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二中北校区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二中北校区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二中北校区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二中北校区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PAGE3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二中北校区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只能选择一个答案,共计60分。)1.舜以天下授禹,舜卒后禹亦“让辟”舜子商均,“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禹以天下授益,禹卒后益亦“让辟”禹子启,启取代了益。这反映了()A.夏王朝的建立与巩固 B.奴隶制国家形成并壮大C.统治权转移方式变更 D.王位传子成为历朝定制2.在商王室的早期信仰当中,祖灵与其他神灵的地位均在最高的神灵-“帝”之下,但商后期对王室祖灵的崇拜和祭祀渐渐规则化、权威化,出现凌驾甚至排斥其他神祗的趋向。这一现象的出现()A.不利于强化方国联盟凝合力 B.标记着天下一家观念的出现C.商朝后期迷信色调渐渐淡化 D.导致族权渐渐凌驾王权之上3.夏商西周时期,各诸侯国都城的规划礼制是首先置宗庙、立社坛,凡国之大事均在宗庙和社坛中进行,而东周时期,在实行朝议的“大朝”之外的宗庙和社坛则成了附属建筑。出现这一变更主要是因为()A.极权政治体制趋势萌发 B.官僚政治制度形成C.周天子权威性日益强化 D.传统礼制影响深远4.据史料记载,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20世纪80年头,湖北随州周墓出土了制造精致的九鼎八簋。据此可知该墓主所处的时代()A.宗法等级制森严 B.青铜冶炼技术成熟C.周朝统治中心在随州 D.分封制遭到破坏5.有学者说:“在西周时期,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也不是后来人们理解的那样,不是中心与地方的关系,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也不是听从关系。它是一种不同等的但松散的政治经济关系,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该学者意在强调西周()A.家国一体 B.中心集权 C.权力分散 D.天下为公6.周先族属于氏族部落,实行外婚制肯定要靠姓氏来区分,到西周时期,族外异姓婚更趋严格并走向制度化,即执行“同姓不婚”的规则。周人实行这一制度的主要缘由在于()A.防止同姓内部因争权而致内斗 B.扩大和加强与异姓集团的合作及联盟C.避开同姓婚配造成不育或后代畸形 D.崇尚伦理道德,传承周先族遗风7.西周的的法制不仅指宗族内部血缘关系的亲疏原则,更重要的是这种宗族的血缘亲疏关系与西周整个政权结构的结合,即所谓宗统和君统的结合。这说明西周时期()A.家国同构理念起先形成 B.周王垄断国家政治权力C.血缘政治获得较大发展 D.传统权力安排方式变更8.周代礼乐制度中,“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乐”的功能就是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显得“和合”,增加凝合力、亲和力。这反映出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A.稳定统治秩序 B.体现贵贱有序C.调整人们心情 D.凝合家族亲情9.在殷人的观念中,他们的祖先与上帝有着紧密而亲近的关系,其远祖就是上帝的化身。周人虽然仍认为其先祖与天神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但神的世界与祖的世界是分立的,将“德”作为这两个不同世界中的链接桥梁,周人“有德",因而上帝授其命。这一变更反映出周初()A.神权政治色调加剧 B.人文理性色调增加C.宗法制度初具雏形 D.家国一体观念形成10.下图是不同时期犁的形制,影响其变更的主要因素是()A.冶铁技术的进步 B.国家统一的推动C.土地类型的不同 D.精耕细作的须要1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推动了社会的转型。文中的成就是指是()A.铁犁牛耕的出现 B.高转筒车的独创C.耦犁技术的普及 D.曲辕犁的推广12.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依据节气来支配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敬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意因地制宜13.春秋时期,齐桓公曾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越王勾践在与吴国的斗争遭到惨败后,下令早婚并嘉奖生育。孔子到卫国访问,感慨其人丁兴盛。这反映了当时()A.人口多寡确定各诸侯国的兴衰B.小农经济得到国家政权支持C.民本思想受到各诸候国的重视D.争霸策略推动社会转型加速14.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部分文献记载。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男耕女织生产起先确立15.《考工记》是记述先秦时期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据该书记载,春秋时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由此可知,当时的手工业()A.工艺分工日益精细B.产品种类特别丰富C.地域特色较为明显D.生产管理特殊严格16.下图为青铜盘,内盘底铸有铭文18行,284字,是周代微氏家族一名叫墙的史官作盘并记述,称为“史墙盘”;前段铭文颂扬文、武、成、康、昭、穆六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和作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增加了西周微氏家族的探讨史料 B.可为西周制度探讨供应文物证据C.反映民营手工业不断发展的证据 D.铭文记载可与《诗经》相互印证17.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渐渐被破坏,私营手工业快速发展起来,个体家庭和作坊手工业生产普遍存在。这主要反映了()A.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B.政府推行重商政策C.全国统一市场渐渐形成 D.商品经济逐步发展18.《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井田时期,就是以小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尽管土地是公有,基本的操作单位却是这些独立的小农.这种五口之家,耕田百亩的标准小农户,无法形成生产者一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商品交换发生极早,非如此个体小农户无法生存。”作者认为()A.先秦时期就已具备自由经济的特征 B.小农户作为自然经济的基础C.个体农户较早就起先进行商品贸易 D.商品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19.“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定选择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20.史书记载,西周宣王即位以后,变更了“公田”和“私田”之分,渐渐实行了“履亩而税”,即“按民不愿尽力于公田,故履践案行,择其善亩谷最好者税取之”。由此推断,西周晚期()A.君主专制已进一步强化 B.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C.宗法分封制度渐渐瓦解 D.土地国有制度有所动摇21.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把开拓疆域获得的大量土地干脆安排给农夫耕种称作授田制。