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庆市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范_第1页
2023年重庆市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范_第2页
2023年重庆市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范_第3页
2023年重庆市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范_第4页
2023年重庆市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案号:JXXXX-2011DB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DBJ/T50-XX-2011

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codefortestingofbuildingfoundation

(征求意见稿)

2O12-Q1-2Q_发布2012-⑥-QL实施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关于发布《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范》的通知

渝建发【2012】9号

各区县(自治县)城乡建委,两江新区、北部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建设局,有关单位:

现批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范》为我市工程建设推荐性标准,编号为:DBJ50/T

-136-2012,自2012年3月1日起实施,

本规范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

二。一二年一月二十日

>>—>—

刖5

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城科字2007年第281号文的要求,由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会

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范》。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调查总结了近年来重庆市建筑地基基础检测的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

有关技术规范,吸收了国内外相关科技成果,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并在重庆市范围内广泛征求

了有关单位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充实,形成送审稿并通过了审查。

本规范共5章和7个附录,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符号、基本规定、检测要求、试验方法等。

本规范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

为了提高《重庆市建筑地基检测检测技术规范》的编制质量和水平,请各单位在执行本规

范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并将意见和建议寄至:重庆市江北区建新二村50号重庆

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重庆市建筑地基检测检测技术规范》管理组(邮政编码:400020

主编单位: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

主要起草人:

审查专家:

目次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2

2.1术语.....................................................................2

2.2符号......................................................................3

3基本规定...........................................................6

3.1一般规定.................................................................6

3.2检测工作程序.............................................................6

3.3验证与扩大检测...........................................................6

3.4检测报告.................................................................8

4检测要求...........................................................9

4.1一般规定.................................................................9

4.2地基检测.................................................................10

4.3基础检测.................................................................11

4.4基桩检测.................................................................11

4.5支护工程检测.............................................................12

5试验方法...........................................................13

5.1浅层平板载荷试验.........................................................13

5.2深层平板载荷试验.........................................................14

5.3岩基载荷试验.............................................................15

5.4圆锥动力触探试验........................................................16

5.5标准贯入试验.............................................................18

5.6多道瞬态面波法...........................................................20

5.7地质雷达法..............................................................25

5.8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29

5.9单桩水平静载试验........................................................33

5.10基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法.................................................35

5.11低应变反射波法..........................................................38

5.12声波透射法..............................................................41

1

5.13钻芯法..................................................................46

附录A平板载荷试验记录表..........................................51

附录B圆锥动力触探试验记录表......................................51

附录C标准贯入试验记录表..........................................51

附录D桩基静载试验原始记录表......................................52

附录E低应变法检测基桩完整性原始记录表............................54

附表F声波透射法检测基桩完整性现场记录表..........................55

附表G钻芯法检测记录表............................................56

本规范用词说明......................................................57

引用标准名录........................................................58

条文说明............................................................59

2

CONTENTS

1Generalprinciples

2Termsandsymbols

2.1Terms

2.2Symbols

3Basicrules

3.1Generalrules

3.2Testingprocedures

3.3Verifyandexpandtesting

3.4Testingreport

4Testingrequire

4.1Generalrules

4.2Subgradetesting

4.3Foundationtesting

4.4Foundationpiletesting

4.5Retainingengineeringtesting

5Testingmethod

5.1Shallowplate-loadtest

5.2Deepplate-loadtest

5.3Loadingtestofbatholith

5.4Dynamicpenetrationtest(DPT)

5.5Standardpenetrationtest(SPT)

5.6Multi-channelspectralanalysisofsurfacewaves(MSASW)

5.7Groundpenetratingradar

5.8VerticalStaticloadingtestofsinglepile

5.9Horizontalstaticloadingtestofsinglepile

5.10Self-balancedmeasurementmethodofpilebearingcapacity

5.11Lowstrainintegritytesting

5.12Highstraindynamictesting

5.13Crossholesoniclogging

5.14Coredrillingmethod

AppendixAOriginalrecordforplateloadingtest(PLT)

