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消费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_第1页
扩大消费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_第2页
扩大消费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_第3页
扩大消费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_第4页
扩大消费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扩大消费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和重化工业化过程的深化阶段、城镇化中期的快速发展阶段。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未根本改变,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供给有限、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趋尖锐。改革开放30年来依靠高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排放、高增长率的发展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中国必须在发展方式上作出的重大调整。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不能够选择资源型或者依赖型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在当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传统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以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内容的进一步转变。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报告提出,从三个不同角度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是扩大消费推动经济增长,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新兴产业协同推动经济增长,三是提高投入效率,增大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本研究从扩大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角度,分析1952~2010年近60年时间,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的变化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应用投入产出表分析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进行居民消费和收入的相关分析;并提出扩大消费的建议。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GDP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GDP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变化1.新中国成立以来GDP的增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到1978年,中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后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过6年的过渡,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前后各30年左右的鲜明对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见表6-1。报告六扩大消费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952~1978年年均经济增长率为6.13%,有6个年份的经济是负增长,1960年、1961年、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经济连续负增长,1961年的负增长高达27.3%,经济回到1956年的水平,农业增加值只有1952年的85.3%,粮食产量只有1952年的83.3%。1952~1961年,人口增长了将近1亿,人均粮食只有219公斤,比1952年的285公斤低23.2%。1978~2010年的年均增长率超过8%。除了1981年、1989年、1990年年均增长率低于6%,1979年、1998年、1999年年均增长率低于8%之外,其余26个年份(包括1978年)的增长率都超过8%,有17个年份经济增长率超过10%。2.新中国成立以来消费的增长1952~1978年消费增长比较缓慢。1959年、1961年和1968年的消费都是负增长,有4年的增长率低于3%,有19年的增长率大于3%,有6年的增长率超过10%。1978~2010年,消费有所提高,没有负增长的现象。但1990年的增长率只有0.58%,其中有4年的消费增长率低于6%,有13年消费的增长率超过10%,见表6-1。表6-11952~2010年中国的GDP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增长率及其在GDP中的比重续表续表3.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的增长1952~1978年投资平均增长率是8.37%,高于GDP和消费的增长率。而且在此期间,投资增长率像“过山车”一样上下起伏,见表6-1。其中,有8年是负增长,1961年的投资为-58.9%,1962年为-33.6%;有13年的增长率超过两位数,其中1958年的投资增长率高达59.7%,1970年为54.8%。1978~2010年,投资的增长率一直较高,年均增长率是10.71%,略高于GDP增长,比消费的增长仅高出了1.01个百分点。除了1981年、1990年两年投资出现微小负增长外,其余30年都是正增长,有16个年份投资增长率是两位数。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10年里,投资年均增长率达到14%,高出GDP增长率4个百分点,高出消费增长率6.3个百分点,突显出增长方式的不协调。4.净出口的变化1952~1978年净出口规模较小,无论“出超”或“入超”都不超过50亿元(按1992年可比价),“入超”只有6年,“出超”有21年。