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中医健康状态表征参数采集技术操作规范》_第1页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中医健康状态表征参数采集技术操作规范》_第2页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中医健康状态表征参数采集技术操作规范》_第3页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中医健康状态表征参数采集技术操作规范》_第4页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中医健康状态表征参数采集技术操作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中医健康状态

表征参数采集技术操作规范

(草案)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常用中医健康状态表征参数采集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内容与操作方法、注

意事项。

本规范适用于中医健康状态表征参数采集的技术操作。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中医健康状态

是人与自然、社会协调以及自身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是“形神合一”、“天人合一”

和“阴平阳秘”的功能状态[1-2]。

2.2望诊

通过视觉对人体的全身、局部及排出物等方面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状态,诊

察病情的方法[3]。

2.3舌诊

通过观察人体舌质、舌苔和舌下络脉的变化,以了解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

法[3]。

2.4闻诊

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的方法[3]。

2.5问诊

通过对受检查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的询问,以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的方法[3]。

2.6切诊

用手指或手掌对受检者的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

的方法[3]。

2.7脉诊

用手指对受检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身体

状况,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3]。

3望诊[3-7]

1

3.1内容与操作方法

3.1.1全身望诊

3.1.1.1望神

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健康状态、了解病情,既包括对脏腑功能活动

表征的观察,也包括对意识、思维、情志活动状态的审察。是对神气与神志的综合观察判断。

以两目、面色、神情及体态为观察重点。

——两目:目光炯炯,精彩内含,两目运动灵活,说明脏腑精气充足。

——面色:皮肤荣润,红光满面,为神气充盛之象。

——神情:神志清晰,思维有序,表情自然,表明心神健旺。

——体态:形体丰满,动作敏捷,转摇自如,属精气充盛。

3.1.1.2望色

观察人体皮肤色泽变化以诊察健康状态的方法。包括望皮肤颜色和光泽。重点是望面部

皮肤的色泽。

常色是指人体健康时面部皮肤的色泽。我国正常人的常色特点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常色包含主色和客色。主色是个人生来所有、一生基本不变的肤色。客色是因季节、气

候、昼夜等外界因素变化而相应变化的肤色。

3.1.1.3望形

通过观察人体形体的强弱、胖瘦及体质形态特点等来判断人体健康状态。

观察形体强弱时要将形体的外在表现与机体的功能状态、神的盛衰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

判断。

正常人胖瘦适中,各部组织匀称,因年龄、体质等因素形体微胖或偏瘦属正常。观察形

体胖瘦时应注意与精神状态、食欲食量等结合,尤其要注重将形与气两者综合起来判断。

体质形态是指人的个体在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等因素影响下,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

成的个体性的形体结构和机能状态。按形体体质分类,一般可以分为阴脏人、阳脏人和平脏

人。阴脏人:体型偏于矮胖,头圆颈粗,肩宽胸厚,身体姿势多后仰,平时喜热恶凉。阳脏

人:体型偏于瘦长,头长颈细,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平时喜凉恶热。平脏人:又称

阴阳平和之人,体型介于阴脏人和阳脏人两者之间。

望形体的内容还包括对各种形体畸形的观察。

3.1.1.4望态

通过观察人体的动静姿态和肢体异常动作以诊察健康状态。常用方法为“望诊八法”:

动、静、强、弱、俯、仰、屈、伸,是望姿态的要点。

3.1.2局部望诊

是在全身望诊的基础上根据参数采集的需要对受检者的某些局部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

