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高考帮备考教案(新教材):05探究散文的意蕴_第1页
高考语文高考帮备考教案(新教材):05探究散文的意蕴_第2页
高考语文高考帮备考教案(新教材):05探究散文的意蕴_第3页
高考语文高考帮备考教案(新教材):05探究散文的意蕴_第4页
高考语文高考帮备考教案(新教材):05探究散文的意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任务群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点5探究散文的意蕴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

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对

散文而言,探究标题意蕴、探究情感意蕴是探究题的两个常考角度。虽然探究题具

有一定开放性,但解答时不可泛泛而谈,而是要紧扣文本内容,由表及里,挖掘其

深层内涵。

1.[分析标题的内涵]必修上册《故都的秋》中,“故都”就是北平,作者为什么不

直接把标题写成“北平的秋”?

“故”,有历史悠久、年代久远之意,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土之情,同时也包

含着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作者在标题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包

含着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以及悲凉之感。12【解题思路】

“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

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的感情,且文章第一段就以“我的不远千里,要从

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凸显了这种眷恋之情;“都”是“都城”“首都”之意,北平曾是元、明、清等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所以用“故都”可以突出北平历史的悠久;同时,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时,南京是政治中心,说北平是“故都”,给人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之感。作为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标题中的“故都”不仅交代了写景的地点,还有眷恋之意和悲凉之感,也暗含着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122.[比较分析句子的意蕴]同是选择性必修中册收录的鲁迅所作的纪念性散文,《记

念刘和珍君》的结尾说:“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

却的记念》的结尾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

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请简要分析这两处结尾表达的感情有

何不同。

《记念刘和珍君》抒情更直露显豁,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愤慨,对逝者的缅

怀。作者依然沉浸于悲哀痛苦中不能自拔。《为了忘却的记念》抒情更隐晦含蓄,

表达了作者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对反动派必然灭亡、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

作者已经暂时摆脱了悲哀痛苦,化悲痛为力量。12【解题思路】在《记念刘和珍君》的结尾中,作者再一次表示对当时黑暗社会的

极端愤慨,呼应这篇文章的题旨和创作意图。“呜呼”,借助文言叹词,直接表达

作者强烈的悲愤、痛苦之情。“说不出话”,体现了作者内心依然沉浸在巨大的悲

伤中。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复杂的、深沉的。文中既有对革命战友的深沉怀念,也有对他们被残害而产生的对当局的无比愤慨、无比痛惜之情,这两种情

感共同融于文中,相互激荡,形成极为强大的情感冲击波。但在当时“无写处”的

中国,作者只能将这种情感诉诸笔端,写几句“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的文章。但他

又坚信,“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结尾处表现出一种极欲喷

射而出却又不得不强自压抑在心内的含蓄。“忘却”“不说”指将“悲哀”摆脱,

从而更好地战斗;最后一句表明对革命的必胜充满信心;省略号则表明许多话还没

写出来,发人深省。12

命题点1

分析标题意蕴怎么考分析标题类题目在高考中多次出现,有的是要求分析标题的艺术及作

用,有的是要求理解标题的内涵,有的是要求探究标题的意蕴,有的

是要求比较标题的优劣。12典例1

[2021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阅读文本见第170页考点1典例1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心灵的呼吸”包含了哪些涵义。(6分)

①文中写到的都是吹奏乐器,它们的演奏都有赖于呼吸的控制。②音乐是接通心

灵和遥远世界的通道,是让心灵能呼吸的气管。③心灵的吐诉如同呼吸要有节奏,

节奏能把内心情感调动起来。④技巧熟练的演奏会紧贴曲调的命脉,使音调像呼吸

一样自然。(6分)

