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91.100
DB
河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PDB13(J)/TXXXX-2022
备案号:XXXXXXXX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
Technicalstandardforapplicationofhighperformanceconcrete
XXXXXX发布XXXXXX实施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河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
Technicalstandardforapplicationofhighperformanceconcrete
DB13(J)/Txxx-2022
主编单位: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北省固废建材化利用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批准部门: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施行日期:
4'阕出打幺a,夕底石
2022北京
刖B
本标准根据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9年度省工程建设标
准和标准设计第三批制(修)订计划》(冀建工(2019)45号)要
求,由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
本标准共分为8章: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性能要求;
5.材料要求;6.配合比设计;7.生产与施工技术措施;8.检验、评价
与验收。
本标准由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
的解释,由河北省建设工程标准编制研究中心负责管理。
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河北省建筑科学
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石家庄市鹿泉区槐安西路395号、邮政编
码:05002k联系电话传真
Email:heivzakv@163.com,syzx1206®163.com),以供今后修订时
参考。
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审查人员名单:
主编单位: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北省固废建材化利用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参编单位:
主要起草人:
主要审查人: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5
4性能要求...............................................6
4.1拌合物性能要求...................................6
4.2力学性能要求.....................................8
4.3耐久性能和长期性能要求..........................9
5材料要求..............................................11
5.1一般规定........................................11
5.2水泥与固废基胶凝材料............................11
5.3矿物掺合料......................................13
5.4细骨料..........................................15
5.5粗骨料..........................................18
5.6外加剂.........................................21
5.7拌合用水.......................................22
5.8纤维..........................................23
6配合比设计............................................24
6.1一般规定........................................24
6.2配合比设计.....................................27
6.3配合比试配与优化...............................29
7生产与施工技术措施....................................32
7.1生产设备设施及绿色生产要求......................32
7.2原材料进场与贮存...............................32
7.3计量..........................................33
7.4搅拌.........................................33
7.5运输..........................................34
7.6浇筑.........................................36
7.7养护..........................................37
7.8其他高性能混凝土施工...........................38
8检验、评价与验收......................................39
8.1原材料质量检验..................................39
8.2拌合物性能检验.................................40
8.3力学性能检验....................................40
8.4耐久性能与长期性能检验.........................41
8.5实体结构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检验...................42
8.6评价与验收.....................................42
附录A人工砂片状颗粒含量试验方法.......................44
附录B人工砂(不含石粉)需水量比试验...................46
附录C人工砂(含石粉)需水量比试验.....................49
附录D石粉亚甲蓝值试验.................................51
附录E石粉流动度比试验.................................55
附录F尾矿中磁性铁测试方法.............................57
附录G尾矿中三氧化二铁测定方法.........................62
附录H粗骨料不规则颗粒含量试验.........................68
附录I粗骨料氯化物含量试验..............................70
本规程用词说明..........................................73