以测知健康状态。局部望诊的内容包括望头面、五官、颈项、躯体、四肢、二阴及皮肤等。

2

3.1.3舌诊

3.1.3.1舌诊的方法

体位和姿势:医者姿势可略高于受检者,以便俯视口舌部位。受检者可以采用坐位或仰

卧位,头略扬起,尽量张口,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尖略向下,舌面平展,使

舌体充分暴露。

顺序: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看舌根部。先看舌质,再看舌苔,再根据舌质、

舌苔的基本特征,分项察看。望舌质,主要观察舌质的颜色、光泽、形状及动态等:察舌苔,

重点观察舌苔的有无、色泽、质地及分布状态等。

在望舌过程中,既要迅速敏捷,又要全面准确,尽量减少受检者伸舌的时间,以免口舌

疲劳。若一次望舌判断不准,可让受检者休息片刻后,再重新望舌。根据参数采集需要,还

可察看舌底络脉。

舌诊以望诊为主,为了使信息采集更加准确,必要时还须结合闻诊、问诊和扪、摸、揩、

刮等方法进行全面诊察。刮舌:用消毒压舌板的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由舌根向舌

尖刮三至五次。揩舌:用消毒棉签蘸少许清水在舌面上揩抹数次。

还可询问受检者舌上味觉的情况,舌体是否有疼痛、麻木、灼辣等异常感觉,舌体运动

是否灵活等,以协助诊察。

3.1.3.2舌诊注意事项

光线的影响:望舌以白天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为佳,如在夜间或暗处,用日光灯为好,

光线要直接照射到舌面,避免有色光源对舌色的影响。

饮食或药品的影响:某些食物或者药物会使舌苔染色,称为“染苔”。

口腔对舌象的影响:牙齿残缺,可造成同侧舌苔偏厚;镶牙可使舌边留有齿痕;睡觉时

张口呼吸,可使舌苔增厚、干燥等等。

伸舌姿势的影响:舌体紧张、卷曲、过分用力、时间过久都会影响舌体血循环而出现假

象。

3.1.3.3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正常舌象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可产生生理性变异。

3.1.3.4望舌下络脉

让受检者张口,将舌体向上腭方向翘起,舌尖轻抵上腭,勿用力太过,使舌体自然放松,

舌下络脉充分显露。望舌下络脉主要观察其长度、形态、色泽、粗细、舌下小血络等。

3.2望诊注意事项

3.2.1光线充足,避免干扰。

最好在白天充足的自然光下或者采用日光灯,不宜采用有色灯光。

3.2.2充分暴露,排除假象。

同时应注意保护受检者隐私。

3

3.2.3以常衡变,动态观察。

熟悉各部位组织正常表现及某些生理异常现象,动态观察某些变化迅速和危重的病证。

3.2.4有机结合,综合判断。

全身望诊与局部望诊结合,也应注意结合其他三诊进行综合判断。

4闻诊[3-5]

4.1听声音

是听辨受检者语声、语言,和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变化,以及咳嗽、呕吐、

肠鸣等声响,以判断脏腑功能与病变性质。

正常声音具有发声自然、声调和畅、语言流畅、应答自如、言与意符等特点。

由于年龄、性别及禀赋不同,正常人的声音也有差异,一般男性多声低而浊,女性多声

高而清,儿童声音尖利清脆,老年人声音多浑厚而低沉,且每个人的声音都有其个性特征。

语声的变化亦与情志有关,因一时情感触动而发的声音也属于正常范围。

4.2嗅气味

嗅辨受检者身体气味与处室气味以了解健康状态。

5问诊[3-5]

5.1问诊的方法

5.1.1抓住重点,全面询问

问诊应重点突出,详尽全面。开始问诊时首先应认真倾听受检者的叙述,然后从中抓准

主诉,再围绕主诉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深入细致的询问,切忌主次不分。

5.1.2边问边辨,问辨结合

在问诊过程中医生必须注重和善于对受检者的主诉从病、证两个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并

根据中医理论,结合望、闻、切三诊的信息,追踪新的线索,以便进一步深入了解健康状态。

同时还要做到边问边辨,边辨边问,问辨结合,减少问诊的盲目性,提高信息采集的准确性。

5.2问诊注意事项

5.2.1环境安静适宜。

5.2.2态度和蔼认真。

5.2.3语言通俗易懂。

5.2.4避免诱导或暗示。

5.2.5分清主次缓急。

5.3问诊内容

5.3.1问一般情况

包括受检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联系

方式等。

4

5.3.2主诉

是受检者自述自己最主要、最痛苦的症状或(和)体征、性质以及持续时间。

5.3.3现病史

是受检者从起病到本次受检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的经过。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起病情况

——病变过程

——诊治经过

——现在症状。

5.3.4既往史

是受检者平素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过去的患病情况。

5.3.5个人生活史

包括受检者的生活经历、平素的饮食起居、精神情志及婚育状况等。

5.3.6家族史

主要询问与受检者有血缘关系的直系亲属(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的健康与患病

情况。必要时应注意询问亲属的死亡原因。

5.4问现在症

内容及范围: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

天花麻疹全占验。

在实际运用是要根据受检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而有主次地进行询问,不能千篇一律地机