12【解题思路】文章标题中的关键词为“心灵”和“呼吸”,考生需结合文章相关

内容,分析“呼吸”的含义,以及“心灵”和“呼吸”的联系。文章主要写作者对

“音乐”的感受和认识,作者所接触到的吹奏乐器的演奏都有赖于呼吸的控制;文

章第四段中,父亲教“我”吹笙时说“指头按眼……音调要像呼吸那么自然才好,

呼吸是随曲调的命脉而呼吸”,由此可知,熟悉演奏技巧后会紧贴曲调的命脉,使

音调像呼吸一样自然。关于“心灵”和“呼吸”的联系,文章第二段中写“箫是接

通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让心灵能呼吸的气管”,第五段中提到“心灵的吐诉

需要节奏,节奏能把内心的各种情感调动起来”,据此概括两者的关系即可。12

[比较标题的优劣]将文章的题目改为“音乐的力量”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文本

加以分析。

示例:不好。文章主要借父亲教“我”乐器一事表达对生命的理解。“心灵的呼

吸”这一题目既照应了文章中父亲用“呼吸”吹奏乐器的内容,又很好地表达了音

乐可以传达“心灵”这一内涵。如果改成“音乐的力量”,不只范围被缩小到“音

乐”的效能上,而且过于直白,缺乏耐人寻味的审美意蕴。12

命题拓展1.[分析标题的涵义/2023北京卷,T19]“酿”字在文中反复出现,请结合文章内

容,分析标题“黄姚酿”包含了哪几层涵义。(6分)(周晓枫《黄姚酿》)

①黄姚古镇以酿制酱菜、果酒等著称。②千百年来,黄姚古镇因传承和创造,形

成了既古老又清新、既充满诗意又淳朴家常的独特之美。所以黄姚古镇自身也是人

和时间一起酿造的果实。③土地的恩赐、人的智慧和耐心、从容平和的心态和最清

洁的环境等,是酿造出黄姚古镇这样美好事物的重要条件。(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23456【解题思路】分析标题的内涵,既要分析表层含义,又要分析深层含义,由浅入

深。表层含义方面,根据文中的“细看,多为酱制品和腌菜……有酿制的各种果

脯……这里盛产野果,用来酿酒……万寿果酒、诺尼果酒”可知,“黄姚酿”的表层

含义是指黄姚酿制的各种酱菜、果酒等,表明黄姚物产丰富、独特。深层含义一般

指向文章主旨、思想情感等。黄姚古镇的建筑古色古香,黄姚古镇的生活“有古风

古韵,又率性从容”,黄姚古镇以酿制酱菜、果酒等著称,雕刻技艺千百年传

承……因此作者说“真正活着的古镇,一定既是时间的杰作,也是人类的创

造”“除了酿菜酿酒,黄姚这座古镇也像岁月酿制的果实……它是用最干净的雨水

酿制而成的”,据此可知,“黄姚酿”的深层含义是指人和时间一起酿造的果实—

—黄姚古镇自身,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和创造中积淀,具有既古老又清新、既充满

诗意又淳朴家常的独特之美。123456另外,还要分析黄姚这个岁月酿制的果实背后的人文精神、自然禀赋等。由原文中

的“他们利用这片土地的恩赐,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酿制生活的别样味

道”“没有大喇叭的喧响,没有喋喋不休的噪声……其实从古至今都是写实的生

活”“只有在最清洁的环境里才能酿制……抵抗时间的侵蚀,散发自身的醇香与光

泽”可知,“黄姚酿”还指黄姚人酿制出美好生活的条件——土地的恩赐,智慧和

耐心,从容平和的心态和最清洁的环境等。1234562.[分析标题设置的原因/2022新高考Ⅱ卷,T8]“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

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李广田《到橘子林去》)

①“到橘子林去”是贯串全文的线索,文章以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为主要内容。

②“我”和小岫在去橘子林的途中享受了晴日的美好,也意外见证了赶大车的为抗

战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揭示了文章主旨。③“到橘子林去”寄托了作者对像“晴

天”一般美好的和平的期盼。(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123456【解题思路】解题时可从行文结构、情感主旨等方面思考。从结构上看,文