其一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资本主义工业国对我国实行封锁;其二是由于我国出口的目的在于进口我们缺少的物资。1978年以后的32年中,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有7年“入超”,有25年“出超”,特别是1994年以后连续17年“出超”,2005年“出超”达4537亿元(按1990年可比价),2007年“出超”增加到9402.8亿元(按1990年可比价),2008年出现下降趋势。2010年回落到4232亿元,略低于2005年。(二)消费、投资、净出口占GDP的比重表6-1和图6-1给出了1952~2010年消费、投资、净出口的比重。1.消费占GDP份额的变化1952~1969年消费的份额,除1959年跌落到谷底56.6%之外,其余年份都大于或接近70%。1970~1992年消费的份额保持在60%~70%,但呈现出下降的趋势。1993~1998年跌落到小于60%,1999~2002年回升到超过60%。2002年以后消费的份额大幅度下降,2008~2010年的份额都接近于48%。图6-1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比重消费已经成为“三驾马车”中拉动经济增长不协调的主要原因。特别是2005年后,由于投资的超常增长,影响了消费的增长。消费是由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政府消费组成的,这三部分各自比重的变化态势如图6-2所示:图6-2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在消费中的比重由图6-2可见,1978~2010年,农村居民消费占消费的比重,一路下跌,从50%下降到20%以下。城镇居民消费占消费的比重,从30%上升到接近60%。政府消费占消费的比重平稳在20%~25%之间,1997年以后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可以看到,在总消费下降的过程中,主要是农村居民消费的下降起到了重要的影响。2.投资占GDP份额的变化1952~1969年投资占GDP的份额波动较大,最高为43%,最低为15%,大多数在25%左右。1970~2002年,除1993年、1994年、1995年三年超过40%之外,其余29年在30%~40%之间。2003年以后投资率超过40%,2009年、2010年上升到48%左右,见图6-1。3.净出口占GDP份额的变化1952~1993年,净出口不论是“出超”还是“入超”,其绝对值占GDP的份额,有31个年份低于1个百分点(1%),6个年份在1~2个百分点(1%~2%),4个年份大于2个百分点(2%),1994年净出口比重从1.26%逐年上升到2007年的8.82%。尽管净出口占GDP的份额没有消费和投资大,但在2005年以后,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比较明显了。4.“三驾马车”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至于贡献率的计算,国家统计局用“三驾马车”的不变价增量与支出法GDP不变价增量的比,表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计算的是相邻两年的贡献率。例如,2005年,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7.9%,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39%,净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23.1%。2008年,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5.4%,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95.2%,净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40.6%。技术经济方法的贡献率一般研究一个时间区间的平均贡献率,应用前沿生产函数的方法,即总量增值率等于各分量增长率与分量比重的加权和。因此,支出法GDP的增长率等于“三驾马车”的增长率与“三驾马车”比重的加权和。具体方程如下:式中,ΔlnY是支出法GDP的年均增长率,ΔlnC是消费年均增长率,ΔlnI是投资年均增长率,ΔlnNE是净出口年均增长率,、、是时间区间内消费、投资、净出口占GDP的平均份额。且年均增长率必须按可比价计算,平均份额用当年价计算,。同时,,,依次为消费增长、投资增长、净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个方法也适用于相邻两年的贡献率计算。下面我们对1952~2010年的全周期、1952~1978年,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两个子周期的贡献率,特别对2000年以后,21世纪头10年以及2004~2008年,2008~2010年的贡献率进行测算,结果见表6-2。表6-2全周期以及各子周期“三驾马车”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表6-2我们可以看到,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呈现下降趋势,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下降了4.6个百分点,同期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上升了1.4个百分点,净出口增长贡献率上升了3.2个百分点。21世纪的前10年消费增长贡献率为39%,低于1978~2010年的子周期,同期的投资增长贡献率达56.27%,高出14.27个百分点。2004~2008年,净出口“出超”,2005年比2004年,净出口增长239.7%,年均增长率为47.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3.88%。世界金融危机后,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我国投入4万亿元,同时净出口从2008年的9015.49亿元(1990年可比价)降低到2010年的4232.175亿元(1990年可比价),下降53.06%,导致2009~2010年,投资贡献率上升到70.53%,净出口贡献率为-19.48%。扩大了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消费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48.95%。从这两个阶段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到,“三驾马车”协调拉动GDP增长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可以实现的。