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12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5/04/38/wKhkGWavcjCAMo8vAAGi71FQReI211.jpg)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12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5/04/38/wKhkGWavcjCAMo8vAAGi71FQReI2112.jpg)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12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5/04/38/wKhkGWavcjCAMo8vAAGi71FQReI2113.jpg)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12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5/04/38/wKhkGWavcjCAMo8vAAGi71FQReI2114.jpg)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12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5/04/38/wKhkGWavcjCAMo8vAAGi71FQReI21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12篇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此诗,能够理解翻译。最好能当堂背下来。
2、体会诗歌阔达苍凉的意境之美。
3、理解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翻译
2、难点:诗歌的情感意境理解和描绘。
教学过程
1、导语:
同学们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委屈的事情呢?
通过同学的回忆,体会委屈的情感,建立一个情感联系,跟
诗人感情互通的目的。
比如被父母批评,不被同学朋友理解,因为送同学回家晚了,
被家长批评。跟家长出门,指导的道路正确却不被采纳等等。
同时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回忆回答,很快的进入课堂
氛围。
那么,历史上,有一个人,比起你的事情来说,是倒霉头透
顶了。一一设置悬念,引出此诗的'作者和经历,了解此诗的写作
背景。
2、介绍作者生平遭遇播放陈子昂图画。
简介: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
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
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
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
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3、此诗背景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族叛乱,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
出征,参谋军事。武攸宜轻出兵,致使前军陷没。陈子昂热情进
谏,并自荐分麾下万人为前驱,但武氏以书生轻之,不纳。数日
后,陈子昂再谏,激怒了武氏,将其贬为军曹。此时的陈子昂,满
怀悲愤。登临幽州台,写了一首诗。
4、播放幽州台景观,指出幽州台地点,引起学生参观吊古的
情怀。谁去过北京?谁去过北京的大兴?
凡是去过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肯定感兴趣。而且,因此会加
深印象。
5、介绍幽州台
幽州,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
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
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
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著名诗人陈子昂也写了一首关于幽州台
的诗《登幽州台歌》.幽州台又名“蓟北楼”,也有称“燕台”。
6、看到此台,陈子昂什么心情?引出诗歌登幽州台歌前不见
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7、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自读。读给同桌挺听。找同学朗读。
目的,就是加强学生的朗读。
8、翻译解释。
翻译词句,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阔达。怆然:悲
伤,凄恻。涕:古时候指眼泪。前:向前看。念:想到。翻译诗歌
内容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圣明。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苍茫一片。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9、分析探究
前不见古人,古人指什么人?后不见来者,来者指什么人?
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
这道题只要学生描绘,基本就没问题。学生同桌讨论,再然
后找学生描绘。登台远眺,宇宙苍茫,孤单寂寞。
诗歌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同桌。然后找学生回答。只要学生说的词语接近,
就让他们记下来。
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寂寞孤独,悲凉悲戚。壮志难酬,报国
无门,对英明君王的渴望,和自己人生的苦闷。诗歌表达了什么
样的意境?天地人三位一体。创造出悠远辽阔。
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诗人登台远眺,产生怎样的联
想?
联想过去赏识贤才的英明君王和现在自己悲戚的遭遇。由此
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这个是为了巩固学生的记忆,在前面,
已经总结过。最后小结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
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
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
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
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登幽
州台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
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
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
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
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
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
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
谁吗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
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那时武则天
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直言上谏,对武则
天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
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
到打击,这使得他心情非常苦闷。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
孙万荣等攻陷营州。陈子昂作为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
降职,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
北楼,慷慨悲吟,写下《登幽州台歌》。
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
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登幽州台歌》
二、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
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
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
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幽州台在哪
儿?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
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
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有将有德有才之人),
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
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
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
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
把梁人邹衍ydn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
了自己贤明哲睿rui(即有智慧、有能力、英明)、招贤纳士(网
罗人才)的良好声誉。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登上幽州台,而不登其它高楼呢?
背景意义:对于我国封建历史上数之不尽的怀才不遇的文人,
燕昭王和黄金台都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陈子昂非常仰慕燕昭
王这样的圣明君王,深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趋归燕昭王这样的
明君麾下建功立业!