引用标准名录............................................74
附:条文说明............................................77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1
2Terms..............................................................................................2
3BasicRequirements........................................................................5
4PerformanceRequirements............................................................6
4.1Performancerequirementsofmixture........................................................6
4.2Mechanicalpropertyrequirements............................................................7
4.3Durabilityandlong-termperformancerequirements.................................9
5MaterialRequirements..................................................................11
5.1GeneralRequirments................................................................................11
5.2Cementandsolidwastebasedcementitiousmaterials.............................11
5.3Mineraladmixture.....................................................................................13
5.4Fineaggregate...........................................................................................15
5.5Coarseaggregate.....................................................................................18
5.6Admixture.................................................................................................20
5.7Mixingwater.............................................................................................22
5.8Fibre..........................................................................................................22
6MixDesign....................................................................................24
6.1Generalrequirments..................................................................................24
6.2Mixdesign................................................................................................27
6.3Mixproportiontrialandoptimization......................................................29
7TechnicalMeasuresforProductionandConstruction..................31
7.1Productionequipmentandfacilitiesandgreenproductionrequirements31
7.2Mobilizationandstorageofrawmaterials...............................................31
7.3Measurement.............................................................................................32
7.4Mixing........................................................................................................32
7.5Transportation............................................................................................33
7.6Placing.......................................................................................................35
7.7Curing........................................................................................................36
7.8Otherhigh-performanceconcreteconstruction.......................................37
8Inspection,EvaluationandAcceptance........................................38
8.1Qualityinspectionofrawmaterials..........................................................38
8.2Performanceinspectionofmixture..........................................................39
8.3Mechanicalpropertytest...........................................................................39
8.4Durabilityandlong-termperfbmiancetest..............................................40
8.5Qualityinspectionofhighperformanceconcreteforsolidstructure.....40
8.6Evaluationandacceptance.......................................................................41