5.居民消费的变化及其对GDP的影响(1)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期间居民消费状况的分析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力恢复多年战争对生产力的破坏,但居民消费商品极其缺乏。在恢复期间,党、政、军领导和工作人员实行“供给制”,由政府管吃管住管日用必需品,生一个孩子,配一个保姆享受“供给制”。1953年起改为“薪金制”,取消“供给制”。我国在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计划经济制度,包括居民的消费,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实行低工资制,第二是居民主要消费品实行定量供应和票证制,以保证全国人民有饭吃、有衣穿。随着居民特殊需要的出现,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座钟等都凭票购买。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等凭票购买到1993年。居民无票证消费从1993年开始。1952年农村居民平均每人每月消费(包括劳动分到的口粮)是5.4元(当年价),1965年是8.6元,1978年是11.5元。按可比价,1952~1978年平均增长率是1.7%。城镇居民在上述三个时点平均每人每月消费,1952年是12.8元,1965年是21.6元,1978年是33.7元,按可比价,1952~1978年平均增长率是2.9%。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9年,农村居民平均每人每月消费按可比价计算为年均增长率6.04%,是1952~1978年年均增长率的3.55倍。其中,1990年是46.6元,2000年是155元,2009年是335元。1978~2009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每月消费按可比价为年均增长率6.5%,是1952~1978年的2.24倍。其中,1990年是133元,2000年是570.8元,2009年是1252元,这个增长率略高于同期农村居民的年均增长率。(2)1978~2009年居民消费与GDP的关系下面列出1978~2009年的1978年、1990年、2000年、2009年4个时点的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占GDP的份额,农村居民消费占的份额依次是30.3%、24.2%、15.3%、8.3%,城镇居民消费占的份额依次是18.49%、24.6%、31.1%、26.7%。可见农村居民消费占GDP的份额有逐渐下降的趋势,31年间下降了22个百分点,而城镇居民消费占GDP的份额从1978~2000年,一直呈上升趋势,2001~2009年受投资占GDP份额的扩张,城镇居民消费占的份额逐年下降,下降了4.4个百分点。在这几个时间区间内,GDP年均增长率、农村居民消费年均增长率、城镇居民年均增长率,即1978~1990年、1991~2000年、2001~2009年三个区间年均增长率依次是:GDP是9.02%、10.4%、10.47%,农村居民消费为6%、5.4%、4.87%,城镇居民消费为11.66%、13.02%、8.64%。可以看到农村居民消费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长,城镇居民消费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3)居民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应用方程(6-2)的方法计算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我们选择了1978~1990年、1991~2000年、2000~2008年三个时间区间,首先,计算各时区农村居民消费与城镇居民消费占GDP的平均份额。农村居民消费占GDP的平均份额在1978~1989年、1990~1999年、2000~2008年依次是30.06%、19.43%、11.55%,城镇居民消费依次是20.76%、26.74%、29.05%。前者下降,后者上升。1978~1990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利用前文的增长数据),是30.06%×6/9.02×100%≈20%。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20.76%×11.66/9.02×100%≈26.83%。同样,1991~2000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9.93%,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3.47%。2001~2009年,前者为5.37%,后者为23.97%,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比上一时区的贡献率都有所下降,原因是投资增长过快。从前文的平均增长率来看,1978年以后的三个时段内,农村居民消费增长都远低于GDP年均增长率,因此,扩大消费增长主要是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率在1978~2000年超过GDP增长率,在2000年以后低于GDP增长率。因为农村居民消费长期低增长,所以基数较低,按可比价计算,2009年农村居民消费只为城镇居民消费的35.7%,在1990年时农村居民消费是4683.1元,城镇居民消费是4767.8元,几乎相等。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至少连续10个年份,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应该高于GDP增长2~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保持与GDP增长持平,才能真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二应用投入产出表分析居民消费变动下面我们应用投入产出表对居民消费的具体商品进行分解。国家统计局编制的1981年、1983年投入产出表是基于MPS核算体系,1987年之后开始了基于SNA核算体系的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已有的1987年、1992年、1997年、2002年、2007年5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包括的产品部门分别是33个、42个、117个、142个,每个产品部门是由具有相同属性的若干产品组成的,也称为产品的“纯”部门。不同年份“纯”部门的包含产品有些变化,会使不同年份的比较产生偏差。