AppendixBOriginalrecordfbrdynamicpenetrationtest(DPT)

AppendixCOriginalrecordforstandardpenetrationtest(SPT)

AppendixDOriginalrecordforstaticloadingtestofpile

AppendixEOriginalrecordforlowstrainintegritytesting

AppendixFOriginalrecordforcrossholesoniclogging

AppendixGOriginalrecordforcoredrillingmethod

ExplanationoftheSpecification'sDiction

Reference

Explanationofprovision

3

1总则

1.0.1为提高建筑地基与基础工程检测的技术水平,做到安全适用、准确可靠、技术先进、

经济合理,结合重庆市实际,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建筑地基与基础工程的检测,其它行业的地基基础检测可参照执

行。

1.0.3从事建筑地基与基础工程检测的单位,必须具备省级以上(含省、自治区、直辖市)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和省级以上(含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行

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计量认证合格证书;检测人员必须持有省级以上(含省、自治区、直辖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上岗证。

1.0.4建筑地基与基础工程检测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

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地基subgrade,foundationsoils

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2.1.2天然地基naturalfoundation,naturalsubgrade

在未经人工处理的天然土(岩)层上直接修筑基础的地基。可分为天然土地基和天然岩石

地基。

2.1.3人工地基artificialfoundation

经过地基处理形成的地基。

2.1.4复合地基compositesubgrade,compositefoundation

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形成增强体,由增强体和周围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的地基。

2.1.5处理土地基thefoundationoftreatmentsoils

为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改善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对土进行人工处理后的地基。

2.1.6强夯地基dynamicconsolidationfoundation

反复将夯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形成的夯实体。

2.1.7注浆地基groutingfoundation

将配置好的化学浆液或水泥浆液,通过导管注入土体孔隙中,与土体结合,发生物化反应,

从而提高土体强度,减小其压缩性和渗透性,形成的处理土地基。

2.1.8换填地基cushionfoundation

挖去地表浅层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层,回填坚硬、较粗粒径的材料,并夯压密实后形成的

地基。

2.1.9平板载荷试验plateloadingtest(PLT)

对天然地基、人工地基的表面逐级施加竖向压力,测量其沉降随时间的变化,以确定其承

载能力的试验方法。

2.1.10圆锥动力触探试验dynamicpenetrationtest(DPT)

用标准质量的重锤,以一定高度的自由落距,将标准规格的圆锥形探头贯入土中,根据打

入土中一定距离所需的锤击数,判定土的物理力学特性的一种原位试验方法。

2.1.11标准贯入试验standardpenetrationtest(SPT)

用质量为63.5kg的穿心锤,以76cm的落距,将标准规格的贯入器,自钻孔底部预打15cm,

2

记录再打入30cm的锤击数,判定土的物理力学特性的一种原位测试方法。

2.1.12地质雷达法georadarmethod

观察、研究大功率高频电磁脉冲在地下电性界面上产生回波特性的工程电法勘探方法。

2.1.13面波法rayleighwavemethod

利用瑞利波的频散特性和传播速度与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的相关性来探测地表附近岩土层的

工程地质性质的勘探方法。

2.1.14基桩foundationpile

桩基础中的单根桩。

2.1.15彳氐应变法lowstrainintegritytesting

采用低能量瞬态激振方式在桩顶激振,实测桩顶部的速度时程曲线,通过波动理论分析,

对桩身完整性进行判定的检测方法。

2.1.16高应变法highstraindynamictesting

用重锤冲击桩顶,实测桩上部的速度和力时程曲线,通过波动理论分析,对单桩竖向

抗压抗压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进行判定的检测方法。

2.1.17声波透射法crossholesoniclogging

在预埋声测管之间发射并接收声波,通过实测声波在混凝土介质中传播的声时、频率和波

幅衰减等声学参数的相对变化,对桩身和地下连续墙体完整性进行判定的检测方法。

2.1.18钻芯法coredrillingmethod

用钻机钻取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地下连续墙、混凝土灌注桩及其持力层的芯样,判定其