械套问。

6.切诊[3-5,8]

6.1脉诊

6.1.1脉诊的部位

常规取寸口,特殊情况下也可取人迎脉、趺阳脉。

6.1.2脉诊方法

6.1.2.1时间

“平旦”,即清晨是诊脉的最佳时间。实际操作不能拘泥于“平旦”。但是诊脉时应保

持诊室安静,在诊脉前必须让受检者稍作休息(≥5分钟)。

6.1.2.2体位

诊脉时受检者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

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自然放松,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

保持气血畅通无阻。

6.1.2.3平息

5

医者在脉诊时要保持呼吸自然均匀,清心宁神,以自己的呼吸计算受检者脉搏的至数;

或以钟表类计时作为辅助。

6.1.2.4定三关

医生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与无名指进行诊脉,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手

桡骨茎突处)内侧动脉处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

侧)定尺。

6.1.2.5布指

寸关尺三部位置确定后,三指略呈弓形倾斜,指端平齐,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为

宜,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另外,切脉时布指的疏密要得当,要与受检者手臂长短和

医生的手指粗细相适应,受检者的手臂长或者医者手指较细者,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6.1.2.6指力

常用的指力有举(浮取)、按(沉取)、寻(中取)。

6.1.2.7指法

指法分为总按和单按。实际操作时应配合运用,以求全面捕获脉象信息。

6.1.2.8五十动

诊脉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50次脉搏跳动的时间。临床操作时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

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必要时可延至3~5分钟。

6.1.3脉诊注意事项

6.1.3.1保持环境安静

6.1.3.2注意静心凝神

6.1.3.3选择正确体位。

6.1.4正常脉象特点

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五至,相当于72~80次/分(成年

人),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

节和环境等不同而有相应变化。即“有胃”、“有神”、“有根”。

6.1.5脉象生理变异

脉象受四季气候、地理环境、性别、年龄、体质、情志、劳逸、饮食、昼夜等因素影响,

可出现生理性变异。

6.1.6脉位变异

6.1.6.1斜飞脉: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

6.1.6.2反关脉:脉出现在寸口的背侧。

6.1.6.3桡动脉解剖位置的变异使脉出现于腕侧其他位置,属生理特异的脉位。

6.2按诊

6.2.1按诊方法

6

6.2.1.1触法

医生将自然并拢的第二、三、四、五手指掌面或全手掌轻轻接触或轻柔地进行滑动触摸

受检者局部皮肤,如额部、四肢及胸腹部的皮肤,以了解肌肤的凉热、润燥等情况。

6.2.1.2摸法

医生用指掌稍用力寻抚局部,如胸腹、腧穴、肿胀部位等,以探明局部的感觉情况,如

有无疼痛和肿物,肿胀部位的范围及肿胀程度等。

6.2.1.3按法

以重手按压或推寻局部,如腹部或某一肿瘤部位,了解深部有无压痛或肿块,肿块的形

态、大小、质地的软硬、光滑度、活动程度等。

按诊的顺序一般是先触摸,后按压,由轻而重,由浅入深,从健康部位开始,逐渐移向

病变区域,先远后近,先上后下。先上后下是从对受检者诊察的整体部位而言,就某一局部

的按诊来说,有时是从下向上的逐步寻摸,如肝、脾按诊,寻按方向要根据信息采集的需要

确定。

6.2.1.4叩法

医生用手叩击受检者身体某部,使之震动产生叩击音、波动感或震动感,以此确定病变

的性质和程度。有直接叩诊法和间接叩诊法。

直接叩诊法:医生用手指中指指尖或并拢的二、三、四、五指的掌面轻轻地直接叩击或

拍打被检查部位。

间接叩诊法:①拳掌叩击法:医生用左手掌平贴在受检部位体表,右手握成空拳叩击左

手背,边叩边观察受检者的反应,或边询问受检者叩击部位的感觉,有无局部疼痛。常用以

诊察腹部和腰部。②指指叩击法:医生用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紧贴病体需诊察的部位,其他手