例如,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在1997年投入产出表列入“其他社会服务业”中,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列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中,又如“城市公共交通”,1997年与园林绿化、市政工程管理一起列入“公用事业”中,2007年与铁路、航空在一起列入“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尽管有一些变动,但总体上还具有可比性。后面的分析采用2007年42个产品部门基本流量表的分类。它们是:(1)农林牧渔业;(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4)金属矿采选业;(5)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6)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7)纺织业;(8)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9)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10)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2)化学工业;(1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4)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5)金属制品业;(16)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1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1)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22)废品废料;(2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4)燃气生产和供应业;(25)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6)建筑业;(27)交通运输及仓储业;(28)邮政业;(2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0)批发和零售业;(31)住宿和餐饮业;(32)金融业;(33)房地产业;(3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5)研究与试验发展业;(36)综合技术服务业;(3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8)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9)教育;(40)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4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42)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并采用1987年、1992年、1997年、2002年、2007年5个年份的资料,分析比较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政府消费的结构和增长的变化。1.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一般认为农村居民消费的变化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逐渐实现的,我们将分析1987~2007年这20年农村居民消费的变化,见图6-3。图6-3农村居民消费42种商品(服务)的比较从图6-3可看到1987年,农村居民消费的42种商品中,有13种产品基本没有消费。大量消费集中在农林牧渔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2种商品,这些商品的消费占消费总额的87.71%。消费的农产品中61%是种植业产品,30%是畜牧业产品。消费的食品工业产品中,糕点、糖果、调味品、加工盐、代乳品等其他食品制造业产品、饮料酒、烟草制品三部分占消费食品工业产品的75%。消费的纺织产品中74%是棉纺织产品,17%是针织品。消费的服装产品中棉布、化学纤维服装占79.5%。消费的通用机械是自行车、缝纫机、钟表等日用机械。消费的电气电器产品是洗衣机、电冰箱、电风扇、空调器、电容器具等日用电器。消费的信息传输产品是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电话机等日用电子器具及通信设备。消费第三产业的服务产品包括商业、饮食业、房地产业服务(指个人住宅的虚拟房租)、各种教育服务和各类医疗机构的服务。经过20年的发展,2007年与1987年相比,农村居民消费有了不少变化,按可比价计算,2008年消费农业产品、煤炭、纺织业产品、化学工业产品、金属制品、通用机械产品、邮政业服务等产品的比例要比1987年有所下降。有9个产业的产品基本不消费。剩下的26个产业的产品,农村居民消费上升了,反映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按消费的各种产品细分,消费种植业产品占农产品的份额是56.4%,比1987年下降4.6个百分点,消费畜牧产品占32.8%,比1987年上升2.8个百分点,消费渔业产品上升了7.6个百分点。消费食品工业产品,从1987年的其他食品、饮料酒、烟草占75%下降到40.6%,使消费食品向成品粮、方便食品、屠宰食品、其他饮料扩散。消费的纺织品以纺织成品和针织品代替棉布和化纤布。皮毛、羽绒服装的消费超过了纺织品服装。比起1997年,2007年通用专用设备业产品的消费下降了,主要原因在于除缝纫机仍包括在专用机械类中,2007年的自行车划归为交通运输设备业的成品,钟表划归为仪器仪表业。1987年消费的交通运输设备的摩托车和自行车包括在通用专用设备的成品中,没有列在交通运输设备下,所以1997年交通运输设备的消费是零。2007年,农民消费的交通运输设备中,汽车占33.3%,其余66.7%是摩托车和自行车。电气机械及器材产品的消费主要是家用电力和非电力器具,2007年比1987年增加了非电力器具的商品分类,如液化气、天然气、沼气及太阳能作燃料的器具。农村居民消费的家用电力和非电力器具占电气机械及器材产品的95%。最后消费的一个物质产品是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及家用视听设备(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其中通信设备占42.4个百分点,视听设备占40.8个百分点,电子计算机占13.6个百分点。在16种服务产品中,1987年,农村居民消费房地产服务(是指自有住宅的虚拟房租)居首位,后面依次是批发零售服务、交通运输服务、住宿与餐饮、卫生医疗、教育。服务消费合计占农村居民消费总额(按可比价)的16.7%。