授田制的实行()A.名义上须得到周王认可 B.减缓了井田制的瓦解进程C.有利于君主权力的加强 D.阻碍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2.“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遇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须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须要广阔劳动人民的斗争。”材料中的“它”是指()A.闭关锁国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 C.土地私有制 D.盐铁专卖政策23.下表中历史人物的共同思想是()历史人物论述郑国执政子产“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随国大夫季梁“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虢国太史史嚣“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A.尊神敬天 B.主权在民 C.轻天重民 D.天人合一24.孔子的礼学思想重在个人的修养及伦理道德,要求人们的视、听、言、行等都要全然符合礼的规定。汉初,儒者贾谊论礼则强调制度规范,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变更()A.表明先秦儒学具有普适性 B.有助于儒学价值体系的重构C.使道德修养成为治国基础 D.变更了汉初治国理政的理念25.孔子主见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A.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 B.折射出不同的治国理念C.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 D.孰优孰劣特别明显26.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与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敬重和遵遵守法律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B.二者在本质上没有根本不同C.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D.两种治理模式民众地位相同27.下表为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见:这些主见反映了()A.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B.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C.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D.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28.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其详细职责包括: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丞相制度的设立说明()A.职责无所不统,影响皇权专制 B.加强君主专制的须要C.加强政府的办事实力 D.降低中心决策失误率29.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更。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30.秦汉史学家李开元认为:“汉初之政治结构,可以理解为宫廷皇权、诸侯王国和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府所形成的三权并立的政治结构。而宫廷皇权事实上直到惠帝死后吕后当政时才真正形成……。”作者在此主要强调汉初()A.社会局势动荡担心 B.皇权受到肯定限制C.官僚政治发展缓慢 D.王国力力特别强大二、材料分析题(共计40分,其中31题24分,32题16分。)31.分封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地方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时期在政治上基本继承了西周分封体制。但同时也应看到,周天子对分封制体制已失去完全的限制权,再加之分封过程已基本终止,因此分封制事实上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中。分封制作为一种即将过时的旧制度,已起先解体的过程,另一种即将取而代之的新制度,则在孕育滋生的过程中。——摘编自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探讨》材料二西周的分封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诸侯王国以下依旧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虽说汉初封建的基础仍旧是郡县制,但在理论上各诸侯王与皇帝一样,都是“有土之爵”,因而他们有自行任命官员及收取人头税与田租的两大特权。“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汉景帝收夺了各王国的支郡,使每个王国仅有一郡之地,并取消了诸侯王享有的前文提及的两大特权,使王国的地位等同汉郡,诸侯王只衣食租税而已。此后,封建已名存实亡,郡与国并称,作为汉代的第一级行政区划。——摘编自李晓杰《九州郡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制度变迁》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春秋时期分封制名存实亡的缘由,并指出“另一种即将取而代之的新制度”出现的意义。(2)据材料二,概括汉初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和汉景帝后分封制发生的变更。(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西周到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特点。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墨子特别重视教化,他以染丝为喻:“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兼收“农与工肆”之人为徒,讲学兴教。他教化弟子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他要求弟子要学会并驾驭肯定的生产技术和技能技巧,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事。他强调君子只有通过艰苦的身体劳动,才能达到“身强、志远、气盛”的境界。在《墨子》书中,有很多“是何故也”、“何以为”、“何以知之”、“何自”等关于究其所以然的记载,提出“以身戴行”、“以行为本”、“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的原则,并一再强调“口言之,身必行之”。——摘编自王思中《墨子教化思想简论》(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墨子的教化思想。(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墨子教化思想产生的背景。

参考答案1.C2.A3.A4.D5.C6.B7.C8.A9.B10.D11.A12.B13.B14.C15.C16.C17.D18.A19.C20.D21.C22.C23.C24.B25.B26.A27.B28.A29.C30.B31.(1)缘由:周王室的衰微(周天子失去限制权)诸侯势力的壮大、分封过程基本终止。意义:有利于中心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心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