AppendixATestMethodforFlakyParticleContentof
ArtificialSand....................................43
AppendixBWaterDemandRatioTestofArtificialSand
(excludingstonepowder)..................45
AppendixCWaterDemandRatioTestofArtificialSand
(withStonePowder)......................48
AppendixDMethylenebluevaluetestofstonepowder..............50
AppendixEStonePowderFluidityRatioTest..............................54
AppendixFTestMethodforMagneticIroninTailings.................56
AppendixGDeterminationofFe2O3inTailings........................61
AppendixHTestforIrregularParticleContentof
CoarseAggregate................................67
AppendixICoarseAggregateChlorideContentTest.................69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pecification...................................72
ListofQuotedStandard......................................................................73
ExplanationofProvisions....................................................................76
1总则
1.0.1为促进河北省高性能混凝土在工程中应用,做到技术先进、经
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建设工程混凝土结构中高性能混凝土的原材料
控制、配合比设计、性能控制、生产与施工技术、检验与验收;不
适用于聚合物混凝土、沥青混凝土、水工大体积混凝土和有特殊要
求的混凝土结构。
1.0.3高性能混凝土应用于建设工程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
合国家及河北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高性能混凝土highperformanceconcrete
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和使用对混凝土性能特定要求为总体目标,
选用优质常规原材料,合理掺加外加剂和矿物掺和料,采用较低水
胶比并优化配合比,通过预拌和绿色生产方式以及严格的施工措施,
制成具有优异的拌和物性能、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的混
凝土。
2.0.2常规品高性能混凝土ordinaryhighperformanceconcrete
除特制品高性能混凝土之外符合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要求并常
规使用的混凝土。
2.0.3特制品高性能混凝土specialhighperformanceconcrete
符合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要求的轻骨料混凝土、高强混凝土、自
密实混凝土、纤维混凝土。
2.0.4全固废高性能混凝土highperformanceconcreteofwhole
solidwaste
以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和使用对混凝土性能特定要求为总体目
标,采用固废基胶凝材料,由尾矿、废石加工而成的骨料和高性能
减水剂,采用较低水胶比并优化配合比,通过预拌和绿色生产方式
以及严格的施工措施,制成具有优异的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长
期性能和耐久性能的混凝土。
2.0.5固废基胶凝材料solidwastecementitiousmaterial
以粒化高炉矿渣、钢渣、工业副产石膏、粉煤灰、铁尾矿等固
2
体废弃物为原料r经加工磨细后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
料。
2.0.6再生微粉recycledmicrepowder
由建筑垃圾中的混凝土、砖瓦等加工而成的,或伴随再生骨料
制备产生的,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不包括风化和软弱颗粒。
2.0.7天然砂naturalsand
在自然条件作用下岩石产生破碎、风化、分选、运移、堆/沉积,
形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
注:天然砂包括河砂、湖砂、山砂、净化处理的海砂,但不包括软质、风化的颗粒。
2.0.8机制砂manufacturedsand
以岩石、卵石、矿山废石和尾矿等原料,经除土处理,由机械
破碎、整形、筛分、粉控等工艺制成的,级配、粒形和石粉含量满
足要求且粒径小于4.75mm的颗粒。
注:机制砂不包括软质、风化的颗粒。
2.0.9混合砂mixedsand
由机制砂和天然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砂。
2.0.10人工砂artificialsand
包括机制砂和混合砂。
2.0.11比粒度specificgranularity
将砂看作球形,相同质量的每一粒级砂的粒径均比相邻粒级砂
的粒径相差1/2,称作比表面积指数。比粒度即各粒级分计筛余与
相应比表面积指数乘积的加和。
2.0.12再生粗/细骨料recyclecoarse/fineaggregate
由建筑垃圾中的混凝土、砂浆、石或砖瓦等加工而成,粒径大
于4.75mm的颗粒,称为再生粗骨料;粒径不大于4.75mm的颗粒,
3
称为再生细骨料。
2.0.13人工砂片状颗粒artificialsandflakeparticles
1.18mm以上的人工砂颗粒中最小一维尺寸小于该颗粒所属相
应粒级的平均粒径0.45倍的颗粒。
2.0.14含泥量sedimentpercentage
天然砂和卵石中粒径小于75Hm的颗粒含量。
2.0.15石粉含量stonepowdercontent
人工砂和碎石中粒径小于75Hm的颗粒含量。
2.0.16石粉亚甲蓝值methylenebluevalueofstonepowder
用于判定石粉吸附性能的指标。
2.0.17石粉流动度比fluidityratioofstonepowder
用于判定石粉对减水剂吸附性能的指标。
2.0.18人工砂(不含石粉)需水量比waterdemandratioofartificial
sand(excludingstonepowder)
人工砂(不含石粉)与ISO连续级配标准砂在规定水泥胶砂流
动度偏差下的用水量之比,用于综合判定人工砂级配和粒形性能的
指标。
2.0.19人工砂(含石粉)需水量比walerdemandratioofartificialsand
(includingstonepowder)
人工砂(含石粉)与ISO连续级配标准砂在规定水泥胶砂流动