指稍微抬起,勿与体表接触,右手指自然弯曲,第二、四、五指微翘起,以中指指端叩击左

手中指第二指节前端,叩击方向应与叩击部位垂直,叩时应用腕关节与掌指关节活动之力,

指力要均匀适中,叩击后右手中指应立即抬起,以免影响音响。常用于对胸背腹及肋间的诊

察。

6.2.2按诊注意事项

6.2.2.1体位

根据采集不同信息所需的诊察目的和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要求受检者全身放松,主

动配合,准确地反映病位的感觉,必要时亦可让受检者改变体位配合诊察。

6.2.2.2态度

医生举止要稳重大方,态度要严肃认真,手法要轻巧柔和,避免突然暴力或冷手按诊。

同时通过谈话以转移受检者的注意力,减少因精神紧张而出现的假象反应。

6.2.2.3手法

触、摸、按、叩四种手法的选择应具有针对性,同时要边诊察边注意观察受检者的反应,

7

询问是否有压痛及疼痛程度,注意健康部位与疾病部位的比较,以了解病痛所在的准确部位、

性质及程度。

6.2.3按诊内容

6.2.3.1按胸腹的内容可分为按虚里、按腹部和按胸胁三部分。

——按虚里:虚里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为诸脉所宗;探索虚里搏动情况可了解宗气

的强弱,病之虚实,预后之吉凶;正常情况下,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

——按腹部:主要了解凉热、软硬度、胀满、肿块、压痛等情况。

——按胸胁:主要候心、肺与肝的健康状态。

6.2.3.2按肌肤是为了探明全身肌表的寒热、润燥以及肿胀等情况。

6.2.3.3按手足主要是为了探明寒热。

6.2.3.4按腧穴是按压身体上某些特定穴位,以了解这些穴位的变化与反应,从而推断内

脏的健康状态。

7四诊仪器信息采集(可供参考)

依据各厂家、各型号仪器操作要求执行。

8检查信息采集(仅为推荐项目)

依据各厂家、各型号仪器操作要求执行。

9检验信息采集(仅为推荐项目)

依据各厂家、各型号仪器操作要求执行。

参考文献

[1]胡广芹,陆小左,于志峰,王义国.(2012).浅析中医健康状态的内涵.西部医学

(09):1826-1827.(证据分级:Ⅴ)

[2]徐芳,杨晓丽,周萱,张敏,于春泉,王泓午.(2013).中医健康状态的概念与量表学评价研

究现状.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02):125-128.(证据分级:Ⅴ)

[3]李灿东,吴承玉.中医诊断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

药院校规划教材(第9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4]朱文锋.中医诊断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M].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2012.

[5]邓铁涛.中医诊断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6]申春悌,张磊,王忠,陈启光,陈炳为,袁野,钟远,朱娟,陈怡,王永炎.(2013).试论证候类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四诊信息采集规范.中医杂志(15):1265-1267.(证据分级:Ⅴ)

[7]李和平.(2010).也谈症状信息采集.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08):470-471.(证据分级:Ⅴ)

[8]朱庆文,李海燕,杨学智,牛欣.(2011).脉诊压力信息采集的技术操作标准化研究探讨.中

8

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13):91-92.(证据分级:Ⅴ)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针灸技术操作规

范艾灸(GB/T21709.1-2008)[S].2008.

[10]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ZYYXH/T

1.16-2006)[S].2006.

[11]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ZYYXH/T2-2006)[S].2006.

9

说明

本规范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5年度中医药临床指南和“治未病”标准化制

修订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治未病”标准化制修订专家总指

导组和综合组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

1.文献研究步骤

(1)检索相关指南、标准、规范,进一步明确研究范围,确定检索库、检索词及检索

策略。

(2)根据检索策略实施文献检索,确定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3)根据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制定证据表并评价文献

(4)对现有证据进行分级处理。

(5)整理文献,提出专家共识研究基础框架及推荐意见。

2.临床证据的检索

以“信息采集”“诊法”“四诊”“望诊”“舌诊”“闻诊”“问诊”“切诊”“脉

诊”“中医健康状态”“中医”“中医学”“中医诊断学”等作为检索词组合,检索中国

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新平台(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

万方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华医典(第5版)等,检索年限从建库到2015年9月20日;以

“informationcollection”“diagnosticmethod”“fourdiagnosticmethods”“inspection”

“tongueinspection”“listeningandsmelling”“inquiry”“palpationandpulsetaking”

“pulsetaking”“healthypers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diagnosticsof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等作为检索词,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美国国立