完整性、芯样试件强度、底部沉渣厚度及持力层岩土形状的检测方法。

2.1.19单桩静载试验staticloadingtest

在桩顶部逐级施加竖向压力、竖向上拔力或水平推力,观测桩顶部随时间产生的沉降、上

拔位移或水平位移,以确定相应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和单桩水平

承载力的试验方法。

2.2符号

2.2.1抗力和材料性能

E0——地基变形模量;

M——土的泊松比;

3

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N10——轻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

N'63.5——实测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击数:

N63.5——修正后的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击数;

N*120—实测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击数;

N120——修正后的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击数;

p一承压板底面处平均压力;

N——修正后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

N'——实测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

Nk——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标准值;

Qu—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Ra——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

m——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

E——桩身弹性模量;

I——为桩身换算截面惯性矩;

W——荷载箱上部桩自重;

Qu上一一荷载箱以上部分桩的极限承载力;

Qu下一一荷载箱以下部分桩的极限承载力;

c——桩身一维纵向应力波传播速度(简称桩身波速);

feu——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

P——芯样试件抗压试验测得的破坏荷载;

V——桩身混凝土声速;

Z—桩身截面力学阻抗;

p——桩身质量密度。

2.2.2作用与作用效应

s—沉降量;

vR——地层面波速度;

XR——波长;

H——单桩水平静载试验中作用于桩身的水平力;

Y0—单桩水平静载试验中水平力作用平面的桩身水平位移;

4

Q——施加于单桩和地基的竖向压力荷载,施加于锚杆的轴向拉力荷载;

U——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中施加的上拔荷载;

V——质点运动速度;

8一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中的桩顶上拔量、锚头位移。

2.2.3几何参数

A------桩身横截面面积;

b—矩形桩的边宽;

bO——桩身计算宽度;

L——桩长;

d——桩身直径(管桩外径),芯样试件的平均直径,承压板直径或边宽;

2.2.4计算系数

a——桩的水平变形系数;

vy——桩顶水平位移系数;

&——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换算系数;

Ac——声波透射法波幅异常判断的临界值;

2.2.5其他

lu——刚性承压板形状对沉降的影响系数;

f——频率;

AT——入射波波峰与反射波波峰之间的时间差;

Af—频域曲线上相邻峰之间的频率差;

△广——幅频信号曲线上缺陷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

n——样本数量;

2*——速度波第一峰与缺陷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

Ap——声波波幅;

vO—声速的异常判断临界值;

t-------时间;

vc—声速的异常判断临界值;

vL一桩身混凝土声速低限值;

T——信号周期;

a——声波信号首波峰值电压;

5

3基本规定

3.1一般规定

3.1.1建筑地基可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天然地基可分为岩质地基和土质地基。人工地

基可分为处理土地基和复合地基。

3.1.2建筑地基与基础工程检测应综合考虑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地质条件、地基基础类型、

施工工艺、各种检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因素,合理选择检测方法,确定抽检数量。

3.1.3检测点的布置宜遵循以下原则:

I一般情况下宜在整个施工场地内均匀布置检测点;

2当施工场地地质条件变化较大时,应在较差地段布置检测点;

3当对地基基础的施工质量有异议时,应在有异议部位布置检测点;

4应在荷载较大或变形敏感部位布置检测点;

5检测点的布置宜由建设或监理单位会同勘察、设计、施工及检测单位共同确定。

3.1.4检测使用的计量器具必须经计量检定合格并在检定有效期内。

3.2检测工作程序

3.2.1检测工作的程序,应按图3.2.1进行。

3.2.2调查、收集资料宜包括以下内容:

1收集受检测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地基基础设计及施工资料•;了解施工工艺和施

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2进一步明确委托方的具体要求;