度偏差下的用水量之比,用于综合判定人工砂级配、粒形和石粉吸
附性能的指标。
2.0.20粗骨料不规则颗粒coarseaggregateirregularparticles
卵石、碎石颗粒最小一维尺寸小于该颗粒所属相应粒级的平均
粒径0.5倍的颗粒。
4
3基本规定
3.0.1高性能混凝土的拌和物性能、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
应满足设计和施工的要求。
3.0.2高性能混凝土应针对混凝土结构所处环境和预定功能进行耐
久性设计。应选用适当的水泥品种、矿物掺合料,以及适当的水胶
比,并采用适当的化学外加剂。
3.0.3高性能混凝土宜采用预拌混凝土,其标记代号应为HPC,标
记时,代号HPC应排在最前,其他标记部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
拌混凝土》GB"14902的相关规定。
5
4性能要求
4.1拌合物性能要求
4.1.1高性能混凝土拌和物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并应满足设计、
生产和施工的要求。拌和物性能的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
通混凝土拌和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的规定。
4.1.2高性能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和扩展度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4.1.2的规定。在满足施工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宜尽可能采用较小的
坍落度。
表4.1.2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和扩展度的允许偏差
项目控制目标值(mm)允许偏差
W40±10
50-90±20
坍落度
100-150±20
2160±30
扩展度2500±30
4.1.3高性能混凝土拌和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应符合表4.1.3
的规定。
表4.1.3混凝土拌和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
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水泥用量的质量仃分比/%)
环境条件
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
干燥环境03
潮湿但不含氯离子的环境0.2
潮湿而含有氯离子的环境、盐
0.10.06
渍土环境
除冰盐等侵蚀性物质的腐蚀
0.06
环境
6
4.1.4冻融环境下,引气高性能混凝土的含气量和气泡间隔系数应满
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的要求,
但含气量不宜大于7%;对于无抗冻要求的一般环境条件,掺用引
气剂或引气型外加剂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的含气量宜符合表4.1.4
的规定。
表4.1.4混凝土含气量
粗骨料最大公称粒径(mm)混凝土含气量(%)
20W5.5
25W5.0
40W4.5
4.1.5特制品的高性能混凝土稠度以及其他性能控制宜符合以下要
求:
1泵送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坍落度控制目标值宜在S5等级中选
用,lh坍落度应无损失,扩展度不宜小于500mm,倒置坍落度筒
排空时间宜控制在5s~20so
2自密实混凝土扩展度不宜小于600mm,lh扩展度应无损失;
扩展时间T500不宜大于8s;坍落度扩展度与J环扩展度差值不宜
大于25mm;离析率不宜大于15%。
3泵送钢纤维混凝土坍落度控制目标值宜在S4等级中选用,
现落度经时损失不宜大于20mm/h:合成纤维混凝土坍落度控制目
标值不宜大于180mm,坍落度经时损失不宜大于30mm/h;纤维混
凝土拌合物中的纤维应分布均匀,不出现结团现象,钢纤维混凝土
拌合物中纤维体积率应符合试验要求。
7
4.2力学性能要求
4.2.1高性能混凝土应具有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在设计使用年限内
必须满足结构承载和正常使用功能要求。
4.2.2高性能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按照以下等级划分:
1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划分为C30、C35、C40、C45、C50、C55。
2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MPa)划分为C60、C65、C70、C75、C80、C85、C90、C95、
C100,
3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MPa)划分为C30、C35、C40、C45、C50、C55。
4钢纤维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MPa)划分为CF35、CF40、CF45、CF50、CF55、CF60、CF65、
CF70、CF75、CF80;合成纤维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
抗压强度标准值(MPa)划分为C30、C35、C40、C45、C50,C55、
C60、C65、C70、C75、C80。
5轻骨料高性能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按照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划分为LC25、LC30、LC35、LC40、LC45、LC50、LC55、LC60.
LC25轻骨料高性能混凝土的密度等级不宜大于1400kg/m3,其他强
度等级轻骨料高性能混凝土的密度等级应控制在1400-1900kg/m3范
围内。
6全固废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MPa)划分为C30、C35、C40、C45、C50、C55、C60、C65、
C70、C75、C80,其中C50〜C80仅适用于预制构件混凝土。
8
4.2.3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
设计规范》GB5001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
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
能试验方法标准》GB“50081的规定进行试验测定,并应满足设
计要求。
4.3耐久性能和长期性能要求
4.3.1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
耐久性设计规范》GB“50476的规定;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的
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
验方法标准》GB/T50082的规定,耐久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