章以小岫提醒“我”带她到橘子林去开篇,以“我”带小岫去橘子林途中的所

见所闻所感为主要内容,最后又以“我”对小岫是否会再去橘子林的心思的猜

测结尾,由此可见“到橘子林去”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从情感主旨上看,人物

情感的变化发生在到橘子林去的途中,“我”和小岫看到赶车人修马蹄的场

景,在途中享受晴天的同时见证了其为抗战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表达了对他

们的赞美;“到橘子林去”发生在一个难得的“晴天”,“晴天”具有象征意

义,寄托了作者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234563.[分析标题的作用/2020全国Ⅲ卷,T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

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蒋子龙《记忆里的光》)

①“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

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意象,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

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锤头”相关;③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

“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每点2分) 123456【解题思路】分析文章标题的统摄作用,先要需要理解标题的含义,然后分析标

题与文章行文的安排、文章主旨的表达之间的关系。“记忆里的光”对应的是小时

候看火车时,火车头上“挂着一个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后

文围绕着“镰刀锤头”,按时间顺序又讲述了作者青年和中年时期的经历,抒发了

对“镰刀锤头”的特殊情感。由此可知,“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统摄了

全文。1234564.[探究标题的意蕴/天津卷,T19]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

析。(6分)(艾平《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解题思路】探究文学作品标题的意蕴,要注重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

义,其中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分析。本文开篇指出“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

贝尔大草原”,结合文本主要内容可知,标题的表层含义是指呼伦贝尔草原大自然

的春天,这也是羊羔生长期的春天。而养羊是萨丽娃的事业,她带领其他牧民走上

致富之路,所以标题的深层含义是指萨丽娃事业的春天,也是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

一代牧民未来生活的春天。

呼伦贝尔草原大自然的春天;羊羔生长期的春天;萨丽娃事业的春天;以萨丽娃

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未来生活的春天。(6分)

1234565.[对标题意蕴和表达效果的分析/北京卷,T21]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

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苏童

《水缸里的文学》)

寓意:①“我”的文学梦是从对水缸里的河蚌仙女的想象中萌发的。水缸是

“我”童年时代精神世界的寄托,可以让“我”的梦想在其中畅游。②水缸的记忆

伴随着“我”,是“我”文学创作的源泉及动力,“水缸”成为“我”不断探索和

创造的文学世界的象征。(每点2分)

效果:①既形象又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虚实结合,凸显主题。

(每点1分)

123456【解题思路】作答本题第一问,应该从文中找到一些相关的语句,如第①段中的

“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第⑤段中的“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

阅读方式”,第⑥段中的“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据此可

以获得答案信息“水缸萌发了作者的文学梦”“水缸是作者童年时代精神世界的寄

托”。又如第⑧段中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从一

只水缸……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据此可以获得答案信息“水缸是作者的创作源

泉”等。作答第二问,思考这个标题的表达效果,一般要从对读者阅读产生的影

响、主旨等方面思考,“水缸里的文学”,这种奇妙的表达,既形象又别致,激发

读者的阅读兴趣;富有想象力的标题,凸显了文章的主题。1234566.[分析标题的含义/上海卷,T10]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3分)(熊久

红《湖殇》)

⁠【解题思路】回答问题时,要注重把握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文章可

知,“湖”不仅指艾比湖,更是指众多与艾比湖命运相似的湖。“殇”原指没有到

成年就死去,这里用来形容湖泊的非正常干涸。“湖殇”既概括了作品的内容,又

体现了作者对湖干涸的悲伤、担忧等情感。

题目中的“湖”不仅指艾比湖,还指向众多境遇相似的湖;“殇”为非正常死

亡,隐含了作者悲伤、担忧、谴责等复杂情感。(3分)

123456技法点拨分析标题意蕴题的解题步骤命题角度一:对标题内涵的理解理解标题的本义标题的本义一般指其字典义或常用义,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它

的引申义。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可通过找相关的关键句,结合其所处的上下文语境判定其意