3分析检测项目现场实施的可行性。

3.2.3检测单位应根据调查结果和检测要求,选择检测方法,制定检测方案。检测方案宜

包括以下内容:工程概况、检测依据、检测方法、抽样方案、检测数量、试验时间及所需

的机械设备和人工配合等。

3.2.4当发现检测数据异常或对检测结果有怀疑时,应查找原因,必要时应重新检测。

3.3验证与扩大检测

3.3.1当对检测结果有异议时,应在有异议点附近采用原检测方法或准确度更高的检测方

法进行验证检测。验证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平板载荷试验验证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室内土

6

工试验推定土质地基承载力的检测结果;

2桩身浅部缺陷可采用开挖验证;

3宜采用钻芯法验证低应变法、声波透射法检测桩身完整性的结果;

4可采用岩基载荷试验验证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推定岩质地基承载力的检测结果。

图3.2.1检测工作程序框图

3.3.2当检测结果无异议但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用原检测方法或准确度更高的检测方

法,在未检测点中进行扩大检测。扩大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平板载荷试验、锚杆试验、单桩静载试验的检测结果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按原抽

检比例扩大抽检。若扩大抽检的结果仍不满足设计要求,应查明原因,并对该单位工程的

地基基础进行全部处理:若扩大抽检的结果满足设计要求,可仅对原抽检不合格点附近的

地基基础进行局部处理。

2当采用低应变法、声波透射法、钻芯法检测桩身完整性所发现的HI、V类桩之和大于

抽检桩数的20%时,该批桩应全数检测;当川、V类桩之和不大于抽检桩数的20%时,应

7

按原抽检比例扩大抽检,若扩大抽检中仍发现有山、V类桩,则该批桩应全数检测。

3.3.3验证检测和扩大检测后,应根据检测结果,由建设或监理单位会同检测、勘察、设

计及施工单位共同研究确定处理方案或进一步抽检的方法和数量。

3.4检测报告

3.4.1检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建设、监理、勘察、设计和施工单位,工程及场地地质概况,

检测日期;

2检测目的,检测数量,检测依据;

3检测方法,检测仪器设备;

4检测对象的编号、位置和相关施工记录;

5检测数据,实测与计算分析曲线、表格和汇总结果;

6检测结论。

3.4.2检测报告应结论准确、用词规范。

8

4检测要求

4.1一般规定

4.1.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检测分为地基检测、基础检测、基桩检测及支护工程检测。应根据

检测目的合理选择检测方法。

4.1.2地基检测内容包括地基承载力、变形参数和天然地基岩土性状或人工地基施工质量评

价。检测方法可选择平板载荷试验、岩基载荷试验、钻芯法、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标准贯

入试验、土工试验、多道瞬态面波法和地质雷达法等。

4.1.3基础检测内容包括混凝土强度、保护层厚度等结构实体检测。检测方法可选择回弹法、

钻芯法、电磁感应法。

4.1.4基桩检测内容包括工程桩桩身完整性和单桩承载力。桩身完整性检测方法可选择钻芯

法、声波透射法、低应变法和高应变法等。单桩竖向抗压(拔)承载力检测方法可采用单

桩竖向抗压(拔)静载试验;单桩水平承载力检测方法可采用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4.1.5支护工程检测内容包括锚杆抗拔承载力及锚固体密实度检测、用于支护的混凝土灌注

桩桩身完整性及水平承载力检测。检测方法可选择锚杆抗拔试验、反射波法、钻芯法、声

波透射法和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4.1.6建筑地基与基础工程检测的抽检数量应按单位工程计算。同一单位工程采用不同的地

基基础类型、不同的地基处理方式时,应分别确定检测方法和抽检数量。

对于小区工程,当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且各单位工程的工程桩总数少于50根或占

地面积小于300m2时,经工程质量各方责任主体共同确认,可将基础类型相同、地质条件相

近的各单位工程合并起来确定承载力抽检数量,但对每一单位工程,当采用平板载荷试验

时不应少于1点,当采用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试验时不应少于1根。

4.1.7人工地基及工程桩验收检测的间歇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强夯地基承载力检测,碎石土和砂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宜少于7天;粉土和粘性土地基