那么作者登上幽州台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
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我们不妨先来理解一下这
首诗: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译文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黄金台。丘陵上已长满
乔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宏图霸业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骑马归
营。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
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黄金台”也是燕
昭王所筑。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
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gti(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
礼遇),国势骤盛。以后,乐毅麾hui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
座,使齐几乎灭亡。诗人写两处古迹,集中地表现了燕昭王求贤
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风度。从“登”和“望”两个动作中,可知
诗人对古人何等向往!当然,这里并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
诗人如此强烈地推崇古人,是因为深深地感到现今世路的坎坷,
其中有着深沉的自我感慨。次二句:“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诗人遥望黄金台,只见起伏不平的丘陵
上长满了乔木,当年置金的台已不见,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呢?这
表面上全是实景描写,但却寄托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为什么乐
毅在燕国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呢?道理很简单,是因为燕昭王
知人善任。因此,这两句明说不见“昭王”,实是诗人以乐毅自
比而发的牢骚,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作品
虽为武攸you宜(武则天的侄儿)“轻无将略”而发,但诗中却
将其置于不屑一顾的地位,从而更显示了诗人的豪气雄风。作品
最后以吊古伤今作结:“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诗人作此
诗的前一年,契丹攻陷营州,并威胁檀州诸郡,而朝廷派来征战
的将领却如此昏庸,这怎么不叫人为国运而担忧?因而诗人只好
感慨“霸图”难再,国事日非了。同时,面对危局,诗人的安邦
经世之策又不被纳用,反遭武攸宜的压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
“已矣”二字,感慨至深。这“驱马归来”,表面是写览古归营,
实际上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感叹,也暗示了归隐之意。神功元年
(697),唐结束了对契丹的战争,此后不久,诗人也就解官归里
To这首怀古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
力量。
表达了对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业的
遗憾。这首五言古诗同《登幽州台歌》一样,是作者随武攸宜东
征契丹时所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1、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其实这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上两句每
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恰然——而——涕下。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
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四、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
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
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1、学生自读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师: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
时间(前一一后)
师:“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
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
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
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师:这句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
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2)后
两句诗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
当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在无限的时
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
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
不“怆然涕下”?
师:是啊,作者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
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
痛苦在这里集中体现了
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
“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师:译文: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
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3)、
升华朗读
师:(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
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一一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
生齐读古诗。
再次指导朗读: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
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
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
力。
同学们你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师: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
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5)、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
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
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
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
泪下
(6)、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
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
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
——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2)
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3)熟读吟诵
2、师:同学们,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
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
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
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
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
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登幽州台歌教学设
计3
教学目标: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
2、背诵诗歌
3、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背诗歌。《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
二、初步感知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1、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
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其实这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
两体而成)“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
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2、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
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
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
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
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3、背景介绍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
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
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
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
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
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
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
篇。
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
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
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幽州台在哪
儿?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
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
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有将有德有才之人),
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
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
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
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
把梁人邹衍ydn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
了自己贤明哲睿rui(即有智慧、有能力、英明)、招贤纳士(网
罗人才)的良好声誉。
3、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登上幽州台,而不登其它高楼呢?
背景意义:对于我国封建历史上数之不尽的怀才不遇的文人,
燕昭王和黄金台都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陈子昂非常仰慕燕昭
王这样的圣明君王,深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趋归燕昭王这样的
明君麾下建功立业!
4、那么作者登上幽州台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陈子昂还曾写
过一首诗《燕昭王》,我们不妨先来理解一下这首诗: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译文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黄金台。丘陵上已长满
乔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宏图霸业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骑马归
营。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
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黄金台”也是燕
昭王所筑。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
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g。(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
礼遇),国势骤盛。以后,乐毅麾hui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
座,使齐几乎灭亡。诗人写两处古迹,集中地表现了燕昭王求贤
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风度。从“登”和“望”两个动作中,可知
诗人对古人何等向往!当然,这里并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
诗人如此强烈地推崇古人,是因为深深地感到现今世路的坎坷,
其中有着深沉的自我感慨。
次二句:“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抒发了世事沧桑的
感喟。诗人遥望黄金台,只见起伏不平的丘陵上长满了乔木,当
年置金的台已不见,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呢?这表面上全是实景描
写,但却寄托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为什么乐毅在燕国能做出惊
天动地的业绩呢?道理很简单,是因为燕昭王知人善任。因此,
这两句明说不见“昭王”,实是诗人以乐毅自比而发的牢骚,也
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作品虽为武攸yGu宜(武
则天的侄儿)“轻无将略”而发,但诗中却将其置于不屑一顾的
地位,从而更显示了诗人的豪气雄风。作品最后以吊古伤今作结: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诗人作此诗的前一年,契丹攻陷
营州,并威胁檀州诸郡,而朝廷派来征战的将领却如此昏庸,这
怎么不叫人为国运而担忧?因而诗人只好感慨“霸图”难再,国
事日非了。同时,面对危局,诗人的安邦经世之策又不被纳用,
反遭武攸宜的压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已矣”二字,感慨
至深。这“驱马归来”,表面是写览古归营,实际上抒发自己报
国无门的感叹,也暗示了归隐之意。神功元年(697),唐结束了
对契丹的战争,此后不久,诗人也就解官归里了。
这首怀古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
力量。
表达了对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业的
遗憾。这首五言古诗同《登幽州台歌》一样,是作者随武攸宜东
征契丹时所作。
三、赏析诗歌
诗的前两句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
孤独。"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wVi那样礼贤下
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
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
来,感慨万端。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招贤纳士,而今物
是人非,徒增苍凉之感。诗歌的后两句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后两句从空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第三句登楼眺望,
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
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浩瀚的天宇和苍茫的
原野交融在一起,诗人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感
慨天地悠悠,叹息知音难求。
四、品味情怀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
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
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1、学生自读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师: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
时间(前一一后)师:“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来者指:
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
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
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
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师:这句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
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2)后两句诗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
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
当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在无限的时
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
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
不“怆然涕下”?