义。123456命题角度一:对标题内涵的理解探究标题的中心义标题的中心义多指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答题前首先要对文

章所表达的主题进行分析,确定作者的创作意图。提炼整合答案从标题在文中的语境义、中心义中提炼要点;用文中的点题

句、中心句、结论句进一步印证标题含义;再按照要求,精简

语言,整合答案。123456命题角度二:分析标题作用(表达效果)分析内容上的作用(1)内容: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交代写作对象;②概括事件或

暗示事件的发展,呼应细节;③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

景;④作为全文的“文眼”,揭示文章中心。(2)情感主旨:作者

感情的出发点,表明……感情(态度),透露(点明、暗示)情感主

旨。(3)人物:体现人物(物象)……特征。(4)题目本身特点:生动形

象,新颖含蓄,言简义丰等。分析形式上的作用(1)结构:①作为文章线索;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2)修辞:判

断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常见效果。123456命题角度三:比较标题的优劣明确观点态度明确回答“好”或“不好”,“行”或“不行”。联系文章中心采用抽取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得信息,找那些能集中体现作者创作

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语句,看中心与标题的关系,如紧扣中心、点

明中心、深化中心等。比较置换者优劣点比较时主要从语言特点、表达技巧、文体风格、主旨中心以及结

构安排上的合理与否来回答。123456命题点2

分析思想、情感意蕴是什

么作品中的意蕴是作者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思想意蕴侧重于反映社

会、自然、人生等方面的思想意义或所蕴含的道理,情感意蕴侧重于表现

文本所蕴含的歌颂、赞美或否定、反对等的情感态度。123456典例2

[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阅读文本见第173页考点1典例2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6分)

①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②有感于游人众

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盛况,实现了

“我”的“星河梦”。(每点2分)

123456【解题思路】根据全文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分析文本的深层意蕴,其实就是对

作品主旨的分析。此题要扣住关键词“新奇”和“庆幸”去展开,令作者感到“新

奇”和“庆幸”的分别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感。通读全文可知,作者新

奇的是“那街”“那人”“那灯”,即城市发展新气象;作者庆幸的是自己生在好

时代,看到了这一切,实现了少时的愿望。看到繁华热闹的汴京游人众多,人民生

活富裕,精神焕发,作者为之感叹,感到“新奇”和“庆幸”。123456

命题拓展1.[分析文章的思想意义/上海卷,T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4分)(杨献平

《流沙中的弱水河》)

本文赞美了艰难无奈中坚持抗争、生生不息的生命,对我们理解生命的意义很有

启示作用。在生活的困境中,我们应当汲取力量、坚忍不拔,直面生活中的困难,

才能赋予生命以意义。(4分)

12【解题思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需要立足文本内容,抓住关键信息,挖

掘作者对写作对象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情感倾向。这篇散文围绕沙漠、

弱水河、绿洲展开描写和思考,赞美了沙漠、戈壁中弱水河所滋养、支撑的“顽强

坚守”“生生不息”的生命,带给读者直面困境、坚持抗争的强烈生命感悟,对我

们理解生命的意义很有启示作用。122.[结合主旨理解语句/2021天津卷,T20]李大钊说:“中华自身无所谓运命也,而

以青年之运命为运命。”结合文章主题,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5

分)(方龄贵《送一位远征的友人——给到×北工作的L》)

⁠【解题思路】首先要理解李大钊这句话的意思,然后结合本文的主题进行具体分

析,最后要联系现实,指出当代青年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系。

示例:①李大钊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的命运,是由青年决定的;青年的所作所

为,决定了国家的未来。②在国家危难时期,文中的友人选择放弃安逸的生活,投

身救国事业。正是有无数这样的青年,我们的国家才能打败侵略者,迎来解放;正

是青年的选择,决定了国家的命运。③如今,我国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难

得机遇,中国青年仍然是决定民族复兴事业成败的主力军。今日的青年应该像抗战

时期的青年一样,热爱国家,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5分)