间隔时间不宜少于14天;强夯置换地基间隔时间不宜少于28天。

2灌浆地基承载力检测宜在灌浆结束28天后进行。

3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宜在成桩28天后进行。

4混凝土灌注桩当采用低应变法或声波透射法检测时.,受检桩混凝土强度至少达到设计

强度的70%,且不小于15MPa;当采用钻芯法或静载试验检测时,受检桩的混凝土龄期达到

28天或预留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

9

5锚杆试验宜在锚固体灌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后进行。

4.2地基检测

4.2.1天然岩质地基承载力可采用钻芯法进行检测,单位工程抽检数量不应少于6组,且每

种岩性不少于3组。

当岩石芯样无法制作成芯样试件时,应进行岩基载荷试验;对破碎、极破碎天然岩质

地基应采用平板载荷试验。单位工程载荷试验点数不应少于3点。对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

地基应增加试验点数。

4.2.2天然土质地基、处理土地基承载力应采用平板载荷试验进行检测,单位工程的试验点

数不应少于3点,对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地基应增加试验点数。

4.2.3天然土质地基、处理土地基在进行平板载荷试验前,应采用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标准

贯入试验、土工试验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方法对天然地基土性状或地基处理质量进行普查,

单位工程抽检数量为基槽每20延米不得少于1点;每个独立柱基不得少于1点,检测深度

应满足设计要求。

4.2.4处理土地基除应符合4.2.2、4.2.3条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换填地基应分层进行压实系数检测。对细粒土可采用环刀法,对粗粒土可采用灌砂(水)

法或其他方法进行检测,每层的抽检数量为每50〜lOOn?不应少于1点。

2强夯地基宜结合多道瞬态面波法等物探方法对其地基处理质量进行评价。抽检数量为

每2000n?不少于1点。

3注浆地基宜结合钻探、坑探等方法对其地基处理质量进行评价。抽检数量不少于注浆

孔数的0.5〜1%且不少于3点。

4.2.5复合地基承载力应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进行检测,单位工程的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

桩数的0.5%〜1%,且不得少于3点。

4.2.6复合地基在进行载荷试验前,应采用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钻芯法、单

桩竖向抗压载荷试验等方法对复合地基的桩体施工质量进行检测,单位工程的抽检数量不

应少于总桩数的0.5%〜1%,且不得少于3点。检测方法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旋喷桩应进行单桩竖向抗压载荷试验。

2水泥土搅拌桩应进行单桩竖向抗压载荷试验或采用钻芯法进行检测。

3强夯置换墩应采用圆锥动力触探等方法进行检测,查明置换墩着底情况及承载力随深

10

度的变化。

4CFG桩应采用低应变法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抽检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得少

于20根。

4.3基础检测

4.3.1基础工程完工后,应采用非破损、局部破损等方法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实体检测,检测

项目包括混凝土强度等级、保护层厚度。

4.3.2混凝土强度检测可选用钻芯法或回弹法。单位工程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构件总数的10%

且不少于3个构件。

4.3.3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可采用电磁感应法。单位工程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构件总数的10%

且不少于6个构件。

4.4基桩检测

4.4.1工程桩应进行单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检测。

4.4.2桩身完整性检测宜采用两种或多种合适的检测方法进行。

4.4.3混凝土灌注桩的桩身完整性检测的抽检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柱下三桩或三桩以下的承台,每个承台抽检桩数不得少于1根。

2柱下四桩或四桩以上承台,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单位工程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

的30%,且不得少于20根;

1)设计等级为甲级的桩基工程;

2)场地地质条件复杂的桩基工程;

3)成桩质量可靠性较低的灌注桩;

4)采用新桩型或新施工工艺的桩基工程。

对于其它的柱下四桩或四桩以上承台,单位工程的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0%,且

不得少于10根。

3对端承型大直径灌注桩,应在上述两款规定的抽检桩数范围内,选用钻芯法或声波透

射法对部分受检桩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

4.4.4混凝土灌注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进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