2007年农村居民消费居首位的还是房地产服务,后面依次是商业、教育、住宿与餐饮、金融、信息传输、交通运输等服务。服务消费合计占总消费额的29%,可见农村居民消费在20年中消费服务产品的份额提高了。1992~2007年消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1987年无数据)年均增长率是39.2%,居年均增长率首位,其次是消费金融服务,年均增长率为25.8%,教育为9.3%,房地产服务为7.1%,批发零售服务为7.4%,交通运输服务增长1.7%。1987~2007年物质产品消费中,农业种植产品消费在下降,年均下降1.2%。1992~1987年石油炼制产品消费(1987年无数据)年均增长14%,食品工业产品消费年均增长7.7%,服装产品消费年均增长10%,电力消费年均增长10%,交通运输设备消费年均增长22%,电气机械及电器产品消费年均增长10%,通信设备及计算机产品消费年均增长6.8%。2.城镇居民消费结构1987~2007年城镇居民消费变化见图6-4。从图6-4可看到在1987~2007年的20年中城镇居民消费的42种商品中,结构变化很大。按三次产业比较,1987年第一产业商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是25.8%(按可比价),2007年,下降到5.8%。消费工业品的比例,1987年为50.8%,2007年上升到61%,其中轻工业品占工业品的比重,1987年为71.2%,2007年为60.7%。消费服务商品占总消费的比例,1987年为23.3%,2007年上升到32.2%。城镇居民消费农产品下降,消费工业品在上升,但消费轻工业品在下降,消费服务商品在上升(见图6-4)。图6-4城镇居民消费42种商品(服务)的比较我们利用投入产出表更细致地分析城镇居民消费。可以看到,1987年城镇居民消费的粮食(不包括经过加工的面粉、大米……)占消费农业产品的16.6%,其他作物产品占39.2%,畜牧产品占24.3%,渔业产品占9.9%。消费的食品工业产品中,粮油加工产品、其他食品加工、饮料酒、烟草加工成品合计占消费食品的77%。消费的纺织品中,棉纺织品占64.6%,针织品占25%。服装产品中,棉、化纤和毛织品服装占74%,皮革及羽绒服装和鞋帽等占26%。消费的日用化学品、日用橡胶品、日用塑料品合计占消费化学工业产品的88%,其中,日用化学品占5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的通用专用设备主要是自行车、缝纫机、钟表、照相机等日用机械,消费的交通运输设备10%是汽车,90%是两轮、三轮和轻便摩托车。消费的电气机械和电器是洗衣机、电冰箱、电风扇、空调器、电容器具等日用电器。消费的通信设备与电子计算机是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电话机等日用电子器具。城镇居民消费的服务产品,依次是医疗卫生服务、居民服务、交通运输服务、餐饮、房地产、批发零售、文化娱乐、教育。消费的居民服务包括公用事业和居民服务,公用事业消费包括市内交通、园林绿化、环卫、市政工程管理等占9%,居民服务消费包括旅游、旅馆、理发、浴池、洗染、摄影、日用品修理、其他服务等占91%。交通运输服务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的货物运输服务占60%,各种客运服务占40%。餐饮服务消费包括在商业之中。房地产服务包括对住宅、土地的管理和经营单位、房产开发公司及房管所兼营的对房屋的零星维修、个人住宅的虚拟房租。2007年城镇居民消费(按可比价)比1987年增加了9.8倍,年均增长率12.6%,高于GDP增长速度。从图6-4可见,2007年食品工业产品和服装业产品消费量最大。消费的42种产品中,有12种商品消费增长率大于平均水平,食品消费量最大,但增长速度为12.35%,低于平均水平。高于平均水平的12种商品中居首位的是金融服务业,20年年均增长率为31.6%,其次是交通运输设备的消费,增长率为23%,并列第三的是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和石油产品,增长率均为21.9%,服装消费的增长率为18.8%,批发零售服务的增长率是17.1%,电力消费增长率为16.8%,住宿与餐饮服务增长率为16.1%,房地产服务增长率为15.4%,教育增长率为14.9%,通信设备及计算机消费增长率为14.7%,电气机械及器材消费增长率为13.9%。上述12种高增长率商品加上食品的消费共占城镇居民总消费的74%。下面进一步分析2007年这些高增长率商品的组成。城镇居民消费食品中,可以细分为14种商品,消费其他食品(糕点、糖果等)占18%,消费蔬菜、水果、坚果加工品以及淀粉制品、豆制品、蛋制品占13.2%,肉类占12.9%,烟草制品占10.1%,酒及饮料占10.5%,乳剂乳制品占7.8%,植物油占6.7%,水产品占5.9%,大米面粉等主食占5.6%。上述诸品合计占90.9%。纺织服装及鞋帽消费占服装产品的66%,皮毛羽绒制品消费占34%。消费的交通运输设备产品中汽车占78%,摩托车和自行车占22%。消费电气机械及器材产品中,家用电力和非电力器具占98.3%(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燃气设备等)。消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中,通信设备占33.8%,计算机占30.5%,视听设备(电视机、音响、录音机)占32.3%,合计占96.6%。消费信息传输、计算机及软件服务中,信息传输(包括有线和手机以及互联网)占88.9%,计算机服务占9.8%,软件服务占1.3%。消费金融服务中,银行业、证券业和其他金融活动占66%,保险占34%。下面进一步比较分析1987年与2007年城镇居民在衣、食、住、行、信、商、金、卫、教等方面的消费变化。1987年衣(纺织品和服装)的消费占10.1%,2007年占12.3%,上升2.2个百分点。1987年食(包括农业产品、食品工业产品和餐饮业)的消费占52.4%,2007年占33.3%,下降了19.1个百分点。1987年住(包括电力、燃气和水、房地产服务以及装修)的消费占4.6%,2007年占7.8%,上升3.2个百分点。1987年行(包括购置自行车、摩托车和汽车)的消费,交通运输服务(包括城市公交)的消费占5.5%,2007年占7.2%,上升1.7个百分点。1987年信〔包括邮政、信息传输(包括互联网)、计算机和软件〕的消费占1.8%,2007年占3.6%,上升1.8个百分点。1987年商(批发零售服务)的消费占2.2%,2007年占4.8%,上升了2.6个百分点。1987年金(金融服务)的消费占0.16%,2007年占3.8%,上升3.64个百分点,几乎从零开始。1987年卫(包括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消费占5%,2007年占2.9%,下降了2.1个百分点。1987年教(包括各类教育,不包括到国外留学消费)占1.2%,2007年占1.9%,上升了0.7个百分点。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消费从传统的消费模式向现代消费模式转变,服装从大众化向个性化、时装变化,饮食从家庭向餐馆服务变化,居住向电气化、大面积变化,出行向私家车变化,通信向移动、网络变化,金融服务从储蓄向理财、证券、保险变化,教学服务从单一向多元化变化。