4.3.2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冻、抗渗、抗硫酸盐侵蚀、抗氯离子渗透和
抗碳化等耐久性能等级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
标准》GB50164和《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的规
定。
4.3.3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冻强度等级不宜小于F250;抗渗等级不宜
小于P12;抗硫酸盐等级不宜小于KS120o其性能等级划分应符合
表4.3.3的要求。
表4.3.3高性能混凝土抗冻性能、抗水渗透性能和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等级划分
抗冻等级(快冻法)抗冻标号(慢冻法)抗渗等级抗硫酸盐等级
F250F350D150P12KS120
F300F400D200>PI2KS150
—>F400>D200—>KS150
9
4.3.4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等级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采用氯离子迁移系数(RCM法)划分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离
子渗透性能等级时,应符合表4.3.4-1的规定,且测试龄期应为84d。
表4.341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等级划分(RCM法)
等级RCM-II1RCM-IVRCM-V
氯离子迁移系数DRCM(RCM法)
2.5<DRCM<3.0L5<DRCM<2.5DRCM<1.5
(xlO,2m2/s)
2当采用电通量划分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等级时,应符合
表4.342的规定,且高性能混凝土测试龄期宜为28d。当混凝土中
水泥混合材与矿物掺合料之和超过胶凝材料用量的50%时,测试龄
期可为56d«
表4.342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等级划分(电通量法)
等级Q-IIIQ-IVQ-V
电通量Qs(C)IOOO<Qs<2OOO500WQsV1000Qs<500
4.3.5高性能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宜满足28d碳化深度不大于15
mm。其性能等级划分应符合表4.3.5的要求。
表435高性能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等级划分
等级TUIT-IVT-V
碳化深度d(mm)10WdV15O.lWdVIOd<0.I
4.3.6有特殊抗裂、防渗要求的高性能混凝土180d干燥收缩率不宜
超过0.045%。
10
5材料要求
5.1一般规定
5.1.1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放射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
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的规定。
5.1.2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浸出毒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危险废物
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的规定。
5.1.3严禁使用钢渣作为高性能混凝土用骨料。
5.2水泥与固废基胶凝材料
5.2.1高性能混凝土采用的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
泥》GB175的要求。水泥品种与强度等级的选用应根据设计、施工
要求、结构特点以及工程所处环境和应用条件确定。对于一般建筑
结构或预制构件的常规品高性能混凝土,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
硅酸盐水泥。
5.2.2高性能混凝土采用的水泥,尚应满足下列规定:
1高强混凝土和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
硅酸盐水泥。
2有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要求的混凝土工程宜采用碱含量
低于0.6%的水泥,水泥中碱含量通常按Na2O+0.658K2O计算值表
Zj\o
3大体积混凝土宜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热硅酸盐水泥、
II
低热硅酸盐水泥》GB200规定的中、低热硅酸盐水泥,也可使用硅
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同时复合使用大掺量的矿物掺合料。
4化学腐蚀环境下的高性能混凝土,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
硅酸盐水泥同时复合使用优质的矿物掺合料,其中低温硫酸盐腐蚀
环境下不宜采用含石灰石粉的水泥或掺合料”
5.2.3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技术指标还宜符合表5.1.3的
规定。
表5.2.3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技术指标
项目要求试验方法
比表面积
W360按GB“8074进行
(m2/kg)
3d抗压强度42.5级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N17.0,W25.0
按GB/T17671进行
(MPa)52.5级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22.0,W31.0
28d/3d抗压强度
>1.70按GB/T17671进行
比*
重度硫酸盐环境W5%
熟料CM含量
中度硫酸盐环境《8%按GB7T176进行
(按质量计)/%
海水等氯化物环境W10%
一般水泥W280
3d水化热
中热水泥W251按GB"12959进行
(kJ/kg)*
低热水泥W230
一般水泥W320
7d水化热
中热水泥W293按GBb12959进行
(kJ/kg)*
低热水泥W260
氯离子含量
W0.06按JC/T420进行
(按质量计)/%
标准稠度用水量
<27按GB“1346进行
/%
*选择性指标,当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用于有抗裂要求的混凝土中时采用。
12
5.2.4水泥中不应含有影响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助剂或激
发剂。高性能混凝土采用的固废基胶凝材料应符合现行河北省标准
《全固废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DB13(J)/T8385中第4.1
节的相关规定。
5.3矿物掺合料
5.3.1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矿物掺合料,应符合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