11

1)设计等级为甲级的桩基;

2)地质条件复杂、桩施工质量可靠性低的桩基;

3)采用新桩型或新工艺的桩基;

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得少于3根:当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

于2根。

4.4.5对于端承型大直径灌注桩,受设备或现场条件限制无法采用常规静载试验方法检测单

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时,宜采用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法,亦可按下列规定确定其承载力:

1桩端持力层为基岩时,可采用钻芯法测定桩底沉渣厚度并钻取桩端持力层岩石芯样检

验桩端持力层,并结合成桩后桩身质量检测报告进行核验。钻芯法抽检数量为总桩数的10%

且不少于10根。

2桩端持力层为卵石土时,可采用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并结合成桩后桩身质量检测报告

进行核验。深层平板载荷试验抽检数量为总桩数的5%且不少于3根。

4.4.6当地基中存在溶洞、破碎带和软弱夹层时,应对所有大直径挖孔桩或机械成孔嵌岩桩

桩底下3倍桩径或5m深度范围内的岩性进行检验。检验方法可采用超前地质钻探或可靠的物

探方法。

4.4.7对竖向抗拔承载力有设计要求的桩基工程,应进行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检测。抽检数

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设,且不得少于3根。

4.4.8对水平承载力有设计要求的桩基工程,应进行单桩水平承载力检测。抽检数量不应少

于总桩数的现,且不得少于3根。

4.5支护工程检测

4.5.1锚杆应进行抗拔承载力检测,抽检数量取每种类型锚杆总数的5%(自由段位于I、n

或IH类岩石内时取总数的3%),且均不得少于6根。

对于全长粘结型锚杆,应进行锚固体密实度检测,抽检数量取每种类型锚杆总数的20%,

且均不得少于10根(数量核实)。

4.5.2用于支护工程的所有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均应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其中,钻芯法或超

声波法的抽检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2(»且不得少于10根。

4.5.3喷射混凝土面板应进行厚度和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检测方法可采用钻孔法或凿孔法。

单位工程抽检数量为每lOOm?抽取1组。

12

5试验方法

5.1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5.1.1本方法适用于确定浅部地基土层的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的承载力。承压板

可采用正方形或圆形刚性板,承压板直径不应小于试验土层最大粒径的5倍,且承压板面

积不小于0.5m%

5.1.2试验基坑宽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三倍。应保持试验土层的原状结构和天

然湿度。宜在拟试压表面用粗砂或中砂找平,其厚度不超过20mm。

5.1.3加载分级不应少于8级。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两倍。

5.1.4每级加载后,按间隔10、10、10、15、15min,以后为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沉降量,

当连续两小时内,每小时的沉降量小于0.1mm时;则认为已趋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

5.1.5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1承压板周围的土明显地侧向挤出;

2沉降S急骤增大,荷载〜沉降(P〜5)曲线出现陡降段;

3在某一级荷载下,24小时内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稳定;

4沉降量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之比大于或等于0.06。

当满足前三种情况之一时,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定为极限荷载。

5.1.6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p〜s曲线上有比例界限时,取该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

2当极限荷载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荷载值的2倍时,取极限荷载值的一半;

3当不能按上述二款要求确定时,可取s/AO.01〜0.015所对应的荷载,但其值不应

大于最大加载量的一半。

5.1.7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应少于三点,当试验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其平均值的

30%时,取此平均值作为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t。

5.1.8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的变形模量Eo(MPa),可按下式计算:

劭=/,(13)今

式中:/“一刚性承压板形状对沉降的影响系数,圆形承压板取0.79,方形承压板取0.88;

〃一土的泊桑比,碎石土取0.27,砂土、粉土取0.3,粉质粘土取0.35,粘土取0.4,

不排水条件下饱和粘土取0.5;

LP〜s曲线线性段的压力(kPa);

13

―承压板的边长或直径(mm);