师:是啊,作者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
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
痛苦在这里集中体现了
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
“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师:译文: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
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五、艺术特色
1、景藏情中
藏于情中的“景”是一种“虚景”,它来自诗人的情思,但
它反过来又进行负载和寄托。诗人的直抒之情、“虚景”所载之
情与景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构成了一种孤寂、幽深、寥廓的
意境。
2、沉郁悲壮
诗人旷视四野,思接千载,把悠悠之天地、古今之贤人统笼
于笔下,然后直抒胸臆径吐块垒。哀而不伤,悲中有壮。
3、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前两句五字三顿,音节比较急促,
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六字四顿,音节比
较舒缓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喟然长叹的情景。
六、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登幽州台歌教学设
计4
一、导入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
谋略。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
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
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
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
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
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
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
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其诗
风骨峥噪,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恰然——而——涕下。
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
1.解题: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ji)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
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
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
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
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
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
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
(zOu)衍(ydn)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
立了自己贤明哲睿(rui)、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2.试译诗句。
怆然: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
3.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参考: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
贤的今人。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
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五、诗歌赏析
1.诗的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其中“古人”指谁?“来
者”指谁?
明确:时间角度。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当时
的礼贤下士的明君。
2.从中可以分析出作者怎样的境遇和情感?
明确: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的生不逢时,怀才不
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
4.诗人见此景为什么怆然而涕下?
明确:空间无限辽远,使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产生孤独,
寂寞,悲凉之感。
5.从诗中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陈子昂?
参考词句:沉思、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有着
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
然泪下。
六、主旨归纳
提问: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诗人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怀才不遇的
愁苦情怀。
七、拓展
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表达了对燕昭王的追思仰
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业的遗憾:
燕昭王
陈子昂
南登碣石宫,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趋马复归来。
八、作业
1.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登幽州台歌》。
2.背诵积累拓展的两首诗。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2、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3、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过登高的体验,请谈谈你的感受。
唐代有一位文学家陈子昂,他登上了幽州台,又有什么样的.
感慨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登幽州台歌》
提醒学生注意州字的写法。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
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二、读诗韵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了诗人内心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悲伤,孤独,难过)
4、再试着深情的读一遍,读出那种悲伤和孤独。
三、释诗意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句的表面意
思。2人描述。
3、古代圣贤之君,具体指的是哪个君王呢?学生讲燕昭王筑
黄金台的故事
4、男儿有泪不轻弹,陈子昂为什么流泪了呢?结合背景说说
陈子昂当时的境遇。
四、品诗味
说说你喜欢的句子,并谈谈喜欢的理由。
(可以从炼字、内容、情感、意境、描写角度、语言风格等方
面)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自由发言
五、悟诗情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当他登上蓟北
楼,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那么诗人在诗中抒发
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六、小练笔
如果陈子昂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试写出你想对
他说的话,自由发言。
七、比较阅读
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也是登高抒怀之作,试感悟王安石
在诗中抒发的感情与陈子昂有何不同?
2、假如王安石登上了幽州台,他会有和陈子昂同样的感慨吗?