的要求;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矿物掺合料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
粉煤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
1596中F类I级或II级粉煤灰的有关规定,磨细粉煤灰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18736的规定。
粉煤灰宜与矿渣粉等其他掺合料复合使用。
5.3.2粒化高炉矿渣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
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18046的有关规定,其28d活性指数
宜大于95%。配置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时,粒化高炉矿渣粉的性能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18736
的规定。
5.3.3硅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砂浆和混凝土用硅灰》GB"27690
的有关规定。使用时宜选择比表面积大、二氧化硅含量高的硅灰,
其二氧化硅含量宜大于90%o
5.3.4石灰石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
石灰石粉》GB"35164的有关规定,其碳酸钙含量宜不低于80%,
活性指数不低于65%。掺用石灰石粉时,其掺量不宜大于20%。
5.3.5天然火山灰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泥砂浆和混凝土用天然
13
火山灰质材料》JG/T315的有关规定,其流动度比宜不小于90%。
5.3.6钢渣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钢渣粉》
GB/T20491的的相关规定,其质量需满足一级钢渣粉的指标要求。
5.3.7粒化电炉磷渣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
粒化电炉磷渣粉》GB/T26751的规定,其质量需满足不低于L85级
磷渣粉的指标要求。
5.3.8钢铁渣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铁渣粉》GB/T28293的规
定,其质量需满足不低于G85级钢铁渣粉的指标要求。
5.3.9铁尾矿粉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铁
尾矿粉》YB/T4561的规定。
5.3.10用于高性能混凝土的超细复合粉其7d活性指数宜大于70%,
28d活性指数宜大于95%,超细复合粉活性指数试验方法参照《用
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中附录A
执行。配置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时,超细复合粉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18736的规定。
5.3.11再生微粉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微粉》
JGfT573的规定,其质量需满足I级再生微粉的指标要求。
5.3.12在高性能混凝凝土中使用复合掺合料,其性能应按照现行国
家标准《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1003规定的项目检验,
性能指标符合表5.2.9的要求。使用前应进行复合掺合料与外加剂的
相容性试验,并宜与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复合使用,当使
用其他种类水泥时应适当降低复合掺合料的掺量。
14
表5.3.12高性能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的技术要求
项目技术指标
比表面积(nf/kg)2400
细度(0.045mm方孔筛筛余)(%)W10
7d270
活性指数(%)
28d290
流动度比(%)>100
含水量(%)W1.0
三氧化硫含量(%)W3.0
氯离子含量(%)<0.02
安定性合格
放射性合格
53.13使用其他掺合料应经过系统试验研究和论证,并应进行长期
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验证符合工程要求后方可使用。
5.3.14掺合料中不应含有影响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的激发剂
或其他助剂。
5.4细骨料
5.4.1高性能混凝土细骨料包含天然砂、人工砂、尾矿砂及再生细骨
料•,天然砂及人工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14684
中规定。
5.4.2细骨料应采用分计筛余控制颗粒级配,细骨料分计筛余百分率
见表542。细骨料颗粒级配允许一个粒级(不含4.75mm和筛底)
的分计筛余可略有超出,但不应大于5%。当石粉亚甲蓝值MBF>
6.0时,人工砂0.15mm和筛底的分计筛余之和不宜大于25%。
15
表5.4.2细骨料颗粒级配
方孔筛尺寸(mm)4.752.361.180.600.300.15筛底
人工砂分计筛余/%0-510-1510-2520-3120-305~150-20
天然砂分计筛余/%0~1010〜1510-2520-3120-305~150~10
543细骨料的细度模数宜控制在2.3~3.2范围内,比粒度应在
4.5〜7.0。
5.4.4细骨料的技术要求应满足表533的规定。
表544细骨料技术要求
序
项目天然砂人工砂试验方法
号
1含泥量气按质量计)/%W2.0—按GB/T14684进行
2泥块含量(按质量计)/%W0.5W0.5按GBfF14684进行
6片状颗粒含量/%—W15按附录A进行
8人工砂(不含石粉)需水量比—W115按附录B进行
人工砂(含石粉)需水量比17%—W125按附录C进行
9坚固性(质量损失/%)W8W8按GB“14684进行
10单级最大压碎指标(%)—W25按GBE4684进行
11表观密度(kg/m3)2250022600按GB/T14684进行
12松散堆积空隙率(%)<43.0W43.0按GB“14684进行
13饱和面干吸水率(%)<2.0W2.0按GBE4684进行
14云母含量(按质量计)/%W2.0<2.0按GB/T14684进行
供需双方供需双方按GB/T14684进行
15含水率
协商确定协商确定
16轻物质含量(按质量计)/%W1.0WL0按GBb14684进行
17有机物含量合格合格按GB"14684进行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折算成SO3按GBE4684进行
18W0.5W0.5
按质量计)匹
19氯化物(以氯离子质量计)/%W0.02=$0.02按GBE4684进行
20贝壳C(按质量计)/%W5.0W5.0按GBAT14684进行
16
a当配制C40及其以下强度等级混凝土时,天然砂含泥量可适当放宽,但不应超过30%。
b此指标为选择性指标,可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是否采用.
c此指标为选择性指标,可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是否采用.
d当细骨料中含有颗粒状的硫酸盐或硫化杂质时,应进行专门检验,确认能满足混凝土耐久性
要求后,方能采用.
