,1997年与美国签署关于能源合作的文件中包含了关于地源热泵的合作,后来一段时间国内各所高校纷纷成立实验室,2006年1月国家建设部颁布《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对我国地源热泵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并且之后数年内开始打造建筑节能示范项目以及示范县市和示范城市,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地源热泵技术蒸蒸日上。9Part03行业现状分析行业现状行业痛点10行业现状地源热泵技术进入我国后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地源热泵的安装已超过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总和。与风电和太阳能产业相比,地热能利用是一个百分之百的中国生产、中国受益的产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地热能主要应用在供暖和温泉洗浴产业,或者那边超过60%。在地热能发电和地源热泵应用上投入的资源和劳动力,完全变成我国本土的清洁能源项目,使我国国民能受益于其对环境的改善。2021年10月27日,国家地热能中心第四届“两委会”公布,截至2020年底,我国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累计达到19亿㎡。其中水热型地热能供暖8亿㎡,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1亿㎡。“十四五”期间平均每年新增12亿㎡供暖制冷面积,2025-2030年期间每年平均新增57亿㎡供暖制冷面积。从住建部公布的各类建筑用地面积来看,我国建筑用地面积从2017年的6287亿㎡增长至2020年的6537亿㎡。11行业市场情况参考《节能门窗工程防水工程地源热泵工程造价指标》(以下简称“《造价指标》”)进行估算,《造价指标》中列示的可计算单位面积造价的项目有22个,涵盖办公楼、工业建筑、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多种项目类型,地源热泵服务建筑面积小至328㎡,大至143万㎡,总造价在12万元至4200万元之间不等,其中居住建筑的平均造价为490元/㎡,非居住建筑的平均造价为278元/㎡。按照上表住建部公布的我国2020年住宅用地面积与非住宅用地存量比例,折合综合平均造价为360元/㎡。考虑到初始投资成本过高是影响地源热泵经济性的重要因素,未来随着技术革新有望逐步压缩成本,地源热泵造价以平均每年3%的速度下降。若以360元/㎡为2020年地源热泵造价基数,每年以3%的速度下降,可估算地源热泵在“十四五”期间,将催生出每年约379亿的市场,2026年到2030年碳达峰,每年将有约481亿的市场前景。12行业市场规模从我国地源热泵装机容量规模来看,过去20多年,中国地源热泵呈现高速发展态势。1995年全国地源热泵的装机容量仅为0.8兆瓦(热功率),2010年已达4千多兆瓦,2000-2005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0%。2020年我国地源热泵装机容量约645万兆瓦,2015-2020年复合增长率为17%,2021年达到883万兆瓦。从各种类型的热泵的供热成本来看,相较于锅炉供热,热泵在供热成本上有显著优势,其中空气源热泵、污水源热泵与地埋管地地源热泵供热成本分别为611元/GJ、538元/GJ与538元/GJ。13行业现状建筑能耗量与碳排放量占据我国总量半壁江山我国2018年的能耗量与碳排放量有半数来源于建筑全过程消耗与排放。建筑全过程包括建筑材料生产及运输、建筑施工、建筑运行与建筑拆除四大阶段。其中建材生产阶段能耗11亿tce,占建筑全过程能耗量的比重为523%;建筑施工阶段能耗0.47亿tce,占建筑全过程能耗量的比重为19%;建筑运行阶段能耗10亿tce,占建筑全过程能耗量的比重为458%。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3亿tCO2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3%。2其中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22亿tCO2,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23%;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1亿吨tCO2,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1%;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21亿吨tCO2,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29%。应用于地热能建筑的热泵技术将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之一地热能是一种优质的清洁能源,已经成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资源。