指南库(TheNationalGuidelineClearinghouseNGC)等,检索年限从建库到2015年9

月26日,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类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手工检索:文献主要来源于诊疗指南、标准、规范、说明书,以及中医诊断学教材、

相关专著。同时注意搜集未公开发表的科研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灰色文献。

对于来自同一单位同一时间段的研究和报道以及署名为同一作者的实质内容重复的研究和

报道,则选择其中一篇作为目标文献。

根据以上检索策略,项目工作组在文献检索阶段共搜集到与本操作规范相关的文献5篇,可

供引用与参考的教材及专著3本,可借鉴及参考的指南、标准及操作规范3篇。

3.文献评价

对所检索到的每篇临床文献均按以下方法分别做出文献评价。

1

0

(1)随机临床试验的评价:结合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价,选出采用改良Jadad

量表评分大于等于3分的文献作为标准的证据。

(2)非随机临床试验的评价:可采用MINORS条目评分。评价指标共12条,每一条分为

0~2分。前8条针对无对照组的研究,最高分为16分;后4条与前8条一起针对有对照组

的研究,最高分共24分。0分表示未报道;1分表示报道了但信息不充分;2分表示报道了

且提供了充分的信息。选择总分大于等于13分的文献作为治疗性建议证据。

如果文献标题是随机对照,然内容实质是非随机对照,如按就诊顺序分组等。此类归入

非随机试验。

如果存在明显质量问题,如分类统计样本例数与该组总样本例数不符、理论分析低劣、

作者非相关专业的报道等,应直接排除,不必用量表评估。

(3)Meta分析的评价:可采用AMSTAR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每个条目评价结果可以分为

“是”、“否”、“不清楚”或“未提及”三种,并给予计分,如“是”为1分,“否”、“不清楚”

或“未提及”为0分,共11分,AMSTAR量表得分0~4分为低质量,5~8分为中等质量,

9~11分为高质量。选择5分以上文献为证据。

4.证据评价分级和文献推荐级别

符合前述质量要求的研究,可成为操作规范的证据: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成果成为

高等级推荐的证据,小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及非随机对照试验的成果成为次级或低强度

推荐的证据。此外,也可依据文献研究的成果经专家共识法形成推荐建议。

表1文献依据分级及推荐级别

中医文献依据分级推荐级别

Ⅰ大样本,随机研究,结果清晰,假阳性A至少2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

或假阴性的错误很低

Ⅱ小样本,随机研究,结果不确定,假阳B仅有1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

性和/或假阴性的错误较高

Ⅲ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和基于古代文献C仅有II级研究结果支持

的专家共识

Ⅳ非随机,历史对照和当代专家共识D至少有1项III级研究结果支持

Ⅴ病例报道,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E仅有IV级或V级研究结果支持

文献依据分级标准的有关说明:

(1)中医治未病标准制修订的文献分级方法按《ZYYXH/T473-2015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指

1

1

南编制通则》“证据分级及推荐强度参考依据”中的“汪受传,虞舜,赵霞,戴启刚,陈争光,徐珊.循证性中医

临床诊疗指南研究的现状与策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1):2759-2763.”提出的“中医文献依据分

级标准”实施。

(2)推荐级别(或推荐强度)分为A、B、C、D、E五级。强度以A级为最高,并依次递减。

(3)该标准的“研究课题分级”中,大样本、小样本定义为:

大样本:≥100例的高质量的单篇随机对照试验报道或系统综述报告。

小样本:<100例的高质量的单篇随机对照试验报道或系统综述报告。

(4)Ⅲ级中“基于古代文献的专家共识”是指古代医籍记载、历代沿用至今、当代专家意见达成共识者。

Ⅳ级中“当代专家共识”是指当代专家调查意见达成共识者。Ⅴ级中的“专家意见”仅指个别专家意见。

5.标准工作组

2015年中医治未病标准化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

中医治未病标准化制修订项目综合组专家指导组:组长:杨志敏、林嬿钊;秘书:陈欣

燕;成员:吴剑坤、张哲、朱吉、马恰怡、周端、桑珍、黄虞枫、张毅、陈守强、李慧、陈

旭军。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中医健康状态表征参数采集技术操作规范》起草人:张毅,

陈瑞芳,赖长沙,张淑贞。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中医健康状态表征参数采集技术操作规范》(草稿)专家