试分析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准备1:背背诗歌。《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
浦歌》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
草低见牛羊。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
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
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找规律,板书:歌。提醒:歌的笔画,生在笔记本上写一
个“歌”字。
介绍汉乐府诗集,介绍以后将会学到的《长恨歌》《明日歌》
等都是这种体裁的歌。
贴士: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
歌的一种体裁。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
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
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
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
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2、出示课题一一《登幽州台歌》,讲解幽州台,辨析“州”
字。
比较“州”,,洲,,
州一一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中国的别称是九州。如:冀州、
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再如:兰州、
杭州、广州。
洲一一①水中的陆地如:橘子洲天兴洲珠江三角洲②大
陆如:亚洲、欧洲等
3、读题。注意停顿一一登/幽州台/歌
4、学生五分钟预习。
①读准,检查。
②读通,检查。
③读熟,检查。背诵检查。
④读会,借助注释。
指导点:念—惦记,常常想
指导点:古人、来者
【小贴士】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
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
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
是真的求贤若渴。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
闷不乐的。后来有个智者郭隗(kui)说:“你要招揽人才,首
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
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
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
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yin),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
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
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
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
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
议官员。左、右拾遗为从八品官职,微不足道。类似于我们现在
的监察科科长。
译文: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
悠无限,(人生苦短、时不我待)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5、体会诗情
①了解诗人写作背景
贴士: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
则天的株连而下狱。而后随武攸(you)宜东征契丹,反对外族统
治者制造分裂的战争,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其时。
史料记载1:青年时期,他任侠使气,一心报国,“感时思报
国,拔剑起蒿莱。”(感于时世而生报国之思。奋然拔剑走出乡原。)
二十四岁中进士,升任右拾遗。
史料记载2: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
屡次上书谏铮。
史料记载3: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攻陷了营
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
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
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
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②找对比,体会孤独
远与近的对比:远指圣贤之君太远,昏庸之人太近。
冷热与的对比:冷指现实冰冷,热指满腔热血;
大与小的对比:大指苍穹广大,小指个人渺小;
长与短的对比:长指岁月长河漫漫无期,短指人生苦短,时
不我待;
廖廖数字,内涵丰富……
③形成画面:远望原野茫茫,仰视天穹无比浩瀚。个人在幽
州台上显得那么渺小。
④感情朗读。
⑤讲君子之骨
少年之时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一明.东林书院
长大没有入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一明.顾炎武
长大之后入仕带兵打仗则精忠报国一一宋.岳飞
立于庙堂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一宋.范仲
淹
国家遇到危难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一清.
林则徐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一一三国.曹植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一一宋.苏轼
这些立于天地之间的君子们,是国家真正的栋梁,他们不为
自己名利,只为天下苍生;把个人幸福和国家的幸福紧紧联系在一
起,所以才会有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陆游临死才会写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
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才会有抗金名将宗泽临死前,用足
力气,高喊“过河!过河!过河!”
天地悠悠,人生苦短,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哪。能感受到陈
子昂的悲愤吗?
区区22个字,字字含泪泣血,短短4句,句句赤子之心,难
怪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小结:壮志未酬的悲愤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它意味着
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更加执着和珍惜,而不是放弃和冷漠。时代
条件提供了驰骋的舞台,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时代条件未能提供
舞台,浩歌激烈,愤慨悲凉。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
神的一部分。
6、写推荐词
师:20_年武汉大学文学院王兆鹏教授等人推出了“唐诗排
行榜”前十大唐诗颇有争议。如果请你为《登幽州台歌》写份推
荐词,你准备怎么写?
7、结课
陈子昂越行越远,但他诗歌中表达出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至
今熠熠生辉。多读多记多体会,让这些美好的古诗成为滋养我们
精神的营养,让我们在这些诗人的带领下成长为一个精神丰满,
人格独立的大写的人。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指导学生朗读,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
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
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吗。孤独是“感时
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
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
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
种超然。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
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学习《登幽州台歌》
1、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
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
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
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
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他曾在26岁、36岁两
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38岁后
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
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696年契丹李
尽忠、孙万荣犯边,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
参谋第二次来到边塞。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
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反遭贬斥,降为军曹,因而抑郁不得志。蓟
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昭王姬平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
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先后到燕,
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3、合作探究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
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
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2)、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
么深层的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
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
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
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
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
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三、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寂寞悲愤的情绪
怀才不遇的苦闷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登幽州台歌》是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课
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
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诵读古代诗
词,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可以更好的提升我们对
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学生分析:
《登幽州台歌》主要是针对八年级学生,通过对本章节的学
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诗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
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并理解其大意;
2、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了解“歌”这种体裁,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学步骤:
本节课将通过五个步骤进行教学:导入一讲解一鉴赏一提问
一总结O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本章我们将进入古诗词的学习,诗歌就像一颗璀
璨的明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独放异彩。而在众多诗人当
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却屡受排挤,报国
无门。他难寻知音,独上高楼;百感交集,悲从中来,于是写下了
一首千古传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
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学生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
定的了解。那么老师再稍作补充(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
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
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
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
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
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
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登幽州台歌》一
起感受一下。
(二)讲解诗文
1、歌: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
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
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最主
要的三类就是:“歌”、“行”、“吟”三体,属乐府。
2、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
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
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
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
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
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3、幽州台:即蓟北楼,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
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4、翻译: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
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
横凄恻悲愁!