c该指标仅适用于海砂,其他砂种不作要求。
5.4.5人工砂的石粉含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石粉亚甲蓝值MBF>6.0时,石粉含量(按质量计)不应
超过3.0%;
2当石粉亚甲蓝值MBF>4.0,且石粉流动度比FF<100%时,
石粉含量不应超过5.0%;
3当石粉亚甲蓝值MBF>4.0,且石粉流动度比FF2100%时,
石粉含量不应超过7.0%;
4当石粉亚甲蓝值MBFW40,且石粉流动度比FF)100%时,
石粉含量不应超过10.0%;
5当石粉亚甲蓝值MBFW2.5,且石粉流动度比FF2110%时,
根据使用环境和用途,经试验验证,供需双方协商可适当放宽,但
不应超过15%。
注:石粉亚甲蓝值试验方法参照附录D执行,石粉流动度比试验方法参照附录E执行。
5.4.6细骨料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进行碱
活性检验,当骨料具有潜在碱活性时,应按《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
应技术规范》GB/T50733的规定采取技术措施进行预防。当判断细
骨料存在碱活性时,不得用于配制处于盐渍土、海水和受除冰盐作
用等含碱环境中的高性能混凝土。
5.4.7海砂应采用淡水淘洗的方法进行净化处理,且满足531-5.3.4
要求。
17
5.4.8轻骨料高性能混凝土用陶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轻集料及其
试验方法第1部分:轻集料》GBfT17431.1中的规定,陶砂的密度
等级应在500-1000kg/m3范围内。
5.4.9铁尾矿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铁尾矿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
GB50132中的规定,此外高性能混凝土用铁尾矿砂还应控制磁性铁
含量不大于5%,三氧化二铁含量不大于1()%。
注:铁尾矿砂中磁性铁试验方法参照附录F执行,铁尾矿砂中三氧化二铁含量试验方法参
照附录G执行.
5.4.10再生细骨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
料》GB/T25176中I类砂的规定
5.5粗骨料
5.5.1用于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普通粗骨料应尽量采用连续粒级的
碎石,最大公称粒级为20.0mm宜分为两级配:最大公称粒级不大
于31.5mm宜分为三级配;最大公称粒级大于31.5mm宜分为四级
配。粗骨料供方应按单粒粒级销售,需方应按单粒粒级分仓储存。
粗骨料颗粒级配应符合表541的规定。
表551粗骨料颗粒级配
累计筛余(%)
公称粒径
方孔筛筛孔边长(mm)
(mm)
2.364.759.5016.019.026.531.5
5〜1695〜10085〜10030〜600〜100——
连
续5〜2095〜10090〜10040〜80—0-100—
级
5〜2595〜10090〜100—30〜70—0〜50
配
5〜31.595〜10090〜10070〜90—15〜45—0-5
18
续表5.5.1粗骨料颗粒级配
累计筛余(%)
公称粒径
方孔筛筛孔边长(mm)
(mm)
2.364.759.5016.019.026.531.5
5-1095〜10080〜1000-150———
10-16—9570080〜1000-15———
单
粒10〜20—95〜10085〜100—0-150—
级
16〜25——95〜10055〜7025〜400-10—
16〜31.5—95〜100—85~1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6人股东合作协议书模板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 探索活动:三角形的面积(8)-北师大版
-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2 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丨苏教版
- 8-数学广角-搭配(二)-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卷(含答案和解析)-
- 《木兰诗》历年中考古诗欣赏试题汇编(截至2024年)
- Unit Six《 Lesson 17 Happy Chinese New Year to Our Family!》(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北京版(2024)英语一年级上册
- 2024年磁粉离合器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度个人与环保科技公司环保项目提成合同
- 2025年度便利店加盟店合作协议
- 2025年度离职员工解除劳动合同保密协议书及保密承诺书
- 公司资产情况说明范文百度
- 医疗器械中有害残留物检验技术
- 2015-2022年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语文/数学/英语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产品过程特殊特性初始清单(示例)
- 两篇古典英文版成语故事塞翁失马
-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课件(中)13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北宋初期文学
- GB/T 14643.4-2009工业循环冷却水中菌藻的测定方法第4部分:土壤真菌的测定平皿计数法
- DL-T 5190.1-2022 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 第1部分:土建结构工程(附条文说明)
- GA/T 914-2010听力障碍的法医学评定
- GA/T 642-2020道路交通事故车辆安全技术检验鉴定
- 建筑工地生活区管理制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