12技法点拨12

一、[2024湖南师大附中摸底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遥远的回响吕新①幕,落下;鼓,消音;锣,蒙尘。一代晋商,集体转身,依次退场,在时间

的深处渐行渐没,分别以各自的方式与命运消失于历史的风雨之中。②台下的人纷纷走散,因为台上的人不断地消失,且不知所终。③台上的人之所以消失,是因为台下的社会在急剧地动荡,风吹落叶,泥

沙翻滚。④属于他们的表演或时代就这样结束了。12⑤但是关于他们的故事与传说并未结束,不仅没有结束,相反却比他们在世的

时候更广为人知。他们从前并未张扬过,从未觉得自己是个人物,而认为自己无非

就是天地之间最寻常之人,一年年沉默做事,客居在外,到年底时偶尔短暂地回

来,也不过是一个个行色匆匆的风雪夜归人,叫门开门的动静之小,可能连左邻右

舍也很难觉察。而今天,他们的故事广为人知,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留下的一处又一

处的院落。在山西省中部这片宏观上被称为盆地,微观上实为平原的土地上,那些

有着青灰砖瓦的院落,院落组成的群落,使无数后来者为之震惊,慨叹,驻足,流

连。如果没有外力打击或者蓄意破坏,仅凭自然的流逝,砖瓦以及木器铁器的寿命

要远远长于人的寿命,有时即使偏远田地边的一个简易的瓜棚、茅庵,也会熬走一

个又一个钢筋铁骨、雄心勃勃之人,更遑论这样精雕细琢的寄寓了几代人梦想的建

筑群落,它们当然会在主人身后数百年间依然经受风吹雨打,安然矗立。12⑥每天都会有数不清的来自各个方向的人涌进这些灰色的曾空寂了很多年的院

落里,看以前人住过的房子,睡过的炕榻,看他们曾经使用过的桌椅、来往书信。

绣楼紧闭,阶梯蒙尘,即使不蒙尘,即使光可鉴人,下面摩肩接踵,万头攒动,也

不会再有当年的小姐沿着楼梯下来了。即使一个木制的算盘,也比它的主人更能

活,几代人早已魂飘九霄,但它依然还保持着当年的状态。它倒是不认生,只要是

一只手拨弄它,推动它,它就会动,就会一如既往地呈现出一些数字给你,似乎也

不太在意是当年的主人的手还是某个完全陌生的后来者的手。这些物件不是看见生

人就哭的小孩,它们饱经沧桑,它们是时间和历史的见证者,它们眼里千帆过尽,

珠子不再乌黑,不再圆润,这并非它们的本意,只是自然和岁月的作用,就像人的

眼睛,没有人愿意自己老眼昏花,眼波浑浊,终年干涸。12⑦八月骄阳,烈日下,一名男子举起一瓶水咕咚咕咚地一口气喝掉半瓶,之后

把水递给他的母亲,母亲咕咚了两口后,又传给她的孙子,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

三个人全部咕咚完以后,男子对母亲提议,去县太爷的卧室里看看。母亲当然同

意,各位股东们的住处都看了,哪能不去县太爷的卧室里看看,千里迢迢地来了,

就是为了把该看的都仔细地看一遍,不能漏了任何地方,不要留下任何遗憾。母亲

早已健步前趋,排闼直入,像一颗传说中的“避水珠”一样,穿过人流,先行进入

里面去了,但是他的小孩却不愿意进去,说里面有霉味。12⑧童言无忌,小孩没有瞎说,里面确有霉味,成年人实际也闻到了,只是不

说,因为亲眼见到的景象足以让人忽略对空气的计较。其实又何止霉味一种,像这

世上所有的百年以上的老宅一样,无论身处南北,它们都包含了太多太复杂的时间

之骸与人生况味。12⑨迄今为止,一代晋商,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们的诚实守信的品行,那是做人