>与P对应的沉降。

5.2深层平板载荷试验

5.2.1本方法适用于确定深部地基土层及大直径桩桩端土层在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

内的承载力。

5.2.2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的承压板采用直径为0.8m的刚性板,紧靠承压板周围的土层高

度应不小于0.8mo

5.2.3加荷等级可按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1/15分级施加。

5.2.4每级加载后,第一个小时内按间隔10、10、10、15、15min,以后为每隔半小时测读

一次沉降。当在连续两小时内,每小时沉降量小于0.lmin时,则认为已趋于稳定,可加下

一级荷载。

5.2.5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1沉降s急聚增大,荷载〜沉降(p〜s)曲线上有可判定极限承载力的陡降段,且沉

降量超过0.04d(d为承压板直径);

2在某级荷载下,24小时内速率不能达到稳定;

3本级沉降量大于前一级沉降量的5倍;

4当持力层土层坚硬,沉降量很小时,最大加载量不小于设计要求的2倍。

5.2.6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s曲线上有比例界限时,取该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

2满足前三条终止加载条件之一时,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定为极限荷载,当该值小于

对应比例界限的荷载值的2倍时,取极限荷载值的一半;

3不能按上述二款要求确定时,可取5/17=0.01~0.015所对应的荷载值,但其值不

应大于最大加载量的一半。

5.2.7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应少于三点,当试验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

时,取此平均值作为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5.1.8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的变形模量Eo(MPa),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一刚性承压板形状对沉降的影响系数,圆形承压板取0.79,方形承压板取0.88;

14

〃一土的泊桑比,碎石土取0.27,砂土、粉土取0.3,粉质粘土取0.35,粘土取0.4,

不排水条件下饱和粘土取0.5;

P—p~s曲线线性段的压力(kPa);

M承压板的边长或直径(mm);

l与p对应的沉降。

5.3岩基载荷试验

5.3.1本方法适用于确定完整、较完整、较破碎岩基作为天然地基或桩基础持力层时的承

载力。

5.3.2采用圆形刚性承压板,直径为300mm。当岩石埋藏深度较大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桩,

但桩周需采取措施以消除桩身与土之间的摩擦力。

5.3.3测量系统的初始稳定读数观测:加压前,每隔lOmin读数一次,连续三次读数不变

可开始试验。

5.3.4加载方式:单循环加载,荷载逐级递增直到破坏,然后分级卸载。

5.3.5荷载分级:第一级加载值为预估设计荷载的1/5,以后每级为1/10。

5.3.6沉降量测读:加载后立即读数,以后每lOmin读数一次。

5.3.7稳定标准:连续三次读数之差均不大于0.01mm。

5.3.8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述现象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1沉降量读数不断变化,在24小时内,沉降速率有增大的趋势;

2压力加不上或勉强加上而不能保持稳定。

5.3.9卸载观测:每级卸载为加载时的两倍,如为奇数,第一级可为三倍。每级卸载后,

隔lOmin测读一次,测读三次后可卸下一级荷载。全部卸载后,当测读到半小时回弹量小

于0.01mm时、即为稳定。

5.3.10岩石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1对应于。〜s曲线上起始直线段的终点为比例界限。符合终止加载条件的前一级荷载

为极限荷载。将极限荷载除以3的安全系数,所得值与对应于比例界限的荷载相比较,取

小值;

2每个场地载荷试验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取最小值作为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15

3岩石地基承载力不进行深宽修正。

5.4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5.4.1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类型可分为轻型、重型和超重型三种,其规格和适用土类应符

合表5.4.1的规定。

表5.4.1圆锥动力触探类型

类型轻型重型超重型

锤的质量(kg)1063.5120

落锤

落距(cm)5076100

直径(mm)407474

探头

锥角(°)606060

探杆直径(mm)254250-60

贯入30cm的读数贯入10cm的读数贯入10cm的读数

指标

NioN63.5N120

浅部的填土、砂砂土、中密以下的密实和很密实的碎

主要适用岩土

土、粉土、粘土碎石土、极软岩石土、软岩、极软岩

5.4.2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自动落锤装置;