论证会:组长:杨志敏;成员:林嬿钊、陈瑞芳、王超、郑心、朱吉、刘洪宇、李慧、钱静

华、桑珍、林晓洁、杨小波。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中医健康状态表征参数采集技术操作规范》(草案)专家

论证会:组长:杨志敏;成员:林嬿钊、陈瑞芳、张晓天、钱静华、桑珍、杨小波、吴大嵘、

谢秀丽。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中医健康状态表征参数采集技术操作规范》项目工作组:

组长:张毅、陈瑞芳;秘书:赖长沙;成员:张淑贞、李学麟、罗琰、林国清、闫超、陈清

清、曾广铨、陈文玲、肖敏、林冰至、叶宏志。

6.起草和评审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中医健康状态表征参数采集技术操作规范》在完成文献检

索、文献评价、文献研究总结后,按照德尔菲法,筛选专家,起草问卷,进行了两轮专家问卷

调查,分别对答卷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形成了标准草稿。

草稿完成后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工作组成员认真按专家论证意见修改形成了标准初稿。

1

2

工作组将标准初稿向行业内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专家反馈意见进行了集中整理、讨

论确定是否采纳,并提出理由,修改完善形成了标准评价稿。

选取不同地域9个医疗机构作为评价单位(以三级医院为主),完成了201例标准一致性

评价,适用人群、适用范围、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各方面的临床一致率为97%~100%,均

具有较高的一致率。四诊仪器、检查信息、检验信息仅为推荐参考项目,特别是四诊仪器信息采

集因仪器普及性差,准确性也不高,故大部分病例均未进行该项目信息收集,收集病例有限,但

收集的病例也具有较高的临床一致率。说明评价稿与中医临床一致性高,符合临床实践。

7.本标准形成操作规范过程中,工作组成员及参与论证的有关专家通过临床经验、随访调

研等考虑了受检者及其家属的观点和选择意愿。

8.本标准通过审评后,将通过发布会、标准应用推广培训班、继续教育学习班、学术会议、

学术期刊等多种渠道宣传、贯彻、实施,在行业推广应用。

9.本标准计划定期更新。由本标准工作组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讨论会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更

新。

10.本标准研制经费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供。资助单位的观点或利益不会影响最终推荐

建议的形成。

11.参与本标准开发小组的所有成员声明:他们与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无利益冲突。

1

3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中医健康状态

表征参数采集技术操作规范

(草案)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常用中医健康状态表征参数采集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内容与操作方法、注

意事项。

本规范适用于中医健康状态表征参数采集的技术操作。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中医健康状态

是人与自然、社会协调以及自身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是“形神合一”、“天人合一”

和“阴平阳秘”的功能状态[1-2]。

2.2望诊

通过视觉对人体的全身、局部及排出物等方面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状态,诊

察病情的方法[3]。

2.3舌诊

通过观察人体舌质、舌苔和舌下络脉的变化,以了解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

法[3]。

2.4闻诊

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的方法[3]。

2.5问诊

通过对受检查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的询问,以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的方法[3]。

2.6切诊

用手指或手掌对受检者的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

的方法[3]。

2.7脉诊

用手指对受检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身体

状况,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3]。

3望诊[3-7]

1

3.1内容与操作方法

3.1.1全身望诊

3.1.1.1望神

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健康状态、了解病情,既包括对脏腑功能活动

表征的观察,也包括对意识、思维、情志活动状态的审察。是对神气与神志的综合观察判断。

以两目、面色、神情及体态为观察重点。

——两目:目光炯炯,精彩内含,两目运动灵活,说明脏腑精气充足。

——面色:皮肤荣润,红光满面,为神气充盛之象。

——神情:神志清晰,思维有序,表情自然,表明心神健旺。

——体态:形体丰满,动作敏捷,转摇自如,属精气充盛。

3.1.1.2望色

观察人体皮肤色泽变化以诊察健康状态的方法。包括望皮肤颜色和光泽。重点是望面部

皮肤的色泽。

常色是指人体健康时面部皮肤的色泽。我国正常人的常色特点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常色包含主色和客色。主色是个人生来所有、一生基本不变的肤色。客色是因季节、气

候、昼夜等外界因素变化而相应变化的肤色。

3.1.1.3望形

通过观察人体形体的强弱、胖瘦及体质形态特点等来判断人体健康状态。

观察形体强弱时要将形体的外在表现与机体的功能状态、神的盛衰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

判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