之道,也是他们成就事业的根本所在。这样的一种品行,原本发轫于人心人性,后

来却被频频呼唤和寻找,它是从什么时候于生活中惊飞远走,竟成为一种理想甚至

幻想。今天的一群人站在一个老戏台下像在谈论一个神话或一种传说一样谈论着这

样的一种品行,谈论时面色严峻,痛心疾首又心向往之。但人们刚一出门,即又被

其他景象牵引,在匆匆拥向下一个地方的过程中,脑子里也在飞快地运转着,构想

着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几件事:一会儿去哪儿吃饭,今夕宿于何处。12⑩在一道拥有大约三百年历史的高墙下,一个人正在打电话,屋檐上各种兽首

与砖雕的花草是否精美,已经不重要了,打电话的人先是疾呼听到一句真话太难

了,比登天还难。他所说的登天,当然是指一个人靠一己之力徒步攀登,独自出现

在天上,与乘坐飞机或其他各种飞行器无关。之后,电话的主要内容便是通话双方

互相声讨,都在怒斥对方背信弃义。事情的缠绕之处就在于不仅仅是他在怒斥对方

背信弃义,对方同样也在怒斥他背信弃义,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其中的层次陡

然变得多重多义了。⑪此时此刻,一部功能齐全的电话,就是用来亮底和绝交的。12⑫诚实守信真的是一种理想或者幻想吗?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可能确实如此。

然而对于这些灰色院落当年的主人们来说,却又并不是,因为那不过是他们最自然

的日常行为,就像早晨起来走到院子里,随便咳嗽了一声一样。(有删改)12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二、三两个独句段道出了“台下人走散”与“台上人消失”的原因,用语虽短,

却耐人寻味,呈现出一种社会发展与时光推移的变化感。B.晋商的故事与传说“更广为人知”,其院落也迎来“数不清的来自各个方向的

人”,说明后人已然认识到晋商的价值,追慕并铭记他们。C.第⑥段以“绣楼”“阶梯”两个典型场所的“紧闭”“蒙尘”,写出晋商院落被

冷落遗忘了很久,是对该段开头晋商院落“空寂了很多年”的注解。D.第⑦段中写男子的母亲“像一颗传说中的‘避水珠’一样”,意在呈现她挤入人

群去参观的过程。形象的语言中蕴含着些许讽刺的意味。B123456789101112【解题思路】

B项,

“说明后人已然认识到晋商的价值,追慕并铭记他们”错

误,根据原文第⑦⑨⑩段的描写可知,后人并未真正认识到晋商的价值,追慕并铭

记他们。作者在描写后人时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123456789101112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本文既有对来参观晋商院落的人的群像描写,又有对如男子一家及打电话人的重

点刻画,点面结合,更全面地表现出了参观者的形象特点。B.本文语言整体较为质朴,又不乏形象与意蕴深刻之语,如“风吹落叶,泥沙翻

滚”“时间之骸与人生况味”等。C.本文在主旨的揭示上并未故作深沉,而是较为显豁,直接集中在尾段的点拨之语

中,这样的处理方式有画龙点睛的效果。D.本文从晋商退出历史舞台着笔,写了晋商院落及内部物件的“顽强”存在、晋商

可贵的品质等,中间穿插对今人的描写,最后以问答的形式收束全文,形散神

聚。C123456789101112【解题思路】

C项,根据第⑨⑩段可知,除尾段的点拨之语外,这些地方亦表露

了文章主旨。1234567891011123.(对点题/探究标题意蕴)本文标题“遥远的回响”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探究其丰

富意蕴。(6分)

①“遥远的回响”串联了过去和现在,“遥远”指晋商与院落年代久远;“回

响”指晋商故事和传说如今广为人知,院落每天游人如织。②标题中暗含今昔对

比,旧时晋商低调不张扬,坚守诚信,如今游人参观院落时轻慢喧哗、打电话时声

讨怒斥的行为都说明晋商的美好品行渐行渐远,表达了作者对诚信品行回归的呼

唤,深化了文章主题。(每点3分) 123456789101112【解题思路】探究散文标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理解标题的意思(表层义和