(三)鉴赏
1.前两句诗一一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
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
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
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
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一一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
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
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前贤云集的黄金台,
诗人深感在浩瀚的宇宙面前,自己的渺小(暗喻以自己一人之力
难以扭转时局)。
3.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
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
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
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
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
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
激动。4.在用辞造语方面,语言古朴练达,意境苍茫遒劲。同时,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
三个停顿,其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
悠,独----恰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
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
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
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
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提问
1、《登幽州台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独
自登上幽州台,面对着燕昭王纳贤之地深感自己英雄空老,报国
无门不禁怆然泪下的凄凉画面)
2、诗人在登临幽州台是在忧心大唐江山还是为自己报国无门
而深感愤懑?(二者兼而有之)
3、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怀才不遇,壮志难
酬的感慨以及对英明君主的渴望和人生的孤独感)
(五)小结
诗人登上幽州台,深感山河依旧,人物不同,不禁悲从中来。
慨叹自己生不逢时,语言奔放,慷慨遒劲。通读全诗,诗人沉郁
苍凉的悲歌,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结晶。陈子昂是不
幸的,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但又是幸运的,为我们留下了璀
璨的篇章,诗歌中表达出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至今熠熠生辉。其
自身独具的“汉魏风骨”也为一扫浮艳纤弱的齐梁诗风首开先河。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
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
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
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
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
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
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
谁吗?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
定的了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陈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
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登幽州台歌》
二、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
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
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
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
诗的节奏、韵味。(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
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三、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
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
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
的体会。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刚学到的默
读的方法读读吧。)
1、学生自读
出示学习要求:(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
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师: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
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我们一起谈谈自己的感受
吧
(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
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
“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
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3、升华朗读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
悲愤宣泄,情何以堪,一一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
生齐读古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
朗读)
4、练习背诵
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抒发一下感情的?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默写古诗。师::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
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
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
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
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理描写登幽州台歌教学设
计10
教学目标
L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
悟情感,拓展延伸。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的强烈情感。教学重点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
思想感情。
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小组合作学习有
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
更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使
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让他们
团结协作,锻炼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点讲可以帮助学生完善
相关知识点学习。通过拓展,让学生阅读水平进一步提高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
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
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
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
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
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全班分6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将讨论结果写在大卡上。
1.学习《幽州台歌》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诗句研读: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
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诗句中的“独”
该怎么理解?
3.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
大概讲了什么?
4.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大卡,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点讲以上
问题,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2.学习《望岳》
(1)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
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
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
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
见。
(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
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小结:
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
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
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
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
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
2.拓展:课外阅读陈子昂和杜甫的诗歌,并作赏析。登幽州
台歌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
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诗歌中所流露出来的孤独寂寞悲
哀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来圣贤多寂寞”。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
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
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就让我们
去感受一位大唐诗人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作者介绍、诗歌背景
选自《陈子昂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
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
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
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
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ou)
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
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
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
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
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三、识记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
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w^i),
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念:想,考虑。
3、悠悠:没有穷尽。形容时间长,距离远。
4、怆chudng然:悲伤凄凉。
5、涕:古时指眼泪。
四、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其实这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上两句每
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恰然——而——涕下。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
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展览场地租赁合同保证金与押金缴纳细则
- 2025年凉果蜜饯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度智慧交通枢纽包工施工合同(智能交通系统)
- 2025房地产股权并购项目尽职调查及服务合同
- 2025年度智能家居标准私房买卖合同范文
- 增强知识管理的主管工作计划
- 多元化班级文化的建设方法计划
- 客户投诉处理流程的总结与反思计划
- 风险管理行业个人发展目标计划
- 2025年大坝建设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4版CSCO胰腺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
- 儿童福利机构安全管理规范
- 鞋类制造过程的节能与减排
- 第1课 おじぎ 课件高中日语人教版第一册-1
- ISO∕IEC 23894-2023 信息技术 -人工智能 - 风险管理指南(雷泽佳译-2024)
- 事前绩效评估具体工作实施方案
-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部编版(含答案)
- 2024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新版
- 《研学旅行市场营销》课件-研学旅行市场营销之社群营销
- 医学人体美学的测量和评估
- 艰难梭菌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评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