2触探杆最大偏斜度不应超过2船锤击贯入应连续进行;同时防止锤击偏心、探杆倾

斜和侧向晃动,保持探杆垂直度;锤击速率每分钟宜为15-30击;

3每贯入1m,宜将探杆转动一圈半;当贯入深度超过10m,每贯入20cm宜转动探杆一

次;

4对轻型动力触探当NQ100或贯入15cm锤击数超过50时,可停止试验;对重型动力

触探,当连续三次岫.5〉50时,可停止试验或改用超重型动力触探。

5.4.3当采用重型圆锥动力触探推定地基土承载力或密实度时,锤击数Ne-应按下式修正:

16

%=%・■1(BOI)

式中NaL修正后的甫型阿推动力触探蜂击数:

ai-修正系数,按我BO1取值:

测董型圆推动力触探慢击数.

表B0I至型圆推动力触探锚击数修正系数

s515203()40>50

L(m)Xk

2I001.001.001001001001.()01.00

4•/n、)50.93「II0890.870.S60.84

«,0.930.900.S8<»X50X30.810.79••飞0.75

8(八川0.860.830.800.770.750.710.67

1!<:XX0.830.790.75n二0.690.67…,|0.61

120850.790.750700.670.64IH.10.59055

140.760.710.660.620580.560.53050

160791F0.670.620570.540510.480.45

18•一0.700.63II5;0.490.46••I-0.40

200750.670.590.5304X0440410.39036

注,月中L为柠长.

当采用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确定碎石土密实度时,锤击数N⑵应按下式修正;

Ng=d・N4(B0.2)

式中即2.一修正后的超直型阳镣动力触探沛击数:

a2一修正系数,按&B02取值:

N'“l实测超直型阳型动力帐探锤击数

表B.02超至型圆铤动力触探锤击数1更正系数

135791015202550340

Lun^\

11.001(M)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20960920910.900.90()900890.K9“880X808X

3094KS80860.850840X40K40830.820820810,81

50.9208207907«0.770770750.740.73().72072

70.90078()750740730720.7!0700.680680.67066

908M07507207(10690680.670660.64063062062

110.870730690670660660.640620.610600.590.53

1­0.86071067065DM0630.6106005«0570560.55

150.840690650.65()62()610.590580.560550.540.53

|70.85。6«0630.61(>6<)()600.570560.540530.520.50

190840660.620.60058()580.560540.520510.5004S

注:表中L为杆I已

5.4.4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成果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单孔连续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应绘制锤击数与贯入深度关系曲线;

17

2计算单孔分层贯入指标平均值时,应剔除临界深度以内的数值、超前和滞后影响范

围内的异常值;

3根据各孔分层的贯入指标平均值,用厚度加权平均法计算场地分层贯入指标平均值

和变异系数。

5.4.5地基土的岩土性状、处理土地基的处理效果可根据单位工程各检测孔的动力触探锤

击数代表值、同一土层的动力触探锤击数标准值及变异系数进行评价。处理土地基的处理

效果宜根据处理前后的检测结果进行评价。

5.4.6可参照表5.4.2〜5.4.4,根据轻型动力触探击数Nio、重型动力触击数N63.5、超重型动

力触探锤击数N|20,推定天然地基、处理土地基、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求。

表5.4.2轻型动力触探击数M推定粘性土承载力特征值fak(kPa)

N101015202530

Eh(Kpa)6595130160230

表5.4.3轻型动力触探击数推定素填土承载力征值fak(kPa)

Nl0510203040

Fah(Kpa)5570100135160

表5.4.4重型动力触探击Nec推定中、粗砂、碎石土承载力特征值%(kPa)

N83.53456810

f„k(kPa)120160200240320400

表5.4.5超重型动力触探击N⑵推定碎石土承载力特征值fak(kPa)

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