深层义);②分析标题的修辞;③明确文章的思想情感。首先,理解标题的意思。由原文“一代晋商,集体转身……分别以各自的方式

与命运消失于历史的风雨之中”“这样精雕细琢的寄寓了几代人梦想的建筑群

落……安然矗立”可知,“遥远”指晋商与院落年代久远。由原文“但是关于他们

的故事与传说并未结束,不仅没有结束,相反却比他们在世的时候更广为人

知”“每天都会有数不清的来自各个方向的人涌进这些灰色的曾空寂了很多年的院

落里……看他们曾经使用过的桌椅、来往书信”可知,“回响”指晋商故事和传说

如今广为人知,院落每天游人如织。故“遥远的回响”串联了过去和现在。123456789101112其次,分析标题的修辞。由原文“他们从前并未张扬过,从未觉得自己是个人

物”“迄今为止,一代晋商……也是他们成就事业的根本所在”“在一道拥有大约

三百年历史的高墙下,一个人正在打电话……之后,电话的主要内容便是通话双方

互相声讨,都在怒斥对方背信弃义”等可知,旧时晋商低调,诚信,如今人们背信

弃义,互相声讨,形成鲜明对比。故标题中暗含今昔对比。最后,借助文章的思想情感进行分析。旧时晋商低调不张扬,坚守诚信,如今

游人参观院落时轻慢喧哗、打电话时声讨怒斥的行为都说明晋商的美好品行渐行渐

远,引发作者对诚信品行回归的呼唤,深化了文章主题。1234567891011124.(情境创新)“光影翰墨”栏目组要围绕此文拍摄一期短视频。经讨论,第一组展

现的主题为“遗忘·冲突·呼唤”,第二组展现的主题为“老宅”。请任选一个小组

加入,根据主题写出你的短视频拍摄构想。(6分)

(第一组)①遗忘:镜头闪回昔日晋商鼎盛时人物在宅院生活的场景,再切换到空

宅及老旧物件,体现时间流逝,用今昔对比凸显院落的空寂与晋商逐渐被淡忘的现

状。②冲突:取景晋商院落高墙之下,捕捉打电话之人疾呼听到真话之难的语言、

神态,借助画外音展现通话双方怒斥对方背信弃义,营造剑拔弩张的冲突氛围。③

呼唤:背景屏幕以黑白胶卷逐渐展开的方式呈现旧时晋商经营时诚实守信、和气共

赢的情景。镜头逐步拉近,最后定格在正拿着相机的作者身上,表现他热情急切地

呼唤人们学习晋商诚实守信品格的特写画面。123456789101112

(第二组)①老宅之韵:镜头选取晋商建筑群落与陈设物件,整体与部分相结合,

展现老宅见证时光的文化底蕴与空寂已久的历史沧桑感。②老宅之行:拍摄现代人

在老宅参观的情态,重点展现男子一家,点面结合,展现当下人们对晋商院落的表

面追捧。③老宅之思:录制高墙下打电话之人的冲突的画面,古老与现代交织,展

现在晋宅场域下晋商品行被忽视的现象,引发对现代人诚实守信缺失的思考。(6分,任选一组即可)

123456789101112【解题思路】第一步:理解原文,把握文本主旨。无论选择哪一组主题拟写拍摄

构想,都需要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本文主旨是:对晋商美好品行渐

行渐远的感伤,对诚信品行回归的呼唤。第二步:理解主题词,构想拍摄内容。围绕文本主旨,理解两组主题的内涵。

第一组主题:“遗忘·冲突·呼唤”。遗忘:晋商院落与晋商逐渐被淡忘,也指晋商

的诚信品行被遗忘。冲突:诚实守信的理念与现代社会一些人的行为的冲突。呼

唤:对当代社会诚实守信品行的呼唤。第二组主题:“老宅”。原文主要对老宅进

行了三个方面的描述:老宅之韵、老宅之行以及游客之行引发的老宅之思。第三步:画面与镜头的处理也是短视频拍摄构想的重要因素。因此,还需要选

取主题词在原文中对应的典型物件、场景,构成能体现主题词内涵的画面。123456789101112二、[2024江苏常州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8分)忆平乐冯至六年前,十一月下半月里的一个早晨,我们在桂林上了一只漓江上的民船。那