城镇居民消费近期变化的是“度”在扩张,远期也许还会有新的动向,文化、体育、娱乐或许会有更大需求。我们选用了1997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的城镇居民消费,分析这段时间的年均消费增长率,以及前文讨论过的13种商品的消费对年均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贡献率的计算,如前文所述。这10年年均消费增长率是11.9%,城镇居民食品工业商品消费的增长率为11.82%,食品占全部消费的份额为17.3%(0.173),则0.173×11.82/11.9×100%≈17.2%,食品消费的增长对总消费年均增长率的贡献率是17.2%。用同样的方法计算,服装消费增长的贡献率是0.7%,石油产品消费增长的贡献率是1.2%,交通运输设备消费增长的贡献率是3.3%,电力机械及器材产品消费增长的贡献率是2.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产品消费增长的贡献率是1.7%,电力消费增长的贡献率是4.0%,批发零售服务消费增长的贡献率是9.1%,住宿与餐饮服务消费增长的贡献率是8.7%,金融服务消费增长的贡献率是4.9%,房地产服务消费增长的贡献率是10.1%,教育服务消费增长的贡献率是5.4%。上面13种商品排序,食品消费居首位,房地产消费居次位,批发零售服务消费居第三位。上述13种商品中属于服务业的6种,对总消费增长的贡献率是42.7%,其余7种是物质产品的消费,贡献率为29.7%,低于服务消费贡献率13个百分点。3.政府消费结构政府消费支出是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列出政府消费的11种产品,分别是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及仓储、金融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研究和试验服务、综合技术服务、水利及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服务、教育、卫生及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服务、文化及体育和娱乐服务、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997~2007年的10年间,11种产品中的教育、卫生及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服务、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政府消费合计支出从79.7%上升到82%,其中教育从17.7%上升到21.2%,卫生及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服务从10.5%上升到16.3%,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从51.5%下降到44.5%。1997~2009年,政府消费支出(可比价)年均增长5.54%,其中教育消费增长对政府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的贡献率是24.8%,即拉动增长1.38个百分点,卫生及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服务消费的贡献率是19.6%,拉动增长1.08个百分点,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消费的贡献率是18.9%,拉动增长1.05个百分点。4.消费与收入这里讨论的消费与收入是指城镇居民消费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消费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关系。我们把1978~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作一个相关图,见图6-5。图6-5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相关图可以看到,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呈平稳的线性关系。应用最小二乘方法,可得到一个关系方程:CRUR=50.2277+0.78505×RINCOME(5.372)(180.4)R2=0.99908其中,CRUR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RINCOME是农村居民纯收入。模型回归的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呈近似线性关系,见图6-6,相关方程为:CURB=432.812+0.889×UINCOME(3.599)(48.874)R2=0.998图6-6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相关图其中,CRUB是城镇居民消费水平,UINCOME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模型回归的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当然,东、中、西部居民的收入与消费关系,以及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的收入与消费关系会有很大差异。据上所述,可以认为消费的增长取决于收入的增长,或说是以收入(可支配收入、纯收入)增长为基础。我们进一步将收入分解,以2009年为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薪收入占65.66%,经营净收入占8.1%,财产性收入占2.23%,转移性收入占23.94%。由此可知,增加工薪收入、提高个税的起征点、增加转移性收入都可以增加可支配收入,特别是提高工薪收入。1987~2007年的20年间,1987年劳动者报酬占增加值的49.7%,1997年占54.81%,2007年下降到41.36%。这个百分数的上升和下降,反映了劳动者报酬(工薪收入)相对于经济增长是偏低的。我们假设2007年的劳动者报酬份额与1987年相同,则2007年的劳动者报酬应该是其实际劳动者报酬的120%。假如2007年的劳动者报酬份额与1997年相同,则2007年的劳动者报酬应该是其实际劳动者报酬的132.6%。这样初次分配的改变将导致收入(可支配收入、纯收入)的提高,按第一个假设,收入可提高13.1%(计算方法:65.66×20%=13.1%),按第二个假设,收入可提高21%,总消费水平估算可能会提高10%~16%。不可否认,收入增长也许会促使不同层次收入差距的扩大,即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