地热能可用于供热、制冷与发电,其能量利用系数高达70%以上,能够全年全天运作,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从全生命周期的理论排放量看,地热的排放均值为15gCO2E/kWh,小于风电的135gCO2E/kWh、光伏的46gCO2E/kWh和生物质的25gCO2E/kWh3。“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浅层地能应用面积由3亿m2增加至5亿m2,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中要求实施可再生能源清洁供暖工程,利用太阳能、空气热能、地热能等解决建筑供暖需求,逐步修订现行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工程相关技术规范并明确提出全国城镇新增浅层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2亿m2以上,实际实现4亿m2左右。在“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中,地热能有了量化指标,确立了新增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1亿m2具体目标。可见应用地热能在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地位日渐提高,国家对地热能的利用也更加全面而深入,而地源热泵作为将地热能转化为可利用能源的重要技术也或将带来良好的市场机遇。14流通环节有待完善地源热泵产品种类繁多,消费数量较大,质量参差不齐,试剂流通管理难以完善,导致地源热泵行业目前在流通领域还面临许多问题。(1)在产品的流通中,许多环节缺少安全的冷链和冷库设施供应。在目前运输多为汽车和铁路运输的情况下,地源热泵行业生产企业普遍采用运输箱内置冰冻袋的冷藏方式,在高温天气或长距离运输的情况下无法确保运输温度的稳定,影响试剂的安全性。(2)监管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地源热泵产品是一种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产品研发涉及生物学、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工程学等多项学科,而目前从事地源热泵行业的人员50%以上是工商、质检管理等专业背景的人员,缺少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知识背景的不匹配使得管理流程漏洞频发,地源热泵行业整体监管水平有待提高。(3)中间环节加价严重。出于安全的考虑,国家对地源热泵行业进出口标准与流程严格把控,环节复杂,中间环节加价严重,代理公司的介入可能使产品出厂价格上涨至少一倍以上,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阻碍本土地源热泵行业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流通环节问题中间环节加价严重供应链质量监管Part04行业竞争格局及趋势行业发展趋势行业竞争格局行业代表企业16&&&行业竞争格局概述行业竞争格局概述中国政府正大力推动社会资本进入地源热泵行业,对地源热泵行业产品需求被迅速拉动,需求量呈现上升趋势,地源热泵行业企业进军国民经济大产业的战略窗口期已经来临。地源热泵行业各业态企业竞争激烈,当前,市场上50%以上的地源热泵行业企业有外资介入,包括中外独(合)资、台港澳与境内合资、外商独资等,纯内资本土地源热泵行业企业数目较少,约占地源热泵行业企业总数的25%。此外,商业银行逐步进入地源热泵行业,兴业银行、中心银行、民生银行等先后成立金融公司,涉足设备融资租赁业务。中国本土地源热泵行业企业根据租赁公司股东背景及运营机制的不同又可以划分为厂商系、独立系和银行系三类三类地源热泵行业企业各有优劣势:(1)地源热泵行业企业具有设备技术优势,主要与母公司设备销售联动,以设备、耗材的销售利润覆盖融资租赁成本;(2)独立系地源热泵行业企业产业化程度高,易形成差异化商业模式,提供专业化的融资租赁服务;(3)银行系地源热泵行业企业背靠银行股东,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取资金,且在渠道体系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行业发展趋势描述趋势1:地源热泵系统数量稳步发展,但更注重其运行效果,从而实现从数量到效果的跨越。趋势2:由于地下水的严格管控,地下水源热泵数量逐渐减少,而土壤源热泵、地表水源热泵及工业余热等热泵系统数量逐渐增加趋势3:国际间合作不断增强,通过不断吸取国际领先新技术,促使我国地源热泵的健康发展。趋势4:新型地源热泵系统出现。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新型换热器以及室外机组的研发从而提高地源热泵系统整体能效及运行效果。18行业发展趋势地源热泵系统数量稳步发展,但更注重其运行效果,从而实现从数量到效果的跨越。由于地下水的严格管控,地下水源热泵数量逐渐减少,而土壤源热泵、地表水源热泵及工业余热等热泵系统数量逐渐增加国际间合作不断增强,通过不断吸取国际领先新技术,促使我国地源热泵的健康发展。新型地源热泵系统出现。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新型换热器以及室外机组的研发从而提高地源热泵系统整体能效及运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