时正是长沙发生大火后,各地方的难民潮涌一般地到了桂林。抗战以来,如果说南

京失守是第一个挫折,那么武汉撤退显然是第二个挫折了,大家不知道此后的局势

将要怎样发展,但对于将来都颇有信心。虽然报纸上没有多少好消息,人们几乎天

天要跑警报,可是面貌上没有一丝疲倦。并且人人都以好奇的眼光观看这个很有特

性的城市。他们不但没有抱怨,反倒常常怀着感激的心情说:“若不是抗战,怎么

会看到这里的山水。”123456789101112在桂林住了半个多月,全国各地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这里产生感应,但是一上了

漓江的船,就迥然不同了,初冬的天空和初冬的江水是一样澄清的,传不来一点外

边的消息。我立在船头,当桂林的那些山峰渐渐在我面前消逝时,我心里想,十月

的下旬在赣江上,十一月的下旬在漓江上,一东一西,中间隔着湖南那么一个四四

方方的大省,但是民船,两个地方却没有半点不同,同样的船篷、同样的船身、同

样的船夫撑船的姿势。从空间上我又想到:在战前,在百年前,漓江上的航行也必

定没有什么变化。山是这样奇兀,水是这样清澈,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历历可

数。此外就是寂静,寂静凝结在前后左右,好像千军万马也不能把这寂静冲破。123456789101112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至于山水的奇丽还要算漓江。船过了大圩,这

条江水便永久被四面的山包围起来了。船在水中央,仿佛永久在一座带形的湖里,

船慢慢地走着,船上的人没有事做,只有望着四围的山峰。经过长久的时间,山峰

好像都看熟了,忽然转了一个大弯子,面前的山峰紧接着也改变了形象,原来船已

经走出这“带形的湖”,又走入一座新的“带形的湖”里。山的转变无穷,水也始

终没有被前面的山遏住。这样两天,过了阳朔一直到了平乐。123456789101112在平乐,我们找到一辆汽车要经过柳州、南宁到龙州去。往南越走越热,临行

的前一天,妻的身上穿着棉衣,她说想做一件夹衣预备在热的地方穿,但恐怕来不

及了,因为汽车在第二天清早就要开行。我说,我们不妨到裁缝铺里试一试。我们

于是在临江的一条街上买了一块衣料,随后拿着这块衣料问了几家裁缝铺,都异口

同音地说来不及了。最后到了一家,仍然是说来不及了,但口气不是那样坚决,不

可能中好像含有一些可能的意味。我们也就利用这一点可能的意味向那裁缝恳求:“如果你在今晚十二点以前把这件衣服缝好,我们愿意出双倍的钱。”“双倍的钱,我不要;只怕时间来不及了。若是来得及一件夹袍是一件夹袍,

钱无须增加。”“我们也是不得已,因为明天清早就要到柳州去。”123456789101112我们继续恳求,最后那裁缝被我们说动了。他说:“放在这里吧,我替你们赶

做——”我们把旅馆的地址留给他,继续到街上料理其他的琐事。晚饭后,一切都已收

拾停当,我们决定早一点睡,至于那件夹衣,第二天清早去取,想来不会有什么耽

搁。想不到睡得正熟的时候,忽然有茶房敲门,说楼下有人来找。我睡眼蒙眬地走

到楼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立着。他说,

这件夹衣做好了,在十二点以前。123456789101112我当时很感动,我对于我的早睡觉得十分惭愧。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

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